汉武帝独尊儒术是因为儒家促进社会稳定开放进步,国家领土统一吗?
汉武帝关注的焦点不是这个,而是皇权。汉武帝独尊儒术,是因为儒家思想有利于皇权独裁,同时他所尊的儒,不是孔子原汁原味的儒,而是由董仲舒加工过的“新儒学”。一句话可以概括汉武帝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有利于自己的统治!
董仲舒的“新儒学”核心思想董仲舒对儒家学术的推动,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没有董仲舒,就没有后来的儒家思想两千多年的统治地位,甚至没有我们今天的中国人。
孔子的儒家思想诞生以来,一直不受统治阶级所接纳,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儒家思想本质上是复古主义,与时代潮流不合拍。董仲舒的贡献在于,他吸收法家思想,在儒家思想里融入了时代特色,让儒学成为皇权统治的工具,从而深得汉武帝赏识,让儒学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天人感应”思想
天人感应有两层含义,一层它强调君权神授,以上天名义,承认皇权的神圣。君权神话,对巩固皇权,强化帝制统治,稳定社会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因此得到了最大的受益人皇帝的推崇。
天人感应的另一层含义是,君主应该法天德民,如果失德,上天就会以地震、日食、水旱灾、流星等灾异现象警告皇帝,皇帝如果不思悔改,就会有被“更天命”(改朝换代)的危险。
二、“大一统”思想
所谓大一统,就是两个统一,即政权统一、思想统一。
这是董仲舒从《公羊春秋》中提炼出来的思想,他认为,大一统是天地运行的基本法则,是常理,因而人类应该法天而行。所以,天下必须思想统一,建立统一的制度、统一的法律、统一的行为准则,并由此构建一个统一的政权。
三、“皇权独尊,以德治国”思想
董仲舒认为,为了社会的稳定,应该抛弃严刑峻法,代之以德政,他反对一切导致贫富两极分化严重的制度,强调“调均”,主张皇权独尊,遏制豪强兼并,与民休息。
汉武帝为何推崇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为何从故纸堆中重新脱颖而出,被汉武帝选中为治国思想呢?原因就是汉武帝看到了“新儒学”给他带来的几大好处:
一、有利于皇权唯我独尊
在汉武帝之前,西汉治国思想一直强调黄老无为,黄老思想认为,最成功的治理模式就是不折腾,顺应天时,最好的统治就是没有统治者,至少统治者的存在感要低。
这种思想对皇权的至尊是不利的,更与汉武帝的独裁统治思想格格不入。我们对比一下黄老思想和新儒学思想下,皇权的差异。
黄老思想下,皇帝是人,是管理者,三公九卿是国家大政方针的决策参与人和执行人。而新儒学思想下的皇帝,则是天之子,是神的意志在人间的代表,是凌驾于人之上的至高无上的半人半神。帝国的所有的决策都来自于皇帝,三公九卿只是执行人,丞相几乎是摆设。
二、有利于中央集权主义
西汉初年藩王势力对中央政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七国之乱后,诸侯王势力受到严重打击,但依然是帝国重要的政治力量,藩王之乱依然不时爆发。
儒家思想大一统的理论,为削藩开边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为打击藩王势力,实现中央高度集权的政治模式,提供了落脚点。这一点正中时弊,有很强的时代特征,也是儒家思想被汉武帝喜欢的很重要原因。
三、有利于封建统治稳定
更重要的是,儒家思想作为统一的治国理念后,它所倡导的一系列思想体系,与皇权统治结构相结合,想成了一整套的思想和制度,以这个思想和制度为框架,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结构。
在这个结构中,固定了皇权与士大夫平民之间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自西周宗法制崩溃后,第二个影响深远的帝制宪法。
也就是说,汉武帝推崇儒学,既是儒学切合了时代特征的需求,又切中了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和个人皇权独裁的要求,同时还满足了以皇权为核心的社会长期稳定的愿望。
儒家思想与社会稳定开放、统一的关系回到题干,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确实对社会稳定和发展,及国家统一(用领土完整说法不是很准确)起到了积极作用。不过,汉武帝的初衷并不在于此,或者说他关注的重点并不在于此。
汉武帝当时最关心的就是两个问题:一是削弱藩王势力,强化中央集权;二是现实皇权独尊,进而实现独裁统治。这两个问题既是当时的现实存在的弊端,又是汉武帝个人的需求,这才是他独尊儒术的原因。
汉武帝独尊儒术是因为儒家促进社会稳定开放进步,国家领土统一吗?
儒家规范在日常,
仁者爱人史留芳。
纵使忠君有瑕弊,
精华吸取宜发扬。
汉武帝独尊儒术是因为儒家促进社会稳定开放进步,国家领土统一吗?
儒家学说毕竟是劝人为善,反对暴力,更反对战争的学说,孔子名言:
“君为轻,民为重。”
就可以诠释整个儒家学说,所以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实在是顺应了当时的历史朝流,同时代的欧洲不也接纳了基督教吗?
所以国人还是不要拿今天的眼光去看两千年前的古代,而且即使在今天,儒家思想也有他进步的一面,所以我劝朋友们还是先读一下《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再对儒字学说评头论足吧。
韩国自称是儒教国家,而且孔子是东侇人,韩国也据此提出了孔子是他们韩国人,韩国更有申遗的毛病,可千万别等把孔子和儒家学说都申请为他们韩国的文化遗产,我们中国人才后悔着急吧?
汉武帝独尊儒术是因为儒家促进社会稳定开放进步,国家领土统一吗?
大汉王朝经历汉高祖的与民休息和文景之治,到汉武帝登基时,大汉王朝表面上已经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相因元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汉书.食货志》
而摆在汉武帝面前的大汉王朝,却是一个内忧外患,危机四伏的王朝,曾有当世学者这样描绘当时社会:
天子没有尊严,豪强地主和富商生活奢侈淫逸,他们的奴婢穿的戴的,甚至超越了皇帝和皇后,然而,农民却得不到温饱,这样的国家怎么能长治久安?在有识之士看来这是一个富裕,却道德崩溃的社会。
内忧:天子没有尊严,地方豪强壮大,诸侯割据势力超越国家势力,预示着天子即将被驾空的危险,而且王朝还将随时面临着崩溃和灭亡。
外患:汉朝边境经常遭受匈奴的进犯,一个富裕却软弱的国家,对于这帮强悍的游牧民族的匈奴来说,就是一只随时待宰的肥羊。他每次来抢掠都是来无踪去无影,大汉王朝却拿匈奴一点办法也没有。几十年来,皇家女儿一次次地被送往匈奴和亲,换来的却只是短暂的和平。
汉武帝清楚地明白,祖辈们忍辱负重七十多年,交给他一个富庶的王朝,但这个王朝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尊严,而人民对这个新兴的王朝也没有完全的认同感。大汉王朝没有看上去那样稳固。
汉武帝是个比秦始皇胸怀更远大的皇帝,这样的王朝,不是汉武帝想要的王朝。汉武帝想要的是一个与王朝经济兴盛相匹配的国家尊严,他自己也要有大汉天子的尊严。而大汉王朝经历了七十多年的无为而治,到了汉武帝朝已经显得暮气沉沉,国家急待新政策和新一代领袖来改变这一切。
然而,当汉武帝想改变这一切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身边却无人理解自己的心愿。一个堂堂的大汉皇帝,手上没有权,也没有钱和兵。而他的朝臣们也已经习惯了清静无为的保守姿态。这个时候的汉武帝才真正地感觉到自己的理想与实现格格不入。汉武帝急需中央集权和人才来帮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汉武帝招贤令,董仲舒新儒家思想理论闪亮登场建元元年,汉武帝下诏要求丞相、御史、列侯及其他高级官吏推举贤良方正。
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汉书.武帝纪》
此次海选中,董仲舒以“天人三策”的新儒家理论思想,从众多的学派中脱颖而出,闪亮了汉武帝的眼球。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中明确提出:“改正朔,易服色,以顺天命而已。”
“改正朔”:中国古代帝王即位之后往往要改变历法。
“易服色”:即改变服装、车马和祭牲的颜色。每个朝代都有自己朝代崇尚的颜色。
董仲舒说:汉朝取代秦朝是一次重大改变,必须在百姓中制造出一个较大的响影,使天下百姓都知道政权已经更替。让新的君王面对天下百姓,这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形式。其核心作用,是向天下百姓宣告:新朝夺取前朝政权是天意,新政权具有合法性。“君权神授,非人力所为。”汉武帝一听非常高兴。
君权神授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大汉王朝新政权,皇帝获得最大化的尊严。
这就是董仲舒新儒学的高明之处,它解决了中央集权的合法性,同时,天下百姓见君权也要受到制约,当然更愿意接受新政权,新法制。
大一统
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董仲舒》
所谓大一统就是统一天下人的思想,高度完善中央集权。汉武帝的理想就是在,大一统的思想指导下,北击匈奴完成中国的统一大业。而董仲舒的新儒学权术,正合汉武帝意,汉武帝非常欣赏董仲舒的新儒学理论。
立太学,举贤良
董仲舒的第三个策略:治理国家需要人才,而人才的资源需要培养人才,国家设立太学就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国家输送人才。并且要求高官每年为国家推举人才,这样即可以考察大臣的识人能力,还可以杜绝朋党勾结、腐败和贪污。当然推举不当要处罚,以免官员借推举偏私。
儒法结合,更显神威汉武帝从骨子里就喜欢法家的中央集权,但是,大秦帝国灭亡的身影还没有走远。这对汉武帝的威胁太强大了,所以当汉武帝发现,原来把法家用儒家包装成新儒学,它立刻变得漂亮又实用。汉武帝喜欢得不得了,发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新儒学的更重要作用,是为汉武帝日后所有的政策提供重要的理论根据。
对匈奴作战
汉武帝颁发的讨伐匈奴诏书中,明确引用了齐襄公复九世之仇的名言:
乃下诏曰:“高皇帝遗朕平城之忧,高后时单于书绝悖逆。昔齐襄公复九世之仇,《春秋》大之。”
《汉书.董仲舒》
《春秋》记载了齐襄公的九世祖曾经被纪侯进谗言所杀,鲁庄公四羊,齐襄公为报九世之仇而消灭纪侯。汉武帝的诏书引用了刘邦平城之难和吕后受冒顿单于羞辱的故事,说明他的对匈奴作战也是为了复仇。
统一思想
中国是个幅员辽阔,多民族的国家,统一思想对国家的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这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主流文化,以一种巨大的凝聚力,始终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
安定政局
从中国历史上的历代王朝来看,尊重儒家思想任用的官员的朝代,比较起来,社会要安定得多一些。
总归来说,儒家也好,法家也好都是帝王们玩弄的帝王术,都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不过能使用儒法揉和的新儒学帝王术,相对来说要比纯法家帝王术要温柔些,政治清明些,百姓的日子要好过些。
而汉武帝的独尊儒术确实促进了社会稳定,完成了国家统一的大一统事业。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今天的中华民族成为国际大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汉武帝独尊儒术是因为儒家促进社会稳定开放进步,国家领土统一吗?
汉武帝以武功见长,大名鼎鼎的霍祛病就是气吞万里如虎的大英雄。而当时的大汉王朝,内部治理还是出现过很多危机的。在这个时候一代名儒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而儒术的政治精华正是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复礼。国民要树立大一统的思想,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礼制,践行三纲五常的法统。汉武帝全面采纳了董仲舒的政治主张,甚至他自己还发布文告,做自我批评,这就是著名的罪己诏。中国的老百姓是最好的国民,他们厌恶战争,勤劳智慧,国家概念五千年雷打不动。凡是能够保持社会稳定发展,国富民强的主张,他们是带头执行 以身作则的。于是就有了位卑未敢忘忧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豪无疑问,儒家思想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国家中起到了社会进步国家统一的作用。
汉武帝独尊儒术是因为儒家促进社会稳定开放进步,国家领土统一吗?
汉武帝刘彻统治时期最为久远影响最大的文化政策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文化专制政策奠定了之后中国两千年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为巩固封建统治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齐地儒生公孙弘因为精通《春秋》之学而升迁为天子重臣,曾任博士、太常、御史大夫、丞相,封平津侯,这是标志儒学地位开始上升的重要标志。汉武帝时期大举贤良文学之士,著名儒学大师董仲舒以贤良身分受到武帝重视。
董仲舒向武帝提出对文化体制进行改革,以文化思想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他提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而现在“师异道,人并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因而政治的统一必须用文化的统一来巩固。
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融汇了以往诸家文化思想的一些成分,适应了武帝时期的现实社会需求。
第一,儒学通过理论修补,使传统的宗法关系更加紧密,宗法制度更加完备。
第二,儒学崇尚仁政,实质是人本主义,客观上有助于调整社会关。
第三,儒学以“天道”为基本,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便政治理论神学化,有利神化皇权。
第四,儒学提倡“和”精神,贴近人情,容易为老百姓所接受,有利于统治者推行道德教化巩固统治,因而为武帝所接受。
最后,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发挥了“大一统”的理论,适应了加强皇权反对分裂的政治需求。
总之,儒家思想能够成为中国两千年正统思想就是因为他能不断的“更化”以适应统治者的统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