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蛊之祸中,汉武帝为何选择相信奸臣江充,而不相信自己的儿子?

巫蛊事件就是一个糊涂案,按照《史记》的记载,存在很多逻辑不通的地方,大概是由于司马迁写这段历史时,案件调查并未结束,资料不全的缘故。而《资治通鉴》则把事件描述得很顺畅,可惜只是司马光个人的解读,不能当成正史。

事实上,直到汉武帝去世,连他自己也搞不清楚,太子刘据是被冤枉了还是真的行巫蛊了?江充等人在案件中究竟有多少过错?都是糊涂账,因为案件牵连人员太多,在田千秋等人的建议下,这个案子实际上被存而不结,悬起来了。并不像我们通常认为的那样,就是一个冤案,那是司马光的结论。

所以,题干的提问至少存在三个问题:

一、江充真的是奸臣吗?

二、汉武帝对江充有几分信任?

三、汉武帝对刘据有几分信任?

江充算不上奸臣,他在案件中的角色要准确看待

司马迁在《史记》中,并未将江充列入《佞幸列传》,而是与蒯通、伍被、息夫躬并为一传,说明在司马迁眼中,江充就是个亦正亦邪的人物,一半红一半黑。

翻看史书,江充的事迹其实不多,主要集中在为汉武帝充当工具,打压豪门权贵,甚至太子刘据的门人擅闯驰道,他也不顾太子求情,向汉武帝做了如实汇报。

因此,史书煞有其事地认为,江充因此得罪了太子,怕被太子清算,于是就想借诬陷搞掉太子,后人把这个当做巫蛊案爆发的理由。

其实这是一种混淆是非的说法,像江充这种执法苛严的人物,在西汉比比皆是,江充跟张汤、暴胜之、宁成等人相比,小巫见大巫。刘据虽然因此吃过亏,但实在太鸡毛蒜皮,江充对皇帝忠心,难道不是刘据登基后正需要的吗?何来结仇之说?

江充在汉武帝身边二十余年,以汉武帝的精明,不可能不洞察江充。之所以启用江充,实在是巫蛊事件接二连三闹得太凶,汉武帝需要一个敢于得罪人的狠角色,来压制住这股歪风。

江充在案件中有扩大化的倾向,这个容易理解,立功心切嘛。不过,他这种人对皇帝的忠心还是主流,所以绝不敢捏造。也就是说,江充擅长于把1说成10,绝不敢把0说成1。

我们再看看巫蛊案的调查组成员:江充、安道候韩说、御史章赣、宦官苏文。韩说是领兵的将军,自然是保证办案人员的安全,以及受到抗法事件时的及时处置。章赣是监察官员,起到对案件处理的监察作用。因为巫蛊案涉及内宫,苏文的角色就是协调宫中事宜。

从这个安排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江充想诬陷太子,比登天还难!巫蛊是从宫中挖出来的,埋藏必然很费劲,不大可能造假。现场诬陷就必须做到四方合污,韩说是太子的舅舅卫青一手提拔的将军,没有理由诬陷太子,章赣的立场不清楚,如果他跟太子有过节,史书一定会有交代,可惜没有此类记载。

如此一看,诬陷的可能性也不大。

另外,江充在太子宫搜出巫蛊,根本还没见到汉武帝就被杀了。也就是说在太子巫蛊事件中,江充如何汇报工作,汉武帝如何采纳,都没有到这一步就被刘据一刀砍没了,何来信任之说?

所以,我个人认为,江充是被冤枉了的人,他绝不是奸臣,顶多存在行为过激,不可能造假,更不存在谋害太子的动机。

汉武帝对江充的信任,要一分为二地看待

汉武帝这个人非常个性化,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往死里用,一旦不喜欢就往死里整,本质上他从来没有真正信任过谁,只是谁能成为他最得力的工具。这一点从他对张汤、卫青、主父偃等众多大臣的使用,以及这些大臣的结局就可以明显看出来。

所以,不存在汉武帝对江充有多么信任之说,只是那个阶段,他需要江充这把刀,替他向行巫蛊的人开刀。

根据史书记载,那段时间巫蛊事件确实已经到了无法无天的程度。巫蛊事件后的几年,调查组对善后一直迟迟不能有结论,原因就是刘据死后,巫蛊事件依然没有停止,从汉武帝与田千秋的对话已经明确得出这个结论。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状况,因为汉武帝末期,整个大汉帝国因为汉武帝穷兵黩武,和滥杀无辜,导致政权频临崩溃,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爆发。所以有理由相信,针对汉武帝的巫蛊之术,肯定是存在的,而且数量不少。

汉武帝对调查巫蛊事件是什么态度呢?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晚年的汉武帝极其暴戾和自私,他认为自己只所以身体不好,就是因为受到巫蛊之术的压胜。从这一点上来说,他宁可对江充的过度杀戮睁一眼闭一眼,也不会关注有多少人受到了冤枉。

其实这不是基于对江充的信任,而是出于个人的私利。

汉武帝对太子刘据的态度,基本上还是信任的

有一种观点认为,汉武帝对刘据一直不满,早就有心废掉太子。这话其实有点过度解读,这个观点的依据无非是两个:一是尧母门事件,二是李夫人受宠。

在汉武帝的六个儿子中,如果汉武帝要行废立,只有昌邑王刘髆和钩弋子刘弗陵二人可以选择。

刘髆是李夫人的儿子,人们从汉武帝对李夫人的宠爱,以及对李广利等李家人的擢拔,得出了刘髆将取代刘据的结论。不过这个说法站不住脚。

汉武帝不是个感情用事的人,相反很理智,理智到绝情。他考虑储君人选,绝不会感情用事。虽然刘据的仁柔让他不满,但汉武帝不可能不意识到,帝国接下来就需要一位仁柔的君王。刘髆有什么特长呢?史书没有记载,甚至都没有汉武帝对刘髆任何赞赏的地方。

李广利为何得宠,很简单,汉武帝需要第二位卫青的出现,加之汉武帝对自己捏沙成泥的手段太过自信,他自认为他可以把一个骑奴改造成大将军,也可以把李广利培养成一代将星。所以,汉武帝重新李家人,跟刘髆其实没多大关系。

再说刘弗陵。巫蛊之祸的时候,刘弗陵才三岁,汉武帝有可能用一个三岁小孩,顶替当了三十年太子的刘据吗?脑子得进多少水呐?

为何结果真的是刘弗陵呢?刘据死后,汉武帝实在没得选择了,只能退而求其次!由此可见,尽管汉武帝不太喜欢刘据,但是作为接班人,刘据无疑还是第一选择。

我们不能把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对两三幼子的特殊心境,所表现出来的超常举动,做过度解读,更不能把它当做易储的前兆。以汉武帝的手段,假如他要易储,绝不会如此优柔寡断。

巫蛊之祸中,太子刘据的举措是不当的,是事件走向不可收拾的第一责任人。当时的大臣们,以田千秋为首,虽然提出了“子弄父兵”,其实还是承认了刘据造反的事实。多年后,汉宣帝登基,大臣们在议定刘据的尊号时,给他加了个“戾太子”,等于在谴责刘据造反的行为。

笔者个人认为,刘据真的行了巫蛊,江充没有冤枉他。这一点从很多细节就不难得出结论,篇幅有限不细说,有兴趣的可以看我的头条图文,有专门论述。

应当说,汉武帝对刘据还是比较信任的,假如他对刘据怀疑,恐怕刘据绝对没机会造反!

巫蛊之祸,为何成了悬案

直到汉武帝死,他也没弄清楚事件的真相,估计他也不敢知道真相,很可能那个真相会让他痛彻心扉。所以,他宁可相信这就是一起冤案,因而他选择了舆论更有利于他的做法——烧死苏文、灭江充三族、镇压巫蛊之祸与太子作对的人,摆出一副自己受了蒙蔽的架势。

到这时候,汉武帝已经彻底明白了一个现实:他自己已经成了千夫所指的孤家寡人!他能做的就是把责任推给江充等人,取得舆论对他的支持。

汉武帝的这个选择,正合大臣们的意愿!巫蛊事件已经让全国上下一片惶恐,几十万人死于非命,继续调查下去,还不知道有多少人丧生,对帝国的安全威胁很大。我相信,大臣们早就得出了巫蛊之祸的结论:刘据不冤!

不过,这个结论不能说,否则又是一场腥风血雨,同时政权必然风雨飘摇。所以,大臣们采取拖延战术,光调查不结案。从《汉书邴吉传》就可以明确看到这个记载,调查连延数年,查而不决,这就是大臣们大臣的默契,既是对所有人,也是对国家最大的保护。

汉武帝呢,一方面既怀疑刘据,同时又不愿意相信这个结论,大臣们又给了他一个似乎更符合他心理需求的结果,那就这样吧,一面取悦于舆论,一面存而不论,自我安慰。

综上所述,巫蛊案疑点太多,江充并不是奸臣,太子也没有被冤,汉武帝对他们不能以简单的信任两个字概括。其实要我说,这个案子只有一个责任人——汉武帝,巫蛊案的结论,只是后世出于维护统治需要,维护皇权的尊严,硬被弄得面目不清。

巫蛊之祸中,汉武帝为何选择相信奸臣江充,而不相信自己的儿子?

谎言重复的次数多了,即使关系再亲近的人都会产生怀疑,何况是生于帝王之家的汉武帝,汉武帝不相信自己的儿子刘据这事,其实和战国时期秦国左丞相甘茂出征攻打韩国宜阳时讲给秦武王的故事非常相似。

在讲汉武帝为什么不相信刘据之前 ,先来讲一个战国时期秦国左丞相甘茂出征攻打韩国宜阳时讲给秦武王的故事,这个故事是这样说的:

从前,曾子住在鲁国的费邑,鲁国有个与曾子同名同姓的人杀了人,有人就告诉曾子的母亲曾子杀了人,他的母亲正在织布,神色自若,根本就不相信这个人说的话。过了一会儿,又来了个人对曾子母亲说曾子杀了人,他的母亲仍然神色正常,根本就不相信曾子会杀人,不一会,又来了个人告诉曾子母亲说曾子杀了人,结果他的母亲二话没说,扔下梭子,走下织布机,翻墙逃跑了。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以曾子的贤德,以曾子母亲对曾子人信任,他的母亲在三次听人说曾子杀人之后都会相信,又何况是其他人呢?

汉武帝不相信自己的太子刘据的情况与曾子母亲是非常相似的,原本汉武帝可是非常相信自己儿子的,汉武帝晚年时期,喜欢云游四海,因此宫中的大小事情都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太子刘据处理,刘据处理宫中事物,并不是按照汉武帝喜好来处理的,但汉武帝从来也没有责备过刘据,或认为处事有何不对。

汉武帝在政见上与刘据有很大的不同,汉武帝主张严厉用法,任用酷吏执法,而刘据性格仁厚,主张宽厚执法,刘据之母卫皇后还因此告诫刘据要顺从武帝的心意,汉武帝知道后,只是赞赏刘据,对皇后不以为然。

其实在巫蛊之祸之前,就已经有小人陷害太子刘据了,但汉武帝对自己的太子还是相当信任的,比如有一次汉武帝病了,小黄门常融乘机向汉武帝诬告刘据,说刘据因为汉武帝病了还面带喜色,汉武帝没说话,等刘据来请安时,亲自观察刘据,发现刘据脸上有哭泣过的痕迹,再派人暗中调查,才知道是常融陷害太子,于是处死了常融。

其实,在巫蛊之祸前,汉武帝凭借自己的英明,及对太子刘据的信任,并没有因为有小人告密,而糊涂地处理太子,而是调查清楚后,再作处理,虽然汉武帝与太子刘据很少见面,但汉武帝总体来说还是相信自己的太子的。

然而,直到巫蛊之祸到来时,一切都变了。

巫蛊是一种巫术,当时的人认为将桐木小人偶埋在地下,然后诅咒自己怨恨的人,被诅咒的人就会有灾难。今天看起来很可笑,可是在西汉时期,这事所有人都相信是真的,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只要怨恨某人,就会这么干。

当时汉武帝后宫中的嫔妃由于嫉妒怨恨某位得宠的妃子时,也经常会这么做,而且还查出不少这种事情出来 ,再加上卫皇后的姐夫丞相公孙贺以及公孙贺的儿子公孙敬声,因为被朱世安诬告有巫蛊行为诅咒汉武帝,因此这件大案成了巫蛊之祸的导火索。

这一起案件就是江充督办的,江充是与太子刘据有仇的,因为太子的使者有一次使用了皇帝的专门车道---弛道,被江充告发,太子向江充求情也不被允许,江充直接告到汉武帝那里,汉武帝表扬并重用了江充。

江充在督办案例时,因为之前与太子有仇,担心汉武帝去世之后,太子即皇帝位,肯定要杀自己,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干脆诬陷太子刘据有巫蛊行为,诅咒汉武帝,这是第一次有小人向汉武帝诬陷刘据,这个小人就是江充。

汉武帝当时正处于晚年,已经65岁,老年人年老体弱生病本来就是很正常的,可汉武帝不这么想,由于当时盛行巫蛊,再加上汉武帝做梦梦见有很多小人拿着木棍打他,于是汉武帝很害怕,就担心有人要害他,江充正巧看出了汉武帝内心的恐惧,于是利用了汉武帝的这种恐惧,扩大了巫蛊之祸的方方面面。

别说汉武帝与刘据是父子,其实他们是很难见上一面的,汉武帝是皇帝,有自己的居住宫殿,况全巫蛊之案发生时,汉武帝不在皇宫未央宫中,而在甘泉宫养病,两宫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未央宫在长安,也就是今天的西安,而甘泉宫在关中北部的甘泉山中。

汉武帝晚年宠信的是钩弋夫人,别说刘据,就是皇后卫子夫也根本见不到皇帝,刘据与汉武帝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因此在巫蛊之祸中越来越缺乏信任。

而在长安,江充作为汉武帝的宠臣,一心想要把太子拉下马,对汉武帝声称在太子宫中发现了很多的人偶,是诅咒汉武帝的,太子就很害怕,之前丞相公孙贺父子已经因为这个而死,并且还牵连了卫青的儿子卫伉和诸邑公主、阳石公主等皇亲国戚,其中诸邑公主是皇后卫子夫所生,现在江充又逼得很紧,太子刘据当然很害怕了。

刘据原本是想亲自到甘泉宫中向汉武帝请罪的,但江充根本不给刘据这个机会,刘据最后迫不得及发动兵变杀了江充这个小人,江充一被杀,这个事情闹大了,因为江充是代表皇帝办案的,江充死后,与太子有仇的宦官苏文就逃到汉武帝面前报告说太子太不像话了,意思是谋反。

这是第二次有小人向汉武帝诬陷太子,这个小人是宦官苏文,哪怕到了这一步,汉武帝也没有放弃太子刘据,仍然相信刘据只是害怕了。

于是汉武帝派出了身边一个使臣请刘据前来相见,当时刘据已经在京城召集了长乐宫的卫卒,打开武器库,武装了一批人进行自卫,汉武帝派出的这个使臣来到京城,连城门也不敢进,就直接回去对汉武帝说:太子已经造反了,要杀我,我才逃了出来。这是第三次有小人向汉武帝诬陷太子刘据,这个小人是汉武帝身边一个没名字的使臣。

经过三次诬陷,又加上汉武帝无法与太子刘据见面沟通,于是汉武帝就像曾子母亲不相信曾子杀人结果三次有人说曾子杀人一样,最后,汉武帝也相信了太子是要谋反,于是紧急调动军队,让丞相刘屈牦率军镇压,最终太子兵败逃走,最终自杀而死。

谎言重复的次数多了,就让人不得不相信,汉武帝不相信太子刘据,就是因为不断地有小人在汉武帝面诬陷太子,最终让汉武帝失去耐心,对太子产生不信任,再加上汉武帝晚年身体不好,疑神疑鬼,而巫蛊这种巫术当时的人是相信的,等等多方面原因叠加在一起产生的最终结果。

巫蛊之祸中,汉武帝为何选择相信奸臣江充,而不相信自己的儿子?

如果汉武帝不假装相信江充,怎么杀得了自己的儿子刘据。依汉武帝的聪明睿智,凭他的阅人无数的经验,一眼就能看透江充是个什么样嘴脸的,怎么会一味地信任江充。

汉武帝之所以选择信任,并任用江充,那是因为汉武帝看中了江充,是一条疯狂而又敢咬权贵的恶狗,所以才任用江充,假装信任江充。

汉武帝之所以相中江充,只为江充是条疯狂而又敢咬权贵的恶狗

汉武帝晚年,突然一封状告信摆在了他的面前。告状人江充,状告赵王刘彭祖的太子刘丹,与其姐妹私通,交往各地豪强,为非作歹,地方政府无法治理。

太子丹与同产姊及王后宫奸乱,交通郡国豪猾。攻剽为奸,吏不能禁。

《汉书.蒯伍江息夫传》

为什么说汉武帝接到状告信是突然的呢。因为汉朝告状,应该按司法管辖逐级告劾,除非蒙受冤屈无处可伸,才可以越级直接上书皇上申冤,江充的诣阙上书就属于越级上告。

本来一个平民的状告,按说汉武帝可以随便交给一个大臣处理就可以了。然,这次汉武帝看完告状信后,勃然大怒,亲自下令:立即派兵包围赵王宫,逮捕赵王太子丹。

经审理情况属实,赵王太子丹被叛死刑,汉武帝一举灭废赵国太子,真是受益匪浅。

这天,汉武帝忽然想起敢扳倒赵王太子丹的江充来了,并饶有兴致地要召见江充。

汉武帝在犬台宫(汉武帝喂狗的地方)召见了江充。这其中的含意该是一目了然了吧,汉武帝要喂一条会说话,能咬人的狗了。

这天,江充穿着自己设计的奇异新服,新颖地出现在汉武帝面前,使得汉武帝一见他便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仅如此,更让汉武帝高兴的是,江充“自请”出使匈奴。

江充从匈奴回来后,汉武帝就任命他做直指绣衣使者。这是一个什么官呢?

这个官可以调动郡国军队,独行赏罚,甚至可以诛杀地方官员。是汉武帝惩治地方豪强,办理大案而临时设置的特别监察官。

江充不负汉武帝,一上台第一口就咬向汉武帝讨厌的姑姑,窦太主刘嫖,把长公主刘嫖的车队给没收了。第二口又咬向了太子刘据,可见江充是何等地有眼力,只要汉武帝心里想了,江充就立刻意会地扑上去咬一口。

江充得宠,太子刘据失势

有一首民谣在民间广为传唱:“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汉武帝曾因为宠爱卫子夫,而爱屋及乌。

汉武帝无数次的把立功机会给了卫子夫的弟弟卫青。到了汉武帝晚年时,卫青已经是赫赫有名的大汉功臣。卫子夫的家族在汉武帝时期已经变成势力强大的大家族,占了大汉半壁江山。

晚年的汉武帝,为保大汉江山姓刘,就不得不铲除外戚专权的问题。而汉武帝却越来越发现。太子刘据柔弱,这更使他担心卫子夫当权。

更要命的是,太子刘据是汉武帝的政敌。汉武帝怕一世英名毁在儿子刘据手上。

“虎毒不食子”,如果汉武帝无缘无故地,把一个没有犯任何错太子刘据废掉,一定会遭到朝臣们的反对。还会惹来朝野,以及千秋万世的骂名。

慢慢地,汉武帝开始有意疏远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到后来卫子夫和刘据想见汉武帝一面都难了。这也就为后来太子刘据,起兵造反前,想到汉武帝面前解释一次,制造出一道障碍。

汉武帝还特别恩宠钩弋夫人,钩弋夫人生刘弗陵后,又把钩弋夫人生刘弗陵的门起名叫什么“尧母门”,故意制造误会,给卫子夫和刘据制造压力。

汉武帝有意无意地。在众人面前说太子刘据:“不类我。”江充是条狗,他怎么会闻不出这其中的味道来。

江充既然看懂了汉武帝,当然要挑唆一群人在汉武帝面前黑太子刘据。黑太子的人越多,汉武帝就离太子刘据越远,汉武帝越离刘据远,卫子夫和刘据的压力就越大。如此恶性循环,汉武帝与刘据的“误会”也就越来越深,直到刘据被迫造反。

巫蛊,血流成河

卫子夫是位贤德的皇后,要扳倒卫子夫不是件容易的事。汉武帝为扳倒卫子夫,不惜制造巫蛊斩杀数万无辜的流血惨案,上演一出千年扼腕的父子悲剧。

汉武帝朝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当汉武帝宣布公孙贺为丞相时,公孙贺不喜反伏地而泣。当朝臣们向公孙贺贺喜时,公孙贺却说:我命不久矣。果然,没多久,公孙贺家被满门抄斩了。这个公孙贺,就是卫子夫的姐夫。

公孙贺的儿子公孙敬声,因挪用北军军饷获罪被捕,被判死刑。公孙贺为救儿子,向汉武帝求请说,我抓捕江洋大盗朱安世来换公孙敬声的命行吗?汉武帝同意。

然,待公孙贺抓到朱安世,朱安世又在狱中告发公孙敬声与阳石公主(卫子夫的女儿)有私通,并用巫蛊诅咒汉武帝。

这事可算是让汉武帝和江充,找到扳倒皇后卫子夫的机会了。江充趁机向汉武帝谏言:“陛下,你的身体日益衰弱,都是巫蛊惹的祸。不如这次一起找清巫蛊事件。”汉武帝一听,正中下怀,立刻命令江充彻查巫蛊。

江充开始从外围查起,最后查到皇后卫子夫宫,和太子刘据宫,江充还查到太子刘据,不但有巫蛊,不有谋反信。刘据此时真的害怕了,被迫斩杀了江充,起兵造反了。

案件传到了汉武帝这,汉武帝开始假装不信,还派了个平时就喜欢在汉武帝面前,黑刘据的内侍去召太子刘据前来询问。然,这位内侍出去转了一圈,回报汉武帝说刘据反了。

就这样,汉武帝指派刘屈氂出兵平定叛乱。最后,皇后卫子夫被逼上吊自杀,太子刘据逃亡中被围剿,刘据无奈只好领着儿子上吊自杀。一场数万人的大屠杀,终于落下了帷幕。

汉武帝追杀太子刘据,真的后悔了吗?

皇后卫子夫、太子刘据死后,汉武帝后悔了。按说汉武帝已经达到目的了,怎么会后悔呢?

汉武帝真的后悔了,当刘据真的起兵造反了,汉武帝才发现,原来太子刘据身上流淌的的确是刘邦的血,太子刘据一点也不柔弱。

过去,汉武帝担心汉朝江山大权旁落。现在看太子刘据在没有兵权的情况下,能有效地组织一支造反的军队,这太像刘邦了。

虽然说太子刘据造反失败,那是没办法的事,汉武帝是早有准备杀刘据,而刘据则是临时起兵造反。

一个是大握兵权的皇帝,一个是临时起兵的孩子,这仗怎么打,那都是毫无疑问地是汉武帝赢。

一世英名的汉武帝,心里装着大汉江山的汉武帝,为了刘氏江山,为了自己千古一帝的美名,亲自逼死了自己的儿子刘据,自己的太孙,自己心爱的贤皇后卫子夫,这就是帝王的情怀。

巫蛊之祸中,汉武帝为何选择相信奸臣江充,而不相信自己的儿子?

公元前92年,汉武帝65岁,已经在位50年,没有年轻时的英明神武,在当时人寿命不高的情况下,65岁俨然高寿了,汉武帝年老昏聩,身体又不好,重点是汉武帝还十分迷信鬼神,难道一国之君也信这玩意儿,非也,当时的社会风气就是这样,不得不信。

汉朝时禁止巫蛊之术,一经发现处以极刑,并祸及家人。

巫蛊术,在今天看来很荒唐,但在久远的古代,是比较合乎原始思维的,那时的人把祖先刻在牌位上,以示死者本身,然后膜拜,祈求神佑,这种观念在春秋时期十分成熟,后来演变成了人偶,只要赋予模样或名字就有了该人灵魂,仇人也好,陌生人也罢,伤害人偶,配上咒语,就能达到伤害的目的,这种害人的巫术流传极广,古人普遍相信它的效力。

《史记·苏秦列传》记载,秦国想让齐国帮助攻打宋国,派使者对齐人说“宋王无道,为木人以象寡人,射其面”,《封禅书》也记载,周灵王令巫师苌弘把每个诸侯做个人偶,定期不来朝拜自己的,或者喊开会不来者,苌弘就射其人偶,称为“射狸首”,苌弘是谁,说不出不怕吓一跳,他是孔子的老师。

汉武帝画像。

所以说,巫蛊术非常炽盛,不但民间盛行,并运用于各诸侯国君之间的斗争,汉朝时还成了众人争权夺利的手段,汉武帝时,后宫的女眷们为争宠,巫师来往频繁,每个宫人都有人偶,甚至诅咒皇帝,为此杀了数百人;汉武帝的女儿阳石公主与宰相公孙贺儿子公孙敬私通,为防暴露,也制作人偶诅咒皇帝,为此公孙家被满门抄斩,几位公主接连被杀。

坐落在山谷中的刘据太子墓,透露着一丝丝悲凉。

为此,年老昏聩的汉武帝觉得皇宫里到处充斥着巫蛊,左右亲信也为巫蛊所害,晚上睡觉都梦到有人用巫蛊害自己,平时身体又不好,经常病倒,也是巫蛊所致,最后的那几年,只要听到有巫蛊,绝对杀无赦,无任何话可讲,于是江充设计的一幕摆在汉武帝面前,太子刘据府里挖出人偶,证据确凿,江充来拿人,太子据理力争未果而反抗,结果被诬陷为起兵谋反,最终自杀,整个巫蛊之祸中,汉武帝不信奸臣江充,也不信儿子刘据,他相信了巫蛊。

巫蛊之祸中,汉武帝为何选择相信奸臣江充,而不相信自己的儿子?

这个说法并不对。太子刘据被迫起兵自保时,江充都被杀掉了,怎么说汉武帝选择相信江充呢?实际上,汉武帝是听信了派往京城使者的一面之辞。

以下我略说一下江充以及太子谋反案的大略情况。

第一,江充与太子刘据的矛盾

江充本是赵国人,曾因告发赵国太子立功而得到皇帝的器重,被指派为绣衣直指。绣衣直指是朝廷的特派官员,专门督察巡视地方官员,权力很大。江充很懂得维护皇帝的权威,有一回,太子刘据栽在江充手上,他的马车违规驶入皇帝专用驰道(高速马路),被江充逮个正着。刘据向江充求情,江充铁面无私,告发到皇帝那里。这样,江充便与太子刘据结怨了。

第二,江充把巫蛊案扩大化

眼看着汉武帝一天天地老去,要是驾崩,刘据将成为帝国的继承人。江充忧心忡忡,若是刘据上台,自己肯定没有好下场。正好宫中传出汉武帝梦到受小偶人的攻击,江充便心生一计。他对汉武帝说:“皇上的疾病,乃是因为有巫蛊作祟。”汉武帝深信不疑,便令江充为特使,专治巫蛊案。一时间巫蛊案掀起腥风血雨,只要被诬为巫蛊,立即被判处大逆不道。从京城到全国各地,因卷入巫蛊案而被处死的人数,前后多达数万人。

第三,江充陷害太子刘据

在取得了反巫蛊的重大“胜利”后,江充将矛头对准皇太子刘据。

江充指使巫师檀何向皇帝密告:“皇宫中的蛊气,如不铲除,皇上的病不能康复。”汉武帝急令江充入皇宫,掘地搜寻巫蛊道具。江充将嫔妃后宫、皇后宫、太子宫等掀了个遍,掘地三尺,结果在太子宫挖出许多木偶人,还有写着大逆不道文字的帛书。

其实这些所谓的木偶人,只是江充栽赃嫁祸。太子刘据明知是江充搞的鬼,可是有口难辩。他陷入深深的恐惧之中,怎么办呢?

此时汉武帝在长安以西八十里处的甘泉宫养病。太子少傅石德建议太子刘据矫诏抓捕诛杀江充,并暗示皇上病重,奸臣当道,不要被奸臣算计,落得个像秦朝太子扶苏的下场。

第四,刘据杀江充,起兵自保

刘据本打算前往甘泉宫向父皇解释,可是江充步步紧逼。事到如今,与其坐以待毙,不如铤而走险。他听从石德的建议,派心腹冒充皇帝的使者,逮捕江充。与江充一同办案的韩说怀疑使者身份,不肯受诏,当即被格杀。江充被绑到太子刘据面前,刘据怒责道:“你以前陷害赵王父子还不够,现在又要害我们父子!”说罢,亲自操刀,一刀结果江充的性命。

事到如今,刘据不得不考虑自保了。他把矫诏诛杀江充之事,报告给母亲卫子夫,而后打开武器库,将兵器分发给长乐宫侍卫。长安城内一片混乱,“太子谋反”的传言四起。

第五,汉武帝误信使者的话

有官员逃出长安,出奔甘泉宫,向汉武帝报告太子谋反。汉武帝不相信,只是淡淡地说:“太子肯定是害怕了,对江充等人很气愤,才会有此激变。”便派人返回长安城,召太子前往甘泉宫。当使者到了长安后,怕死不敢前去见太子,跑回来谎报道:“太子已经谋反,还想杀我,我逃了出来。”

汉武帝大怒,认定太子谋反属实,指示丞相刘屈氂,对叛逆者格杀勿论,不许一人漏网。

第六,太子刘据之死

刘屈氂指挥大军进攻长安,太子刘据困兽犹斗。刘据赦免首都监狱中的囚犯,发给武器,以乌合之众对抗政府军。双方血战五天,死亡数万人,长安民众纷纷逃离太子阵营,形势对刘据相当不利。无奈之下,太子刘据只得逃出长安城。

太子逃跑后,藏身在湖县一穷人家中,隐姓埋名,但最终仍不幸暴露行踪。地方官府派兵围捕,刘据无处可逃,无奈之下上吊自杀,两个儿子一并遇害。太子门客以及追随叛乱者,一律诛灭全族。

巫蛊之祸中,汉武帝为何选择相信奸臣江充,而不相信自己的儿子?

刘据是汉武帝的亲儿子,江充只是汉武帝的宠臣。但是,在“巫蛊之祸”中,汉武帝宁愿相信他的宠臣江充,也不愿意相信自己的亲儿子刘据。这也因此造成汉武帝的亲儿子刘据自杀,并由此连累了数万人被杀。

(卫子夫与刘据)

我们知道。舐犊之情是每个人都有的,这是人类的天性,乃至是动物的天性。就算是帝王,那也是人。就算人性少一点,动物性也是有的,也肯定是有舐犊之情的。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某个人的儿子和一个外人,对他说了两段相反的话,他肯定会首先相信自己的儿子,而不会相信别人。

帝王因为儿子太多,他和儿子之间的感情,肯定没有普通人和儿子之间的感情深厚。但是不管怎么说,那也是他的儿子。他和自己儿子之间的感情,肯定比和别人的感情深厚。

既然如此,为何汉武帝却选择相信外人,而不相信自己亲儿子呢?

有人可能会说,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汉武帝听了一面之词。由于汉武帝被江充等人隔离开来,实际上他只能听到江充的话,以及汉武帝派出的使者的话。而汉武帝派出的那些使者,又大都是被江充收买了的。既然大家众口一词说刘据要造反,因此汉武帝不得不相信。

(汉武帝剧照)

但是,既然是一面之词,汉武帝如果是正常人的情感,他就应该把一面之词变成两面之词。也就是说,他不应该只是听了江充说什么,或者使者说什么,就完全相信了。不管怎么样,他都应该让儿子刘据来见他一面。听听刘据说什么?汉武帝的智商是很高的,他肯定明白“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他为什么不把儿子召过来,看他怎么说,然后再做决定呢?

有人可能会说,汉武帝之所以不召儿子来,是因为他听到的话,是儿子要造反。汉武帝是一个非常留恋权位的人。他梦想长生不老,梦想一直当皇帝,特别害怕别人夺了他的皇位。尤其是害怕他的儿子刘据,因为刘据是最有可能夺取他皇位的人。所以,他一听说刘据要造反,就特别警惕。因此不给刘据申辩机会。

不错,汉武帝确实非常留恋他的权位,非常害怕别人夺了他的皇位。

举个例子。后来,汉武帝听说监狱里面有“天子之气”,非常害怕,竟然不问青红皂白,就要求部下把监狱里面的人,杀得干干净净。这种对权位的留恋,可以说已经到了一种变态的地步。

但是,汉武帝就算留恋权位,他对自己儿子其实是用不着提防的。毕竟在汉武帝之前的中国历史上,儿子夺老子皇位的情况,还是非常少的,历史上真正夺过老子皇位的,也只有后来的李世民等少数几个。而李世民是一种特殊情况,是他在杀掉李建成以后,不得不进行的一个举动。

(江充剧照)

我说汉武帝不会提防他的儿子,还可以找到一个证明。前面我们说到,汉武帝因为听说监狱里有“天子之气”,就想杀掉所有监狱里的人。但是,当有人把刘病已保护起来,不允许杀的时候,汉武帝也没有杀刘病已。这说明,对于自己的亲人,汉武帝是不会那么提防的。

那么,汉武帝究竟在提防什么呢?他为什么会一定要逼死自己亲儿子呢?

我认为,汉武帝之所以那样做,其实并不是针对太子,而是针对站在太子身边的那个庞大的利益集团。由于汉武帝当年极为宠幸卫子夫,由于卫青、霍去病在攻打匈奴的时候,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刘据身边出现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对于汉武帝来说,他并不担心刘据会夺了他的皇位,他担心刘据身边的利益集团,担心他们会夺了刘家的江山。所以,他其实是想通过打击刘据,来削掉这个庞大的利益集团,避免他们对汉家江山产生威胁。

既然这样想,他当然不会找刘据来对质。因为一找刘据来对质,汉武帝的目的就无法达到了。不过,让汉武帝没有想到的是,刘据竟然自杀了。可以说,这件事让汉武帝追悔莫及。但就算后悔,他依然要继续他的行动,由此,他杀掉了上万人。

汉武帝不但要打击刘据身边的利益集团,他还要打击江充的利益集团。因此,又借江充谗陷刘据为名,对江充的党羽进行了一轮残杀。最终,汉武帝得到了一个“太平世界”。

这大约就是汉武帝不相信刘据,而相信江充的原因吧。

(参考资料:《史记》《汉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