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为何马谡失了街亭而项羽韩信却打赢了?
战争既是技术,也是艺术,技术是基本规律,是科学,必须学习遵守,艺术则是灵活运用,要因地因时因人而定,不能一味模仿。比如置之死地而后生,从技术层面讲,这是违背科学的冒险行为,条件具备可以尝试,不能作为常规手段。
毛主席有一句名言:“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所谓战略上藐视,强调的是精神层面要有必胜的信念,战术上重视就是要从战争的基本规律出发,认真研究对策。这二者必须结合,缺少精神层面的信念,即便占有优势,也不能解决问题,缺少战术的科学部署,事半功半,再多的人也无济于事。
马谡的街亭之战,项羽的巨鹿之战,韩信的井陉之战,都是背水一战,结果项羽和韩信成功了,马谡却失败了,原因在哪里呢?
巨鹿之战项羽成功的原因巨鹿之战的历史背景是,秦将章邯在定陶消灭项梁后,认为南方大势已定,不足为虑,转而北上攻打义军的重要堡垒赵国。章邯率领二十万大军,与前来增援的王离二十万大军汇合,迅速拿下了邯郸,并将赵王歇围困在巨鹿城内。
赵王歇向诸侯们请求援兵,此时陈胜吴广已经败亡,天下虽然以楚怀王为共主,但是号令并不一致,诸侯们三心二意,都不希望因为解救赵国,自己受损,因而大多采取观望的态度。
楚怀王派出的救援主将宋义就是如此,他想等赵国跟秦军拼得两败俱伤再出手。项羽不干了,他跟章邯有仇,叔父项梁就是死在他手上,所以,项羽斩杀宋义夺了兵权,迅速开拔救赵。
按史书记载,项羽令全军渡过河后,只带三天干粮,将船只、粮草、炊具等全部毁掉(破釜沉舟),以示没有回头路,只有战胜秦军才有活路。
果然,没有退路的士兵迸发出惊人的战斗力:“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于是巨鹿之围被解。
如果这么读历史,除了赞一声项羽的勇气,什么也留不下。《史记》的记载以人物为主线,所以巨鹿之战被割裂得很厉害,如果不仔细梳理,根本看不清战争的原貌。时至今日,对巨鹿战争的疑点颇多,争议甚广。从线索中,我们不难看出,除了破釜沉舟的勇气外,项羽的胜利,至少还有以下几条原因:
一、项羽绝不是孤军奋战,总决战有多路诸侯参与
在巨鹿城外,除了项羽的人马以外,前来救援的诸侯军,至少扎下了十几处营垒(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馀壁)。只是这些人惧怕被消灭,谁也不敢主动出击,龟缩观望。
《史记》有两处矛盾的记载,一个说法是,自始至终,他们都没有参战,一个说法是,初期项羽攻拔章邯的甬道时,诸侯军没有参战,最后总决战是参战了的。
我觉得第二种可能性更大,既然来了,从本意上诸侯们还是想救赵,形势不利可以观望,形势有利凭什么不参战?即便为自己争功劳也要上呐!
二、项羽在总决战前做了准备工作,绝不是过河就决战
章邯对巨鹿的围攻,其实是围而不攻,想活活困死赵王歇,所以他一面围住巨鹿,一边修建供应粮草的甬道,摆出一副长期围困的架势。
秦军四十万大军是他们的优势,但有时候优势也是劣势,比如人数太多粮草供应就是大问题,更何况章邯采用的是长期围困的策略。项羽就是利用了这一点,他派前锋英布,率两万人围攻甬道,甬道被攻破后,秦军的粮草供应出现了大问题。
三、秦朝内部矛盾,给项羽送上了助攻大礼
巨鹿之战不是一战而定,而是一系列战争,章邯虽然连吃了几个败仗,但是真正的溃败却不在于此,而是在于内部的崩溃。
首先章邯自己的心思不完全在战场上。他之所以对巨鹿围而不攻,其实是在为自己的政治出路图谋,速战速决回朝后,会不会受到赵高的谋害,是他第一个要考虑的事,毕竟有前车之鉴。
果然,他派出的司马欣从咸阳逃回,给他带来了令人沮丧的消息:赵高已经准备对他动手了!章邯和司马欣、董翳做了一次长谈,得出一个结论:战胜了回朝,面临赵高的杀戮,战败了依然免不了受处罚。
既然如此,那就降吧!于是章邯带领二十几万人马,投降了项羽。也就是说,项羽最终的胜利,其实秦朝内部出了问题,而不是战争的结果。
四、关于破釜沉舟的史料辨析,及其对战争的影响
通过上述过程分析就会发现,巨鹿之战绝不是靠一个破釜沉舟,一鼓作气就结束的战争,这场战争至少打了一个月。破釜沉舟式的的士气鼓舞,对决战前的动员很有效,不可能持续一个月。
破釜沉舟的地点也一直存在争议,一个说法是在黄河,一个说法是在漳水,其实在黄河和漳水之间,还有一个洹水,史书根本没说破釜沉舟究竟在哪里。
黄河离巨鹿约二百公里,漳水离巨鹿约二十公里,从破釜沉舟的气势看,似乎应该在漳水,从携带三天干粮的准备来看,似乎是在黄河或洹水。我认为应该是在黄河,破釜沉舟鼓舞士气不是主要目的,而是轻装上阵,必须在三天内急行军二百公里赶到战场。
所以,破釜沉舟是一件不值一提的正常军事行为,是战后被夸大成了精神象征!
井陉之战韩信成功的原因井陉之战是刘邦开辟第二条战线的发端,其基本构想是,从北路拿下燕赵,再向东攻克齐国,与中路配合,牵制项羽。
韩信的行军路线从山西代地井陉关开始。过了井陉关有一条绵蔓水,赵军在河东岸,韩信在河西岸,韩信至少一万多人,赵军至少三万人。
韩信在一个夜晚悄悄渡过绵蔓水,留一部分人马背水扎营,另派一万人为先锋部队,挑战赵军。战争一开始,赵军没有将这一万人放在心上,一来人数上占优,二来汉军背后就是绵蔓水,犯了背水扎营的兵家大忌。
果然,战争开始后不久,汉军就抵挡不住,慢慢向绵蔓水撤退,到了河边,与背水扎营的汉军汇合,赵军也追赶过来。此时汉军已无退路,在背水一战的情况下,迸发出超强战斗力,跟赵军打成了势均力敌的状态。
这时候,从赵军背后出来一个消息:赵军的大本营被汉军占了!原来韩信事先派出了另一支二千人的部队,悄悄绕到赵军大营背后潜伏,等双方主力打得难分难解,赵营空虚时,他们乘机夺了对方的大本营。
大本营丢失,受到两面夹击,赵军军心大乱,被韩信全军覆没,主将陈馀被杀,赵王歇和李左车被俘。
韩信的背水一战,又胜在哪里呢?
一、充足的战争准备工作
在决战前,韩信做了两手安排,一手以前锋诱敌出动,退到河边后主力出动,将赵军的主力全部吸引出大营;另一手以二千人偷袭空营,形成前后夹击势态,让赵军心态大乱。
二、赵军的轻敌是失败的重要原因
按理来说,赵军应该在绵蔓水东岸有驻军,严密监视汉军过河,事实上汉军已经过河列阵,赵军竟然毫不知情。与汉军前锋对垒时,赵军又显得漫不经心,甚至嘲笑汉军,根本没意识到韩君已经做了一系列部署。
三、陈馀的迂腐导致天下丧失
其实在汉军到达绵蔓水之前,要经过几十公里的狭窄驿道,大军行走非常不易,路线会被拉得很长,粮草供应也非常困难。假如陈馀听取李左车的建议,封锁井陉关,韩信基本上会被困死在山道里。
可惜陈馀认为这么做太不光明磊落,认为韩信人马也就万把人,不用诡诈之计也可以轻松干掉他们。因为,他们主动放弃了天险,放猛虎出笼!韩信这是得到这条消息,才敢大胆地兵出井陉,不客气地笑纳了陈馀送上的大礼。
街亭之战马谡失败的原因街亭之战的失利,直接导致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诸葛亮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他之所以选择从祁山出兵,就是因为看到了出祁山后,有一个叫街亭的地方,拿下它,就等于扼守住了出入陇山的咽喉。能自由出入陇山,进,可以挥师长安,退,可以回撤汉中。
所以,守住街亭很关键!
街亭为什么这么重要?因为出入陇山的道路其实很多,但大多数路行军困难,只有瓦亭道、鸡头道、番须道和关陇道等少数几条路可行。这几条道有一个重要的汇集点——街亭。这就是要守住街亭的原因。
街亭城池不大,在陇山脚下,很坚固,易守难攻,驻军虽不多,进攻别人力量不足,但是自守绰绰有余。诸葛亮给马谡的任务就是守住街亭,守住街亭,等于扼守住了出入陇山的关口。
这么说,似乎守街亭的难度不大,马谡为何失败了呢?原因就是马谡不听话,玩了个背水一战,企图直接干掉围攻街亭的张郃。
大概受项羽韩信的鼓舞,马谡放弃驻守街亭,将人马带上山驻扎。他的理由是,山上居高临下,敌人来围困,借着山势,背水一战的士兵们如猛虎下山,很轻松就可以干掉敌人。
结果失算了。张郃围山后,人家根本不进攻,而是直接断了马谡的水源。失去水源供应的汉军立刻军心大乱,没变成马谡认为的猛虎,反而成了蔫吧鸡。怪不得士兵,饿肚子尚可支撑,缺水会要人命的,尤其是几次突围不成,士兵们最后一点锐气全部耗尽,只有等死一条路。
诸葛亮想不到马谡会不听话,给自己挖这么大坑,所以,根本就没有后援。唯有大将王平,预感马谡会出问题,自带一千人马驻扎山下,但这点人马自保都难,根本无力救援马谡。
街亭就这样丢了!
成功与失败,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三个战例,看起来都是背水一战,为何独独马谡输了呢?
首先,背水一战本身就不是常规战,只适合特殊情况下使用,不能最为标准战例。正是这种非常规的战法,才有项羽和韩信的名扬四海,但凡这种案例都是不能简单模仿的!
其次,在背水一战前,无论项羽还是韩信,都做了准备工作,他们的胜利,精神层面之战很少一部分。比如项羽断绝秦军粮道、有盟军支持等;韩信兵分三路,配合作战等。马谡做了什么准备工作?没有,他很天真地认为,士兵没吃没喝就会变成猛虎,从上而下,靠精神意志力就可以战胜一切,根本没把握住“战略藐视和战术重视”的结合。
其三,项羽和韩信在战争中,对敌人的弱点得到了充分使用。比如项羽,其实最主要的胜在秦军的内乱;韩信的胜利有陈馀刚愎自用的贡献。马谡对张郃的弱点有分析利用吗?没有,闭门造车。
综述从以上分析可见,战争的“艺术性”绝对不能简单模仿照搬,之所以成为“艺术”,本来就是个性化的特例,几乎不能复制。如果能做到将战争的技术运用得当,至少可以做个合格的将领,能不能成为千古名将,那就要看战争的艺术了。
既然是艺术就存在风险,就不是谁都能做到,就要看武将们个人能力,和天时地利等因素了,不能强求。马谡不顾现实,不顾自身条件,只能东施效颦!
同样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为何马谡失了街亭而项羽韩信却打赢了?
“置之死地而后生”这种战术,最重要的就是士气。
一
项羽实施“破釜沉舟”的战术之时,项羽刚刚斩杀了卿子冠军宋义,其威望已经“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韩信实施“背水一战”的战术之时,韩信在之前接连打了几场胜仗,可以说是乘着不断胜利的东风。
马谡领兵去防守街亭之时,马谡在之前从未带兵打过仗,是诸葛亮破格提拔马谡的,所以没有一个人看好马谡。与马谡同去的王平,也是从曹魏投过来的降将。
项羽和韩信这两个将领,本身就能给士兵带来必胜的信心。跟着一个从未打过仗的文人,就很难产生有这种信心。
二
项羽先是派遣英布、蒲将军等将领渡河,击败了章邯守卫甬道的秦军。陈余再次请求项羽发兵,项羽这才“破釜沉舟”,只带着三天的干粮,前去与秦军作战。
韩信先是派出细作打探赵军的消息,得知了陈余没有采纳李左车的方案。韩信先是半夜派出两千名骑兵埋伏之后,韩信才把一万人渡河背水列阵。
马谡率军一到街亭,勘察了一下地形,就临时决定到山上扎营。王平因为不赞同马谡的方案,自己带走一部分兵另行驻扎。
项羽和韩信在施行方案之前,都是到了最合适的时机,这才采取行动,并且在行动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马谡只是临时起意!
三
项羽实施“破釜沉舟”,是因为其它诸侯们都在做壁上观。虽然诸侯们在做壁上观,但是他们无形中也给秦军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当项羽与秦军血战之时,原先做壁上观的那些诸侯们,也迅速地参加了战斗。
韩信实施“背水一战”,是因为韩信训练好的精兵被刘邦带走了。韩信在确切的情报支持下,才决定实施“背水一战”。当赵军全军出动打击韩信的军队时,预先埋伏好的骑兵趁机夺取了城池。最后赵军形成了被夹击的局面。
马谡决定山上扎营,是因为看到街亭没有合适的防御地点。马谡到山上扎营之前,没有任何其它的安排。最后被魏军所围困!
项羽是在周围有其他诸侯的情况下,才采取的行动。韩信是在有自己的另一路兵马配合下,才采取的行动。马谡只是孤军驻扎在山上,没有任何的援军策应其行动。
四
项羽和自己手下的将领们行动一致,作壁上观的诸侯们也适时的加入了战团。
韩信和张耳两人配合默契,自己预先埋伏的兵马也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马谡和王平在大战之前就起了争执,最后两人分头驻扎。等到战争打起来的时候,马谡和王平之间根本就没有任何的策应。街亭之战就等于马谡在孤军作战,而且还不是带领全部兵马。
项羽和韩信的手下,都毫不犹豫地听从安排。马谡做出的部署,立刻遭到了王平的抵制,这种情况怎么能够取胜?
马谡只是一介书生,在这点上来说,就是不懂如何带兵。
换做是项羽和韩信,肯定会立刻就把王平斩首了!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同样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为何马谡失了街亭而项羽韩信却打赢了?
孙子曰:置之死地而后生!韩信与项羽采用此语功成而名就,马谡应用此语却身死名灭,何也?用今天的话来说,韩信与项羽有主角光环,而马谡只是一个跑龙套的小配角。这好比西施心疼,她捂胸而蹙眉,别人看到了惊为天人;东施也效仿西施捂胸而蹙眉,别人看到了恶心的饭都吃不下!
韩信背水一战取得成功那是因为他有后招,也就是偷袭了赵军的大营;项羽破斧沉舟与秦军主力死战取得胜利,那是因为项羽天生神力,江东子弟兵奋勇杀敌,并且秦军当时首尾不能相顾,因此取得了成功。马谡将营寨放在山上本来就是兵家大忌,他自身又没有韩信的智谋与项羽的勇武,因此魏军围山断水,蜀军就不战自降了!置之死地而后生,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么有后招,要么有千军难挡的武力,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了。
孙子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韩信的背水一战其实只是表面文章,他的真正杀招在于偷袭赵军大营;汉军大部在前面与赵军以死相搏,是不足以击败赵军的;数千汉军偷袭赵营,遍插汉旗,赵军军心动摇而不战自溃才是韩信的取胜之道。如果韩信仅仅是依靠汉军的以命相搏,那么最终的结果必然是被赵军全歼,毕竟赵军数倍于汉军且久经战阵,不是汉军新兵以命相搏就能击溃的。
项羽是千年一遇的战神,他一人可以单挑数百汉军精锐士卒,就是赫赫有名的大秦锐士在项羽面前也如纸糊的一样。巨鹿之战时,秦军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章邯带领的刑徒军,约二十万以上;另一部分是王离统帅的长城军团,约五万余人,长城军团是秦军的精锐部队,也是击杀项燕的部队!项羽以五万之众击杀长城军团及部分刑徒军,当时秦军粮食已绝,突围不出,最终全部战死!项羽的勇武给了楚军信心,如果是韩信率领楚军打巨鹿之战,胜负未知也!
同样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为何马谡失了街亭而项羽韩信却打赢了?
项羽为解巨鹿之围。在大军坐船渡过黄河之后后,项羽命令士兵所有渡船都凿穿打烂,并毁坏军中所有的炊具,丢掉所有淄重,只携三日干粮,表明必须决一死战,决不退缩。 因此,军队在项羽勇猛绝伦的带领下,突进秦军阵营,横冲直撞,所向披靡。在经过多次激战收割后,楚军大破秦军,更是震爆了前来增援的各路诸侯的肥胆。赵国之围遂解,项羽破釜沉舟一战功成而名声大震。
影视剧中的项羽:
韩信于井陉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竟用三万新军打败了二十万的赵军。是极高明的心理战术配合军事战术。开战之前,韩信已经暗派二千精兵埋伏,待赵军出营之后,攻取了空虚的赵军大本营。并遍插旗帜,开战之时韩信的新兵刚渡过了河,在后无退路的情况下爆发出猛烈的战斗力,守住了赵军的进攻,赵军见进攻无效,想退兵之时猛然看到自己大本营全是敌人旗帜,那种中计被包围的恐惧殐然而生。恐惧一生,变得军队毫无战斗力,此时不在于军队人数多少,韩信兵都可以随便收割。所以韩信大获全胜。
影视剧中的韩信:
时光流逝到三国乱世,诸葛亮执着于初心抱负,为兴复汉室,建兴六年(公元228年),亲率大军出祁山,北伐中原,放风说要从斜谷攻取关中的郿县,却自领主力攻击汉中西北方向的祁山,其时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叛魏降蜀,关中震动。
消息传到魏都洛阳,魏明帝曹睿大惊失色,随即御驾亲征长安,同时令驻扎在郿县的大将军曹真立刻派兵马增援陇右。曹真立命左将军张郃率5万骑兵为先锋,拼死堵住诸葛亮的主力,阻断其入关中之路。张郃率兵而来,必须走秦陇大道, 而位于天水郡略阳县境内的街亭,则凭借天险而成为此路上,唯一的极佳伏击地点。
影视剧中的诸葛亮:
如此重要的战略要点,开军事会议之时,各位参会人员都推荐魏延、吴壹这两个老将做先锋,据守街亭。而出乎意料的是,睿智的诸葛亮却纲乾独断,力排众议提拔了只是个参谋的马谡为领军大将。马谡作为参谋随军出主意是极不错的,平定南中之战中他就有过很多非常好的策略。所以诸葛亮极其欣赏马谡,希望他能有很好的发挥舞台,并给他配备了一个经验丰富的禆将王平。
初掌大权的马谡可谓意气风发,指点江山。其率大军到达街亭后,本可凭借地势险峻,派兵握守街亭要道,就能阻抗张郃大军,犹如山海关抗清兵一样。这是军事基本常识。作为参谋的马谡不可能不会如此用兵。
而初掌军权的马谡,众所周知,街亭易守难攻,这次诸葛亮派他作战纯粹就是送给自己的功劳,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和建立军功,当然想好好利用这个白捡来的军功了。他别出心裁的想尽可能多的歼灭魏军。问题是张郃所带先锋能如此快速赶到,必定属于骑兵,因为步兵和其他兵种太依赖后勤了。所以想多捡功勋,那么就想办法把骑兵拉下马来,不然别人骑兵打不赢跑掉,凭自己的步兵两只脚是追不上的。
故,马谡想到,若大军移到山上,魏军要进攻,必定不能骑马上山。所以必须下马攻山,而步兵对步兵,又有诸葛连弩这等神器,加之占据制高点,居高临下视野充足,爱射谁就射谁,想不赢都难。(原谅我想到松山之战,何其相似)
至于禆将军王平的劝阻,认为水源粮道有被截断的危险。这时马谡坚持已见,并自动脑补项羽和韩信的背水一战,心中想:粮道水源若果被断,他马谡当学韩信项羽的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把大军的求生潜力逼出来,直冲山下,在生死之间,当然会选择勇猛直前的攻击魏军,且必定势如破竹,届时有可能由他马谡再创一个军事神话。所以王平劝说无效。
影视剧中的张郃:
谁知,张郃经验老到,一眼看出蜀军打算,且不急于进攻马谡,在做好防范措施后,派兵截断了马谡蜀军的水源。坐地等好水绝的马谡军自动下山被他骑兵收割,主动权由马谡的命根子水道被断开始交给了魏军。
由于马谡太过异想天开,且他属于空降统帅,手下的统领将军们并不心服他,而马谡第一次带队,并不会熟练的调兵遣将和发号施令,所以三国志上讲马谡“举措烦扰”,完全是乱来。他预想的势如破竹并不实现,水源被断,下山要道又被张郃守着,只能被逼硬着头皮用步兵下山冲击骑兵,依照兵种相克,且张郃属于等着敌人送上人头来的,步兵当然被收割。
所以马谡此战大败。败在太异想天开,他自己作为空降统帅,根本不能服众,而且自己又没有韩信的奇正心理军事战术,项羽的勇猛绝伦加决死的信念。水源被断后,只能被动的冲击魏军阵地,步兵对骑兵,步兵跑又跑不了,打又打不过,失败就成为必然了。
同样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为何马谡失了街亭而项羽韩信却打赢了?
“兵法”运用讲究的是灵活,“活用则生,固化则死”!
★点击右上角【关注】,遇见更多文章和精彩。
★温馨提示:完整阅读本文约需用时3分钟,欢迎您留言评论!期待您的分享、点赞和鼓励!
读书品史明事理,借古鉴今知兴替。让丝语和您一起走进历史,走近民族、国家以及世界的过去和曾经,去读去品去明,去了解、去揭秘那一场场或惊心动魄或平庸肮脏的“兴替”……
本文看点:常言说的好:“兵法”也好,“计策”也罢,想要获得成功是有条件的;正所谓“活用则生,固化则死”,“兵法”运用讲究的是灵活,我们得因时因势而变,不能一成不变地照搬照套,否则,就会招致兵败身亡的结局。
今天,就让我们撇雾开云,去品味那一场场事关“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场悲喜。
一、马谡兵败,失街亭、丢小命,遭世人贻笑,不是他不“知道”兵法,而是他太“知道”兵法了,以至于把兵法当成了教条。受命之时,言过其实,听不进劝建(议):“某自幼熟读兵书,颇懂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休道司马懿、张郃,便是曹睿亲来,有何惧哉!”置诸葛亮的千吩咐、万嘱托于不顾。
到达街亭之后,不对地形进行仔细探查,也没有按照诸葛亮的吩咐进行扎营布阵,而是笑话诸葛亮多虑:“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笑王平:“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以一可当百也。”乃不听王平苦苦规劝,一意孤行“妄”用兵,遭到魏军围困而乱,不战自败。
可以说,马谡只知道死读兵书,不懂得灵活运用,兵败身亡也就不足为奇。
二、项羽韩信能够取得成功,在于他们掌握了兵法精髓,懂得活用。无论是项羽的破釜沉舟,还是韩信的背水一战,最终能够获得决定性的胜利,都在于他们能够根据战争的实际情况进行排兵布阵,充分利用了自身的长处克制对方的短处,通过天时地利人和的合理调动与转换,变不利为有利,抓住稍纵即逝的时机,快速扭转战争的被动局面,搏取意想不到的结果和胜利。
因此,同样的一种“谋略”,马谡之所以失败,招致赔了夫人(丢掉街亭)又折兵(害了自己性命)的结果,是因为他把“兵法”当成教条,不知道灵活运用;项羽韩信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懂得把“兵法”与战争的实际结合起来,根据实战的需要进行增减和调整,最大限度地保障天时地利人和的最佳融合,他们的胜利是活用兵法的结果。
同样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为何马谡失了街亭而项羽韩信却打赢了?
背水一战和破釜沉舟都是秦末经典的战例。我认为之所以可以成功,主要在于出乎敌人意料,同时自己一方士气旺盛。马谡失街亭则大不相同。马谡的初衷是致之死地而后生,故意让己方军队被围山上,然凭高而下,打敌方一个措手不及。但是很明显马谡是一厢情愿,因为对方的主将是久经战阵的名将张郃。张郃发现马谡把军队驻扎在山上,就知道他的意图,并进行了反制,驻起了木栅栏,防止蜀年硬拼,同时切断了水源。马谡冲不出重围,又缺水,军心大乱,战斗力急剧下降。幸好王平分了部分人马这时候起了重要作用,王平率军鼓燥而出,张郃怕有埋伏不敢追,马谡除带了少部分人突围外,几乎全军覆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