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悲情君王高殷如何评价?

高殷是北朝血色里长出来的一朵奇葩,虽有志于改革朝政,改善民生,怎奈理想敌不过血淋淋的政治残杀。结果,高殷在度过了短暂的十个月帝王生涯后,留下了一个“明君”的称号,却被亲叔叔赶下宝座,一年后又被原来的亲信暗杀,时年才16岁。

从为人角度,高殷无疑充满人性的光辉;作为帝王,他能克制自己的欲望,关心民间疾苦;作为政治家,他又不识人,不懂权谋,是一个典型的政治低能儿。

高氏家族最具人性光辉的仁君

高氏家族是那个残暴年代里,最“出类拔萃”的一个。高家人的才能足以闪耀那个年代,同时高家人的歹毒与穷凶极恶,也达到了变态的程度。或许是残酷的时代特征吧,高家人的嗜血,不光体现在对待政敌,甚至连同胞手足,也常常使出令人发指的虐杀!

高殷确实那个家族里的“奇葩”(其母就是著名的李祖娥)。高殷喜好汉家文化,缺少鲜卑人的狼性,因此差点被父亲高洋废掉太子之位。《北齐书》:“文宣每言太子得汉家性质,不似我,欲废之,立太原王。”

汉文化让高殷充满了仁君气质,备受美誉:“太子虽富于春秋,而温裕开朗,有人君之度,贯综经业,省览时政,甚有美名。”

高洋曾经干了一件,让今天的父母看起来汗毛倒立的事。《北齐书》记载:

“文宣登金凤台,召太子使手刃囚。太子恻然有难色,再三不断其首。文宣怒,亲以马鞭撞太子三下,由是气悸语吃,精神时复昏扰。”

逼着文质彬彬的儿子拿刀砍人头,儿子战战兢兢“操作”不得法,高洋竟然把高殷打得精神恍惚!高家人的变态可见一斑。

致力于民生,充满人文关怀的明君

高殷即位的时候只有14岁。他一上台,就大行仁政,做了几件事:

一、分命使者巡省四方,求政得失,省察风俗,问人疾苦;

二、减免徭役和税负(诏宽徭赋);

三、停建楼堂馆所(土木营造金铜铁诸杂作工,一切停罢);

四、改革军事,裁汰老弱(武官年六十已上及癃病不堪驱使者,并皆放免)

高殷在位仅仅十个月,期间他一直致力于改善民生,轻徭薄赋,发展经济。同时又能做到克制个人欲望,着力于国力恢复。这在那个视人命为草芥,残民如家常便饭的年代,高殷无疑是非常值得称道的。

因而,高殷虽然在位很短,但被一致认为是个明君。

不懂权谋,空怀壮志的政治低能儿

高殷的悲剧就在于他不识人,不识势,更没有政治权谋,试图通过简单粗暴的方式,实现皇权独揽。结果,掌握实权的叔叔高演、高湛兄弟,轻而易举地就废了他。

高洋给高殷留下了四大辅臣:杨愔、高归彦、燕子献和郑颐。

杨愔是高欢的女婿,高殷的姑父。杨愔一族饱受尔朱荣迫害,举族几乎被诛杀殆尽,他几经磨难,不屈服于尔朱家族的势力,直到高洋建立北齐,杨愔的苦难才算结束。

杨愔也是个很有才能的人,偏偏在辅佐高殷时,犯了两个错,一是竭力主张从高演、高湛手中夺权,捍卫皇权的独立与安全;二是与阵营内的战友高归彦产生龃龉,导致高归彦反水。

高演、高湛及背后的太后娄昭君,事实上掌握了北齐的实权,对皇权产生了威胁。这是高洋,乃至高欢时期留下的后遗症,绝非一朝一日可改善。高殷企图在杨愔的支持下,以外放的方式,从二人手中夺兵权。

这种操之过急的方式,让高家兄弟走到了高殷的对立面。杨愔与高归彦的内部摩擦,让高归彦背弃了高殷,暗中投靠高演高湛兄弟。正是高归彦掌握的禁军,让高殷轻而易举地成了高家兄弟的“俘虏”。

高殷除了脱冠投降,别无选择。就这样,仅仅十个月,高殷做回了王爷,第二年又被高归彦,奉高演密令暗杀。

可见,高殷连基本的政治形势都看不清,更谈不上权谋,难怪高归彦会借风使舵,早早改换门庭。

魏晋南北朝就是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像高殷这样的帝王不在少数,悲情的又何止高殷一人,时代如此耳,他本不该坐上充满危机的龙椅!

北齐悲情君王高殷如何评价?

北齐悲惨君王高殷如何评价?很荣幸回答这个问题,笔者认为高殷是一个励精图治、聪明好学、宽厚仁慈的明君。

高殷是文宣帝高洋的长子,6岁时就被立为皇太子。他自小遵从儒学,由于天资聪颖,很快就掌握了儒家精髓。崇尚儒学的高殷为人十分敦厚、善良。

高殷即位以后,励精图治,在杨愔等人的辅佐下进行了改革。关心民生,派出使都巡查四方,问百姓疾苦,减轻徭役。整顿吏治,将那些无才无德的贪官全部罢免。同时,对军队进行了改革。

这些改革促使北齐的政治走向清明,国家经济也迅速发展,军事实力不断增强。但是,只要有改革就一定会触犯一些人的利益,很多奸佞之徒纷纷投靠常山王高演、长广王高湛手下,当时北齐的军政大权实际被二王及太皇太后手中。此次改革,促使高殷与主张保守的二王及太皇太后的关系日益紧张。

高演早就动了谋反篡位之心,一直在等待时机成熟,夺取皇位。高演在一次宴席上将杨愔等人捕杀,高殷措不及防,在二王兵临城下的态势下,只能下诏封高演为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皇帝高殷已成摆设。

后来,高演在太皇太后的支持下,废了高殷,自立为帝。后来担心高殷为患,便派人杀死了高殷。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高殷其实是一位宽厚仁慈的明君,在位时间虽短,但他重用贤臣积极改革,励精图治。由于军权被他人掌控,且高殷的性格过于仁厚不够果敢,最后被自己的懦弱害得丢失皇位,但在治国方面绝对是胜任有余。

北齐悲情君王高殷如何评价?

高殷北齐文宣帝高洋嫡长子,北齐第二位君王,却也是最惨短暂的可怜苦命天子。在位一年就惨遭亲叔父常山王高演篡位废黜贬为济南王迁居别宫,不久又遭其毒手含恨丧命。成为北齐之初皇权斗争下的悲惨苦命牺牲品。有心做盛世明君,难料成屈死短暂帝王。

北齐悲情君王高殷如何评价?

高殷(545年―561年),字正道,小字道人 ,文宣帝高洋长子,母皇后李祖娥 ,南北朝时期北齐第二任皇帝,559年―560年在位。天保元年(550年),立为太子。天保十年(559年),文宣帝去世,高殷即位,改元乾明。乾明元年(560年),常山王高演篡位,废高殷为济南王。皇建二年(561年),高演将高殷杀害,时年十七岁。太宁二年(562年),葬于武宁,谥号闵悼王。

  历史如何评价高殷

  李百药《北齐书》:①“帝聪慧夙成,宽厚仁智,天保间雅有令名。及承大位,杨愔、燕子献、宋钦道等同辅。以常山王地亲望重,内外畏服,加以文宣初崩之日,太后本欲立之,故愔等并怀猜忌。常山王忧怅,乃白太后诛其党,时平秦王归彦亦预谋焉。皇建二年秋,天文告变,归彦虑有后害,仍白孝昭,以王当咎。乃遣归彦驰驿至晋阳宫杀之。王薨后,孝昭不豫,见文宣为祟。孝昭深恶之,厌胜术备设而无益也。薨三旬而孝昭崩。大宁二年,葬于武宁之西北,谥闵悼王。初,文宣命邢邵制帝名殷,字正道,帝从而尤之曰:“殷家弟及,‘正"字一止,吾身后儿不得也。”邵惧,请改焉。文宣不许曰:“天也。”因谓孝昭帝曰:“夺但夺,慎勿杀也。” ;②“性敏慧。” ;③“温裕开朗,有人君之度,贯综经业,省览时政,甚有美名。”

  李延寿《北史》:“济南继业,大革其弊,风教粲然,搢绅称幸。股肱辅弼,虽怀厥诚,既不能赞弘道德,和睦亲懿;又不能远虑防身,深谋卫主。应断不断,自取其灾。臣既诛夷,君寻废辱,皆任非其器之所致尔。

北齐悲情君王高殷如何评价?

齐废帝高殷(545年—561年),字正道,小字道人,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北齐王朝第二位皇帝(559年—560年在位),年号乾明,齐文宣帝高洋嫡长子, 母为昭信皇后李祖娥。

高殷,聪慧夙成,宽厚仁智,温裕开朗,有君王的风度;博览群书,励精图治,推行改革,观览时政,有很好的名声。

高殷即位后,励精图治,对民生极为关心,曾分派使者巡察四方,访求政事得失,考察风俗,问民疾苦 ;整顿吏治,政治清明;武官年过六十均放免回家,在军事上淘汰老弱,留下精壮,军力大增;下诏减轻徭役,停止营建宫舍,使北齐由天保年间的国势危急而有所纾缓,实为一代明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