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鲁称:“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曹操真的没有刘备得人心吗?

提问者把问题提反了吧?张鲁的意思很清晰:刘备算什么?哪能跟曹公相比!在张鲁心目中,刘备的人设真的那么差吗?政治家说话一般都会拐几个弯,不能看表面意思。张鲁的说法其实无关曹刘二人的“得人心”问题,而是涉及张鲁个人未来的前途选择问题,他这么说,无非是两害取其轻之下的表白而已!

张鲁说此话的历史背景

张鲁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政教合一体系,虽然时间不长,虽然只是在局部。不过,那时候宗教在中国还是萌芽阶段,所以,张鲁的历史地位不高,一直被儒家思想冠以“妖”和“贼”。

张鲁割据的汉中太重要,是连接关中与巴蜀的通道,这就意味着张鲁势必处于政治中心,想过逍遥日子都不可能。

建安二十年,曹操率十万大军亲征汉中,并击败了张鲁的弟弟张卫,于是张鲁就准备向曹操“稽颡归降”(磕头请降)。

张鲁的功曹阎圃对他说:请降可以,不过就这么降有点掉价,莫不如先到巴郡抵抗一阵子,让曹操觉得你也是条汉子,不好惹,然后再投降,这样价码才够高。

张鲁听从了阎圃的建议,离开汉中。离开前,张鲁还干了一件好事:

左右欲悉焚宝货仓库。鲁曰:“本欲归命国家,其意未遂。今日之走,以避锋锐,非有恶意。”遂封藏而去。

临走不搞三光政策,把大量财货留给了曹操。这件事让曹操对张鲁顿生好感,于是曹操派人到巴郡慰问张鲁。

张鲁一看价码提上来了,就坡下驴,赶紧带领全家来拜见曹操。曹操很高兴,立刻任命张鲁为镇南将军,封万户侯,全家移居邺城,并跟他结成儿女亲家。

到这时候,张鲁完成了转型,从一名军阀成功摆脱政治纠葛,安心去当他的宗教领袖了。

张鲁的“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就是在巴郡期间说的。

张鲁对个人前途的考量

到了巴郡后,阎圃对张鲁的未来,做了两个规划,他对张鲁说:“赞以大事,宜附讬;不然,西结刘备以归之。”

所谓“赞大事”,核心字眼不在“大”,而在“赞”,赞就是辅佐、襄助的意思。意思是说,你如果想要作为一个辅佐者身份,帮别人成就大事业,最好依附曹操。否则的话,就向西结交刘备,回到汉中跟曹操斗!

张鲁怎么考虑的呢?他没有丝毫犹豫,直接说出了“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旗帜鲜明地表态做“赞以大事”的人。

其实阎圃这话是废话,张鲁想要归降曹操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这个人很聪明,知道自己充其量就是个草头王,没有争霸天下的实力,他治理汉中靠宗教,而宗教那时候的影响力很有限,别看在汉中搞得红红火火,放眼天下,根本没有那个历史条件。

所以,有人劝他称王,他都没有采纳。其实那时候他对自己的定位就很清晰,祖传的“五斗米教”才是自己的主业,政治家只是兼职。战火没有烧到汉中时,他就发展教会,一旦烧到汉中,他会知趣地交出政权,找一个靠山,去光大祖业,比什么都好。

表白背后的无奈

那么,为什么选择曹操而不是刘备呢?跟刘备结盟不也挺好吗?

阎圃给张鲁的规划其实说得很清楚:跟曹操的关系你只能对他称臣,人家太牛,你跟他不是一个数量级;刘备弱小,假如跟他发生关系,除非结盟,而不是称臣,那样个人价值才能最大化。

也就是说,曹操实力强,给你的空间大,你给他做“奴”,得到的实惠都比给刘备做“客”,得到的都要多!

这就是张鲁对曹刘二人实力的对比,所做出的理性分析。

其实,还有一句话没有明说:想给刘备做客,恐怕是个靠不住的方案!

其一、刘备刚刚在蜀地站住脚,凭他的实力,能帮张鲁挡住曹操吗?至少在张鲁和阎圃的心目中,他们认为不大可能。

其二、刘备愿意容下他这么个“客”吗?虽然刘备确实准备派黄权去迎接张鲁,但是不代表刘备就那么稀罕张鲁。说穿了,迎张鲁只是刘备抗曹的一张政治牌。假如曹操顺利拿下汉中,张鲁这张牌对刘备还有价值吗?假如抵抗住了曹操,刘备会让张鲁再回到汉中吗?

也就是说,张鲁想跟刘备结盟,就是个死结,结果张鲁要么是过期粮票,要么就被刘备兼并!刘皇叔要是那么仁慈的话,刘璋怎么倒成了“客”?

所以,投降曹操恐怕也是张鲁唯一的选择,不情愿也没办法!

曹操给张鲁的红利,验证了他的选择英明

张鲁归降曹操后,虽然退出了政坛,但是作为宗教领袖,却获得了他在汉中无法想象的发展空间。

随着张鲁的大批信徒,跟随他迁徙关中和两京,五斗米教迅速在北方,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进而让一个地域化的宗教,在全国范围内扩展,为中国的道教发展奠定了基础。张鲁也因此,成为神坛上的人物。

真是失之东隅得之桑榆!

所以,张鲁的“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跟曹刘二人的人心向背没多大关系,而是张鲁对自己个人前途选择,向曹操隔空表忠心的一种手段罢了!

张鲁称:“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曹操真的没有刘备得人心吗?

这实际上是张鲁从被逼无奈而投降的原西川之主刘璋的遭遇得出的结论,刘璋虽然是被逼迫而投降刘备的,可最终毕竟是投降了,而且刘备有言在先,只要刘璋体现无条件投降,就答应刘璋待遇不变,而且永久居住在他的老家成都。可等到刘璋真的投降后,就丧失诺言,将刘璋踢出成都,打发到了公安,一来消除了隐患,二者便于监视。说白了,刘备容不下后来者。只要是刘备不放心的人,即使是投降了,也没有好下场。(除了较早的投降派-法正,李严等以外)

鉴于这一点张鲁选择了曹操,因为一来曹操代表正统,他虽然被人称为奸相,但是仍然是汉朝的丞相。代表着东汉王朝,正规,正统。

二是如果他主动投降曹操,曹操必感他的好处(后来实现了-张鲁没有搞破坏,并且封存了粮库。使曹操大为感动,念其好处,加封了显官),他的待遇不会差。

鉴于以上这两点,张鲁选择了曹操,我认为张鲁是对的。如果他投降刘备,其下场很有可能和刘璋一样,甚至性命都成问题。因为刘备为了自己领土的安全,(张鲁毕竟是以前汉中之主)必然会消除异己。

另外,不要忘了张鲁还是“五斗米道”的坛主,他完全可以利用道教来发动群众闹事,这正是刘备最忌讳的,以前东吴主孙策就是死于此事。

所以归根结底刘备是不可能容得下张鲁的。

张鲁称:“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曹操真的没有刘备得人心吗?

在我看来,我们很多看了三国演义,而三国以蜀汉为正统,自然在罗贯中的笔下,北方的魏国是伪政权,是不得人心的。但其实魏国长期是兵多将广,人才济济。如果不得人心,如何能得到人才的投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