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大臣主父偃深得武帝宠幸,为何最后未得善终?
主父偃之死,从政治角度看,他成了汉武帝的替罪羊,从个人角度看,是他的倒行逆施,自己把自己推向了不归路!
主父偃是西汉临淄人,他出生贫寒,但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学问家。跟当时的主流学派不一样,他一开始并没读儒家经书,而是专研纵横之术,大概觉得纵横之术才是“货卖帝王家”的上品。后来他又开始涉猎《易经》和《春秋》,以及其它诸子百家之学。总之,主父偃学术研究范围极广,是个通才。
虽然学问高,但在家乡却始终受到当地儒生的排挤,很不得志。想得到地方官员的举荐出仕是不可能了,于是他只好四处游学,希望能在他乡得到一展抱负的机会。于是他的脚步踏遍了燕、赵、中山等北方诸国,但结果还是一个样,到哪儿他都不受人待见。
转眼人到中年,主父偃别说出仕,连生活都过得颠沛流离。他决定再赌一把,去函谷关找一个人——卫青。卫青此时正驻扎在函谷关,他想通过卫青的引荐,可以得到汉武帝的重用。卫青还真的很欣赏主父偃的才学,他多次上疏向汉武帝推荐主父偃,可不知道怎么回事,汉武帝始终没有关注过这么个人。
郁闷之下,主父偃决定独立行动,他给汉武帝写了一份奏章,也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奏章竟然真的到了汉武帝手中。汉武帝一看,咦?怎么敢有人反对我对匈作战?史书没记载主父偃奏章的详细内容,光知道他跟汉武帝说了九个问题,其中就有反对对匈作战。其实,这就是主父偃的赌博行为,对匈作战是汉武帝时期的国策,敢反对国策,分明是不要命了!主父偃就是想用这种搏命的方式得到皇帝的垂青。
他成功了,汉武帝召来主父偃,一番对策后,汉武帝说,真恨认识你太晚了!于是主父偃从此飞黄腾达,他成了汉武帝内朝官中的精英,汉武帝对他言听计从,恩宠一时。
大概穷怕了,得宠的主父偃对金钱的贪婪到了令人咂舌的地步。他谁的钱都敢收,来者不拒。别人为啥给他钱,一方面他是皇帝身边红人,能替人说话,另一方面他喜欢在皇帝面前诋毁别人,大家都怕他,就想拿钱堵他嘴。他的两片嘴唇成了牟利的手段,不愧是纵横家出身。
有一天,他得到一条消息:宦官徐甲要去齐国出差,替王太后当媒人,把她的外孙女嫁给齐王。主父偃一下子心动了,齐国是天下富庶之地,要是自己的女儿嫁给齐王岂不是一件美事,虽是做妾,那可是齐王啊。于是,他找到徐甲请他帮忙。徐甲一拍胸脯,不就是顺手牵羊的事吗,凭你主父大人的威望,齐王这点面子还不给啊!
没多久,徐甲灰溜溜地回来,事情办砸了。原来齐王刘次昌的母亲纪太后不愿意,她说,齐王有妻子,不能废妻再娶!纪太后为啥一点不给王太后面子?因为刘次昌的王后不是别人,正是纪太后的侄女。实际上齐王一点不喜欢自己的表妹,完全是纪太后为了娘家的富贵,硬做成一个婚姻。为了让儿子能对侄女回心转意,这个糊涂的母亲又做了一件糊涂事,她让女儿到王后宫中负责监管,断绝刘次昌跟其他所有女人的联系。
纪太后以为,儿子除了侄女别的女人一个见不到,慢慢就会喜欢她侄女了,可是她忘了,刘次昌身边其实还有一个女人:他的亲姐姐。别惊讶,结果就是这样,刘次昌跟他亲姐姐乱伦了!
徐甲碰了一鼻子灰回到京城,他当然不敢对王太后说自己办事不力,他说:纪太后已经答应了您的婚约,只是我有个担心,齐国会不会发生燕国那样的事。
燕国发生什么事了呢?原来燕王刘定国跟亲生女儿乱伦,后来被主父偃告发,燕王被杀,封国被撤销。徐甲显然就是在暗示王太后,齐王有乱伦行为。王太后一想,这事马虎不得,万一是真的,把外孙女嫁过去不等于推火坑里了吗?于是婚姻作罢。
本来这件事也就到此为止了,也不知道主父偃那根筋搭错了,他竟然因此对齐王刘次昌怀恨在心:竟然一点不给我留面子,等着瞧!于是主父偃对汉武帝说,“齐国太富有了,也太重要了,这样的地方应该由皇子镇守。以前七国之乱,齐国就是主要参与者,现在又出现了乱论事件,应该好好查查!”
汉武帝的心思被他说动了,那么大块肥肉,能掌握在自己儿子手上那是最好不过的了。于是他派主父偃出任齐国国相,并调查刘次昌乱伦案。
国相大人颠沛流离几十年,终于衣锦还乡了。家乡的亲朋好友听说主父偃回来了,表现得相当隆重,来了个千里相迎。回到家乡,主父偃把自己的亲兄弟们,以及其他亲朋好友召集到一起,做了一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
他拿出五百两黄金,全部洒在地上,说:“以前我穷困潦倒的时候,你们谁都看不起我,我受了你们多少讥讽谩骂,现在我发达了,你们表现得如此乖张!不好使了,这五百两黄金归你们,你们各自拿去,从此我跟你们断交!”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散金断交”的故事。
他身边的人劝他,你这么做是不是太过了。主父偃说,过什么过,我受了四十多年的苦,连爹娘都不认我,兄弟们也早不念骨肉之情了,大丈夫生不能五鼎食,死了就应该当五鼎烹!从今以后,我就要“倒行逆施”!
这么个倒行逆施的人来查案,吓就能把人吓死,刘次昌惊吓之下干脆自杀了!对齐王的自杀,主父偃完全没意识到,他已经掉进了由他自己挖掘的大坑里。
还没回到长安,就有人把状告到了汉武帝那儿,谁呢?赵王。赵王为什么告主父偃,又告他什么?赵王告主父偃的原因很简单,他害怕主父偃,因为赵王的太子跟妹妹也乱伦......无语了,汉室宗亲们都热衷于干这事。主父偃长期生活在赵国,对赵国太子与姐妹乱伦之事是知道的,说不好哪天他就会在汉武帝面前告一状,得赶紧干掉他!
齐王一自杀,赵王觉得机会来了,他立刻联络一邦宗室子弟(估计都是有类似把柄在主父偃手中),告主父偃两条罪状:收受贿赂;逼死齐王。
第一条罪在汉武帝眼中就不算罪,除非想搞垮他,第二条更是欲加之罪。主父偃虽有报复之嫌,但齐王的罪证是板上钉钉,何来逼死之说。但他面对的是冷酷无情的汉武帝,汉武帝对待大臣从来不讲感情,想用就用,不想用随时抛弃。在宗室诸王们的哭闹下,汉武帝有点下不来台,他下旨将主父偃收监入狱。
面对指控,主父偃承认收受贿赂,绝不承认逼死齐王。案情很简单,怎么处置,廷尉不敢做主,把皮球踢给汉武帝。本来汉武帝是不想杀主父偃的,但御史大夫公孙弘对汉武帝说:“如果你不杀主父偃,恐怕没法向天下人交代!”很显然公孙弘是在落井下石。
怎么叫没法向天下人交代?难道纵容齐王乱伦就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公孙弘说的其实是没法向诸侯王交代!
原来汉武帝为了削弱诸侯王势力,用了“推恩令”这把软刀子,而“推恩令”的始作俑者就是主父偃。“推恩令”下达后,诸侯王们势力大损,还没法发作,骨子里压满了火。正好逮着齐王事件,找到了发泄口。
所有人都清楚,推恩令虽然是主父偃所设计,汉武帝才是“首犯”,但谁敢跟汉武帝较劲?打不了主人就打狗呗,这就是赵王等人玩命弹劾主父偃的根子。
公孙弘很坏,他拿“天下人”说事,其实是暗示汉武帝:你看现在因为“推恩令”,诸侯王对你恨得牙根痒,你还不赶紧拿主父偃替你把火泄了?
汉武帝多冷酷无情的一个人呐,他从来都是玩弄大臣们于鼓掌的高手,也从来没把大臣们的命当回事。抛出一个主父偃,让“推恩令”顺利实施,那不是很划算的一件事嘛!
此时满朝竟然没有一人站出来替主父偃说话,都怪他平时喜欢咬别人,弄得大家都对他牙根痒痒。最终汉武帝下令将主父偃诛族,连家人都跟着上了断头台。他死后,数千门客一哄而散,只有一个叫孔车的人替他收尸,埋葬了他。
西汉大臣主父偃深得武帝宠幸,为何最后未得善终?
主父偃是汉武帝时期当红的政治明星,穷困潦倒之际以一道奏章迅速走红,一年内连升四级,门客从人竟相来投,多达二千人。 不仅仅如此,汉武帝为了巩固皇权,在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僚机构之外,另设内朝,而主父偃在内朝是武帝的顾问,可见主父偃在当时是有多么受宠,可惜的是走红后的主父偃飞扬跋扈,四处撩拨是非,不久之后就遭遇了他人生的滑铁卢,迎来了他的死亡。
主父偃是很有才华的一个人,仅凭一道奏章就能朝呈暮见,见面之后,汉武帝还说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 ,意思是说你们这些人都跑到哪儿去了,为什么我和你们见面这么晚呢?当然他的才华还体现在他的政治主张“推恩令”上,这一是道旨在减少诸侯的封地,削弱诸侯王势力范围的一项重要法令,其主要内容是将过去诸侯王只能把封地和爵位传给嫡长子的情况,变更为允许诸侯王把封地分成几个部分传给各个儿子,分别形成直属于汉廷的更小的王国与侯国,达到分化、削弱诸侯王国势力的效果,推恩令还快就被武帝采纳并施行,为汉朝的大一统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志得意满、小人得势主父偃出身贫寒﹐但早年学习长短纵横之术,学无所用后改学《易》﹑《春秋》和百家之言,在齐国受到儒生的排挤,于是北游燕﹑赵﹑中山等诸侯王,多年未受到礼遇,连他爹娘都嫌弃他,受了很多窝囊气,主父偃的内心仅留下一个念头: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辉煌一次。主父偃有句名言:”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烹”,意思是说大丈夫活着,如不能列五鼎而食,那么死时就受五鼎烹煮的刑罚好了,终于天可怜见,他终于红了,当他以国相的身份到齐国去的时候,把他的哥哥,他的弟弟,他的宾客,他的故交,他的朋友都召集过来,说当年你们都看不起我,我升官了,你们跑一千多里地去迎接我,这样吧,我们也有过一点儿交情,我也不会一点表示也没有。拿出来五百金往地下一洒,你们捡吧,从此以后我们散金断交,不再来往,完全是一付志得意满、小人得势的嘴脸。
无所顾及,疯狂敛财仿佛是对以往四十年灰暗人生的一种宣泄,主父偃官场走红后,炙手可热,众大臣争相巴结主父偃,贿赂他的金钱达数千金之多,主父偃也都来者不拒,不加收敛。
飞扬跋扈、四面树敌主父偃在官场上也无所畏惧,到处树敌,上至诸侯王,下至大臣,见谁告谁,见谁写谁的奏章,朝臣对他是又恨又怕。主父偃曾在齐国燕国饱受冷眼,现在他一份奏章就将齐王和燕王逼到自杀,这个时候有人劝主父偃,说你太横行霸道了,结果主父偃说了一句什么话呢?主父偃说:“我阨日久矣”,他说我四十多年穷困的日子太长了,而且我这个年龄也大了,所以我就要倒行暴施。
只是他高估了自己的力量,在齐王自杀后,赵王以逼死齐王,收受贿赂为由将主父偃送进监狱,公孙弘又不失时机地落井下石,主父偃很快就被灭族了,一颗政治新星就此陨落。
西汉大臣主父偃深得武帝宠幸,为何最后未得善终?
感谢邀请。
主父偃在汉武帝时期可谓红极一时,更是帮助汉武帝制定了变相削蕃的策略,就是让诸侯王们把封地分成一块一块的给他们的儿子们,这样一来诸侯王的势力范围就大大缩减了,难以形成七王之乱时期诸侯王势力太强,对中央形成威胁的局面。
其实主父偃可以说是另一个老来得志的人物了。年轻的时候他四处求学,游说,先后在燕国、赵国、齐国待了近四十年,可惜这三个诸侯国都不待见他,还对他很是看不起,最终也得罪了主父偃。
可是主父偃最终跑到京城直接给汉武帝上书,一朝之间迅速蹿红。蹿红了的主父偃留下了一个经典语段:我年轻时候吃够了苦,被人百般看不起,现在我年纪也大了,谁送我的财物我都要,谁得罪了我我就收拾他。
不光当下得罪了他的人他要对付,过去得罪了他的人他也不客气。于是主父偃先拿燕王开刀,燕王跟自己的亲女儿乱伦,最终因为主父偃的举报而自杀,自己的封地也被收回了。
紧接着齐国不小心得罪了主父偃,因为主父偃曾想要借着皇太后嫁女儿给齐王的机会,让自己的女儿也进入齐王后宫,可惜这桩婚事被齐王太后给否决了。于是主父偃借口齐王领地在临淄,富甲一方为由,到齐国当了国相。刚一到任便围绕着齐王和自己亲姐姐通奸的事情做文章,抓捕大量宫女太监,刑讯逼供。齐王年纪小不说,胆子也小,被吓的直接自杀了。
这下曾经得罪过主父偃的赵王坐不住了,因为啥呢,他不但曾经看不起过主父偃,而且自己家也不干净,赵王太子和自己的亲姐妹也存在着乱伦关系。这要让主父偃抓了小辫子,那可要步齐王燕王的后尘了。
于是赵王趁着主父偃还在齐国的机会,举报了主父偃大量收受贿赂,而且逼死齐王的行为。齐王怎么说也是汉武帝的侄子,皇亲国戚的身份,怎么也不能由一个外人轻易这样逼死呀,汉武帝一怒之下把主父偃抓回了京城,投入监狱。
但是汉武帝还是比较爱惜人才的,虽然抓了主父偃,可是一直不舍得杀了他。但是这时候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主父偃当官时候他的那些朋友、宾客、幕僚也都众口一词否定着主父偃,还有一位重量级人物公孙弘也劝说汉武帝杀掉主父偃,为啥呢?要给天下的皇亲国戚们看看,汉武帝对于当时的同姓诸王是有交代的,不能任由人胡乱折腾。
这其实也体现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当时西汉的中央对比地方诸侯王的实力对比,优势并不大,汉武帝又正在经营着攻打匈奴的宏伟计划,稳定的后方地区对于汉武帝来说,要重要的多。
所以思前想后,最终主父偃被汉武帝下令杀掉了。而林林总总,这一切都跟主父偃的思想态度有关。
西汉大臣主父偃深得武帝宠幸,为何最后未得善终?
人至察则无徒,不擅于维护人际关系,急功近利,过于贪财,最终背叛腰斩。
主父偃大器晚成:主父偃四十岁还在游说诸国,无功无名,怀才不遇。虽在朝堂之上受卫青推荐,但是汉武帝没什么兴趣。汉朝的时候,皇帝为了了解民间疾苦,在未央宫外,设置有专门收集百姓和低级官员的上述机构。主父偃就直接上书汉武帝,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写了一篇《谏伐匈奴》。汉武帝看到主父偃的《谏伐匈奴》,大悦,当天晚上直接召见主父偃,两人相见恨晚,随即汉武帝拜主父偃为郎中,主父偃得到汉武帝的重用,一年之内连升四级,成中大夫。此后主父偃继续向汉武帝进言献策,其中包括了对后世影响极大的“推恩令”。
主父偃力荐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深的汉武帝的心意,得罪诸侯势力:主父偃向汉武帝分析了当时的西汉诸侯王分布的政治格局:“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行易制。金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交涉以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由于诸侯王的席位世袭的,不受中央直接管制,而且诸侯国的势力太强大,对中央具有威胁,必须要推行新的政策,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主父偃随即建议道:“今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有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数十,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责任想知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候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主父偃的建议是让皇帝实行推恩令,让非嫡子也可以得到封地,其实是为了将诸侯的土地进行分割。
主父偃解决地方豪强势力:主父偃上书汉武帝:“天下豪强士族,力量雄厚,在地方,它们危害一方,地方管理很难收拾他们,若强用武力,又容易引发地方不安宁,不如将它们全部迁徙到茂陵附近,以让他们守陵为名,削弱他们的力量。”
这两件建议直接解决了汉武帝颇为头疼的诸侯与地方豪强的问题,就迎刃而解。所以汉武帝对主父偃特别的器重,但是主父偃也得罪了大量的贵族豪强,和诸侯势力。
主父偃上书揭发齐王生活不检点的行为,汉武帝任命他为齐相,前去查验案情。齐王年少,性格懦弱,直接把齐王吓得自杀。汉武帝大怒,将主父偃投入监狱。期间,燕王有丑闻,被手下家奴告知长安,偏偏被主父偃知道,一想到自己早年游学燕国时,自己受到的冷遇,主父偃主张穷治其罪,曰“定国禽兽行,乱人伦,逆天,当诛。”汉武帝采纳意见,燕王畏罪自杀。而如今齐王的自杀,犹如火上浇油,由于刚刚颁布推恩令,让诸侯意见很大,由于要对战匈奴,所以需要安抚诸侯,这种情况下,汉武帝不得已必须要将主父偃治罪。同时由于主父偃为官期间,飘飘然,总喜欢逮者别人错处,大做文章,弹劾朝臣,揭发王侯的黑历史。
就这样主父偃几乎得罪了满朝的王公贵族,朝臣,以至于在被收监的时候,所有人都和汉武帝提议:“齐王自杀无后,国除为郡,入汉,主父偃本首恶,陛下不诛主父偃,无以谢天下”,这边的天下不是指普通百姓,而是指诸侯,朝臣,贵族。汉武帝权衡再三决定牺牲主父偃,以堵住悠悠众口。
汉武帝无奈之举,帝王本来就是无情的 ,况且当时的时局,汉武帝的压力也很大,才会出此下策!
喜欢的可以点赞关注,司马笨李白和你一起学历史!
西汉大臣主父偃深得武帝宠幸,为何最后未得善终?
东方朔的性格就是随随意意,安安稳稳。他只想好好过好日子,并不想太过于参与朝政。而主父偃为人高调,猖狂,自然不受皇帝喜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