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大家怎么理解?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这句话对当今每个人,都具有非常好的现实指导意义。

这句话出自《孟子》,意思是说,一个人在困顿不得舒展的时候,那就做好个人修为;如果有能力的情况下,就要应该考虑如何去为天下人做点事。

所谓“达”,就是通达,顺畅,就是指事业做得不错,有一定能力和影响力的人。对应的“穷”,就是困顿,不是贫穷,意思是指事业不顺畅,处于困顿,志向无法舒展的人。

毫无疑问,社会上大多是“穷”人,“达”人只是少数。这是从静态层面来讲的,从动态层面来说,大多数人,都有一个从“穷”到“达”的过程,甚至某些人还经历了从“达”到“穷”。更有甚者,有的人不断在“穷”与“达”之间,来回切换!

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心态,不能洞彻“穷”与“达”的人生价值,我们的一生将会过得很压抑,乃至在“穷”中沦陷,或者在“达”中堕落!

那么,善和济的目标又是什么呢?

以儒家思想的标准,善其身,就是做到个人修为的精进,达到“仁义礼智信”的水准。济天下就是将自己的思想修为推而广之,影响周边的人。

孟子的这个思想,跟孔子的忠恕之道有异曲同工之妙。忠,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就是己欲达而达于人。

在孔子的理念中,忠是底线,人人必须遵守;恕是高度,人人所要追求的价值。

按照孔子的思想,穷则独善其身,也是人人必须坚守道德底线;达则兼济天下,也是每个人该有的梦想和追求,可以做不到,但必须有!

先“穷”后“达”,和先“达”后“穷”,又有什么区别呢?

这句话从正读和反读,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人生境界。

正读,就是告诉我们,在“穷”的时候,坚守“独善其身”的修为,未来我们就会拥有“达”的时候。也就是说,“穷”是“达”之母。

“穷”不失其志,这难道不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吗?

反读,又告诉我们,在“达”的时候,不要忘了“兼济天下”,一旦忘了这个高层次的追求,早晚也会堕落到“穷”的地步!

“达”不忘其本,这难道不是一个振聋发聩的人生警示箴言吗?

“穷”与“达”不是哪个人的专利,修为才是决定因素

这句话又告诉我们,“穷”和“达”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动态过程,决定结果的就是“善其身”和“济天下”。

虽然“善其身”和“济天下”的功绩不一样,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修为,只是在不同的环境下,影响面不一样,对社会来说,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所以,请每个人不要小看那个平凡的我。我们不应该鄙视“穷”,而是要拒绝不善其身。

如此,“穷”自然会向“达”演化,反之,“达”就会向“穷”堕落!

从“穷”到“达”,我们都要经历什么?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又跟儒家提倡的人生追求进阶相通,即“修齐治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人生规划的四阶段。在力所不能及,或者说个人修为不到火候的时候,就老老实实“修身”。

“修身”做好了,会慢慢摆脱“穷”,下一步就是“齐家”,就是把你的修为,在你的家族扩散,让你的家族都能做到有所“修为”。

“齐家”做好了,就能逐步走向“达”,你就应该把人生的目标定位在“治国”。

补充一下,古人的家国天下概念,跟现代人不一样,古人的“家”是指“家族”,“国”是指“诸侯国”,“天下”才是现在意义上的国家。

古人所谓“治国”,就是一个人在“达”了以后,要把你的德行,在一个诸侯国,或者一个郡国内扩展。

最后就是“平天下”,以你的“达”,完全可以做到“济天下”了,那就成了你的义务!

难怪古人的精神世界那么丰富,他们活得那么强大,一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包含了这么多丰富的人生感悟!当今,很多人物质生活越丰富,越是陷于痛苦的挣扎,如果能读懂这句话,哪有什么不快乐的理由呢!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大家怎么理解?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出自《孟子·尽心上·忘势》,原话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有后人表达习惯说成是: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这句话里有两个相对的概念:一个是“穷”与“达”;一个是“独善”与“兼济”。

“穷”与“达”

“穷”与“达”,分别代表了现实社会的两个极端。

“穷”在孔子的门生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颜回,孔子在论语中是这样称赞颜回的:“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当然由于现在社会的发展,穷的概念也有所变化,对于现在来说很少有“箪食瓢饮”的现象,但是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均,依然严重存在,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百姓大多都属于穷的范畴。

“达”即为显达,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概念中人们所追求的无非两个字:一个是“贵”字;一个是“富”字。

“独善”与“兼济”

“独善”就是要坚持一个做人的底线,不论在何种条件情况下,要保持一个人的本份:非份之财不取,伤天害理的事不做,同时作为一个儒生要以身作则教化他人。

“兼济”,“济”就是帮助他人,作为儒家思想绝对以利他主义为宗旨的,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两千多年一直以“儒”为国本的根本原因。

综合理解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是要求儒生在穷困时也要保持为人的节操,没有能力帮助他人的时候,也要自己的道德素养去影响他人,去感化他人;在显达时更要以天下苍生为己任,为什么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能流传千古就是在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家国情怀。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大家怎么理解?

谢谢邀请!此问题提得简洁明快,却也很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亚圣孟子有很多经典名句(如“四心”),对于人的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情怀有着很好的指导价值,至今仍可借鉴学习并践行。此一句也是如此。意思是说在孤穷困顿或人生低谷之时,也要坚守道德修养、慎独自律,做好自己以及该承担的一切责任;而在自己“功成名就”或者事业通达,达到一定人生影响力时,可以以自己的广大影响力和平台,把优良的道德修养、善念仁爱厚德情怀等辐射更大的群体,让更多的人受益,并传递正能量,使社会更大群体可以在良好的氛围中获得幸福生活。

同时,这句话看似简单,但要做起来却很难,古代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达到这种道德境界和处世情怀,需要一个人在困顿中长期的自律慎独、向善厚德以及坚持不懈;在发达时要谦虚谨慎、胸怀天下以及仁爱悲悯。总之,内心要始终涌动着善念、情怀、自律和精神境界,方可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一、“穷则独善其身”需要一以贯之坚守心灵,怀揣善念,平和心态,慎独自律。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处深山有远亲”。自古以来,这种情况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正常现象可以理解的。一个人在面对孤穷困顿之时,或许艰难困苦、举步维艰,为生计劳苦奔波,或许到了难以想象的温饱难以维继、甚至人生无依的崩溃边缘……这种困苦之境对于一般人,很多会在无奈消沉中为自己和家人的生存努力,而不会过多顾及其他因素以及更长远的期冀——这样的人其实很多,也是人之本性,无可厚非,而且,他们中的大多数也是尊法重道、心存善念的,也会忠孝仁义,不过是因为穷困而有心无力,但会:在苦苦支撑中为父母妻儿而努力,自己也把希望寄托在憧憬以及下一代上,也算是“独善其身”了。同时,其中也有人会承受不起这种压力,而不顾善念、律法等偏离轨道,也就不会做到“独善其身”了!

但无论如何,在孤穷时,一定要有良好的平和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相信有“拨开云雾见青天”的美好生活;要有坚定的信念始终尊法重道、心存善念厚德情怀,相信“你若盛开,清风自来”;要有慎独自律的道德修养,相信“暗室欺心,神目如电”、“人在做,天在看”的冥冥箴言;要有积极向上的学习提升、努力奋进的具体行动,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而不可消极沉沦、随波逐流,心无所想、行无所动或者偏离正常轨道而为了利益不择手段——那将不可能不善其身。如:姜子牙在72岁未拜相之前,一直困顿艰难,传闻卖布一整天无人问津,黄昏时开张,一个老太太却只买一尺布补衣服,实在饿得不行,给了二尺,换个馒头;卖面粉时也是一天没开张,傍晚一个老太太只买一两打浆糊用,正在交易时,商朝马队经过,连摊子全国踩踏了,回家后与老婆马氏粒米未进,相对而泣……确实凄惨。但姜子牙始终坚守心灵和道德,努力提升自身能力,终为周朝开创808年社稷,并推翻纣王暴政,让百姓安居乐业。可谓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典范。

二、“达则兼济天下”需要始终如一的善念情怀、豁达心胸、谦虚仁爱、无私为公。

“上天有好生之德,仁者有悲悯之心”。一个人当达到一定职务或者影响力的时候,是否可以兼济天下,其善念厚德仁爱情怀是核心,如果没有善念,那一定是自私自利的,也不可能为民务实清廉,想到的大多是自身的利益,“兼济天下”也就不可能做到——或许表象上的形式有吧。有些人可以在困顿时做到“独善其身”,但发达后有两种可能:一是深切体会到孤穷时的艰辛,而且善良本性没有变,所以会心怀天下苍生不易而一心为公“兼济天下”——这种是善良仁爱厚德有情怀和胸怀的人;一种是也经历过“穷则独善其身“,但在发达之后,只顾自己享受以及利益,却不为大众解困,做不到“兼济天下”——这种人其实要么是“时位之移人”,本性变了,要么是骨子里就是自私自利的人,穷时独善其身是为自己铺垫,发达时还是为自己——这是缺乏道德修养的,薄情寡义而不具备仁爱厚德情怀,而且这种人一旦得势或许还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或许不仅不能“达则兼济天下”,甚至“达则祸害天下”。归根结底是自私自利之徒,道德善念、一心为公情怀以及个人自律个性等都不良善。如,《铡美案》中的陈世美在孤穷困顿之时,靠妻子秦香莲艰辛劳作赡养父母、抚育儿女、供其读书高中状元而至发达,但陈世美薄情寡义、极端自私的本性却只顾自己利益,不认妻子儿女并动杀心,这样的人内心深处是不善良的、无心胸境界及仁爱厚德情怀,自然不会“达则兼济天下”;勾践卧薪尝胆时尚可,灭吴之后杀文种、范蠡逃遁……也是这种心态。相反,像刘备在孤穷困顿和发达之时,始终重情重义——为了兄弟之情而不顾江山社稷,虽败亡,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情真意切之言行还是让人称道。

总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表述的是一种道德修养和处世之道,也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所谓“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处庙堂之高而忧其民”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处,要达到这种境界,个人的善念仁爱厚德情怀以及心胸心态、能力品行、慎独自律以及长期表里如一始终坚持、坚韧、坚守的意志精神等很重要。

谢谢大家!

2020.7.12即草于西安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顺致头条各位老师和文友:前期身体不好,恢复良久(现在仍在恢复中),加之工作太忙,好久未发文,也未参加多项活动,与大家交流也较少,不到之处请谅解。后期仍将一如既往关注头条及各位文友。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和关心帮助。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大家怎么理解?

人穷不是人,狗都看不起你,但不要沉沦,要卧薪尝胆。有一天你若发达了不要耀武扬威只顾自己,还要惠及普通苍生,赚个好名声。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大家怎么理解?

作为提问者,看到有人参与发言讨论,的确是赏心乐事一件!对这句至理名言,我是赞同且比较欣赏!为此附上“打油诗”一首,为更多参与者加油助威!

激活话题发言,催生更多感慨。奇思妙想绽放,吹皱一池春水。诸君不怕言少,休管点赞几多。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作揖][捂脸][比心]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大家怎么理解?

有些事,挺一挺,就过去了。

有些人,狠一狠,就忘记了!

有些苦,笑一笑,就冰释了;

有颗心,伤一伤,就坚强了。

有些话,说一说,也就算了!

穷也独善其身,达则三省吾身。

先诸己而后反利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