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曹魏政权最强大,为什么却第一个灭亡?

我觉得曹魏并没有灭亡,只不过是曹魏跟司马氏结合了,本来做主的是曹家人,现在变成司马家人。曹操活着的时候,曹氏的宗族是非常厉害的,曹仁,曹休,夏候一族等,连曹操的那些儿子都很厉害。

如果一个家族而衰败,那么它必然首先出现的就是生育的问题。魏明帝曹睿应该来说是非常英明,可以说是不亚于神机妙算,虎啸龙吟里面对他丑化得很厉害。演化成一个怪人,他没有生育能力。他死的时候就预示差不多要灭亡了。

曹操生了25个儿子,到他的孙子的时候连孩子都生不出来,那不是代表天要之曹魏吗?不但曹操家出了问题,而且那些曹氏宗族的后代个个也是无能辈出。所以最后四处叛乱的时候,没有办法去征伐,只能重用司马懿,才最后导致司马懿有了整个曹魏的权柄。

三国时期,曹魏政权最强大,为什么却第一个灭亡?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群雄逐鹿,烽烟四起,曹操狭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后击败袁绍,实力大增,后率兵南下出击刘备,刘备与孙权联合,经赤壁之战大败曹操,天下遂成三足鼎立之势。

先看曹魏。

曹操死于220年,时年66岁,他独揽大权时并未称帝,这是为何呢?以他的实力,当皇帝易如反掌啊!

一说是因为他相貌平庸,身材短小,看起来没有皇帝样,要知道古代很在意仪容仪表的,以貌取人是常事,曹操自惭形秽;另一方面,曹操除了一个皇帝的头衔之外,该有的都有了,他也生怕后人说三道四,索性等自己百年后,由儿子曹丕继位吧!

曹丕于曹操死后当年自立为皇帝,国号魏,他在位7年,226年去世。

曹丕死后,曹睿继位,此时司马懿大权独揽,已有不轨之心,曹睿很不争气,贪恋女色,纵欲无度,年仅36岁死亡,贪恋女色这方面倒是曹家祖传啊!

后曹操的曾孙曹芳继位,年仅7岁,此时司马懿已死,司马昭独掌大权,此时的曹芳彻底沦为傀儡,曹魏政权已名存实亡,只剩下了空架子了!

254年,曹芳被废,曹髦继位,这也是个年幼的傀儡皇帝,但是却很有血性,亲率左右去诛杀司马昭,没想到消息走漏,被反杀,“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个成语就是从这里产生的。

曹焕继位,265年被司马炎废,司马炎成为晋朝第一个皇帝,曹魏政权就此不复存在!

再看蜀汉。

221年,刘备在曹丕称帝后一年,也在成都称帝,国号为汉,夷陵之战惨败后,一病不起,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223年病逝,刘禅继位。

诸葛亮六次北伐聚以失败告终,234年,诸葛亮积劳成疾,出师未捷身先死,蜀汉日渐衰微,苟延残喘。

264年,司马昭派邓艾、钟会两路大军攻击蜀国,姜维率众抵抗钟会大军,但邓艾却偷渡阴平,直奔成都。此时蜀国无力抵抗,刘禅只得投降,蜀汉至此灭亡!

可见蜀汉最先灭亡,而后魏国,最后是吴国!

生前争得你死我活的三国,最后的命运都是灭亡,九泉之下的曹操、刘备、孙权三个枭雄,若知道结局会作何感想呢?其实三国并为一国,对于整个华夏民族而言是好事,民族之间血脉交流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优势互补,这才形成了坚韧顽强、勤劳善良的中华民族民族特性。

正如《三国演义》片头曲所唱

是非成败转头空,江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三国时期,曹魏政权最强大,为什么却第一个灭亡?

最先亡国是蜀汉,公元263年,邓艾偷渡阴平刘禅投降,至此蜀汉灭亡,265年,司马昭病逝,曹奂被迫禅让司马炎,至此曹魏灭亡。

但是三国中最先名存实亡的应该是曹魏,249年曹魏权臣曹爽携君臣一行祭拜先帝,司马懿发动政变铲除曹爽集团,获得曹魏大权,但并未稳固,期间爆发三次忠魏重臣叛乱,俗称“淮南三叛”,260年魏帝曹髦起义被弑,自此曹魏大权才真正灭亡,新任皇帝曹奂成为名副其实的傀儡皇帝,司马才算坐稳曹魏宝座,当之后仍然有不少人消极抵抗,以“竹林七贤”为代表。

虽然曹魏政局动荡十几年,实际上对曹魏的经济并无影响,曹魏自从代汉之后,经济复苏,人口增长,社会活跃,教育兴旺,人才辈出,政治上创新九品制,对汉代进行一系列改革,铲除了很多政治弊端,并且曹魏皇帝曹丕曹睿甚至曹芳曹髦均明君,国家一片欣欣向荣,实际上晋朝就是曹魏的延续,除了皇帝换人,姓氏改变,一切都没有改变。

只可惜晋朝把一手好牌打成了炸胡。

三国时期,曹魏政权最强大,为什么却第一个灭亡?

三国之中魏国最强大天下十三州,魏国占九州曹操又兴修水利搞屯田制,魏国在三国之中是经济最发达人囗最多,蜀国灭亡两年后魏国灭亡吴国笑到最后。公元265年魏国钟会和邓艾伐蜀。邓艾出奇兵从阴平小路直攻成都后主刘禅投降,此时蜀国戶囗不足十万戶。265年晋武帝司马炎代魏建立晋国。280年羊祜和王睿等将伐吴,吴主孙皓投降三国从新统一。晋朝搞分封制把。宗室分封到各地,晋惠帝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乱国导至八王之乱,匈奴、鲜卑、羯、氐、羌五族贵族趁击起兵。公元316年匈奴贵族刘渊起兵占长安西晋才灭亡

三国时期,曹魏政权最强大,为什么却第一个灭亡?

三国中最先亡国的是国力最强的魏国的原因

为何三国中最先亡国的是国力最强的魏国?对于这样一个题目,可能有不少人会提出疑问:在历史上,蜀国亡于263年,魏国亡于265年,吴国亡于280年,三国中最先亡国的应该是蜀国,不应该是魏国,是不是搞错了?其实,魏国在司马师、司马昭兄弟轮番辅政的时候,就已经是名存实亡了。先是在254年,司马师废掉魏国第三任皇帝曹芳,另立高贵乡公曹髦为第四任皇帝,司马师独掌大权;其次在260年,司马昭派人杀死了曹髦,另立曹奂为魏国的第五任皇帝。曹芳、曹髦、曹奂名为一国之君,但皇权旁落,他们不过是司马氏兄弟及司马炎操控下的傀儡而已。所以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魏国是三国中最先亡国的,是名存实亡。

经过数十年的战争消耗,到了三国后期,魏、蜀、吴三国的人口数量都有了大幅度减少,当时蜀国仅有二十八万户,人口约九十四万;吴国只有五十二万户,人口约二百三十万;而魏国有一百三万户,人口四百四十三万。三国中,魏国的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吴蜀两国人口加起来,也不如魏国多。然而,实力最强的魏国却最早亡了国,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篡位的负面影响。魏国的最初奠定者曹操,一开始是东汉的官员,但后来却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实力,挟天子以令诸侯,独揽大权,把持朝政,让汉献帝沦为傀儡皇帝。曹操自己虽然迫于形势没敢称帝,却暗示让他的儿子曹丕废汉立魏,取而代之。曹操死后,曹丕继承其位,便强迫汉献帝把皇位“禅让”于他。尽管曹丕在篡位过程中,为了堵住众人之口,三番两次的表示谦让,做足了表面文章,但最终还是颠覆了汉朝四百年的基业,自己当上了魏国的第一任皇帝。曹丕的这种作为,为后来逐步崛起的司马氏做出了榜样,只要实力强大,条件允许,就可以取而代之。后来,曹氏衰败,司马氏崛起,司马炎依葫芦画瓢,像当年曹丕那样篡夺神器的恶性循环再次上演也就不足为怪了。

其二,人才的严重匮乏。曹操在位时,很注意招贤纳士,文臣武将蜂拥而至,且多为心腹。到了曹丕、曹曹叡时代,他们则更看重曹氏家族的将才,没有及时发掘外姓的能臣,人才变得比较匮乏,军事指挥上几乎完全依赖司马懿,甚至出现了出兵打仗全靠司马懿一人支撑的尴尬局面。魏国的将才或者说是人才虽然不少,但称之为曹氏的心腹却很少,他们绝大多数都站在司马氏这一边,唯司马氏之命是从。后来的邓艾、钟会,则是司马懿父子发掘的杰出军事人才。人才由谁推荐提携,必然心向之,魏国在人才方面已经被司马氏垄断了。

其三,特殊的特殊位置。魏国地处广袤的中原,人口密集,经济强盛,是每一个有野心的人物都垂涎已久、望眼欲穿的地方。而中原,历来被看作是正统。可以说,谁占领了中原,谁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霸主。因此,中原成了有野心的人最想得到的地方,其他的弱国、小国都虎视眈眈,一有机会就发起战争。诸葛亮为了攻取中原,曾六出祁山。姜维为了攻取中原,曾九伐中原。作为当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司马懿很清楚的认识到了这一点。灭了公孙渊以后,司马懿得知曹睿病危,没有在辽东那个破地方久住,就忙着班师回朝,急匆匆的赶回到了中原,以防中原这个好地方被他人占了去。如果说荆州是兵家必争之地,那么中原就是杰出政治家的首选良所。

其四,用人的严重不当。曹操临死前,把王位传给了曹丕,并安排曹洪、陈群、贾诩、司马懿四人辅政。曹操对司马懿是很有戒心的,但是考虑到司马懿军事才能卓著,如果不用他,自己死后儿子篡位,势必会引起蜀国和吴国的激愤,如果吴蜀两国联合起来就很难对付,只好派曹洪、陈群、贾诩来制约司马懿,即使司马懿有很大野心,也形不成气候。曹丕做了七年皇帝后,把皇位传给了曹睿,安排曹真、曹休、陈群、司马懿辅政。司马懿虽然和曹丕是好朋友,但曹丕深得父亲教诲,对司马懿也是有戒心的,安排了曹真、曹休、陈群来制约司马懿,也是正确的。曹睿做了十三年皇帝后,把皇位传给了曹芳,却安排了司马懿和曹爽两个人辅政。曹睿在这个问题上就显得不是很聪明了,不但把司马懿定为主要辅臣,而且只安排了一个无能的曹爽来牵制司马懿。作为三朝老臣,司马懿在魏国的地位和影响是无人能及的,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对付一个曹爽简直是绰绰有余,于是借曹爽外出之机,抓住机会一举消灭了曹爽,终于掌握了大权。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更是肆无忌惮,索性把废了曹芳,把皇帝玩弄于股掌之间,魏国已经名存实亡了。

三国时期,曹魏政权最强大,为什么却第一个灭亡?

首先必须说明的是,三国最先亡国的是蜀国。

但名存实亡,皇室失去权力最早的的确是魏国,相比起始终握有权力的吴蜀两国皇帝宗室,魏国皇室就惨多了。自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及其党羽后,司马家逐渐剪除了亲近曹魏皇室的势力,成为魏国实际控制者,到了司马昭当政时代,曹操的后人皇帝已经成为傀儡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便出自那个时代,而司马系当街弑君,更将曹魏宗室的真实处境的写照。

曹魏宗室最先失势有多个原因。

首先,宗室自曹操时代后渐无英杰,曹操后继者也压制宗室,曹仁曹真夏侯渊夏侯惇这种人见不到了,到后来曹爽这种人都能成为宗室顶梁柱,还能如何?

其次,在三国之中,曹魏的世家门阀是最有势力的,曹魏皇室并无太大优势。这些大家族几乎把控所有要职,兵钱粮。曹魏宗室本就底蕴浅薄,各族实际看不惯,曹操后来的继任者还压制宗室,怎能不输?

第三,曹睿的英年早逝,未能留继任者成长的时间,没能起到保护和教导的作用,曹芳登基时才七岁,老狐狸活得久,导致形成主弱臣强的局面。

这些都是原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