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为何可以轻易夺了后周江山呢?

唐朝灭亡后,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一共才五十年出头,每个朝代也就十年时间,每位皇帝平均在位时间不到四年,怎一个乱字了得!除了后梁与后唐是两个死对头,其它四个政权唐、晋、汉、周都有内部演变关系,跟宋代周相似。

当初郭威上演黄袍加身,以周代汉,赵匡胤无非是有样学样,完完整整“翻拍”了一遍剧情而已。不过,跟郭威代汉遍地血色不一样,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只死了一个人,是一次很“温情”的政变事件。

那么,赵匡胤为何如此轻松,兵不血刃就解决了问题呢?

一块小木牌,将赵匡胤推向军中第一人,为政变奠定基础

虽说五代十国是个比拳头大的时代,但也不是谁都能有机会试试龙袍。赵匡胤提着脑袋,追随周世宗柴荣南征北战,让自己一步步跨入后周军界大佬界别。这很重要,部队讲究上下级关系,赵匡胤没有过得硬的个人威望,什么都无从谈起。

对赵匡胤最至关重要的一个事件,就是那块著名的小木牌,上书“点检作天子”,也有史料说,写的是“点检做”。这个故事就是一笔糊涂账,时至今日也没人能还原真相。

故事大致是这样的,有一天柴荣无意捡到一块小木牌,上面有“点检作天子”几个字。点检,就是殿前都点检的简称,乃后周禁军最高指挥官,当时由柴荣的姐夫张永德担任。

这个谶言,让重病的柴荣惴惴不安,为了消除隐患,他免去了张永德的殿前都点检的职务,改由赵匡胤担任,从此赵匡胤成了军中第一人。

关于这块莫名其妙的小木块,长期以来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张永德所为,有人说是赵匡胤所为,但无论哪一种说法,都存在无法解释的地方,成了一个永久的谜。

一则谣言,让赵匡胤轻松获得军队指挥权,政变顺利实施

显德七年正月,京师开封突然传来一则消息:契丹联合北汉,举兵南下!此时柴荣刚刚驾崩不久,得到消息后,大臣们一片慌乱,最后在范质等人的提议下,决定由赵匡胤率禁军北上御敌。

事实证明,所谓契丹入侵就是个谣言,赵匡胤一行走到陈桥驿,披了件黄袍就又回来了,根本没去打契丹,也没有契丹入侵的后文。

那么这个谣言有什么意义呢?让赵匡胤获得军队指挥权!古代的军职不等于军权,军权平时在皇帝手里,统兵权和调兵权是分开的。将军们只有统兵权,无法调兵,要想调兵,必须由皇帝的兵符。

也就是说,赵匡胤虽然有军职,但是在没有皇帝的兵符情况下,他调动不了军队。这个谣言的结果就是,让赵匡胤拿到了调兵的兵符,这时的赵匡胤才是真正可怕的老虎!

一对孤儿寡母,势单力孤命运由人,只有束手就擒

柴荣驾崩后,留下一对孤儿寡母,继任的皇帝是年仅七岁的柴宗训,和小符太后(符太后的妹妹)。

后周开国皇帝郭威比较惨,由于后汉隐帝刘承祐的猜忌,全家被杀的光光,包括他的儿子们,仅剩一个养子柴荣。所以郭威驾崩后,将皇位传给了义子柴荣。

这个情况导致皇族势力相当孱弱,柴荣去世后,缺少皇族势力支撑的柴宗训,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大臣们身上。

赵匡胤即位后,他的母亲杜太后曾经直言不讳地指出:你得了皇位,其实就是欺负人家孤儿寡母!

一群废柴文官,既无能为力,也习惯了城头变幻大王旗

本来柴荣对以范质、魏仁浦、王溥为首的文官集团寄予厚望,怎奈这些文官面对枪杆子无能无力,而且表现得很无能,赵匡胤一个谎言,他们轻易就上当受骗了。

当赵匡胤回兵开封时,大臣们集体屈膝换主,承认了赵匡胤代周的事实。唯一反抗的是马步军副指挥室韩通,被王审琦杀害。韩通也是整个政变过程中,唯一的流血事件。

单纯地以道德标准,去谴责这些大臣们,其实有点冤枉他们。五代时期,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场景隔几年就来一次,大家都麻木了,要是都反抗,还不得满地人头?

最典型的就是被称为“不倒翁”的冯道,一生侍候了十位皇帝,无论谁上台,他一律跪迎,包括对契丹。在冯道的意思深处,他已经没有了死社稷的概念,他把自己的义务定义为,以自己的本事辅佐君主,君主失国跟我没关系!

跟他有同样思想的大臣有一大批,包括范质他们。当赵匡胤进入开封,范质他们只要求赵匡胤善待柴氏后人,就对赵匡胤集体称臣了。

一个畸形时代,唐末藩镇势力的后遗症

武将左右国运,是五代十国的癌症,这个病症始于唐末的藩镇割据。唐朝自安禄山造反后,藩镇势力就进入无法遏制的疯长,最后演变为军阀势力,最终吞噬了大唐。

唐以后的五代,依然无法解除藩镇势力,社会的动荡,反而加剧了割据势力的发展。不光五代相互的迭代受到军阀势力左右,即便每个朝代内部,也充满藩镇势力之间的恶斗。这种情况导致,五代皇位传承,极少有按法律程序上位的,大都是通过军事政变上台。

赵匡胤陈桥兵变,其实就是那个时代的缩影!这也是北宋建立后,一直致力于军队改革,不断削弱武将权力的原因,这个问题不解决,还会有刘匡胤李匡胤出现。

综上所述,赵匡胤能轻易取代后周,一方面是他个人的地位具备了代周的条件,另一方面也是他精心策划的结果。更主要的是社会大环境,给了赵匡胤机会!

赵匡胤为何可以轻易夺了后周江山呢?

欺负孤儿寡母不厚道,所以,烛影斧声中他死于非命后,没有人为他兴师问罪,讨回公道。苍天是有眼的!显德六年(959年)六月,后周皇帝柴荣病重。由于时下有点检为天子的流言,为了确保大周江山稳固,柴荣当机立断解除了殿前都点检张永德的职务,改以自己的心腹赵匡胤任职。同月十九日,年仅39的柴荣驾崩。他7岁的儿子柴宗训于灵柩前即位,为北周皇帝。

第二年正月初一,不知道从哪个旮旯里传来了契丹与北汉联军南下的消息,由于是新旧交替的时候,政权容易受侵犯!空穴来风的消息没有人调查真实性,却引起了轩然大波,引发了北周朝野震动。宰相与太后在惶恐不安中,令赵匡胤率军出击。赵匡胤率军行至陈桥驿之时,将士们将黄袍披在他身上,拥立他做了皇帝。赵匡胤立即回师开封,逼迫小皇帝柴宗训让位给自己。

陈桥兵变兵不血刃,使得后周和北宋的权力交接简捷而平和,无任何流血事件发生。 但这种政权和平过渡的方式背后,却充满了阴险与罪恶,难免让后世认为赵家得国不正。赵匡胤为何可以轻易夺取后周江山?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是旦古不变的道理。

赵匡胤骗起了柴荣的信任,掌握了军权,他有了调动京城禁军权力。在崇尚武力的年代,政权人的新旧交替都是通过武力,制造伏尸数万、流血千里来完成的,不服不行。拥有军权等于手中拥有了武装力量,这是老赵轻易上位的基础。

2.北周当时没有抗击赵匡胤的军事人物与武装力量。

柴宗训母子属孤儿寡母,当时柴宗训只有7岁,还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娃娃,根本没有执政经验与能力。周世宗柴荣留下了顾命大臣,就是范质和赵匡胤。范质是文官,舞文弄墨,指点江山,治理国家有一套,但是他手中无一兵一卒,面对手握重兵,足智多谋的赵匡胤,他束手无策,毫无反击之力。3.赵匡胤蓄谋已久,准备充足,尤其是会用舆论为自己造势。

周世宗还在位的时候,赵匡胤就利用舆论的力量为自己掌握兵权造势。他处心积虑地制造谣言“点检做天子”,让病中的周世宗起了疑心,把当时的殿前都点检张永德免职了。又怀着无比信任的心情把殿前都点检这么重要的职务封给了赵匡胤。

周世宗尺骨未寒,于新年刚过,赵匡胤又制造了辽军来犯谣言。故意制造混乱,促使朝廷让他率领精锐外出。

率军出城之前,他又再次炮制了:“出军之日,点检做天子”的谶语,造成京城内外人心浮动,军队将士以有了拥戴他做天子的思想准备。

这说明,赵匡胤早为自己黄袍加身做准备了,可怜的孤儿寡母一直被蒙在鼓里。

赵匡胤为何可以轻易夺了后周江山呢?

与曹丕、刘裕等“篡位同行"不同,赵匡胤在此之前,资望还远远没到足以篡位的程度!

可是,他的篡位却看起来是最轻易的:连拥立傀儡皇帝的过渡阶段都没有,直接就夺权称帝!而且,居然还就把位置坐稳了!

赵匡胤之所以能“轻易”篡位,在于他洞察到了深藏于表面平衡背后的深刻矛盾!

柴荣的布局

959年,正当柴荣意气风发地进取幽州时,突然病重。

回到开封的柴荣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开始紧急安排后事。

1、去除隐患,赵匡胤上位。

在权力交接中,禁军的忠诚至关重要!

当时,禁军的主要力量有两支:殿前诸班和侍卫亲军。

由于侍卫亲军曾是唯一的禁军主力,权力过大,自郭威建国以来,一直在创建、加强殿前诸班,削弱侍卫亲军。到柴荣时期,更是大力选拔精兵良将加强殿前诸班。

因此,此时的殿前诸班,已是禁军中最精锐的部分。

早先,柴荣在查阅四方“点检做天子”,曾得到一块三尺木,题曰:点检做天子。

当时柴荣身体还好,又值盛年,只是“异之”,没有过分在意。

但到病重时,柴荣就不得不审视这个“风闻”了。

此时的殿前都点检是郭威的女婿——张永德,此人既是郭威的至亲,又颇有军攻、资望,确实不能不防!

柴荣明升暗降,一堆荣誉头衔授予张永德,把殿前都点检之职给了资望较浅的赵匡胤。

如此,禁军的格局是:殿前军的老领导、郭威的外甥李重进掌管实力稍弱的侍卫亲军;资历尚浅的赵匡胤掌管实力较强的殿前诸班。

这样,禁军稳了吧!

2、相互制衡。

在掌握禁军平衡后,柴荣又开始控制朝廷中枢系统的平衡。

王溥、范质、魏仁浦等文官为骨干,掌枢密使,混合文武,同掌国政。

枢密使有调兵之权,却无领军之权;禁军将领有领禁军之权,却无调兵之权。

在柴荣的安排下,相互制衡的权力体系建立了起来。

3、总体军权平衡。

柴荣死后,周恭帝即位,进一步进行了平衡。

侍卫亲军兵马副指挥韩通兼天平节度使,防御开封东北面;

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兼归德节度使,防御开封东面;

向拱为西京留守,防御开封西面。

侍卫亲军李重进兼淮南节度使,防备南唐。(看来,柴荣最戒备的,还是郭威的亲戚们)

考虑到周恭帝当时才7岁,这些举措应当出自是柴荣的安排。

如此,力量进一步平衡,谁也坐大不了了!

表面平衡背后的深刻矛盾

柴荣留下的权力体系,表面上保持了权力制衡,却也留下了两个难以解决的矛盾!

1、主少国疑与人心不安的矛盾

历来少主即位而能平稳过渡者,背后无不有一个强权人物默默支持!

这个人或是孝庄这样的“垂帘听政”者,或是周公这样的强势宗亲,或是诸葛亮这样有威望、有才具的命世之才。

柴荣留下的权力体系中,中枢的王溥、范质才具、威望都有限,难以有效调度各方武将!

一个不能服众的中枢,加上几个手握兵权的武将,这是绝不可能长久的。

一旦有变,往往是血流成河!

因此,上自中枢大臣,下至平民百姓,人心不安!

在赵匡胤出兵前,开封流传“策点检做天子”的“谣言”,开封“士民恐怖,争为逃匿计”便是明证!

2、静态平衡与人才思功的矛盾

柴荣时期,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革。劣才被黜,良才得升。

同时,由于柴荣的努力建设,后周军力强大,对外征战屡战屡胜,立功求富贵已经成为常态!

一时间,有才之士,骁勇之兵,莫不脱颖而出,后周满朝欣欣向荣之气!

可是,在这种静态平衡中,事权不一、相互制衡。论功封赏时,“是谁的人”比实际功勋更为重要!

如此,才能、功劳,未必可求得富贵!

陈桥兵变时,将士们首先提出的理由便是:“主上幼弱,未能亲征。今我辈出死力,为国家破贼,谁则知之?不如先立点检为天子,然后北征,未为晚也”。

既得利益者人心不安,有才能战之士恐功劳得不到封赏,如果赵匡胤能对此提出解决方案,是有条件成功上位的!

黄袍加身

在柴荣的布局中,赵匡胤获利最大,一举获得殿前都点检的职务,掌握了最精锐的禁军,使他获得了进一步夺权的力量基础。

另一方面,或许因为柴荣自己只是郭威的养子,他最戒备的,是郭威的亲戚、宿将,赵匡胤并不是“主要防范对象”,他只是其中的制衡力量!这就给了赵匡胤此后隐秘操作的空间!

赵匡胤很快就开始了隐秘操作!

960年正月初一,镇、定二州来报:辽、北汉来侵,请朝廷调兵来援!

范质、王溥立刻派赵匡胤领军出征!

其实,当时开封城内就有“策点检为天子”的谣传,居民甚至出现了骚动,但枢密使大人们似乎并未在意。

还是那句话:在他们眼里,赵匡胤资历太浅,只是牵制权力过重者的工具!

他们忘了一件事:赵匡胤虽然资历浅,但也亲自参加过当年郭威的“黄袍加身”!

当年是个群众演员,现在,赵匡胤要当主角了!

1、激发军队焦虑情绪。

首先,他们找到了下面的亲信将领来制造“牢骚”。

马仁瑀、李汉超、王升彦等人鼓噪道:天子年幼,你们拼死拼活地立功,谁能知道呢?我们看,不如先立点检做了天子,再去北伐!

2、赵普的“金口良言”,促成了起事!

前面的话,可以理解成将士们的牢骚。

赵普的话,把牢骚直接转化成了行动:

(1)、不造反,你们岂只是白白立功呀!大家都很危险!

朝廷依赖的,正是我们!我们离开京城以后,四方节度使一定蠢蠢欲动!到时候,国内有变,我们就都成反贼了!还富贵个鸟!

(2)、我们要干的,不只是“保全富贵”,还能“安定天下”!

朝廷一直就是以禁军压制四方!

我们现在杀回去,保持纪律,秋毫无犯,人心自然会安定!四方自然会服从!

为什么必须造反,应该怎么造反,都清清楚楚说好了!

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大伙一起进去给老赵“黄袍加身”,“逼迫”赵匡胤造反了!

攻回开封,轻松夺位

前面说了,开封城不只是赵匡胤一支禁军,还有其他力量呀!赵匡胤怎么能轻松攻入开封呢?

首先,赵匡胤照顾了方方面面的利益,尽可能获取支持,瓦解抵抗!

1、笼络班底。

赵匡胤在“黄袍加身”时,承诺:事定,当厚赏如。

如此,赵匡胤稳固了自己篡位的基本力量!

2、安定后周皇室、官僚人心。

赵匡胤对军队约法三章:少帝及太后,我皆北面事之,公卿大臣,皆我比肩之人也,汝等毋得辄加凌暴。

如此,安定了后周皇室、官僚集团的人心!

3、安定百姓,展现仁主之象。

赵匡胤严肃军纪,禁止入城劫掠!

其次,赵匡胤早已留下先手,使抵抗力量来不及组织!

赵匡胤哪里是临时“被逼”造反的,他早有准备了!

赵匡胤联络了城内的心腹殿前指挥使石守信、殿前都虞侯王审琦,令他们在内配合。

随后,一举入城!

此时,后周朝堂还在开早朝,听说赵匡胤杀了进来,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那支本来要与赵匡胤相制衡的侍卫亲军呢?

老大李重进正在淮南。

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忠于职守”,逃出宫殿,准备去找他的部队来抵抗。可是,韩通一上街,就被盯上了!一顿追杀,扑街!

此后,开封城中再没有抵抗者,赵匡胤迅速控制局势!

轻松平定地方反抗者

赵匡胤欺孤儿寡母夺权,下面的节度使中当然会有不满者!

由于赵匡胤照顾到了方方面面的利益,因此,这些抵抗者没有得到广泛的支持!

昭义节度使李筠,就认为他是宿将,与禁军将领都很熟,他认为他起兵,一定会得到响应!因此,他没有凭险而守,直接率军南下作战!

结果,并没有人响应他!在石守信、高怀德的攻击下,迅速失败!

侍卫亲军大老大、首任殿前都点检、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呢?他起事时,连他自己都信不过自己手下的将领!

结果,李重进也被迅速平定了!

看来,比起对“欺孤儿寡母”的不耻,思安、思功,才是人心的主流!

经过晚唐、五代十国的大动乱,天下急切期待一个稳定、强有力的政权。而赵匡胤,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满足了各方的利益!

因此,尽管“欺孤儿寡母”于德有亏,上来就称帝过于直接,但他依然赢得了人心,“轻易”夺取了后周政权!

赵匡胤为何可以轻易夺了后周江山呢?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宋安之来回答!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可以轻易篡夺了后周江山,只是通过一个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进行一场不流血的政变就建立了北宋呢?

究其原因在于当时五代十国属于是“重武轻文”,军人通过政变建立政权的事情比比皆是。像赵匡胤篡夺的后周政权,本身就是后周太祖郭威通过兵变建立的,而且也是黄袍加身式的兵变,可以说赵匡胤的黄袍加身其实就是学习了后周太祖郭威,而且学的是有模有样的!

可以说五代十国就属于武夫治国的时代,拥兵自重,甚至以此进行改朝换代的大将是比比皆是。而这一切的根源在于唐朝在安史之乱出现的藩镇林立问题,唐朝150多年时间都没有将这个问题解决,所以最后唐朝亡于藩镇朱温之手。而唐朝灭亡以后,之前那些藩镇摇身一变,成为大军阀,甚至建立了各个割据政权,因此出现了五代十国乱世。

而赵匡胤篡位的时候,其实就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当时五代第一明君周世宗刚刚英年早逝,年仅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继位,所谓幼主当国最为危险。

更关键的是周世宗柴荣北伐卧病回京以后,为了防范张永德,命赵匡胤任殿前都点检接替张永德。等到柴宗训继位以后,赵匡胤改任归德军节度使,可以说权势进一步加大,拥有发动兵变的实力。

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宋太祖赵匡胤学习后周太祖郭威,来了一出黄袍加身式的兵变,篡夺了后周江山,建立了北宋。可以说北宋的建立,就属于是五代十国“重武轻文”乱世中,通过发动兵变建立的一个普通政权。

当然宋太祖赵匡胤并非寻常人,虽然在那种历史背景下建立了北宋,但很明显的跳出那个死循环。他当时进行了中央集权,削除了地方上节度使的兵权,使其再也没有拥兵自重的条件,并且还进行了重文轻武,在种种措施之下,北宋才得以结束五代十国,更是有了两宋300多年的江山。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赵匡胤为何可以轻易夺了后周江山呢?

(剧照)

一切仿佛都是命中注定,如果没有柴荣,就没有赵匡胤的崛起。但是,到头来,赵匡胤还是把柴家的江山夺了。

柴家人对赵匡胤有没有恨?当然有,都快恨死了。但是柴家人也没有办法。好在赵匡胤上位后,并没有过分为难柴家人,这算是赵匡胤做得比较仁义的。

赵匡胤轻松夺了后周江山,首先是要感谢柴荣,其次是要感谢柴荣的儿子柴宗训和他的团队,最后是要感谢石守信、赵普等人。

赵匡胤轻松夺了后周江山,得感谢柴荣

有人说了,这和柴荣什么关系呢?有关系,关系太大了。

想当初赵匡胤参军到了郭威军中,就是一个小卒,从头干起的小卒,不过这个小卒不一般,他是郭威的亲兵。由于屡立战功,赵公子升迁很快。

但赵匡胤人生出现奇迹,不仅仅是进入了郭威军中,更重要的是认识了一个小伙子,这小伙子就是柴荣。无需质疑,柴荣非常欣赏赵匡胤。

当郭威去世后,柴荣上了位,赵匡胤开始被重用。在这一个过程中,赵匡胤战契丹,征南唐,立功无数。

军队里的经历,让赵匡胤积累无数人脉,而且赵匡胤本身擅长社交,于是赵匡胤渐渐声名鹊起。

之后,一个绝好的机会,柴荣更是帮了他。

《宋史》记载:六年,世宗北征,为水陆都部署。及莫州,先至瓦桥关,降其守将姚内斌,战却数千骑,关南平。世宗在道,阅四方文书,得韦囊,中有木三尺余,题云"点检作天子",异之。时张德为点检,世宗不豫,还京师,拜太祖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以代永德。

什么意思呢?当时流传一句民谣:“点检做天子。”殿前都点检是什么职务?就是掌管京城周围禁卫军,保护皇城和皇族的第一号首长。柴荣忌讳那句话,调走了张永德。没想到的是防了张永德,却硬生生推出了一个更强的“检点”。

赵匡胤干了这样的职位,绝对是军队大佬,有机会接触更多的朝廷官员。慢慢地,赵匡胤在朝廷内外,认可的人数非常多,而且有了自己的一些死党。

总这个角度来说,赵匡胤后来能上位,需要感谢柴荣。是柴荣,把赵匡胤一步步推到了权力高峰,让赵匡胤认识和结交了很多人,这使得赵匡胤后来的上位变得容易。

赵匡胤能迅速上位,得感谢柴宗训和他的团队

柴宗训是谁?是柴荣的儿子。

当柴荣去世时,柴宗训只有7岁,实际当权的是太后,还有三位辅政大臣范质、王 溥、魏仁浦。这三个老家伙看得很清楚,朝廷官员当中,对柴家江山最有威胁的就是掌握了不小军事权力的赵匡胤。

赵匡胤自己能感觉到自己的命运,一个不小心,他就会被调走,就像张永德那样,也有可能被处理。但此时,突然契丹人和北汉人前来侵略,边关吃紧。

于是,三位大佬和太后等人经过商议,派赵匡胤出去解决问题,没有比这更合适的人了。

《宋史》:七年春,北汉结契丹入寇,命出师御之。

可是,那一天不巧的是,“点检做天子”的民谣又开始传播,而且传播力度非常大,赵匡胤感觉到了极大的危机感。

他很郁闷,但是,柴宗训和后面的大佬们没有动手。赵匡胤意识到,不是人家不动手,是要打了胜仗,解决了战斗回来再动手。

七岁的柴宗训,实在不懂啥东西,但后面的团队,以及太后,不可能不懂。只是这个团队抱着点侥幸心理,等赵匡胤回来后慢慢算账。但是,如果要收拾赵匡胤,此时是最好的时机。

就是 这一放松,赵匡胤就有了机会,因为可以带领大军出发,手上能控制一批军队了。

所以,赵匡胤能够轻松上位,和柴宗训和柴宗训的团队有关,是他们给了赵匡胤带军出发的机会,手里没兵,造反很难。

赵匡胤能够轻松上位,和那些高级人脉有关

赵匡胤带着大军,向北边出发,但没多久,在陈桥那个地方,手下人把黄袍披到了赵匡胤身上。想到国家主少,实际被三大臣和太后掌握了政权,想到自己随时有可能被下课,甚至干掉,赵匡胤推辞一番后,欣然接受了大家的拥护。

《宋史》:次陈桥驿,军中知星者苗训引门吏楚昭辅视日下复有一日,黑光摩荡者久之。夜五鼓,军士集驿门,宣言策点检为天子,或止之,众不听。迟明,逼寝所,太宗入白,太祖起。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即掖太祖乘马。

看起来,赵匡胤皇帝当得很无奈,实际上,条件已经成熟了。

此时的朝中、军部里有着大量赵匡胤的支持者,什么高怀德、石守信等人早就在等这一天,而同时,跟随自己参战的赵普、赵光义等人也早已准备好了。

陈桥兵变前,赵匡胤差的就是上位,就这么简单。

果然,城外,赵匡胤披了黄袍,而城内也有一大批人在做接应。可以说,赵匡胤上位是大势所趋,条件相当成熟。

那个时代,人们见惯了五代十国枭雄们的纷纷登场,而且郭威的江山不也是披了黄旗上位的吗?所以,短暂的王朝还没有培养出人们的忠心,大多数人看的更为实际,谁上位对整体更好,谁上位对自己最有利,那就跟着谁。

赵匡胤和柴宗训比起来,实力差距实在太大,柴宗训除了是柴荣的儿子外,其它方面实在无法赵匡胤相抗衡。

所以说,赵匡胤上位算是轻松的,其原因主要是:柴荣的欣赏让赵匡胤积累了大量的人脉,柴宗训团队给了他机会,他的大量的人脉给了他支撑。

赵匡胤为何可以轻易夺了后周江山呢?

传奇皇帝赵匡胤曾给后世宋朝皇帝留下祖训:(一)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三)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我们可以从这祖训第一句就知道了宋太祖赵匡胤的皇位是怎么来的?

一、赵匡胤不仅是大将军,开国皇帝;他还是武学宗师

1.赵匡胤与周世宗柴荣结为异性兄弟:在五代十国时代,那时候战争狼烟四起的现状,学武艺投身行伍之中,最容易获得功名利禄。赵匡胤年轻时就遇到后周世宗柴荣,两人还是一见如故,可能还在“华山论剑”一较高下之后,发现双方对脾性就结为异性兄弟。各位看官是否还记得“天龙八部”中乔峰聚贤庄大战英雄豪杰,使用的“太祖长拳”拳法可是中国六大拳法之一,照看不是金庸老先生胡编的,真实性可考究。

2.得到周世宗大力提携:赵匡胤有了这位身世显赫的兄弟之后,这前途就是一片光明。最后在世宗柴荣继位后周大统之后的岁月里,赵匡胤每打一次仗就升一级,这简直就是“火箭式升官模式”,最后在周世宗病重快驾崩的时候,又一次“火线提级”,成为殿前都点检兼地方节度使,这就是武将位极人臣的时刻,获得朝代改名换姓的真正资本。

二、“黄袍加身”戴皇冠,静帝禅让得天下

1.“黄袍加身”:宋太祖赵匡胤是大将军兼任禁军统领,发动兵变却是易如反掌的事情,而且在五代十国时代,武将有兵有权进行宫廷政变简直就是小菜一碟,可能睡梦惊醒就是“城头变幻大王旗”。这样的政权更迭频繁的时代,赵匡胤部下也想在新朝建立之时,他们作为开国功臣享受荣华富贵。这样的原始动力下选择在“陈桥兵变”进行“黄袍加身”之后,赵匡胤也是半推半就地接受此事,最后来到皇宫,静帝禅让得到后周天下,开始中原地区全国大一统时代。

2.后周静帝禅让,未开杀戒:后周皇族是得到很好的安置,赵匡胤并没有进行大规模残杀与灭族,这使得他在新旧交替之时,能够很好平衡各方势力与利益。即使在宋朝天下一统之后,也没有对前朝皇族进行清算,这是要大大的点赞一个。并不像明朝太祖朱元璋那般的残酷狠毒,屠杀功臣名将。

3.“杯酒释兵权”:宋太祖赵匡胤,他简直就是中国权术运用典范人物。对于手握重兵的部下能够喝一顿酒就能够把兵权收拢于自己手中,这是什么样的造型与手段才能“大道至简”运用。这一手段作用就是结束五代十国时代地方藩镇割据的混乱百年的局面。不过这些手握重兵的将军最后个个都当了闲散的公爵侯爵,整天就是养歌姬,侍妾,附庸风雅的作风做派。结局也是获得善始善终。

4.“强干弱枝”“重文轻武”国策:开始重用文人治国,武将的位置被一降再降,而且掌握兵权的枢密使都是文人担任。因为他知道自己的位置怎么来的?他知道五代十国的动乱根源是什么?最后却造就宋代诗词歌赋,文化水平,文学等方面都达到封建时代的高潮。

经过宋太祖赵匡胤“善待前朝皇族”,“杯酒释兵权”,“重文轻武”等方面措施,直接新旧朝代交替平稳过渡,也造就宋代几百年的文化鼎盛的时代,也杜绝五代十国时代武将乱国的惨剧再次发生。当然也取决于他的个人性情与魅力,不然不会留下这样的祖训。

个人意见,如有不同,请关注并回复,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