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何盛产忠臣和奸臣?
“忠臣”和“奸臣”的界限其实很模糊,要看判定标准,在封建帝制下,这个标准本身就有问题。明朝确实是“忠奸对立”比较突出的朝代,其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党争的结果;二是判定标准的模糊化;三是刻意篡改历史。
关于“忠臣”和“奸臣”的界定,这个标准就非常难确立。
读史的是我们现代人,我们的标准,肯定跟封建帝制结构下的道德标准不一样。比如我们对“忠”的理解,首先是要忠于国家,忠于人民。而古代却不是,家天下的社会结构,皇权才是“天”,所以,那时候的“忠”,首先要求忠于君主!
即便在古代,同样也有争议。比如“忠君”就等同于无条件地服从君主吗?恐怕也不是吧?君主的最大利益不光是眼前的吃喝玩乐,还要保证他的长期利益,这就需要社会稳定。要达到社会稳定,君主必须克制自己的欲望,请问无条件的服从,是“忠”吗?
正因为标准的模糊,导致了“忠臣”和“奸臣”的界限难定,也就产生了诸多是是非非。关于历史人物的黑白之争,从来没有间断过,只是明朝显得更突出而已。
尖锐的党政,是明朝“盛产”忠臣和奸臣的主因除了明朝,北宋中后期,也是一个忠奸对立比较严重的时代,这两个时代,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党争现象严重。
北宋围绕改革和守旧,产生了新旧两党,也就是所谓元祐党人和元丰党人之争。明朝的党争苗头,起于嘉靖朝。到了明末,东林党与宦党、浙东党之间的争斗,直接把大明王朝送上断头台!
嘉靖帝就是一个极其擅长于政治斗争的高手,为了皇权独裁,他有意识地挑起大臣们之间的相互斗争,使朝堂出现了“严党”和“太子党”的说法。
到了万历朝以后,随着“国本之争”等政治事件的发酵,东林党与阉党、浙东党的斗争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各党派既有内部的斗争,又有相互之间的斗争,把朝堂搅得乌烟瘴气。
党争到了极端的程度,已经不再关注事件的本身,士大夫们也忘了国家利益,只关注小团体的利益,唯党派立场为马首是瞻,相互攻伐。这个结果就是,无论是谁,都逃不脱党争,否则无法生存,无论你想做什么事,总有一群人拆台,谁做得越多,死得越快!
剿灭李自成,洪承畴眼看大功告成,由于党争,被迫莫名其妙中断,义军死灰复燃。孙承宗经略辽东,步步为营,逐步蚕食满人的地盘,却又受到莫名其妙的攻击,被迫辞职。
每个人都在喊,自己是忠臣,对方是奸臣,全然不顾对方所做的事,关系到国家的安危。
儒家思想的发展,让忠奸判断的标准更难以把握其实,如果按照“孔孟之道”,来判别忠奸,相对来说还不是特别复杂。孔子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从君臣关系上强调臣子对君主的忠诚,但也要求君臣之间的对等,而不是愚忠,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在儒家思想里增加了民本思想,要求君主的行为要以民生为纲。
按照这个标准,判断大臣是忠是奸就很简单。不过,儒学的发展,造成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这种多元化,既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产生了消极的一面。
比如王阳明的心学,在明朝后期,由心学产生了诸多学派,这些学派就是党争的源头。本来阳明心学对中国文化史,是一次巨大的推动,却被士大夫们作为党争的武器了!
再比如程朱理学,逐渐走向僵化,成了读书阶层进阶的梯子,把孔孟之道,变成了僵死的君臣绝对服从。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严嵩,你如果说严嵩是奸臣,人家肯定不服。严嵩对嘉靖皇帝的忠心,天日可表。皇帝缺钱,他拼命帮着搜刮,皇帝喜好神仙道教,他积极忙于建观修坛,皇帝办个仪礼,老人家不辞劳苦带头参拜。甚至皇帝喜欢丹药,老严嵩都要当小白鼠,帮他试吃,吃得直吐血,还得给皇帝写实验报告。
严嵩是奸臣吗?按照程朱理学,他可是天下第一号忠臣呐!他是忠臣吗?这样的忠臣多几个,大明还能撑到崇祯吗?
这就是儒家思想多元化发展,带来的副产品!
基于统治的需要,统治者或史学家刻意篡改历史这个最可恶,遗毒千年!这个话题即便今天提起来,也会遭到很多人的抨击,原因就是现代人被毒害的都比比皆是。
举个最典型的例子,王莽是奸臣吗?别跟我抬杠,笔者对汉末至东汉初的历史,做了七八年的研究,王莽肯定是个正面人物,他被黑是有复杂的历史原因的,是统治者出于需要,刻意修改了历史!不服气的也把那段历史研究明白了再跟我探讨!
少拿过时的道德标准乱扣帽子!
同样的情况,在大明朝,那个千夫所指的魏忠贤,他是奸臣吗?不是!其实他是张居正政策的拥趸。我们讨论问题,最忌讳扣帽子,非理性。看待魏忠贤,要先撇开他让人不舒服的宦官身份,也不要盯在他权势熏天上,甚至都不应该过度夸张他的杀戮。
政治斗争中的残酷性,不是只在魏忠贤身上体现,辨别忠奸,我们还是要回到他的目的性,他有过取代皇帝的野心吗?他的目标是为了个人吗?看清这些就大致不会跑偏了。
同样,东林党就是忠臣吗?基于尽量不抹黑正面人物的出发点,不细说了!
综上所说,明朝盛产忠臣和奸臣,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畸形期”,价值观的多元化导致的标准混乱是根,党争是直接导火索,刻意篡改历史是火上浇油。也正因为如此,明史的解读难度其实很大,也更容易引起争议,对读史人来说,也需要更智慧的眼光。
明朝为何盛产忠臣和奸臣?
我们看明朝历史,会发现两个非常矛盾的特点:
第一,明朝盛产异常多的忠臣和奸臣。几乎每个皇帝的治下都要出几个著名的忠臣和奸臣。
第二,奇葩皇上特别多,有的几十年不上朝,但国家机器运转的很好。
老子说:六亲不和有慈孝,国家昏乱有忠臣。
这意思就是说,只有在亲属之间不和睦的时候,才能显出孝子。只有在国家比较混乱的时候,才能显示出忠臣。
明朝国家不混乱,但盛产忠臣和奸臣,这是为什么呢?
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先要弄明白一个事情,那就是:
皇帝和谁共治天下,历来是一个问题。
安史之乱前,中国是一个豪族社会,皇帝是和豪族们共治天下的。
这些豪族是在汉武帝时期兴起的。他们包括以前的战国贵族,大商人,还有地方的侠士,豪强等等。
这些豪族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他们独霸一方,又往往在政府中任职,不仅仅依附于皇权,反而对皇权有相当的制约。
隋朝和唐朝的开国君主,都是出身于豪族,他们也是依靠豪族建立的王朝。
皇帝们和这些豪族共治天下,心里边是很憋屈的。举个简单的例子。
隋文帝的老婆独孤皇后就是出身于豪族。这个独孤皇后特别的专一霸道,不允许隋文帝找其他的女人。隋文帝忍不住把一个宫女给睡了,独孤皇后就把这个宫女给杀了。气得隋文帝一个人骑着马跑出宫,大臣在后面紧紧追赶,拦住他的马头说,
皇上千万不能为了一个女人而至天下于不顾呀?
隋文帝为什么这么怕独孤皇后呢?当然不仅仅是因为爱情,而是因为独孤皇后身后站着的豪族。而这些豪族正是隋文帝统治天下的基础。
为了摆脱这些豪族的制约,所以隋炀帝才迁都洛阳,才实行了科举制。
这一下子得罪了豪族,导致了隋朝的灭亡,李唐王朝吸取了教训把首都又迁回了长安,豪族的大本营。
但时间久了,皇上总想摆脱豪族的制约。于是武则天又迁都洛阳。
唐玄宗为了摆脱豪族的制约,任用了胡人。后来胡人安禄山造反,唐朝的北方一下子陷入了藩镇割据的乱局,导致大量的汉人南下,反而刺激了江南经济的发展,为帝国开拓了新的财政收入的来源。这时又随着印刷术的发明,知识得以向平民普及。
于是终于发展起了一股新兴的力量,可以供皇帝来对抗豪族。
这就是官僚系统。
虽然隋唐时期就发明了科举制度,但因为当时受教育的人一般还是豪族子弟,所以科举制度上来的人,一般还是豪族子弟。
到了宋朝,印刷术普及,江南经济发展。中国一下子进入了平民社会,科举制度在这时也空前的发展起来。有大量的平民通过读书科举而成为官僚。
从此皇上就与官僚共治天下。
官僚和皇上合起来形成帝国的皇权系统。
这个系统导致皇权非常的大。但皇权大,不代表皇上的个人权利大。
举个例子。宋神宗时期,有一次大宋对西夏战败,皇上很愤怒,打算杀掉一名官员。没想到宰相不同意,跟皇上说,我们宋朝从来没杀过士大夫,你破这个例可不好。
皇上犹豫了一下说,那就把他刺字发配到边疆吧。
副宰相又说,这样还不如杀了他呢。
皇上蒙了问,你这话什么意思呀?
副宰相说,士可杀不可辱。
皇上大怒,说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想干点痛快事都不行吗?
副宰相毫不客气的说,这种痛快事不做也好。
这个例子可以看到,宋朝皇帝的个人权利是很受制约的,虽然他摆脱了豪族的制约,但他受强大的官僚体系的制约。这个由皇帝和官僚共同构成的皇权系统,是帝国的公共工具,它的规则对包括皇上在内的所有人都有约束力。
但只要皇上的意志和这套规则不冲突,实际上就没人能够反抗这套强大的皇权,这和豪族社会是不一样的。
时间的巨轮发展到了元朝,情况就不一样了。
元朝的皇帝是草原来的,他理解不了这种官僚系统。元朝的可汗只能理解两种关系,一种是他和其他军事贵族之间的共治关系,一种就是他和自己的仆人和奴隶之间的关系。
到了中原,皇上有巨大的财富,把军事贵族都养起来了,不和他们共治天下,那剩下的就是和私人奴仆的关系。
所以元朝的皇帝没有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精神,他是把官僚当成自己的奴仆来对待的,皇帝的个人权利远远要比宋朝强大。
元朝的皇帝时不时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痛快的来一把,不按照套路出牌。
这也导致元朝的官僚系统的效率远远不如宋朝,对国家的治理能力很弱。
长话短说,终于到了明朝。
明朝的皇帝是汉人,他能理解这套官僚系统,但是明朝又继承了元朝的很多的制度,比如说行省制等。最重要的还继承了元朝皇帝与奴才共治天下的思想。
于是,明朝皇帝弄了两套系统出来:一个是帝国传统的官僚系统,这个系统和皇帝组合成强大的皇权系统,对帝国有强有力的治理能力和控制能力,但反过来,它也会极强的制约皇帝个人的权利。
为了避免陷入宋朝皇帝的尴尬,同时享受元朝皇帝的潇洒,皇帝又弄出了一套只属于个人的系统。这就是由太监们主管的东厂,锦衣卫等等各种系统。
这套系统不受官僚系统制约,完全按照皇帝个人的意志运作。这套系统也不是来直接治理帝国,就是用来整治官僚的。
这就导致皇帝的个人权利和代表皇权的官僚系统产生非常大的冲突。
皇帝可以任由自已的个人意志来行事,来处理大臣,来找大臣的麻烦,这就导致明朝的大臣们除了要干好工作,还要应对各种各样的乱七八糟的事情。
因为有了这套系统,一些官员也会绕开正常的官僚系统,而依附于它。
这就形成了阉党,依附于阉党的官员就是奸臣。
而能够坚持原则,在正常的官僚系统中混的就是忠臣,这一派后来发展成东林党。
于是,明朝有了党争。
当然,阉党里也有能臣,东林党中也有坏人。
这两党势不两立,都为了争取在皇上那儿的地位。皇上看在眼里,很高兴,因为没有人敢挑战皇上的权威。对于大臣,想杀就杀,想当朝打屁屁就打屁。而阉党的太监们,那就是自已的狗,闹的再欢,动动小手指就能干掉。那么牛逼的九千岁,还不是说杀就杀了。
但这种党争,却让明朝的政治越来越糟。
所谓的忠臣、所谓的奸臣分别结成党派,但实际上党派本身与道德没有多大关系,只和结盟的需要有关系,所以面对着国家的大事,一方面提出应对方案,另一方就要诋毁。颇像现在台湾的政治,只为了党派的利益,只要是对方党派提出的,我们就要反对。
到了明朝晚期,局势极为艰难,需要做出一些重大的政治决断,但是因为各种党争让帝国的决断能力就瘫痪掉了。
比如李自成曾经想跟朝廷讲和,要个大大的封赏就行。
皇太极也曾经想和大明讲和,多要点岁币就行。
在局势极度危难的时候,有人曾提议迁都南京。
所有这些提议,都在党争中被驳回。
即使偏安到了南方,大家仍是内部消耗争斗不断,不能一致对外,最终导致明朝灭亡。
而这种局面就是皇帝一手造成的。
明朝为何盛产忠臣和奸臣?
每个朝代都有几个特别著名的忠臣和相当著名的奸臣,但是明朝知名的忠臣和奸臣甩了其他朝代一大截,数量和质量都是相当可管,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来细细品味一番。
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历朝历代以来,宰相之中良相很少,但是奸相却是如过江之鲫,数之不尽。因此废除了宰相这一职位。(更多学者认为,朱元璋废宰相是因为宰相分走了皇帝的权利,威胁到了皇权。)只设立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皇帝每天批阅如此之多的奏折,自己身体也有点吃不消,需要一个人来为皇帝提前出主意,然后皇帝只选择采纳与否。
于是内阁应运而生,皇帝选择知名大学士进入内阁替自己审阅奏折,为了防止内阁权利过大,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皇帝设立司礼监。从此,司礼监掌印,与内阁相互制衡。
本来这个政策是没有什么毛病的,但是朱元璋的后代子孙都太过于懒惰,特别是万历年间,万历皇帝居然有二十三年不上朝的记录,那这二十三年政务怎么办呢?这个权利被司礼太监抢到了,如此一来,司礼太监就变成了事实上的皇帝,如此大不敬行为,当然是奸臣所为,那站在奸臣对面的内阁大臣当然就成了忠臣。
内阁和司礼监的斗争从未停止过,如此一来,双方的领头者就是在“忠,奸”二字之间不断的战斗,内阁败了,那这一批内阁大臣就都是奸臣。司礼监败了,那司礼监的头子当然是奸臣无疑。双方以大明整个江山为棋盘,每一届的胜方必定名垂千古,败方必定遗臭万年。
其他朝代朝内的斗争都是在皇帝的许可之内,所以影响不大,而明朝的斗争,那完全就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所以每一届都影响深远,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综上所述,这就是明朝盛产忠臣和奸臣的原因。
明朝为何盛产忠臣和奸臣?
书是文人写的,文人无状,他们在文章中说谁是坏蛋,谁在若干年后就肯定是人人咒骂的反派!丹江口不唱"铡美案"就是一个典型。
明朝为何盛产忠臣和奸臣?
忠奸永远都是相对的,看是为哪个利益集团服务的,还有看问题和历史由谁来书写的
明朝为何盛产忠臣和奸臣?
我们纵观历史可以发现,明朝的皇帝都是不怎么喜欢处理朝政的人,很多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个都是奇葩,他们当皇帝主要是为了自己的享乐或者自己的事,那么朝廷中的事怎么办呢,大部分都是放手给了下面的人。
当时通过科举选择官员,明明科举之路那么难还有无数的人前赴后继,他们为的是什么?还不是出人头地,改善自己的生活。有人为了权财,有人为了美女,有人为了心中抱负。
明朝皇帝不管事,他们的机会就来了,当他们一步一步位极人臣时,他们的愿望就实现了。贪权好利之人可以更容易的获得利益了,利益从何而来?可想而知?胸有抱负之人,肯定就会有所作为。
明朝皇帝虽然不管朝政,但也不能任其发展一家独大,威胁到自己身上,就会选择平衡之道。有好就必定有坏,让他们互相争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