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跟了刘邦后,如何才能做到功成身退?
韩信被杀的根源,其实不在于他功高盖主,而在于身份发生了变化。刘邦诛杀功臣,跟朱元璋诛杀功臣不一样,朱元璋时代没有封王,专挑冒头的剪除,借派系斗争,将有实力的文臣武将都干掉。
刘邦不是,他要清除的是诸侯王,这些诸侯王本质上是军阀势力。不幸的是,韩信的身份也变成了军阀,这才是他惹上杀身之祸的根源。
刘邦功臣集团的两大势力刘邦的功臣集团,可以划分为泾渭分明的两大阵营,一部分是追随刘邦左右的文臣武将,以丰沛集团为主干;另一部分是异姓诸侯王势力集团。
第一部分功臣是刘邦的团队核心,乡情纽带和亲缘关系是基础,辅以张良陈平等智囊团成员。这部分人员跟随刘邦经历过多次生死考验,忠诚度很高,也是刘邦能在一次次劫难后,重新崛起的基础。
第二部分功臣更像是刘邦的合作伙伴,双方以利益的变化为基准,时而结为联盟,时而又分道扬镳。比如魏王豹曾经是刘邦的合伙人,后来改投项羽;英布原来是项羽的部下,后来改换门庭投靠了刘邦。他们的行为其实只有一个风向标:刘邦和项羽谁能占据上风!
一部分是“家里人”,是坚强的后盾,一部分是“生意伙伴”,利益先导,无所谓忠诚!
刘邦对两大势力的政治考量很显然,对这两大派势力刘邦是有不同的政治考量的。
首先,以丰沛集团为主干的核心成员们,他们不光是取得天下的基础,也是未来帝国的政治核心。而且这部分功臣,总的来说不会对皇权构成致命威胁。
文臣中,张良急流勇退;陈平不是当领袖的料;萧何有这个能力,但也有自知之明,以自污的方式早早向刘邦表明了态度。
武将中更没几个拿得出手的,曹参大多时间给韩信当副手,周勃、樊哙、灌婴都不是那种最顶级的将领。
更重要的是,丰沛集团内部并不和睦,没有谁能承担核心力量。萧何与曹参有矛盾;樊哙跟刘邦走得近;陈平跟谁都保持距离;连周勃和灌婴这两个后起之秀,都不是铁板一块。
总之,这部分功臣,唯一的核心就是刘邦,其他任何一个人,都不足具备号召力。即便如此,刘邦还是给他们培养了一个天敌——吕雉!让功臣集团,跟以吕雉为首的外戚相互制衡。
对合作伙伴诸侯王势力,刘邦的态度很清晰——清除!这部分人本来就是合作关系,基础就是利益关系,靠不住。更关键的是,他们都有军权,本质上属于军阀势力。
以卢绾为例,他是刘邦最信赖、最亲密的伙伴,但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下,竟然也走向刀兵相向。根子在哪里?手上有兵呐,坐在诸侯王的宝座上,想法怎么可能还停留在光腚玩耍的年代?
所以,异姓诸侯王靠不住!其实,后来的事实证明,不光异姓诸侯王靠不住,宗室诸侯王也一样靠不住!有独立的兵权就会滑向军阀的深渊,拉不住!
这就是刘邦坚定地要剪除诸侯王的原因!
韩信角色的转换是其悲剧的根源本来韩信的身份是刘邦的核心成员,可惜后来发生了转变,变成了诸侯王,这就是韩信必死无疑的原因。那么这个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呢?
当年,刘邦兵出汉中,韩信就像他的一把利刃,始终独立在外,替刘邦斩将夺隘,同时为刘邦免费提供训练有素的兵源。
本来这种结构就很微妙,一位高级将领,长期领兵在外,主仆关系就会很微妙。不过刘邦不傻,他在韩信身边安插了钉子,曹参作为韩信的助手,兼监军,始终伴随他左右。
韩信每打下一个地方,刘邦就派人接管,韩信继续瞄准下一个目标。如果按这个节奏走下去,韩信绝对居功至伟,功成身退。变化就出现在齐地!
就在韩信准备攻打齐国时,郦食其跳出来,凭一张嘴就说服田广投降了!本来这是一件好事,可是韩信在蒯通的蛊惑下,不顾齐王已经投降的事实,对齐国发动了进攻。猝不及防的齐国被韩信拿下了,可是郦食其却做了田广的刀下鬼!
韩信拿下齐地后开始膨胀,要求刘邦封他为假齐王。刘邦虽不情愿,但碍于形势压力,被迫封韩信为齐王。
韩信的转折点就在这次求封齐王,从这时候开始,韩信事实上已经变身军阀,对刘邦的指令,不再是不折不扣地执行,而是玩起了心眼。围攻项羽的总决战,他和彭越借故迟迟不到位,让刘邦又被项羽反咬一口。
刘邦被迫采用张良的计策,跟他俩划定封地,韩信这才姗姗来迟。
韩信功成身退的几个节点通过上述过程,我们很清晰地发现,韩信在获得齐地前后,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可能是觉得自己的功劳太大,没有获得相应的回报,所以不惜伸手要。
他的谋士蒯通也起了很不好的作用,不是给韩信以正确的引导,而是鼓动他走向军阀之路。如此,韩信硬将自己,从刘邦的核心成员,推向刘邦的合作者。看起来更显贵了,其实已经把自己逼上了死路!
回过头来,假如韩信重新选择,能不能做到功成身退呢?有几个关键点,踩准了,也许有可能。
第一个节点,无端攻齐:这个阶段,假如韩信心态平和,停止攻齐,按刘邦的指示,留部分人马守齐地,将剩余人马给刘邦带回去,老老实实回到刘邦身边,等他的下一步指示。
第二个节点,求封齐王:这是最大的败笔,聪明的人不但不应该求封,反而应该取得齐地后,尽快将军权和行政权交给接任者,回到刘邦身边。其实,拥有军权的人,离皇帝越远越威胁。
第三个节点,围攻项羽:这个阶段的表现,韩信几乎跟刘邦撕破脸,赤裸裸地讨价还价。表面上他拒绝了蒯通的意见,其实内心还存在当军阀的愿望。这个行为,让他走到了悬崖边缘。
第四个节点,改封楚王:这期间,韩信其实极度危险了,他依然不自知,竟然私藏钟离眜。到这时候,刘邦已经在想办法抓他小辫子,他却还惹是生非,自寻死路。
错过这四个节点,韩信等于已经被判死刑!陈豨事件只是泼在他头上的污水,没有这件事,还会有其它事件加在他头上!
综上所说,韩信之所以被诛杀,大局上是刘邦出于清除诸侯王的政治需要,主观上,韩信个人心理的不满足,不自知,导致自己越来越被动。进而把自己逼上了死路,其实跟所谓的功高盖主没有多大关系。
韩信跟了刘邦后,如何才能做到功成身退?
韩信是国士无双,不世出,功高震主的名将,是军事界谋功派代表人物,为西汉王朝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从现存资料看韩信年轻,政治能力一般。杰出军事能力,赫赫战功,身居高位没有相匹配的政治能力是很难做到功成身退的。
韩信跟随刘邦要做到功成身退应该不当齐王和楚王。楚汉之争,刘邦为了战胜项羽,分封8个异姓王,战胜项羽以后,取消异性王可能是刘邦奋斗目标,因为异姓王独立性强,对汉王朝有威胁,尤其军事将领韩信、彭越、英布汉初三大名将当异姓王威胁更大。韩信的齐王还含有要挟刘邦成份,韩信还是后加入刘邦集团的,时间短,以前资历也一般,言行不注意收敛,再加上韩信性格,很难做到功成身退。
韩信跟随刘邦要做到功成身退应有只想做事不想做官思想,建立功勋同时把职位和权力看低,甚至降低放弃一定职位和权力,注意自己的言行才有可能功成身退。
秦国王翦和唐朝郭子仪做到了功成身退,他俩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学习。
韩信跟了刘邦后,如何才能做到功成身退?
韩信是汉初三杰之一,刘邦的大半江山都是靠他打下来的,他的功劳也是空前绝后。但当一个人走到了人生巅峰的时候,也就是下坡路的开始。
中国有句话叫做,名满天下者不赏,功高盖主者不封。当韩信帮助刘邦在垓下大败项羽的时候,韩信的威名达到了顶峰,他自身的价值也达到了最大化,此时他的功劳无人可及,这简直是刘邦的眼中钉、肉中刺。
随着西汉王朝的正式建立,全国由战乱逐渐走向稳定,韩信的军事才能已经不符合当时的发展需要。如果要想做到功成身退,就要学会低调。
事实上,刘邦听说吕后杀死韩信后,感情是且怜且喜,觉得可惜,但又感觉到轻松,毕竟韩信一死,就意味着西汉王朝上了一个大的威胁,可以说,刘邦也想韩信安度晚年,所以才去的是软禁的方式。
当有人诬告韩信谋反后,刘邦只是将韩信由王降为侯,目的是将他留在京城,留在自己的身边,让他没有造反的条件就行了。
可韩信没有读懂刘邦的意思,总是抱怨上天对自己的不公,结果坐实了谋反的大罪,落得被诛灭三族。
所以,如果韩信想要做到功成身退,要做到两个方面:一是要意识到自己价值的变化,打天子的时候,他的价值无可替代,但治天下的时候,他的价值可有可无甚至是一种威胁;二是及时调整自己的姿态,也就是学会谦虚、学会低调,像张良直接向往道家、陈平纵情声色,目的都是低调求刘邦放过。
假如韩信意识到这两点,大概率是可以保全自己和家人,名垂青史的。
韩信跟了刘邦后,如何才能做到功成身退?
在刘邦成就大业后,韩信是做不到功成身退的,不论是就韩信自身条件而言,还是对于刘邦的猜忌而言,所以韩信怎么做,他只会有一个结局,那就是死。为什么这么说呢?
1、“能力”是韩信的硬伤,别人抢不走,偷不到。有能力的人,大多都是有野心的,如吕不韦,司马昭。所以君主喜欢有能力的人,却又痛恨有能力的人。特别在和平时期,能人就显得更是碍眼了,正常功成身退有三种方式,一走了之的,如“范蠡”。称病归隐的,如“张良”。
随意自污名声的,如“萧何”。但这些方法,韩信都不合适啊,一走了之,刘邦天涯海角也会给他逮回来,万一落入敌军怎么办?称病归隐,万一和叛军接洽上怎么办?自污,军事上的成就(还定三秦,灭魏破代,东进攻齐等等)再怎么抹黑,依然在那里。
这些方式都行不通,何况韩信根本不是甘于平凡的人。他在最得意的时候,逼着刘邦封他为齐王,在被贬淮阴侯的时候轻视樊哙。他的骄傲与抱负不允许他轻易弃功名利禄而去。
2、“年龄”是韩信不能改变的事实。年轻不是他的错,但既年轻又有能力就危险了。韩信功成名就的时候太年轻了,他死的时候才35岁,这时候的刘邦60,萧何61,吕后45,张良54。试问刘邦死了,他的后人中有几个是韩信的对手。
所以,不论是刘邦还是吕雉都要把危险扼杀在摇篮中。刘邦不可能那么早处置韩信,不然对于功臣来说,信任何在。所以刽子手只能是吕后了,所以韩信最后死在了女人手上。
3、“猜忌”是刘邦心里剪不断的弦,他与韩信的关系是玄之又玄。其实,半路投靠的韩信和刘邦的其他兄弟有很大区别的,他是外来户,没有自己的势力,于刘邦来说,他就是打仗的工具。信任是不那么容易形成的,甚至在设坛拜将时就已经留了后手。
韩信的副将是曹参和夏侯婴等人,这些从小和刘邦一起长大的兄弟,所以理所应当的,有了后来“三夺兵权”的光荣事迹。这种介于爱才惜才却又畏才惧才的心理,过于微妙,不能让刘邦心安。
小总结开国功臣不得善终,或是能力太强,名声太旺,或是势力太强,功高震主。统治者为了自身家族的利益,都会选择除之而后快,如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朱元璋为了给孙子立威几乎杀了所有功臣。功成身退,能做到的人不多。
我是妙趣看历史,图片来自网络。
韩信跟了刘邦后,如何才能做到功成身退?
中央集权,必然剪除拥兵自重者,就算当时不剪除,也必然对后来的局面带来影响。都知道刘秀不杀功臣,但后来就只能被‘挟天子以令诸侯’!杨坚也不杀功臣,后来就被臣取而代之。秦始皇不杀功臣,被‘指鹿为马’。赵匡胤是唯一一个光夺兵权,不杀功臣的,后来被莫名其妙的干掉了!而且宋的皇帝,一个比一个软,一代比一代弱,真正掌握权柄的恰恰是权臣!试问历史上还哪个朝代,国未灭,皇帝先被抓起了???真正最好的就是唐朝李靖了,出将入相,但也到死都被李世民监视着。韩信最好的结局,就是和张良一样,把吕后贡起来,不然就算一个没有兵权的韩信,吕后也是不放心的……。
韩信跟了刘邦后,如何才能做到功成身退?
不享荣华,隐姓埋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