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杨广被杀和萧皇后有关吗?

严格来说,隋炀帝被杀,萧皇后是有责任的,不过微乎其微,即便她尽了责,也改变不了隋朝败亡的结局。在宇文化及等兵变前,迹象早已显现,连宫女都看出来了。萧皇后竟然阻止上奏,导致乱军政变成功,杨广被弑杀!

江都政变,萧皇后选择任其发展

大业十四年三月,随着各地义军的风起云涌,杨广的表弟李渊,在晋阳起兵,攻破长安后,拥立杨侑为帝。眼见天下局势一天天败亡,杨广心灰意冷,在江都生活了两年的他,准备继续向南,移驾丹阳宫。

压抑了很久的关中侍卫们,终于忍受不了,他们在虎贲郎将元礼、与直阁裴虔通带领下,推举宇文化及为首,闯入行宫,抓捕并绞死了隋炀帝。

其实,这场政变一点不意外,早在两年前,隋炀帝杨广第三次下扬州的时候,护驾的军士就表现出了内心的不满。两年间,随着关中局势的巨变,军士们无不担心家中的妻儿老小,归乡之心日甚。

久而久之,这种思乡情结化作对隋炀帝的恨,他们三三两两经常聚集在一起,商议如何逃散,甚至兵变的说法也流传出来。

宫女听到这些消息,赶紧向萧皇后汇报。连宫女都能听到的消息,可想象,毫无秘密可言,事情已经到了相当危险的程度。然而,萧皇后的做法却是,捂起耳朵装聋子,她说:

“天下事一朝至此,势去已然,无可救也。何用言,徒令帝忧烦耳!”

从此,再也没有人向隋炀帝汇报实情。那么面对危局,萧皇后为何选择蒙蔽隋炀帝呢?

萧皇后“麻木不仁”的原因

一、迎合隋炀帝,图自保的心理

萧皇后虽然过去很受宠,到大业十四年,也是年仅六旬的老妇人了,估计昔日的宠爱早就衰退。在美女如云的皇宫,她能以旧日恩情,保住荣华富贵更现实。

这一点,从宫女第一次向她反应,有士兵企图作乱时的情形,就可见端倪。这么重要的信息,萧皇后不是亲自找隋炀帝禀告,而是让宫女自己去转告隋炀帝。这说明,两人的关系已经很陌生,即便遇到大事,都见不到面,或者不想见面。

不愿意在冷淡的关系上,再造成双方的不愉快,萧皇后对杨广有明显的惧怕心理,和自保的心态。

二、对隋炀帝深深失望,认为说了也是白说

随着改革的失败,隋炀帝不但锐气全无,自己也堕落到醉生梦死的程度。他整日以女色和酒精麻醉自己,跟早年英气勃发,一心忙于政务的形象判若两人。早年,杨广在很多重大事件上,都有萧皇后的影子,如今,别说参与,能不引起杨广的厌恶,就已经是烧高香了!

当宫女反映军士们的不轨举动时,杨广像藏头不藏腚的野鸡,竟然将宫女斩杀!这个举动无疑让萧皇后深感恐惧和失望,假如反应情况的是她本人呢?杨广会怎样对待她?

与其做无用功,还不不做!

三、对时局悲观,自认已经无可救药

当再次有宫女反映情况时,萧皇后直言不讳,天下已经不可救了,连皇帝自己都说出“好头颈,谁当斫之!”拿出了“拼死一乐”的心态,做最后的疯狂,谁又能改变得了时局呢?

罢了罢了,就当安乐死吧!

萧皇后对杨广被杀,负有多大责任

就兵变这件事来说似乎萧皇后责任重大,是她的“麻木不仁”,导致杨广稀里糊涂送了命。其实,即便萧皇后尽到责任,及时提醒,既改变不了隋炀帝被杀的命运,也改变不了大隋灭亡的趋势。

大隋的败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杨广的堕落也不是眼前的事,甚至士兵哗变,也整整酝酿了两年!两年间,士兵们先是悲观情绪,接着怨言不断,然后是三五成群地逃往,再接着勾结议乱,最后共推首领作乱。

这么漫长的时间,宫女都看得清清楚楚,多次反映,难道杨广真不知道?不可能!唯一的解释就是,他不想听,就想捂起耳朵,抛弃一切烦恼,做最后的狂欢!

萧皇后的话虽然太消极,但直击本质,杨广已经选择了慢性自杀,谁能劝得了?

综上所说,表面上看,萧皇后在杨广被杀事件上责任重大,但细细一分析,她的责任微乎其微,顶多是态度上太消极。萧皇后已经无力改变一个,自寻死路的人,如此而已!

隋炀帝杨广被杀和萧皇后有关吗?

可以肯定说没关系,萧皇后并不是如褒姒、妲己、赵飞燕一样的红颜祸水,也没有把隋炀帝迷的神魂颠倒。相反,萧皇后以独特的视角为隋炀帝出过许多经世治国的方略,只不过隋炀帝沉醉于扬州的“迷楼”,流连忘返于无尽的美色之中,充耳不闻罢了。

萧皇后一生经历坎坷,如水上浮萍,隋炀帝去世后,她先是被宇文化及裹挟而去,后又转辗于李密、王世充、窦建德等乱世枭雄手中,最后又被突厥劫掠而去,经受了数十年大漠风霜的洗礼,多半生的韶华消磨殆尽。

不过,突厥人最终被李世民降服,萧皇后得以回归故土,安享晚年。因此有人认为萧皇后靠着不俗的风韵,成为六个男人争相疯抢的对像。而这不过是一个作践萧皇后的说法,其实她的人生遭遇很值得同情。

隋炀帝之死完全是自取灭亡。如果说三征高句丽是压跨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那么最后一次下扬州就是隋炀帝踏入了鬼门关。

历史上的隋炀帝不仅好大喜功、打肿脸充胖子,而且铺张浪费、大讲排场。他每一次下扬州都要乘成百上千条“龙舟”,选数千名貌美如花的少女做为纤夫,率10万名骁果军护驾,组成一只威风八面,浩浩荡荡的船队。

而恰好是这些战无不胜的骁果军将其送上了不归路。

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七月,隋炀帝最后一次下扬州。次年,李渊攻克长安。与此同时,瓦岗寨起义军攻占兴洛仓,占领了洛阳附近大片地域,成为隋炀帝北归的障碍。这样一来,隋炀帝就成了无家可归的孩子,所以蜷缩于扬州,任由全国的局势恶化。

但是,隋炀帝手下的10万骁果军全是关中子民,而且上有老下有小,妻子思夫,子女盼父,是人就迈不过亲情这道坎儿,故乡才是他们魂牵梦绕的地方。此时的隋炀帝恰好摆出一副听天由命、破罐子破摔的态度,这是手下将士最不能接受的。所以,宇文化及正好抓住众人思乡心切的心思,很容易就煽动起了叛乱。

结果,一代“雄才伟略”的帝王,落了个被迫自缢的下场,萧皇后也踏上了颠沛流离之路。

感谢朋友们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隋炀帝杨广被杀和萧皇后有关吗?

一言以蔽之:隨炀帝杨广被杀和萧皇后没有一毛钱的关系!萧皇后让隨炀帝神魂颠倒,意乱情迷,除了自己天生貌美、婀娜多姿、妩媚动人外,还有丰富的内涵与文化修养,她人品好,有忧患意识,懂国计民生,并非妲己、赵飞燕一类的红颜祸水,相反,她以女性独特的胆识在为杨广争夺太子位置时作出了贡献。杨广成为隋炀帝后,她又提出过许多经世致服的治国方略,只不过没有得到重视;当隋炀帝杨广荒淫无道,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弄得天怨人怒时,萧后“心知不可,不敢厝言”,就处心积虑地作《述志赋》表达对炀帝的不满,希望他能迷途知返,励精图治。

但炀帝杨广仍然一意孤行,好大喜功,继续胡作非为,早忘了夺嫡时自己美丽贤惠妻子的作用,甚至忽略了箫后的存在,他一味沉醉于扬州的“迷楼”以逃避理实,没日没夜地流连忘返于声色犬马之中,对她的任何建议,规谏都充耳不闻,长期的刚愎自用,倒行逆施、导致身败名裂,亡国殒命,这与美丽贤惠的箫后无关。

“自古红颜多薄命”!萧后坎坷、崎岖的人生道路印证了这句话:杨广被缢死后,萧后携带皇氏一脉过着流亡生活,途经叛军宇文化及、窦建德等的地盘时,宇文化及垂涎其美貌,欲强留为妃,她提出让宇文化及按帝王礼仪安葬前夫杨广作为条件,随后萧后成了宇文化及的淑妃;窦建德灭宇文化及后,同样看中萧后的姿容, 不容分说地把萧后纳为小妾。

突厥大军进攻窦部,窦建德不敢与突厥人正面交锋,作为停战条件,窦建德只好地把萧后交给了突厥人;萧皇后的天姿国色令突厥可汗着迷,动乱的年代,人命如草芥,何况一拖家带口的弱女子?迫不得已,她只好前、后委身于两代突厥可汗,直到贞观四年,唐太宗派大将李靖打败了突厥,才把萧后迎回中原。

再回故土 ,萧皇后已徐娘半老了,太宗欣赏萧后,下诣按皇后的待遇供养她,使萧皇后在长安颐养天年,贞观21年,81岁的萧后结束了自己颠沛流离、跌宕起伏的一生,磕然长逝!关于她的美,我们从她辗转于帝、王的经历中可见一斑,身不由己的红颜美人,前后经历了五次婚姻也能印证她的倾国倾城和绝代风华!

隋炀帝杨广被杀和萧皇后有关吗?

这个问题需要辩证的看,首先两人是夫妇,一个是天子,一个是皇后,家事即国事,所以杨广被杀,萧皇后自然脱不了干系,另一方面,萧皇后讨厌杨广所做的一切,又自感无能为力,说明萧皇后又比较无辜。

提出此问题,说明很多人对杨广比较了解,可是对萧皇后还缺乏认识,先简单介绍一下萧皇后。

萧皇后是西梁皇帝梁明帝萧岿的女儿,二月里出生。因为按江南风俗,二月生孩子,会引起做父亲的阳痿,萧岿是皇帝,还要对三宫六院的嫔妃负责,是坚决不能阳痿的,所以就把还是襁褓中的萧皇后交给自己的四弟收养。

没多久,收养萧皇后的叔父死了,萧皇后又被寄养在舅舅家,可是舅舅家很穷,萧皇后不得不放下小姐身段,挽起衣袖,似普通人家的女儿一般辛勤劳作。

因此从萧皇后的成长经历看,她虽然贵为皇室公主,却并没有得到公主的待遇,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并非深在闺中人未识,而是要亲自动手干活,这造就她很早就懂事。史载,萧皇后性格婉顺,有智识,好学解属文,颇知占候。可是这样的经历也养成她一生很大的弱点,“婉顺”而不强求,缺乏责任心和安全感,更缺乏参与感。

后来隋文帝杨坚为杨广在梁地选妃子,看了好多女子都不满意,他虽雄才大略,也比较迷信,要求妃子必须和杨广合八字。这时萧皇后的亲生父亲想起这个二月出生的女儿了,让人一算,八字和杨广正算得上天作地和,加之萧皇后文采不错,又知晓占卜,推荐给杨坚后,杨坚一拍大腿,定了两人的亲事。

虽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是杨广对萧皇后却非常宠爱,史载:“甚宠敬焉”。

萧皇后虽获得了杨广独一无二的信任和恩宠,可是她对杨广的所做所为却深恶痛绝,只是不敢谏言,只能以书言志,她手书的一部《述志赋》,颇具文采,将自己对杨广所为的鄙视表露无遗。《隋书》中说萧皇后刚嫁给杨广时,本有辅佐杨广治理国家的愿望,后见杨广是个扶不起的刘阿斗而作罢,这也符合萧皇后的性格。

大业十二年,隋炀帝杨广和萧皇后南下扬州,此行耗费巨大,场面奢华,扬州行宫有一百多套房,这些套房面积宽阔,可容纳数百到千余人不等,房内设施齐全,应有尽有,每套房安排一位美貌的女官管理,杨广和萧皇后每日轮流到各房饮酒作乐。

杨广和萧皇后在套房内玩耍时,总要以酒助兴,身边作陪的是千余名红粉佳人,到了酣处,套房内就横七竖八躺着一大片醉倒的佳丽,这些佳丽乌云散乱,衣衫不整,场面煞是香艳。

萧皇后讨厌杨广的生活,却又和杨广尽情奢华,可见她内心的矛盾。

杨广喜欢上了江南,他做出要永久定居江南的决定,就开始在扬州大兴土木,可是钱粮告罄,他最精锐的骁果军人心浮动,出现逃亡事件,最后连杨广的爱将,虎贲郎将司马德戡也串联着逃亡,消息传遍了天下,唯杨广一人还蒙在鼓里,只因大臣们都知道他的脾性,不敢上报。

宫内那帮有城府的太监也不敢上报,串梭着一位小太监去报告,还“好心”帮这位小太监出主意,告诉他要先听听萧皇后的意见。这位忠心耿耿的太监报告萧皇后后,萧皇后说:“这事我不管,你去报告皇帝吧。”之后私下叹气道:“整个国家都已经无可救药了,何必再去打扰皇帝呢,让他高兴些吧。”

这位太监满以为必有重赏,结果被杨广砍了脑袋。

说爱将司马德戡会背叛自己,杨广根本不信,也不愿意信。而萧皇后这种不负责的态度,无形中也成了杨广被杀的推手。

想逃跑的人越来越多,一旦形成了规模,事件就发生了逆转,有个负责建筑的从四品官员,名叫宇文智及,此人在秘密会议上道出石破天惊的一句:“与其当逃兵,还不如干了杨广。”这句话,注定了杨广被杀的命运。

至于杨广被弑之后这段时间,萧皇后和宫内的美人有什么遭遇,《隋书》中没有记载,因为修《隋书》的时间距离隋朝灭亡的时间太短,很多当事人都在,负责修史的魏征就是隋朝的大臣,隋朝皇族和唐朝皇族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然会隐去很多隐秘。但是根据常识,这些美人落到了政变的军人手里,其遭遇是可以想象的。

杨广死后,萧皇后和一些宫人拆床板做了两副棺材,悄悄将杨广和他的儿子赵王杨杲一同葬在西院流珠堂。

后来这个墓被宇文化及发现,又将杨广的尸体挖出来,在成象殿放了一段时间,然后葬在吴公台下,到大唐统一全国后,又改葬在了扬州的雷塘。

隋炀帝杨广被杀和萧皇后有关吗?

萧皇后美丽大方,知书识礼,是西梁孝明帝萧岿之女。杨广登基为帝后,多有失德之处,萧皇后做《述志赋》,娓婉劝谏。估计不可一世的隋炀帝把萧皇后的良苦用心当成了驴肝肺。好大喜功的隋炀帝怎么可能听得进妇人之言。

众所周知,隋炀帝倒台的最大原因是:好大喜功,滥用民力,穷奢极欲。使民不聊生,引发全国性农民起义。天下大乱,最后被臣下宇文化及发动兵变所弑。

做为杨广的老婆,杨广被杀也不能说和萧皇后一点关系没有。

首先杨广被立为太子,和萧皇后有很大关系,如果当初萧氏不助杨广上位,登基为帝的就是被费的太子杨勇。如此隋朝也不可能早亡,杨广也不可能被杀。 其次,萧氏如果有武则天的雄心壮志,把杨广费了,让他哪里凉快哪呆着去,那就万事大吉了,那样中国就有两个女皇帝了。

最后宫女告诉萧皇后,有人商量着谋反,萧皇后鉴于前次有宫女禀报此事给皇上,皇上把宫女杀了的教训,自己就把这事压下了。这时已天下大乱,杨广已自身难保,萧后压这事是为了宫女好。如果当时萧皇后是个女侠,有绝世武功,带着杨广四海为家,做一对神仙眷侣,杨广就不可能被杀了。

以上我扯的都是歪理, 只想说杨广被杀,肯定和萧皇后有间接关系。

归根结底杨广被杀是自食其果。

隋炀帝杨广被杀和萧皇后有关吗?

隋炀帝杨广被杀与皇后萧氏却没有直接关系,他的被杀既有自己奢侈腐败的原因,更是叛将逆臣宇文化及野心勃勃、弑君自立。所以他的被杀最主要是被野心勃勃的叛将逆臣宇文化及发动政变所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