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康熙让推举太子时,佟国维为什么推举改私折为公折?

《雍正王朝》中康熙让推举太子时,十三爷放出来后,百官开始观望,佟国维为什么安排百官改为公折上奏折推举八爷,而且百官还这么做了?

佟国维是自作聪明,以为自己揣摩透了康熙帝的心思。私折只代表个人观点,公折才能显示出他对团队的领导能力,以及他对皇帝的忠诚。可惜的是,康熙帝也是老奸巨猾,他故意放话误导官员,让八爷党党徒一下子全部曝光,佟国维因此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其实,从佟国维和侄子隆科多的“私房话”,就可以清晰地看出他的内心。当太子被废后,八爷党觉得机会到了,迫不及待地推动议立新太子。表面上拥护八爷的佟国维,却稳坐钓鱼台,他的解释只有一个字:等!

等什么呢?当然是等康熙皇帝的表态!老奸巨猾的佟国维深谙侍奉皇帝之道,他知道,摸不准皇帝的心思,做得越多,死得越快!

当康熙帝放话,让大家都推荐太子时,佟国维依然表现得很谨慎。他的安排是,他和隆科多叔侄俩,一个烧热灶,一个烧冷灶,不管什么结果,对佟氏家族都不会落空。

由此可见,佟国维其实并没有自己的政治主见,他对八爷的所谓倾向性其实是假的,他的眼睛永远只盯着一个人——皇帝。他思考问题的终极目标只有一个,如何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

为了分清冷灶热灶,他再次展示了自己的“底功”。其实,他的表演没有逃过康熙的冷眼。

本来,所谓公议新太子,就不是出自康熙帝的真心。老江湖康熙干脆来个釜底抽薪,故意顺着迫不及待的八爷党,让他们尽情表演。佟国维从一开始就没有看透这一层,把所有心思放在了揣摩皇帝到底中意哪位阿哥,实在是聪明还被聪明误!

康熙帝一句:传言有时候也能代表民意。对憋了很长时间的八爷党来说,似乎一下子阳光灿烂起来。佟国维也兴奋地对隆科多说,可以把赌注押上了!

本来,推荐太子每位大臣应该有自己的立场,不能使用公折。被兴奋冲昏了头脑的佟国维认为,既然皇帝都明确释放了信号,其实就是希望大臣们能顺着他的意思,帮他达成心愿。既然如此,为什么大家不统一一下口径,干脆改用公折,好让皇帝看到万众一心的局面,同时也能显示他佟国维在这件事中的忠心和价值。

所以,当张廷玉拒绝在公折上签名时,佟国维不屑一顾,甚至有一种等着看张廷玉笑话的心态。

岂料,他才是真正的大笑话!他这种首鼠两端的态度,本来就是不忠,甚至说大奸。然而,佟国维做梦也想不到,把他内心隐藏的奸,撕得血淋淋展现在众人面前的,竟然是他引为心腹的侄子隆科多!

佟国维曾经教育隆科多,利益面前,哪怕是亲父子,该翻脸就要翻脸。他随口一说,隆科多牢牢记在心里了。在举荐太子事件中,完全掌握佟国维阴险心里的隆科多,终于看到了一条自己仕途的天梯——出卖叔叔,获得圣宠!

佟国维正如康熙帝责骂的那样:他就是个无耻小人!所有的目标就为自己的爵禄,完全没有道德是非观。表面上对皇帝很忠诚,其实是国家的巨蠹!

《雍正王朝》中康熙让推举太子时,佟国维为什么推举改私折为公折?

这里所谓的公折,指的是联名的折子,相当于现在的联名报告或者请示。这和私折显然不一样,私折是个人意见,联名的公折是集体共同意见。

康熙晚年,为九子夺嫡的事情已经焦头烂额,但是二废太子之后,大清王朝的国本位置虚悬,满朝的文武也是六神无主,不要因为那仅仅是皇室的事情,国本之事对于满朝文武来讲,同样干系漫天。

谁会是未来的储君,可以说,朝中的大臣,每天都生活在不断的猜测之中,这关系到他们自身利益和荣华富贵,稍稍站错位,就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境地。尤其是在佟国维这样的位置。

如果翻开史书,看看皇太子胤礽与索额图为保全储君之位的举动就会明白很多事。史书有记载,康熙皇帝嫌隙太子,但是又心疼溺爱太子,导致太子脾气见长,在康熙皇帝与胤礽父子关系微妙复杂的时刻,礼部尚书曾将太子的跪垫置放堂内,按规定,只有皇帝的跪垫才可以放与堂内,太子虽然是储君,但终归不是皇帝,礼仪上不和规矩。为此,礼部尚书被革职查办。

某次,索额图上书请示,要求皇太子出巡及有关礼仪改用黄色,与皇帝使用的礼仪相同,则被康熙皇帝怒斥,后索额图直接被康熙皇帝下狱。

从以上两个例子来看,这样有违礼仪的大事竟然会明目张胆的僭越,是礼部尚书和索额图粗心吗。显然不是,是他们在试探皇帝的底线,试探皇帝内心的真正主张,看看康熙皇帝对太子胤礽到底还存不存在留恋,是要废黜他还是要保留他。

康熙皇帝要是同意这种做法,便证明胤礽会得以保全,要是不同意,就会反对拒绝。皇帝的意图就是满朝文武的风向标,他们可以借助这种试探行为及时站队,确保荣华富贵。

佟国维作为上书房首席大臣,对于过往应该是清清楚楚,礼部尚书和索额图的行为他应该心知肚明。佟氏家族的荣誉到底是按照一条道走到黑还是烧冷热灶,佟国维都必须敲敲康熙皇帝的门,试探试探。

佟国维当然是害怕被康熙定义为结党的。私折就是个人意见的表现,如果累计的私折都是同样的意见,便意味着,大家意见一致,并非结党行为。公折则是联名折子,虽然意见也一样,但是算是集体作出的决定,很可能被误认为是结党。确定国本这样的大事,如果被结党推举,注定会成为“流拍品”,难道以佟国维这样的智力,不会懂得吗?

佟国维为什么舍弃私折推举,而忽悠重臣联名公折呢?这不是故意要让康熙抓住把柄吗?

这还得要从佟国维的“金科玉律”说起,不一条道走到黑才是真谛,配上冷热灶思想就可以万无一失了。佟国维与康熙皇帝之间,也存在政治的反复博弈,就看谁更高明了。

反过来说,如果佟国维要实现烧冷热灶,就必须有一个一条道走到黑的举动,否则,冷热灶就烧不好。这取决于佟国维怎么做局。

“再等等,再等等看。”这是佟国维在公推太子的时候常说的一句话,为什么要这么说,因为他在注视着康熙皇帝的心思,同时也在注视着满朝文武的心思,一个所谓“天心”,一个所谓“民意”,只有这两者达到统一的时候,才是最佳出手的时候。佟国维当然清楚,皇帝的意思才是最终的意思。

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事,那就是康熙皇帝大肆表扬了十三爷胤祥在八大山庄的表现,并且将老十三放出来了,不知道诸位还记不记得,放出老十三的时候,正在八爷府的老九突然就慌神了,是老八叫他冷静下来的。

为什么老九十分慌神,因为这是一个信号,康熙突然放出老十三,是否意味着“天心”有所指,老十三当不了储君,连张五哥都知道,八爷他们这些人自然更知道,但是老十三和老四当时是挂名在太子的名下,暂且是太子的人,放出老十三的“天心”所向,是不是意味着太子还有戏,这才是老九慌神的关键,好不容易打下的太子还是灭不了门,八爷党的努力岂不是白费了?

自然,佟国维是能看出个端倪的,老九能看出来,佟国维也能。那么,这条道能走到黑的难道只有“民意”了?傻不拉几的老十胤䄉恰当其时的招来了张明德这个信口雌黄的道士,和老八胤禩上演了一处红黑脸的戏,以此来试探康熙皇帝的想法,谁知道,康熙皇帝又抛出了一个言论:有时候,方士也能代表民意。

这似乎是给八爷党造势打下了一定的舆论基础。在太子胤礽和老八胤禩之间,到底谁才是最后的“天心”所向呢?

佟国维不能确定,因为都出自康熙皇帝之口,而百官又都瞧着他这位上书房首席大臣。

佟国维一定不会傻到像索额图一样公然挑衅康熙皇帝的底线,但是适当的试探是绝对必要的,因此,他在上书房忽悠了一句,联名公折推举,因为大家的意见都是一致的嘛。

群臣也在猜度,见佟国维一忽悠,自然趋之若鹜,以为是康熙皇帝的意思。谁知道,不过是佟国维利用了百官,来试探康熙皇帝,以为下一步的冷热灶开路。众臣不过是佟国维一颗棋子罢了。

利益和前程才是百官关心的焦点,在王朝君主专制的情况下,百官必须要依靠站队来确保自己的未来和荣耀,所以才滋生了投机所好的政治土壤。佟国维利用公折推举,实际上是对康熙皇帝意图的一种试探,目的是为了确保佟氏家族的利益,为烧冷热灶开路。

《雍正王朝》中康熙让推举太子时,佟国维为什么推举改私折为公折?

这个“拥立之功”其实也是需要证据的。那个有两百多名六部官员甚至包括“粘杆处”官员的“公推八阿哥胤禩为新太子”的公折,就是佟国维“居中联络”的成果,当然也是佟国维“拥立之功”的证据。

但是这个证据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这个公折在胤禩登上太子之位问题上起到了重要甚至是关键的作用的话,这个拥立的首功必然属于“居中联络”的佟国维。但是,一旦八阿哥胤禩没有最终获得康熙的认可的话,这个公折就是佟国维“结党营私”的铁证,并且是八阿哥胤禩“操纵选票”的铁证。

既然如此,佟国维为什么要冒这么大的风险去组织这样一个“公折”呢?

我们还是以电视剧《雍正王朝》为背景分析佟国维究竟是“意欲何为”。

在太子第一次被废之后,新太子人选究竟如何产生,是整个朝廷官场包括所有的皇子们都非常关注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新太子的人选确定应该算是皇室的“私事”。历朝历代过分关心储君人选的人,无论是皇亲还是大臣,都会犯“图谋不轨”的忌讳。因为“拥立之功”的巨大利益内涵还是非常有诱惑力的,所以历朝历代都会有“窥视圣意”而投机的投机者。

但是,康熙这一次却“不走寻常路”,他宣布公开推举新太子。并且表态,绝对尊重“推举结果”。康熙的这个举动其实是让整个官场都感到意外。康熙把一个难题交给了群臣,而大臣们则犯了难:究竟给谁投票?投对了肯定会有看得见的升官发财的利益,但投错了大概后果也是非常严重,严重到在官场混不下去。

文武百官把目光齐刷刷的投向了上书房首辅大臣,号称“佟半朝”的佟国维。他们在等待佟国维的表态,官员们的基本态度就是佟国维推举睡就跟着推举谁。

其实,在康熙做出公开推举新太子的决定的时候,在剩余的皇子当中,呼声最高的就是人称八贤王的八阿哥廉亲王胤禩。之所以说“剩下的皇子”,是因为太子被废的同时,大阿哥胤褆被终身圈禁,十三阿哥和太子也被囚禁。

八阿哥胤禩在这些皇子当中实力最强,势力最大,而且是素有贤名。九阿哥和十阿哥还有十四阿哥都是他的拥护者,在朝野也是遍布党羽,其他的皇子在他面前几乎是没有什么竞争力。所以八阿哥胤禩在这次公开推举新太子当中似乎是志在必得。

佟国维和八阿哥胤禩的关系一直不错,八阿哥胤禩对佟国维尊重有加,并且是经常来往。佟国维其实也是很看好这个八阿哥胤禩。八阿哥胤禩也是非常的希望能够得到佟国维的支持,在他看来这次推举新太子如果有了佟国维的支持,就十拿九稳了。

但是这个老奸巨猾的佟国维并没有轻易地表态,除了吊八阿哥胤禩的胃口之外,最重要的原因,是他还需要观望,观望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的态度,这个人就是康熙。佟国维尽管非常想把握机会建立这个“拥立之功”,并且也很看好八阿哥胤禩,但是他还是很冷静和理智的。他知道“立储”这样的事,康熙的态度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得不到康熙的明确态度,他是不会轻易出手的。

为了给自己赢得太子之位制造舆论,八阿哥胤禩及其党羽九阿哥胤禟和十阿哥胤娥演了一出戏,他们找了一个叫张明德的江湖术士,通过这位“得道高人”的嘴制造了“八王大”,“八大王”以及“王上加白”的“天颐和民意”的舆论之后,八阿哥胤禩假惺惺的以“妖言惑众,扰乱选举秩序”的罪名把张明德抓起来送给康熙,请康熙治罪。

但是康熙却没有生气,只是轻描淡写说了几句就把张明德放了。就在大伙对康熙的举动很疑惑的时候,康熙说了一句非常有指向性的话:“江湖术士的话,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因为他多少还是能代表一些民意。”

佟国维通过康熙这句话以及对道士张明德的处理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康熙是有意让八阿哥胤禩当这个新太子。他决定出手。

但是,佟国维很清楚,开弓没有回头箭,他既然出手,就必须“一条道走到黑”。这和他佟氏家族“绝对不能一条道走到黑”是香味背的。所以他必须要给自己的家族留一条后路,他的后路就是让他的侄子隆科多去烧四阿哥胤禛的“冷灶”。只有隆科多的冷灶烧的好,他才有可能义无反顾的“一条道走到黑”。

在安排完隆科多“烧冷灶”之后,佟国维出手了。他暗示他的党羽们联名上一道“公折”推举八阿哥胤禩为新太子,这道公折就是佟国维“拥立”八阿哥胤禩的证据,同时也向八阿哥展示自己在文武百官中的地位和自己的实力,为将来八阿哥胤禩登基之后获得最大的利益做一个铺垫。

此时的佟国维必须“义无反顾”,尽管依然有很大的风险,但是他别无选择。烧八阿哥胤禩的“热灶”可能会引火烧身,但是一旦成功,预期的利益也是十分可观。没有了后顾之忧的佟国维大胆的选择了“公折”推举的方式,既向八阿哥胤禩明确的“支持拥立”的明确信号,也算是给康熙表个态,毕竟他的判断是康熙已经“意属”八阿哥胤禩。

对于可能的风险,佟国维也是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并且他也不能顾及什么风险,他只能孤注一掷。

他孤注一掷的底气,既来自于他对康熙的心思的判断,更来自于他已经安排好“后手”,他失败了大不了丢官罢职,但只要隆科多能够把四阿哥胤禛的冷灶烧好,他们佟家的势力,地位和荣华富贵依然可以保住。

这其实就是一把“赌博”。佟国维赌的很坚决,但是佟国维没有押上全部的赌注,所以赌输了他也许没机会翻身,但是他如果输了,他的家族肯定是赌赢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