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如何看待李牧这个人?
李牧作为赵国抵御秦国入侵的最后一根栋梁,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最终敌不过险恶的政治斗争,被自己的国君捕杀,实在令人叹息不已。李牧的死,也敲响了赵国灭亡的丧钟,仅仅三个月后,那个昏庸的赵王迁,就做了秦国人的俘虏。
其实,在长平之战后,赵国就已经亡了一半,可上天垂怜,赐给了他们一位战神级的救世主。李牧以他出色的军事才能,拒匈奴于边塞,击秦军于国内,让匈奴十余年不敢近边,让秦国损兵折将。即便王翦这样的狠角色,也对李牧束手无策,只能求救于阴谋手段,背后捅刀子。
恰恰这是李牧的软肋,他御外敌有方,防家贼无术。面对“莫须有”的罪名,他以命抗王权,以军人的刚烈,为历史留下了一段慨然悲歌!
战神李牧的经典战例李牧的军事生涯,前半生在边境抵御匈奴,后半生抗击秦国人的入侵。打过的经典战役有三场,其中两次各歼敌十余万。
一、防守反击,一战消灭匈奴十几万人
李牧早年受到名将赵奢和平原君赵胜的赏识,被推荐常年镇守雁门郡,抵御匈奴的入侵。作为雁门郡的最高军事长官,他御边的策略就一个字“守”!不管匈奴人如何挑衅,也不管他们怎么引诱,李牧一律以不变应万变,龟缩堡垒,拒不迎战。
为此,李牧大量派出探骑,一旦遇到警报,全军退守,他甚至严令:有敢擅战者一律斩首!平时李牧每天杀牛宰羊,让士兵们一个个吃得肚皮溜圆,就是不打仗。
时间一长,匈奴人气得跳脚直骂李牧是胆小鬼,连自己的部下都不好意思了,每天干吃饭,一仗不打,太对不起国家了,将军您是不是太胆怯了?
如此一过就是好几年,将士们觉得再待下去,都对不起自己的一身军装了,一再要求李牧,跟匈奴人打一仗。李牧笑了,火候到了,那就打吧。他下令打开边塞,让周边的草原山头放满了牛羊。同时他组织起了十几万人马和战车,抓紧时间操练。
很快,匈奴人闻着腥味就来了,他们挥动着马刀,轻而易举就击溃了李牧的人马,俘获几千人和大量牛羊。单于是个实诚人,脑子根本不会转弯,得到战报,立刻指挥二十万大军,直扑雁门郡。
李牧早已做好准备,他让一万多辆战车在前,挡住了匈奴人冲击的路线,射手隐藏于战车之后,万箭齐发。匈奴人最大的优势是骑兵,需要大片的开阔地以发挥特长,可是李牧的战车阻碍了匈奴人的冲锋,骑兵速度优势没了,跟箭靶子差不多。
就在匈奴人气急败坏强攻的时候,他们才发现,更大的陷阱在后面。李牧从左右两翼,以最精锐的骑兵,对匈奴人发起夹攻!
本来匈奴人根本没想到,前面的胜利就是诱饵,以为大摇大摆来抢战利品的,更没想到多年来从没出过手的李牧,竟然是这么凶猛的动物,给他们布置下了这么大一个陷阱!
这一战,匈奴人被斩杀十余万人!此后十几年,匈奴人再也没敢来雁门郡。
二、将计就计,肥之战消灭强秦十万人
肥之战发生在赵王迁即位的第二年,秦国派出大将桓齮,率领十几万人马,一路过关斩将,连破平阳、武城,斩杀赵军十万人马。接着桓齮又出上党,深入赵国腹地,攻取赤丽、宜安,直逼都城邯郸。
赵国一时举国震惊,邯郸一破等于亡国了,赵王迁打出了最后一张王牌,急调李牧率雁门精锐回内地,抵抗桓齮。
桓齮大家不熟悉。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中,荆轲出发前带了两件诓骗秦王的物品,一件是督亢地图,一件是秦国叛将樊於期的人头。这个樊於期就是桓齮,他就是在这场战斗中输掉了底裤,只身逃往燕国,改名换姓了。
桓齮此刻满心憧憬攻克邯郸后的荣耀,完全没想到,李牧让他前面的功劳化为乌有。李牧一上任,老一套战术,紧闭营门,扎进篱笆,拒不出战。
桓齮轻蔑一笑,又跟我玩廉颇的老战术,我不吃你这一套!他下令掉转部队,进攻肥下。桓齮的策略就是,我打肥下,逼迫你出兵救援,只要你出了营寨,我就成功了。
果然,邯郸方面的将军们纷纷要求李牧救援肥下。李牧拒绝了,不能被桓齮牵着鼻子走,他做出了一个谁也没料到举动:挥兵偷袭桓齮的后营。原来桓齮一心想着如何调动李牧跟他走,完全忘记了,他自己的腚已经暴露在外,他的后营里存储了大量的辎重,守卫人马又不足!
当桓齮得知自己的辎重被袭击,大惊失色,立刻回师救援。就在秦军慌不择路,忙于回援的时候,两侧突然出现了李牧主力军!夹击之下,秦军几乎全军覆没,桓齮只带了少量亲兵,仓皇逃往燕国避难。
三、南守北攻,各个击破,破秦师两路夹攻
肥之战后的第二年,秦军再犯赵地,这一次秦国兵分两路,一路北上渡漳水从南边攻击邯郸,一路出井陉,从北面攻击邯郸。
李牧审时度势,认为南面有漳水和长城的防护,秦军进军不会顺利,于是定下了南守北攻的策略。他令助手司马尚守南线,自己引兵北上,在番丘集中兵力打败了秦军。而后又迅速挥兵南下,与司马尚合兵。
果然,南线的秦军受阻于漳水和长城,寸步难进,眼见北线已败,赶紧引军撤退。
四、李牧的攻守之道
从上面的战例可见,表面上李牧胆小如鼠,其实他是慎战,李牧从来不畏战,而且战法变化多端,不拘一格。
对匈奴他以防御为主,原因就是赵军不具备匈奴人骑兵的优势,主动出击会失去城防优势。肥之战,他又将计就计,把被动的跟着别人节奏,变成牵着别人鼻子走。再击秦师,他又变成主动出击,各个击破。
到这时候,我们才看清李牧的兵道,在坚守慎战的基本原则基础上,战术上灵活多变,往往制敌于意料之外。
军事强人的政治悲剧三年后,秦国乘赵国遭遇地震和饥荒,再次发兵邯郸,这一次的主将变成了百战将军王翦,统兵几十万,试图一举消灭赵国。
赵国也知道玩命的时刻到了,赵王迁任命李牧为大将军,司马尚为副将,统领全国人马,抵抗秦军的围攻。
两军对垒,李牧依然老战术,篱笆扎紧,坚守不出。秦军几十万大军,受阻旷野,进退两难,如果做不到速战速决,后果就是后勤供应的麻烦,一旦有变故,很可能就是溃败。
王翦深知,只要有李牧在,他就做不到速战速决。于是秦国人老掉牙的计策再次发挥作用,王翦派人到邯郸城中,散布谣言说:李牧与司马尚,已经和秦军达成协议,准备投降秦军。同时,他又花费重金,再次买通当初坑了廉颇的郭开,让郭开到赵王迁跟前当说客。
果然,赵王迁中计了,他下令,立刻解除李牧和司马尚的兵权。
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国君竟然听信谗言,自断手臂!李牧悲愤不已,一怒之下,他做出了一个不理智的选择: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由,拒绝交兵权!
李牧的这个行为,将自己推上了绝路。赵王迁显然已经做好准备,他设计诱捕并直接处死了李牧!
李牧冤死后,再也无人可以抵挡秦军的进攻。仅仅三个月,王翦就攻破邯郸,那个自掘坟墓的赵王迁,做了秦军的俘虏,赵国灭亡。不知道赵王迁,看着郭开高高兴兴地到新老板那里报到时,他的心里有何感想!
血色李牧的命根毫无疑问,李牧是军事强人,那么,为什么赵国唯一有能力挽救败局的战神,会死于自己人之手呢?赵国的这个悲剧,为何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演呢?
从李牧个人原因分析,李牧其实就是个单纯的军事家,不是政治家,他根本不擅长政治权谋,更不懂得在复杂的政治环境里如何自保。
李牧在镇守雁门郡时,由于长期不出战,受到赵孝成王的责难,并曾经解除他的兵权。后来接替者主动出战的失败,迫使赵孝成王不得已再次启用李牧,也接受了李牧提出的条件。
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李牧在政治上的幼稚。李牧在雁门郡不单纯是一名军事将领,他还拥有行政领导权,边境的财政税收,也由他个人只配。实际上,李牧等同于独立王国。赵王会心甘情愿地让手下的将军变成独立王国吗?
答案是否定的,之所以这么做是不得已的纵容。纵容的代价就是李牧必然受到猜忌,他需要以其他形式表现出忠诚,比如积极主动的作战方式。
不是说李牧的军事策略有问题,而是当军事与政治发生冲突的时候,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长断。很显然,李牧是军事巨人,又是政治矮人。
不光如此,李牧的性格显然也存在短板。当赵王迁解除他的兵权时,他凭自己的性子逆势而为,显然是大不智。
从大局上来看,赵国自赵武灵王后,国君一代比一代昏庸,名将良臣悉数凋零,赵国的政坛就剩下空架子了,一个李牧独木难支。再碰上郭开这样的叛徒,他的结局也不足为奇。
对李牧的结局,我们只能感慨,他生不逢“地”,一代杰出的军事家,偏偏服务于一个没落的王朝,可惜了!
你们如何看待李牧这个人?
李牧,是战国时期的赵国将领,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作为战国末期的名将,李牧可以说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中最杰出的将领之一。当代人喜欢拿李牧与白起进行对比,李牧与白起谁更厉害?要是长平之战换作李牧和白起,结果又会怎样?诸如这相些想像对比,等等。其实大可不必,因为两者之间根本没有可比性。拿李牧去跟白起相比,只能说明读者朋友对两位名将的不够。这是什么道理呢?下面小编就为读者朋友分析这个长久以来的问题,一个关乎李牧与白起名将之间的错误攀比问题。
首先,两将之间,关于活动时间上就有不对等的问题。虽然他们有个共同点是,出生时间都没有历史上的正式记载(这一点是太史公司马迁的粗心大纰漏一件),但是他们的死亡时间是有历史文献清晰记载的。白起(?—公元前257年),李牧(?-公元前229年)。李牧是在白起死后28年,再死的。白起一直到死,没有人称呼他为白老将军,说明白起死时没有多么老(六、七十岁是绝不可能的),李牧同样,到他被害死,也没人称他为李老将军,也是死得正值当年。所以,两位将军的存在有着30年左右的时间差,这是可以肯定的。换句话说,白起被秦昭襄王赐死的时候,李牧还没来得及出道呢(最起码李牧年纪还小,还没出名吧)。拿他们去做长平之战的主帅对决构想,这合适吗?今天不妨告诉读者们,白起进行长平之战的时候,李牧的大破匈奴之战都还没开始规划和打响,李牧的一揽子战绩都是在白起死了很多年之后,才发生进行的。
公元前244年,赵悼襄王让乐乘代替廉颇大将军之职位,廉颇闻训大怒,率军击破乐乘的部队,乐乘逃走,廉颇也因此带领自己部下,投奔魏国去了。当时,赵奢、蔺相如已死,李牧成为朝中重臣。公元前243年,赵王派李牧进攻燕国,攻下燕国的武遂(现河北省徐水县西北的遂城镇)、方城(现河北省固安县南)。10年后,秦国(秦王嬴政)派大将桓齮大举进攻赵国,并深入赵国后方,直向邯郸进军,形势危急。赵王迁从代雁门调回李牧,任命其为大将军,率所部南下,指挥全部赵军反击秦军。李牧率边防军主力与邯郸守卫军会合后,在宜安附近与秦军对峙。他采取筑垒固守,伺机反攻的方针,拒不出战。时间久了,秦军习以为常,疏于戒备。秦军决定先攻肥下,李牧趁着秦军进攻肥下时,一举袭占秦军大营,俘获全部留守秦军及辎重。李牧判断秦军必将回救,于是部署一部兵力由正面阻击敌人,将主力设伏于两翼。秦军果然中招,秦国大败。李牧因功被封为武安君。一年后,公元前232年,秦王嬴政再次派秦军攻取赵国。此次秦军兵分两路攻赵,一路北克往下,一路南攻邯郸。李牧权衡之下决定采取南守北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留一部兵力南守,自率主力北进,反击由北往下的秦军。最终,北路秦军被赵军击退,秦南路军知北路军已被击退后,料难获胜,稍一接触,即撤军退走。李牧击破秦军的同时,南距韩、魏,赵军告捷。李牧领兵归结起来两个字——谨慎。
公元前229年,这次秦王嬴政派大将王翦进攻赵国。王翦知道李牧不除,秦军在战场上不能快速取胜。于是,禀告秦王,施行反间计。买通赵王迁的近臣郭开,让郭开散布流言蜚语,说什么李牧、司马尚勾结秦军,准备背叛赵国。结果赵国中计,逼死李牧。三个月后,到了公元前228年,王翦乘势急攻,邯郸告破,赵国败亡。纵观李牧一生,作战唯谨慎;再看白起一生(伊阙之战,鄢郢之战,华阳之战,长平之战等等),哪一场战争不是临场随机应变而扩大了战果所致?在小编看来李牧和白起,他们都有各自的作战特点,各有所长。而且他们不是同一时代的人,拿他们做对比,实非明智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