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喜欢的李少君是什么人?
李少君是传说中的不死仙人!汉武帝晚年又掉入古代封建帝王,祈求长生不老的俗套,他四处寻求化外高人,期望获得长生不老的秘诀。李少君就这样走进汉武帝的生活,留下了众多玄而又玄的神话传说。
李少君的传说光怪陆离,但其人是真实存在的,《史记》和《汉书》都记载了他的故事。司马迁就生活在汉武帝时期,所以他的记载是真实可信的,我们先看看司马迁眼中的李少君到底是何方神圣。
司马迁笔下的李少君《史记武帝本纪》记载:
“是时而李少君亦以祠灶、谷道、却老方见上,上尊之。少君者,故深泽侯入以主方。匿其年及所生长,常自谓七十,能使物,却老。其游以方遍诸侯。无妻子。人闻其能使物及不死,更馈遗之,常馀金钱帛衣食。人皆以为不治产业而饶给,又不知其何所人,愈信,争事之。”从描写中明显可以看出,司马迁对李少君是充满质疑,乃至鄙视的态度。基本上明说李少君就是一个靠方术,骗人钱财的家伙,为了显示自己的“神”,故意隐瞒真实年龄,对外吹嘘年已七十。可是后面发生的离奇事,似乎他的年龄又远远超出他自己声称的七十岁。
有一次,在武安侯田蚡的宴会上,来了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李少君对老人说,我曾经跟你祖父一起游玩,那时候你还是小孩。一句话,惊得满座瞠目结舌。
还有一次,李少君看见汉武帝宫里有个青铜器物,说这个器物是当年齐桓公卧室的用具。汉武帝让人仔细查验,果然发现器物上有细小的铭文,验证了李少君的说法。汉武帝被迷混了头,以此认为李少君活了几百岁了。
李少君对汉武帝说,他有炼丹砂成黄金的方技,用炼成的黄金作器皿,就可以成仙,就能见到黄帝。他还声称,自己在蓬莱仙岛就见过安期生。把汉武帝说得心血彭拜,当下令李少君炼黄金,并派人去海上求见安期生。
当然,这些都是不可能实现的谎言,相反自称早已经灵肉分离的李少君,竟然病重死了。执迷不悟的汉武帝痴痴地认为,李少君没死,他是升仙了。得!神仙难道需要反复升仙?再次升仙为何永远消失不见了?
李少君的后续传闻其实,关于李少君的传闻,除了司马迁的记载而外,在别的著作中也频繁出现。比如李少君的生前好友董仲躬,传说他虽然与李少君是好友,却不相信他的方术。董仲躬身体虚弱,李少君曾经给他炼了三粒丹丸,说吃完就可以长生不老,董仲躬根本不信,也没吃。
李少君走后,董仲躬身体出了严重问题,无奈之下想起李少君的丹丸,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态度,吃下了它,结果立刻病体康复,精神气爽,连脱落的牙齿都重新长出来。董仲躬一下改变了态度,干脆辞官一心修道。后来董仲躬虽没有长生不老,也活到八十多岁。
就连这个董仲躬,后来也是传说不断,据说汉武帝由于思念去世的李夫人,董仲躬曾经召来李夫人的魂灵,让汉武帝远远地见了一面。还说他曾经被人诬陷下狱,在狱中诈死,尸体都生了虫子,被家人抬回家后,又复生了!
西汉末年,有个无神论者,叫桓谭,他驳斥这种光怪陆离的谣言。说诈死逃狱的叫董仲君,事情发生在汉哀帝年间,根本与董仲躬不是一个人。
后人又“望名生意”,说董仲躬就是新儒学创始人,董仲舒的化身。真是越说越离奇!
怪力乱神何其多?很显然,这些说法都靠不住,李少君装神弄鬼,四处骗钱,达官贵人自欺欺人,甘心上当,老百姓不明就里,胡乱传播,结果越传越没边,即便漏洞百出,也深信不疑,失去了基本的思考辨析能力。
比如关于李少君死后的情况,司马迁只记述了李少君死后,汉武帝说他化仙了(哪好意思说自己受骗了呐),可后来愣是被添加了一个离奇情节:李少君尸体入殓的时候,众目睽睽之下,尸体突然不见了,衣服鞋袜尚在,连扣子都没解!
其实,助长这种怪力乱神现象的是两大社会背景:一是汉武帝个人极端的崇拜;二是新儒学的谶纬学说,打开了释放怪力乱神的魔盒。
汉武帝对方术的痴迷,跟当年的秦始皇一模一样。不同的是,秦始皇还曾经公开承认过,受到某些方士的愚弄,汉武帝则自始至终坚信不疑。上有所好下必从焉,反正皇帝有的是钱。
董仲舒的新儒学,本来是借天命观,警戒抑制皇帝的无边欲望,没想到剑走偏锋,却成了后人令人呕心的畸形崇拜。西汉末年,这个怪现象愈演愈烈,如果哪位儒生不懂谶纬,几乎不能算做儒生,更没资格进入朝堂。
在这种环境下,李少君之流的传说喧嚣尘上,一点不奇怪。连当时的司马迁都不相信,却迷惑了众多后人,实在愚昧透顶!
汉武帝喜欢的李少君是什么人?
谢谢邀请,谢谢!
初见此题,一阵蒙圈,费了好大劲才算游神回体。李少君?不是刚刚获奖的《诗刊》主编李先生吗?这位李主编先生,我原本并不知其何人,盖因近日头条议论鼎沸,声名大操而得知。然而这位主编李先生如何与汉武帝扯得上呢?莫非题主先生是来搞笑的吗?终于恍然大悟,原来此李非彼李,题主先生所指,应该是汉朝的李少君,而非今日李少君。
其实,汉朝李少君在历史上基本名不见经传,也就是一名方士而已,有关其故皆自野史,既非能战将军,更无治国方略,那么汉武帝为什么会专宠此人呢?两个字,神秘。
我举个例子,讲个故事。某日李少君参与群宴,席间问起一位90岁老者姓甚名谁,老者回答后李少君笑曰,你应该叫我太爷爷。众皆大惊,不明所以。李少君遂侃侃而谈:曾与老者爷爷莫逆之交,就连老者的爷爷都要叫他一声叔……
这个故事,请朋友们想想,一位90岁老者的爷爷该有多大年纪?尚且要叫李少君一声叔,那么李少君又该有多大年纪?但是从表面看,李少君风流倜傥,根本不像一个龙钟佝偻的老人。他究竟多大年纪?从古到今无人得知。
而且李少君的“神秘”,不仅仅是他的年纪,譬如他的籍贯,家庭,生平甚至真实姓名等等,他自己讳莫如深,其他人便无从得知,仿佛天外来客,仙临人间。
汉武帝就是被李少君的“神秘”迷住心窍,让李少君给他提供不老之术,封官晋爵,俨然国师。但是不久,李少君即一命呜呼。
神秘引诱人,愈神秘愈引诱人,这就好比我们普通人很少与诗人,作家,高官,演员等名人交集,总以为他们高高在上神秘莫测。其实诗人,作家,演员等等名人,他们与我们并无两样,也要吃饭拉屎,抽烟喝酒。
神秘欺骗人,愈神秘愈欺骗人。所以当下某些人为了博人眼球而故作神秘,委实可笑而可憎。
谨此,言止。谢谢!
汉武帝喜欢的李少君是什么人?
《李少君获奖之后……》
文/老张
这几天《诗刊》主编李少君的《闯海歌》获奖的消息,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但更多的是口诛笔伐的抨击,也有个别信徒为之辩护和喊冤。
有人喊出:我为诗人李老师辩护……。有人说:李少君是诗歌界,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这些人把李主编说成了自成一家,具有独创精神,意在让人人能看懂,个个皆诗人。什么个性化,人民化……,什么吃螃蟹?吞毒蛇……,的寻路人?等等,云云,牵強附会,理不服人。经不起任何辩论,只能是涂脂抹粉越抹越黑!
我,老张,名不见经传的门外汉,有幸拜读了李君的几首大作:《轻雷》,《妈妈打手机》,还有获奖作品《闯海歌》(节选)……。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不可思议,绝对不是诗!土得掉渣,无律,无韵,无境,无意……,是不及格的记叙文!把文字分成行,拉拉杂杂,不成体统,却美其名曰:长诗。真是对中华诗歌的最大污辱!
我说过:不论你多大的权威,不论你多么渊博的学识,不论你写过多少专著,不论你有多少学朮议论。都要让事实说话,都要以理服人!请问:李君的诗好在哪里?扪心自问,名至实归吗?
难怪网友讥笑道:看了李君的诗,让我们变得更自信了。假如那《妈妈打手机》,《闯海歌》是好诗的话,真可谓“三岁儿童皆诗人”。我坚决不认同那叫做诗!
有信徒反问网友说:你把那诗看完了吗?意思是要看全面,别断章取义。我反驳道:“一闻就是臭鸡蛋,不必让人都吃完”。看了李君的所谓诗,真的不敢恭维。作为一个《诗刊》掌门人,如此水准,难以服人。理当字字句句,惜墨如金,拿出主编的水准。而不是拉家常,对白一般的劣文。
不论你有怎样的开拓精神:让每个人都懂诗,让读者都成为诗人……。这种愿望值得赞赏,但也不免十分天真。什么叫诗?什么叫歌?诗歌就是你的“白话文”吗?可笑!
有人说:你是敢吃螃蟹的第一人,实在太高抬了!当今,现代诗已有两极之分,一个是那些朦胧的不能再朦胧的“朦胧诗”。一个是李少君为代表的:土得不能再土“白话诗”。当然,我们每个人都要有包容之心,听得进不同的声音。要懂得:“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道理。但诗的主流,还得让大家去认同。因为大家的眼睛还是雪亮的。
我们的文学艺术是为人民服务的这一宗旨不能丢!我们的诗歌即要让人们能看懂,也要有较高的艺术水平。我反对“朦胧的过分”,也反对“直白的倒退”!要知道:文学(诗歌)来源于生活,也一定高于生活!那土得掉渣的对白,决不是诗,只能是“倒退”!
中国几千年的诗歌文化,总是在继承与开拓上发展壮大的。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有所继承,有所批判,有所发展。“吃螃蟹”不能不要祖宗!矫枉不能过走。把好的东西掉了,把烂的东西捧在手里,心痛得流泪:“哎哟,我的通俗易懂的白话诗呀,就这样夭折了……”!活该,开历史倒车,绝对行不通。我们的诗歌需要的是上挡次,上水平,要正能量,不要负作用!
我们有更多的理由去抨击《闯海歌》,人们不会认同它“高水平”!李君也不是能吃下螃蟹的开拓者。他开不出好的路径!不凭别的,就凭他写的“白话诗”的水平。不信,不服……,把那些诗晒出来,再让人民去评判吧!
螃蟹吃不成,却毁了半世英明!你是什么主编英雄?你是无能……。你欲把《诗刊》带向何处?
主编大人反思吧?此次获奖难为情!扪心自问吧,那诗欠不欠水平?
——打工者,老张
2019年7月24日于金华
汉武帝喜欢的李少君是什么人?
谢邀。
看了几位答主的回答,皆是顾左右而言他,或讥时事以寄之。那我还是老实点,按照题意来答吧。
汉武帝时期的李少君,是一个自称长生不老的方士。因为汉武帝渴求长生,因而一段时间内,十分宠信他。但最终,李少君还是死了。《史记.孝武本纪》记载说:
居久之,李少君病死。天子以为化去不死也,而使黄锤史宽舒受其方。这里虽然记载说汉武帝认为李少君成仙升天了,其实应该是汉武帝已经知道李少君并非长生不老之人,为了掩饰自己受到蒙骗,才这样做作的。
李少君为什么能得到汉武帝的宠信呢(似乎不能叫做喜欢)?
其本质原因是投了汉武帝的内心渴求——长生。
他为什么会让汉武帝相信他有长生之方呢?主要是由于他的自我炒作。一、大庭广众中言人祖宗事。
李少君有一次在武安侯(田蚡,汉武帝舅舅)府中宴饮。正好座中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李少君问了他的姓名,然后十分认真地说:“我曾和你的祖父在一起野游射猎,那时你祖父带着你呢。
老人回忆起儿时真有这么一回事。
李少君与这位九十多岁的老人的一席交谈,震惊四座,当然其穿行百年而健在的神话也传进了宫中。
现在来看,李少君的这一番言谈颇有精心制作的嫌疑:一个合适的地点,一位合适的捧哏人,一段似真的往事。
二、李少君在皇帝面前诉铜器往事。
李少君被汉武帝征召入宫后,有次见着汉武帝手边一件旧铜器,观察一番后对汉武帝说:”我认识这件铜器。春秋战国时期的齐桓公曾把它摆在自己床头。:
汉武帝听李少君这么一说,将信将疑,就仔细地看铜器上刻的字,一看,果然是春秋时齐国的铜器,由此推测,李少君岂不是活了几百岁了?对其更加尊崇起来。
这李少君,真是和若干年后的韦小宝有一拼,知道说谎要有细节——铜器还跟齐桓公睡过呢。可是谁能去查实!
李少君凭着自己的叙述与皇帝的宠信,在朝野名声很大,许多人都给他送钱送物,希望能得到他的长生之方。这样一来,李少君不事生产,却坐拥富贵,在其他外围人群中更显得有神仙之术。
李少君的名气越来越大,估计他自己也怕不好收场,就向汉武帝献上所谓长生不老的秘方,然后假称自己生病想要遁走。
不料,李少君自己果然病死了。这下,上至汉武帝,下至王公大臣,都不好表示自己上当了,只好跟汉武帝统一说辞:李少君羽化登仙了。
汉武帝喜欢的李少君是什么人?
给他带来希望的人。
汉武帝已经成为了最厉害的皇帝,国家统一,有数之不尽的荣华富贵。
但是他自己的生命却是有限的,可汉武帝舍不得自己的荣华富贵,想要活的更久,来享受这些东西。
他并不是第一个有这样想法的皇帝,也不是最后一个。
皇帝有这方面的喜好,下面的人当然要有相应的动作,于是便有一个叫做李少君的人,他声称自己懂得祭司求仙和长生不老的法术去,去求见汉武帝,并且获得了汉武帝的信任。
讲这样两个故事来说明他是怎样行骗的。
这个叫做李少君的人,平时从来不工作,他也不会去劳作,但是他却有花不完的钱。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曾去过很多王公大臣家里面,他生称自己能够求仙,能够得到长生。因此,王宫大臣和诸侯们就争着抢着要给他送钱。
并且人们看他不工作,还有花不完的钱,于是就更加相信他了,相信他就要送更多的钱。如此循环往复神仙的名气就渐渐传开了。
他骗人的时候也是用的一些不会露出马脚的骗术。有次在参加诸侯的宴会当中,有一位90岁的老人也出席了。他就跑过去告诉那位90岁的老人,我曾经和你的祖父一起喝过酒,那时候的你就在旁边,但是特别小,所以我记得你。
有志在汉武帝的功中,她看到了一个青铜器,就告诉我,汉武帝说,这个青铜器曾经是春秋战国时期齐恒公的青铜器,并且齐恒公喜欢把这个青铜器摆在自己的床头。
等到汉武帝把京东寄拿过来,细看上面真的有字说明青铜器是春秋战国时期齐恒公的青铜器。但其实这都是李少君在之前就已经看过这个青铜器了。
他还告诉汉武帝说你要用朱砂不断炼,炼成黄金。然后用这些黄金做成饮食器具就可以长寿,长寿之后就可以去海中看到蓬莱仙岛上面的神仙。当神仙给你做完法事之后,你就可以长生不死。
汉武帝信以为真,经常不理朝政专心炼金。
但是后来号称长生不死的李少君却因病去世了。是不是想着这下子?汉武帝应该清醒了。
不不不,汉武帝说李少君不是死了,他是成仙去蓬莱仙岛见神仙了。
于是,他更加执迷不悟的想要成仙,最后跟李少君一样仙去蓬莱岛。
真.执着
仙丹只会让人短命,迷信害人啊!
汉武帝喜欢的李少君是什么人?
李少君 (活动时期公元前2世纪)
中国西汉方士。齐(今山东)人。曾向汉武帝建议行辟谷、祠灶、炼丹砂为黄金三事。武帝颇为信任,以为真能成仙长生不死。
《太平广记 神仙九 李少君》
李少君者,齐人也。汉武帝招募方士。少君于安期先生得神丹炉火之方,家贫,不能办药,谓弟子曰:“老将至矣,而财不足,虽躬耕力作,不足以致办。今天子好道,欲往见之,求为合药,可得恣意。”乃以方上帝,云:“丹砂可成黄金,金成服之升仙。臣常游海上,见安期先生,食枣大如瓜。”天子甚尊敬之,赐遗无数。少君尝与武安侯饮食,座中有一老人。年九十馀。少君问其名,乃言曾与老人祖父游夜。明钞本夜作射。见小儿从其祖父,吾故识之。时一座尽惊。又少君见武帝有故铜器,因识之曰:“齐桓公常陈此器于寝座。帝按言观其刻字,果齐之故器也,因知少君是数百岁人矣。视之如五十许人,面色肌肤,甚有光泽,口齿如童子。王公贵人,闻其能令人不死,莫不仰慕,所遗金钱山积。少君乃密作神丹,丹成,谓帝曰:“陛下不能绝骄奢,遣声色,杀伐不止,喜怒不胜,万里有不归之魂,市曹有流血之刑,神丹大道,未可得成。”乃以少药方与帝,少君便称疾。是夜,帝梦与少君俱上嵩高山,半道,有使者乘龙持节云中来,言太乙请少君。帝遂觉,即使人问少君消息,且告近臣曰:“朕昨梦少君舍朕去。”少君乃病困,帝往视之,并使人受其方,事未竟而卒。帝曰:“少君不死,故化去耳。”及敛,忽失尸所在,中表衣悉不解,如蝉蜕也。帝犹增叹,恨求少君不勤也。初少君与朝议郎董仲躬相亲爱。仲躬宿有疾,体枯气少。少君乃与其成药二剂,并其方,用戊巳之草,后土脂,黄精根。兽沈肪。先莠之根,百卉花酿,亥月上旬,合煎铜器中,使童子沐浴洁净,调其汤火。使合成鶏子。三枚为程。服尽一剂,身体便轻;服三剂,齿落更生;五剂,年寿长而不复倾。仲躬为人刚直,博学五经,然不达道术,笑世人服药学道,频上书谏武帝,以为人生则命,衰老有常,非道术所能延。意虽见其有异,将为天性,非术所致,得药竟不服,又不问其方。少君去后数月,仲躬病甚。常闻武帝说前梦。恨惜少君,仲躬忆少君所留药。试服之,未半,乃身体轻壮,其病顿愈;服尽,气力如年少时,乃信有长生不死之道。解官,行求道士,问其方,竟不能悉晓。仲躬唯得发不白,形容盛甚。年八十馀乃死。嘱其子道生曰:“我少得少君方药,初不信,事后得力,无能解之,怀恨于黄泉矣。汝可行求人间方术之事,解其方意,长服此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