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太子李建成真的是无能之辈吗?
李建成肯定是被故意抹黑的人,他与李世民是李渊建立大唐的左膀右臂,怎么会是无能之辈?导致这个假像的人就是李世民,为了掩盖其杀兄逼父政变夺权的真相,李世民大量篡改历史,对李建成,甚至李渊都做了“黑化”处理。
虽然很多真相已经永远无法复原,但史学家还是发现了大量蛛丝马迹,篡改历史,成了李世民这个千古明君身上,抹之不去的污点。
《大唐创业起居注》暴露了秘密李渊当年有一名部下叫温大雅,时任大将军府记室参军,他有一本个人笔记,叫《大唐创业起居注》,以其亲身经历,详细记述了李渊自太原起兵,到建国称帝,357天的史料。
人们发现,《大唐创业起居注》记述的内容,与《旧唐书》、《新唐书》的内容存在很多出入,而这些有出入的地方,无不指向一点:美化李世民。这就验证了李世民多次干预修史的传闻,也让一些历史事实逐渐暴露出来。
通常情况下,个人笔记只能作为参考资料,不能作为正史,但《大唐创业起居注》显然比正史还有更具可信度。
温大雅本人是李世民集团的重要核心成员之一,他直接参与了李世民的夺嫡事件,并为李世民承担镇守洛阳,一旦政变失败,以洛阳为基地开展武力反抗的重任。很显然,玄武门之变,温大雅就是李世民的幕后策划人之一。
因而,温大雅的立场,不存在为李建成“描红”的可能。那么温大雅记录了哪些关于李建成不同于史书记载的内容呢?
李建成被掩盖的功绩一、劝父起兵
史书记载,李渊起先不愿意起兵,是在李世民等人劝谏,甚至给父亲设圈套,李渊迫不得已才起兵,似乎李世民才是晋阳起兵的第一人。
从温大雅的记录看,其实李渊早早地就做好了起兵的准备,一时没有动作,就是在等李建成归来。李建成奉李渊之命,提前在河东悄悄招揽人才:
“时皇太子在河东,独有秦王侍侧耳,仍命皇太子于河东潜结英俊。”直到李建成从河东回来,李渊才“甚欢”,在李建成等人的建议下,李渊正式起兵。由此可见晋阳起兵,李渊早早地就做好了准备,包括李建成、李世民在内,都是重要的首义人,李世民而不应该独占功劳:
“六月己卯,太子与齐王至自河东,帝欢甚。裴寂等乃因太子、秦王等入启, 请依伊尹放太甲,霍光废昌邑故事,废皇帝而立代王,兴义兵以檄郡县,改旗帜 以示突厥,师出有名,以辑夷夏。”二、攻占西河,打通西进长安的门户
晋阳起兵后,目标锁定西进长安,西河就是横亘在晋阳通往长安的拦路虎,李建成就承担了这个任务。李建成采取通过整肃军纪,让这支新组建的军队焕发了生命力,他们所过之处秋毫无犯,使得隋军将士纷纷来归,只用了九天时间,就拿下了西河。
“于时义师初会,未经讲 阅。大郎等虑其不攻,以军法为言。三军闻者,人皆自肃,兵向西河。......民间近道,果 菜已上,非买不食。义士有窃取者,即遣求主为还价,亦不诘所窃之人。路左有长老或进蔬食壶浆者,重伤其意,共所见军人等同分,未尝独受。......于是将士见而感悦,人百其勇。......城内既见义军宽容至此,咸思奔赴,唯有郡丞高德儒执迷不反。己丑,以兵临之,飞梯才进,众皆争上。郡司法书佐朱知瑾等従城上引兵而入,执德儒以送军门。......往还九日,西河遂定。师归,帝闻喜曰:“以此用兵,天下横行可也。”三、霍邑之战,斩杀宋老生
按《旧唐书》记载,霍邑之战李渊和李建成都丢尽了脸面。李渊被宋老生杀得打败,李建成还狼狈不堪地落了马。可是温大雅却记录了另一番景象。
由于担心刘武周袭击晋阳,李渊认为宋老生闭城不战,可能会面临两面夹击的窘境。李建成则认为,“老生轻躁,破之不疑。定业取威, 在兹一决。”相反,如果回救晋阳,反而会几面受敌,李渊于是坚定了拿下霍邑的决心。
霍邑之战打响后,在李渊的指挥下,李建成、李世民兄弟各担其任,联合打败了宋老生,绝不是李世民一个人的独角戏。
四、打败屈突通,据守潼关
这是李渊进入长安前的最后一战,李建成奉命据守潼关和永丰仓,防止屈突通从背后袭击。在李建成的指挥下,屈突通败退,彻底剪除了对长安城的威胁。
五、李唐建国后李建成的贡献
李渊登基后,李建成三次平定暴乱,又率兵取得魏州大捷,斩杀刘黑闼,平定山东。
“命皇太子率兵讨刘黑闼。丙申,幸宜州,简阅将士。十二月丙辰,校猎于华池。庚申,至自宜州。皇太子破刘黑闼于魏州,斩之,山东平。”李建成是无能之辈吗?通过以上史料记载来看,在李唐建立前,李建成跟李世民一样,一直在冲锋在一线战场,为李唐建立做出了赫赫战功,其功劳一点不亚于李世民。
李唐建立后,李建成成了太子,更多的时间协助李渊处理朝廷政务,很少领兵出征,所以个人战功明显不如李世民。这显然是李渊对李建成的定位发生了转变,不能简单地以战功论短长。
正是由于李世民不断地取得战功,其个人势力不断膨胀,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势态,进而威胁到太子李建成,乃至父亲李渊的局面,最后演变成了亲人相残的“玄武门事变”。
纵观李建成的一生,他的能力和才具是显而易见的,战功虽不及李世民显赫,至少不是“无能之辈”,是被篡改的历史黑化了的人物。
唐朝太子李建成真的是无能之辈吗?
谢悟空!🙏🙏🙏🌹🌹🌹
玄武夺权兄弟残,至今已过上千年。
谁是谁非由天定,后人何必论先贤。
身为太子难保全,证明智慧不堪言。
败因皆为无主见,受到唆使信谗言。
跟着元吉团团转,难逃最后被玩完。
此人高坐金銮殿,大唐盛世难开元。
偏听偏信前车鉴,必步秦隋二世还。
世民继位中华幸,辉煌大唐方呈现。
中华帝王过一遍,治国理政无超前。
胸怀宽广能听谏,贞观之治靠实干。
英明帝王还遭嫌,借问到底为哪般?
唐朝太子李建成真的是无能之辈吗?
隐太子李建成到底是不是无能之辈,实际上唐太宗李世民已经给出了答案。在出土的息隐王(李建成死后,最初被李世民改封息王,谥“隐”。在李建成入土多年以后,李世民才重新恢复了他的皇太子身份,谥号依旧,即人们常说的隐太子)墓志中,人们发现,李建成的谥号“隐”是被抹去重新刻上去的,原先的谥号非常接近繁体的“灵”字。换言之,李世民最初给自己胞兄的谥号是“灵”,在临近入土之前才改为了“隐”。由于时间仓促、已经来不及重刻墓志了,因此将原墓志中的“灵”字抹去,改刻为了“隐”字。
在中国古代的《谥法》体系中,不勤成名曰灵,死而志成曰灵,死见神能曰灵,乱而不损曰灵,好祭鬼怪曰灵,极知鬼神曰灵。很显然,灵这个谥号直指李建成不勤成名。什么意思?李建成身无寸功,却忝居皇太子之位多年!或许连李世民自己都觉得如此评价自己这位为大唐王朝开元建国建立下过巨大功勋的胞兄有些太过分了。于是,李世民在李建成下葬前将其谥号改为了“隐”。《谥法》对隐的定义是隐拂不成曰隐,不显尸国曰隐,见美坚长曰隐。虽然“隐”也谈不上是什么美谥,但至少比“灵”要好得多!就这样,息灵王成了息隐王。仅从这一点我们也能看得出,虽然兄弟阋墙、手足相残已成定局,但是李世民对自己胞兄的历史功绩还是买账的!反过来说,李建成并不是一无是处的无能之辈,他为大唐王朝开元建国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
这是从李世民的角度来说的,接下来再从李元吉的角度来看。众所周知,李元吉是唐高祖李渊儿子中武力比较出众的。有史料记载,李元吉曾经和李世民麾下的猛将尉迟恭进行过比武,结果是半斤八两!或许玄武门之变时尉迟恭一箭射死李元吉而没有直接与李元吉短兵相接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吧,李元吉太能打了!而且,李元吉在唐王朝开元建国前后也曾经多次披挂上阵,在战场上立下了不少军功。试想,如果李建成真的只是一个一无是处的纨绔子弟,李元吉会那样死心塌地跟着他?个人认为很难!起码李建成是有驾驭李元吉的资本的,这个资本就是李建成的能力,不是吗?
虽然关于李建成的官方史料大多经历过李世民的“指导”,其真实性大大降低。但是,从现存的官方史料和一些私人记录中,我们仍然能够看出一些端倪。太原起兵实际上并不是李渊迫不得已,是在和几个儿子私下密谋之后发动的。而这其中,作为嫡长子兼继承人的李建成功不可没。换言之,其李建成和李世民一起促成了李渊的太原起兵!太原起兵之后,作为嫡长子兼继承人的李建成并没有被父亲李渊派上战场,而是留在了大后方。也正是因为李渊的这个安排,给了李世民广阔的历史舞台,也为后来李建成与李世民的兄弟不和埋下了伏笔。但是,李建成在大后方并没有花天酒地,大后方的行政性事务与前方的后勤补给,基本上都是李建成在居中调度。众所周知,历来打仗打的都算后勤补给,如果没有李建成给前方送来源源不断的后勤补给,李世民孤军无援恐怕只能是坐困愁城了!因此,在唐王朝的建立过程中,李建成的功劳并不比在前方冲锋陷阵的李世民小多少。这也是为什么李渊开元建国之后并没有太多犹豫便册立李建成为皇太子的原因所在。战争时期需要勇将,和平时期更需要的是行政能力出众的储君、皇帝,而这恰恰是李建成的长处。
换言之,如果李建成只是一个只会啃老的无能之辈、纨绔子弟,是嫡长子又如何?李渊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难道想和他姨父杨坚建立的隋王朝一样二世而亡吗?显然不会!因此,李建成能够坐上皇太子之位,起码说明他还是有治国之才的!隋二世而亡的教训并不久远,而且隋炀帝还是李渊的表兄弟,李渊不可能为了拘泥于嫡长子继承制而罔顾大唐王朝的江山社稷,不是吗?说到底,李建成之所以给人以无能之辈的印象,完全是因为李世民为了强调自身正统性、合法性而刻意为之,为的就是用李建成的所谓无能来反衬自己能力出众,为玄武门兵变寻找“合法”的依据。但是,人死为大,在没有了利益冲突之后,一母同胞的情分多少还是有一点的,李世民最终在给李建成的谥号里还是“手下留情”了!毕竟自己杀了大哥,还要让大哥背负一个极度的恶名入土,太不厚道了……
唐朝太子李建成真的是无能之辈吗?
玄武门之变,秦王李世民杀太子李建成及齐王李元吉,逼唐高祖李渊退位并立自己为新的太子,继承皇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经玄武门之变,秦王李世民登顶最高权力中心,而且开创了贞观盛世,为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了基础,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自古以来成王败寇,显然,李世民的个人实力是强于其兄李建成的。但是也不能因此片面听信史书描述来盖棺定论李建成就是一个无能之辈。李建成在选拔人才、政治上的远见及军事能力还是有以下几点可以佐证的:
第一:招募贤才。早在隋朝末年各路义军揭竿而起的时候,李渊就有了起兵的念头,所以他让李建成携带家眷居住在河东,并秘密招募有才能的人,为起兵做准备。而李建成也不负父托,在李渊正式起兵的时候,为李渊带来了河东地区的积极响应;除此之外,李建成手下的武将薛万彻、冯立、马三宝等为唐朝立下了赫赫战功,还有文官王珪为唐初明相,魏征更是凌烟阁功臣之一。
第二:劝父起兵。为了解除争夺天下的后顾之忧,李渊试图结交突厥,但是突厥要李渊自立政权才会给予支持。当时对于自立,李渊是坚决不肯的,李世民等人劝谏均无果。后来李建成劝李渊效仿尹伊、霍光废掉隋炀帝杨广拥立代王杨侑,李渊这才下定决心更改旗帜像突厥表态,并发兵传缴各郡县;
第三:平定山东。武德五年,地方割据势力刘黑闼在被李世民击败后逃往突厥,后又引突厥军作乱山东。因为虽为嫡长子,但是李建成的军功却是远逊于李世民的,所以魏征向李建成建议让他请旨出征。于是李建成听从魏征的建议,请求去征讨刘黑闼。同年十二月,李建成于魏州擒杀刘黑闼并平定山东,高祖大悦。
以此看来,如果没有玄武门政变,李建成当了皇帝即便不能成为李世民一般的千古一帝也是能成为一个好皇帝的。而且隋末唐初的思想家、史学家温大雅曾言:“太子及王俱禀圣略,倾财赈施,卑身下士。逮乎鬻缯博徒,监门厮养,一技可称,一艺可取,与之抗礼,未尝云倦。故得士庶之心,无不至者。”温大雅作为同时期的史学家,并且同时被李渊和李世民两代帝王信任和重用,他的评价或可用作为鉴别。
唐朝太子李建成真的是无能之辈吗?
李建成作为唐朝的开国皇太子,忠厚仁义,文武全才,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立下汗马功劳。
可惜一山不容二虎,唐朝开国皇帝李渊有李建成李世民两个优秀的儿子,但最终登上皇帝宝座的只能有一个。因此心狠手辣雄才大略的李世民先下手为强,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害大哥李建成及四弟李元吉,囚禁父亲李渊,夺取了最高权力,先后登上了梦寐以求的皇太子及皇帝宝座。
在李渊造反隋朝的过程中,经常是李建成为主将李世民为副将与隋军作战,而且李建成带领部下攻克了隋朝首都长安,为唐朝取代隋朝立下大功。
唐朝建立后,皇帝李渊到处游山玩水寻欢作乐,后宫美女如云,李渊又生下了二十多个儿子及很多女儿,李世民在前方指挥唐军主力与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北方群雄作战。而李建成既要坐镇长安处理繁琐的政务,改革体制发展经济,还要负责李世民的唐军主力在前方作战需要的粮草物资等后勤,而且李建成还要亲自指挥唐军防御北方强大的突厥等外族入侵。可以说李世民干的都是消灭群雄建功立业的光彩工作,而李建成在背后干的大都是默默无闻的脏活累活。
更重要的是李世民在平定北方群雄的过程中,掌握了越来越大的军权,手下文臣武将如云,加上李渊对李世民的偏爱,李世民相当于既是军委主席又是内阁总理又是很多地方的最高领导,掌握了军事财政行政等大权,李渊甚至封了李世民一个自古未有的天策上将,让李世民的秦王府实际上成为朝廷之外的一个小朝廷。
雄心勃勃的李世民开始觊觎皇太子甚至皇帝的宝座,李渊甚至向李世民答应把李建成的皇太子宝座换给李世民。
面对咄咄逼人的弟弟李世民,忠厚仁义的皇太子李建成却顾全大局,他几次拒绝弟弟李元吉及智囊魏征等人先下手为强除掉李世民的建议,因为忠厚孝顺的李建成怕杀了弟弟李世民会惊扰了父亲李渊,相反在弟弟李世民李元吉等都被刘黑闼义军打得惨败的情况下,李建成亲自带兵平定了刘黑闼义军,使唐朝彻底统一北方。
可李建成的忠厚大度却给了李世民夺取最高权力的机会,李世民先是通过杨文干事件陷害李建成,在没有达到废除李建成皇太子地位的目的后,李世民在手下文臣武将的鼓动下最终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害大哥李建成及四弟李元吉,又屠杀了李建成李元吉的十个儿子,霸占了李建成的妻子郑观音及李元吉的妻子杨珪媚,并逼宫囚禁父亲李渊,最终如愿以偿地登上皇帝宝座,成为梦寐以求的千古一帝。
唐朝太子李建成真的是无能之辈吗?
一看到这个问题,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否定答案。然后就会说,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之类。
没错,历史就是这么回事。关于李建成的历史,已经被唐太宗李世民抹的抹,改的改,面目全非了。所以,很多史学家对“武德年间、贞观初期”的历史真实性保持怀疑的态度。
在唐初撰修《武德实录》、《贞观实录》过程中,李世民一再坚持要对两部《实录》亲自过目,并在观史后明令史官加以修改。而后面编写的《旧唐书》、《新唐书》、包括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都是以两《实录》为主要依据的。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史实都是李世民想让我们看到的东西。
虽然太子李建成的真正历史被修改了,但客观存在的事实是:李建成失败了,连同5个幼子一块被杀;李世民成功了,成了唐太宗,成了“天可汗”。现实很残酷,作为失败者,你只能是“无能之辈”。
当初齐王李元吉曾进言李建成,要他及早除掉秦王李世民。而魏征作为深受李建成器重的主要谋士,也曾建议他尽早除掉李世民。但李建成都没有接受他们的建议。
对此, 魏征事后感叹不已:“皇太子若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对魏征此言,后来的李世民也没有否认。
而李世民却听从了幕僚刘文静的劝言,和手下一道密谋,果断快速地采取了极端手段。
两相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是太子李建成宽厚仁爱,不忍手足相残;另一方面也说明其无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的大气魄,缺乏成大事者的果敢狠辣。
那么,太子李建成的真正才能、性格、功绩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从《大唐创业起居注》中可以略知一二,也是比较可信的。
因为这是一部私修的纪实性文稿,以编年体记录李渊从隋大业十三年五月甲子起兵太原到入据长安,取隋代杨三百五十七日之事。作者温大雅是李渊建立唐朝过程中的重要人物,曾经任职李渊幕府,所记载之事大多为作者亲历。
1、李渊起兵反隋李建成一直参与其中,功劳甚大。从大业九年李渊密谋反隋到大业十三年太原起兵,李建成一直是协谋者和组织者之一,是李渊的得力助手,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2、李建成并不是文弱书生,军事才能并不亚于李世民。李建成指挥的主要战役有:
夺取西河之战。李建成仅用9天时间,一举攻克西河,初师告捷。李渊非常高兴:“以此用兵,天下横行可也。”李建成因功被封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
智取霍邑之战。李建成根据宋老生性情急躁“勇而无智”、且内部猜忌的弱点,即“群小相猜,”决定采取智取的方法,他采用两种方法:一是诱敌出战,利用阵前辱骂、轻骑挑斗和自行退却等手段,引敌出来;二是利用精骑断其退路,前后夹击。
结果大败宋老生军,斩宋老生于阵前,一举攻克霍邑。这一战震慑住了突厥和李密,声威大振。
潼关防御战。李建成采取积极的防御措施,大败屈突通,保住永丰仓,解除夺取关中后顾之忧,为唐军顺利占领长安打下基础。
3、李建成治国理政经验丰富,是唐初战略方针的制定者。自从李渊称帝建国后,李建成以嫡长子的身份和巨大的功绩被封为皇太子。
作为储君的李建成从此不再领兵打仗,在李渊身边学习、参理朝政,协助制定大政方针,培养治国才能。
4、李建成宽厚待人,广揽人才。李建成由于是皇太子,再加上其性格深沉、宽容,许多精英人才纷纷投奔于他。
象韦挺、郑善果、李纲,还有被唐太宗李世民称为“人镜”的魏征等等。
从以上几点我们不难看出,太子李建成不但不是个“无能之辈”,而且文武双全,很优秀,性格上也要比李世民宽厚。如果没有发生“玄武门之变”,他必会继承李渊开创的基业,将唐朝创建成一个全新的升平盛世,所达功绩未必会比唐太宗李世民差。
然而,世界很现实,成王败寇,优胜劣汰。你失败了,那便无话可说,只能贴上“无能之辈”的标签。
斯大林曾说过,胜利者是不受审判,不能谴责胜利者,这是公理。
(我是文史一点通,欢迎关注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