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何要杀鸿门宴上的救命恩人樊哙?
刘邦要杀樊哙,起因是有人向刘邦打小报告,说樊哙与吕雉勾结,准备在刘邦去世后,要对戚夫人和刘如意母子下黑手。这只是表面现象,刘邦未必信这种毫无证据的猜测。其实,刘邦之所以杀樊哙,是在为未来的政治格局做好力量平衡,绝不是为了家里的那点争风吃醋的小事。
杀樊哙,是刘邦生前的最后一件大事,没等到执行人回京复命,刘邦就驾崩了,可见这件事对刘邦来说很重要。那么他在布置一个什么样的局呢?是成功还是失败了呢?我们就先从打小报告的人说起。
是谁在樊哙背后捅了他一刀史书没有交代告状人是谁,没有署名,就说明这件事做得很隐秘,甚至有点见不得人。看看告状的内容,竟然是刘邦后宫的那点事。
这事似乎有点突兀,假如吕雉想要对戚夫人母子下手,那不是难事,根本不需要樊大将军出手,除非母子俩起兵。好吧,即便吕雉太迫不及待了,跟樊哙勾结了,这么隐私的事,又怎么会被外人知道?
所以,这个状告得没水平!那么究竟是谁,告这么没水平的状呢?我分析这个人是陈平,他是故意拿这种似是而非的东西说事!
如何推论背后捣鬼的是陈平?有几点明显的证据:
其一、斩杀樊哙的执行人就是陈平,很可能整个事件,从头到尾就是他与刘邦两个人的密谋。樊哙的身份比较特殊,既是沛县的功臣派,又是刘邦的姻亲,能做这件事的人选其实不多。陈平是半路出家加入到刘邦阵营,跟沛县起家的那一帮功臣派存在一定距离,本人又不是武将,与樊哙不近不远。很可能,从告发到执行,都是他一个人所为。
其二、陈平的表现反常。假如打小报告的不是陈平,陈平应该劝刘邦改变主意。樊哙的地位那么重要,况且当时正在平叛,手上有兵权,阻止刘邦杀樊哙才符合正常逻辑。但陈平没有,那就说明,他是支持斩杀樊哙的。
其三、陈平抗旨不杀樊哙,暴露了陈平的心虚。在执行过程中,陈平却没有杀樊哙,而是将他拘捕回京,似乎斩杀樊哙不是他的提议。其实未必,这件事恰恰暴露了陈平心里有鬼。否则,正常情况他应该领命前提反对意见,领命后按旨意执行就好了,将来吕雉也说不出来啥。
之所以抗旨,很可能是由他具体来执行,超出了他的预料,也很可能这就是刘邦逼陈平选边站,不给他耍滑头的机会!
其四、回京后陈平反常表演,暴露了他就是打小报告的人。回京途中,当陈平得知刘邦驾崩的消息,知道自己的计划彻底破产,唯一的弥补机会就是向吕雉投降。于是就有了囚车慢行,他自己快马加鞭提前进京,一头扎进刘邦灵前,明着向刘邦“汇报工作”,其实是向吕雉讨好的表演。
刘邦驾崩后的政治格局可是,陈平为什么要处心积虑地干掉樊哙?刘邦难道看不出并不高明的小报告?
不是刘邦不明白,是刘邦太明白了,陈平也太聪明了,拿危害戚
夫人母子说事,分量正好!怎么讲呢,其实这涉及到朝中两大派势力之间的平衡问题。
在除掉异姓诸侯王后,汉帝国其实并不是万事大吉,还有一块心病,刘邦没有时间处理了。这块心病就是,功臣派的势力太大,年轻的汉惠帝刘盈根本无力对付。
这就是刘邦一直感慨刘盈“子不类父”的原因,甚至动过易储的念头。自古以来,新的王朝建立,功臣派都是一件头疼的事。
在刘邦打消易储念头后,他只能退而求其次,培养外戚派,以吕雉来对付功臣。这才有后来的吕雉频频介入朝政,其实都是刘邦未雨绸缪的规划。
随着吕雉在诛灭异姓诸侯王中表现出来凶悍,功臣派害怕了。就像刁德一所说,“这个女人不简单”!恐怕刘邦一驾崩,功臣派只有引颈就戮的份,谈权力争夺都是浮云。
功臣派必须借刘邦的手,平衡一下两派势力,更直白一点说,就是想通过刘邦,掰掉母老虎的獠牙!明说肯定不行,拿戚夫人母子说事,药性正合适,一来这件事很容易触动刘邦的敏感性,二来回避派系斗争,三来即便刘邦识破,他也会明了,当下压制吕雉,比压制功臣更急迫。
所以,陈平的这个小报告,全是大智慧!
超出陈平预料的有两件事,一是刘邦相当腹黑,没给陈平躲在幕后的机会,直接把他推到前沿,逼他跟吕雉势不两立。二是刘邦驾崩那么快,没等到他把樊哙解押回京,就把难题留给他了!
历史不是算出来的好在陈平这个阴谋家不是白给的,他自保能力太强,刘邦给他下套,他提前给自己预留了后路,结果回头是岸,成功地与吕雉握手言和。
显然,这是刘邦始料不及的。陈平的“变节”,让功臣派失去了在刘邦去世后,制约吕雉的最后机会。及时调转船头的陈平,擦擦额头的冷汗,立刻对吕雉表现出百依百顺的恭敬。
从此,功臣派夹紧尾巴,甘做吕雉的马前卒。
不过,这也不算坏事,历史证明,抛开对刘氏家族的危害而外,吕雉在治理国家上,表现出来能力,绝不比刘邦差,大汉帝国也因此迅速得以复兴。
陈平及时的“变节”也不全是坏事,让原本可能朝政派系之争荡然无存,也为后来的功臣派翻身诛灭吕氏,暗中积蓄了力量。
这些恐怕都远远超出了,陈平和刘邦当初的设想!
刘邦为何要杀鸿门宴上的救命恩人樊哙?
这是一个好问题,值得深思。
樊哙(前242--前189年),沛人,出身微寒,早年以屠狗为业。是吕后的妹夫,深得刘邦、吕后的信任,是刘邦麾下最勇猛的战将,西汉开国元勋,大将军、左丞相,著名的军事将领。
樊哙作为刘邦的连襟,是出生入死的兄弟,为刘邦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是刘邦忠心不二的功臣。
那为何刘邦在临死之前,还要杀了樊哙呢?
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樊哙与吕后走的太近,关系太过密切,已经影响到刘氏江山的稳固。刘邦为了子孙后代着想,必须要铲除吕后的羽翼,樊哙在劫难逃。
在楚汉战争期间,刘邦为了对抗项羽,不得已分封了许多异姓诸侯王,这对刘邦取得天下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但在汉朝建立以后,异姓诸侯王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刘氏政权的稳固。樊哙在追随刘邦平定臧荼、卢绾、陈豨、韩信等的过程中,东征西讨,居功至伟。
但在异姓诸侯王清除的差不多的时候,刘邦又开始清理那些威胁刘氏政权的功臣啦。
前195年,刘邦击败叛军英布归来,箭伤发作病倒了。此时,刘邦又听说燕王卢绾叛变,就派遣樊哙以相国的身份率军征讨。
樊哙带兵出征之后,就有人对汉高祖刘邦说:“樊哙跟吕后串通一气,等到皇帝百年之后,图谋不轨,皇上不能不早加防范。”
刘邦对于吕后干预朝政,早就不满,感觉这个事情比较严重。于是,刘邦决定临阵换将,采纳陈平的计谋,用周勃换掉樊哙,而且让陈平、周勃杀掉他,要求陈平尽快把樊哙的脑袋给取回来。
但陈平对周勃说:“樊哙是皇上的重臣,劳苦功高,况且他又是吕后的妹夫,是皇亲国戚,位高爵显。万一皇上后悔了,我们怎么办?再说皇上病重,吕后姐妹必然会在皇帝身边搬弄是非,到那时难免会归罪于我们。”
周勃一听,也没了主意,便问:“难道要把樊哙放了不成?”
陈平说:“放了肯定不行,咱们不如把樊哙绑上囚车,送回长安,让皇上自己处理。”
但他们还没有回来,刘邦就驾崩了,樊哙逃过这一劫。
刘邦死后,吕后专权,陈平惧怕吕后怪罪,就立马赶回长安,跪在刘邦灵前,大哭道:“您让我们就地处决樊哙,我不敢轻易处置大臣,现在已经把他押解回来,想让您自己处理,可您却走了,这究竟咋办呢?”
吕后姐妹一听,樊哙还活着,都松了一口气。随后释放了樊哙,并恢复了他的爵位和封邑。
其实,这事很简单,不管你功劳多大,不管你关系多么密切,只要你威胁到了帝王政权的稳固,就格杀勿论。不管是真还是假,哪怕是空穴来风,防患于无,一律不可避免。
伴君如伴虎,无人例外。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但也有例外。手再大也遮不住天,即便是帝王也有鞭长莫及的时候。樊哙是幸运的,但刘邦最终也落在了陈平等人的股掌之中。
这不能仅仅归于天意,许多事还是在于人谋。
刘邦为何要杀鸿门宴上的救命恩人樊哙?
刘邦临死前,下令杀掉救命恩人兼连襟的盖世名将樊哙,主要是其疑心在作怪。
众所周知,刘邦是个善于纳谏、善于用人、功于心计的人,也正是因为这样,才能在长达四年的楚汉争霸中战胜强大的对手项羽,建立大汉王朝。
但是,建立汉朝后,刘邦卑鄙的本性开始展露出来,他因为出生微寒,自卑心里驱使下,多疑而多虑,为了确保自己打下的江山能让子孙万代传承下去,他不惜开始大肆屠杀功臣。于是乎韩信、英布、彭越等一个个功臣良将都成了他的刀下鬼。到了刘邦晚年时,随着朝中原封大王的一个个被诛杀,这个时候非刘氏宗族的异姓王已经是稀有动物了,只剩下燕王卢绾和长沙王吴臣是“例外”了。
而陈豨被逼造反逃到匈奴后,刘邦并没有放过他。他派出的“夺命杀手”是周勃。周勃果然不愧是刘邦最得力的部将之一,他利用“和亲蜜月”和还处于摇摆中的匈奴人“中立”,然后,集中火力很快就消灭了陈豨这个反革命团伙。
但周勃回到朝廷后,马上递给刘邦一个奏折:燕王有造反的迹象啊!
刘邦一听,一方面派出了手下两个亲信审食其和赵尧去燕地搞调查,另一方面下诏书召卢绾入京。
接到诏书后,卢绾就犯难了,去还是不去,让他左右为难。最终他的心腹手下都力劝他千万别去自投罗网。于是怕极了的卢绾最终还是决定拒绝入京。
审食其去调查也只是走了一下过场,然后抓住卢绾不肯去京城问题上大做文章,直接上奏:卢绾不肯来京城,其造反之心已昭然若揭。
刘邦听了后,大怒,来了个先斩后奏,立皇子刘建为燕王,然后再派出他的连襟樊哙带兵去平定卢绾。
然而,樊哙不会料到,走到半途时,他自己也将面临人生中的一场大浩劫。
原来,樊哙带兵出发后,刘邦手下一个亲信侍卫,因为当年一点个人私怨而忌恨樊哙,又见病重期间的刘邦对戚姬很是怜爱,对吕后大为反感,甚至一见到吕后和太子就会发起无名的火来,深恶痛绝的态度很明显。于是这个侍卫就乘机进谗言,说吕后和樊哙因为“血缘”关系,他们“勾搭”在一起,准备等陛下您死了之后,谋权夺位,让刘氏天下变成吕氏天下。
此时已病入膏肓的刘邦听了大吃一惊,他心里叹道:看来这年头除了自己,真的没有一个人可以相信了。于是,他马上把陈平和周勃两大心腹叫来。让他们两个马上去把樊哙的人头提来见他。
陈平和周勃哪里料到刘邦突然要杀他的连襟,这一惊非同小可。但刘邦此时已是“难得糊涂”了,知道再劝也没有用。于是他两人合议了一下,决定把刘邦的“砍人头”先变成“抓住人”。
而事实也正是因为他们两个私自变通,才最终保住了樊哙的性命。因为刘邦不久就撒手西归了。
刘邦死后,樊哙因为有吕后的“庇护”,自然很快也就无罪释放了,最后得已经善终。
刘邦为何要杀鸿门宴上的救命恩人樊哙?
刘邦手下有位将领很牛,很凶猛,猛到什么程度呢,猛到他进来之后,连项羽看到他都紧张,时刻保持着戒备状态,这位牛人就是樊哙。只可惜老婆娶错了,连累自己差点被杀,虽然自己后来是躲了过去,但是老婆儿子还是被大臣杀死了。很是可惜。算了还是先看下他的出场背景
鸿门宴的故事都听说过,说的是秦朝末年,刘邦先打进了函谷关,引起了项羽不满,当时项羽有40万大军,刘邦只有10万人。其实即使两个人的军队数量反过来,刘邦也打不过项羽,更何况还差距这么大。真实的情况其实不是项羽请刘邦吃饭,而是刘邦为了避免被干掉,一大早就来到了项羽军营中请罪,然后晚上项羽又请刘邦吃了一顿,因为地点在鸿门所以称为鸿门宴。
项庄舞剑
宴会上的事大家都知道了,范增让项庄武剑刺杀刘邦,项伯呢反过来保护刘邦,这就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来历。哎,如果不是项伯,项羽怎么可能最后被刘邦击败呢。张良一看这样不行啊,赶紧出去把樊哙叫了进来。
史记上说,樊哙拿着剑和盾牌,眼睛瞪着项羽,头发都竖了起来,眼角都要裂开了。项羽也紧张的 握着剑,你是谁干什么呢,知道樊哙身份后,赏了一杯酒和一个未熟的猪腿,然后樊哙还对着项羽说了一段话,刘邦劳苦功高,你不仅不赏还想杀他,如果这样的话,那下一个灭亡的就是你的了。樊哙的举动和言辞把项羽打动了,刘邦趁机溜了出去,跑回了大营,这次刘邦得救多亏了樊哙。
屠夫出身
根据史记记载,樊哙是沛县人,杀狗的,至今在徐州还有樊哙的后人以杀狗为业,持续了两千多年了,是当地的一道美食。
樊哙
刘邦嫡系
樊哙和刘邦从年轻时就熟悉,刘邦起兵反秦时,樊哙就是刘邦的亲信,跟着刘邦东征西讨,樊哙的官位不是靠刘邦赏的,都是自己真刀真枪挣回来的。这个史记中都有记载,每次斩首多少,封什么样的爵位,这都是樊哙拿命拼来的。
进入咸阳之后,大家都被咸阳的繁华所吸引,在加上宫里众多的美女,刘邦是流连忘返,还是樊哙劝诫刘邦,不要贪图享乐,刘邦才撤出的。
之后的鸿门宴刚才介绍过了,樊哙在这个事情上立了大功,封樊哙为临武侯。
刘邦樊哙
东征西讨
樊哙属于将才,不是帅才,打仗很勇猛,是刘邦手下最勇猛的将士,他打仗经常带着人率先登城,斩杀俘虏敌军。
平叛主力
当年为了击败项羽,刘邦封了很多异姓王,这个时候双方没有共同的目标,分歧越来越大,加上刘邦不断开始清洗项羽的旧部,导致了异姓王开始造反,这个时期樊哙成为了平叛的主力。
史记说是,樊哙跟随汉高祖刘邦讨伐燕王臧荼,樊哙俘虏了臧荼,平定了燕地。韩信被封在楚低,刘邦怕他造反,想把韩信抓起来,这事又是樊哙刘邦办的。
樊哙一身带兵打败了七支部队,攻下五个城池,平定六个郡,五十二个县,俘虏了十二位将军。
吕后
死里逃生
樊哙一生对刘邦是忠心耿耿,还娶了刘邦的小姨子吕后的妹妹做老婆,俩人成了亲戚关系。但也是这层亲戚关系,差点让樊哙死掉。
刘邦的发小卢绾,在刘邦病重之后发动叛乱,刘邦让樊哙带兵前去平叛,樊哙前脚刚走,后面有人对刘邦说,樊哙计划等陛下百年之后,杀掉戚夫人和赵王如意、刘邦一听就火了,一个是自己的爱妃,一个是最近喜欢的儿子。把陈平叫了过来,让他和周勃一起去樊哙的军营,杀死樊哙,让周勃带兵平叛。
陈平这个是人,在当时绝对是只老狐狸,他都算计好了,杀了樊哙那就得罪了吕后,自己以后没好果子吃,如果不杀樊哙那就得罪了皇帝,现在就没好果子吃。思来想去陈平想到一个两全齐美的办法,来到军营,把樊哙绑了起来,带回去让皇帝处置。
刘邦临终前想杀樊哙
结果走到半道上就的到消息,刘邦驾崩了,大汉朝的掌门人变成了吕后,陈平心想还好没杀樊哙,要不然自己命就没了。就这样樊哙总算捡回了一条命。
妻儿被杀
樊哙虽然在刘邦手下死里逃生了,但是他妻子和儿子的结局并不好,特别是他老婆,吕后的妹妹吕媭,仗着自己姐姐是太后,为所欲为,得罪了太多的人。吕后死后,陈平周勃等大臣诛杀了吕氏家族,就是在这次动乱中,樊哙的老婆吕媭被大臣乱棍打死了,他和樊哙共同的儿子也被大臣所杀。
据说是樊哙留下的配方
樊哙后人
汉文帝继位之后,觉得樊哙的功劳还是很大的,所以让庶出的樊市人继承了樊哙舞阳侯的爵位。樊市人去世之后,樊市人的儿子樊他广继承爵位,不过没多久被人告发,说樊他广不是樊市人亲生的,没有权力继承爵位,樊他广被夺去爵位贬为平民,就这样樊哙的爵位正式被废除。
此后樊哙的后人,就又干起了樊哙的老本行卖狗肉,而且人家有祖训,只做生意不做官。至今已经2000多年了,在徐州一代很有名气。
刘邦为何要杀鸿门宴上的救命恩人樊哙?
中国有一句古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是汉高祖刘邦,却做了一件与之相反的事情。在项羽所设的鸿门宴上,刘邦的性命多次受到威胁,千钧一发之际,大将军樊哙勇闯帐营,丝毫不惧项王,据理力争,将刘邦安然救出,护送回营,这救命之恩,是天大的恩情。刘邦与樊哙还是连襟关系,刘邦娶了吕雉,樊哙娶了吕嬃,吕嬃是吕雉的妹妹,所以樊哙很信任刘邦,是刘邦的铁杆粉丝。刘邦称王后,樊哙成为第一批受封侯爵的人,建国后,又被封为左丞相,位高权重。然而,刘邦在临死之前,却曾下令赐死这位救命恩人,这又是为何?
《史记》原文是怎么记载这件事的: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之属。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祖已崩,吕后释哙,使复爵邑。孝惠六年,樊哙卒,谥为武侯。
《史记》很清楚地回答了这一问题。
刘邦之所以要杀樊哙,是有背景的,这一微观背景就是朝廷有人向刘邦反应了一个线索:樊哙与吕后结为私党,这将对以后的赵王不利,构成了威胁。
历史没有记载是谁向刘邦反应了这一情报,或者压根就没有任何人向刘邦反应,樊哙原本就是吕后的妹夫,又同属丰沛派系,这俩人结党基本上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所以是谁反应的情报,或者是有没有人反应这一情报都不重要,重要的事情是刘邦想赶在自己乘鹤西去之前再夯实一下刘家江山,再为太子铺平道路。
然后,皇帝的诏令也有无效的时候。
当陈平与周勃这俩老臣领命赶到燕国之后,并没有遵旨立即杀掉樊哙,而是选择了将樊哙带回长安交付给皇上发落。
足智多谋的陈平之所以敢于这么干,是因为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谁都知道樊哙是吕后的死党,是刘邦与吕后共同的妹夫;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刘邦已经并入膏盲,随时可以撒手人寰。
果然,当樊哙被押送至京城长安时,刘邦已经驾崩了,于是,吕后一声令下,押解在半路上的樊哙无罪释放,官复原职。就这样,樊哙死里逃生逃过一劫,在此后的数十年间尽享荣华富贵。刘邦的第三项措施就此泡汤。
刘邦杀樊哙的原因是什么呢?
刘邦死的时候樊哙正在外面平叛。此时的樊哙是有兵权的。樊哙的老婆是吕后的亲妹妹,樊哙亲近吕后集团是明显的。晚年的刘邦已是惊弓之鸟,自己的另外一位生死兄弟卢绾造反之后,恐怕此时的刘邦已经不相信任何人了。当时刘邦听说樊哙要处死自己最心爱的戚夫人,刘邦自然无法接受。刘邦想杀樊哙的宏观背景就是:威慑吕后,或者说是剪除吕后的臂膀,确保刘家江山不变色。关于这一点,非常遗憾的是:刘邦驾崩之后,吕后就大动干戈了,不仅戚夫人、赵王刘如意被杀,甚至连刘友、刘恢、刘建三个皇子也被杀。
刘邦为何要杀鸿门宴上的救命恩人樊哙?
秦末汉初是一个充满传奇的时代,很难想象当时一位年近五十的小小亭长最后竟然成了大汉帝国的开国皇帝,而且从起兵抗秦到巩固统治期间,他微贱之时的老友竟然也纷纷进行了蜕变,成为国之柱石。其中就有一位特色鲜明的人物——樊哙。
鸿门救主樊哙画像
樊哙本来是沛县的一位狗屠,后来跟随刘邦起兵,早期曾经屡立战功,爵位也随之得到晋升。在公元前206年,著名的“鸿门宴”上演。在这场充满杀机的宴会上,樊哙表现出来的却不单单是一个鲁莽武将的形象——在得知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之后,他闯入营帐之中,对着项羽慷慨陈词,让项羽完全没有反驳的机会。当刘邦终于有机会脱身,却在犹豫要不要对项羽告辞之时,樊哙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其刚毅果断可见一斑,而刘邦最终也因为他的护卫而安全脱身。
亲密战友汉高祖刘邦
在随后的楚汉争霸中,樊哙多次建立功勋,并参与了最终的消灭项羽之战。汉朝建立之后,他又跟随刘邦平定臧荼叛乱、俘虏韩信,随后被封为舞阳侯,并且娶了吕后的妹妹吕嬃为妻,“故其比诸将最亲”。因为有这一层关系,樊哙也比别的大臣更加敢于直言,当年黥布造反的时候刘邦曾经中箭受重伤,不接见任何大臣。只有樊哙敢于呵斥刘邦宫中的侍卫,闯入刘邦寝宫,却看见刘邦正躺在一个太监的腿上休息。樊哙直言:“当年咱从丰沛带着百十人起兵,一直打下整个天下,那是多么牛X,坐稳江山之后,又是多么颓废!你现在病了,我们都非常担心你,没想到你谁也不见,却躺在一个太监腿上享受,你忘了秦国太监赵高干的好事了吗?”刘邦听了之后,笑着坐起来,才开始视朝。
燕王谋反西汉版图
然而,晚年的刘邦猜疑心却越来越重,像每个开国皇帝一样,他最担心的就是自己死后,儿子无法驾驭曾经跟随自己打江山的这些人杰。所以,韩信、黥布、彭越等不世出的将才都一个个冤死,随后,非刘姓的诸侯王只剩下了燕王卢绾和长沙王吴臣二人。卢绾与刘邦同年同月同日在同一条小巷子里出生,可以说是刘邦最铁的兄弟,所以即便是从未立下什么功劳,仍然被封为诸侯王。但是这家伙并不聪明,他听从谋士的建议,养寇自重,最终被人告发谋反。刘邦震怒不已,他先把儿子刘建封为燕王,同时派樊哙出兵讨伐。
立斩哙头!樊哙雕塑
也许是因为性子耿直所致,樊哙在朝中也得罪了不少人,他刚刚出征,就有小人进谗言,说樊哙等着陛下驾崩之后要杀了戚夫人以及赵王刘如意呢!刘邦听了之后大怒——因为众臣的反对,他没能立刘如意为太子,同时又非常了解“铁娘子”吕雉的性格,此时重病的他最担心的就是爱妃爱子的性命!作为吕后的妹夫,樊哙铁板钉钉的是“吕党”,为了保护那可怜的娘俩,必须将樊哙铲除!于是,他采用了陈平的计策,派陈平与周勃一起追赶樊哙,并下令:“(陈)平至军中,立斩(樊)哙头!”
陈平用计陈平雕塑
上篇文章中,国史君(国史通论)曾经分析为何陈平没能入选“汉初三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比于张良,陈平格局狭小,是个喜欢用阴谋诡计的老滑头。虽然是他建议刘邦让周勃接手樊哙的军队,但是他到了樊哙军营之后,却没有“立斩哙头”,而是将樊哙俘虏,缓缓地回到长安。因为他知道樊哙与刘邦、吕后的关系,而且刘邦要求斩杀樊哙也属于头脑发热,如果他真的那么干了,就太天真而且可能会大祸临头了,于是他选择把樊哙带回都城,交给皇帝亲自处理。
而陈平一行抵达长安时,刘邦已经驾崩了,吕后成为大汉帝国的实际执政者,樊哙自然就立即得到了赦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