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如果不挟天子以令诸侯,忠于东汉,汉朝统治将如何延续?

我发现人们有一个严重的倾向性:极度夸大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好像历史就是英雄人物手中的花枪,用来炫酷的。恰恰相反,英雄人物其实是历史的道具,是在历史设定的轨道里,有精彩表演的主角而已。曹操如果脱离历史的轨道,那不是延续汉朝的问题,而是自己沦为配角的问题。

东汉缺少忠臣吗?再多曹操一个忠臣,就能解决东汉没落的问题吗?这么一问,恐怕答案就要清晰很多。

东汉不缺忠臣,即便曹魏代汉那一天,死忠分子都没绝

中国历史上,最窝囊的王朝是西汉,而不是东汉。王莽代汉的时候不流一滴血,万民拥护,群臣集体倒戈。

东汉从来不缺忠臣,前有王允等人,被董卓杀得人头滚滚,依然在白色恐怖下,干掉了董卓。中有董承等千余人,跟随汉献帝冒着一路被追杀的危险,死了一大半,才逃到长安。后有跟随曹操半生的荀彧等,以死抵抗曹操改天换地的图谋。

愿意为东汉政权效命的不是个别人,实际上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尤其是豪门士族阶层。比如北海孔门,颍川陈氏,弘农杨氏等等。曹操不能登基称帝,不是很多人认为的高风亮节,而是不敢,做不到,豪门士族不答应!

当然,豪门士族支持东汉政权,其实是有自己的私心,忠心的“纯度”要打折扣,但客观上,他们成了阻止曹操改朝换代的巨大障碍。

曹操是奸臣吗?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不忠吗?

那么曹操是奸臣吗?倘若不是,他为什么“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这个说法是袁绍集团沮授的提案,曹操集团的说法是“奉天子以令不臣”,是谋士毛玠的建议。

毛玠的说法和沮授的说法,在实际操作上的差异微乎其微,于是有人嘲笑曹操集团太过虚伪,不如袁绍来的爽直。也许有道理,不过这两种说法,何尝不是两种人生境界?“挟天子以令诸侯”立足点是个人利益,“奉天子以令不臣”考虑的首先是天下,立意高下一目了然。

就算撇开两者的差异,曹操“改邪归正”,老老实实做一个“忠臣”,还政汉献帝。请问一个强权的曹操对统一天下有利,还是一个被一群恶虎环视的软脚虾汉献帝,对统一天下有利?

显然,曹操交出权力的那一天,就是他的末日!因为大汉朝堂其实没有绝对的红脸和白脸,只有“花脸”。

“花脸”世界里的各色人等

就拿董卓来说吧,都说他是大白脸,其实未必,比如他废掉懦弱的刘辨,改立聪明大气的刘协,史书说他为了个人立威,可是,懦弱的刘辨和聪明的刘协哪一个更容易控制,不是一目了然吗?董卓吃错药了?

荀彧效忠大汉,为何给曹操当了几十年的帮凶?孔融、杨修不也低三下四,在曹操手下讨生活么?即便最忠诚的王允,在灭了董卓后,不也横行霸道吗?

东汉末年的天空,雾霾蒙蒙,不管你是什么脸,雾里看花,都是一副花脸!不是人心不古,而是特殊的历史环境,遮住了人们的双眼,大家都在思考,如何拯救天下,都在采取自认为合适的办法付诸行动。当然,公利与私利的矛盾交杂其中,形成五彩缤纷的“花脸世界”!

大汉延续无法破解的根

看起来,光靠“红脸”的曹操也解决不了问题,大汉的问题到底在哪里?其实就在看似对大汉忠心耿耿的士族阶层身上,就在几百年来,日渐腐朽没落的统治基础上。

当年刘秀之所以能以一介书生夺取天下,他靠的就是豪门士族的主持。豪门士族其实是西汉和新朝灭亡的罪魁祸首,刘秀靠他们夺取天下,又不得不在取得天下后,反过头来解决他们危害国家的问题。

不过豪门士族过于强大,刘秀差点因此走了王莽的老路,以边打边妥协的办法,按住了豪门士族的武装反抗,江山是保住了,革命却不彻底,豪门士族的毒苗,伴随东汉帝国一起成长。到后来,豪门士族成了东汉政权的统治基础,牢不可破!

东汉的没落就源自于豪门士族的堕落,他们垄断官场,让西汉先进的“察举制”,变成了私人利益的保护伞。比如,袁家四世三公,难道袁家的种就比别人强?比如司马家族,百年不衰,难道他们家的根,基因优良?还不是士族垄断的结果。

社会的腐败伴随而来,政治的黑暗也源自于此。曹操恰恰不是士族阶层出身,与士族阶层势不两立,但由于士族阶层力量太强大,曹操的处境相当艰难,没有强有力的权力支撑,他分分钟就会被朝堂上的士族阶层干掉,还当什么忠臣呐?

历史规律决定了,东汉必须灭亡,必须有一个全新的政体,挖掉社会的腐根,国家才有可能重新焕发生机!

所以,请不要忽视隐藏在历史下的社会因素,看不清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以为英雄人物是历史的主人,可以随意改变历史。曹操如果愚蠢地交出权力当所谓的忠臣,不是大汉延续的问题,而是自己怎么死的问题!

曹操如果不挟天子以令诸侯,忠于东汉,汉朝统治将如何延续?

说曹操是奸臣,无非就是因为他称公封王,打破了两汉的祖制,挟制了大汉天子,并将权力传承给自已的儿子,并且他的儿子还公然纂夺了两汉四百余年的江山。

但终曹操一生,也没有捅破那层窗户纸,始终延续了东汉的国祚,曹操对于汉朝最大的作用,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

假若天下没有我曹操,不知道该有几人称王,几人称帝了?

确实,袁术称帝了,在曹操的打击下逐渐灭亡,最后被曹操派出的刘备、朱灵拦住去路,呕死而死。

袁绍准备称帝了,要不是曹操在官渡之战击败袁绍,袁绍当时早就做好称帝的准备了,只待攻破许昌,黄袍回身,最后被曹操打得郁郁而终,而袁绍建立起来的庞大势力范围也土崩瓦解。

曹操之所以能够从当初不起眼的小势力,一跃发展成为东汉末年势力最强大的诸侯,统一了整个中国北方,除了曹操能力过人之外,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经常所说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真的是”要挟天子而号令诸侯“吗?

并不是。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天子的号令已经失去了应有的威严,各个地方势力割据地方,拥兵自重,即使是天子的号令,也基本上是号令不了这些诸侯,根本就没人听天子的命令。

曹操所谓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并不是拿着天子的命令来号令诸侯,而是为了依靠天子的命令获取政治上的绝对正确性,至少在没有新的国家出现之前,天子就是一国之君,就是天下的最高统治者,哪怕是傀儡。

而且曹操与天子的关系并不是”要挟“,而是”合作“的关系。我们看了太多的小说和影视作品,总觉得曹操是在随意欺负汉献帝刘协,其实真实的情况远不是这样,曹操在早中期,至少在荀彧死前,与汉献帝的关系应该算是和谐的。

而所谓的衣带诏事件,并不是出自汉献帝的本意,而是外戚董承借助汉献帝的名义与曹操争权,只是一起权力争斗,但是曹操表现出来的冷酷、狠毒、斩草除根的决绝,却是无比坚定的,连汉献帝怀孕的董贵人也杀了。

权臣变成了奸臣,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却是一个漫长的转变过程,汉献帝在许都,但曹操却在邺城,曹操开启了异地监控皇帝的先例,如果曹操忠于东汉,汉朝的统治会延续下去吗?

不会的。

无论是忠臣还是奸臣,都是要付出代价的,霍光算是忠臣吗?可是他一死,他的家族立即灰飞烟灭,同样的道理,曹操如果做忠臣,不继续把控军队和朝政的话,只要曹操一死,他的家族肯定在会残酷的政治斗争中被灭族,如果霍光家族一样。

这就是曹操宁愿做奸臣,不肯放弃兵权和政权的原因,忠臣是不能把权力世袭的,没有权力的保护,到头来什么也不会留下,曹操一旦走上了那条路,就注定了没有回头路。

如果曹操做忠臣,那么迟早会有人跳出来做奸臣,迟早会有其它势力跳出来纂夺大汉江山,东汉的江山走到现在,已经是苟延残喘了,烂到根本上去了,并不是依靠一两个忠臣就能续命的,这正如曹操当初说的那句话一样:

假若天下没有我曹操,不知道该有几人称王,几人称帝了?

如果曹操在早期做忠臣,那么天下将是袁绍的;如果曹操在晚期做忠臣,那么天下将是孙权和刘备的,总之,永远不可能是大汉的。

曹操如果不挟天子以令诸侯,忠于东汉,汉朝统治将如何延续?

曹操为什么要把持朝廷的权柄,为什么不做一个忠臣,一心一意地扶持汉家江山,像他自己诗里写“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那样,做一个周公一样的人物?是不是他本人的权力欲望太强?私心杂念太重?

我认为,曹操的权力欲望是有的,私心杂念也是强的。不过,曹操做一个权臣,还不是他想不想的问题。而是他如果不做一个权臣,不但汉朝的江山不可能往下延续,还可能灭亡得更快。我为什么这么说呢?

(曹操剧照)

一、曹操做忠臣,朝廷便缺乏向心力。

在天下大乱的时候,想要力挽狂澜,必须要有一个强势的人物出现。这个强势的人物,当然最好是皇帝。但是,如果皇帝年幼,或者皇帝太弱,他却不可能当一个领导者,不可能成为核心。所谓“主少国疑”,或者说“主弱国疑”,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赵匡胤之所以能够黄袍加身,章邯等三秦之所以投降了项羽,李从珂之所以造反成功,就是因为“主少国疑”或者“主弱国疑”。赵匡胤的部下在把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的时候说,皇帝年少,我们就算建了再大的功劳,他也不知道,不如找一个知道我们的人来当皇帝。章邯等三秦在投降的时候,也说,朝廷都被赵高把持着,皇帝不知道。我们怎么干,都可能是错的。所以,干脆投降算了。

汉献帝是被董卓立起来的,一者年少,二者性格也比较弱。他当领导者,曹操当忠臣辅助他,国家的向心力就会变得非常弱,朝廷也选拔不到更多更好的人才,没人愿意来为朝廷卖力,可能这个朝廷,很快就被别的诸侯给攻灭了。

(董卓剧照)

二、曹操做忠臣,朝廷便缺乏凝聚力。

曹操如果做忠臣,他当然就必须要围绕汉献帝转。汉献帝的指示,他必须执行。如果汉献帝的指示都是对的,曹操执行也没有关系。但问题是,汉献帝的指示肯定不会都是对的,而且还可能大都是错的。因为汉献帝年轻,他身边整天又都包围着嫔妃、宫女、太监这些人。这些人大都是没什么学识,没什么远见的。他们必然撺掇汉献帝干那些不恰当的事情。汉桓帝、汉灵帝就是这样给搞坏的,汉献帝当然也不例外。

就算汉献帝不是整天和嫔妃太监混在一起,而是上朝和朝廷大臣混在一起。但由于受利益的驱使,朝中大臣必然会为了自己的利益,互相倾轧,互相拆台,背后递刀。这就是所谓的朋党之争。朝廷如果没有一个强势的人物,大臣们陷入了朋党之争之中,还怎么可能有精力有能力平定天下呢?

明朝末年的时候,为什么大家都说,要是魏忠贤活着,明朝说不定还不会亡。就是因为魏忠贤被打压下去后,朝廷中就没有了强势的人物。没有了强势的人物,超朝臣们就陷入互相拆台互相掐架的内斗之中。你也见不得我立功,我也见不得你立功,最后就谁也立不了功。农民军和清军就趁虚而入了。

(汉献帝剧照)

三、曹操做忠臣,朝廷便缺乏战斗力。

在天下大乱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要能打仗,要能平定天下。如果曹操做一个忠臣,他是把仗打不赢的。为什么打不赢呢?

因为如果他想打赢仗,必然要网罗人才,必然要在军中树立威信。可是这样一来,皇帝就开始猜忌了,这样一个人,会不会拥兵自重呢?他要是拥兵自重,会不会夺了我的江山呢?就算皇帝不这么嘀咕,身边嫉妒曹操的人,也会不断在皇帝面前说坏话。他们在皇帝面前说得多了,皇帝的心思就乱了,不猜忌也会猜忌了。皇帝一旦猜忌,就想着要收缴曹操的兵权,那仗还怎么打呢?

如果曹操侥幸打了很多胜仗,建立了大功劳,皇帝又猜忌了。所谓“功高震主”就是这个道理。一猜忌,上面那种情况又出现了。

曹操要想不受掣肘,他唯一的办法就是事情由我说了算,军队由我来带领。我就算在军中威望高,就算功劳再大,你也不能夺我的权。如此一来,曹操就不是忠臣,而是权臣了。

所以,无论如何,曹操做权臣,最终掌控天下,是必然的结果。

(参考资料:《后汉书》《三国志》)

曹操如果不挟天子以令诸侯,忠于东汉,汉朝统治将如何延续?

挟天子是相对的,曹操迎圣驾,重建汉庭,汉献帝若是号召力强,一纸圣旨就能让天下诸侯和军阀俯首膜拜。

现实却是各路诸侯纷纷祭出血诏讨贼。

迄今为止,血诏的真实性依旧疑点重重,但曹操官拜汉相是真实可信。

战争不可避免。

曹操即便有忠心,他也无法堵住那些朝他泼脏水的人厉声呵斥的嘴,更无法抹除那些虚伪的野心家的绘声绘影散播传闻。

正如曹操的心声:没有他,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今朝交了权,黄昏便灭族;若天命在孤,孤愿为周文王。

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的曹操确实是为了复兴汉室,铲除那些割据势力;

第二时期的曹操,权倾朝野但已经骑虎难下,唯有将心比明月,在举世浑浊时间里做出一番大事业;

第三时期的曹操,即便够条件了,他仍然不愿意称帝,不肯被落实外界种种对自已的骂名。

三个时期的曹操几乎都证明一件事,他的确忠于汉室,奈何外边的野心家不肯干休,最后证明汉室是无法维续的,只能改朝换代。

曹操如果不挟天子以令诸侯,忠于东汉,汉朝统治将如何延续?

怎么可能呢?

曹操自己打下地盘,形成了一个以曹操为核心的军政贵族集团。怎能敢上交权力?

上交权力之后,曹操集团会立刻崩溃,而那些曹操提拔的军政贵族,会把身家性命交给与自己毫无关系的汉献帝?

所以,曹操不可能上交权力。只能默许儿子去代汉。曹操不仅为保全曹氏家族,也被小集团推动着自司空—丞相—魏公—魏王一路晋升,从丞相到立国,建立完全属于自己的魏公国魏王国体系,令汉朝廷基本失去作用。所谓代汉也就是水到渠成。

曹操如果不挟天子以令诸侯,忠于东汉,汉朝统治将如何延续?

这是不可能的。到了曹操那个位置,利益并不纯归于个人,那是一个利益集团,已经是身不由己了。相比于汉家天子,这些更亲近的人的利益,甚至生死安危,都是更应该考虑的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