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举之战吴军只有三万人为什么能够打败了楚国20万人,而且还差点灭了楚国?

孙武子导演的这场千里奔袭,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战例之一,孙武子也凭借柏举之战和《孙子兵法》,成为最伟大的兵法大家。

柏举之战,孙武子的兵道,将“奇”、“快”、“诱”运用得如火纯情,三万人马始终牵着楚军鼻子走,这是用兵之道的胜利。

另外,楚国将领内部争功,导致制定的计划不能实施,反而因分兵导致被各个击破,使楚军本该有的地利条件和兵力优势丧失。

另外,从政治形势看,楚国阶段性的没落,和吴国的崛起,也注定了楚国必须经历磨难,才可能浴火中重生。

柏举之战过程

柏举之战表面上看是伍子胥为报私仇,挑唆吴国伐楚的结果,其实是春秋楚晋争霸,这个复杂社会背景下产物。晋国为了削弱楚国,大力扶持楚国的死敌吴国,以吴制楚,使吴国短短十几年走向军事强国的道路。

周敬王十四年,由楚国的“叛徒”蔡国牵头,在召陵举办了由晋、齐、鲁、宋、卫、蔡等十八国参加的会盟,议题就是共同伐楚!原来的小兄弟不但背叛了楚国,还公然挑战大哥的底线,楚国大怒,果然举兵伐蔡。吴国打着给救蔡的旗号,果断出兵,柏举之战拉开战幕。

吴国出兵的路线非常吊诡,他们没有选择沿长江逆流而上,而是绕道北上,由淮水西进,搞了个千里大迂回。正在伐蔡的楚军将领囊瓦,仓促间被迫撤军,以防吴军突入楚境。

吴军进入淮汭后,孙武却突然意料地下令全军弃舟上岸,不再沿水路西进入楚,而是从南边陆路进入楚境。孙武特地挑选了3500名精锐,组成快速部队,迅速突破楚军道道关隘,直抵汉水。

汉水西侧就是楚国的首都郢都。很显然这3500人就是诱饵,他们根本不求战,一路狂奔,到达汉水东岸,极大地震惊了楚军。楚军明显没料到吴国人速度这么快,也没想到他们会舍弃水路走陆路。楚国上下一片惶恐,连忙征调囊瓦,回军汉水西侧布置防线。

其实,这就是孙武要的效果,以出其不意让楚国人乱了心智,就像围猎,必先让猎物惊慌失措,接下来陷阱就会起作用。如果楚国人冷静一下,就会发现,到汉水东岸的并非吴国主力,他们完全有机会一战击溃吴军。

楚军左司马沈尹戍认为,楚军调集人马也需要时间,所以不宜妄动,吴国远途奔袭,不利久战。所以他建议囊瓦,驻守汉水西岸,布置好防线,隔岸对峙。同时他率一队人马北上,迂回到吴军背后,形成两路夹击的势态。

沈尹戍的这个建议非常好,囊瓦接受了。可是当沈尹戍领兵刚刚出发不久,囊瓦就被大夫史皇的一席话说动了:国人都喜欢沈尹戍不喜欢你,如果沈尹戍背后袭击吴军胜利,功劳就是他的,你这个令尹该挪挪窝,给他倒位置了!

史皇真是“屎黄”,囊瓦利欲熏心之下,决定单独行动。他率领全军东渡汉水,攻打吴军。吴军也不恋战,且战且退。孙武显然在从汉水至大别山一带,给囊瓦挖好了陷阱,吴军后援部队陆续到来,囊瓦一步一败,连败数仗后扛不住了,就想撤军静等沈尹戍。

关键时刻,那个“屎黄”又帮了孙武的忙,他对囊瓦说:你没有退路,你一跑就是死罪,只有跟吴军决一死战!

悲催的囊瓦只好硬着头皮,跟吴军在柏举两军对峙。就在囊瓦祈祷吴军,最好能安分守己别出动时,吴军发动了突然袭击,夫概率领5000人马突然闯进楚营。真不知道囊瓦干什么吃的,竟然毫无防备,被夫概杀得一片狼藉。

吴军下令发起全面进攻,“屎黄”死于乱军,彻底“黄了”,囊瓦带着残兵败将,一路向回逃窜。在清发水,又被吴军打了个半渡而击,光被俘虏的就有一半人马。囊瓦赔得底裤都没了。

夫概被自己的偷袭撑破了胆,他的前锋营突得太靠前,碰上了迂回回来的沈尹戍,一下子被杀得大败。眼看夫概危急,吴国后军到了,沈尹戍还没回过神,就被吴军重重包围,结果沈尹戍全军覆没,他自杀身亡。吴军雄赳赳气扬扬,跨过汉水河,直奔郢都。

楚昭王惊慌失措,带着一干人马弃国而逃,过起了流亡生活,柏举之战以楚国被灭国而告终。

孙武子的兵道

柏举之战,吴国出兵三万有记载,楚国二十万人马应该是推算的。差不多1:7的兵力部署,吴国又是远道而来,面临在敌境孤立无援,后勤补给不足的问题。孙武就是在不利条件下,以他的“诡道”,让楚军疲于奔命,在运动战中一点点被蚕食。

首先,孙吴的行军路线,骗过了楚国人,先绕道北上,让囊瓦措手不及,慌忙退军。接着放弃吴人擅长的舟船,走陆路,连伍子胥都迷惑不解。紧接着以少部分人马直插楚军腹地,让楚国人闻风丧胆。诡异的行军路线,完全出乎楚军意料。

其次,旋风般的速度,让楚国人惊恐。先头部队不恋战,十几天时间就抵达汉水,楚国人对此毫无预感,心理的恐慌瞬间弥漫全国。

其三,虚实结合,诱敌深入。先头部队只是幌子,引诱敌军的香饵,虽不高明,但管用,囊瓦上当了,被引入孙武事先布置好的陷阱。也让沈尹戍夹击计划彻底泡汤。

其四,占据上风后的乘胜追击,丝毫不给敌人喘息之机。包括半渡而击,抢食楚军现成的饭食,合围沈尹戍,挺进郢都等,都表现出在占据优势条件下的果决,一步一步分割蚕食了强大的楚军。

楚国的腐朽气息

楚国除了军事作战上处处被动挨打外,其实在政治上早就输了。

首先,楚国对盟国兄弟的霸道统治,给自己挖了个大坑。柏举之战中,蔡国和唐国原来是楚国的跟班,楚国对两国国君不敬,囊瓦曾因为索贿不成,将两国国君囚禁三年,使两国与楚国离心离德。蔡、唐两国的背叛,让楚国东北门户打开,吴军就是从这里进军的。

其次,楚国内部政治斗争复杂,国内奸佞横行,朝政早已败坏。比如伍子胥父兄惨死,伍子胥被逼成了敌国良臣,调转枪口打母国。比如前面提到的囊瓦、史皇,早把楚国蛀空了。

其三,吴国为了打赢这场仗,准备工作做了十余年。就在柏举之战前六年,吴国以疲敌战术,分三军连续骚扰楚国,让楚军六年时间里一直不得安息,疲于奔命,活生生拖垮了楚国。从这一点说,柏举之战其实是吴国对楚战争的收官战,捡拾战利品的盛会!

事实上,如果不是吴国人急于分享胜利果实,引起楚国人的反抗;如果不是申包胥泣血咸阳,说动秦国人出兵复楚,楚国恐怕就在柏举之战后,彻底死翘翘了!

柏举之战吴军只有三万人为什么能够打败了楚国20万人,而且还差点灭了楚国?

吴王阖闾弑君篡位后,立志“西破强楚”。

然而,这看起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楚国兵力达20万人之多,且“楚之为兵,天下强敌”,战斗力很强,而吴军却只有3万多人。

而且,楚国疆域辽阔,吴国如果只是一直在边界地区来回争战,耗不过人家。但要想给予楚国致命一击,需要深入楚国腹地,师行千里,犯下“劳师袭远”的兵家大忌!

然而,最终,吴军却成功完成了这一壮举,甚至险些一举灭楚!

这是怎么回事呢?

从长计议

吴楚之间的战争,已经持续了60多年,双方爆发了十次较大规模的战争。

因此,吴王阖闾早早将破楚作为其主要目标。

阖闾上台后,求贤任能,崇简去奢,兴修水利,制甲练兵!

前512年,吴王阖闾见国力渐盛,人才渐齐,遂决心大举攻楚。

然而,初任吴军之将的孙武却指出:民劳,未可,待之!

尽管吴国渐强,但与楚的差距仍然很明显,立即大举进攻,最多像此前的十次战争一样,打成旷日持久的角逐,不可能从根本上大败对手!

只有从长计议,沉着冷静,等待时机,才能寻达机会,给敌致命一击!

当然,所谓“待之”,并不是消极地守株待兔,而是“多方以误之”,主动出击,创造时机!

小规模出击,情况摸底!

吴国没有立刻发动大规模进攻,但小规模出击是必须的!

吴军先是连续发动小规模出击,灭掉了依附楚国的徐、钟吾、束等国,并攻取了楚养邑,蚕食楚国之地!

小规模冲突中,楚国的兵力优势无法施展,吴国将帅的指挥才能却足以充分发挥。

前508年,吴人让桐国背叛楚国,让舒鸠氏引诱楚军出击。吴军趁机袭击楚军,大破楚军于豫章地区!

连番的中小规模冲突,不仅使吴国控制了一些位置重要(尤其北面)区域,为以后对楚的决战创造了良好的侧翼安全。

但更重要的是:这些冲突,使吴军对楚军的运动规律有了进一步认识!

如此,吴国开始实施其第二步:疲楚误楚。

疲楚误楚

大家都知道,以楚国之大,吴国要想靠这样的蚕食灭楚,如同一只蚊子想把大象叮死一般不现实。

因此,关键还要“多方以误之”,给楚国陷入更大的麻烦,才可能真正改变局势!

早在吴王阖闾上台之初,就曾请教伍子胥方略。

从楚国投奔而来的伍子胥,献出了“疲楚误楚”之策:楚国军令不一,政出多门。没有一个人愿意独自承担楚国的忧患。因此,我一军出击,他们只能全军来迎(扯皮后常见的解决方法)!如此,我分三军轮番袭扰,你进我退,敌退我进,必能使其疲惫!在疲惫的调动中,敌人一定会出现破绽,到时候,我军再一举破敌!

当然,伍子胥所言,只是一个基本思路,要真正落实到位,还要对敌人的运动规律有进一步了解。

在前期的小规模冲突中,楚军集结、机动缓慢,“一师至,彼必皆出”的规律得到了进一步证实。

因此,吴国遂开始第二步:疲楚误楚。

接下来的六年里,吴国频繁出击,连续袭击了楚国的夷、潜、六以及豫章等重地,使楚军疲于奔命,斗志沮丧!

由于吴军每次都浅尝辄止,因此,疲惫不堪的楚军渐渐“摸清”了吴军的“规律”:都是骚扰!没必要那么急着做出反应!

既然如此,绝杀的时候到了!

大迂回

要给楚国致命一击,仅靠边疆来回冲突不行,要深入其腹心之地,调动并歼其主力,攻破郢都。

然而,吴楚已交兵6、70年,自吴楚边境深入楚地,寻其主力,恐怕是自杀行为。

伍子胥、孙武指出:大王要伐楚,“必得唐、蔡乃可”,要拉拢唐、蔡。

自唐、蔡入楚,可以直逼汉水,瞬间逼近楚国的心脏!

同时,由于唐、蔡都是蕞尔小国,对楚国没有什么威胁,因此,楚国在这个方向基本上没有什么防御。

楚国搞霸权主义这么多年,唐、蔡也确实深受其害,因此,他们很快投入了吴国一方。

于是,前506年,也就是蔡、唐与吴结盟的同一年,吴国发起了奇袭!

吴军水陆3万人,乘坐战船,沿淮河西进,随后又失船上岸,以劲卒3500人 为前锋,在唐、蔡两国军队的配合导引下,迅速通过了著名的冥阨三关,直逼汉水东岸!

楚国见此,惊恐不已,被迫在战略被动之下仓促迎战,发兵日夜兼程奔赴汉水西岸!

如此,吴楚之间的战略决战,在吴军掌握战略先机的情况下展开了!

“鼓励”对手的错误

吴楚隔汉水对峙。

此时,吴军人少而精锐,利在速战,一举破敌;而楚军人马众多,且在“主场”,补给充分,利在持久。

因此,楚左司马沈尹戍提出了一个绝杀之法:您在这里带兵与之相持,我去方城集结部队,袭其后方,阻塞冥阨三关,断绝其补给。然后,我们夹击之,必能一举破吴!

楚将囊瓦答应了这个建议,沈尹戍立刻去方城集结部队去了。

然而,正如伍子胥所说,楚军军令不一,政出多门,内部矛盾极大。

武城大夫黑和史皇怂恿囊瓦:您以元帅的身份统帅这么多人,已足以立功!为什么让沈尹戍分享功劳?

于是,囊瓦立刻渡河进攻!

其实,囊瓦的做法,很“聪明”:如果出击不能取胜,再退回来执行原计划不就好了?如果出击取胜,那我就能独得全功!

这样的“智慧”、小聪明,实在太常见了!

然而,吴军喜欢的就是这种“小聪明”。

吴军可不会急着把你赶过汉水去,他要的是全歼!

因此,吴军利用楚军的“小聪明”,“配合演出”,连连后退,引诱楚军前进。

到了大别山南麓的柏举,吴军认为:决战决胜的时候到了!

夫概的指挥

坚决提出决战的是阖闾的兄弟夫概:囊瓦不仁,手下没有必死之心。我为先锋进攻,必能打乱敌人,然后大军齐出,必然能取胜!

夫概得出这样的判断,是有依据。

整个撤退过程中,从小别到大别,夫概一直率领吴军与楚追军进行小规模交战。

一方面,在这些交战中,楚军总是失利,且士气越发低落,疲惫不堪。

另一方面,夫概对楚军各部的情况已有掌握。

因此,只要选择好出击方向,是可以给敌人制造足够混乱的。

同时,当时,楚又有援军抵达,但彼此相互轻视,互不协作,各自立营。

这样的部队,兵力虽多,在混乱中根本无法协调,很容易演变成大崩溃!

然而,阖闾还持重,否决了这个意见。

熟料,夫概却表示:“臣义而行,不待命也!”直接率军冲击,并很快击溃了楚军。

阖闾见状,立刻挥动大军,引发了楚军的崩溃!

楚帅囊瓦果然垃圾,抛弃军队,去投郑国了。而其他几位楚将则战死沙场!

群龙无首的楚军,崩溃了!

然而,楚军必然兵力众多,一时抓也抓不完,如果追击的姿势不正确,也是可能让其重整旗鼓的。

在楚军逃到清发水时,争先渡河。阖闾企图立即猛攻。

夫概指出:困兽犹斗,何况是人?现在急着进攻,敌人背水一战,我军还不一定搞得过!不如“半济而企后可击”,这样前面有人逃命逃走了,后面的人羡慕,必然也“努力”逃跑!我们就好办了!

阖闾采纳其计算,果然以极小的代价斩获众多!

可以说,孙武、伍子胥的战略谋划确实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在战场临阵指挥,决战决胜,吴军还是依靠夫概!

破郢

此时,原本跑去抄吴军后路的沈尹戍见状,也紧急赶来相救。他们会合败退下来的楚军,企图阻击吴军。

其实,这时候的楚军,兵力仍也不在吴军之下,放在平时,胜负难说。

然而,此时的吴军,正是杀疯了的时候,他们没有停下来对峙,而是立刻发起猛攻。

老规矩,先打弱敌,引发敌人的崩溃!

吴军趁败退的楚军正在埋锅造饭,迅速发起袭击!士气低落的楚败兵迅速崩溃!

随后,吴军又趁连胜之失,对沈尹戍部发起总攻!

沈尹戍拼死作战,但毕竟大势已去,阵亡!

如此,楚军全线崩溃,再无力抵抗了。

吴军五战五胜,直逼郢都!

楚国虽然在郢及周边要地部署了防御兵力,企图负隅顽抗。

郢都城池坚固,楚国在各地仍然有庞大的地方军,如果楚王坚持抵抗,未必会败!

然而···楚昭王吓破了胆,带着妹妹和少数臣子逃走了!

那还打个屁!

吴军一来,楚军皆各自散去!

柏举决战后的第十天,吴军一举破郢!

功亏一篑

然而,入郢的吴军,后续的善后举措失误了。

吴军入郢后,大肆掠杀,捣毁楚国的宗庙,咂毁楚国重器“九龙之钟”,火烧楚国粮仓。

为了羞辱楚国君臣,吴“以班处宫”,吴王阖闾、伍子胥、孙武等人占据楚君臣的财宝,奸淫其妻女,伍子胥更是将楚平王掘墓鞭师!

如此,原本对楚统治者不满的楚人组织起来反抗,“奋臂而企为之斗”、“各致其死”,坚决抗吴。

而原本仇视楚国的列国,也为吴国的暴行所震惊,开始同情楚国。秦国开始出师救楚。

更严重的是,胜利后,吴国内部矛盾也激烈起来,夫概回国自立为王,与阖闾抗衡。

原本想占据楚地的阖闾被迫回国与夫概相争。

而留在楚地的吴军也在内外交困下难以为继,被迫撤回了吴国。

灭楚之事,功亏一匮!

此战,吴军在战场上的表现堪称奇迹。

在孙武、伍子胥等战略大师的辅佐下,吴国抓住楚国的弱点,先以小胜剪其羽翼,又以分军进取疲敌误敌,为决战决胜创造了条件!

其后,吴军又以远距离大迂回,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将战火直接烧到楚国的心脏地区,赢得了战略主动!

其后,在决战的战场指挥中,吴军先是后退诱敌,后是果断出击,再是时缓时急的追击,牢牢把握节奏,决战决胜,一举歼敌!

吴军在此战中的创新,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一次革命性飞跃。

从此,“约日定地”的会战模式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连续作战、运动歼敌、灵活机动、出奇制胜,成为我国古代战争的崭新特点!

柏举之战吴军只有三万人为什么能够打败了楚国20万人,而且还差点灭了楚国?

公元前518年,吴王僚九年,同时也是楚平王十一年,在吴国边境的卑梁(今安徽天长县西北)和楚国边境的钟离(今安徽凤台县东北)交界处发生了一件事,当时边境上有一棵桑树,古代的过境并没有现在这样标记得很清楚,很多都是大概或者以自然景观为界,吴国有个妇女因为采桑与楚国的妇女发生了矛盾,双方都认为边境上这棵桑树自己家的。

随后双方的家人开始聚集起来斗殴,结果吴国这一方采桑的妇女家属被楚国妇女家属打死了一人,事情就闹大了,于是吴国这边向边境的大夫报告这个情况,说自己家人被楚国人打死了,于是吴国边境卑梁的大夫就带兵攻打楚国的钟离,当时楚平王正在东巡,听说这事,率军攻破了吴国的卑梁,然后回师了。

吴王僚听说自己的边境卑梁被楚军占领后,也是大怒,马上派出公子光率领吴军攻打楚国,当时楚平王正好班师回去了,公子光就率领吴军不仅夺回了自己的卑梁,还攻破了楚国的钟离和巢邑,就这样,吴楚两国的矛盾越闹越大。

吴王阖闾

2年后楚平王去世,年仅8岁的楚昭王即位,又过了2年,吴国的公子光派出刺客专诸刺杀了吴王僚,自己当了吴王,公子光就是吴王阖闾,阖闾一即位,就把灭亡楚国当作自己的头等大事,并且重用了楚国逃到吴国的名臣伍子胥,而伍子胥则把从齐国来的军事家孙武推荐给了吴王阖闾,阖闾有了伍子胥和孙武的辅佐,吴国实力大增。

吴楚两国因为一棵桑树引发的战争仍然没有结束,阖闾即位2年后,就想发动灭楚之战,但是孙武和伍子胥认为时机不成熟,劝吴王阖闾等待时机,阖闾听从了,虽然吴国没有发动对楚国的大规模战争,但是双方小冲突一直不断,而这个时候的楚国由于楚昭王年幼,掌握权力的令尹子常奸诈贪财、能力平庸,楚国在与吴国的小冲突中,一直处于劣势。

但是楚国一直是大国,作为春秋五霸之一,同时也是整个华夏国土面积最大和人口最多的国家,实力非常强大,而吴国只是江浙一带的中型诸侯国,地盘大概就是今天的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安徽东南部一带,实力完全比不起楚国,国力大概是楚国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楚国只是一时政治黑暗,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吴国想要灭楚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春秋晚期地图

吴王阖闾在孙武和伍子胥的辅佐下,逐渐强大起来,终于在公元前506年等来了机会,在这一年,吴王阖闾带着孙武和伍子胥及3万吴军,孤军深入楚国,并在柏举之战中大败楚军主力,3万吴军打败了20万楚军,一举攻入楚国都城郢都,这是楚国几百年来,都城第一次被攻破,为何实力相差如此悬殊,吴国能在柏举之战中打败楚国呢?

综合整理起来,吴国3万军队能够打败楚国20万大军的原因如下:

1、三师轮袭,疲惫楚国

什么叫三师轮袭?这是伍子胥给吴王阖闾提供的疲惫楚国的计谋,具体办法是:吴国准备了三支规模不大的军队,对楚国进行袭扰,一支出击,一支待命,一支休整,轮番袭击楚国边境,一遇到楚军主力就撤退,楚军主力一撤退,吴军就继续袭击楚国,吴国的作法相当于打游击战。

孙武

这个办法搅得楚国不胜其烦,楚军疲于奔汉,想打,又无法抓住吴军,不打,吴军又经常来袭击,楚军集结大军也是需要时间和精力,同时吴国的做法让楚国人认为吴国只敢打游击战,而不敢打大规模战争,因为在楚国人眼中,他们才是大国,吴国只是小国,只敢小打小闹,这一战术到了后来,楚国人干脆不管了,由吴军袭扰,除非让楚国抓住机会,这样就让楚国放松了警惕。

2、政治结盟,孤立楚国

在发动柏举之战前,吴国与晋国结果,因为晋国一直与楚国争霸,两国是敌手,晋国为了牵制楚国,所以拉拢吴国,同时晋国、吴国又拉拢了一大批对楚国不满,以及受楚国欺负的国家结成政治联盟,这次的结果是蔡国主导的,因为楚国的令尹(相当于丞相)子常经常敲诈蔡国国君蔡昭侯和唐国国君唐成公。

公元前506年,柏举之战发生前几个月,晋、齐、吴、鲁 、宋、蔡、卫、陈、郑、许、曹、莒、邾、顿、胡、滕、薛、杞、小邾(另一个邾国)以及吴国等共18个诸侯国在召陵(今河南省郾城县东)会盟,决定共同讨伐楚国。

伍子胥

这样一来,楚国在政治上孤立了,孤立的好处是当吴国会同唐国和蔡国攻打楚国时,没有其他诸侯国救援楚国,同时由于蔡国与唐国是楚国北边的门户,而蔡国与唐国投靠吴国,等于是把楚国的门户拱手让于吴国,也为后来楚国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3、弃船陆行,兵贵神速

吴国地处江南和江淮,水网密布,吴国的水师在当时很著名,吴王阖闾率军伐楚时,首先走的就是水路,以水师在淮河一路向西,因为淮河的流向谁都知道,坐船能坐到哪里楚国也知道,吴军在攻打楚国时,在半路上就放弃了船,改为陆路行军,这样做有一个好处,一是加快了行军速度,二是让楚国人无法知道吴军在哪里,因为船走慢,而且容易被发现。

孙武挑选了一支3500人的精锐吴军为前锋,从蔡国和唐国的地盘经过,并且联合了蔡军和唐军一起越过清发水,来到了汉水的东岸,这里是今天湖北省钟祥市,只要跨过汉水,马上就能直驱直入楚国的都城郢都(今湖北省荆州市纪南城),楚军主力马上在汉水西岸结阵,严阵以待。

柏举之战地图

吴军的进军非常迅速,一下子就进入了楚国腹地,并且逼近了楚国都城郢都,当时吴军的前锋离楚国都城也不过120公里左右,楚国得知消息后,阵脚大乱,匆忙调集军队进行围剿,吴军的进军神速也打乱了楚军的部署,虽然吴军是孤军深入,并且军队数量远远少于楚军,但是逼近了楚国都城,也让楚国一度非常紧张。

4、以退为进,集兵歼敌

当楚军主力由令尹子常率领在汉水西岸阻击吴军时,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楚军只要冷静想一想就会明白,吴军是深入楚国腹地,而且只有3万人,这些人的粮食供应都得靠船从淮水运来,楚军只需要切断吴军的后勤,烧毁吴军的船只,3万吴军根本不需要交战,就会全军覆没,对于双方来说,吴军是急于应战的,而楚军并不关键,楚军是本土作战,供应比吴军方便多了。

但是子常却因为听信小人之言,再加上他本身也没啥能力,所以楚军居然主动攻打吴军,吴军数量少,楚军人多,吴军反而不战,步步后退,从汉水东岸的钟祥经京山、云梦一直撤退到今湖北麻城,把楚军引到了大别山下,吴军反而变成以逸待劳,楚军穷于追击,结果双方打了五战,都是楚军失败了。

柏举之战地图

楚军主力一败,吴军又开始趁胜追击了,要知道楚国虽大,军队虽多,但是所有军队并不是都集中一个地方的,而是分散在各地,需要防守的地方也很大,楚军主力败了,其他地方来救援都城的军队就来不及,楚军另一支由沈尹戍率领的军队前来救援时,被吴军打得全军覆没。

就这样,吴军直奔楚都郢城,其他楚军根本来不及救援了,而楚昭王也在吴军到前之前弃城而逃走,郢城的楚军并不多,很快就被吴军攻破了,到这个时候,吴军大获全胜,楚国立国几百年来,第一次被外敌攻破了都城,还是弱小的吴国。

总体来说,3万吴军能打败20万楚军攻破楚国都城,是吴国上下一心,计谋得当,指挥精彩,而楚国国君年幼,权臣昏庸,指挥失当的一次战役,吴军虽然,但是能集中兵力,楚军虽多,但是分散了兵力,同时犯了严重错误,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柏举之战是一次突袭战,虽然攻破了楚国都城,但是楚国的国力尚在,各地的楚军赶来勤王,再加上申包胥向秦国借来了援兵,因为楚昭王是秦国公主的儿子,秦国是唯一能向楚国救援的诸侯,最终秦楚联军赶走了吴军,收复了国都。

柏举之战吴军只有三万人为什么能够打败了楚国20万人,而且还差点灭了楚国?

柏举之战是春秋时期吴楚两国发生的一场意义深远的战争,此战中三万吴军击败二十万楚军。南方的新兴强国吴国攻占老牌强国楚国的首都并且险些灭亡楚国。经此一战吴国一跃成为南方霸主,楚国则一蹶不振,陷入一段较长时间的蛰伏时期。但是要分析柏举之战的胜败原因,考量双方在战场上的战略战术固然重要,但是这场战争远不是简单的两军对垒那么简单。

吴楚战争的“国际背景”

吴楚两国之间的战争实际上是晋楚争霸的一个延续。晋楚两国从晋文公崛起开始一直相互较劲,到了春秋晚期,楚国已经开始全面处于守势,但是晋国也被连年的争霸战争拖的精疲力尽。于是晋国开始采取扶持和拉拢南方的新兴强国吴国以达到遏制和拖垮楚国的目的。因此吴楚争霸实质上楚国与晋国在南方扶持的代理人之间的争霸战争。

  • 吴国崛起和吴楚战争的一个关键人物是吴王寿梦。他继位之后立志富国强兵,摆脱作为楚国附庸的地位。于是他继位之后的第一年就亲自朝见周天子并认祖归宗,虽然春秋末年的周天子实际上根本没有什么实力。但是寿梦通过这个行动向中原诸侯,特别是以晋国为首的姬姓诸侯释放了政治信号,为后来晋吴联盟创造了条件。

  • 此后晋国派遣从楚国叛逃过来的巫臣父子出使吴国,带去了战车和御手,教会了在南方不善陆战和车战的吴国人如何使用战车。吴国还由此学会了战阵之法,军事实力开始强大,也有了与楚国争霸的底气。

  • 从寿梦继位的第二年开始,吴国就发起对楚国的挑战,先是向楚国的盟友或附庸发起进攻,试探楚国的应对。同时以晋国为首的中原大国也积极配合吴国的军事行动,甚至不惜出兵相助。

  • 公元前576年,吴国开始参与中原诸侯的会盟,继续积极融入反楚联盟中。其后吴国多次参与会盟,到了公元前563年,吴王寿梦甚至亲自与晋国等中原诸侯的国君一起会盟会面。为吴国与楚国的争霸战争建立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由此可见,吴楚之间柏举之战不能简单的以一场诸侯国之间的混战来看待,这是一个反楚联盟与楚国及其附庸国之间发生的争霸战争,而且当时楚国的国际外交形势非常不好,总体上实力弱于晋国,而吴国的日益崛起和挑衅又让楚国腹背受敌,所以柏举之战前的国际形势决定了吴楚之间并非简单的兵力对比看起来那么悬殊。

“鸡父之战”及“六年疲楚”让楚国与吴国之间的战略形势发生逆转

如果说吴王寿梦执政期间为吴国争取了良好的国际形势,制定了与楚国争霸的正确路线的话。那么吴王寿梦死后,他的继任者们就沿着这条道路开始了与楚国的争霸战争。双方的焦点就在江淮地区的争夺,楚国占据了江淮地区就能始终压制着吴国,因此吴国一直以来对江淮地区虎视眈眈。

  • 公元前519年,吴楚之间又一次就江淮地区的控制权展开争夺,这一次吴国在鸡父之战中大胜楚国。此战之后,吴楚两国的战略形势开始发生逆转,楚国丧失了战略主动权,开始逐步退出江淮地区。而吴国则进可攻退可守,并逐步控制和消灭楚国在江淮地区的附属国,进一步扩张实力。

  • 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听从了从楚国逃到吴国的伍子胥的建议,采取兵分三路,轮番进攻楚国策略,一时间楚国无岁不有吴师,楚军被吴兵的骚扰弄得精疲力竭。这一策略实施了六年,直到柏举之战的爆发。

经过反复的拉锯争夺,公元前519年,即柏举之战前的十三年,吴国通过鸡父之战控制了江淮之地,开始占据战略主动,此后从公元前512年开始的三分其师、轮番攻楚的策略有效的疲敝了楚国军民,同时使楚国陷入更加被动之地步。这一阶段,虽然楚国仍凭借地广人多还有一些优势,但是真正的战略主动已经拱手相让,吴国开始谋划最后的攻楚战争,也就是后来的柏举之战。

柏举之战双方真实实力对比其实并非想象中那么悬殊

公元前506年,吴楚之间的最后决战终于上演,吴王阖闾率领3万吴军精锐会同蔡、唐两国的联军一起进攻楚国(实际是带有奇袭性质)。楚国则由执政的令尹子常(囊瓦)领兵20万抵挡(回援)。看起来双方实力依旧非常悬殊,兵力对比达到了1:6,但是实际上双方的差距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 双方的统治阶层能力相差极大。此时吴国的国君是吴王阖闾,此人年富力强,更是在鸡父之战中立下大功,有着丰富的军事经验。而楚国在位的则是年幼的楚昭王(14岁左右),毫无执政经验可言,国政基本由令尹子常把持。而双方的重要臣子中,吴国拥有写出《孙子兵法》的孙武领兵,同时还有能力极强的伍子胥为辅。反观楚国,从楚昭王父亲楚平王开始就国政混乱,残害忠良,伍子胥被逼的投入吴国阵营就可见一斑,而当时执政子常还出名的贪婪残暴,不仅在国内逼的民众起义造反,还因勒索附属国国君不成无理扣押蔡国和唐国国君,导致这两个楚国的盟友转而自发支持吴国伐楚。

  • 吴国在战略形势上占据绝对主动。因为江淮战略要地的丢失,楚国实际上已经十几年无力向吴国发起大规模主动进攻,而是采取在边境筑城的被动防御策略。而吴国则不仅大力西进,控制和吞并了不少楚国的附属国,而且像蔡、唐等有一定影响力的附属国还转而支持吴国。“六年疲楚”策略又使得楚国军队疲于奔命,士气低落。因此占据了战略主动的吴国,在真实实力对比上远非简单的兵力数字对比看上去悬殊那么大。

  • 楚军的战略战术完败。在战争初期,楚国执政的令尹子常就错误估计国际形势(公元前506年,18路诸侯会盟共谋伐楚),发兵攻打蔡国,吴国则乘机以救援蔡国为名,从楚国防御薄弱的东北部奇袭进入楚国。楚军在得知吴军入境后,匆忙回援赶回汉水布防,双方进入对峙。在对峙阶段楚军左司马提出了相对合理的建议,即子常统领的主力留守汉水防御,自己率领偏师迂回吴军后方,企图切断吴军的退路。但是子常却害怕功劳被抢,改变已经商议制定的作战方案,抢先出击,吴军在孙武的带领下故意示弱诱敌深入,随后在柏举一举击败楚军主力,随后穷追不舍五战五胜,仅仅十天就攻入楚国首都。

综上,吴楚柏举之战虽然从兵力数量上看双方实力悬殊,但是如果放大到整个吴楚争霸的角度看,其实柏举之战前,吴国实力已经急剧扩张,不仅拥有良好的国际关系和众多的支持盟友。同时在通过鸡父之战和六年疲楚获取了战略主动权。加上楚国国政混乱,军队疲惫不堪,士气低落,国内反抗起义不断,楚军的实力远没有看上去那么强大。再加上孙武、伍子胥和吴王阖闾的经验能力加持,3万吴军战胜20万楚军的柏举之战也就显得可以理解了。

柏举之战吴军只有三万人为什么能够打败了楚国20万人,而且还差点灭了楚国?

公元前506年的柏举之战,是春秋末期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战争。

吴国大军在孙武实施的战略迁回的指挥下,出其不意地袭击楚军深入楚地。以3万兵力大败楚20万大军于柏举。进而一举攻破楚国国都郢都。

此次战役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同时也充分地展示了兵圣孙武的战争指导艺术。

证明了决定战争胜败的主要因素靠的是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然,更重要的因素则是人。

战役背景

自东周开始,社会礼坏乐崩。周朝的统治势力江河日下由强转弱,王室日益衰弱大权逐渐旁落。各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兼并战此起彼伏,战事频频。

小诸侯国纷纷被强大的诸侯国吞并,此时楚国已兼并60余国,地方数千里,兵车数千乖,附庸国达10余国,国力雄厚,武备充足。晋国也吞灭25国,局部地区已然呈现出小统一的态势。

在大国争霸战中,晋、楚争霸尤为激烈。晋国为压制楚国的发展,听取巫臣的建议,制定出帮助吴国发展经济、军事、文化,以联吴制楚的方针政策。

此时的吴国还仅仅是一个偏僻落后的夷族小国,地少人少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跟楚国相比差距甚远。晋景公便派巫臣出使吴国,并带去了晋国的战军、步兵、教授吴军车战、步战之法。

吴国在晋国的大力帮助下,发奋图强,国力、军力得到迅猛的发展。加上吴王寿梦、阖闾礼贤下士,重用多谋善战的英雄豪杰,特别重用伍子胥、孙武。

在明君、贤臣、良将的共同努力下,吴国崛起加入到长江流域的霸权之争中,与楚争夺江淮霸权战。

公元前584年,吴国水陆大军齐发,攻下楚国重镇州来(今安徽省凤台县)之后,近60年间吴楚共发生10次大战,吴国6胜、1败、3平。

公元前515年,吴国公子光夺得王位,称吴王阖闾。他继续重用伍子胥、孙武进行改革,使得吴国经济、军事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提升。

楚国楚昭王继位后,由于耽于享乐,政治腐败,楚国民心不稳,加上东征西伐树敌颇多,楚国陷入了严重的内忧外患之中。

公元前512年,吴国灭掉楚国的依附小国后,便开始实施伍子胥与孙武的建议,将吴军分为三部分,对楚国进行轮番袭击,以此来消耗楚国的国力。

楚国经过吴国6年的消耗战,不仅国力被耗损,军事上也因将士们疲于奔命而士气低落,此时楚国上下形成了一个定式思维,吴国不会大举进攻楚国。对吴军大举进攻丧失了警惕,也松懈了对吴国的戒备。

吴国见攻击楚国的时机已经成熟,便开始筹划大举进攻楚国

战役经过

蔡、唐两国本来是楚国的附属国,两国国君每年都要给楚国朝聘,一次囊瓦因向两国国君索,遭到拒绝立即恼羞成怒,居然擅自将蔡唐两侯软禁起来。

两国无奈之下,只好给囊瓦贿送重礼换回国君。这下可就惹得蔡唐国君十分恼怒,回国后背楚投吴伺机复仇。

吴国为了避免长途奔袭而兵力迟滞,采取从外交入手,瓦解楚国的外围势力,便与蔡、唐结成军事联盟,假道唐、蔡,进击楚国腹地。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亲率3万水陆之师乘战船出征,任命孙武为主将,伍子胥为副将,弟弟夫概为先锋。由淮河溯流而上,直抵淮汭(今河南潢川)。

为了出其不意,避开逆水行舟,孙武决定舍舟登陆,改西进为南下。通过冥阨、直辕、大遂三关,直趋汉水,深入楚国腹地。几天时间就挺进到江汉平原,与楚军形成隔汉水对峙的态势。

楚昭王急派令君囊瓦、左司马沈尹戌、大夫史皇等率军赶至汉水西岸。沈尹戌对楚军统帅囊瓦说:“你沿汉水与吴军周旋,不让他们渡过汉江,我带领部分军队抄到吴军的背后,堵住冥阨、直辕、大遂三关,切断吴军退路。然后你从正面出一击,我从后边夹击吴军必败。”

沈尹戌的这个计划实在是完美,囊瓦一开始也同意了这个计划。可待沈尹戌率部北上后,史皇便向囊瓦进谗言,以沈尹戌独得成功,囊瓦令尹之位难保为由,劝其率先发起进攻。

骄傲自大的囊瓦为自保私利,便贸然决定渡过汉水与吴军决战。这时吴军早已在大别、山别一带布好了阵势,以逸待劳迎战楚军。囊瓦连续组织三次攻击均未成功,结果,三战三败斗志全无。

囊瓦为了开脱罪责,还是在柏举(今湖北汉川)扎营布阵,准备待援军薳射率部到来时与吴军决战。

楚瓦不仁,其臣莫有死志。

《春秋左传》

吴军先锋夫概知道楚军内部不和,便建议阖闾立即进攻楚军,但阖闾没同意。

夫概回营后,自己率5000前锋直击楚营,果然,楚军一触即溃。阖闾见袭击成功,趁势投入主力配合,楚军大败,囊瓦弃军逃往郑国。

而此时楚军前来增援的薳射并未参战,见囊瓦兵败也就擅自作主撤军。在柏举西南的清发水(今湖北涢水)渡江时,被吴军半渡而击,还没来得及渡江的楚军全部被俘。

紧接着吴军又在雍遂(今京山县西南境)一带,发动了5次追击战,全歼楚军主力,攻占了楚国国都郢都。楚昭王闻讯立即逃往他国避险。楚军听说君王已逃,更是一哄而散,不击而溃,吴军大获全胜。

总结

柏举之战是典型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但这不过是楚国霸业中的一支插曲。

历史总是无情地嘲弄那些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人。当吴军浩浩荡荡地开进楚都郢后,暴厉骄横徒增,在郢都内大肆烧杀抢掠。紧接着又南仇越而北结怨于齐、晋,故而激起了楚国民众极大的愤慨,楚与秦国联军反攻吴军。

楚昭王这里吸取了失败的教训,经过“奔走流离,始增德慧”。一改往日楚平王的做派,开始任用贤能,关心民事,在秦国的帮助下复国兴邦。

其后越灭吴,楚又灭越。楚国仍然雄峙南方,成为战国时期一大霸国。

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周易》

吴军成于忧患而败于安乐,终将与唾手可得的胜利失之交臂,这其中的教训实在是发人深省。

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努力发奋图强,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得以生存发展的硬道理。

柏举之战吴军只有三万人为什么能够打败了楚国20万人,而且还差点灭了楚国?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一、吴师全面伐楚的战略契机

公元前 506 年,给楚国以致命一击的时机终于来临了。这一年的秋天,楚国继续走穷兵黩武的老路,悍然出动大军围攻蔡国。

蔡国力屈不能相支,向晋国求援,使人质往晋,请兵抗楚,但未获结果,于是便转而向吴国恳求救援。另外,唐国的国君也因愤懑于楚国的不断侵凌勒索,而主动遣使与吴国通谊修好,要求协助吴国共抗强楚。唐、蔡两国虽然都是兵寡将微的蕞尔小国,但位居楚国的北部侧背,战略地位相当重要。

吴国通过和它们结盟,就可以从州来、居巢、钟离(此时均已为吴所占领)等要地秘密出兵,绕过大别山脉,由淮水经蔡入楚,实施其避开楚国重兵把守的正面,进行战略大迂回,大举突袭,直捣楚腹心的作战计划了。这一点,伍子胥、孙武等人早已看得清清楚楚,曾经向阖闾

指出:“王必欲大伐,必得唐、蔡乃可”。

如今唐、蔡方面主动找上门来,吴国君臣自然是求之不得的事情,于是立即分派使臣通告唐、蔡两国国君说:“楚为无道,虐杀忠良,侵食诸侯,困辱二君,寡人欲举兵伐楚,愿二君有谋。” 遂结成三国同盟,准备出兵。

同年冬天,吴王阖闾御驾亲征。他委任伍子胥、孙武、伯嚭等人为将军,公子山为前敌先锋,倾全国兵力水陆 3 万余人,并联合唐、蔡两国,乘楚国连年征战极度疲惫,东北部防御空虚薄弱之隙,进行深远的战略奇袭,从而正式揭开了自商周以来规模最大、战场最广、战线最长的柏举之战的帷幕。这场战争的战略目标是阖闾君臣预先制定的,它以袭占楚国郢都为基本目标,以实施远距离战略奇袭为作战方针。

战争伊始,吴军遵循“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的作战指导思想,“以迂为直”,实施大规模的战略迂回。他们乘坐战船,溯淮水浩荡西进。通过州来,进抵淮汭(在今河南潢川西北),然后舍舟登陆,在阖闾的直接指挥下,吴军继续沿淮水西进,以劲卒3500人为前锋,并得到唐、蔡两国军队的配合导引,迅捷神速地通过楚国北部的大隧、直辕、冥呃(均在今河南信阳南)三个险要关隘,穿插挺进到汉水的东岸,从而占有了战略上的主动先机之利,为柏举决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柏举之战

楚国方面闻报吴军大举来袭,大为惊恐,不得已而在极其被动的情况下仓猝应战。为了阻止吴军向楚国都城作更深远的进攻,楚昭王赶忙派遣令尹囊瓦(即子常)、左司马沈尹戌、武城大夫黑、大夫史皇等人统率楚军昼夜兼程奔赴汉水西岸进行防御,两军遂隔着汉水互相对峙。

从双方情况看,吴军士卒虽少但相当精锐,且已占有突袭带来的先机之利,故利在速战速决。楚军人数众而战斗力较差,但后勤保障等条件较为优越,故利在持久防御,消耗吴军,而后集中优势兵力,伺隙破吴。楚军之中左司马沈尹戌是一位头脑冷静、深富韬略的优秀军事将领。他根据双方战略态势,并针对吴军的作战特点,向统帅囊瓦提出如下的建议:“子沿汉而与之上下,我悉方城外以毁其舟,还塞大隧、直辕、冥呃。子济汉而伐之,我自后击之,必大败之”。

意即由囊瓦统率楚军主力沿汉水西岸阻击吴军的进攻,从正面牵制吸引吴军。而由他本人北上方城(今河南方城县境),征集那里的楚军机动部队,迂回到吴军的侧后,毁坏吴军的舟楫,阻塞三关要隘,以切断吴军的归路。尔后再与囊瓦所率的主力实施前后夹击,一举消灭远道而来、立足尚不稳的吴军。这不失为一个以静制动、后发制人的高明作战方案。

囊瓦起初同意了沈尹戌的建议,可是楚军内部军令不一、矛盾重重的痼疾却最终使自己走上了失败之路。待沈尹戌奔赴方城征集军队不久,囊瓦便出于贪立战功的心理,听从了武城大夫黑和史皇的挑拨怂恿,擅自改变了自己与沈尹戌所商定的正面相持、断敌归路、侧翼包抄、前后夹击的正确作战方针,采取冒险开进,速战速决的做法,不待沈尹戌完成迂回包抄行动,即统率楚军主力仓促渡过汉水,进击吴军。

阖闾君臣见楚军主动出击,正合己方速战速决的作战意图,不禁大喜过望,遂采取了后退疲敌、寻机决战的方针,主动由汉水东岸稍事后撤。昏聩无能的囊瓦果然中计,误以为吴军怯战,于是就步步进逼,尾随吴军而来。自小别(在今湖北汉川东北)至大别(今湖北境内大别山脉)间,楚军连续与吴军进行小规模交锋,可是结果总是失利,丝毫占不到什么优势,由此而造成了士气低落,部队疲惫。

吴军统帅部见楚军已陷入完全被动的困境,就当机立断,决定同楚军进行战略决战。十一月十九日,阖闾等人指挥吴军在柏举地区(在今湖北麻城县境,一说在今湖北汉川县北)布列阵势,迎战楚军。

此时楚军主力已开到柏举附近,薳射所率领的增援部队也到达战场。但薳射与囊瓦互相轻视,互不协作,各自立营扎寨。阖闾之弟夫概看出楚军这种不和情况,认为囊瓦素来不得人心,楚军上下无死战求胜之志,因此建议吴军立即主动发起攻击:“楚瓦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奔;而后大师继之,必克”,指出只要吴军一进攻,楚军就必然会陷入混乱,很快崩溃,届时己方再以主力投入战斗,必能大获全胜。

然而阖闾等人出于谨慎的考虑,而否决了夫概的意见。夫概不愿放弃这一胜敌的良机,表示:“所谓‘臣义而行,不待命’者,其此之谓也。今日我死,楚可入也",于是便凭着一腔血气率领自己所部的 5000 余众奋勇进攻囊瓦的部队。楚军果然一触即溃,阵势大乱。阖闾等人见夫概部突击成功,乃乘机将吴军主力投入战斗,扩大战果,大胜楚军。囊瓦在吴军的沉重打击面前丧魂失魄,弃残军于不顾,仓皇逃奔郑国,大夫史皇为掩护主帅囊瓦,力战不支,捐躯沙场;楚将薳射也为吴军所俘虏。至此,吴军取得了柏举会战的决定性胜利。

遭到重创的楚残军在薳射之子薳延的带领下向西南方向狼狈溃逃。阖闾等人指挥吴军及时实施战略追击,尾随不舍。终于在柏举西南的清发水 (即涢水,在今湖北安陆西)追及楚军。楚军见吴军追来,惊恐万状,遂各不相让,争先抢渡清发水。阖闾见楚军渡水逃命,就准备急行攻击。但为夫概所劝阻,他的理由是“困兽犹斗,况人乎?若知不免而致死,必败我。若使先济者知免,后者慕之,蔑有斗心矣。半济而后可击也”。

阖闾对此予以同意,吴军遂“因敌制胜”,采用“半济而击”的战法,再度给渡河逃命之中的楚军以极其沉重的打击。尔后,吴军继续乘胜追击,至雍澨(今湖北京山西南)追及正在埋锅做饭的楚军残兵败将,痛加聚歼,并在那里与由息地(今河南息县西南)回救的楚军沈尹戌部相遭遇。两军相遇勇者胜,经过一场激烈残酷的拚杀,楚军左司马沈尹戌部又被阖闾君臣所指挥的吴军劲旅所彻底击溃,主将沈尹戌本人虽竭力冲杀,英勇顽强,但毕竟回天无力,伤重身亡。

至此,曾经不可一世的楚军全线崩溃,再也无力作有效的抵抗,楚国都郢城(今湖北江陵西北)完全暴露在吴军的面前,已指日可下了。

阖闾、夫概、伍子胥、孙武等人挥师挺进,势如破竹,五战五胜,长驱直入,兵锋直指郢都城下。楚大臣子期、子西虽然在郢都和附近要地部署了部分兵力,准备负隅顽抗,无奈大势尽去,朝廷内外已风声鹤唳,人心动荡,士气消沉,兵无斗志,根本不能抵挡吴军的进攻。随着吴军的逼近,楚昭王临阵脱逃,携带胞妹和少数臣子凄凄惨惨、惶惶如丧家之犬出奔随国(今湖北随州),致使楚军防御彻底瓦解。十一月二十九日,即柏举决战后的第十天,阖闾等人指挥吴军一举攻陷郢都,柏举之战至此终于以吴军的辉煌胜利而宣告结束。

三、双方胜败原因分析

柏举之战是春秋晚期一次规模宏大、战法灵活、影响深远的大战。吴军在阖闾、伍子胥、孙武、夫概等人的指挥下,灵活机动,因敌用兵,以迂回奔袭、后退疲敌、寻机决战、深远追击等战法,一举战胜多年的敌手楚国,给长期称雄的楚国以十分沉重的打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春秋晚期的整个战略格局,为吴国的进一步崛起,进而争霸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柏举之战在中国古代战争发展史上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它一改以往战争“约日定地”、一战即见胜负的传统模式,而突出体现了连续作战、运动歼敌、灵活机动、出奇制胜的崭新特点,是战争史上一次革命性的飞跃。从这个意义上说,柏举之战也是兵圣孙武军事思想的一次最好实践,他的一些军事原则在此战中得到充分的检验而大放异彩。如“兵者诡道”、“上兵伐谋”、“避实击虚”、“兵闻拙速”、“因敌制胜”、致人而不致于人”、“示形动敌”“造势任势”等等,均在这场战争中获得最大限度的运用,并完全成功。

吴国的取胜,首先是其修明政治、发展生产、扩充军备、任用贤能的结果;其次也是其善于“伐交”,争取晋国的支持,唐、蔡两国的协助以及齐、鲁诸国中立的产物;其三,在于吴军战略指导和作战指挥上的高明。

即(1)采取疲楚误楚的正确策略方针,使得楚军疲于奔命,并且松懈戒备;(2)正确选择有利的进攻方向,“以迂为直”,乘隙蹈虚,实施远距离的战略奇袭,迫使楚军在十分被动的情况下仓猝应战;(3)把握有利的决战时机,先发制人,勇猛突击,一举击败楚军的主力,夺取关键性会战的胜利;(4)适时进行战略追击,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不给楚军以任何重整旗鼓,展开反击的机会,最终顺利地实现破楚入郢的既定战略目标。

楚国的失败,其政治、外交上的主要原因,乃在于其政治腐败,内部动乱,将帅不和,君臣离心,四面树敌,自陷孤立。从军事角度看,则在于楚军疏于戒备,招致奇袭;在于其消极被动,未能主动灵活、因敌变化制定正确的积极防御方针;在于其主将贪鄙无能,临战乏术;在于其轻率决战,一败即溃。

当然,在整个柏举之战中和吴军入郢后,吴国方面也有一定的失策之处,尤其是在入郢后犯有严重的错误,以致严重损害了军事上的胜利成果。这具体表现为二点:

第一,吴军在五战入郢过程中,未能彻底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历来是战争中的基本着眼点,然而吴军在几次关键性战斗中,如柏举会战、清发水之役、雍澨之役等等,虽多次击溃楚军,而未能做到全歼其有生力量,这样就使得楚国的残兵败将能够重新聚集起来,成为战略反攻的基本力量,一俟秦国出兵援助,条件成熟,即对吴军进行反扑。

吴军之所以存在这一不足,当与其某些战术运用不尽妥当有关,有的论者对此多有指出,如认为在清发水追击战中,吴军如能另选渡河点,渡河作平行追击或超越追击,则敌人损失将更大,崩溃也将更为迅速。另外,在争取晋国作更主动积极的配合策应方面,也不曾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未能更好地借助晋、吴战略同盟的优势。

第二,入郢之后,在政治、军事上有严重的失误,给保持和扩大胜利果实笼罩上浓重的阴影,致使与战略上的全胜结果失之交臂。吴军入据郢都,前后约有将近一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吴军决策集团没有关照全局的战略眼光,被眼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结果屡犯错误,尤其是阖闾、伍子胥等人只顾“寻欢”、“报复”,既没有穷追楚国残军的决心和计划,又极大消磨和影响了全军上下的斗志,更造成了政治、外交等方面的极大被动,终于在秦、楚联军的反攻夹击和越国出兵袭吴的情况下,被迫放弃郢都,退师本土,饱尝了转胜为败的苦果。

孙武曰:“凡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这很可能是孙武对于吴军破楚入郢之后,“不修其功”,导致失败这一沉痛教训的总结。

柏举之战毕竟给楚国以相当沉重的打击,基本上决定了吴楚争霸战争的胜负归属问题。经过这场决定性的战争,吴楚之间 80 年的战事得到基本平息,吴国从此不再把楚国视为主要对手,转而与越、齐、晋诸国进行交锋,争夺霸权,历史由此而进入了吴越长期争战新的阶段。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