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周厉王是什么样的人?是改革家还是暴君?
周厉王姬胡,就是那个创造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暴君,结果被国人打跑,死于流亡之地,让偌大的周王朝十四年王位空悬。司马迁评价他:“幽厉昏乱,既丧酆镐。”后世也一致认为,周厉王和他的孙子周幽王,是周朝历史上最昏庸无道的两位国君,类于夏桀和商纣。
按谥法释义,“杀戮无辜曰厉;暴虐无亲曰厉”,也就是说周厉王的最大罪过就是残暴杀戮,虐待臣僚。杀戮有过,《史记·周本纪》记载:
王行暴虐侈傲,国人谤王。召公谏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其谤鲜矣,诸侯不朝。这就是周厉王的一大罪状:谁要是反对他,说他坏话就杀谁。导致的结果就是天人无人敢说话了,“道路以目”,各诸侯国也不来朝拜了,离心离德。
周厉王的第二条罪状就是“好利”。卿士芮良夫说:“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有专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将取焉,何可专也?”意思是说,周厉王将天然资源(山川河泽)统统据为己有,与民争利。
除此二条,还有一条大罪就是亲近小人,重用荣夷公和虢公长父。
除此而外,一般昏庸之君的奢侈无度、好色荒淫、大兴土木、滥用武力、朝政荒废等,周厉王都没有。如此看来,周厉王至少不是坏得“头顶流脓脚底生疮”的家伙,那么史书为何把他与夏桀商纣并列呢?
其实根子还是在他的第三条罪状:亲近小人!
周厉王亲近的两个小人,一个叫荣夷公,是荣国国君,一个叫虢公长父,是虢国的国君。这两个人是周厉王的左膀右臂,一个主要辅佐周厉王处理政务,一个负责协助军务。“好利”的罪名,就是源自于荣夷公的行“专利”夺民山川河泽之利。“防民之口”的杀戮则是虢公长父的贡献。
那么,周厉王为什么跟小老百姓过不去,霸占“蝇头小利”?周厉王也有苦衷。到他即位的时候,西周已经走过一百四十年的历史,王室衰微迹象明显。最典型的就是井田制破坏严重,诸侯王不朝司空见惯。
西周是封建制社会,周天子与诸侯是共治天下,天子授权,诸侯行治理权,同时要向天子效忠进贡。周王室的收入,主要就来自井田制的公田所得,以及诸侯的朝贡。由于贵族阶层的土地兼并,私田猖狂,公田大幅萎缩,诸侯与天子血缘关系渐远,长期不朝,害得周天子日子越来越寒酸。
经济基础的崩溃,就意味着政治地位的丧失,如此恶性循环,礼坏乐崩,乃至王室倾颓就是必然的结果。
所以,要改变现状,必须从经济入手。周厉王选择的是,山川河流等自然资源的经营收归国有,称“专利”。
山川河流资源当时在谁手上呢?国人和贵族。
国人的概念跟今天不一样,是指居住在城郭内的市民,对应城郭外的居民叫野人。国人的构成主要是什么人呢?没落的贵族和士族。按照宗法制,王室宗亲随着年代的推进,所获得待遇逐代衰减,到了士族之后,就不再拥有王氏宗族身份,就成了平民。
也就是说,山川河流资源,实际上掌握的贵族阶层,和沦落为平民的贵族后裔手上,跟普通老百姓没一毛钱关系。
按理来说,经济改革应该抓核心,解决井田制没落的问题,周厉王为何把目标瞄准非主流的山川河泽呢?
其实,周厉王对农业生产也是相当重视,《诗经》讽刺他“好是稼穑,力民代食,稼穑惟宝,代食维好”。意思说周厉王只知道抓“稼穑”,在农业社会,抓稼穑难道有什么错?只是周厉王抓稼穑,着力点在促进生产,而不是井田制破坏这个根子,这又是为何呢?
原因就在于,破坏井田制的是大贵族阶层,他们是土地兼并的罪魁祸首,而他们的势力太强大,周厉王很可能碍于阻力,只能先从增产着手,以改革难度相对较小的山川河泽做弥补。
但即便这样,依然遭到强烈反弹!于是就出现了“防民之口”的事件。
史书说国人只是抨击周厉王的改革,其实没那么简单,反抗的事肯定少不了,没有哪一个朝代,因为言论导致军事对抗,也没有哪一个朝代,“国人”的势力大到能将国君赶跑。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势力在作祟呢?我觉得是以周定公和邵穆公为首的旧贵族势力!周厉王被打跑后,西周进入一个王位空缺的阶段,这段时期被称为“共和”行政。
“共和”,有的说是指“共伯和”摄天子位代政,有的说是“和”是卫武公,共伯是卫武公的弟弟,是他俩代政。大多数认为,共和是指周公(周公姬旦的后人,《竹书纪年》说是周定公),和召公(召公姬奭的后人,召穆公)联合执政。
周召辅政,起始于周成王时期,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后不久,就病逝了,他去世前以周公姬旦和召公姬奭为二辅政大臣,辅佐年幼的周成王。此后周召辅政成了惯例,每个王都由周公和召公的后人辅政。
周厉王却摒弃了这个传统,他任命荣夷公和虢公长父为二卿士,代替或者削弱了周定公和召穆公,芮良夫指责周厉王亲信小人就是指这件事。
可问题是,周定公和召穆公是君子吗?荣夷公和虢公长父是小人吗?恐怕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其实这四人,包括芮良夫都是周王室姬姓后裔,按血缘关系,荣夷公和虢公长父,比周召二公与周厉王更近。按宗法制,周厉王选择血缘关系更近的宗亲辅政,本没有错。
错就错在,周召二公不是代表两个姬姓分支家族,而是整个旧贵族势力,周厉王此举,就是与整个旧贵族势力为敌!
上面我们分析了“好利”的荣夷公,不管措施是否得当,但他肯定不是“小人”。再看看虢公长父,周厉王在位期间,多次受到夷族入侵,负责平定叛乱的主要将领,就是他,看起来也不像小人。真正的小人就是周召二公,是他们在幕后发动了政变,赶跑国君,绝不是国人独立能干的事!
那么,周厉王在位期间,究竟有哪些功绩呢?功绩还不小。前面讲过,周厉王进行了经济改革,着力于农业生产和山川河泽资源的专营。虽没有确切数字佐证,但一定是收到不错的成效,否则周王朝根本无力承受多次大规模战争。
这就是周厉王军事层面的功绩。主要的战争有两次,一次是噩国联合东夷和淮夷入侵周王室,一直打到雒邑附近。周厉王调动了三方面主力部队:一是京师的六师,二是殷商侯国的八师,三是宗室大臣的亲兵部队。如此大规模的调兵遣将,战争的激烈程度可以想象。最终,噩国被打败。
第二次是淮夷入侵伊洛地区。这次周厉王亲临雒邑,指挥战斗。这场战争胜的很彻底,追击淮夷几百里,彻底击垮了淮夷军队。兵威之盛,连远在楚国的熊渠都吓得直哆嗦,赶紧把自己及几个儿子的“王”号去掉,生怕挨揍。
还有资料分析,周厉王在位期间,还进行了法制改革,重新修订了“革典”。
那么,如此有作为的周厉王,为何落得骂名滚滚呢?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最终败给了政治对手,做了失国之君!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这话一点也不假,失国的周厉王根本没有话语权!任何一位改革家,成功了就是名垂青史,如张居正,赵武灵王、魏文帝,失败了就骂名滚滚,遗臭万年,如王安石、王莽,还有周厉王。原因就是,改革本就是你死我活的利益之争,杀人不见血的战场,没有仁慈。
本质上来说,周厉王的改革难度太大,他挑战的是周公姬旦当前创立的三大立国基础:分封制、井田制和宗法制。这三部法典,几乎成了中国人的文化血液,流传了几千年,即便最不适应时代要求的井田制,还几次死灰复燃,周厉王想一次全部革新,怎么可能?
况且,周厉王并没有形成自己的改革蓝图,也就是说,他看到了问题所在,却没有恰当的替代方案,以补锅匠的身份,四处打补丁,注定面临压力大,成果小的局面。
后来我们知道,周王朝从来也没能解决这个问题,直到周王朝的政治结构腐烂不堪,诞生了诸子百家,慢慢探索出了一条变革的思想基础和文化基因。这才有了后来的诸侯国的变法图强,最终由大乱走向再统一。
也就是说,在周厉王时期,没有对应的思想基础和文化基因,来代替周公思想,周厉王的空中楼阁,注定建不成!
所以,周厉王是一位改革家,且是一位有作为的改革家,绝不是暴君,更不是昏君。只是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以及他个人改革措施,注定他的改革必然失败!惨痛的失败,无奈的失国逃往,让他被描绘成了“厉”的形象!
历史上的周厉王是什么样的人?是改革家还是暴君?
历史上的周厉王是什么样的人?是改革家还是暴君?在世人面前周历王以暴君的形象发挥得淋漓尽致,对自己的民众以监控形式管理,民众不得说坏话,不得对周厉王不尊不敬,对民众以言论自由特介意。如果派出的眼线,收到有风吹草动的都要周厉王报说,但是没有说明他是暴君。
历史没有记载周厉王涉及其个生活的奢侈腐化,滥用民力的情况,更没有追求个人的糜烂的生活,是一切昏君的共同点。
周厉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人,他现状况进行政治、军事、经济、法律等方面进行改革。他的对立面是强大的旧贵族,由于他个人经验有限,又没有经验的军师,改革牵涉更多的利益,得罪所有贵族,连群众都反对,他进行一场没有成果的改革,但他向后人竖立改革经验和失败的原因,告诉后人有改革才有出路。
历史上的周厉王是什么样的人?是改革家还是暴君?
一哥“俗人读史记”之——
发展经济与保障民生
西周的周厉王是个强硬的改革家,致力于重振周王室的改革,在政治上,周厉王改变周、召二公“世为卿士”的惯例,起用在经济、军事上有专长的荣夷公和虢公长父。在经济上,周厉王力图振兴残破的王室经济,他抓住“专利”和农业这两个主要环节。在军事上,周厉王力图改变周边少数族屡次入侵的状况,解决积弱之弊,在弱势情况下灭了叛乱的噩国、服了不朝的淮夷诸国。在法律上,周厉王采取加强法制的措施,肯定不是太史公所言“以告而杀之”那么简单。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励志青年,却遭到国人的追杀与后世的指责,是什么原因呢?一则周王室经过共王的任性(因三个美女灭了人家密须国,政体已失),懿王的软弱(失了国都)、孝王的争位(坏了宗法)、夷王的无能(诸侯立君没了规矩),政权早已是风雨飘摇了。二则厉王改革图强首先触动了宗周之“大宗”尤其是周公、召公家族及其强大的诸侯亲族的政治利益,封山泽专利经营同时触动了一些大贵族和平民的利益。三则西周已历十代,井田制的生产模式已逐渐不适宜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生产遭到破坏,贵族的沦落、士阶层的分化、贫民数量的增加都在“国”中成了不散的幽灵。四则随着血缘关系的渐行渐远,利用宗周诸侯之兵参与维护天下大国及王室利益已经成为美丽的传说,诸侯此时想得到的是更多的利益。五则依法治国也成了贵族手中的玩意。
如此看来,这位厉王哥也是生不逢时啊。可是这位失败的改革家却险遭国人的群殴,这些国人真的是早晨没事都不约而同地拿起各自的武器来造反的吗?显然不是,定有幕后之人,尤其以周、召二公与共伯和这三个老奸巨滑的家伙嫌疑为最。再看厉王要镇压的时候,臣子们却冷眼旁观,说国人就是兵啊,国人都造反了,哪还有兵啊,纯属无稽之谈。三看国人光杀天子一人,不杀当官的,合乎情理吗?连现在文明体制下的国人还仇富仇官呢,那时的国人真是更加文明,知道罪在天子一人啊,显然不是,国人是工具罢了。最后看看谁人得利,你懂得。至于召公献子,没有更多的材料印证,也有说召公杀太子立亲子的野说,那时没有DAN技术,这事不好说啊。
至于后世之骂名,厉王可不以为意,数千年后的大清国有个想改革的人叫魏源的评价这位哥说 “幽厉之恶,无大于亲小人,而幽则艳妻、奄寺,皆倾惑柔恶之人;厉则疆御、掊克、皆爪牙刚恶之人”。意思是说那个幽王干的坏事很具体,这位厉王不过是用的人年轻、强硬、有为罢了啊。一哥是俗人,何敢比前人,只是说,这位哥,咱败了,就闭口罢,数千年后北京煤山歪脖树上那位更残了些啊。
历史上的周厉王是什么样的人?是改革家还是暴君?
周历王在我的印象里就是个暴君,多行不道,对下残暴统治,压制言论。留下了后人说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故事。也就是这个人,由于施行暴政,使得国民暴动,最后出现了周公、召公两个相国共同执政的“共和之政“。后来的共和一词就是从此而来。
后来有人说,周历王是个改革家,他针对周朝积重难返的政局进行改革而造成了这种局面。我认为,这个说法是难以站住脚的。
一个改革家首先要看他改革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如果因为国政困难,想与民争利,这就不能算改革家。如果这样就算改革家,那世界上古往今来的改革家可太多了。
比如王莽、查理一世、路易十六等等,他们为了改革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被百姓砍下了头颅。
因此,看一个人看主流,暴君就是暴君,哪怕他不自觉的做过什么有益进步的事。
历史上的周厉王是什么样的人?是改革家还是暴君?
周厉王当然是暴君。
周厉王姬胡是西周时期的一位君主,周夷王的儿子,在位三十年贪财好色,对国民实施高压控制,为了防止公民传播不利于自己的言论,以议论控制者为罪,街上的行人为了避免言谈不慎而获罪,只能在路上靠使眼色传递想法。
这种高压的后果就是西周的国力大损,内部诸侯和奴隶主等不满周厉王的统治,于是“国人暴动”,推翻了厉王,实行共和政治。
谢谢大家的阅读历史上的周厉王是什么样的人?是改革家还是暴君?
周厉王统治周朝时把平民赖以谋生的许多行业,改归王室所有,一时间民生困苦民冤沸腾。 厉王不听劝谏却采用特务手段对付人民,他派人去卫国(河南淇县)请了很多巫师,在首都镐京(陕西西安以西)川流不息地巡回大街小巷,偷听人们的谈话,凡经他们指认为反叛或诽谤的人,即行下狱处决。 不久,镐京再也听不到批评厉王的声音。后来人们索性连话都不说,亲戚朋友在路上见了面也只敢用眼睛示意(道路以目)来表示对厉王的不满。厉王大喜说:“怎么样,我终于使诽谤停止了。”他的大臣召公劝戒说:“这样堵住人民的嘴,就象堵住了一条河。河一旦决口,要造成灭顶之灾;人民的嘴被堵住了,带来的危害远甚于河水。治水要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民要让天下人畅所欲言,然后采纳其中好的建议。这样,天子处理国政就少差错了。”厉王不听劝告,仍然一意孤行,实行暴政。举国上下都是敢怒不敢言。 3年后(公元前842年),平民们最终不堪忍受,自发地组合起来攻入王宫,把暴君放逐到一个叫彘(今属山西)的地方。这个事件史称“国人暴动”。 “杀戮无辜曰厉”。周厉王的谥号“厉”字,即是概括了他的这段杀人止谤的历史。
周王朝自成康之治后,就停止了军事扩张,开始处于守势,逐渐走向衰落。到了周穆王时期,一些边远地区的蛮族开始侵扰。到了周厉王的父亲周夷王时期,诸侯们也开始渐渐的不来朝见周天子,一些三流小诸侯国偶尔来朝拜一下,周夷王也能激动万分,亲自跑到黄河边去迎接。周夷王就这样窝囊地死掉,接着他儿子姬胡即位,是为周厉王。他不愿想他父亲那样委委屈屈地过一辈子。周厉王东征西讨,先后打败了犬戎、淮夷和宿夷。哪些有异心的诸侯国受到了极大的震动。可是,周厉王很快就遇到了一个严重的难题——口袋里没钱了。周王室的财产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王家财产、贵族财产、政府财产。王家财产主要包括宫殿及宫内手工业,贵族财产和政府财产主要为土地,土地是有限的,而周厉王却连年对外征战,再加上此时的周朝,有不少诸侯国没有履行缴纳贡赋的义务,使得周王室非常缺钱。
为了解决财政紧缺的难题,周厉王派人在山川河泽设卡征税。周王室分封给贵族的土地,不仅包括田地,还有周围的山川河泽。本来按照平时,老百姓们只需要向贵族缴纳贡赋,而现在周厉王直接派人征收,税收的大头被王室直接抽走,因此这项措施受损最大的还是贵族。
于是,大大小小的贵族被割肉后,便在民间到处宣传周厉王的恶行。为了控制舆论,周厉王专门成立了一个执法机构,用来监视抨击改革的国人。
对于那些不太听话的诸侯国,周厉王使出一些狠招数,一方面派官员到诸侯国去任职,令一方面竟然开始着手肢解诸侯国,这打破了王室不干预诸侯和贵族封地管辖区的制度。
整个周朝群情激奋,周厉王为了防止人心不稳,下令对非议朝政的痛下杀手,贵族们和部分百姓感到忍无可忍。公元前841年的一天,国人暴动了,所谓的国人主要是一些利益受损的贵族和在城市里生活的平民,至于广大生活在城市外边的“野人”,即最底层的老百姓们,根本就没有参与暴动。
周厉王的改革因为大大损害了贵族们的利益,还堵塞言论,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但如果我们站在周厉王的角度上来看,如果他不进行改革的话,那么周王室就没有足够的财政来应付外部蛮族的入侵,和内部一些诸侯和贵族的不臣之行,那么他的下场也不会很好,还可能提前成为周幽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