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陈胜吴广延误日期不会被杀,那么他们起义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按《史记》记载,陈胜吴广起义,是因为征发途中遇到大雨,导致行程失期。按照法律规定,失期当斩。活路被堵死的农民们,在陈胜吴广的带领下,发动了起义。
不过,根据现代考古发掘的文献资料发现,秦代的法律条文中,根本没有徭役失期当斩的说法。相反,条文非常人性化,对失期的徭役最多罚一副盾甲,即便逃脱徭役也仅仅罚两幅铠甲,遇到大雨情况,干脆就不罚!
如此说来,严肃的史学家司马迁的说法未必可信。那么陈胜吴广到底为什么要起义?
人性化的法律条文《史家》记载: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司马迁将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归结为“失期法皆斩”,将九百名徭役推上了绝路。他的这个说法,长期以来成为公论,并成为秦法暴虐的证据。事实上,这个说法未必靠得住。
1975年,在湖北睡虎地考古出土了一批秦简,其中关于征发徭役的法律条文,彻底颠覆了人们的认知。
“御史发征,乏弗行,赀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其得,及詣。水雨,除興。”条文规定:失期三至五天,骂几句,六到十天,罚一副盾,超过十天,罚一副铠甲。即便中途逃跑了,也就罚两副铠甲,遇到下雨天,干脆就免于征发。
按照这个条文,陈胜吴广一行,遇到大雨,道路冲毁,应属于被免于征发的情况。即便逃跑,也仅仅是罚两副铠甲,不存在“皆斩”的规定。
有人说,秦二世上台后,对法律做了修改。怎么修改的?有证据吗?我查到的有一份《捕亡令》,专门针对逃跑的人,规定抓到了一律戍边,也没有处死的说法。失期,从“除兴”到“皆斩”,这个跨度太大了吧!
陈胜吴广何许人也“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也就是说,陈胜是个给人种地的雇工,通俗说法就是地主家的长工(或短工),河南阳城人。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闾左,就是居住区左侧。秦代规定,二十五人为一闾,贫者居左,富者居右。显然,这一次征发的是雇农佃户一类的贫农。
不过这个说法也有点问题,因为秦始皇规定:徭役不发闾左。也就是说,秦始皇不傻,他知道闾左的穷人经不起折腾,没油水可榨,他征发徭役从来都是闾右。那么《史记》何以说“闾左”呢?
唐代史学家司马贞说,秦二世时期,闾右都被征发尽了,只好征发闾左。我觉得这话有问题,事实上,充当徭役的很少有富人,不存在闾右征发“尽了”的说法。再说征发徭役也不是判死刑,用一次人就死光光了,怎么可能“尽了”?
秦朝规定,徭役可以代役,也就是说闾右的富人可以自己不去,花钱雇人代替,雇谁呢?当然是闾左的人。这应该才是秦始皇的本意,既让富者出血,又让贫者有一份收入,陈胜吴广他们,应该就是收钱替人服役者。
陈胜吴广都是河南人,大泽乡在安徽的宿州。有资料说,这一行人从阳城出发,目的地渔阳(北京),途经大泽乡遇到大雨。这就更可笑了,渔阳在阳城北面,大泽乡在阳城南面,这不南辕北辙了吗?凭空多走好几百里,这是组团旅游呐?
所以,出发点应该就在大泽乡附近,而不是河南。那么,问题就来了,河南人陈胜跑到安徽干嘛去了?秦朝可不是现代,老百姓没有随便外出的自由,陈胜凭什么能跑到安徽打工?还那么巧,另一个“创业合伙人”吴广,也是河南人!
说他俩是农民,怎么都觉得有嫌疑!
起义中的蛛丝马迹仔细盘点一下,大泽乡起义过程中的细节,怎么看都不像是两个农民,临时起意策划出来的军事行动。
1、“失期当斩”的谣言
前文已经阐述,这就是陈胜吴广的编造的谣言,就是利用老百姓不懂法律,以谣言把这群人逼入死地,从而乖乖地跟着他的思路走。如此一看,陈胜应该是懂法律的。
试想一下,在秦朝,什么样的人懂法律?秦朝是典型的法制加吏治的社会结构,懂法律这样的专业技能,就可以做官,甚至做大官,赵高就是典型。
你觉得陈胜吴广,真的是个农民吗?
2、起义正义性的塑造
大泽乡起义是陈胜吴广发动的,不过他们名义上的领导,却是“扶苏”和“项燕”。为什么是这两个人呢?为了起义的正义性和号召力!
老百姓虽然天下事知道不多,但对扶苏应该还是多有了解。扶苏有贤名,假如皇帝是扶苏,而不是那个让我们受苦受难的胡亥,至少眼下我们不会被逼得走投无路吧?跟着扶苏闹革命!起义的正义性瞬间充盈人心!
大泽乡是楚地,项燕的大名当地人如雷贯耳。追随大英雄项燕,推翻暴秦,恢复故国!
一个是高高的神,一个是身边的圣。陈胜吴广说,很少人知道他俩已经死了,就以他俩的旗号造反,一定是一呼百应!事实如他俩所料。
如此精巧的设计,像普通农民能有的眼界吗?
3、假托天命的手段
起义前,陈胜吴广又是找人占卜,又装狐狸叫,又往鱼肚里塞布条,装神弄鬼的手段,多么娴熟。可以说,他的这一套流程,几乎成了后世起义军的标准动作。
要知道,陈胜吴广是开创者,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且是个农民,不是有学识的洪秀全。这种以迷信手段,宣示“天命所归”的思想,在秦朝还仅仅是个启蒙阶段,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形成主流学说。
即便是当世的一般读书人,可能都不一定具备这种思想,陈胜吴广的这种思想基础在哪里?天上掉下来的吗?
4、蛊惑人心的高度
再看看陈胜的设计杀死都尉,宣布起义的演讲词: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多么震撼人心的演讲,两千多年了,一直闪耀史册。其实,在秦朝老百姓心目中,王侯将相就是天生的,就是“有种”。虽然商鞅变法已经动摇了这种说法的根基,但主流依然是“有种”,普通老百姓哪来这种见识,敢挑战封建王朝千年的历史观?
揭开陈胜吴广的面纱虽没有任何资料证明,但从他俩的作为来看,陈胜吴广的身份,肯定不是普通农民!我个人认为,他们很可能是当时的游侠,也许是六国某个权贵的门客。
游侠,在秦汉以前神一样地存在,本质上他们是信奉墨家思想的读书人。随着墨家的衰微,以及西汉王朝对游侠的打击,这个群体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游侠的身份其实也是“士族”,只不过他们的思想,与封建皇权有很深的冲突,所以,这个阶层一直不是社会主流。我估计,陈胜吴广很可能是被秦朝通缉的游侠,由河南逃往到大泽乡附近。
正因为如此,陈胜见识不凡,地里刨食就能说出“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因为他经历过大世面。他见识过王侯将相的兴衰胜败,所以他敢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他是读书人,通古博今,当然知晓“天命所归”的理论。
很可能陈胜吴广早就决定要造反,为了结束逃往生活,也必须造反,他们一直在静等机会。征发徭役给他们创造了机会,一场大雨帮他们点燃起义的炸药包,其他人都是懵懵懂懂上了“贼船”,如此而已!
既然陈胜吴广延误日期不会被杀,那么他们起义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蓄谋已久,乱中取利!
一般我们说陈胜吴广是农民,就是史记里的一句话,尝与人佣耕。曾经跟人一起种过地。这不能说明什么,至少陈胜有字,在那个年代,一般农民不会有字,农民是黔首,至少陈胜是戴帽子的,是戴冠族。可能家道中落,曾经迫不得已种过地而已。
再起义之初,陈胜说过这么一句话: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这句话信息量很大,陈胜对嫡长制非常了解,对秦朝非常了解,对楚国历史也熟悉,而且知道打项燕的旗号,来达成号召的作用。对当时的楚国百姓来讲,大部分是不知道项燕的。从这一句话就可透漏出陈胜绝非一般农民!那么他起义的目的呢?
他或许是旧的没落贵族,或者是士族阶层,想在乱世有所作为,也许就像他说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那么陈胜起义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起义之初鱼腹藏书,陈胜王,这些通过受命于天的形式来达到号召的目的,这种并不是大雨失期随手拈来的小计谋,定然是之前就考虑过起义的问题,自己如果号召。而且起义之初居然还招人算了一卦,被迫起义实在活不下去了还算哪门子卦,卦象不吉难道就不起义了吗?明显这是蓄谋已久的起义流程之一,也是为了起到号召的作用!因此陈胜是早已计划好的起义,目的就是为了他的鸿鹄之志,因为他熟悉当时的时政新闻,他经常找天下的一些名流交流,了解旧贵族们对秦的仇恨,这是很强的号召力,当然也有一部分确实活不下去的老百姓!陈胜起义之后只顾自己当王,可是从没有替农民做过一件事啊!
第二,秦二世的乱政,对与法律的重新修订,法网过密,加上劳役繁重,人民实在承受不起,负担太重!
第三,分封制向郡县制过度过猛,大部分人的习惯被打破,以前分封制,天下很多的诸侯王,老百姓对于离自己很近的大王比较亲切,现在统一了,就一个天子,有的地方山高皇帝远的。举个例子,以前分封制农民缴税交到所属诸侯国就行了,现在同意了缴税要去咸阳统一交,这谁受得了!
既然陈胜吴广延误日期不会被杀,那么他们起义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关于陈胜吴广起义我们先对事件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如果按照史书的记载是因为身为屯长的陈胜、吴广因为行至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为大雨所阻,不能按期到达。他们害怕触犯秦朝法律过期就要被杀头这一罪名,于是就发 动起义。其实这个原因根本就经不过推敲,因为在近代出土的秦代法律文献记载,服徭役的人如果延期3到5日的只会受到官员责骂,延期6到10天的要被处罚上交一个盾牌,延期10 天以上的被处罚上交一套盔甲。如果是因为自然灾害比如暴雨天气延期,将不会受到任何的处罚。 也就是陈胜吴广起义根本就不是因为传统史书说的那样,是因为秦朝的严刑峻法,因为他们按照当时的秦朝法律是无罪的,顶多被官员骂几句,谁会因为被骂几句而造反呢?史书 之所以这么说无疑是为了抹黑秦朝,凸显起义的正义性而已。出土的秦朝法律文献是来自一个秦朝普通百姓的墓中,不是达官贵人,所以可信度非常高。 即使是抛开法律文献的依据,如果秦朝的法律规定如果延期就被杀头,这个法律一旦出台恐怕秦朝根本就不能一统天下,这条法律不是正常人能想得出来的。从客观事实上来说如 果说秦朝严刑峻法,那为什么秦国本土就没有任何的叛乱呢?说陈胜吴广起义是因为秦朝的严刑峻法只是被人编造出来煽动起义的言辞,纯属造谣。 其实,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的统治改变了中国数百年的政治格局,秦始皇摒弃了分封制,采用了高度的君主专制。这样一来,那些六国贵族的利益直接受损,所以特权 被剥夺,他们从高高在上的贵族,一下成为庶民百姓,他们的心理极度不满。而六国贵族拥有着根深蒂固的经济、军事、政治资源,他们虽然被秦朝用武力控制住,但是内心不服 ,很想回到曾经的生活。而寻常百姓因为秦朝用武力征服他们的国家,他们有一种亡国之痛,所以六国之内不管是大官贵族还是寻常百姓都想复国。用陈胜的话说就是“天下苦秦 久矣”。 综上所述,陈胜吴广起义的真实是因为六国上至贵族,下到寻常百姓都想复国,推翻秦王朝通知是符合大众化观点的。陈胜吴广就是看到这个原因才敢揭竿而起,从而做出一番事 业。这从陈胜吴广起义后天下纷纷响应的主要原因,也是陈胜吴广起义仅仅凭借几百名手持木棍锄头的百姓就能所向披靡,没费多大劲就能打到咸阳城附近的主要原因。
既然陈胜吴广延误日期不会被杀,那么他们起义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纵观我国历史长河之中,各朝农民起义多不胜数,其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深深影响着后世。秦始皇一统六国车同轨、书同文,建立郡县制度使我国步入封建社会。公元前210年,由于秦始皇后期为长生乱服药物,因病驾崩。后有李斯赵高合谋篡改遗诏,逼死公子扶苏立秦二世胡亥为帝。
秦二世为帝之后酷刑徭役,使得百姓苦不堪言,甚至广大农民在生死线上挣扎,还要忍受徭役之苦。公元前209年,阳城的官员接到秦二世政发令,陈胜吴广为屯长带领900名贫苦农民去渔阳防守,行至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的时候由于连续几天天降大雨,雨水淹没了道路无法通行延误了行程。在当时秦朝律法严厉,被征发的民夫若延误了期限要处于极性,陈胜吴广召集民夫借着扶苏和项燕的名义起义,大泽乡起义爆发,留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名句。陈胜吴广这次起义可以说影响巨大,是农民阶级反抗斗争的代表,直接影响后世历次农民起义。
但是这次起义有多处让人疑问的地方,根据最新出土的秦朝律法竹简,《睡虎地秦墓竹简》:失期三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水雨,除兴。意思大致就是征发民夫延期三天到五天,罚钱就可以了并没有杀头之说。既然陈胜吴广延误日期不会杀头他们的起义原因又是什么呢?
我们理性分析一下,在我国历史长河之中大规模农民起义代表有汉朝刘邦,明朝朱元璋。刘邦之前叫刘季,朱元璋之前叫朱重八名字可以说是土的不能在土了,比较随便。咱们看看陈胜叫什么,陈胜字涉阳城人,当时有字那可是贵族由此可知陈胜身份并不是农民而是有身份之人,很可能是六国贵族之后。六国贵族对待秦王朝那可是有深仇大恨的,所以说陈胜吴广这次起义不由的让人起疑。
在起义之初有“大楚兴,陈胜王”的说法,这个是陈胜吴广派人做的这件事,当时做为秦王朝的百姓一般是不敢这么做的,当时秦朝律法可是相当严厉,秦始皇时期出现始皇死土地分事件已经让百姓从心里面不敢反对秦王朝。在着说当时900人的民夫之中我想也会有对秦朝律法略知一二的人,可能对陈胜吴广的说法起疑,陈胜吴广才以“大楚兴,陈胜王”迷信说法迷惑这些民众,由此可知这件事早有预谋。以扶苏项燕为口号发起对秦王朝的对抗,又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聚拢人心,这些种种显然不是一个底层百姓所能想到的计策。
在者说,后来响应陈胜起义的都是谁,项梁楚国贵族目的推翻秦朝,项羽目的取而代之秦始皇,刘邦大丈夫当如是。可以说是整个起义都是有自己的目的性。通过陈胜的王侯将相,鸿鹄之志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陈胜起义也是有目的性,即使没有大泽乡也会有小泽乡,东泽乡起义。
大致可以说明,陈胜吴广起义最根本原因就是想得到荣华富贵甚至于帝王,有预谋的一场起义而已,只是贵族之间的利益斗争罢了。劳苦大众其实还是被贵族利用的一种工具而已。虽说大泽乡起义失败,其在历史中也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