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和儒教有什么区别?
儒学是孔子创立的,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思想体系之一,也是影响最广泛,意义最深远的学说。儒教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宗教,亦称圣教,以孔子为教主。儒教雏形其余西汉末年,由谶纬学说慢慢演化而来。个人认为,西汉灭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儒学宗教化,带翻了汉帝国列车!
西汉自汉元帝开始,重用儒生,但“儒生政治”并没有给大汉带来清明与繁荣。相反,正是一群百无一用的儒生,导致汉廷上不能辅政,下不能安民,中不能正身,把大汉帝国带入一个万劫不复的境地。
当时的社会现状是,出入朝堂的大多是名儒,出任丞相的,很多都是可以称得上“儒宗”级的学术泰斗。如果书读得不够好,即使身居朝堂,也会受人耻笑。甚至连一些凭借自身能力,一步步打拼到中央的官员,如果不能被“儒宗”们认可,也只能蒙着脸夹着尾巴做人。
有个典型例子,就是汉成帝时期有个丞相叫薛宣,此人从一名普通小吏出身,凭借出色的政务能力,竟然一直做到了丞相的位置。但薛宣因为书读得不够好,一直被人看不起,连皇帝都轻视他,下面的官员也都鄙视他,好像他这个丞相是偷来的。
崇儒,本不是坏事,但以儒为藩篱,形成利益群体,就成了阻碍社会发展的毒瘤了。更严重的是,这些被奉若神明的栋梁,一个个堕落成无德无能,信奉怪力乱神的“神汉”,完全背弃了儒家修身养性的最基本的宗义。
我们来看一下,这些居庙堂之高的儒生们,都是些什么人,都做了些什么事?
汉元帝时期的丞相萧望之、匡衡,汉成帝时期的丞相张禹、翟方进,汉哀帝时期的丞相孔光,汉平帝时期的丞相马宫,这六个人都是学术界的“一代宗师”。他们有个共同特点,政务能力低下。萧望之被宦官石显玩得死去活来,匡衡多次做出误国误民的决策,张禹一辈子就没做过什么事,翟方进一辈子热衷于政治斗争,孔光只知道奉承皇帝,马宫默默无闻。在长达五十多年的时间里,朝政就掌握在这样一群人手里。
能力低下还不算,他们中除了萧望之,剩下的都是德行有亏缺的人,甚至可以被列为卑鄙小人,或者奸臣!如匡衡,这个因“凿壁偷光”而文明后世的励志少年,坐上丞相高位后,不断打压迫害忠臣干吏,自己却干出偷盗国家土地的勾当!张禹一辈子就做两件事,一是享乐,二是搂钱。还有孔子的后人的孔光,为了迎合汉哀帝,不惜参与谋害忠臣王嘉!
西汉就是在他们的治理下,走向朝政不彰,世风日下,吏治腐败,民生凋敝的境地,可以说,他们就是一群汉帝国的蛀虫,大汉灭亡,他们罪责难逃!
但,这样一群自称孔圣人门徒的伪君子,为什么还被视为国之栋梁,祸乱朝堂半世纪之久呢?这跟西汉中后期,儒学宗教化的倾向密不可分。
汉武帝出于统治需要,大力弘扬儒学,由此,儒学进入发展快车道。汉武帝之所以推崇儒学,跟一个人有关——董仲舒。他的天人三策,直击社会要害,还打动了汉武帝的心。董仲舒的“天人三策”,还夹带了一个“副产品”——天人感应学说。
所谓“天人感应”,通俗一点说有两层意思,一是“天”可以感知“人事”,二是“天”可以“预言人事”。无论你做了什么,好的坏的天都知道,骗不了天老爷,如果你做了好事,老天会以“祥瑞”表扬你,如果做了坏事,老天就以“灾异”警告你,乃至惩罚你!
从本意上讲,“天人感应”有它的积极意义。董仲舒的初衷,也是以“天命”为幌子,约束不受限制的皇权。在整个“天人三策”里,“天人感应”是从属地位,在儒学这个浩瀚无边的学术大海里,它更是沧海一粟。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就是这个“天人感应”,竟然像一颗变异的种子,在西汉末年,长成了一个为祸天下的毒瘤——谶纬学说,并将儒学的主流,带进宗教化的岔道,不可遏制地带翻了西汉这列行驶了两百年的火车!
以匡衡为例,他最精通的学问就是《尚书•洪范》,这本书记录了上古以来,发生的重大“灾异”事件。班固的《汉书》也有专门的章节记录灾异事件,但这些灾异事件,说出来让人忍俊不禁。日食、地震、火灾、陨石算灾异,老鼠上树也是灾异,同性恋是灾异,甚至谁家丢了个门栓、坏了个门轴都算作灾异,让人摸不着头脑。
不要小看这些东西,“谶纬学家”们对灾异的研究可谓登峰造极,如果不通《易经》,不明天文地理,不把《尚书》、《春秋》、《礼经》等翻烂了,你根本看不懂他们在说什么。
举个例子,有一年卫子夫的陵园出现老鼠上树的情形。其实,就是因为连日阴雨,估计老鼠窝被淹了,它们被逼得上树安家而已。但愣是被匡衡等看出了大问题,他说,老鼠是“贱相”,上树代表显贵,老鼠上树就是“贱人显贵”相,卫子夫就是以“贱人”之身显贵的。现在老鼠上树,恐怕大汉还会再出现卫子夫这样的情况。班固还特地做了一个说明:果然,后来就出了舞女赵飞燕做皇后的事!
这种东拉西扯的本领看起来技术含量太低,再给大家讲一个容易让人蒙圈的事。汉成帝即位之初,“灾异”不断,丞相匡衡就对他说,之所以老天对你不满意,原因就是你祭祀天地搞错了,不应该“雍五畤”,应该改称“郊祀”!
“雍五畤”就是祭祀青赤黄白黑五帝的礼仪,按秦制,一直在雍地举行。匡衡引经据典,说明祭祀地点是错误的,其中的大段论述看得人脑仁发胀,不细说,结论就一句话:皇帝的居住地点变了,老天讨饭吃,就得跟着皇帝走,过于迁就老天也是“失礼”,应该改成在长安附近的“郊祀”!
汉成帝虽然学问也不错,但在匡教授面前就是个白痴,他虔诚地按匡教授的意思办理。结果却发现,老天还是不满意,“灾异”依旧。这时候另一位“神汉”刘向跳出来说,匡衡瞎搞,老百姓家里都不能绝祀,你让雍地的五帝绝祀了,老天能满意吗?
于是,汉成帝只好又改回“雍五畤”,但老天还是不满意。匡衡教授再次发飙,汉成帝想想还是教授的话有道理,再改,改完,老天又变脸了......就这样,汉成帝被搞得七晕八素,最后来了个折中方案,把雍地的神搬到长安祭祀。但即便这样,老天还是依然调皮,汉成帝再也无心变来变去了!
忙完祭天地,还得忙于祭祖宗,一帮乌鸦嘴又讨论起关于该不该实行“宗庙叠毁”,一争论又是几年。
如果在给大家说说更高深的“三七之厄百六之会”,估计大家都得撞墙。事实上,当时的主流大儒们,都在研究这些云山雾罩的学问,谁能把别人说得跟汉成帝一样懵逼,谁就是最牛的,没人关心朝政事物,“天命”就是最大的朝政!
汉哀帝的时候,有个牛人叫夏贺良,他的一套灾异大理论,竟然让汉哀帝忘了祖宗。他说天命大汉该绝了,你得顺应天命,改朝换代。夏贺良给汉哀帝出了一个“可行性”方案:跟刘氏老祖宗断绝关系,改帝号,向老天宣示已经“更天命”。汉哀帝中了邪似的,竟然信了,把自己的帝号改成不伦不类的“陈圣刘太平皇帝”。
其实,夏贺良是最典型的“儒学宗教化”实例,他的老师甘忠可,曾经写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宗教著作《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就是儒学及黄老学向宗教演变的实证。
那么,滑向“宗教化”的儒生们,处理实际政务的能力又怎样呢?毕竟这是躲不开的义务。很抱歉,他们的政务能力低劣得让人发指!
比如关于如何治理难以驯服的黄河,面对河工出身的官员们提出的方案,以匡衡为首的“鸿儒”们认为,这些书都读不好的河工官员不入流,只有精通《尚书》的许商才是真专家。而“伪专家”许商认为,河工官员的方案,跟大禹治水的方案不一致,有违圣人之道。搞笑不,拿着几千年前的方案当真理遵循,这就是“专家”的水平!
曾经在一次讨论会上,还有“专家”提出:黄河泛滥不泛滥是天道,我们不需要修缮,而应该修德,德修好了,黄河自然不会泛滥。于是,这帮混账的大臣们,一边以高深的“谶纬”讨论治理黄河,一边眼睁睁看着黄河一次次肆虐人民而手足无措!再说一件两任丞相翟方进和孔光,联手作孽的事。汝南郡有一个大湖,附近有一大片良田,有几年因为关东大水,湖水经常溢出,淹没良田。汉成帝把这件事交给两位大学问家来解决,他俩研究后,拿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方案:扒开堤坝,放空湖水,从此老百姓再也不会受到湖水的威胁!
确实,老百姓此后再也没有受到过水患,但湖边的万亩良田,也因为失去了湖水的浇灌,从此变成了一片沙漠。周边老百姓欲哭无泪,他们编成了一首歌谣来讽刺翟方进和孔光:坏陂谁?翟子威。饭我豆食羹芋魁。反乎覆,陂当复。谁云者?两黄鹄 。
这就是西汉末年的现状,儒学宗教化的列车,被一群无德无能,毕生专研“谶纬”的“神汉”们驾驶着,开进了一条滑向毁灭深渊的岔道!
儒学和儒教有什么区别?
学有规矩,教有戒律。
举例说明:
【第一例】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少年时期,身体正处在发育阶段,这时候一定不要沉迷于男女之事。(社会科技发展到现在,一切能够消耗精气的东西,比如沉迷于游戏等,都要戒除。)
壮年时期,正是处在血气方刚的年龄,一定要戒除掉争斗。争斗不仅仅是指打架,也包括其它的意气之争。
老年时期,气血衰弱了,人也变得吝啬了。这时候一定要戒除掉贪得无厌。
这三条在人们容易出现问题的方面有所警觉,符合人的生理及心理规律。
【第二例】
《二程全书》: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朱子语类》: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朱子语类》: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为学。一个“极小”和一个“极大”,生命与贞洁到底哪个更重要?
佛教和道教,有一套系统的修行方法,为了成仙做佛,消除自己的欲望可以理解。佛教道教彻底消除欲望,只是针对出家修行的人。对于尘世中人来说,另有居士戒,相对宽松合理。而对于尘世中人,彻底灭除人欲,其中的道理在哪里?
“存天理灭人欲”,朱熹解释是——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既然夫妻是天理,那贞节牌坊下天理又在何处?既然三妻四妾是人欲,那“纳尼为妾”的风闻又是怎么来的?
在严格要求别人时,最好再自我标榜几句,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差不多,越冠冕堂皇越好。
第一例是儒学,第二例是儒教。
具体区别可以自己体会!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儒学和儒教有什么区别?
第一,儒教是由学术思想流派变成了教派的一个宗教派别,它以夏商周的五教和祭礼为本源,强调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该教以天子为宗教领袖,以孔子为先师,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中的神道来设教。儒教的一个根本特征是政治宗教和学术一体化,以宗教信仰规范人的信仰,以学术理论为教理,以维护政治体制为现实目标。
第二,儒教成为正统,成为官方推出的教派开始于汉武帝时期,汉武帝独尊儒术使儒学的教化成了当时官方推出的文化政治措施,而汉灵帝诏诸儒正定五经,刊于石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检,树立了儒家的权威性,同时也正式把儒教定为国教,五经成为国家法典以及中华法系的法理基础,并以春秋决狱。汉代末年,儒教得以广泛传播。儒教自汉代被奉为官学之后,后来的大多数朝代,皆以之为官方指导思想。到了清代,甚至出现了儒家宗教化形成的孔教,成了儒教的重要分支。
第三,儒学的宗教化,首先要数董仲舒的“功劳”最大,他上书“天人三策”,为皇帝解惑,其实是改变了汉初推崇黄老之学的统治策略,将汉王朝的统治思想转向推崇儒家思想,而其”天人三策“的核心理论内容就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如此一来,地上的君王便与天上的神统一起来了,“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人之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乃上类天也,人之行体化天数而成。董仲舒把“天”说得很亲切,是人的“曾祖父”,所以,一方面,天是神,地上的人是必须尊敬、敬奉的,要“听天由命”;另一方面,这“天”是“曾祖父”,很和蔼可亲,与人很亲近,会帮助人,不像西方的神,凶巴巴的,很可怕,董仲舒把”祖先崇拜“的一些气氛拿来描绘天神了。
第四,汉代的神道设教为儒家文化灌输了宗教的框架结构与宗教教义。儒教信奉的神就是“天”,而“天”在凡世间的代言人就是“天子”,这”天之子“就是皇帝;而皇帝又是儒教的教皇,政治上,他掌控着至上权力;宗教上,他手握神权,主管天下的教徒与教会;朝廷是总教会,每个家庭是小教会,每个家庭的家长就是教会的主教,每个百姓便是儒教的教徒,于是,原本”家国天下“的宗亲血缘关系,后来,成了教派结构的关系。政治伦理化变成了政治宗教化。
第五,由董仲舒重新解释和发挥的儒教教义,不仅重视对”天“的敬仰,而且十分重视地上的礼仪制度建设,因为祭天、祭祖的礼仪制度建设,是神的设教的重要构架,马虎不得。完备而复杂的礼仪制度即是以儒教的规则来束缚人,让人们遵守秩序、安分守己。在儒教的祭祀制度方面,规定特别严厉,只有天子可以祭天,可以祭天下的名山大川,祭祀所有的神祇;而诸侯不能祭天,只能祭祀处于自己境内的名山大川;普通百姓,能祭祀的公神很少,除了灶神,几乎只能祭祀自己的祖先。仪式让神道设教更规范。
第六,儒学与儒教不同,儒学是学术,是儒家的思想流派,本来是春秋时孔子创立的,以“仁”为基本思想,是诸子学派之一。儒学思想经由孟子、荀子等传下来,而荀子侧重于“外王”方面,他的思想演变为后来的法家,如李斯、韩非等,而孟子侧重于“内圣”方面,注重心性修养方面,后来,经唐时的韩愈,宋明的理学家们的发挥,儒学得以大发展,南宋以后,几乎成了每个朝代的主流意思形态,儒学把伦理政治一体化,强调家国同构,推崇仁义礼智信,传播“三纲五常”观念,主张“内圣外王”之道,以伦理规范来维护皇权统治,鼓励士人内修仁外尊礼,讲忠孝,推恕、悌,以及着力于“存天理,灭人欲”,旨在让人自觉修成儒家仁心,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让统治秩序稳固,让社会稳定,其实,这是很难做到了。
儒学与儒教,一个是学术,一个是宗教,一个重在学说,一个重在信仰,但都是维护统治秩序,在很长时间成立“政统”理念,影响很大,至于“学”为何会成“教”,其原因是值得研究的!
儒学和儒教有什么区别?
儒教一词是有,但并没有实际教派,不要信百度百科的胡诌,其他一些回答也多是从百度百科直接照抄下来,扯得很远,其实和儒教并没有什么关系。
儒学分“道”和“术”,一体两面孔子的思想被立为儒道,希望通过对民间的教化,使人民知礼,即守护周代立下的礼制,以此来达到结束乱世的目的。其实孔子并没有提出什么具体的施政方针,只是提出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
真正把儒道发展成儒术的有三个人:孟子、董仲舒、朱熹。
孟子把“仁”发展成“仁政”,希望通过统治者给予百姓优渥的条件,吸引、抢夺其他国家劳动力,来达到“王天下”的目的。
董仲舒国家层面改造儒学,完美解决了汉代开始出现的帝王合法性难题,并提出“天人感应”等思想来限制君权过分膨胀。
朱熹理学,从思想上规范儒学,从精神层面上重新规划社会秩序,达到思想上高度统一、行为上极为认同这一社会状态。
为何又称儒教?因为三教并列,称呼上的方便。儒释道被称为三教,其实只有两个宗教,即道教与佛教,儒教不是宗教,只是为了统一称呼而已。
宗教要神化其领导者,如老子、释迦摩尼等,儒家没有这种情况,儒是不语怪力乱神的。
在儒家的思想里,最初既不承认不否认鬼神存在,只注重人对世界产生的影响。后来董仲舒虽然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观点,表面看变相承认鬼神存在,但其实并没有对神怪很尊敬,只是利用这种观念来限制皇权、推行观念而已。
儒家所推崇的礼教也并不是宗教,而是规矩。儒家极为重视社会的规则,为“仁”可杀身的精神一直延续下来。所以,儒家历代积累下来的学子就成为了一股和宗教类似的势力,被称为儒教也只是类比而已,并不是真正的宗教。
一句话,儒教、圣教这一类词汇确实有,但意义并不如一些研究者认为的是一种起源于宗教的社会形态。这些研究总会把文化的起源弄得很神秘,通过甲骨文释义和五教、祭礼扯上关系,但其所用依据却并不能支撑其说法,更有甚者只是猎奇而已。
儒学和儒教有什么区别?
让我们首先明白什么叫儒学?什么叫儒教?
儒学:顾名思义,儒学就是儒家学说,儒家的思想体系,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中国古代的主流意思。
儒教:儒教又叫孔教,是中国历史上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儒教”一词,在《史记》上已经出现,到南北朝时期,为了将儒家思想与黄老列庄等道家思想相区别,正式称为“圣教”,又叫儒教,与佛教、道教并称三教。
那么,儒学和儒教有什么区别呢?
一:儒学是一种学说,儒教是一种信仰。
二:儒学固守王制:“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儒学的精华包括先秦圣王思想,孔子的仁与礼、《论语》中的孝、孔子的天命观、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礼治、董仲舒的“贯通天人”、“性即理”的程朱理学、“心即理”的阳明心学、西学东渐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回应而产生的新儒家、儒学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作用等。
三:儒学创立之前的夏、商、周,中国1700年的教育是“学在官府”,孔子的儒学在总结、概括和继承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思想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儒学的创立,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私人讲学”使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庶民百姓也可以受到正规教育。
四:儒学兴起的曲折过程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儒学虽然影响巨大,但并未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秦朝政权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汉朝在汉武帝以前以道家思想为统治思想,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盛行。唐代政权基本上以儒学为主导,但也渗透了佛教思想与道教思想,五四运动以后彻底取消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五:儒教以“儒家思想”为最高信仰。尊孔子为先师。凡是生活在中国这块古老土地上的各民族,包括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自宋元以后,历代王朝都以儒教为国教,儒教教义拥戴神权,认为皇权至上。
六:儒教以夏、商、周的五教和祭礼为本源,祖述尧舜,宪章周文王、周武王。以天子为宗教领袖,以孔子为先师,以《诗》、《书》、《礼记》、《乐记》、《易》、《春秋》中的神道设教。
儒教正统始自汉武帝独尊儒术,汉灵帝诏诸儒正定五经,树立学门,使天下都尊为学习准则,标志着儒教正是成为国教。
七:儒学与儒教的本质区别在于儒家是中国传统主流思想,而儒教不能代表中国传统的思想学派,儒教只是以神道设教,封建迷信思想严重,糟粕很多。
八:儒教信奉的最高神是天,在儒教经典中天的另一称号是天帝,即“老天爷”,教育民众言行合于天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借天的意志教育民众。这就是儒教“神道设教”的意思。
九:儒教教义的核心,首拜“天地君亲师”,重守“三纲五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倡导:“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说。
儒学和儒教有什么区别?
儒学的三纲是乱臣贼子,束缚了中国的贤能志士,打残了半边天,阻碍了中国的发展,老子教孔子胎,卵,湿,化的动物繁殖过程,要孔子把入世学办好,结果孔子搞出了三纲,杀害了与他竞争的老师,三过家门不见自己老婆(温故丿,温故后来被老子带走。中国历史上的商鞅,张良,孔明,刘伯温,陈抟老祖,张三丰祖师等开国功臣都是道′家人物,秦朝,汉朝,唐朝,宋朝的开国皇帝都是用道家人物,唐宋八大家诗人有几个人是儒家人物,武将基本上都是道家培养的后生,坐江山时儒家的三纲就帮了统治者,排挤和残害道家人物,搞内斗儒家是高手,道家是出世学说,不懂入世和有良好的道德肯定不能出世,佛家强迫人出世,最后又回到入世来体验人间生老病死的磨炼,找接班人。这就是释道儒的本质。现在三家却是混合运用,中国人把很多道家人物的经典著作和思想也归为儒派,好了,不用争了,只要知道三家的本质,去其糟粕,古为今用就好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