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承是忠臣还是另有图谋?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董承是个大忠臣;在陈寿眼中,董承就是个帮倒忙的低能儿;在蔡东藩的口中,董承跟张济、杨奉等一样,都是“贼”!

董承是忠臣还是贼,其实很难说,乱世之下,无一不是争权夺利。你能说曹操是忠吗?你能说曹操是奸吗?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历史环境和视野,忠奸二字太苍白。

即便回到当时的历史环境,董卓最初不也是为了锄奸,才出兵救危吗?说到底,是他们效忠的对象烂了,中心溃烂,必然导致信仰迷失,周围的面孔也由此变得模糊。

所以,董承不能简单看做是“忠”,也不能因为他的作为,就认为他一定另有不可告人的图谋。

护卫天子返洛阳

董承是汉灵帝董太后的侄子。史书记载董太后有一兄长董宠,董宠有一子董重,父子俩在汉灵帝朝都当了高官,也都死于与何氏外戚的政治斗争。

董承最早曾经在董卓的手下牛辅那里为官,从这个经历来看,董承不像是董太后的近支亲属,应该是堂侄,或者更远支的侄子。

董承出场就是护卫汉献帝,东迁洛阳。此时董承官居安集将军,一个空头杂号将军,他的女儿就是汉献帝的董贵人。汉献帝与董家人是有感情的,自打汉献帝的母亲,被何皇后害死,他就由董太后抚养。如今董家全族飘零,远支的董承受到汉献帝的垂青,也是意料之中。

汉献帝的这次东迁洛阳,可以说是一路惊魂未定。短短几百公里路程,走了一年半,沿途中除了遭受李榷郭汜的沿途追杀外,还要面临内部各个军阀之间的相互厮杀,结果到了洛阳,大臣们及护卫死了八九成!

这段时间,董承左支右绌,前门驱虎后门迎狼。在华阴县,为了对付李榷,董承被迫召韩暹、李乐等黄巾军降将护驾,甚至连匈奴人也被召来。就是这个韩暹,几个月后与董承政见不和,展开内部厮杀,逼得董承靠河内郡太守张扬的照应,才没被干掉。

汉献帝君臣一行,从长安到洛阳的“旅行”,恐怕是中国历史上最刺激的一次皇帝旅程。真该开发成一项旅游资源,名字就叫“皇家惊魂一年游”,安全游客自负,顺利到达终点赏皇冠一顶。

衣带诏事件

到了洛阳,饥饿又让君臣们每天都有人倒下,所有人只好充当觅食的老鼠,到处翻瓦砾钻墙洞,满地找吃的。脸上刚恢复点菜色,又开始政治斗争。

“暹矜功盗睢,干乱政事。”当初为了驱李榷这只虎,找来了韩暹这只狼,为了赶走这只狼,董承不得不再次出手,召来曹操这头狮子。

果然,曹操一到,包括韩暹在内的群狼,全部惊惧而逃,汉献帝君臣,被曹操打包迎入许昌,从此掉进了狮子大嘴!

建安四年,董承被授予车骑将军,成了名号将军。地位虽然尊贵了,权力却不增反减,都被曹操一手垄断了,连汉献帝都成了木头人。

董承不甘心,冒充汉献帝的名义,开始联络大臣,想学王允,干掉“国贼”曹操。根据《献帝起居注》、《三国志》和《后汉书》的记载,董承至少联络过偏将军王服、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还有一个重量级人物,皇叔刘备。

不过,董承的计划还没来得及实施,就于第二年败露了,董承、种辑、吴硕、王服,连同董承怀孕的女儿董贵人,一起被曹操诛杀。只有刘皇叔因为投靠了袁绍,躲过了一劫。

是忠臣还是乱贼

董承谎称“衣带诏”,酿成了一起政治悲剧,从此,汉献帝与曹操的关系撕破了脸皮,汉献帝变得更加处境艰难。

从事件的经过来看,至少董承的出发点是好的,即便有一天他也变成曹操,至少眼下,他是为了让汉献帝摆脱曹操的控制。只是,董承的能力明显不够,注定成功不了。

首先他没有认识到,曹操与董卓不一样。董卓是军阀,曹操不光是军阀,还是政治家,不说诛杀曹操的难度,就说假如曹操被杀,汉献帝这块唐僧肉,岂不被那些妖魔鬼怪们撕碎了?董承一味地玩老虎棒子鸡的游戏,转圈厮杀,从政治格局上来讲,根本没看清时势,鼠目寸光!

其次,我们不讲大道理,就谈实际行动。董承联络的人都是无名小辈,说明他的影响力远远不够,他的成功,只能寄希望于偶然因素。

最后董承能力的低下处处可见。比如当初迎来曹操,他就应该知道,曹操会成为第二个韩暹,就不应该同意迁都许昌。当然我认为他很难做到,但至少他应该有这个谋划。再比如联络了这些人后,什么也没做,就等着砍头了。你看人家王允,麻痹董卓、拉拢吕布、离间董吕等等,一步一环,步步紧扣。

陈寿对董承有一个评价:“董承智不及王允,而欲效图卓之举,非独自杀其身,适足以危其主,所谓志可矜而智不逮者也。”很到位。

题干的意思,其实暗指董承表面是忠心,其实也是为了自己掌权,目的不纯。不过,为自己谋权并不为过,要想做事,没有权利一切都是空谈,不能因此怀疑董承,而要看他怎么获得的权利,以及获得权力后的作为。可惜董承没成功,无法判断。

以我个人管见,董承的举动,初衷是为了帮汉献帝夺权,也包括为他自己夺权,从小格局上讲,无可指责。但董承低能的做法,客观上却是帮倒忙,导致了曹操与汉献帝的决裂。

董承是忠臣还是另有图谋?

外戚干政与宦官专权同为汉末政治两大弊病。尽管经过一系列的权利斗争,外戚和宦官受到了沉重打击,但其残余势力以及残余思想,一直不能铲除干净,时有死灰复燃的可能。当事者也是时刻蠢蠢欲动,一有机会就想上位。董承作为外戚,就是其中一例。毫无忠臣可言,就是一场地地道道的阴谋。

要说清这个问题,就不得不说清“衣带诏事件”。

魏武帝曹操

01

董承其人

董承,何许人也?献帝的老丈人,董贵妃的老父亲。也是董太后的侄子,论辈分,是献帝的长辈,罗贯中老先生称为董国舅也没差辈。但毕竟还是老丈人亲切些。

丈母娘疼女婿,老丈人也疼哦!

董承:“小刘啊,人咋又瘦了,眼圈也黑了呢?曹操那货又欺负你了吧?”

献帝:呜呜呜,是啊是啊!

董承:放心吧,看我找几个人咋把曹操弄死!不过,贤婿得弄个招呼啥的,方便我去找人哦。

献帝:曹操那货,心眼忒多,落个把柄不太好啊。再说,我现在说话还不如放屁,杀人是看谁的刀快,当年杀老董不就是那么干得嘛。

董承:是啊是啊!那就算啦,我跟那些伙计说有个“衣带密诏”,他们也不敢问真假。

献帝嘴上说:是啊是啊,还是老丈人考虑周到。可心里想啊:你个破老头比曹操还坏,跟董卓差不多。把曹操杀死了,你说了算,没我啥事;万一杀不了曹操,弄一身骚,我还不好收拾。

02 “衣带诏”之疑

《三国演义》把“衣带诏”这件事,写得有鼻子有眼,活灵活现,叫你不信都难。事实上,在信史中,就有人说有,有人说无。到底有没有?

我的看法:这个可以有,但是真没有!

首先说清楚:“衣带诏”事件跟有没有“衣带诏”是两回事。所有的史书包括《三国演义》都记载,描述了曹操因为“衣带诏”而杀死了董承等人。之所以称之为“衣带诏”事件,是这个事件的始作俑者董承说汉献帝有“衣带密诏”杀曹操。都是董承自己说的,谁也没问,有没有那个东西,反正有没有结果是一样的。结果是木杀得了曹操,反而被曹操杀了。

鉴于董承作为外戚这个关系,本可以有个“衣带诏”啥的,但在那个时代,杀人是不需要这个的。看看前期杀的那些人,哪个需要皇帝信物的,不都是皇帝同不同意,都干啦。汉家那些小皇帝,有这个权威的话,还至于如此混乱吗?

03 “衣带诏”之谋

董承找到偏将军王子服说:“献帝给我“衣带诏”叫我联系人,杀了曹操,你干不干?”

王子服连忙推辞说:“我胆小,你别吓唬我。关键是兵力太少,杀了曹操,也干不了大事啊!”

董承回答说:“杀了曹操,他手下的几十万不就是咱们的了吗?”

王子服又问:“还有谁想干?”

董承说:“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都是我的心腹,再找找刘备看看。”双方达成一致。

董承找到了刘备说明了来意,刘备害怕,不敢答应,找了个借口,说考虑考虑。

于是,刘备就请曹操一起喝酒,想了解点情况。不知道曹操是喝高啦,还是有意的,反正是冒出了一句:“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我靠,刘备一听,坏醋啦。我隐藏的辣么深,还是被你发现啦,看来再装逼是不行啦,决定杀曹操。

刘备找到董承说:事是可以干,不过,你看我名不正言不顺的不好弄啊?

董承立马说:“这个咋办呢”?

刘备不慌不忙地说:“我回去查了一下族谱,我是中山靖王之后,论起来献帝还得管我叫老叔。”

董承一听就明白,马上就说:“就叫这孩子封你为刘皇叔,咱们就是亲家啦。”

刘备说:“自己孩子的事咱不管,谁还管啊?”董承:“是耶是耶。”

达成一致后,他们就下手啦。可惜,被曹操察觉,把他们抓起来都杀啦。刘备却跑啦,曹操没看错,看来就是刘备心眼多。

04 “衣带诏”之问

曹操把参与这一事件的所有人,都抄了家,结果还是没发现“衣带诏。”

于是,怒冲冲的找到献帝问:“你当年被老董弄到长安去,像个没娘的孩子;好不容易逃回了洛阳,饭都吃不上,像个流浪汉。是我老曹派人把你接到了许都,你才过上了像人的日子。咋地,你还想跟你祖宗一样,过皇帝的日子啊?”

献帝这小孩,打小就聪明,脑子灵活,嘻嘻一笑,说:“木有木有,要不是丞相大人,我们还在洛阳讨饭呢!”

曹操气消了一半,继续问:“那衣带诏是咋回事?”

献帝说:“我也是刚刚听说,都是小董他们瞎胡闹,根本就没那档子事。”回头对董贵妃说“对吧,贵妃?”

董贵妃慌忙说:“是耶,是耶。”

曹操说:“这么大一档子事,你说不知道,我不好跟天下人说啊。这么办吧,让董贵妃替你顶个锅。”

献帝舍不得,就说:“贵妃现在还怀着孩子呢。”

曹操说:“木事木事,我家闺女也会生,只要你的家伙什好使就行。”

于是,曹操就把董贵妃杀啦,一股脑儿把自己三个闺女都给了汉献帝。并交代闺女们,谁生了儿子,谁就做皇后。你说哪个闺女不卖力啊。

至此,这事就算过去啦。

05 “衣带诏”之起因

董承开始在西凉军,是董卓的女婿牛辅的部下。建安元年(196年),跟杨奉、韩暹一起携带献帝回到洛阳,护驾有功,拜为卫将军,受封列侯。后拜车骑将军。不想,韩暹居功自傲,为所欲为。董承无奈之下,密诏兖州牧曹操勤王。曹操入朝进贡,趁机奏报韩暹罪过。韩暹害怕,就单骑投奔屯兵梁县的杨奉去啦。不久,曹操把献帝迎接到许都,董承随百官一同前往。

董承曾经跟着董卓混过,看到董卓吃香的喝辣的,羡慕得很, 也想做董卓的勾当,于是跟曹操有了矛盾。

董承就想把曹操做掉,却不想被曹操抢了先手。

事就是这么档子事。《后汉书。献帝纪》,《三国志。武帝纪》,《三国志。先主传》,《资治通鉴》都确认了“衣带诏”这个事件,但都没有提到“衣带诏”具体细节,也没有说曹操搜到“衣带诏”的证据,只是说“董承自己称有密诏欲杀曹操”。不仅没说“衣带诏”,甚至连献帝密诏董承杀曹操这个事也没提。

只有《后汉书。董卓列传》说:帝忌操专逼,乃密诏董承,使结天下义士共诛之。这里只是说密诏杀曹操,没有啥“衣带诏”。

曹操在迎奉天子初期,跟汉献帝关系还很不错。汉献帝经过洛阳--长安---洛阳---许都,这一路折腾,才过上几天安心日子,估计不太会这么急着瞎折腾。

由此看来,董承假借“衣带诏”联络一干人等,欲除掉曹操是没有疑问的,但汉献帝不太可能给董卓下啥子“衣带密诏”,那时候刘备还没有成气候,董承做得那些事,汉献帝门清,知道董承想干嘛!献帝没有做皇帝的时候,就陪着少帝流浪,江湖经验应该不少。这小孩机灵着呢!绝不会做“衣带诏”这样的事,献帝最多也就是默许罢啦。之后,曹操一直对汉献帝还不错,这个就不多说啦。

献帝尽管年龄不大,但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对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应当体会深刻。他应该会认识到,即便是杀了曹操,董承没有足够的实力来控制局面,其结果将是更加混乱。前车之鉴,王允就是一个活生生地例子。

曹操所带领的是子弟兵,比远在西安城外的李傕郭汜要厉害的多啦。

董承就是利欲熏心,不知道深浅。如果是忠臣,为汉室,为国家社稷考虑,绝不该出此下策。唯一的一个解释,那就是为满足私欲,不计后果的孤注一掷。

董承是忠臣还是另有图谋?

答:汉献帝被曹操劫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董承!

是他诏曹操入洛阳护驾的,目的是挽救朝廷的危难,因此,董承绝对是忠臣。

董承是忠臣还是另有图谋?

此人是汉献帝的岳父,曾亲手把曹操扶上位,最终却与其决裂并被杀,

董承之所以在众多的诸侯当中看上曹操,是认为只有他才配得上“公忠体国、心向汉室”这八个字,而且能战善战、极有谋略,让他来完成“兴复汉室”的目标,实在是再好不过。然而令董承万万没想到的是,他前门驱狼,后门迎来的却是一只食人的猛虎。而这只“猛虎”所追求的,不仅仅是高官厚爵,更是汉朝的天下。

曹操日益飞扬跋扈,导致董承与他决裂所以等到董承看清曹操的志向和真面目后,他心中的煎熬和痛苦可想而知,渐渐地,曹操在他的口中的称呼,由“曹将军”、“曹司空”,最终变成了“曹贼”。随着曹操对献帝的欺压日甚一日,以忠臣自诩的汉臣们图谋反击,而领头人便是已晋升为车骑将军的董承。

建安四年(199年),董承在志向相投的同僚中宣称已领受皇帝的衣带诏,要他们联合起来诛杀曹操,最终参与其事者,有左将军刘备(此时刘备依附于曹操)、长水校尉种辑、昭信将军吴子兰、偏将军王子服、议郎吴硕等人。然而计划尚未实施,董承的家奴便向曹操告变,由此使得计划被泄露。

董承谋诛曹操不成,落得身死家破的结局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初九日,曹操在许都进行大抓捕,将董承、种辑、吴子兰、王子服、吴硕等人全部处死,并逼令董承的女儿董贵人自尽,单单跑了一个刘备。董承亲手将曹操捧上台,在发现他的真面目后又想亲手毁掉他,只可惜行事不周,最终竟落得身死家破的结局,令心向汉室的忠臣义士们扼腕叹息。

董承是忠臣还是另有图谋?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你问董承是忠是奸,我不知道,实际上我们后人很难越过一千八百年的迷雾去寻找真相,更无法探寻一千八百年前一个连生年都不详的人物的内心真实想法。

我们就不说他内心,单从他的行为对大局的影响来说,我觉得应该是忠的。

董承在李榷、郭汜之乱后才登上历史舞台,其形象我一直是保护汉献帝,最后实在没有办法,也是他请曹操过来,结束了汉献帝颠沛流离的生活。从这个角度来说,他是忠的。因为如果说他想自己控制汉献帝,他没必要引来曹操,毕竟他的实力绝对不够对抗曹操,也没办法在曹操到来后把持权力,事实也是如此,所以除了为了献帝,忠于汉室,其他很难解释。

后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汉献帝娶了董承的女儿,董承成为国丈。我们知道东汉外戚权势很重,汉献帝实际上也不是傻子和庸才,汉献帝立董皇后,估计是绝对信任董承的,希望利用和依靠董承这股外戚势力,而且衣带诏这种绝密的事情交给董承,起码汉献帝没有怀疑董承的忠诚。

从董承的角度来说,董承当时是车骑将军,国丈,官职地位仅次大将军和骠骑将军,位次上卿,或比三公,理论上跟曹丞相也差不远,实权可能没有,荣华富贵不是问题。如果安分点,曹操根本也懒得动他。他要政变,代价太大,收益的话不一定高,因为即使政变成功,汉献帝正值青年,他掌权的可能性更大,董承依旧是荣华富贵,实权依旧可能没有。所以,若非忠诚于汉室,忠诚于汉献帝,董承没必要冒这么大的风险。

如果你非要说董承军阀,是为了谋取更大的权力,可能也对,解释他是忠的可能更合理吧。

董承是忠臣还是另有图谋?

董承,东汉末年外戚,也是董卓女婿牛辅部曲,历史上著名的衣带诏事件就是他挑起的。董承之女董氏是汉献帝刘协的妃子,在后宫的地位仅次于皇后,被封为贵人,很是受宠。

汉献帝自九岁时起就被董卓拥立为帝,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董卓被吕布杀死以后,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人击败了吕布,并趁机占领了长安城,既控制了汉献帝,也控制了东汉政权。

后来,李、郭二人为争夺主导权而分道扬镳,双方都在长安各自拥兵,时不时的就要打上一场,长安城几乎被他们打成了一片废墟。最后,还是汉献帝派张济调和,李、郭二人才肯罢兵。

此时的汉献帝在军阀们的眼中那就是奇货可居,人人都想将他抓到自己身边,是以李、郭只是暂时停止互相攻伐,暗中却还是在较量个不停。最后,李傕趁机将汉献帝以及数位宫人抓了过来。

汉献帝向李傕提出东归旧京都洛阳的要求,李傕答应以后,汉献帝等人便启程了,董承就在护送汉献帝东归的队伍当中担任安集将军。

半路上,郭汜想要从李傕手里夺走汉献帝,最后失败逃亡而去。后来,李傕想要反悔,不肯放汉献帝回到洛阳,便出兵劫走汉献帝,可惜被董承等人阻拦了。

董承也是个有野心的人,他见李傕和郭汜二人斗得火热,便想坐收渔翁之利,等他们打得两败俱伤的时候出手控制住汉献帝。可是,李傕和郭汜见打不过董承等人,竟然瞬间联手起来对付董承,董承连连失败,但还是赶到了洛阳。

最后,董承见自己打不过李、郭,就请许都的曹操出兵相助,但曹操提了一个要求,那就是让汉献帝迁到许都,董承欣然应允。

董承这招其实很危险,为了赶走猛虎而找来一头饿狼,当曹操解决掉李傕和郭汜以后,董承的如意算盘却落了个空,因为他发现自己一到许都就被架空了,虽然当了一个车骑将军,但是并无实权。

为了夺回主动权,董承又出了一个奇招,那就是他声称自己有汉献帝写的衣带诏,汉献帝让他私下里招揽有心反抗曹操的人,除掉曹操。

有了这道衣带诏,董承迅速联合了朝中不满曹操专权的人,打算合力除掉曹操。可惜,这件事走漏了风声,被曹操发现了,最后董承和所有合谋之人全都被曹操处死,董承一族竟无一生还,就连皇宫里的那位怀了孕的董贵人也能逃过这场劫难。

衣带诏事件背后到底还隐藏了什么阴谋?汉献帝真的写过什么衣带诏吗?种种疑问都无法给出一个满意的解释,我们只能静待争相浮出水面的那一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