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朝“梃击案”到底谁是主谋?

“梃击案”是明宫三大疑案之一,一直没有定论,某些细节太不符合常规,而且被匆匆结案,导致死无对证。关于主谋,大体上来说有三种推论,一种是太子朱常洛自编自导说,一种是郑贵妃主谋说,还有一种是郑国泰擅自做主说,三种说法。不过,无论哪一种说法,都存在明显漏洞。

“梃击案”过程

万历四十三年五月初四下午,慈庆宫突然闯进来一位不速之客,“以梃掊仆守门内侍一人,韩永用等呼集执之,送部鞫审。”

此人作案工具是“梃”,即棍棒,打倒了一名守卫宫门的内侍,没来得及继续行凶,就被制服,送交有关部门了。

慈庆宫是太子宫,光天化日之下,竟有陌生人闯入,并且行凶伤人,案件首先被交给巡城御史刘廷元审理。刘廷元问了半天,只搞清楚了此人叫张差,别的什么也问不出,张差说话颠三倒四,明显有精神病症状。

于是刘廷元上疏,“迹涉风魔,貌如黠猾”。说张差表现像疯子,相貌像奸猾之徒。审不出结果,就将张差交给了刑部,由郎中胡士相负责。经过审问,胡士相又得到了一些信息。

据张差交代,他因为跟村邻闹矛盾,被人家烧掉了柴草,就决定进京告御状。他上个月中旬就到了京城,事发那天,他自己都不知道怎么进的皇城,只记得从东门(东华门)进来的,一路上也没人阻拦,就一直走到了慈庆宫。在慈庆宫门前,他遇到了内侍的阻拦,就拿棍棒打倒了内侍,然后就闯入慈庆宫。可刚闯到前殿廊下,就被人制服了。

胡士相也没有审出太多有价值的信息,他作出的结论根刘廷元一致:此人就是个精神病患者!建议“按律当斩,加等立决。”

似乎案子该了结了!

案情大转折

事情因一位叫王之寀的刑部主事,发生了重大变化。王之寀注意到一件事,刘廷元和胡士相的关系不一般,俩人不光是浙江同乡,还是姻亲关系,而且他们都与一位贵人关系很紧密——郑国泰,即郑贵妃的弟弟。所以,他很怀疑,刘廷元和胡士相做出的结论,存在阴谋。

于是王之寀利用自己当值的机会,悄悄提审了张差,以不说实话就饿死他恐吓,从张差的嘴里掏出了惊人的消息:张差受一个叫马三道和李守才的牵线,认识了一位宫里的太监,是这位太监把他带到宫里,并给了他棍子,让他见人就打,往死里打,打死人由他们负责救我,事成后,作为回报,张差会得到几亩地。

这份截然不同的口供,立刻在朝中炸开了锅,证词不但推翻张差是神经病的结论,而且直指该事件是一场有预谋的刺杀活动。最令人震惊的是,这件事明显有朝中大臣卷入,欲盖弥彰的刘廷元和胡士相就很可疑,背后的郑国泰、郑贵妃半隐半现!

朝中形成了两派,一派以东林党为首主张追查到底,一派主张立刻结案。详细过程不说了,不是几千字能说得清的事。最终,万历皇帝没顶住压力,对张差再次公审。这一次,结果更具爆炸性。

张差又交代了两点:涉及此案的除了他,还有五人,太监庞保、刘成,马三道、李守才和张差的姐夫孔道。最关键的一个证词是,庞保和刘成向张差交代,如果能打入宫门,打死太子,吃的住的你就什么都有了!

性质完全变成了,对太子的蓄意谋杀!蒙在“梃击案”上的一层迷雾,被一阵风吹散,似乎快水落石出了!

草草结案

庞保、刘成浮出水面,谁心里都是明镜似的,背后那个人,非郑贵妃莫属!他二人正是郑贵妃的心腹太监。

案子没法继续审了,除非拘捕郑贵妃和郑国泰。郑贵妃也展开自救,她向万历皇帝哭诉,她本人对此案真的一无所知。郑国泰也给自己上了一份自辩疏,不承认他参与了此案。

郑贵妃是强词狡辩,还是真心话,亦或是向万历招认了,都不得而知。结果就是万历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他提醒郑贵妃,解铃还须系铃人,你必须求得太子的谅解,这事才能完。

万历说这话也真不容易,让自己的心头肉向政敌太子低头,可不这样,他压制不住大臣们。郑贵妃只好领命向太子哭诉“冤情”,太子朱常洛也明白了父亲的意思,只能就坡下驴,说:这件事就是疯子张差干的,赶紧结案,不能搞牵连!

太子一发话,万历腰杆硬了(可怜得要靠儿子撑腰了),他立刻发话:按太子的意思办理,不许再挑拨离间我们的父子情!

一顶大帽子压下,张差被草草处决。审理庞保、刘成就更有意思了,俩人没有张差对质,死不承认。万历为了安抚大臣们,下旨杖毙庞保、刘成,马三道、李守才、孔道三人被流放。

一场惊天大案,就这么草草结案了!

这场看似清晰,实则充满谜团的案件,因为直接证人的处决,最终成了无头案。长期以来,关于此案的幕后真相,一直争议不断。

真凶的三种说法

朱常洛自编自导说

“梃击案”的利益双方,就是太子朱常洛和郑贵妃。按照谁得利,谁就是嫌疑人的说法,“梃击案”最大的受益人就是太子朱常洛,他彻底坐稳了太子位;最大的受害人就是郑贵妃,她再也不敢帮儿子谋太子位。

另外,张差的行刺过程,太不合常理,像演戏似的,连把刀都不带,愣闯太子宫,根本没有成功的可能。谁能演这样的戏?太子呗!

所以,从动机、得利和行刺表现,这三点,太子有嫌疑。

不过,张差的交代丝毫跟太子没有瓜葛,庞保刘成也不是太子的人,还有刘廷元、胡士相的审讯,似乎也没有太子的影子。所以,说太子自编自导,证据缺失太多,有点匪夷所思。

郑贵妃作案说

比较公认的说法是郑贵妃主谋,除了她有强烈的动机外,证据链都指向了她,就缺少庞保和刘成的供词。万历皇帝匆匆结案,说明万历本人都确认,凶手就是郑贵妃!

唯一解释不通的就是作案方式,如何搞得跟闹剧似的,是中间出了什么叉头?还是庞保刘成办事能力太低,说不清了!

郑国泰自作主张说

这个说法也可能存在,不过可能性不大,庞保刘成不大可能,在郑贵妃不知情的情况下,做这么大动作。即便如此,也可归为郑贵妃作案,性质一样。

案中有案,没有尾声

其实,处决相关人犯后,此案一直没有停止发声,王之寀为这件事斗了一辈子。案件发生后两年,他被以“贪污罪”革职。几年后,朝臣们纷纷为王之寀鸣冤,他又被重新启用,官复原职。

王之寀上任,再多次上疏,谈“梃击案”和“红丸案”,试图辨清真相。因此,王之寀得罪了一批心怀鬼胎的大臣。最终,他被魏忠贤下狱,惨死狱中。

“梃击案”之所以扑朔迷离,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已经脱离了简单的案情事实,牵涉到外朝政治势力的斗争。晚明的党争,就是一块恶性肿瘤,不管什么事,只要沾上党争,就没完没了,永远没有定论。

“梃击案”就是如此,其实,本来分分钟可以搞得清的案子,却被各派势力利用,成了党同伐异的时段。作案人正好浑水摸鱼,事情越搞越复杂。

其实,我们不要遗憾这个案子没有结论,有时候没结论不一定是坏事。我敢断定,就当时政治环境,一旦“梃击案”有结论,紧跟着就是案件的扩大化,一大批无辜的人,会被卷进来,朝堂很可能就是一片腥风血雨!

万历皇帝隐瞒此案,肯定不是为了保护某个派别,他很单纯,只要郑贵妃不受牵连就行。但客观上,他对郑贵妃的包庇,也避免了朝争的扩大化。

群魔乱舞的年代,很多事情,有时候真的没法说得清!

明万历朝“梃击案”到底谁是主谋?

明代的“梃击案”作为明宫三大案之首,案情扑朔迷离,隐幕重重,历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时至今日,我们很难再得到事实的真相,唯一能做的就是从故纸堆里重新梳理案情,尝试推测出历史的本来面目。

首先让我们先回顾下案情经过。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初四傍晚,蓟州井儿峪人氏张差,手持枣木棍梃混入紫禁城内,一路闯入太子朱常洛的慈庆宫,击伤内侍李鉴,至前殿檐下,方才被内侍韩本用等多名宦官联手擒拿,交给了东华门指挥朱雄收押。

次日也就是五月初五,太子就此事上报皇帝,万历帝当即令有司对闯宫行凶之人进行审讯。

负责巡视皇城的御史刘廷元,率先对张差进行提审,在审讯中张差交代了籍贯姓名,以及闯宫是为了吃斋讨封赏。

只是张差言语颠倒,语无伦次,看似疯癫,但据刘廷元观察又觉得此人实为狡猾奸诈,应该进一步严加审讯。

五月初十,刑部郎中胡士相等人再次提审张差,这次张差言语清醒了许多,开始供说他的柴草被同村李自强、李万仓烧了,气愤不过,于四月到京,想要找朝廷伸冤,只是找不到门路,巧遇两人告诉他可以拿根棍子当证物去伸冤,这才混入东华门,到了慈庆宫行凶。

胡士相等以“宫殿前伤人”判张差斩立决。

但这样的判词引起了朝中大臣的质疑,东林党和非东林党派之间争论不休,东林党认为事情绝不简单,主张深挖主谋,而内阁大学士方从哲等则认为当以“疯癫”治张差罪。

五月十一日,刑部主事王之宷轮值提牢,见案犯张差不想疯癫之人,便在狱中审问,恐吓道:如实招,给饭吃,不招,饿死。

张差这会居然沉默道:不敢说。

于是王之宷只留狱卒在旁细问,张差供认称他本名叫张五儿,父亲已经去世,只有亲戚马三舅、李外父等人, 靠砍柴与打猎为生。在一个月前,张差在济州卖完货后,赌钱输了,结果遇上一位太监,太监说按他的要求去做,完事后就能给他田地三十亩。于是张差随这位太监入京,来到一个大宅子又见了另一个太监每日酒肉招待。几天后,太监带他进慈庆宫附近,并让他冲进去,撞着一个,打杀一个,杀人也无妨,尤其见到穿黄袍者打死,重重有赏,如被人捉住,也自会有人救。

事情牵涉宫里,已经是滔天大案了,王之宷追问太监为谁,张差不说。

王之宷将事情如实上奏,万历皇帝不予回复,奏疏留中不发。

由于多年的国本之争,太子的地位并不稳固,宫内的郑贵妃自然是百官怀疑的主谋。

五月十八日,百官们接连上奏请严查,万历也没有回应。

很快蓟州知府的回文说明了张差疯癫的经过,原来当初郑贵妃派太监到当地建佛寺,张差就专门卖柴草给太监用来烧砖,这引起了同乡的嫉妒,放火烧了柴草,张差向太监告状,太监不管还责备他,于是持木棍进京告御状。

到了五月二十一日,刑部再审,张差供出了太监刘成、庞保主使,这下满朝皆惊!

刘成和庞保是郑贵妃的宫中亲信,案件牵涉贵妃,似乎梃击案的真正主使已经呼之欲出了。

京中关于贵妃外戚谋害太子的舆论漫天飞,贵妃的弟弟郑国泰忍不住上疏自辩,结果自然是越描越黑。

五月二十八日,万历皇帝在慈宁宫召见文武百官,当着百官的面和太子朱常洛上演了一副父子情深的戏码,太子以张差就是疯子,尽快处决,不能株连,这才让愈演愈烈的朝中争端告一段落。

之后张差被凌迟,而庞、刘二人则被秘密处决。

这个案子的疑点就在于,即使当时明廷的宫门守卫松懈,但绝不可能松懈到任一个外人可以随意进入的地步,必有人为之掩护,但是否是庞、刘二太监就不一定了。

当时只是为了尽快了结案子,对庞、刘二人是否参与主使,并未细究,尤其在张差被杀后,唯一的人证没有了,庞、刘又拒不承认,案子的真相也就成了迷。

先说嫌疑最大的郑贵妃,郑贵妃备受万历宠爱,儿子福王也差点被立为太子,她主使人行凶太子,就动机来说是自然是最强的,可奇怪的是,这手段也太拙劣了。

费尽心思找了个刺客,将他带进皇城,给个棒子就堂而皇之的闯进东宫,要打杀太子,怎么看怎么像出闹剧,难不成以为东宫没有其他人会阻止?还是指望棍棒就能轻易将太子敲死?

因此明眼人都能看出,贵妃指使的可能不大,至少给把刀吧,哪怕匕首也行。总不至于是为了给太子个教训,纯粹吓唬太子?要是这样郑贵妃真的是脑子秀逗了。

贵妃有嫌疑,全天下都知道她和太子是对立的,可就作案手段和效果来说,不仅不能伤到太子,反而能将自己彻底至于不利境地,反而成了本案最不值怀疑的人。

再看太子,梃击案之后朱常洛从名不副实的太子,变得名实相副,宫内的待遇都有了显著提高,万历和贵妃已经彻底断了更立福王的心思,太子地位愈加稳固,不可撼动,成了梃击案的最大受益者。

若是以谁获益的角度来看,自然也有可能是太子自己上演的苦肉计,借此打击郑氏的势力。

但从之后的红丸案、移宫案来看,朱常洛不过是个懦弱胆小,沉湎酒色之人,他若是有这份心计,早就在国本之争中占据主动,何至于被郑贵妃欺负的死死的。所以太子本人自导自演的可能也不大。

但太子自己导演的可能性不大,并不表明不是太子身边人所为。

虽然在国本之争中,太子的地位岌岌可危,可朝中大臣们支持朱常洛,尤其是东林党。

案发时首先审理此案的刘廷元,及之后的刑部朗中胡士相等俱为浙党,更偏向与皇贵妃和万历皇帝。

而揭露此案的王之宷为东林党,最后刑部十三司内就此案争吵不休,也是东林和浙党等的争论。

东林党巴不得将此事闹大,既能把矛头指向郑贵妃,又能打击浙党最早定下的疯癫闯宫结论,更重要的是还能扭转东宫太子的不利局面,可谓是一石三鸟。

当然这只是笔者的推测,未必是真的。

值得注意的是,太子身边的亲信太监王安,便与东林党相交莫逆,在朱常洛登基后,被擢拔为司礼监太监的王安劝朱常洛重用东林党人,腹黑的揣测一下或许是当年王安和东林党人同谋,一手做了此局,才有之后的政治利益交换呢?

明万历朝“梃击案”到底谁是主谋?

西李姓李,李可灼也姓李。西李与神宗的郑贵妃一向很亲近,而郑妃在梃击一案早就有了嫌疑。用红丸把光宗弄死,莫非是为了要把福王常洵从洛阳请回来当皇帝?

  郑贵妃本人,确也太不避嫌。在光宗末死以前,她向光宗建汉立西李为皇后;西李也向光宗建议尊她(郑贵妃)为太后。这很像是她准备以“皇太后”的资格垂帘听政,甚至演出废君立君的把戏来。

明万历朝“梃击案”到底谁是主谋?

梃击案是明朝三大迷案之一(另外两大案分别是红丸案和移宫案)。万历四十三年五月初四(公元1615年5月30日),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一个疯汉子闯入了慈庆宫,持棍乱打太子朱常洛,闹出了震惊朝野的一桩大案。事后,在刑部和皇帝之间绕了一圈后,皮球被踢给了太子朱常洛。最后“老实人”朱常洛息事宁人。说这事是疯子张差的个人行为,与他人无干。于是张差问斩菜市口,案子就这么结了。但是官方的铁案不等于民间的共识。关于梃击案的幕后主使历来众说纷纭,几百年来唯一的定论就是此案并未水落石出、真相还隐藏在迷雾的背后。

关于梃击案的主谋,我以为可能性有以下三种:

一、确实是张差的个人行为,当然,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虽说几百年后,大洋彼岸出了桩精神病患者刺杀总统的案子。但当时里根在户外,刺客手里有枪,不必贴身进击,可操作性很强。而疯汉张差手头只有冷兵器,太子又宅在紫禁城中。按常理来说如果没人协助,张差是没法作案的。但是万事皆有可能,哪怕是万中唯一的概率我们也不能当它不存在。

二、郑贵妃是主谋

不得不说郑贵妃的嫌疑的确最大。因为事成之后她和她的儿子是最大的受益者。请注意,这儿说的是事成之后。但是以张差的武器装备来看,这事儿实在难成。郑贵妃若是真有胆(心估计是有的),就不能给张差一把刀么?就算郑氏头发长见识短,她的党羽能够把皇宫守卫支开就想不到给刺客一把利刃?这委实有些匪夷所思啊。

三、此案为太子党的苦肉计

朱常洛虽然贵为太子却实在是算不上根正苗红。想当初万历一时兴起,和端洗脸水的宫女那啥了一次,没成想却珠胎暗结。原本万历同志是不想认账的,无奈明朝太监对皇帝的房事实在是看得紧,皇上在何时何地与何人擦枪走火,账本里都记得清清楚楚。只好不情不愿地让那个宫女生下了长子朱常洛。故此万历同志一直都不待见这货。若不是一帮子文臣拼了老命争国本,太子之位是轮不到他的。皇帝想立的其实是皇三子,这一点至死未渝。所以说朱常洛的太子之位是不稳的。那他该怎么办呢?那就想辙呗,太子身边历来是不缺智囊的。前面提到,刺杀成功最大的受益人是郑贵妃一党,那么若大事不济呢?太子自然就成最大的赢家了。话说张差刚被抓的时候胡言乱语,装疯卖傻。结果王之寀同志(各位看官一定要注意王同志的站队问题)一参与,什么话都往外说了,矛头直接对准了郑贵妃及其家人。要知道万历同志虽说不怎么在乎自己的江山(几十年不上朝的主)。但对郑贵妃还是挺上心的。所以当太子深明大义、将大事化了之后。皇帝必然是领他的情的。而且经过这么一闹,万氏一党争太子的心只怕也没了(胆破了)。所以梃击一案算是基本为朱常洛接班继位铺平了道路。因此太子是有动机安全地“刺杀”自己的。而且,我以为,这个可能性是最大的。除了基于获利最大者嫌疑最大的推理外,这个案子能够迅速的偃旗息鼓也让太子一党显得可疑。指控张差独自作案明显没有太大的说服力,而太子一出手就能把它办成铁案,原因何在?皇帝只要爱妃无恙自然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个可以理解。但是大臣们也就此没了声息是很值得玩味的。要知道,这可是一伙在争国本中把明神宗折磨得死去活来的那帮狠人啊。

明万历朝“梃击案”到底谁是主谋?

嫡长继承制对维护封建统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试图废长立幼,轻则波涛翻涌,宫廷动乱,重则埋下隐患,国家危亡。发生在万历43年(1615)的梃击案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五月初四的傍晚,一名叫张差的壮汉手持一根木棍,突然闯入太子居住的慈庆宫,打伤守门太监,正准备向太子行凶时,太子内侍闻讯赶到,在前殿逮捕壮汉。明神宗朱翊钧立即命令法司提审问罪,张差胡言乱言,一会说吃斋,一会说讨封,问了数小时,问不出头绪,只好交刑部定论。郎中胡士相重新提审,这次他交待:“邻居李自强、李万仓烧了我的柴草,我气愤不过,就到京城告状。有个不知姓名的老公公告诉我,拿根枣木棍就能告状。我就赶到皇宫宫门,打伤了许多人。”。

刑部提牢主王之宷觉得蹊跷,以饿饭相要挟,张差才道出真言。他本名张五儿,35岁,比较近的亲戚有马三舅、李外父等人,有个老公公许诺完事后给30亩地酬谢。

明神宗又令员外郎陆梦龙再审犯人,陆梦龙说:“如画出入宫路径,说出遇到的人,不仅可以免罪,还可以偿还柴草”。张五儿交待:“马三舅名马三道,李外父名李守才,和我都住在蓟州井儿峪。前面不知姓名的老公公,实际上是修铁瓦殿的庞保。三舅和外父常到庞保住的地方送灰。庞保、刘成二人在玉皇殿前商量,还有我三舅、外父他们骗我混入宫中,一顿酒饭之后,将一根棍子交到我手中,又将我带到慈庆宫前,让我见人就打。许诺如能打死穿黄袍的人,重重有赏。如被人捉住,他们会出手相救。一道密谋的还有姐夫孔亮。”,随后又画出入宫路径。陆梦龙派人调查取证,逮捕了马三道等人,经核实,张五儿所说基本无误。

庞保和刘成作为太监,怎有胆量作出大逆不道之事?背后必定有人指使。朝臣有一些人怀疑是郑贵妃想要谋害太子,王志、何士晋、张问达上奏谴责外戚郑国泰“专擅”,郑贵妃如坐针毡。其实,怀疑郑贵妃指使不无道理。王皇后无子,神宗偶尔临幸宫女,生下长子朱常洛,尔后,郑贵妃生下儿子朱常洵。郑贵妃机灵风趣,很讨神宗喜欢,神宗欲立朱常洵为太子,无奈朝臣及太后反对而一拖再拖。直到皇长子朱常洛20岁,实在不能再拖了,才封他为太子。郑贵妃眼看儿子与皇位失之交臂,怎可就此罢休?

但目前形势对已不利,郑贵妃向神宗哭诉,神宗要她向太子表明心迹,太子菩萨心肠,父子两个都不愿深究,最后以疯癫奷徒罪将张五儿凌迟处死。不久,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法司五次会审庞保、刘成二人,因死无对证,二嫌犯有恃无恐,均否认渉案。六月一日,神宗密令太监将庞刘处死,以此尽快结案。

梃击案发生后,围绕朱常洛这个人,又发生了“红丸案”和“移宫案”,三大案一直是党争的题目,朝堂之上竟然一直吵闹不休,标志着大明王朝纷乱和衰亡的开始。

明万历朝“梃击案”到底谁是主谋?

梃击案是发生在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的一场有关太子朱常洛被刺杀的政治事件。

当时,万历帝的皇后无子嗣,王恭妃生子朱常洛,郑贵妃生子朱常洵。开始,因王恭妃是宫女出身,郑贵妃得宠,万历帝想违背“立嗣立长”的祖训,册立朱常洵为太子,引发国本之争,遭到朝中大臣和东林党的反对,不得已只好册立朱常洛为太子。后来有个叫张差的人,手持木棒闯入太子的居所——慈庆宫,并打伤了守门太监。张差被审时,供出是郑贵妃手下太监庞保、刘成引进的。时人怀疑郑贵妃想谋杀太子,但皇帝不愿深究,最后以疯癫奸徒罪将张差处以凌迟。又在宫中密杀了庞保、刘成二太监,以了此案。

张差梃击案背后主使是不是郑贵妃已无定论,也有人怀疑是太子自演自导的一出苦肉计,目的是借此陷害郑贵妃。而梃击案真相究竟如何,恐怕无人知晓了。梃击案遂成为晚明三大疑案之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