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为何大力支持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的本质是加强君主专权,削弱守旧贵族势力,从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这种变法,哪个君主不喜欢?

商鞅一共给秦孝公献了三策,即帝道、王道和霸道。头两次商鞅大谈帝道和王道,秦孝公听得快要睡着了,弄得推荐者景监都受到秦孝公责备。

当第三次见面,商鞅大谈霸道,秦孝公眼睛直发光,多次移动坐垫,靠近商鞅。君臣俩一连谈了三天三夜,丝毫不见疲倦。

双方交谈过后,秦孝公立刻以商鞅为左庶长,拉开了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商鞅变法。在变法过程中,阻力重重,秦孝公坚定不移地做商鞅的后盾,强行推进变法。

果然,一个强大的大秦帝国,突然崛起于列国之间!

那么,商鞅变法到底变的是什么?为什么帝道、王道让秦孝公提不起精神,而霸道就能成功?

帝道和王道的没落

帝道,是指三皇五帝上古时期的治国之道。严格意义上讲,那时候还没有“国”,只是部落联盟的生态模式。帝道治国,讲究无为而治,民如野鹿,上如标枝,原生态的治国方式。

王道,是指西周分封制下的,君主与贵族共治模式。天子分封,诸侯与天子共治天下,诸侯分封,诸侯与大夫共治邦国。

中国的诸子百家,孔子推崇的就是王道,儒家思想本质上就是恢复西周的治国理念;老子推崇的就是帝道,道家思想的本质,就是回归到三皇五帝时期的自治状态。

难怪儒家和道家治国不能成功,这两种理念,都是开了历史的倒车,而不是面向未来。帝道和王道,是基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和特殊的政治环境,而发展出来的治国策略。

比如帝道,三皇五帝时期根本没有国家形态,黄帝、尧、舜、禹等,只是各大部落推选出来的联盟首领,行使的是部落让渡的部分权利,管理上是松散的,部落还保留了很大的自治权。

王道时期有了统一的国家机器,社会结构也由部落联盟,跨入城邦联盟。人口多、地盘大,是这个时期与上古时期的显著差别。王道既有帝道时期的联盟特性(只不过改成了分封分治的模式),也有帝道时期所没有的国家机器。

如果说,随着人口和经济水平的发展,由部落到城邦是必然,由帝道到王道也是趋势,那么王道为什么也不合时宜了呢?

霸道霸在哪里

自周公设计分封制后,中国的社会结构,形成一个“众星拱月”的模式。看起来这是一个很完美,很牢固的结构,事实上,随着年代的推移,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宗法制,慢慢崩塌了,周天子对各诸侯国的授权治理,早已失效,天子号令如橡皮图章。

位于分封制结构最中心的部分失效了,外围的诸侯国结构还能稳固吗?不能,一样处于崩塌状态,只是表现出症状,要大大晚于中心部分。

按照分封制结构,各诸侯国的国君,也要分封自己的宗室子弟,即大夫,大夫的领地也叫“家”。西周晚年,诸侯国的君主视自己的“国”为私产,不再理会周天子的“天下”,于是“天下”的概念崩塌了。同样大夫视自己的“家”(封邑)为私产,不再理会国君的“国”,那么诸侯国难道不会崩塌?

这就是孔子痛心疾首,高呼“礼坏乐崩”的原因!只不过,老夫子方法比较粗暴,想把社会赶回到过去,而商鞅则看到未来,即法家的霸道!

霸道到底“霸”在哪里呢?一句话——彻底摧毁分封制下,君主与大夫的共治模式,实行君主集权,以法治国!

需要指出的是,商鞅所谓的“法”,其实跟我们今天的“法”完全不一样,它的宗旨就是为君主独裁统治服务,跟现代法律的“民主精神”背道而驰。“法”是霸道的刀把,操控在君主手中。这样的变法,哪个君主不喜欢?秦孝公怎么能不两眼放光。

商鞅变法肥了谁

商鞅变法无疑是适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所以他成功了。

变法首先让君主成为第一个拿到改革红利的人;

战国时期,由于分封制作祟,贵族阶层垄断了仕途,形成与君权分享治国权力的格局。君权分享的危害,最典型的就是晋国,结果导致三大家族分晋。同样的情况还有齐国的国、高,及鲁国的三桓。孔子说“君不君臣不臣”,就是指这个现状。

商鞅变法,剥夺了贵族的分治权力,国君成为独裁者,贵族成了打工仔,帝国的产权本上,国君是唯一的主人。

变法让平民百姓有机会改变命运

变法在废除了世卿世禄制的基础上,建立了军功爵制,这个制度的先进性,在于它不看门第出身,只看你砍了几颗敌人的人头。也就是说,帝国从此拆除了门禁,只要你手持“投名状”,就能进入帝国大堂,从此出人头地。

这就不是改革了,而是纯粹的革命,也是思想史上的一次地震。从此以后,大秦帝国的老百姓,不再按贵族、平民、百姓划分,而都是编户齐民,可以获得平等的机会,也完全可能一日间,从鸡窝里飞出金凤凰。

从此,大秦帝国的臣民,眼不花了,腰也挺直了,砍起人来也有劲了,连走路都踩着鼓点。

变法让秦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

商鞅变法让秦国重塑筋骨,它所焕发出的生命力,光耀天下。还有什么,比让所有人当主人所激发出来的动能还要大的呢?

大秦帝国就是人人自以为是主人,把一亩三地的小账扒得清清的,甚至连六国的人,也争着跑到秦国来当主人。

经历过从集体所有制,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人,都亲眼见识过那段时间,中国农民所迸发出来的惊人创造力。

此理相同。所以,秦国能兼并六国,其实是人家早就设计好了,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蓝本!

坚强的后盾

商鞅变法,皆大欢喜吗?要是这样,商鞅就应该被秦国人当神供起来,而不是被车裂。就在帝国大多数人,欢欣鼓舞地分享商鞅变法的红利时,有一个阶层,成了彻头彻尾的受害人,这个群体就是旧贵族阶层。

旧贵族阶层就是士族阶层,就是秦氏家族的后裔们。他们本来可以靠宗法制,当一条帝国的寄生虫,生下来,朝堂就有他们的座位等着他们,他们可以不劳而获,还可以与国君分享治权,并且将这种特权,代代相传。

现在这个特权被取消了,心情比被挖了祖坟还难受,反抗是必然的。

甘龙、杜挚、赢虔等就是代表人物,若无秦孝公这个坚强后盾,“挖祖坟”的商鞅,不被撕碎才怪。事实上,这股势力的强大,除了已经坐稳王位的秦孝公,能做商鞅的后盾,连惠文王嬴驷都做不到。这就是嬴驷即位后要车裂商鞅的原因,并非他反对变法,而是必须抛出商鞅,才能保住商鞅的变法成果。

幸运的是,秦国并不是旧贵族势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因而反抗力量有限,倘若变法是在齐鲁这样的诸侯国,恐怕是寸步难行。

但即便如此,秦孝公能敏锐地认识到商鞅变法的历史价值,并且终其一生,都坚定不移地站在商鞅身后,为变法大业护驾保航,秦孝公不愧为千古名君!

秦孝公为何大力支持商鞅变法?

这是因为当时的秦国迫切需要改革,而商鞅的变法思想深深的打动了秦孝公。

积贫积弱的秦国,迫切需要改革来跟上时代的步伐。

在秦孝公即位之前,秦国正处于数十年的动荡当中。由于君位的不稳定,使得国内矛盾激烈,东面强大的魏国趁机西进,夺取了秦国河西之地,秦国君主被迫割地讲和,迁都到栎阳来躲避魏国的锋芒。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秦孝公敏锐的感觉到,需要学习关外六国变法的经验,来强大自己的国家。

发布求贤令之后,商鞅闻名前来投效。

《求贤令》作为战国初期著名的人才招募广告,给当时郁郁不得志的商鞅很大的诱惑。他很快就带着李悝的《法经》前往秦国,通过秦王宠臣搭线,与秦孝公见面。最初,商鞅夸夸其谈,大讲帝王之道,听的秦孝公哈欠连天,商鞅见状不妙,转而介绍起了霸道之术,这下秦孝公稍微来了点精神,毕竟先祖秦穆公是他的偶像,随后,商鞅讲起了富国强兵之策,只见秦孝公两眼放光,拉起商鞅畅谈数日而毫无疲倦的感觉。

顶住国内压力,大力支持变法。

在与商鞅彻夜畅谈之后,秦孝公果断支持商鞅实施变法。为此,不惜拿太子来立威。

鞅之初为秦施法,法不行,太子犯禁。鞅曰:“法之不行,自於贵戚。君必欲行法,先於太子。太子不可黥,黥其傅师。”於是法大用,秦人治。《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

通过建立军爵制度,重农抑商,废除分封制推广郡县制,给秦国的经济军事提升打下了稳定的基础。

总结:秦孝公之所以大力支持商鞅变法,首先是因为当时的时代背景,不变法那么秦国会继续积贫积弱,最终被其他大国所吞并。其次是因为商鞅的政策,与当时秦国国内的弊病正好契合,通过商鞅这把利刃,秦孝公得以斩除那些迟滞他发展的反对派。最后一点,秦孝公敏锐的知道可以通过支持商鞅的变法,给秦国的强大建立了雄厚的基础,在位二十余年间,一如既往的坚挺商鞅,最终得以成就霸业。

秦孝公为何大力支持商鞅变法?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第一,秦孝公有变法的意愿

秦孝公上台的第一年,便发了一道破天荒的“求贤令”,以裂土为赏,求天下贤才。我们且来看看这道历史上十分珍贵的求贤令原文:

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国人宾客贤士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秦国面临的问题。

在此之前,秦国最风光的岁月,是春秋时代五霸之一的穆公时代。秦穆公之后,秦国遭到晋国的死死压制,不能跨入中原半步,因而在中国的诸侯中,秦国一直默默无闻。进入战国后,晋国分裂为三,然而秦国不仅没有因为晋国的分裂而受益,反而被魏国夺走了河西之地。因而秦孝公在求贤令说:“国家内忧,未遑外事”。蒙受两大耻辱:其一,三晋夺我河西地;其二,诸侯卑秦。这两大耻辱,“丑莫大焉”。只要有人可以令秦国强大,孝公愿意“与之分土”,裂土为侯。

由此可见,秦孝公变法的意愿是相当强烈的。

第二,商鞅变法为什么合秦孝公的胃口

在秦孝公发布求贤令后,商鞅觉得机会来了,于是入秦,并先后三次向秦孝公进言。

刚开始时,商鞅也摸不准秦孝公的思路,于是他采取投石问路的谨惧做法。第一次他推销帝道,就是三皇五帝的那些道道,讲仁义道德这些大道理,把秦孝公听睡着了。第二次他推销王道,就是禹汤文武这些先王之道,秦孝公同样不感兴趣。第三次商鞅推销霸道,就是春秋霸主的经验之谈。这次秦孝公流露出浓厚的兴趣。

秦孝公的看法是这样的:五帝三皇那些道道,用他们的方法来建功立业,花费时间太长,我等不了。贤明的君主,应该在位时就扬名天下,而不是默默无闻地等上数十年乃至上百年才能成就帝王之业。

现在商鞅已经把准秦孝公的脉,于是便回答说:“要使国家在短时间内迅速强大起来,方法是有的,但是这个方法,在德行方面,就无法与商、周时代相比了。”

秦孝公并不在意德行,他要的是国家迅速强大的方法。于是商鞅说:“秦国一直以来所沿用的制度法令,很多都不适宜当下了。要改变国家,首先要变法。”他开始向秦孝公全面推销自己法家那一套变法主张。

第三,秦孝公有推行变法的勇气

接下来是考验秦孝公勇气的时候。

变法,意味着要把历代先王的法令制度推倒重来,摧毁传统。这得有多大的勇气。人有惰性,国家亦然,传统就是惰性。当一件事成为一种习惯,就有一种巨大的力量阻止其变化。

刚开始时,秦孝公思想也是动摇的。他焦躁不安,吞吞吐吐地对商鞅说:“我想变法,又怕天下人非议我。”此时的秦孝公只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即便他是君主,要以一人迎战一国之人,他信心瞬间崩溃。

商鞅慨然道:“优柔寡断者不会成名,迟疑不定者难以成功。真正高人的做法,必定超乎寻常人的见解;有独立见解的智者,必定遭众人的厌恶。有智慧的人在事情发生之前便能看到结果,愚蠢的人即便事情发生了也懵然不知。智慧的人少,愚蠢的人多,主上要做成一件事,不可与民众商量如何开始做,因为他们不过是鼠目寸光。您只需要在事成之后,让民众享用现成的果实即可。有高尚道德的人总是不合于习俗,建立大功业的人总是独断专行,不与众人共同商量。因此,只要可以强国,不必效法旧的规章制度;只要有利于民众,不必遵循旧的礼制。”

要成就不世之伟业,就要有超越凡尘的雄心。

雄心战胜胆怯。秦孝公在经历一番痛苦的内心挣扎后,决心义无反顾地推行商鞅变法,以扭转暮气沉沉的秦国政治。

在此后二十几的时间里,秦孝公无条件地信任商鞅,不惜动用国家力量与守旧派势力开战。没有秦孝公的勇气与决心,商鞅变法是不可能成功的。

秦孝公为何大力支持商鞅变法?

一哥“俗人读史记”——

          时势造就了秦孝公与商鞅的合作

    一、少梁之战打醒了秦国、打睡了魏国

秦国迫切需要彻底改革,当从少梁之战说起,秦魏少梁之战并非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拼杀,而是魏强秦弱之战,最后以弱者的勇猛而险胜。战役开始之前,魏国历经改革图强,国力军力大增,国际威望正炽,而秦国历经四代乱世,秦献公有所保留与忌惮的改革才刚刚起步,国力有所改善但并不强大,军力上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以战养战的国家策略不知还能向前走多远。

战役开始以后,幸运的天平再次向秦倾斜,一是魏国以天下老大自居,四面树敌,兵力分散,国力渐疲;二是内部争权夺利,名将奔楚;三是魏相公孙痤用兵失误,将帅不睦;四是魏人被连续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根本不把连年征战装备单薄的秦人放在眼里。而秦人一方,士气旺盛、一心略土、志在必得,国君临阵,父子戮力,将士同心,倾国支持。这样秦人险胜、惨胜于此役也是幸运之极,至于虏获魏军主帅公孙痤可说是大出意外。

战争的胜负早定,然而对于战争的态度决定了历史未来的走向,秦国被打醒了,以战已经不能再养战了,国力的空虚是无法通过战争来弥补的,那样只会造成更大的亏空,秦国最迫切需要的是改革发展、改革图强,秦人最迫切需要的是休养生息、喘一口气,版图上再也经不起战火,秦献公看到这一点,秦孝公更看到这一点,于是秦国的商鞅变法便恰如其分地进入了秦人的历史。而魏国以战败国的身份享受着战胜方送回的主帅、割让的土地,是以战胜的一方自居的,魏人睡着了,睡在夜郎自大的狂妄梦想之中,睡在前代的成绩簿上,睡在历史沉沦的长卷之中。

二、秦孝公的《求贤令》本身就是改革

除了励志改革的内容外,秦孝公的求贤令中对于改革人选的迫切需求本身就是变革,变革了官僚体制来源任用的渠道,六国宾客可以入秦做官、可以享受高于老世族的待遇、巩固县制体系,但有一点是既然要逐步废除分封,又为何再提分土于外人呢?看来,通过做官以求显贵仍是那个时代士子最高的追求与梦想,是社会人生价值观的主要形态,也是国君最肥美的诱饵啊。

三、 商鞅“葫芦”里的“猛药”对症秦国之病

秦国之病,商鞅明白、孝公也明白,二人心里对于秦国的内外局势、前途命运有着共同的认知与研判,然而开出处方的是商鞅,是一剂医治秦国现状的“良药猛剂”。那么,商鞅为何如此叫卖自己的主张呢?——求异!

商鞅是个好的政治商人,先抛出帝道、王道之天下人皆称之为正道的治国学说,没有见地,孝公当然不以为然,而后抛出秦人自以为是最强先人秦穆公的霸道之说,孝公感觉有点入道,乃至最后抛出短期就能见效的强国“干货”,着重于全面发展治理的良药猛剂,孝公大以为然。

其实,太史公或许并不看重商君书之条条框框,述之不详,一看商君书,简直就是围绕着秦国的实际来的,有人说历史要有假设,其他六国用之也强,俗人一哥不以为然,正如一个富贵的人害病,必用引导保养之法,而穷困之人多不计后果,虎狼之药亦能为之用,一场大汗之后浑身皆轻啊。再说这个商鞅可是在魏国国相公孙痤手下干过,深知作为当时老牌帝国魏国的施政得失,军功、耕战无一不是针对魏国,这样一些策略怎能不让孝公折服。三看当时各国都已不同程度实行了变法,秦国较晚,但借鉴了诸国的利弊得失,选择了全面改革的模式,是为天时;秦国相对于山东六国地理较为封闭,人民尚未完全开化,有利于重塑一个新秦国,是为地利;君臣合一信任有加、新兴势力热烈拥护,是为人和。噫,商君之变法可成矣。

 

秦孝公为何大力支持商鞅变法?

秦国弱,一直被压制。

从根上说,春秋时期东方六国一直视秦国为野蛮的国家,上面有野蛮的人民,这是因为靠近西戎,秦国人普遍都养成好战的性格。秦国后来扶晋文公上台,开启晋国百年霸业,和晋国之间经常打仗,秦国是屡战屡败,无法东出。后来三家分晋后,三晋总是压制秦国,尤其是魏国派吴起差点灭了秦国,秦国自那立志要变强大,可惜秦国没人才,于是秦孝公上台,在东方六国广发求贤令。

孝公识人

而此时,在魏国的商鞅不得重用,带着他的法家学派来了秦国。给秦孝公传授王霸之业和富国强兵之策,他们相见恨晚,一直聊了三天三夜。商鞅的理论大胆而且先进,遇到了识人的伯乐,他们一拍即合,商鞅给他三天考虑的时间,考察他的意志坚不坚定。孝公考虑了三天,才果断的任用商鞅。商鞅有多大胆,孝公就有多大胆,这2人真是刎颈之交,世间罕有,在中国历史上君和臣的关系,没人能超越他们。

商鞅变法才是强大的根本

商鞅的变法主要是耕战制度,耕地和战争都有军功爵位制,这提高了国民的积极性,平民都有机会建立功业,把国家变成战争机器,不过这也得罪了秦国老氏族。没有大胆的决心肯定进行不下去。后来商鞅和魏国来了一战,变法效果显著。孝公一死,老氏族恨不得商鞅马上死才好,他曾经也得罪过太子,就是现在的秦惠文公,他要安抚老氏族就车裂了商鞅,商鞅死后,变法的线路一直沿用,直到秦朝灭亡。

秦孝公为何大力支持商鞅变法?

秦孝公之所以大力支持商鞅变法,有两大原因是不可忽略的:其一是秦国的形势所迫和秦孝公个人的决心;其二是商鞅的变法主张切中秦国现实和秦孝公个人意愿。下面我分别展开阐述:

一、变法的背景:秦国衰落,诸侯卑秦

在公元前7世纪中期,秦国还曾是春秋五霸之一,当时出了个秦穆公(公元前659年到前621年在位),任用百里奚等贤臣,接受东方中原文化,推动秦国进步,成为西方大国。

到春秋后期,秦国开始中衰,国内政局动荡,文化风俗落后,被魏、赵、韩三国夺去了黄河以西的领土。到公元前362年,秦献公死,秦孝公继立的时候,秦国已经到了“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的地步,中原各国基本不带秦国一起玩了,秦国要想立足生存下去,必须变革图强。

因此,秦孝公力图改变秦国现状,在国内外发布求贤令,“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商鞅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来到秦国的。

二、变法的主张:富国强兵,实施霸道

在魏国没有得到重用的商鞅当时是携带着李悝的《法经》跑到秦国的,并通过秦孝公身边一个叫景监的宠臣得到了晋见秦孝公的机会。

刚开始两次的见面中,商鞅以帝道和王道的主张来试探秦孝公,结果秦孝公不感兴趣。到第三次见面时,商鞅提出了自己富国强兵的霸道主张,才正中秦孝公下怀。

商鞅的主张虽然遭到了秦国一些保守势力的反对,变法前有大夫甘龙和杜挚的反对,变法过程中又有太子的老师公孙贾和公子虔的捣乱,但由于秦孝公对商鞅一边倒的支持,商鞅变法得以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并收到了实效。

商鞅变法的核心思路就是奖励耕战,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社会风俗,废除世袭贵族特权,强化王权。变法最终也取得了经济快速发展、军事日益强大的效果,新法前后实施近20年,奠定了日后秦统一六国的基础。

如果大家喜欢我的回答,请顺便关注我的帐号“听三哥说历史”,非常感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