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酒释兵权 ,一杯酒是如何释掉堂堂军权的?
一杯酒,就能解除兵权,军队系统是一群小绵羊吗?这是一段伪历史,从来就没有过所谓的“杯酒释兵权”!不过,如何解决唐末以来的军人政治这个顽疾,确实是靠军权政变登基的赵匡胤,必须考虑的问题,是头等大事!正因为“杯酒释兵权”,符合这个历史现状,所以,假故事变成了真故事!
传言中的杯酒释兵权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某个夜色迷人的晚上,宋太祖赵匡胤宴请他的结义兄弟们,这些兄弟包括:石守信(侍卫亲军司马步军都指挥使)、高怀德(殿前司副都点检)、王审琪(殿前司都指挥使)、张令铎(侍卫亲军司马步军都虞候)、罗彦环(侍卫亲军司步军都指挥使)等。都是当年拥戴赵匡胤“黄袍加身”的功臣,是大宋中央军事力量的高级将领。
赵匡胤好酒,跟兄弟们畅饮时时有,今天也不例外。这些高级将领们簇拥着他们的皇帝大哥推杯换盏,回忆着辉煌的过去,发誓再替大哥打江山立新功。可是就在酒酣耳热之际,大哥却突然放下酒杯,满脸愁容。众兄弟不解,齐问大哥为何如此。赵老大长叹一口气说:兄弟们呐,别看我做了皇帝,可是还不如当个节度使快乐呢,我一天安稳觉都没有,还不如你们呢,苦啊!
哥几个更纳闷了,皇帝都做上了,您富有四海,苦啥子呢?兄弟们这么一说,老大似乎更痛苦了:哪个人不想富贵啊,假如有一天有人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虽然你不情愿,但你能推得掉吗?
他这一说,这哥几个清醒了,吓得跪倒一片:臣等愚钝,求陛下给指条出路!赵匡胤满意地点点头,说:人生如白驹过隙,很快就装进小盒子里了,不如多积点家产给子孙,你们过过歌舞升平,颐养天年的事,这样咱们君臣无猜,这多好啊!
敢情这酒的套路这么深!回过味来的老兄弟们,一夜间身体全都出状况了,不是头疼就是腿瘸,集体请求病退。赵匡胤很高兴,一律批准,大把赏赐医疗费。
这就是历史著名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读着很精彩,跟历史背景严丝合缝,可惜,这是段假历史。
杯酒释兵权编造过程这个故事正史根本没有记载,“杯酒释兵权”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真宗年间的大臣王曾的《王文正公笔录》里。后来司马光的《涑水记闻》也记录了“杯酒释兵权”,但事件发生的时间却与王曾不一样。史学家考证,这是因为司马光发现王曾记录的时间有漏洞。再后来,李焘编写《续资治通鉴长编》,综合了王曾和司马光的纪录,并且对故事情节又丰富了一下,于是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
关于这段假历史是如何演变的,史学家们找到了源头。说某天,号称“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突然找到赵匡胤,建议他立即撤掉石守信和王审琪。赵匡胤不以为然,说这是我的义社十兄弟,不会对不起我。赵普说,他们自然不会,但是他们的手下呢?这两人根本管不住他们手下!赵匡胤还是觉得赵普小题大做,他说,区区下属,他俩还是管得住的,而且我对他们很器重!
赵普冷冷一笑:周世宗的手下他管得住吗?周世宗难道不器重手下吗?
这句话立刻戳中赵匡胤的命门,自己当年不也是深受周世宗器重吗?自己还不是被手下推上皇位,背叛了周世宗吗?于是冷汗直流,于是,罢免石守信、王审琪。
这就是故事最早的影子,这里面只有石守信和王审琪,后来人越加越多,我一直奇怪,“杯酒释兵权”的这些人当中,资历最老、地位最高的是高怀德,为什么把他的名字放在石守信的后面,原来,最初根本没有高怀德的事。
假故事的真意义自唐朝藩镇割据后,短短五十年,中原成了皇帝流水线,都是武将惹的祸。所以遏制武将的军权是赵匡胤必须要做的,否则赵宋步前朝后尘将不可避免,这就是“杯酒释兵权”的历史背景。
但是,赵匡胤不可能,实际也没有一次性就免掉这么多高级将领,而是有计划分步骤地改革中央军队编制,伴随编制改革,一步步将这些高级将领调出中央军。靠一次喝大酒解决这么大问题,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
尽管故事是假的,但它的内核却是真的。这种处理方式比较贴合赵匡胤宽仁的性格,也符合当时的历史要求(当时赵宋天下还未统一,还需要这些将领发挥作用,后来的战争中,这些被调任节度使的兄弟们,多次回到中央重担旧职。)。
回过来看一下这个故事,“杯酒释兵权”更像是赵匡胤与武将们达成的一个君子协议,一个心照不宣,君臣间相互保全的默契,一个以国家利益为重,彼此共荣的契约。它透射着那个时代先人们的智慧,辉映着赵宋王朝数百的温情与和煦!
杯酒释兵权 ,一杯酒是如何释掉堂堂军权的?
杯酒释兵权,是权谋,也是最好的归宿。
自古以来,伴君如伴虎,更何况在乱世登上帝位的赵匡胤,人总是不喜欢他人重复自己走过的捷径,因为这意味着你怎么踏过别人的也终将被他人踏过。
于是,太祖斩断了这只还未迈出的脚。
太祖的忧患意识,或者说惊魂未定,并没有被陈桥驿的惊喜冲昏头脑。这个问题,一直被思索,只是被赵普点破,有的时候你真的需要这么一个能把你心里话说出的人,仿佛这都是那个人的主意。
太祖对禁军的控制也是逐渐积累,当掌握十之八九的时候就约下面小弟吃饭。酒鼾之际,说出了那句话,我可以相信你们,但是如果你们被下面的人推上这个位置,怎么办?
没有人接,也不知道该怎么接,被命运的靴子砸中的人,永远相信还会有靴子砸中某个人。所以,第二天,纷纷交出兵权,去过起了闲云野鹤的生活。
反过来说,这岂不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成功?
杯酒释兵权 ,一杯酒是如何释掉堂堂军权的?
宋太祖的这一杯酒,含金量很高。看似是小小的一杯酒,其实背后隐藏着很深的学问。
第一:处世哲学。
对于我们来说,人这一生功名利禄都得到了,最后无非也就是追求个平平安安。别看宋太祖端着酒杯,唉声叹气,诉说自己的苦衷。可是在明眼人看来,他手里端着的哪里是酒啊,分明就是一把匕首——你若还舍不得手中的权利,那这酒就是你的断魂刀;你若识大体,那这就是一杯香醇的美酒。
宋太祖手下的高级将领,个个是人精,哪能看不出酒中所透露出的危机。
于是乎,第二天,高怀德、石守信、赵彦徽等一批高级将领纷纷上表请辞,宋太祖看你们这么聪明,自然顺水推舟。
第二:军事体质改革
杯酒释兵权,只是宋帝国整个军事体质改革迈出的一小步。
经过五代十国的纷争乱斗,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风气: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这种风气很直接的影响到宋朝的根基。我们都知道宋太祖‘‘黄袍加身’’的典故,因此,他心里也会觉得别人为何不能再次‘‘黄袍加身’’,毕竟当时各个地方藩镇的实力不容小觑。宋太祖想要坐稳皇位,就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藩镇势力。
杯酒释兵权,只是一个开端。同时,宋太祖也用这一杯酒传达出一个信号:军事体质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了。
宋太祖,看似小小的一杯酒,酒中蕴含着高深的帝皇之学。
杯酒释兵权 ,一杯酒是如何释掉堂堂军权的?
“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发生在北宋建国初期,众多史籍均有叙述,大致相近。
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之后,在河南开封坐上了龙椅,建立了北宋王朝。
然而,如何建立中央集权制,保证皇权的高度集中,使赵宋江山千秋万岁,一直萦绕在太祖皇帝赵匡胤的心中挥之不去。
这年冬天的一个夜晚,大雪纷飞,北风呼啸。宋太祖思虑这些问题,翻来覆去无法入眠。于是起身,召来御弟赵光义和其一起踩着厚厚的白雪来到宰相赵普家里。
赵普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称,也是北宋治国能臣。此时赵普巳经睡下,忽听下人来报皇帝驾到,诚惶诚恐的赶紧接驾进入舍内,跪道:“雪大路滑,陛下有要事何不召臣进宮晋见,何劳亲临舍下?皇上若有闪失,臣罪该万死!”
太祖和御弟赵光义忙扶起赵普,笑道:“心里有事难以入睡,特来和爱卿说说话。”
御弟赵光义也接着对赵普笑道:“何不让夫人热壶好酒,咱们边饮边聊?”
赵普赶紧让夫人安排酒菜,烧上暖盆,不一会酒菜齐备,三人兴致勃勃相让入席,边饮酒边聊起了军国大事。
几杯酒下肚,太祖说:“唐未以来,争战不休,数十年里帝王換了八姓一十二君,朕要从此息兵,期望国家长久之计,爱卿有何良策?”
赵普精通治国方略,对于太祖的问话其实也是早有考虑。于是忙向太祖阐述了唐朝末年以来诸候争霸、藩镇割据的过程、原因、以及危害程度,同时还道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系列措施。
因为君臣关系本来就很融洽,加上夲身职位就是当朝宰相,而且陈桥兵变扶太祖上位立有大功,因此赵普毫无顾忌,畅所欲言道:“若藩镇太重,尾大不掉,君弱则臣強,岂能不乱?只有削其权、制其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可安定。”
赵普的一席话,道出了唐末五代以来各军事集团不断争战的原因所在,即“兵权”的重要性。
太祖听罢,若有所思,高兴地起身说:“爱卿所言,与朕不谋而合,不用再说,我明白了。”
君臣三人雪夜畅饮谋国,意未犹尽,一直谈到三更方散。夜谈中,一个重建中央集权的制度计划就这样酝酿出来了;与此同时君臣三人筹划的先后消灭后蜀、南汉、南唐等国,即先南方后北方,最后取得全国统一的战略方针也巳出炉。
于是,太祖选择了一个时机,在一次晚朝后,把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一批高级军事将领留下来喝酒。过去是弟兄,现在成为了君臣,太祖看到大家稍有拘谨,便道:“今日君臣同乐,大家还同过去兄弟一样,不要拘束。来,我敬大家一杯!”
武将们看皇帝都放下架子和大臣一道畅饮,气氛自然开始活跃起来。
酒兴正浓,太祖长叹一声道:“我是真不如你们自在快活呀!”
大臣们不解,忙问缘故。
太祖道:“你们说说,我这个皇帝还不是你们硬抬上去的?没有大家的帮助,我能坐上现在这个位子上吗?可是你们谁又知道我做皇帝的难处?这一年来,我可从来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呀!”
众臣一听慌了神,赶紧离席跪问:“圣上富有天下,况天下大定,有谁敢对陛下三心二意?”
太祖苦笑道:“对你们我还能信不过?怕只怕你们的将士当中,有人贪图富贵,把黄袍也加在你们身上。到时你们想不干又能行吗?何况皇帝这个位子,谁不眼红呢?”
石守信、王审琦等众人听到这里巳听出弦外之音,知道巳经受到皇帝猜疑,感到大祸临头,弄𣎴好将引来杀身之祸,于是含着泪对太祖说:“我等都是粗人,蒙陛下知遇之恩得有今日。臣等没有想到这一点,请陛下给指一条出路。”
太祖请大家起身说:“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不过是想多聚财物,多多娛乐,使子孙后代免于贫乏。我替你们着想,都把兵权交出来,到地方去做个闲官,多置良田宅院,纳些歌伎美女,日夜笙歌相欢,以终天年。朕再和你们结为儿女亲家,咱们君臣之间上下相安,再无猜疑,这样不更好吗?”
众臣听太祖说完,齐声说:“陛下为臣等考虑的太周全了,臣等愿意交出兵权。”
第二天上朝,石守信、王审奇、高怀德等,每人呈上一份奏章,说自己年老多病,请求辞职。宋太祖赵匡胤马上准奏,乘势收回了各人的兵权,并赏给各臣每人一大笔财物,安排他们到各地任差去了。
宋太祖收回他们兵权之后,建立了新的军事制度,从而加強了牢固的中央集权制度。军队也从此由皇帝直接指挥调动,各州郡县的地方长官也由朝廷委派。通过一系列措施,刚刚建立的北宋王朝得以稳定发展。
这就是发生在北宋初年,著名的“杯酒释兵权”故事,宋太祖不费一兵一卒就收缴了朝廷要员的军权,不伤君臣和气,解决手段之巧妙,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
杯酒释兵权 ,一杯酒是如何释掉堂堂军权的?
自古以来,皇帝都很忌讳功高震主的将领,宋更如此,因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把小皇帝的位置抢了,依仗的就是军权,终宋一生都是文官地位高于武官。如果说是事前没有密谋,部下私自做主,任谁都不会相信。杯酒释兵权,这些将领也是跟随太祖夺权的人,大家心知肚明,要权命留下。
杯酒释兵权 ,一杯酒是如何释掉堂堂军权的?
现存“杯酒释兵权”的最早记载,是北宋真宗时的宰相丁谓所写的《丁晋公谈录》和北宋仁宗时宰相王曾的《王文正公笔录》。
丁谓的《谈录》记述了赵匡胤与赵普的一段对话。宰相赵普对太祖赵匡胤说:“禁军统帅石守信、王审琦兵权太重,不能再让他们领兵了。”赵匡胤听后不以为然,说道:“石、王这两位老将是我多年的老朋友,难道还怕他们造反吗?”赵普说道:“石、王这两位老将肯定不会造反。但他们缺乏统帅才能,日后肯定制伏不了部下。如果其属下将官要造反的话,他们也会身不由己的。”太祖仍然表示怀疑地说:“这二人受国家如此重用和恩惠,难道会有负于我?”赵普从容答道:“只怕就如陛下,怎么也负于周世宗了呢?”太祖顿时大悟,就听从了赵普的提议,罢了两人的兵权。
这段记载说明,太祖是在被赵普说服后,才开始按照赵普的建议着手进行解除兵权的。其中并没有戏剧性的“杯酒释兵权”故事发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