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不败将军”白起,晚年为何死得如此凄惨?
白起的遭遇,跟众多古代良将一样,有能力面对强敌的明枪,却无力抵挡内部阵营的暗箭伤人。上天赋予了白起天才的军事才华,却没有给他一个聪慧的政治头脑,一辈子为国家建功立业,到头来,终是逃不脱同僚的陷害,和君王的忌惮!
战神白起战国天下混乱,狼烟四起,给白起这样的军事天才,培育了一个施展才华的土壤。秦国的军功爵制,又为白起创造了良好的平台。
白起的先祖是楚平王后人,后来祖上迁徙秦国,到他这一辈,就是个平民了。白起靠战功,做到左庶长,在穣侯魏冉的推荐下,担任攻打韩国新城的主将。这一战,白起斩杀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从此秦国出函谷关畅通无阻,“人屠”的恐怖诨号由此叫响。
不久,白起就被提拔为大良造(即丞相),六七年间他连夺魏赵韩三晋之地,六十余座城池,成了百战百胜的名将。
此后,秦国将它的刀锋直指楚国,白起战汉水、破郢都,让强大楚国差点亡国,从此一蹶不振,彻底失去了与秦国掰手腕的能力。
长平之战,是白起一生军事生涯的光辉顶点,这场历时三年的战役,耗尽了两国所有的积蓄,最终,赵国四十五万大军,葬送于白起的屠刀之下,赵国虽存犹亡!
范睢的小算盘白起的人生转折点,也出现长平之战后。长平之战结束,赵国只有240名小兵,被白起释放回国,赵国不光失去了全国所有的精锐部队,连后续兵源也没了。
白起乘势兵围邯郸,准备毕其功于一役,灭了赵国!
这时候,纵横家苏秦的弟弟苏代,悄悄出现在了应侯范睢的府中。苏代跟苏秦一样,都是善辨之士,他对范睢说:秦国灭赵就在眼前,可是一旦灭了赵,秦王肯定称帝,白起一人得了七十多座城市,灭了敌国百万之师。这功劳,没谁能比,他肯定会位列三公,排到你前面,您能甘心吗?莫不如,您劝秦王班师,赵韩魏三国各自割让一些城池给你们,这样白起就无功,你们不用打就白得城池,岂不是百利无一害?
范睢的小心脏动了一下:成交!
于是秦昭襄王在范睢的有说下,不顾白起的激烈反对,强令白起班师,把白起恨得牙根痒痒。
白起的短板其实,范睢肯定不是叛徒,昭襄王也不是白痴,假如能轻而易举地灭赵,他们肯定不会因为苏代的花言巧语就能上当,撤兵确实也有难言之隐。
一来秦国虽然赢了长平之战,实则惨胜,秦国也元气大伤,急需恢复。二来秦国兵围邯郸,让魏国和楚国意识到,唇亡齿寒的那一天不远了,两国救兵已经逼近。
也就是说,秦国没有能灭掉赵国的把握,反而有转胜为败的危机!
但白起作为军事家,他看不到政治层面的东西,只是单纯的考虑军事作战。于是,他非常义气用事,借着身体原因,泡起病假,并有怨言传出。
当年九月,昭襄王再次兵发赵国,因白起生病,就派王陵为将,结果损失了四万兵马,再派王龁顶上,又是一个惨败。昭襄王没辙了,只好请白起再次出山。
白起政治上的幼稚表现出来,以健康为由多次拒绝,被强令出征后,又多有怨言,给人留下了话柄!
昭襄王的冷酷白起的怨言传到昭襄王耳朵里,他的猜忌心理活动开了,加之军事上接连失利,他把这个压力,转化成了对白起的怒火!
在范睢的挑动下,昭襄王做出了一个让人扼腕的决定:将白起赐死在杜邮!
不说军事层面的对与错,单凭白起几句牢骚话,就置人于死地,昭襄王逃不掉一个“毒”字!
其实,白起虽不情愿,但已经就范,抱病出征,就已经表明心迹:虽不认错,但忠于王事。这还不够吗?
这就是封建王朝的悲哀,臣民的生命权,就在帝王的一念之间,没什么道理可讲,也不会顾及你过去为国流过多少血汗!
悲夫!白起白起接到赐死他的诏令,仰天长叹:我犯了什么罪过,竟落得如此下场?沉默片刻,又说:长平之战,我以欺骗的手段,坑杀赵国四十万降卒,这就是我该死的地方!
言罢,白起拔剑自刎,一代战神魂飞魄散!
白起到临死,都不曾将自己的遭遇,归罪于昭襄王的无情,可见昭襄王对他的猜忌,是多么的无厘头!
白起死的很冤,比岳飞还冤,岳飞还有一个“莫须有”的罪名,白起有什么罪名?什么都没有,凭几句牢骚话,触动了帝王敏感的神经,就丢了性命,世上有这么草率的事么?有这么不幸的功勋吗?
悲夫!白起!
世上的事总那么相似,白起因为自己不善于政治权谋,得罪了冷酷无情的君王,又落入了那个自私的政客范睢,给他挖好的陷阱。良臣不善谋身,几千年中国封建史,这样的悲歌吟唱了一首又一首。好在历史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让白起的光辉闪耀千年!
秦国“不败将军”白起,晚年为何死得如此凄惨?
谢谢邀请!长平之战后,白起本来是要一股作气直接攻击邯郸的。可是这是秦国国内传来暂缓的信息!据说是战国派一说客找到秦国的范睢,说白起在攻打赵国的邯郸,那将来白起的功劳可就是功高盖主了。另外赵国也可割让几座城池。于是范睢努力后与赵国和谈!这期间有近一年的时间,赵国毁约,秦王派王陵领兵攻打邯郸!久攻不下!就想起了白起,然而这时白起称病了不能带兵,白起说,邯郸是赵国都城,离秦国远,粮草供应不利,而且赵国周围的国家也清醒了,赵国一亡,其他魏国楚国韩国,都有危险!怕他们联合!另外这一段时间赵国廉颇已经重整军队士气高涨!秦国长平之战虽然胜了,但部队疲劳啊,已经不能再打了!白起的分析很是诚恳,并不是怨秦王当时不让他乘胜追击。秦昭王看着不行,亲自去劝说白起,白起不答应。秦王又派范睢去说,白起依然称病不同意带兵。结果这场战争打了十七个月,秦王不断增兵又换将,也没有打下邯郸,反而被赵国搬来楚国魏国的援军,里应外合,把秦军打败!白起这时反而很骄傲说,秦不听他的,才打败!秦昭王大怒,于是下了死命令,要求白起重新领兵!可是白起没能感觉到秦王的杀气,依然称病不出,范睢再次来劝也不行!秦王下令将白起一下降成普通士兵,到城外兵营报道!白起就这样走了,秦王不放心这样的战神啊,于是派送一宝剑给白起,白起哀叹,我何罪天于此啊?后来他想起长平之战,坑赵国降兵数十万,也感到是自己的报应了!
秦国“不败将军”白起,晚年为何死得如此凄惨?
宁可自杀,也不叛秦。骨气直追古风。
秦国“不败将军”白起,晚年为何死得如此凄惨?
白起何许人也?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百万人屠、一代杀神!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战争疯子,更是为了战斗而生的战争奇才。一生征战无数,战功赫赫,打遍天下无敌手,东方六国无一能与之一较高下。即使是同为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也得避其锋芒。
他就是那个时代的战神,是秦国最为耀眼的将星,其一生戎马,为了秦国的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特别是长平一战,完败赵国,使秦国东进的道路之上,再无像样的对手,一统天下,只是时间问题。可以说白起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秦国未来几十年的命运,没有白起,就没有秦王称雄的壮志,就更没有秦王政一统六国的壮举。他也受到秦昭王的封赏,封号武安
但即使如此,白起最终也难逃被赐死的结局,为何会如此呢?
首先功高震主是一个!
因为没有那个君主会允许一个有功劳的下属与自己平起平坐,可以同甘苦,但不可以同享乐,这一点无论是韩信,还是文种都是很好的例子,就算救了自己的命,也不允许这种威胁存在。秦昭王在长平之战后部听取白起建议,一鼓作气灭亡赵国的原因。除了当时天下形势和自身国力不允许之外,防止白起功高震主也是原因之一。
第二点就是君臣矛盾!
白起为人过于锋芒,长平之战后的他声望达到近乎顶峰,竟然有些得意忘形。因为和秦昭王的分歧而心存怨念,君臣就此生隙。
君臣有别,作为臣子,即使你功比天高,面对君上,那也得低下你骄傲的头颅。但白起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长平之战后,秦赵本已经言和。但由于赵王出尔反尔,秦昭王一怒之下,发兵攻赵。这一次白起站出来反对,他认为当时的天下形势不利于秦国,攻打赵国恐会失败。气头上秦昭王哪里还听得进去,继续一意孤行,结果惨败于邯郸城下。
而这时候,白起做出了一个非常白痴的举动,他声称“当初秦王不听我的计谋,结果如何?”。这不是实名嘲讽秦昭王嘛。
昭王心想:你是老大,还是我是老大?你不给我面子,那我就不给你活路了。那么这样一来,白起似乎更没有什么活下去的理由了。
不过呢,白起此时还是有机会的,当时秦军前线战事不利,昭襄王没辙了,只好请白起再次出山。
可是白起那臭脾气又来了,以健康为由多次拒绝,被强令出征后,又多有怨言,给人留下了话柄!
这下秦昭王再也忍不了,最终将白起赐死在杜邮!
其实在这一点上,同是战国四大名将的王翦,就要比白起聪明许多。
他和白起一样,乃是秦国各自时代中流砥柱式的将星,他也是打过无数场战斗的人,而且同样是,战功赫赫。秦一统天下的过程中,王翦出力最多。
相较与白起和秦昭王,他王翦也同样算得上功高盖主,按理说,这种人最合适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了,那他岂不是也要被赐死?但事实上,王翦在灭了五国功勋显著的情况下,最终却是明哲保身,安逸终老。
这和王翦圆滑的处世态度式分不开的,他能看清这一点,更清楚自己可能迎来的下场。所以,他耍无赖,他清楚只有自己是个傻子,他自己才能活下去,所以在出征攻打楚国之前问秦王要了大片的土地田产。在外人看来这或许是贪得无厌,是仗势嚣张。但是在秦王眼中,这是在表忠心,表明自己无意自立为王。
而正是由于王翦这种主动示弱的方式,让秦王打消了对他的猜忌,最终王翦得以安享晚年,老死家中,并没有落得白起那样被赐死的下场。由此可见,白起的凄惨结局并不是不可避免,前提是他那个硬汉子臭脾气能改一改!
秦国“不败将军”白起,晚年为何死得如此凄惨?
白起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人物,长平坑杀更是让他的声望达到了顶峰,也被世人所铭记,那么这么一个功名赫赫的战将,何以得不到善终呢?
▲白起剧照
白起出生于战火纷飞的时代,那时秦国国力在前几代君主的发展下,已经很强大。当时在位的秦昭王更是心怀大志,不单单执着于霸主,而是开始侵吞其余国家的步伐。
白起趁势加入日益壮大的秦国,首战报捷,战术灵活,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中抓住时机,先小后大,虚虚实实,扑灭韩国和魏国的军队,一战成名,至此开始他战神的一生。
在之后的岁月里,拔魏城,侵楚国,灭韩国,累计歼灭四十余万人。白起和那个时代的将领不同的是,他的战斗以歼灭为主,即消灭敌方有生力量,使其难有反扑之力,据不完全考证,整个战国时期所歼灭的人数,白起就占了一半之多。
▲长平之战
就这样,白起风风光光地度过了前半生,声名加身,好不风光。直到秦国灭韩,上党被围成孤城,城中的人为了祸水东移,眼见国家不可能派遣军队支援,就投了赵国。赵国君主几番思索,终是忍受不了白白得到的利益,收纳上党,并于秦国开始争霸。这场战役直接决定了战国后期的走向,输赢之间定天下的王者。
赵国派遣善于守城的廉颇,廉颇于战场上布置了三道防御战线,前后十余里。两国对峙三年,但是秦国国力强盛,消耗之下,赵国的粮草不足,国内压力巨大,加上秦国的反间计,其实赵王也是迫于无奈,也是冒险启用赵括,结果惨败,白起坑杀兵卒四十余万人,人头滚滚,杀名赫赫。
▲长平之战
此刻的白起可谓是战国最明亮的星,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星星即将陨落。白起本准备乘胜追击,结果赵韩二国派遣使者暗访秦国丞相范雎,范雎收了珠宝,就以国力凋敝无力为继为理由,劝下秦王。
在政治博弈中,白起明显输了。接着,秦国国力恢复,急着消灭其余国家。但是白起患病,并且谏言说,几年前正是他们虚弱的时候,不攻打就很不明智,现在他们深陷仇苦,正是团结一心的时候。
秦昭王不愿放弃,同时也不认为没有白起不行,就加派将领和士兵,结果还是打不下来。适逢白起康复,秦昭王没脸传召,让范雎回话,白起执拗坚持自己,惹恼秦昭王,把白起发兵。途中见他迟于动身,在范雎的蛊惑下下令杀了他。
▲白起剧照
事实也证明了没有白起,秦昭王真的不行,白起死后,秦国征服赵国用了整整三十年。白起虽然领兵作战无双,但是在政治上不懂服软,不懂迂回,才让这么一个举世无双的将才早早死去。
分享有趣有料的历史故事和观点,我是醉爱谈历史,欢迎关注!秦国“不败将军”白起,晚年为何死得如此凄惨?
离现代人比较接近的皇权王朝,是明朝和清朝,偏偏这两个王朝都处于皇权专制的顶峰,就连饱读诗书的高级知识分子,权重天下的大臣见到皇帝,也得下跪磕头,不断自称奴才。
↑白起的军事战略战术能力,堪称超一流水准↑
所以,我们很难理解遥远的秦汉王朝,在那个年代,皇权还没有达到顶峰,大臣们起码还被当成一个人,而且这些大臣纵使醉心权柄,却也有自己的尊严。
白起身为中华军事史上排名前几位的不世出名将,从底层军士一路杀上来,凭借秦朝的二十等军功爵制,跻身为当朝重臣,国之肱骨栋梁,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自然是敏感而强大的。
白起之死,说穿了就是因为他不肯听秦昭襄王的话,不服从王权,从而激怒了秦昭襄王,你白起要脸,难道我昭襄王不要?激烈冲突,长久忍耐之后,两个人冲突的顶点就是必有一个人死,死的当然只能是白起。
那么,白起为什么不肯向秦昭襄王低头呢?他出于什么动机站到了秦昭襄王的对立面呢?
↑白起强大的自尊心是从血里火里拼杀出来的↑
一句话:为了他的不败声誉,为了秦国休养生息,绝不肯去打必败之仗,绝不去做自己认为是错误的事情。
公元前260年九月,长平之战结束,赵国四十万降卒被白起果断坑杀,彻底铲除了赵国全国精锐,这么做还有一个目的,就是震慑六国。毫无疑问,当时六国吓得胆寒,赵国国内更是哭声震天,民心碎裂。
然而长平之战也让秦国付出巨大代价,秦国为了赢得长平之战,由秦昭襄王亲自动员全国十五岁以上的青年入伍,战役结束,秦军死伤过半,元气大伤。
次年十月,稍加修整的秦军继续围攻赵国,领衔主帅仍然是白起,搭配司马梗,王龁。兵分三路,进军非常顺利,王龁攻下了武安,皮牢,司马梗攻下了太原郡,白起亲率大军攻打赵国首都邯郸,准备一举灭掉赵国。
↑赵孝成王通过政治手腕挽救了赵国↑
关键时刻,赵国已经在军事上没有胜利的可能,赵孝成王和众大臣开始走政治求和路线,赵孝成王亲自去秦国拜访秦昭襄王,韩桓惠王也愿意向秦国割地求和。
与此同时,赵国派人贿赂秦相范雎,这招堪称高明,范雎和白起是政敌,如果白起成功灭赵,功劳最大,白起就要骑到范雎头上了,这是范雎难以接受的,于是他出面说服秦昭襄王,秦昭襄王最终答应了范雎,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考虑到秦朝元气大伤,不如停战休养,顺手就能拿到赵国六座城池,岂不美哉?
白起知道此事后,无奈撤军,但他和范雎的矛盾更深了。
对任何拥兵出征的武将来说,朝中无人是一个大忌,因为你在前线立功,朝堂之上许多人都会眼红,肯定来中伤你,打压你,所以说朝中有人与否,关系到武将的身家性命,可惜白起不懂这一点,他更是不可能去贿赂范雎。
↑范雎对白起之死也负有责任↑
如果朝中无人,其实也还有别的办法,那就是讨好皇帝,夹起尾巴装孙子,让皇帝放心和信任,参考王翦灭楚前的做法,参考李靖,徐达,李绩等人的做法。
可以说,政治上不够成熟,是导致白起死亡的深层原因!政治是不讲对错的,只讲服从。
结果,赵高反悔了,反而把六座城池让给了齐国,同时合纵其他诸侯国,联合魏国楚国共同抗秦。秦昭襄王盛怒,准备派兵进攻赵国,白起却以生病为由拒绝领军,并且对秦昭襄王详细分析了此战必定无法取胜。
白起的分析是准确的,但是秦昭襄王不肯听,他要找回自己失去的面子。
果然,公元前258年,秦军在大将王陵的率领下,攻打赵国,惨败!正好白起痊愈,秦昭襄王派人找到白起,命他带兵出征,白起再次申明,此战毫无胜算。
↑秦昭襄王是一代雄主↑
白起的军事战略眼光极为精准老辣,可是他的解释,经由范雎添油加醋,非但没有说服秦昭襄王,反而让秦昭襄王更是恼恨白起:“没有白起,我就不能消灭赵国吗?”
对不起,没有白起,你秦昭襄王就是消灭不了赵国。
秦军派王龁代替王陵,围攻邯郸七八个月,压根就攻不下来,同时,楚国春申君和魏国信陵君带领数十万援军支援赵国,秦军遭遇前所未有的空前失败。
这个时候,白起暴露了自己何等欠缺政治智商,他竟然对身边人说:“秦王不听我的意见,现在什么样子了!”白起身边肯定有秦昭襄王的探子啊,果然秦昭襄王听闻后暴怒,亲自去白起府上命白起出征。
白起知道,如果拒绝秦昭襄王,他的生命前途叵测,如果他顺从秦昭襄王,带兵出征,哪怕失败了,可能也不会获罪。但白起却拒绝出战,也拒绝了生机。
↑白起对秦国始终忠心耿耿↑
他对秦国始终都是忠心的,他发自肺腑的劝诫秦昭襄王:“希望大王接受我的建议,先养精蓄锐,放弃攻打赵国吧,等以后其他诸侯国内部产生变故后,再逐个击破”。
但秦昭襄王却转身就走,在他看来,白起说的话对还是不对,都不重要,关键是白起不听话了,这是没摆正自己的位置和身份啊!
于是秦昭襄王免去了白起一切官爵,贬为士卒,让他离开咸阳,这期间,白起生病在咸阳逗留了三个月,秦军在赵国前线失败的消息接踵而至,范雎又火上浇油说白起各种怨言,终于,秦昭襄王忍耐到了极限,命令使者追上赶路的白起,赐以宝剑,让白起自尽。
白起从容自尽,一代名将陨落。
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至少推迟了三十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