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辅张居正为什么可以“搞掉”自己的上司高拱?

大明王朝的主题曲就是“生命不止争斗不息”,内阁次辅搞首辅就是典型病症。严嵩搞掉夏言吉,徐玠搞掉严嵩,高拱搞掉徐玠,按这个“既定方针”,张居正不搞掉高拱,那该多掉价!

张居正之所以能让高拱趴窝,一半是高拱“自作孽”,一半是“阴阳两手抓”,使得高拱面临的局面是,下,没有群众基础;中,没有政治同盟;上,没有领导支持。上挤下压中间掐,高拱不下台都没有天理!

一、飞扬跋扈的行事风格,让高拱失去群众基础

《明史》说高拱:“性迫急,不能容物,又不能藏蓄需忍,有所忤触之立碎。每张目怒视,恶声继之,即左右皆为之辟易。”

急性子,眼里不揉沙子,遇到点事就发怒,你要是犯上他,让你不死也要脱层皮!活像一头公牛!同事们都离他远远的。

本来性格就有缺陷,身份又非常特殊。隆庆皇帝当太子时,高拱就是他的老师,师生感情深厚。就这个身份,连严嵩和徐玠都要让他几分。

曾经有一次,高拱放着严嵩的面,引用古诗讽刺他,严嵩连任何不痛快都不敢流露,还得挤出一点笑容奉陪。

在这种环境下,高拱跋扈惯了,现在升任首辅了,更加目空一切。有个叫殷士儋的内阁大臣,受气不过,指责高拱:“若先逐陈公,再逐赵公,又再逐李公,次逐我。若能长此座耶?”言急之下用了个很不客气的“若”,说完竟然挥拳击打高拱。

别以为只有外国议会,才有议员打架,咱们明朝就有!高拱飞扬跋扈到什么程度,内阁成员被他纷纷排挤,最后只剩他和张居正两人。

由此不难理解,高拱受到别人抵制和排挤,一点不奇怪。

高拱跟张居正的结怨,源自一件小事,或者说是徐玠的小阴谋。嘉靖皇帝驾崩,徐玠故意跳过高拱,单独找张居正草拟遗诏。这件事表明徐玠与高拱已经势不两立,但张居正是无辜的。放在别人身上,这事心照不宣就完事了,但高拱从此就嫉恨上了张居正,说白了,高拱性格使然,太狭隘,太跋扈!

二、接连得罪张居正和冯保,让他失去政治同盟

张居正与高拱其实没有本质冲突,高拱第一次被赵贞吉排挤出朝廷后,还是张居正帮他复职。两个人的矛盾,我估计就是高拱的性格,跟谁都不兼容。在政坛,不兼容又没法回避,所以只能死掐。

高拱跟冯保的矛盾就不仅仅是性格问题了,高拱有点不自量力,想剥夺司礼监的权利。司礼监太监干政,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有它的历史渊源,想解决这个问题出发点是好的,可惜被下定决心与高拱分道扬镳的张居正利用了。

冯保得知高拱的心思,立刻跟张居正摊牌:要不咱俩合伙,干掉高拱,你做首辅,要不......这个选择题对张居正来说不难选,高拱注定不能合作共事,冯保是断断得罪不得,拿掉高拱,他就是首辅,何乐不为?

于是针对高拱的两条阴谋诞生:

王大臣事件:

这件事像极了梃击案。有个叫王大臣的人,穿了件内侍服装,突然出现在宫中,见到万历皇帝后,惊慌失措,被侍卫拿下了。一审问,说是高拱派他来的,袖子里还藏了一把刀。按理来说,这么大的案件,应该审得清清楚楚,可莫名其妙的是,王大臣竟然在审讯过程中,不知道被什么人下药,哑了!

审问不了了之,以处斩王大臣草草结案。以高拱的说法是,这件案子就是张居正勾结冯保,对他的故意陷害。这件事虽然没有扳倒高拱,但让高拱受惊不小。

谣言中伤:

高拱曾经跟张居正说过一句话:“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估计是两个人讨论政事的时候,高拱无意之言。冯保把这句话修改成“十岁孩子如何做人主”,并添油加醋对李、陈二位太后说,高拱准备拥立藩王!

这句话杀伤力太大,把身居后宫的两位女人吓够呛,她们连给高拱申辩的机会都没有,直接把他打发回老家了,甚至连回家换身衣服都不让,直接返乡。

如果说,高拱的性格缺陷,使他失去政治同盟,张居正和冯保的陷害,才是导致高拱被撤职的直接原因。

三、与太后和皇帝嫌隙,让他失去领导支持

高拱虽然是隆庆皇帝的老师,但他与太后及万历皇帝的关系并不亲近,尤其是万历的生母李太后,她只信任张居正,当高拱与张居正出现矛盾时,李太后站在哪一边,显而易见。

“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这句话,其实也多少能反应一点,高拱对万历皇帝不屑。能不能治天下是一回事,哪怕万历只有三岁,他也是皇帝,按封建礼法,但凡有点人臣之道,都不该有这样的想法,更不能说。

再加上冯保的偏向性,李太后母子对高拱的反感是必然的。没有李太后的支持,高拱即便不被罢职,他想做事,难!

其实,张居正的万历新政,为什么能成功?除了张居正自身的能力外,李太后这个坚强的后盾非常关键,高拱失去这条线,倒台是早晚的事。

综上所述,张居正之所以能干掉上司高拱,一是由于高拱偏执的性格,是他失去政治基础;二是得罪张居正和冯保,被人陷害;三是与李太后出现嫌隙,失去领导支持。

首辅张居正为什么可以“搞掉”自己的上司高拱?

明穆宗病危时还曾握着高拱的手说:“以天下累先生”,而高拱却在仅仅做了七天的托孤大臣后,就被幕后的张居正联合贵妃和太妃等人下旨贬为庶人,反转之迅速,令人好奇。所以张居正到底为什么能“搞掉”自己的上司高拱呢?

高拱被张居正斗下台,还要从徐阶说起。

最初,高拱和郭朴都由徐阶举荐,事后二人合伙与徐阶作对。高拱入阁后,自诩为隆庆皇帝的老臣,而徐阶此时身为首辅,两人自然少不了摩擦。据记载:“阶旁睨拱,见拱方怒,勉从之。”,讲的就是徐阶不太听从高拱的意见,为避免极度争端,也会勉强照顾高拱的想法。这也很能说明徐阶不赶尽杀绝的习惯,若徐阶性格不是如此,日后也不会有高拱的卷土重来,一番风云涌动。大抵就是在嘉靖皇帝起草遗诏之时,徐阶将自己的门生张居正叫至御前,而同为内阁大学士的高拱却是事后才知,加之师傅的影响,张居正与高拱就此结怨。

接替徐阶担任内阁首辅的是李春芳,此人循规蹈矩,做事踏实,为人宽厚,却缺乏气魄。偏高拱此人恃才傲物,仗着自己是隆庆的老师,内阁的很多事务都要由高学士做主。在高拱把李春芳等人赶走后,内阁就只剩下了他和张居正。

张居正此人是有大抱负的,想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那就必然需要手握大权,那就得坐到内阁首辅的位置,于是张居正开始计划除掉自己政治道路上的“绊脚石”高拱。而张居正早早就找到了盟友,那便是大伴冯保。

原来在嘉靖时期,冯保他就已经是秉笔太监之一。隆庆时期,他被派去掌管东厂。东厂是管理锦衣卫的特务机构,乃是皇帝的耳目,根据过去的成例,管厂者必升司礼太监。而由于他与大学士高拱不睦,没有能够升任这个太监中的最高职位。对于年幼的万历皇帝而言,张、冯二人都不可或缺,但在他冲龄之际,自然想不到二人联手的厉害,可高拱绝对深有体会。

所谓祸从口出,隆庆皇帝去世后,“首揆”高拱自诩先帝重臣,竟说出“十岁幼童何能尽理天下事?”此等大逆不道的话。这话经由大伴冯保传到太后与小皇帝的耳中,“天子不过是小孩子,太后不过是妇道人家”,这种狂妄跋扈是和人臣的身份决不能相容的。忠臣张居正立即献上妙计,建议采取断然措施解决高拱。隆庆六年夏(1572),黄纸文书一经宣读完毕,跪在前列的高拱不禁大惊失色。他已然堕入深渊——他已经被褫去官衔职位,并被勒令即日出京,遣返原籍。张居正在如此艰危之际保障了皇室的安全,建立了如此的功勋,其取高拱而代之自属理所当然,冯保也自然在高拱下台之后得愿成为司礼太监。

张居正与高拱都是心怀理想的政治家,他们面对的事实就是:政治并非惩恶扬善,真正的政治实践囊括有违本心,并不高尚的抉择。作为政治家必然要懂得忍辱负重,举重若轻,私以为这也是张居正打败高拱的根本原因——高拱此人过于“直”,他的狂妄清高让他被淘汰出局,而张居正尽管骄傲,却也能屈能伸。单就做政治家这一方面而言,张居正胜了。

首辅张居正为什么可以“搞掉”自己的上司高拱?

其实搞掉高拱的主谋是当时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担任次辅的张居正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从旁协助,最终两人联手把首辅高拱扳倒。

一、既然张居正、冯保是这场“倒拱”大戏中的主角,他们与高拱的关系如何呢?

首先说说张居正和高拱的关系。张居正和高拱长期共事,两人都曾担任隆庆皇帝还是裕王时的侍讲官。高拱以太常寺卿兼任国子监祭酒的时候,张居正是国子监司业,为高拱的副手。张居正比高拱小十多岁,资历也浅。两人都进入内阁后,张居正是以“师相”对待高拱的,隆庆五年高拱六十大寿的时候,张居正在祝寿词中说:“幸从公后,参预国政,五年于兹,公每降心相从,宫府之事,悉以咨之,期于周召夹辅之谊,以奖王室。”

后来,内阁中只剩下高拱和张居正两人,两人都是干练之人,同时权力欲都比较大,所谓“一山不容二虎”,矛盾就开始出现,双方都曾指使手下言官弹劾对方。等到隆庆皇帝去世,年仅十岁的万历皇帝继位后,成为司礼监掌印太监的冯保联手张居正对付高拱的局面已经形成。

再来说说高拱和冯保是怎么结怨的。在明代太监中,冯保的文化修养之高很难找出第二人,“笃好琴书,雅歌投壶,有儒者风”。冯保在嘉庆皇帝时就已经是司礼监秉笔太监,在隆庆皇帝登位后,冯保屡次想升任被称为“内相”的司礼监掌印太监一职,但因为高拱的反对,始终没有达到目的。高拱前后支持上位的掌印太监陈洪、孟冲从资历和能力方面看,其实都低于冯保。高拱刻意钳制冯保的行为自然结怨于冯保。

隆庆六年(1572)五月,皇帝临死前,遗诏任命冯保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终于成为权力最大的太监。高拱则认为,冯保矫诏夺位,开始对冯保弹劾。

二、冯保、张居正是如何“倒拱”的?

冯保升任司礼监掌印太监,同时又兼任东厂提督太监,代皇帝掌握朱批大权的同时还控制着明朝的特务机关,权倾一时。这当然是高拱所不能容忍的,他决定向冯保发难。

为了限制冯保的权力,高拱在隆庆六年六月初十向小皇帝提出新政所急五事,主要内容就是限制司礼监太监权力,由内阁全权处理奏疏。冯保看到后代替皇帝批道“照旧制行”送到内阁,实际上否决了高拱的建议。本来奏疏是要送到内阁票拟的,但皇帝的命令以“中旨”出,引发高拱不满,说出“安有十岁天子而能裁决政事者乎”的话来。

据后来成为首辅的申时行回忆,小皇帝听到冯保转述这句话后,“入奏两圣母,皆相持而哭”。这事已经为高拱埋下了祸患。

之后,按照高拱部署,工科给事中程文、十三道御史刘良弼、礼科都给事中陆树德、吏部都给事中雒遵等先后上疏攻击冯保,主要内容就是指责冯保献房中术和春药害死隆庆皇帝、玩弄“矫诏”手段夺取掌印太监之位、在万历皇帝即位之日立于御座之旁接受百官朝拜等罪状。

为了防止冯保利用司礼监权力扣押奏疏,高拱事先还让官员们将奏疏副本送到内阁,他正好可以行使票拟权力,驱逐冯保。

冯保面对这种局面,也有些担心,派亲信徐爵向张居正请教对策。张居正说:不要怕,正好将计就计。对于张居正来说,驱逐冯保对自己并无好处,而协助冯保赶走高拱,自己就可以升任首辅了。他们决定抓住高拱在公开场合多次感叹万历皇帝“安有十岁天子而能裁决政事者乎”的把柄进行攻击,从而赢得了小皇帝和两宫皇太后的支持。

太监冯保

隆庆六年(1572)六月十六日,即位不久的小皇帝召集大臣到会极门,高拱还以为皇帝要下令处分冯保,哪知太监传旨,指责高拱“专权擅政”,命令他“回籍闲住,不许停留”。当时高拱听后面色如死灰,伏地不能起,在一旁的张居正把他扶起来,找来两个吏员才把他扶出去。至此,这场政争以冯保、张居正的胜利而告终。

总结一下,高拱之所以倒台有这么几个主要原因:一是结怨于冯保,在内官中没有有力的援手;二是低估了张居正和冯保联手的力量,在内阁中也没有同盟者;三是高拱性格刚直,口无遮拦,说出带有“歧视”小皇帝的话最终被政敌抓住把柄;四是高拱去职也符合“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规律,在隆庆时期主政的高拱到新君继位,便有下台之虞。

如果大家喜欢我的回答,欢迎点赞、评论,记得关注我的帐号哦~

首辅张居正为什么可以“搞掉”自己的上司高拱?

张居正这个人也算是一个厚黑高手,穆宗在在世时,他是在徐阶这个明朝牛人的关照下进了内阁,但是当时是作为高拱的副手存在的。在明穆宗病危时,将自己年幼的儿子托付给了高拱和张居正等人。他还握着高拱的手说“以天下累先生”。当时的情况朱载垕其实将国家和儿子主要托付给了高拱。高拱是事实上的首辅大臣。

但是高拱却在仅仅做了7天的托孤大臣后就被贵妃和太后等人联合下旨贬为庶人,其实这一切都是拜张居正所赐。张居正的老师徐阶与高拱有怨,再加上立遗嘱时,张居正被徐阶叫到了御前,而同为内阁大学士的高拱却是事后才知,两人因此结怨。

  张居正是一个勤勤恳恳,认真做实事的人,也就是会咬人的狗不叫那种。高拱自负才华满腹,所以一直都很孤傲、恃才傲物,官场原本是酱缸,容不得你任性,你要学会在里面浸染,高拱这种官风很容易就得罪了很多人。

张居正就是利用高拱这个缺点,动用自己的踏实做事的对外形象,外加自己的人脉资源,联合后宫颇受信任的太监首领冯保在太后、贵妃的面前进言说高拱的坏话。冯保之所以要帮着张居正搞高拱,是因为高拱根本看不起冯保这样的宦官,平时没事就给这些人白眼。而张居正就不同了,随时对这些人都以礼相待,时不时的还给点好处巴结一下。

要知道,当时皇帝还年幼,很多的国家大事还是太后、贵妃说了算的。冯保告诉太后等人高拱有反叛之心,曾说出“十岁孩子,如何做人主”这种大逆不道的话。这句话让太后和贵妃深信不疑,极为不爽和担忧,于是在张居正、冯保、太后、贵妃的左右上下夹击下,高拱就只能打包走人了。

  一代名臣就这样轻易的被解除了为之奋斗了一生的权力,归隐山林了。

    1577年,张居正回乡葬父,路过高拱故里,专诚拜望。毕竟两人曾同朝为官、关系甚好,只是政治理念分歧导致两人最后对立。二人相见,感概万千,泪流满面。高拱虽感慨过往情分,但是对张居正的恨,却也难以释怀,死前还写了《病榻遗言》四卷,用来记述张居正和宦官的勾结,致使自己罢官还乡,夺得首辅的阴谋,将张居正写成了极为阴险的反面人物。

  1578年的冬天,高拱病逝于家中,葬于老坟村。高拱貌似清高,其实还是非常贪恋权势地位的,张居正在他才当了七天的首辅,屁股没有坐热、官瘾没有过足时,出手让他终结仕途,成了他一生憾事和心病,身体日益衰败以至于郁郁而终。高拱死的次年,朝廷因为高拱的功劳,赠其官复原职,是对他一生的肯定。那个时候朝廷还是张居正当家,张居正也许也知道高拱其人原本不坏,只是理念冲突而已,所以在他死后给予了补偿。

万历三十年,张居正倒台后,高拱又被万历皇帝追赠为太师。比起张居正死后满门被抄斩,名利尽失来说,或许高拱应该庆幸自己离开那个是非漩涡的早,其实也算是功成身退吧。

首辅张居正为什么可以“搞掉”自己的上司高拱?

高拱性格外露,个性偏激,张居正性格内敛,爱使阴招,俩人互相看不起,但表面上却还相互尊重。张居正很早就跟冯保、李太后勾结在一起,而高拱一直看不起李太后和冯保。隆庆皇帝死后,高拱是顾命大臣,内阁首辅。冯保自己私拟诏,将自己弄成司礼监掌印太监。高拱欲弹劾冯保,他将消息告诉张居正,张居正立刻将消息透露给冯保。冯保将情况告知李太后,李太后同意将高拱免职。接着,冯保拟诏将高拱削职为民。

高拱失败的原因有三:

首先,他性格火爆,处事操切,他以先帝帝师自居,目中无人,刻薄寡恩。

其次,根据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规律,他属于前朝重臣,新皇帝继位,罢黜他也实属正常。

最后,他昧于人情世故。跟明代很多官僚一样,他经历了翰林院到内阁的过程,人生太一帆风顺,故而性格稚嫩而偏激。

高拱与张居正斗法可参考《大明权力场》,里面有详细、生动描述。

首辅张居正为什么可以“搞掉”自己的上司高拱?

嘉靖至明穆宗期间的内阁之争是相当精彩除去赢得千古骂名的严嵩,包括徐阶、高拱、张居正等都是治世能才。在嘉靖、朱载垕这俩位懒政的皇帝手里,其中,张居正和高拱是最富有能力的两位政治家。

可惜同一时期两人位高权重,却最终互不相容,为了实现理想的张居正,不得不把高拱这头拦路虎赶走。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皇权、内阁、太监——三者之间的相杀相爱

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时候,原本只想找几个辅助大臣,替朕分忧!脏活累活总的有几个干活的。然后不孝子朱棣很快的体会到他爹的良苦用心,折腾出内阁制度。朱元璋压根没有想到,这么搞出来的内阁威力不比丞相差,明末期一度架空了皇帝的权利。在朱元璋和朱棣这两位强势的男人手里不管文武大臣、内阁丞相、太监后宫都会乖乖的为自己服务,可是不是每个皇帝都和他们一样精力旺盛,勤快一辈子。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明朝这些割掉蛋蛋的男人!

———这个群体,很厉害!

这个原本为了监视官员的群体,为了平衡官员权利的机构,却和内阁一样有了同样性质的权利。先不说东西厂多么残忍可怕,就谈谈两个大太监头子:

司礼监秉笔太监和司礼监掌印太监。

一个替皇帝批改文件,一个负责盖章发放到内阁执行。在弄虚作假的情况下,太监的职位和丞相也没有什么区别,这些身体只有外伤的男人,对明朝的迫害才是内伤!

很清楚是这三个群体寻衅滋事,那么作为主体的皇帝承担了什么角色?

明朝至嘉靖年间,朱厚熜对信仰无比的虔诚,一生信奉道教,超过他至死不渝的爱情。这种变态信仰导致嘉靖二十多年不上朝政,皇权的弱化带来内阁权势的增长,造成人人想当官,当官想入阁的政治环境。皇帝的不作为是造成权利争夺的根本源头。

张居正和高拱,只是争夺内阁权势的人之二

在他们之前严嵩扳倒夏言,徐阶又干掉严嵩,然后高拱撵走徐阶,最后张居正整垮高拱。看着好复杂,这么乱七八糟的人名和关系说明什么问题?

张居正搞掉高拱没什么好稀奇的

在皇帝不管事的时候,内阁就是万人之上!然后这个机构里的首辅就万万人之上。内阁有六个成员组成,一把手被称为首辅,副手被称为次辅,剩下的四个是阁员。

张居正作为一个志比天高,心气冲天的公务员,一心想着怎么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成为内阁首辅就是他施展才华的必经之路。再说的直白点为了荣华富贵,为了金钱美女,首辅是一个官员毕生的追求!除掉高拱是张居正唯一的选择,如果换位思考,同样本事不小的高拱何尝又不想除掉张居正?

最后,登场的就是我们的特殊群体

请不要忽视这群男人,生理上的失败,不代表事业上的失败。在内阁和皇权的此消彼长中,太监也是寄生着成长。扮演了类似小偷的角色,皇帝的消极待政,给了这群人偷权满足自己私欲的机会。张居正和高拱的成功都离不开太监,高拱搬倒徐阶也是通过太监,而张居正干掉高拱就因为一个冯保。一个批改文件盖章的权利真的很厉害,被士大夫不齿的阉人,在这场权利角逐里起到了关键作用。

导致这种谁不服可以干掉谁的最终原因就是:皇权的消失

如果皇帝不能平衡三者之间的关系,有效的干预治理国家,那么一定会引起权利得你争我夺。嘉靖起,开启明朝党争最严重的时代,很万幸的是,刚开始配备了真正的为公,为民的有识干吏,即使皇帝不作为,国家在这帮人手里反而欣欣向荣。然后在想想魏忠贤、东林党?这种不良竞争的结果是,皇帝在抱怨:是文臣人人皆可杀!有个英明的能干皇帝才是最重要的!

我不是易中天,只表达我看到的历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