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初王国势力强大,威胁到皇权,汉武帝如何巧妙解决这个问题的?
长久以来很多人都认为汉朝藩王势大威胁长安皇权的问题,都是因为汉武帝时期使用主父偃的推恩令得以解决,然而事实上,汉朝藩王的问题在武帝之父汉景帝一朝就已经解决得七七八八,到了汉武帝时期,推恩令的施行只不过是做了扫尾的工作。可以说,解决汉朝王国尾大不掉的问题,汉武帝是站在了其父汉景帝的肩膀上。
汉太祖刘邦建立汉朝以后,觉得当年周朝因为分封太过以至于反噬自身,秦朝因为废除分封制以至于危机时无人救援,于是刘邦自以为聪明地采取了折中的办法——郡国并行。当时汉朝一边施行分封制,一边施行郡县制,一部分直接归长安朝廷管辖,另外的诸侯部分让他们各过个的。
在诸侯国自身范围之内,诸侯王拥有极高的王权,可以自行选拔官吏组建朝廷,甚至发行自己的货币,拥有自己的军队,赋税也不用缴纳去长安。诸侯王的实力不断膨胀,而由于已经过了两三代人,大多数诸侯王与长安的汉朝嫡脉之间的亲情关系也已经疏远更加不牢靠。长安皇室与各地的诸侯国王室之间的矛盾,也是越来越深刻,越来越不可调和。
诸侯王力量太强怎么办呢?削藩!但实力强悍的诸侯王又怎么可能坐以待毙呢?于是汉景帝时期暴发了七国之乱,一大群诸侯联手造汉景帝的反。结果很意外的是,各怀鬼胎的诸侯王联军很快就被汉景帝给干掉了,七国之乱前前后后也没持续多久。这场皇室与诸侯之间矛盾彻底的暴发,虽然持续时间不长,但影响非常深远。
七国之乱被平定后,参与叛乱的七个诸侯国有六个被废除,原本诸侯国统辖的大量郡县被大规模裁撤收回,各诸侯国地盘与人口锐减。另外,景帝收回诸侯自己任免官吏、征收赋税的权利,原本靠封国税赋供养的诸侯王开始领取定额俸禄生活,并且不准再过问朝政,诸侯国的大小事务全都由长安派遣的人管理。七国之乱以后,汉朝的郡国已经基本与诸郡县无异,诸侯王也失去了与长安相抗衡的实力。
不过到了汉武帝继位初期,还是有些挺大的诸侯国,像是淮南国等,这些诸侯背地里小动作不断,明面上也是对汉武帝的皇令阳奉阴违,对皇权还是有所影响的。当年汉景帝用武力解决诸侯问题,但再来一次也没这个必要,毕竟杀鸡焉用牛刀,可这些纤芥之疾若是不好好解决,还是可能在关键时候造成严重后果,必须要根除。
这种情况下,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推恩之策。原本诸侯国王位都由嫡长子继承,其他子嗣无法继承寸土,施行推恩令后,除了嫡长子继承王位,诸侯其他子嗣都可以在封国之内分封列侯,而这些新分封的侯国不再受诸侯国管辖,而由各地的郡直接约束。如此一来,原本很多很大的诸侯国越分越小,听命于长安的郡越来越大。
当然,诸侯王都明白汉武帝施行推恩令是什么用意,很明显这是一把软刀子,表面上是恩赏,实际上就是要彻底铲除各个诸侯国,但诸侯也没有办法,毕竟受封的都是诸侯王的子嗣,他们能得到实惠自然不会去管老爹受到的影响,要是诸侯王不肯,首先唱反调的就是他们的子嗣。推恩令施行之后,诸侯王势力被大幅度的削弱,再也没办法搞事情。
相对于汉景帝用武力,汉武帝的收尾工作由始至终都没有动用一兵一卒,软刀子割得诸侯有苦难言,还给汉武帝赢得了广泛的赞誉,毕竟这场削藩运动用的是赏赐的名义。
西汉初王国势力强大,威胁到皇权,汉武帝如何巧妙解决这个问题的?
周武王灭商以后,为了巩固统治,对功臣、姬姓亲戚及三皇五帝和殷商后裔进行了分封,这就是分封制。分封制表面上让周延续了接近800年的国祚,事实上自周夷王开始的时候,周天子对诸侯的节制力就在减弱,东周以后,更是日渐衰微,后来只有象征意义。
商鞅在秦国变法,推行郡县制,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分封完全废除,全部代之以郡县。秦朝灭亡后,项羽又恢复分封。刘邦建国,实行“分封”与“郡县”并举制度。在刘邦剪除异姓王以后,诸侯王只针对刘姓子孙,非刘姓的功臣只能封列侯。
刘姓诸侯王在刘邦死后坐大,到了汉景帝时,势力膨胀到造反的程度,晁错的削藩引发了“七国之乱”。这让汉景帝以及后来的汉武帝都意识到诸侯王已经严重威胁中央政府了,必须下决心解决。
汉武帝掌权后,开始两手准备,一手准备对匈奴开战,另一手准备解决诸侯王的问题。为了限制诸侯王的坐大,汉武帝广泛征求意见,主父偃提出了“推恩令”被汉武帝采纳。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推恩令》的核心内容是:各诸侯国将自己封国内的土地,进一步分封给所有的子孙,新分到封地的子孙称为列侯,这叫“推恩”。
按原来的宗法制,诸侯王死后,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爵位,承袭封地,这是大宗。而其它的次子及庶子是小宗,都得不到分封。现在让这些小宗都能得到分封,并且名正言顺地位列侯爵。那些小宗的子孙们当然高兴,而诸侯王及嫡长子则气歪了鼻子也无可奈何。
推恩令实施以后,诸侯王问题巧妙得到解决。《推恩令》之所以厉害的原因简析如下:
首先,变诸侯王“集权”为“分权”,把“拳头”变成一盘“散沙”,削弱了诸侯王的“凝聚力”。原来的诸侯王相当于是自己诸侯国内的国王,每个诸侯王就是一个独立王国。诸侯王权力很大,可以集中国内的所有人力、物力去做事,这为造反埋下了隐患。
吴王刘濞不仅国大,资源丰富,还可以铸钱,更是财大气粗。七国之乱就是他发起的。
《推恩令》实施后,每个大的诸侯王国都被分成若干个小的侯国。这些小的侯国直接听命于汉朝中央政府的,不再听命于原来的诸侯王。
这个措施相当于把一个“拳头”分拆成一盘散沙,而这些散沙之间没有粘性,都向上垂直接受汉朝中央政府的领导。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原来的诸侯国王彻底失去凝聚力,成为摆设。
《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载:“齐国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为王,王子支庶为侯,百有馀焉!”推恩令颁布后,从各诸侯王国内一下子分裂出来一百多个小诸侯国,有列侯遍地现象。
推恩令更厉害的一点是,列侯有了儿子以后,对儿子还要层层推恩,这样诸侯的封地就越来越小,候的爵位就越来越低。
比如,原来一个诸侯王往往占据好几个州或郡。推恩分封为列侯后,这些列侯往往是县侯。县候再推恩分封到子孙后,再次分封的可能就是亭侯、乡侯。像东汉末年关羽封的汉寿亭侯,三国时诸葛亮封的武乡侯,其实都是级别很低的侯。
虽然都叫侯,但越分越小,到最后无地可分了,那些小宗的后代们往往就沦为平民。刘秀、刘备都是这样的。
其次,推恩后的列侯相当于“食邑”,削弱了诸侯王的“行政权力”。因“推恩令”而裂变分封诞生的新诸侯国,名号都由中央政府决定。土地是诸侯王的,名号是中央政府赐封的,各受封的诸侯自然要上表对汉武帝感恩戴德。汉武帝这是拿诸侯王的土地做自己的人情!
《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序》载:诸侯王或欲推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名号。汉武帝为了彻底消除诸侯造反的隐患,推恩分封后,又制订《附益之法》,剥夺了这些列侯对自己封地的行政管理权力,把封地变成了纯粹的“食邑”。
汉武帝《附益之法》:“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食邑制度起源上古,盛行于周王朝。
西周实行分封制,对诸侯国内负责管理的大夫、卿等实行食邑制度,就是诸侯把某一块土地分给某位卿或大夫,作为他吃饭的地方,也就是这个封地所产赋税除了交一部分给诸侯以外,剩下的都归这位大夫或卿所有。
卿或大夫对自己的食邑只有租税获取权,没有行政管理权。春秋战国以后,由于权力下移,有些食邑也有一定的管理权限。
汉武帝制订《附益之法》以后,直接剥夺诸侯对封地的行政管理权力,只把它当成诸侯的食邑。
权力上交,诸侯就当个富贵翁了,再也不能利用封地的资源造反了。
其三,各列侯的国内由中央政府派人管理,强化了对诸侯国的“控制力”。《附益之法》剥夺了各列侯对封地的行政管理权力,其权力由汉朝中央政府派人行使。按照现在的管理制度来说,这是由中央政府垂直管理,是一种先进的扁平化管理结构。这种结构,减少了层级,提升了效率,主父偃功莫大焉!
中央政府派人管理各列侯的封地,一方面是强化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汉武帝及以后的汉朝统治者集中资源办大事,比如征讨匈奴。
同时,也强化了对列侯的监督和控制,把列侯置于汉朝中央政府的眼皮底下,列侯如果犯有严重错误,往往就被抓捕,罪行严重的处死,然后封地随着列侯的身死而国除,重新变为大汉政府直管的郡县。
曹操就曾经担任过济南国的国相。
权力上交加上过程监控,彻底消除了诸侯任何叛乱造反的可能。皇帝与诸侯的矛盾开始逐步转化为皇帝与权臣、皇帝与外戚、皇帝与宦官之间的矛盾。
这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西汉初王国势力强大,威胁到皇权,汉武帝如何巧妙解决这个问题的?
刘邦建立汉朝后,对刘氏子孙大加封赏,到了汉武帝即位后,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且生活富有,生活奢华腐化,面对这个严峻的政治局势,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解决。
一、颁布推恩令。汉武帝采取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除了自己的嫡长子继承王位以外,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再分给其他子弟,建立侯国,就是"推恩令"。颁布推恩令后,实力强大的诸侯国逐渐被分成了许多小国家,从此没有了与中央对抗的能力,汉武帝不费一兵一卒,不损寸土就巧妙的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巩固了中央政权。
二、实行刺史制度。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每州设立一名刺史,代表朝廷监察本州的主演官员和豪强,同时也监督和诸侯国的动向,以防有反叛行为。
推恩令以及刺史制度不仅分化了诸侯国势力,同时对防止后期诸侯国叛乱起到了重大作用,而且这两个政策有利于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促进了汉朝经济的增长,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汉朝走向巅峰。
西汉初王国势力强大,威胁到皇权,汉武帝如何巧妙解决这个问题的?
首先汉武帝海选人才,待人才储备量足够时,开始实行他的大战略削藩。
第一,“推恩令”,把一个强大的诸侯国,化整为零,慢慢消化。
第二,学他爸爸汉景帝刘启的招。
梁王刘武气死后,窦太后非常伤心,怨汉景帝刘启气死了刘武。汉景帝为表悲哀,将刘武的儿子全部封王。
然后把梁地割分成一小块一小块的,这样,梁地诸侯王就再也造不成反了。
汉景帝这一招叫一箭三雕,一石三鸟。
- 将梁地瓦解,使其势力等于零。
- 汉朝以孝为大,皇室更是百姓的榜样。汉景帝孝呀,笑!
- 为儿子刘彻治理大汉,开辟了一条道路。
第三,中央集权,各诸侯国的高级官员,由中央任命,以此削减诸侯王的任命权,来达到削减诸侯王的势力。
第四,利用对匈战争,战争时期的政权是高度的中央集权制。
西汉初王国势力强大,威胁到皇权,汉武帝如何巧妙解决这个问题的?
西汉初年,刘邦将自己所封的七个异姓诸侯王逐一消灭,并在原来异姓诸侯王的地盘上分封同姓子弟,共有九个同姓诸侯王。
分封同姓诸侯王是刘邦无奈之举由于天下初定,刘邦分封的异姓诸侯王势力过大,为了抗衡他们,刘邦只能通过分封同姓子弟来帮助自己。同时,刘邦认为秦朝灭亡也是因为没有宗室子弟的力量,分封同姓子弟可以巩固皇权。但是异姓王被消灭之后,同姓王的实力急剧膨胀,威胁中央集权。并在景帝三年爆发了七国之乱,虽然三个月就被平定,但是诸侯国尾大不掉的问题仍然存在。因此,武帝时期主父偃所建议的推恩令便出现了。
推恩令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据《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所记载载:”主父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意为将诸侯国的土地分给其子弟,这样王国的领地越来越小,最后小到不会对中央集权造成影响。
(推恩令的实施使得王国越分越小)
在实施推恩令以前,诸侯国都是由长子继承,其他子弟是没有继承的机会的。但是推恩令实行使得其他子弟也有继承王国一部分领土的权利,比如二子、三子也有机会继承,这样王国被不断的缩小,解决了诸侯国威胁中央的问题。 (汉武帝)
这时,可能有人会问,难道诸侯国明明知道这个政策其实等同于削蕃,为什么没人反抗呢?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推恩令的实施对除长子以外的其他继承人有利,他们本来没有机会继承王国的领土,但是推恩令使得他们也有机会继承,因此他们大力的支持中央政府推行的推恩令,有着这些人的支持,诸侯王是敢怒不敢言。第二,经历过七国之乱之后,中央政府的军事实力远超地方诸侯国,此时已经没有哪个诸侯国敢跳出来挑战中央。
通过推恩令这一政策,西汉解决了威胁皇权的一个大问题,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一个政策。
西汉初王国势力强大,威胁到皇权,汉武帝如何巧妙解决这个问题的?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了周朝几百年的分封制,实行了郡县制,而实行了数百年的分封制已经深入人心,一时人们还没有适应,还有就是过度的中央集权,导致了个人专权严重。汉初,刘邦吸取的秦亡的教训,加上为了推翻秦朝统治,一些起义军将领已经形成了自己在经济、军事等庞大的政治势力,中央政府对此有了一定的依靠。为了制衡异性诸王,汉初,刘邦也分封了自己的刘姓为诸侯王,来排斥诸多的异性王。汉初,国家百废待兴,如果贸然的废除异性诸王难免招致国家动乱再起。
当国家稳固之后,汉高祖刘邦开始铲除异性王,维护刘家天下,陆续消灭韩信、彭越、英布、臧荼等异姓诸侯王势力, 之后其封国则转入刘氏子孙手中。到了汉景帝时期,各地刘姓诸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矛盾不断,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致使七国叛乱。汉景帝启用周亚夫等名将平定了七国叛乱,同姓诸侯王的势力受到致命打击,大部分叛乱的国家被中央收回改为郡县,由此中央皇权得到大大加强,地方诸国的权利大大的削弱。从而为汉武帝彻底解决分封制奠定基础。
汉武帝继位后,采用主父偃的推恩令彻底解决了诸侯国的忧患。什么是推恩令?打个比方以齐国为例,比如齐国有十个县,齐王生了10个儿子,老齐王死后,他的一个儿子继承齐王爵位,其他九个儿子每人分一个县当侯爷。当这十个儿子再生了儿子,老侯爷死了之后,再把侯爷分到的现再平分到他的几个儿子,以此类推,齐王的子孙最后就是个普通的地主而已,从而解决了诸侯国的问题。 比如刘备,中山靖王之后,因为推恩令,到他这里,最后只落了一个编草鞋的下场。推恩令为什么能贯彻,首先是推恩令致使诸侯国内部产生矛盾,那个诸侯国的儿子不想当大王,不想有自己的封地。其次经过七国之乱,中央的势力远远大于各诸侯国,使个诸侯国明知道是套也得钻,谁叫自己实力不济。 就这样汉武帝不用一兵一卒,就解决了诸侯国问题,而且还赢得了仁政的称赞。
解决诸侯国问题不是一下就能解决的,是经过汉朝几代君王的努力,最后到汉武帝这里给终结了。对于提出推恩令的主父偃真是个天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