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尚、武员接到楚平王的召唤,一个应召,一个拒绝,他俩谁对谁错?

伍奢被捕,楚平王惧怕他的两个儿子伍尚、伍员(即伍子胥),接受费无忌之计,令伍奢写召二子入宫,准备将父子三人一网打尽。接到父亲的信后,伍尚和伍员都看穿了楚平王的奸计。伍尚以“忠孝”的理由,慨然赴约,与父亲一起遇害。伍员则不应,他逃离楚国,历经千辛万苦,最终落脚吴国,并帮助吴王阖闾灭了楚国。灭楚后,伍员挖出楚平王尸体,来了个掘墓鞭尸,为父兄报了仇。

面对父亲的召唤,兄弟俩一个应召,一个拒绝,若问对错,以今天的价值观不难辩解,但若放在当时的社会环境,真不是太好下结论,一直以来,后世对他俩的行为存在很大争议。

笔者个人观点是:伍尚应召赴死,是小仁孝,伍员忍辱复仇,是大孝义;伍尚没错,只是格局太小,伍员明智,是大胸怀大格局。

伍氏之祸

伍家是楚国世家,几代人都是楚国重臣。伍奢被楚平王任命为太子太傅,辅佐太子建。与伍奢共同担任辅佐太子的,还有一个叫费无忌的太子少傅,此人是个品行低劣的小人。不知道什么事,费无忌在侍奉太子过程中,跟太子产生了一些不愉快。这让费无忌很担心,未来太子即位,自己肯定没好日子,于是就想干掉太子。

机会出现在太子大婚这件事上。费无忌给荒淫好色的楚平王出了个主意:秦女(太子未婚妻)美艳,大王应该自己纳之,这样有助于秦楚交好,至于太子妃,将来可以给他另寻一门亲事。

楚平王轻而易举地中了“桃花弹”,太子建被打发到城父,职掌军务守边,费无忌却因此取得了楚平王的信任。

接着,费无忌的第二步计划开始,他不断以太子对夺妻怀怨,又掌兵权,欲图谋反进谗言。楚平王相信了,派人诛杀太子建,太子建得到消息逃往宋国,太子太傅伍奢被捕。

伍奢辅佐太子多年,师生感情很深,出于安全考虑,楚平王必须除掉伍奢。但费无忌提醒楚平王,伍奢还有两个很厉害的儿子,如果不斩草除根,将来他这俩儿子,必定会祸乱楚国!

于是,他们让伍奢给两个儿子写信,召他们兄弟二人入京,方可以赦免死罪。

伍尚的仁孝

伍奢不是三岁小孩,岂能不知道楚平王的意图。伍奢说:“尚为人仁,呼必来。员为人刚戾忍,能成大事,彼见来之并禽,其势必不来。”

你这个意图骗不了人,我的信也骗不了他们哥俩,伍尚这孩子为人非常仁孝,见我的信必定能来。伍员为人刚柔并济,性情暴戾,是个做大事的人,我料定他肯定不会来。

使者见到兄弟俩,传达楚平王诏令:来,就饶你父亲一死,不来,立马处死你爹!

果不所料,伍员立刻反对应召。对此伍尚说:“我知往终不能全父命。然恨父召我以求生而不往,后不能雪耻,终为天下笑耳。可去矣!汝能报杀父之雠,我将归死。”

伍尚表达了三个意思:

一、我也知道去了也救不了父亲;

二、如果不去,将来又不能报父仇,岂不是被人笑话;

三、我去赴死,你逃跑,将来复仇靠你。

伍尚的三点,其实就一个字:孝。当下的情况只有两个选择,一是不顾一切应召,以死践孝,简单,壮烈;二是不应召,将来为父复仇,也是孝,只是风险太大,万一做不到,当初不应召就是不孝。

仁孝,在伍尚的心目中地位太重要,他不能冒“不孝”的风险,所以他选择了应召。

伍员的孝义

伍员对诏令的说法是:“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脱者后生患,故以父为质,诈召二子。二子到,则父子俱死。何益父之死?往而令雠不得报耳。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俱灭,无为也。”

伍员也说了三个意思:

一、去了也救不了父亲,赞同哥哥的说法;

二、无论是否应召,目的只有一个:救出父亲。如果达不成这个目的,就不能做;

三、忍辱负重,报仇雪耻,也是一种孝道。

很显然,伍员对孝的理解更“灵活”,不认为遵从是唯一的孝道,他更看重结果,更愿意为这个结果去努力。

另外,伍员的行为里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义”。“义”就是牺牲自我利益,满足成就别人。伍员以抗父命,担不孝的名节亏损,追求铲除暴君,实现为父报仇,显然是“大义”之举。

司马迁这样评价伍员的行为: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於後世!

司马公说得很到位,人生的大格局,不在于“小孝”和“小义”,伍尚拘泥于“小仁孝”,慷概赴死,如同蝼蚁捐躯,实在不值一提。

变味的忠孝节义

对伍员的举动,两千多年来褒贬不一。有个奇怪的现象,明清以前,大多倾向赞同伍员的举动,明清时期,对伍员批评较多。

明清是中国儒学的最鼎盛时期,但越是这个时期,人们受儒学的糟粕影响越深!这个时期,很多人不但认为伍员是不孝,还认为他不忠,是不折不扣的“家贼”和“国贼”。

我个人的看法是,儒学已经变味,迂腐不通,顽固不化,让儒学经义被误读。

其实孔子从来不认为,一味遵从就是孝顺,也不认为,对暴戾的君主必须无条件忠诚。

孔子曾经因为曾参不躲避父亲的杖责,严厉批评曾参,说真正的孝不是一味承受,而是要“小棒受大棒走”,否则就是陷父亲于不义,反而是不孝!

对待君主,孔子从来都强调君臣关系的对等: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事臣以草芥,臣事君以寇雠!

楚平王滥杀忠臣,有违君臣之道,大臣就不必对他忠,甚至可以拿他当贼寇!

这才是孔子儒学的原滋原味,绝不是后世的,子对父无条件的遵从,也不是臣对君无条件的忠心。

回到题干,不能说伍尚的行为是错的,这只是他个人选择的“尽孝”方式,格局低了一点而已。也不一定伍员的行为,就一定能为父复仇,至少他的选择着眼于“大孝大义”,值得我们尊敬!

伍尚、武员接到楚平王的召唤,一个应召,一个拒绝,他俩谁对谁错?

如果是我,我必选伍员的做法。大势如此,去必死,逃跑后寻找机会替父报仇当然要优于与父同死。

但我也并不认为伍尚的做法是错误的。

首先。中国历来是一个讲究“孝”的国度,二十四孝的故事更是把这“孝”阐释到极点。甚至于当中有些孝的做法,在今天看来已经有点泯来人性了。晋代郭巨“埋儿救母”的故事,读起来真的让人感觉可怕。

郭巨的家庭经济状况不太好,母亲年岁已高。偏偏郭巨妻子生下了一男孩。郭巨就和妻子商量说:儿子还可以再生,可母亲没了就不能复活,干脆我们把儿子埋了,省下粮食来赡养母亲。其妻也同意了,于是二人就去挖坑埋自己的儿子。

我承认郭巨此行为确实极孝,可是儿子这条小生命难道就不值得尊重吗?想想那么个活泼可爱的小孩子就要被活活的埋掉,不管有多么了不起的理由都是不能认可的。

还好,古人也认为这种做法有些过火,故事最终以挖出了黄金结束,保住了孩子的小命。

为了孝连孩子也可以不要的古人,牺牲自己来成就孝的名声自然也是符合当时的价值标准的。

其次。伍尚应该没有伍员那样的性格刚毅,他的性格偏软弱一些,就算是他逃了,应该也无法替父报仇。就如他自己所言,终会为天下人所耻笑。倒不如慷慨而去,陪父亲同赴黄泉,以求一心安。万一,楚平王因他去了,不好意思食言而放了父亲呢(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事)。

况他也并非愚孝、蠢笨之人,显然他反对弟弟也同他一起去。他知道伍员的性格为能成大事之人,也是能为父报仇之人。所以他对弟弟说:

可去矣!汝能报杀父之雠,我将归死。

一切安排妥当,伍尚应召入宫,陪父亲同死而尽其孝。

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清醒的分析处境和个人性格,合理的安排后事,何错之有?

伍尚、武员接到楚平王的召唤,一个应召,一个拒绝,他俩谁对谁错?

谢谢邀请,我是爱历史的小奇奇。

开头先纠正个错误,伍员,而非武员,就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伍子胥。伍尚,是伍子胥的哥哥,两人同为楚大夫伍奢之子。ps:下文中用伍子胥代替伍员,大家阅读起来易懂点。

伍子胥,是吴国大夫,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后来伍子胥协同孙武攻入楚国都城,掘开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下。他和楚平王是有什么样的深仇大恨,导致要掘坟鞭尸。

经过查阅资料,伍子胥和楚平王有着不共戴天的杀父之仇。

当年,伍家因祖父伍举原因,在楚国属于名门望族,十分有名气。楚平王当上楚王以后,伍奢和费无极同时被楚王任命为太子建的太傅,然而费无极虽为太子太傅,但是对太子建不是忠心。首先他劝楚平王娶了原本要嫁为太子妃的秦女孟赢,后来太子建知道这件事,就非常恨这个好佞的家伙,费无忌觉得一不做二不休,他有主子给他撑腰,什么也不怕,就在平王身边不断地说太子建的坏话。同时楚平王把费无极的话转述给伍奢听,伍奢跟楚平王说:您怎么可以相信小人的话,而不相信自己的亲生骨肉。自此以后楚平王也经常夸赞太子建,费无极知道是伍奢捣的鬼,于是心生一计,向楚平王进言太子建和伍奢准备谋反。太子建跑到了宋国,可太子太傅伍奢遭殃了,被抓入狱。此时费无极想铲草除根,对平王说:“伍奢有两个儿子,都很有才干,不把他们杀掉,楚国就要遭到危害。可以把他们父亲作为人质,去召他们来。”于是,平王派使臣对伍奢说:“如你能叫你的两个儿子来,你就能活命;否则,就死。”伍奢说:“伍尚为人很仁慈,叫他,他必定来;伍员为人刚直乖戾,能忍受屈辱,他能够成大事业,他能猜想到来了就会一起被擒拿,他是必定不会来的。”平王不信,派人召见伍奢的两个儿子。说道:“如来,我就让你父亲活命;如不来,现在就杀了伍奢!”伍尚想前往,伍员说:“楚国之所以召见我们兄弟,并不是要我们父亲活命,而是害怕我们有逃脱的人,给他们以后带来忧患。所以要以父亲作为人质,来骗我们二人回去,如我们二人去了,那么我们父子就会全被杀死,这对父亲的死有什么好处?我们去了,就使得杀父之仇不能报了。我们还不如投奔别国,借别国的力量来报父仇雪父耻。”伍尚说:“我知道去了也不能保全父亲的性命,然而担心父亲召我们去以求得生存却不去,如果以后又不能雪耻,终归要被天下人笑话。”对伍员说:“你可以逃走,你能报杀父之仇。我去送死。”

  伍尚被捉了,使者又来捉伍子胥,伍子胥张弓拉箭向着使者,使者不敢走近,伍子胥逃亡。伍子胥的一夜白头也是发生在这之后。最后到了吴国,被阖闾看中成为重臣。后来伍子胥协同孙武攻入楚国都城,掘开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下。

伍尚和伍子胥都没有错,伍尚是因为孝道而被迫害,伍子胥并非贪生怕死,而是要留存实力,为父兄报仇雪恨。

回答完毕

点赞很容易,评论显真情,关注更有爱。以上就是我的观点,如果你们还有更好的观点或者答案欢迎留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