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终结者邓艾,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死亡的?

有人说,邓艾在三国将军排行榜至少可以排进前五位,诸葛亮的爱徒姜维,碰上邓艾每次都是孔夫子搬家。其实邓艾不光是出色的军事将领,还是一把治国能手,他出道之初,就是因为卓越的治国才干才得以步步高升。偷渡阴平,一举灭蜀,邓艾的这个经典战例,成了后世军事领域的耀眼的明珠。

然而,当邓艾仅仅以三万人马,一个月就逼得刘禅自缚请降后,长期以来,“谁平西蜀谁没好下场”的魔咒,再次发挥了神奇效用。邓艾被以谋反为名,与其子一起被逮捕,押送京城,并在半路上遭到杀害,连他在洛阳的儿子们全部遇难!

可以肯定的是,邓艾从来没有半点谋反之心,当卫瓘仅带着少数人马,前去逮捕邓艾时,邓艾丝毫没有反抗,束手就擒,只说了句:“我是忠臣,没想到白起的事今日重演了!”可见,加在他头上的罪名就是诬陷。司马炎登基后,为他平反昭雪,最终还了邓艾一个清白。那么邓艾当时究竟做了什么,让他蒙受冤屈了呢?

邓艾之死跟五个人有关,正是这五个人的联手,将邓艾推向不归路。

邓艾居功错位遭忌讳

邓艾本人,是他悲剧的第一责任人。拿下成都后,蜀汉政权宣告灭亡。大概连司马昭也没想到,邓艾能这么快就拿下成都,所以并没有第一时间派出官员接收,估计也没有跟邓艾交代善后事宜。

这种情况下,如果是一个善于谋身的臣子,应该第一时间请朝廷派出官员,全面接手当地善后事宜。

但邓艾没做这么,他以天子之名,赦免了包括刘禅在内的蜀汉官员们的罪,并对他们大行封赏,同时让自己的心腹接任郡刺史、郡太守。司马昭得到报信,立刻指示:此时要上报,立刻暂停!

也许邓艾觉得,他这么做是为了安定地方,但无疑,他的这个举动让司马昭不爽。要知道此时,坐在皇位上的是曹奂,司马昭比谁都在意,大臣们对他的“忠”,邓艾此举,不但有越位嫌疑,更是对司马昭的藐视。

不光如此,邓艾灭蜀后,信心爆棚,一副救世主的姿态。对曹魏他是大功臣,对蜀汉他是拯救者,到处以此炫功。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你们的感谢我,要是碰上别人别说升官,早就砍了你们!姜维是个大英雄,可惜他碰到了我!

邓艾还建了特殊的“纪念碑”来炫耀自己的武功:他将曹魏阵亡将士,与蜀汉士兵埋在一起,做了个“京观”。“京观”就是古代将领常用的把戏,用敌人的尸体或头颅堆积成小山,用来炫耀自己的武功。

可以说,邓艾就是一个毫无政治斗争经验的“智障”,不知道他的这个举动把蜀汉官民、同僚、司马氏,乃至曹魏几方都得罪了。可以说,他的下场很大一部分就是自找的。

钟会浑水摸鱼除障碍

背后给了邓艾一刀的是钟会。这次伐蜀,钟会是主力军,可惜他十万人马,被姜维困在剑阁,寸步难行。主力军成了摆设,邓艾的三万偏师,轻松灭了蜀汉,钟会的脸丢大了。

其实,钟会还不止十万人马,他还兼并了另一路偏师诸葛绪的三万大军。钟会状告诸葛绪畏敌不前,结果得了诸葛绪的部众后,自己前进不得。

钟会得知邓艾进了成都,那是相当的失望,他的计划完全被邓艾破坏了,他心里有个“小秘密”——攻入成都,关门称王!原来这家伙之所以迫不及待地吞并诸葛绪,就是为了完全掌握军权,在成都造反割据。

没想到邓艾三万人抢到他前面了,所以,他必须实施弥补计划,想办法除掉邓艾,夺了他的兵权。

这就是钟会诬告邓艾阴谋造反的原因,其实真正想造反的是他,他耍了个浑水摸鱼的小伎俩。

卫瓘半公半私灭后患

状告邓艾的还有另一个人——监军卫瓘。一般认为,卫瓘是嫉妒邓艾炫功。其实恐怕不是那么简单,卫瓘也没那么肤浅。

我觉得卫瓘状告邓艾谋反,有他的合理性。想想看,一个敢代天子行封赏的将军,接下来会做什么?不能不让人怀疑。本来监军的工作性质就是朝廷密探,必须密切注视军队的异常举动,举报邓艾,是他工作范围内的事,谁让邓艾做得那么出格?

蜀汉政权被灭后,形势要比人们想象的复杂,钟会的反叛之心已经显露,卫瓘必须左抵右挡,哪怕捕风捉影,他也不能放过任何一点蛛丝马迹,这是正常心态。邓艾对他来说,就是大隐患,必须消灭在萌芽状态。

如果说私心的一面,可能是邓艾进入成都,完全没有把他这个监军放在眼里,自行其是。

司马将信将疑断祸根

司马昭此时的身份,还是曹家的看门人,屁股离皇位还有几寸远。越是在这种敏感时期,越是要谨慎,这是人之常情,更何况司马昭本就是多疑之人。

我们试想一下,假如邓艾造反,那会是一个什么情况?首先意味着征蜀汉的失败,这一失败不光要将他统一全国的步伐大大推迟,恐怕对他能不能即使受禅曹魏,都会形成很大影响。

司马家族虽然掌控了朝局,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接受司马代曹。灭蜀汉,就是司马给全天下人的献礼,没这份献礼,那短短的几寸距离,不好弥补呐。

所以,司马昭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属下稀里糊涂帮倒忙

本来,邓艾只是被押解回京,并没有被杀,回到京城,他还有机会为自己辩解。但他的属下们,稀里糊涂帮了倒忙。

钟会阴谋叛乱,把局势搞得很复杂。邓艾的属下根本不相信邓艾会叛乱,他们打算拦截囚车,将邓艾重新接回成都主政。

属下们的这个举动,无疑是火上浇油,将本来已经不可收拾的局面,推向危险的境地,也将邓艾推向死亡边缘。卫瓘毫不犹豫地派人,追赶押送的囚车,半路截杀了邓艾父子。

也许卫瓘有私仇成分,但我觉得主要还是他担心,邓艾会成为一个火药桶。这是个大概率事件,被当做罪犯押解将军,被人劫回,实际上是逼着他造反,除非他能跟劫他的属下翻脸。

所以,属下们的糊涂,成了压垮邓艾的最后一根稻草!

综上所说,邓艾之死就是一个冤案,一出悲剧,有他个人的原因,也有当时特殊环境下,各方人士极端的处置方法导致,也许这就是流传已久的,“自古平定四川的将军都没好下场”的咒语,又发挥它神奇的作用了吧!

蜀汉终结者邓艾,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死亡的?

邓艾,是三国后期名将,他文武双全,军政双优,是三国后期曹魏消灭蜀汉的关键人物。但是这样一位优秀将领却在灭蜀后不久就死于内斗,的确令人惋惜!

背景一:灭蜀之战前邓艾的人生经历
  • 邓艾出身南阳新野,据说是南阳当地的大族,但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邓艾一家和其他许多南阳新野人一样被攻占荆州的曹操强行迁往汝南作屯田民。这在当时三国军阀混战时期很常见,毕竟大家都在争夺人口。

  • 刚到汝南屯田的邓艾,因为年幼被安排去放牛,但是因为家族和母亲的支持,他仍坚持学习,后来因为有才学被推荐为典农校尉学士(类似县级后备人才),但是当时的典农校尉觉得邓艾有口吃的毛病,不能担当重任,于是让他做了管理稻草的小吏。虽然职务低微,但是邓艾用心办事之余,学习不倦,尤其喜好军事,经常在山川之间指点江山,安排军营战阵(当然都是想象)即使被人嘲笑也不改变,看来成功的人都是如此的执着!

  • 职务低微又有口吃的邓艾平平淡淡的在屯田的地方当着小吏,二十年时间也才混到典农功曹,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改变了邓艾的一生,一次他被安排去洛阳汇报工作(用险恶一点的想法,安排口吃的人去洛阳汇报工作,是否是上级或同僚想害他呢?),结果谁也没想到口吃的邓艾因为这次汇报被当时的曹魏太尉司马懿看中,发现了邓艾才华的司马懿当即将邓艾调到自己的太尉府,成为了他的幕僚秘书,后来任职尚书郎。也正因此邓艾对司马一家非常忠诚,在后来的高平陵政变和司马氏父子的历次平叛和打击政敌的行动中,邓艾都是坚决站队司马家族。在邓艾的心中肯定早已经不把自己当作曹魏的臣子了。

  • 正始四年(公元243年),邓艾出任参征西军事,后转任南安太守,正式出任军事将领,并在曹魏西线与蜀汉政权作战。早年就潜心学习军事的邓艾很快成为曹魏西线的重要将领,并逐步成为蜀汉大将姜维的劲敌,双方多次交战,总体而言姜维没占到多少便宜,还几次被邓艾击败或击退。直至景元四年(公元263年)曹魏发起灭蜀之战前,邓艾已经领兵二十年,也已成为和姜维并称的三国后期名将。

背景二:魏灭蜀之战的背景

景元四年(公元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开始发动灭蜀之战。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是:

  • 魏国朝政完全由司马昭掌控,反对势力已基本消灭,而且国土面积和人口的优势,再加上司马氏父子在曹魏的基础上通过屯田和修养生息,国力已经大大超出蜀、吴两国。而司马昭在公元260年弑杀了魏帝曹髦,也希望取得一场对外战争的胜利为自己进一步巩固权利和篡权夺位增加声望。

  • 蜀国则因为连年的伐魏战争导致国力枯竭,再加上黄浩弄权,国政衰败。262年姜维又因伐魏失败,加之和黄皓的矛盾彻底激化不敢回成都,不得已率兵到沓中屯田,蜀国出现明显的内外失和。

  • 吴国在孙权死后,继位的孙亮年幼,先后有诸葛恪、孙峻和孙綝等权臣把持朝政,甚至孙綝还废掉吴帝孙亮改立孙休。孙休继位依靠张步、丁奉等老臣又诛杀了孙綝。连续的内乱也导致吴国国力下降。

在这样的背景下,司马昭决心发动对蜀国的灭国战争,期望通过消灭蜀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政治声望和增加司马家族篡位的资本,同时占据蜀国后也可顺江而下吞并东吴一统天下。

后三国时代最精彩的一场战争

因为是魏蜀之间的灭国级别的战争,双方都是精锐尽出,名将云集。这一战虽然曹魏准备充分,实力上也占据较大优势,但是这绝不是一场碾压性质的战争!

  • 战争开始阶段:魏国兵分三路,西路军由邓艾统领三万人,主攻屯田沓中的姜维,目的是拖住蜀军的主心骨姜维,等待另一路友军合围姜维,另一方面也为钟会的进攻创造条件。中路军由诸葛绪统领三万人,直插姜维的后路,准备截断姜维部队的退路,合围歼灭姜维之余,防止姜维回援汉中。东路军则是由钟会统领的魏军主力十余万人,又再分三路进攻汉中。蜀军姜维得知曹魏进攻的消息,立即准备回援汉中,同时命令汉中的守将放弃外围据点,集中兵力在乐城、汉城和阳安关口(即阳平关)一线进行防御。同时刘禅也安排了廖化、张翼等人领兵支援姜维和汉中的守将。

  • 战争的第一阶段:姜维在沓中被邓艾的西路军三面围攻,且战且退,姜维一心要摆脱邓艾的纠缠,但是邓艾一路紧追不放。此时曹魏诸葛绪的中路军已经逼近姜维回援的要道桥头,如果诸葛绪成功占领桥头,姜维不仅难以回援汉中,自己都可能陷入邓艾和诸葛绪的前后夹击。同时蜀汉的汉中守将因为内部矛盾导致阳安关城失守,钟会获得了进攻四川的通道,于是留下部分兵力围困乐城和汉城的蜀军,亲率主力直扑剑阁。

从魏军开始发起进攻,到汉中的大部分据点失守,钟会率军长驱直入逼近剑阁,可以说魏军在第一阶段非常成功的实施了战前的计划,也基本达到了战略目的。蜀军形势极其被动,蜀军统帅姜维还在沓中回撤的路上,随时可能被合围,汉中基本失守,剑阁成为整个战局的关键,如果剑阁失守,曹魏大军就将进入四川腹地,攻陷成都也就是时间问题了。

  • 战争的第二阶段:姜维不愧为名将,将整个战局形势扭转,盘活蜀汉这局死棋就是靠姜维精彩的战术指挥。从沓中且战且退的姜维一心回援汉中,与邓艾的追兵拉开一段距离后,他首先要面对的是诸葛绪极可能要比他抢先占领桥头,如果那样的话他将腹背受敌。姜维没有盲目的向桥头撤退,而是向诸葛绪的后方运动,做出切断诸葛绪后路的样子,诸葛绪的能力显然和姜维、邓艾、钟会等其他统兵的将领差一个档次。瞬间就被姜维的佯动欺骗,吓得命令部队掉头后撤三十里。姜维立刻命令部队强行军抢先通过桥头,发现上当的诸葛绪已经比姜维差了一天的路程。姜维的这次漂亮的战术指挥,不仅顺利使自己率领的部队拜托了险境同时也使自己回援汉中和指挥主战场作战有了极大的可能性。随后姜维探知汉中极可能已经失守,钟会的大军已经长驱直入准备进攻剑阁。姜维当机立断也迅速南下,与廖化、张翼等援军会合后退守剑阁。

这一阶段战争几乎就是姜维的个人表演。退守剑阁后,钟会统领的大军根本毫无办法,面对由姜维指挥的天险,钟会也心生畏惧,甚至已经萌生了退兵的打算。本来岌岌可危的蜀军和蜀汉政权终于将战局稳定下来,按常理来说剑阁不失守,曹魏就灭不了蜀国,劳师远征的魏军极有可能要无奈的退兵,到时汉中是否能夺回也还在两可之间。

  • 战争的第三阶段:眼看战局僵持,普通的军事将领或许就没有办法打破常规只能无奈接受退兵的结果。但是邓艾不会,他提出自率精兵绕开剑阁,从险道偷渡阴平,然后奇袭成都。邓艾一开始邀请诸葛绪参与,但是诸葛绪不敢去,钟会这样名将当然不会错过,他同意了邓艾的奇袭之策。于是邓艾选出一批精兵,穿越大范围的无人区,翻山越岭,遇河架桥,甚至遇到悬崖邓艾亲自裹着毯子第一个滚下去,就这样带着这些人奇迹般的到达江油城下。江油守将面对神兵天降一般的邓艾所部,直接不战而降。听闻江油失守的刘禅命令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统兵抵抗邓艾。人数不多的邓艾部队一开始处于下风,面对从阵前退回的儿子邓忠和部将师纂,邓艾大怒道:“生死存亡之际,全在此一举,还说什么可与不可”,说完就要将邓忠和师纂斩首,吓得两个人掉头又向蜀军冲锋,最终大破蜀军,并且阵斩诸葛瞻父子。刘禅得知消息吓得听从谯周等人的建议,出城投降了。随后得知消息从剑阁回援的姜维接到刘禅的命令向钟会投降。魏灭蜀之战至此结束,蜀汉政权灭亡。

这一阶段邓艾的奇袭可以称为历代攻蜀战争中最精彩和最经典的战例,也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最精彩的奇袭战例之一。正是他的奇袭导致姜维扭转过来的战局再一次崩溃,而后主刘禅的投降也导致姜维等人无力回天。

战后余波,名将凋零

啰嗦了那么多,几乎都是介绍背景和战争过程,至于主人公邓艾是如何走向灭亡确还没提及。其实邓艾的悲剧是在战后才开始爆发的,因此我们只能到战后这一节来阐述。

  • 复杂的人事安排窥见司马昭的复杂用心。司马昭是曹魏的实际话事人,但是他毕竟不是皇帝,再加上他司马家族也是靠着军功和军队的支持才得以控制曹魏政权的。所以司马昭是不会完全放手让人掌握军队的,他时刻防范着类似他们家族这样的篡权者的出现。因此他在征蜀大军的人事安排上是精心谋划思考过的。主力部队统帅也是代行全军统帅的钟会是他司马家族的心腹谋臣,也有过多次随同出征的经验,最重要的是钟会是司马昭灭蜀计划的少数支持者。西路军统帅邓艾既是名将,又长期在西线与姜维作战,而且也是司马家族的忠心拥护者,但是他极力反对司马昭的灭蜀计划,因此司马昭没有让他统领主力。诸葛绪则承担辅助邓艾和钟会作战的任务,而且是也是雍州太守,也在西线和蜀军多次交战。在三路大军的安排之外,司马昭还安排了卫瓘以监军的身份监视钟会、邓艾等人的军事行动。由此可见司马昭对这些前线将领是作了预防的。

  • 邓艾的擅权行为引起司马昭的警觉。其实邓艾是忠于司马家族的,但是邓艾更是一个长于谋国,拙于谋身的人。在他的仕途生涯中,有几次不听从司马家族的指挥,但是他的出发点大都出于公心,并不是对司马家族有异心。包括司马昭这次的灭蜀之战,战前邓艾是极力反对的,但是一旦确定,邓艾仍是尽心尽职,即使姜维和钟会对峙于剑阁战局僵持之际,邓艾完全可以不去冒险奇袭,反正退兵后也更可以证明他之前的意见是正确的。但是邓艾没有,他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冒险。但是也正因此邓艾就会做出一些自己认为正确但是会使司马昭忌惮的事情。比如邓艾攻占成都之后,他效仿东汉初年邓禹领兵出征的做法,擅自以皇帝的名义册封刘禅等投降的蜀汉君臣的官职。但是他没有认识到当年邓禹的主公是刘秀,一个出了名的不喜欢屠戮功臣的开国之君。更为主要的是司马昭不是皇帝,也就是这些恩德变成了邓艾和曹奂的,看上去没他司马昭什么事。其后,邓艾不断上书提出如何安置处理刘禅等人,同时还对如何灭亡东吴提出自己的建议。但是司马昭明显表示出不耐烦之后(司马昭让监军卫瓘转告邓艾,他提的建议要上报,不宜马上实行),仍不断上书力争。而且邓艾在灭掉蜀国后也确实变得有点居功自傲了,他不仅修筑京观表彰自己的功绩,又在蜀汉君臣面前夸耀自己的为人等等。这些言行很快就被人利用,并导致了他的悲剧。

  • 邓艾的言行被野心家钟会利用。钟会是曹魏的另一个名将,虽然他长期作为司马昭的心腹谋士的身份出现,但是他的能力是朝野认可的。此次灭蜀之战也是钟会第一次获得统领这么多军队的机会,隐藏在钟会内心的野心开始萌芽。在剑阁对峙时,钟会就借口诸葛绪(当时邓艾邀其一起偷渡阴平他不去,转而去和钟会会合了。)畏缩不前将他押送京城,自己将诸葛绪的军队一起统领了。之后邓艾奇袭成功夺得首功,钟会还停留在剑阁一带没有进入成都。他利用邓艾擅自封赏,居功自傲的言行开始向司马昭打小报告。甚至后来邓艾和司马昭的通信他都暗自修改,把邓艾的语气改的傲慢无礼(钟会父子都是有名的书法家,尤其是他的父亲钟繇)。同时钟会还不断煽风点火,引得当时的监军卫瓘等人也一起向司马昭告发邓艾有异心。于是司马昭下令将邓艾押送京城,但是司马昭显然还不想一下子就处死邓艾,他只是预防万一,先把邓艾弄到京城控制起来。

  • 钟会的野心也不能瞒过司马昭。个人认为司马昭对钟会的野心也是早有察觉的。一是司马昭很少让钟会单独出外长期统兵,这点邓艾就不同;二是钟会此人到死都没有娶妻,以钟会的才能、家世和职位这是非常罕见的,如果我是司马昭也会对他有所提防。再加上邓艾被拘押后,征蜀大军几乎就全部归钟会一人统领了。司马昭当然不会不作安排,他马上写信给钟会,告知他:“我担心邓艾不服命令,今派遣中护军贾充率步兵和骑兵万余人入斜谷,驻扎在乐城。我亲自率十万大军驻扎在长安。我们不久就可以相见了。”这样一封看起来轻描淡写的书信,让钟会措手不及,钟会本打算安排姜维等人出击长安,自己稳固成都、汉中之地后,立刻出兵与司马昭争夺天下。他来不及去探听司马昭的信里说的是真是假,立刻急匆匆的进入成都,并马上将军中的将领集中软禁起来,假借郭太后的遗命,要求大家和他一起讨伐司马昭。

  • 名将凋零的尾声。钟会显然高估了他对这支伐蜀大军的控制力,他从未长期掌兵,没有和这些部下建立稳固的关系,再加上他打着曹魏皇室的名义号召大家一起讨伐司马昭,但他却忽视了他自己正是司马家族弄权的主要助手和谋士,而且如嵇康这样不太配合司马家族的名士本就是钟会出谋杀害的,现在的他站出来号召大家勤王就和吴三桂杀了南明永历帝后来又号召大家反清复明一样没有多少人真正相信。随后钟会软禁的那些将领的部下为营救自己的将官,发动兵变,冲入钟会等人所在的蜀国王宫,在乱兵之中钟会被杀,姜维等一批蜀国将领也同时被杀(因为姜维等人试图依附钟会叛乱,企图乘乱恢复蜀汉政权,因而当时姜维等人是支持钟会的)。随后监军卫瓘稳定了局势,控制了乱兵,但是卫瓘担心他参与了陷害邓艾的事情被司马昭追究,于是派曾经被邓艾处罚过的将领田续追上正被押送京城的邓艾,将邓艾父子一并杀死,邓艾留在京城的儿子们也因为父亲死无对证,也按邓艾叛乱的罪名被株连杀害,只有邓艾的妻子和孙子被发配西域。

蜀汉终结者邓艾,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死亡的?

这提问也是没谁了,对邓艾来说,灭蜀只是一个功绩,走向灭亡是另回事,谁也不能规划自己的未来!未来会怎样?充满了变数,大概只有命运使然,方向不同罢了

蜀汉终结者邓艾,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死亡的?

三国的邓艾可是蜀汉政权的终结者,战功赫赫,然而,就在他灭亡蜀汉政权2个月后,他自己却落得了一个家破人亡的下场。那么,历史上战功卓著的邓艾到底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死亡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二。

邓艾,三国时期的河南新野人,从小饱读诗书。在他长大后,一直担任县里的基层官吏。后来,邓艾去给领导汇报工作,遇到自己的伯乐司马懿,从此邓艾得以大展宏图,一飞冲天。他先是负责屯田等行政政务,后来担任将领,在曹魏西边战线防备蜀汉姜维。可以说,邓艾是司马懿家的嫡系势力,司马家对其还是信任有加。那么,他最后怎么就落得一个家破人亡的下场呢?

这一切都要从邓艾一生最著名的一战说起,263年8月,魏军由钟会、邓艾、诸葛绪三人兵分三路伐蜀。钟会、诸葛绪两路大军受阻,钟会更是为了夺权,将诸葛绪逮捕押回治罪,取得了诸葛绪的3万精兵。而此时,邓艾则是一路势如破竹。在263年11月,邓艾则率领曹魏精兵,偷渡阴平小道,出奇兵攻克就江油、绵竹,直取成都,刘禅直接开门投降,蜀汉灭亡,邓艾夺得首功,而主将钟会还被姜维堵在剑阁。后来,刘禅给姜维写信,命他投降。

邓艾虽然善于作战,但不善于自保,自己非要作死,谁也拦不住呀!在邓艾灭掉蜀汉后,在巨大的胜利面前,66岁高龄的邓艾好嗨哟,感觉人生达到了巅峰,开始飘飘然,居功自傲。在司马昭派监军卫瓘告诫他不要擅自主张,要上报的情况下,他还要顶风作案,坚持要替司马昭封赏蜀汉降臣。随后,更是将在绵竹之战战死的蜀国和魏国的将士埋在一起,做成京观,以此来彰显自己的功劳。他如此高调,完全没有功高盖主的危机意识。

这还没有完,邓艾居功自傲,嘴也比较欠,祸从口出。他曾对蜀国士大夫们说:“诸君赖遭某,故得有今日耳。若遇吴汉之徒,已殄灭矣。”又大言不惭地说:“姜维自一时雄儿也,与某相值,故穷耳。”当时,钟会的职位要高于姜维,卫瓘是三军的监军,他这一下惹得钟会和监军卫瓘很是不满。于是乎,他们一合计决定一起联手诬告邓艾要造反。

于是乎,邓艾的居功自傲和擅作主张,让司马昭对其开始生疑。恰逢此时,钟会和卫瓘联手诬告邓艾要造反。司马昭一接到密报,二话不说,就下令逮捕邓艾父子,用槛车将其送到京都来,邓艾束手就擒,仰天长叹:“我是忠臣啊,居然到这种地步,白起的境遇,于今又重现了。”

随后,早有不臣之心的钟会在姜维的怂恿下密谋造反,最后钟会这个蠢蛋,当断不断,贻误战机,被手下扣押的将军反杀,姜维也被魏军杀死,并且被愤怒的魏军剖开了尸体,发现姜维的胆如斗大。再后来,监军卫瓘因其参与诬谄邓艾,担心事情败落,就派护军田续追杀邓艾父子于绵竹西。同时,邓艾在洛阳剩余的儿子也遭到了诛杀,他的妻子和孙子被发配到了西域。

真是万万没想到蜀汉终结者邓艾,死得如此窝囊,还落得一个家破人亡,真是悲惨呀!后来,由于议郎段灼上书,替邓艾不平,在273年,司马炎下诏书为其平反,厚待其孙子。但然并卵用,人都死了。总之,邓艾之死,一是他自己作死,二是免不了是司马昭“兔死狗烹”,一箭双雕的毒计。各位,你们认为呢?

蜀汉终结者邓艾,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死亡的?

邓艾的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分析,

第一,功高震主

邓艾奇袭成都,后主刘禅投降。在没有司马昭命令的情况下,他擅自分封官员引起了司马昭的不满。当时曹魏这边皇帝还是姓曹,但实际控制人已经是司马昭。邓艾在这个时候擅自行权必将非常的敏感,加上邓艾手中有兵权,司马昭不得不防。司马昭已经警告过邓艾了,凡大小事必须上报等待命令,邓艾觉得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仍擅自专权,为自己的被杀埋下了祸根。

第二,内斗

邓艾和钟会同在抗蜀前线,两人本就是死对头。邓艾立此大功钟会一定是想要把他拉下马的,果然钟会向司马昭进言邓艾要谋反。司马昭便命钟会接管邓艾兵权,并将邓艾押回来问罪。其实真有谋反之心的反而是钟会,钟会在姜维的劝说下决定谋反,不料事情败露二人皆死,邓艾也在回去途中被杀。

邓艾的死对司马昭来说是一个完美的结果,自古功臣和君主的矛盾就不可避免。邓艾虽有智谋但不懂政治斗争,居功自傲不懂得人心,最终可惜了一代名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