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诸葛亮、钟会、邓艾、司马炎”同世,三国会被谁统一呢?
这是上天有眼,天赐良机。诸葛亮会对陈寿说:"既得其主,更得其时"。首先,司马炎是官三代,最厉害的老爷司马懿在世时,也奈何不了诸葛亮,司马昭略逊于老父,对阵诸葛亮关门弟子姜维也占不了便宜,更不用说从小娇生惯养的司马炎了。其次,钟会丶邓艾,都是半路成名,智不胜于周瑜,勇不过于夏侯渊,
-
曹魏大将邓艾偷渡阴平后,刘禅为何不战而降?
刘禅也讨论过怎么办?当时大臣的意见有两种,一种是逃到吴国去做流亡朝庭 ,还有一种是逃到南中去继续做抵抗朝廷。满朝文武大臣没有一个敢提出来说投降。当时只有谯周提出来投降,你跑吴国去,吴国以后灭亡了,你就变成二次投降,你跑到南中去,我们没有做准备,我们治理南中只是欺压他们,过去小心他
-
刘禅投降邓艾的时候,蜀汉还有数万军队,刘禅为何不坚守待援?
任何一场战争都不单单是输和赢这样简单,里面所掺杂的派系战争、将士之间的同仇敌忾或者分崩离析、军民一心或者民心所背,都将决定战争最终的走向。而刘禅在邓艾围城的时候直接投降则是蜀国四大派系之争最为悲惨的结局,也是最为无奈的选择。事件回顾没错,邓艾围城,率领数万人马把刘禅所在之地围的水
-
邓艾率领的偷渡阴平部队人数很少,为什么能击败诸葛瞻以逸待劳的精锐?
趣谈答案:邓艾率领的部队人数还是非常可观的,主要原因在于诸葛瞻的士兵不行。三国演义的蛊惑前一段时间再写一篇文章的时候,评论区里面突然有一个声音,最开始的时候觉得有趣,后来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儿。那个言论是自从三国演义读多了,好像每一个人都读懂三国历史了。三国演义和真正的三国历史有着
-
为什么邓艾灭门而钟会却没有?
我是历史笑春风,谢谢邀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这个问题首先要理清一点,那就是邓艾和钟会都没有灭门。邓艾的情况据《三国志邓艾传》的记载为:“艾父子既囚,锺会至成都,先送艾,然后作乱。会已死,艾本营将士追出艾槛车,迎还。瓘遣田续等讨艾,遇於绵竹西,斩之。子忠与艾俱死,馀子在洛阳者悉诛,
-
除了邓艾走阴平小道灭掉蜀汉外,古代其他历朝历代是通过什么方式灭掉四川割据政权的?
有一句历史上的俗语,“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皆定蜀后定。”四川,在中国的统治者眼中,是个十分重要的地区。这里四面相对封闭,成都平原富庶,物产丰富,可以自给自足,是一个割据的好地方。因此,一般灭掉四川割据政权的时候,大多都到了天下其他地区都统一的时候。这时,统一四川成为统一天下的最后
-
邓艾深受司马昭器重,又是灭蜀头号功臣,为何最终遭遇杀身之祸?
邓艾是三国时期的名将,这个人自幼口吃,本没有出头的机会。是司马懿发现了他的才能,将他从普通人中提拔了出来。从此,邓艾在军政方面显露出他出众的才华。他在淮南、陇西战场上都屡建奇功。尤其是姜维的北伐,在遇到邓艾后,竟然一战不胜。在灭蜀之战中,邓艾也建立了奇功,迫降了刘禅。可是,就是这
-
三国时邓艾与钟会之死,到底是二士争功还是司马昭用的反间计?
邓艾和钟会是曹魏灭蜀的功臣,他们互相配合作战,完成了艰巨的任务。钟会率领魏军主力,突入汉中盆地,撕裂了蜀汉的防线,把姜维率领的蜀军主力牵制在剑阁。邓艾则批亢捣虚,偷渡阴平小道,夺取了成都,蜀汉就此灭亡。但是在灭蜀之后,这两人都遭到了灭顶之灾。这一切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一、二士
-
司马昭为什么要杀邓艾呢?
邓艾自认为是灭掉蜀汉的第一功臣。司马昭之所以最终下决心要杀邓艾是因为他怀疑邓艾要造反。邓艾在成都的所作所为,也的确是忘乎所以不识时务。蜀汉延熙二十年即景耀元年姜维起兵伐魏。魏征西将军陈泰、安西将军邓艾率兵抵抗。魏自铁笼山一战,郭淮被姜维杀死以后,就开始以邓艾为领衔和蜀汉作战。姜维
-
诸葛瞻七万雄兵,为何会败于邓艾两千残兵?这个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情吗?
两个原因,第一诸葛瞻没有七万雄兵,第二是他又蠢又固执。魏明帝曹叡死后,曹芳继位,而经历了“高平陵之变”,大权落入司马氏手中,不久之后,司马昭一番运作,开始挥师伐蜀。当时魏军的兵力部署和分配,主要分为三路。兵力最多的一路,由钟会带领,为十万余人,而这十万余人,被钟会再分为三路,分别
-
邓艾偷渡阴平,是不是魏延子午谷奇谋山寨版?
只能说类似,虽然说这俩都是出奇兵制胜,但这俩并不完全相同,偷渡阴平并不是山寨盗版。这俩地除了都是通过过险地出奇兵制胜,俩者在条件,当时背景下,国情,都完全不一样。魏延如果奇袭子午谷,真的偷袭了长安,要知道魏国国力强盛,长安虽然当时兵弱,但周围都有重兵,长安交通便利,周围各地的救兵
-
诸葛瞻率领蜀汉御林军,为何打不过邓艾的一两万疲惫之师?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分天下,三国之间互有征战,期间也发生了不少著名战役,三国末期魏国对蜀国所发动的灭蜀之战就是其中之一。灭蜀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63年,当时的魏国权臣司马昭派遣钟会,邓艾等大将发起了对蜀国的进攻,因为蜀国将领姜维精通兵法,他依据蜀地天险,依靠剑阁险要,所以尽管魏军兵力
-
邓艾是一代军师奇才,为什么死的那么窝囊?
邓艾在建立大功之后, 死得非常窝囊,这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最腐朽的,士族操控一切的时代。邓艾之死,有他个人缺乏政治头脑的因素,但主要是当时的政治环境决定的。邓艾战争年代形成的擅自行动的习惯,到了和平年代变得非常危险邓艾在灭蜀后。模仿东汉名将吴汉,开始以蜀地的长官行事。他不但擅自封了自
-
诸葛瞻七万雄兵以逸待劳,为何不敌邓艾长途跋涉的两千残兵?
仔细回顾偷渡阴平前后的细节,我们就能消除以讹传讹的误会,接近真相了。邓艾的设想:并没想到能直接灭蜀263年,司马昭兵分三路伐蜀。邓艾率军三万牵制驻在沓中的姜维,诸葛绪率军三万切断姜维退路,钟会率十余万大军进军汉中。姜维一番漂亮的机动,摆脱了诸葛绪,退守剑阁,稳住局势。就在伐蜀大业
-
三国末期最阴毒的将领卫瓘,是如何除掉邓艾、钟会和姜维的?他最终的结局如何?
卫瓘除掉钟会、邓艾的过程,堪称古代阴谋家的经典之作。其中人物的悲惨结局,也在时刻警醒着我们。灭蜀难,安蜀更难早在部署灭蜀战争时,司马昭就认真考虑过钟会等人造反的问题了。他提到:现在大家都反对灭蜀,只有钟会支持我伐蜀,因此我要用他。而灭蜀之后,人心思归,蜀的遗民也都心怀恐惧,即使钟
-
邓艾被杀后,他的后人怎么样了?
司马家对邓艾后人的态度,是当时历史环境的一个缩影。严谨的任质制三国时期的魏国,推行了严谨的任质制度。即:在外领军的将领,必须留下人质在京师。钟会在挂帅征蜀前,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其中,邵悌反对的理由是:钟会是单身,只有一个养子,没有重要亲属做人质!邓艾不是单身,除了随他一起出征的
-
姜维北伐遭遇的最大一次失败,只因为对手是邓艾吗,你怎么看?
姜维北伐最大的一场败仗:段谷之战。此次大败,人们归因于胡济失期未至坑队友。但仔细回顾此战,或许并非如此,姜维失败——还真就只能怪自己遇到了邓艾。简要回顾:一般认为胡济未如期而至是主要原因,实则未必。256年,刚升大将军的姜维开始再次北伐。6月,他与胡济约定时间,会师于上邽;7月,
-
如果邓艾不偷渡阴平,魏国能短期内灭了蜀国吗?
如果没有邓艾偷渡阴平的神来之笔,蜀汉会比魏国活得更久。司马昭发起灭蜀之战的动因决定了:灭蜀之战,见好就收,不会死磕。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自司马家夺权后,一直忙着处理内部问题,对外征战不多。经过镇压淮南三叛,弄死高贵乡公曹髦,司马昭篡位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可是,尽管司
-
江油关守将马邈真的是不战而降吗?为什么呢?
263年,邓艾偷渡阴平小道。沿途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濒于危亡。将士们攀木缘崖,鱼贯而进,辛辛苦苦逼近目的地时,迎来了最关键,也是最危险的时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江油关江油关,天险自成。其地群山环绕,涪水中流。关口险峰壁立,直插云天;关下江流湍急,浊浪翻卷。敌人只要凭
-
蜀汉终结者邓艾,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死亡的?
有人说,邓艾在三国将军排行榜至少可以排进前五位,诸葛亮的爱徒姜维,碰上邓艾每次都是孔夫子搬家。其实邓艾不光是出色的军事将领,还是一把治国能手,他出道之初,就是因为卓越的治国才干才得以步步高升。偷渡阴平,一举灭蜀,邓艾的这个经典战例,成了后世军事领域的耀眼的明珠。然而,当邓艾仅仅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