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名将高仙芝,是个怎样的人?
唐朝是一个开放的国家,世界各地移居大唐的人员非常多,很多人为大唐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高仙芝就是其中之一,他是高句丽人。高仙芝是唐玄宗一朝著名的战将,为大唐西北边境征战多年,立下赫赫战功,也因个人贪念,给大唐在西北留下不稳定因素。安史之乱爆发后,因为得罪监军边令诚,高仙芝与封常清被唐玄宗冤杀。
山地战之王中国古代战争,大多发生在平原,山地丛林战争极少。高仙芝是个例外,他与吐蕃、小勃律、竭师、石国、突施、大食的战争,发生在葱岭(即帕米尔高原)地区,那里是几大山脉交汇地带,海拔高,山势险峻,且气候严寒,连行军都是件很困难的事。
高仙芝却总能出其不意地长途奔袭,经常几万大军翻山越岭,几天行军千里,突然出现在敌人面前,打得敌方措手不及。
高仙芝能精确计算设定精巧的行军路线,使看起来不可思议的奔袭变成现实,他还有高超的动员技巧,帮助士兵克服心理恐惧。同时他也不缺乏将军们特有的令行禁止,杀伐果决。
就这样,高仙芝的部队,像一头穿梭于冰山雪域的雪豹,总能在猎物们出其不意的时候,给对方致命一击。
打败吐蕃,平定小勃律后,整个西北震惊,史书记载,七十二国竞相归顺!
贪财引发诸国不满在帕米尔高原英名远播的高仙芝,同时也是个贪婪之辈,他相中了富饶的中亚石国。石国其实是一头温顺的绵羊,对大唐一直恭顺有加,朝贡不断。但高仙芝为了实现个人掠夺的愿望,向唐玄宗诬告石国“无藩臣礼”,并出兵征讨石国。
石国本就不是对手,见到唐军,立马求和。高仙芝诓骗对方,同意约和,就在对方毫无防备之时,他突然抓捕了石国国王,并纵兵大肆杀戮和劫略。劫略完石国,顺北把突骑师国也一并打扫了一遍,然后满载从两国搜刮的财宝回国。
高仙芝的行为,引发了西域各国的不满。这些国家本来是迫于兵威降服于大唐,实际并不甘心,于是他们勾连大食(即阿拉伯帝国),准备引狼入室,图谋安西四镇。
高仙芝见此情景,觉得大事不妙,一旦战火烧到安西,他罪责难逃。于是他决定先发制人,率军四万,抢先突入大食境内七百里。
这一次,他的奔袭功败垂成,他的手下葛逻禄部集体反叛了!葛逻禄部与大食前后夹击,高仙芝大败,侥幸逃生,几万人马仅剩千余人逃回。
这一战,高仙芝毁了一世英名,还丢了安西节度使之职。
冤死潼关安史之乱爆发后,全国一片慌乱,唐玄宗决定起复高仙芝,他认命高仙芝为副元帅,率五万兵马出潼关,镇守陕郡。
同在陕郡的还有他的老部下封常清,封常清领着一帮新募的乌合之众,很快被叛军打得稀里哗啦。封常清对高仙芝说:现在的形势是敌强我弱,以我们的兵力想守住陕郡很难,极有可能丢了陕郡还折了兵,那样的话,潼关就危险了,潼关一旦失守,长安就完了!与其这样,还不如放弃陕郡,咱们兵合一处,退守潼关,以潼关之险,守住京城最后一道防线!
高仙芝觉得有道理,于是两人散尽太原的资产,撤兵潼关。
按理来说,这个战略抉择没毛病,战争不能考虑一城一地的得失。但这件事他俩没请示,也来不及请示,就自作主张了。这下被人抓住了把柄——边令诚!
边令诚长期在高仙芝军中做监军,大概觉得自己才能不比高仙芝低,经常提一些自己的主张,但总被高仙芝不当回事。一来二去,边令诚觉得高仙芝不尊重他,结下仇了!
于是,这个阉宦给唐玄宗发了个小报告,告高仙芝和封常清擅自失地,贪污军饷。唐玄宗也不调查,直接批示“处死”!面对刀斧手,高仙芝被悲愤,《旧唐书》记载:
仙芝又顾麾下曰:“我募若辈,本欲破贼取重赏,而贼势方锐,故迁延至此,亦以固关也。我有罪,若辈可言;不尔,当呼枉。”军中咸呼曰:“枉!”其声殷地。仙芝视常清尸曰:“公,我所引拔,又代吾为节度,今与公同死,岂命欤!”遂就死。就这样,一代名将高仙芝,没有死在对安禄山的战场,却被唐玄宗冤杀!
高仙芝的冤死,也拉来了唐玄宗的陌路,不久潼关失守,长安丢失,唐玄宗被迫开始他的“西游路”,盛唐也一去不复!
唐朝名将高仙芝,是个怎样的人?
第一个想说的就是高仙芝的祖籍是高句丽,也就是现在的韩国,他是个外国人。
那为什么成了大唐的名将呢?他少年的时候是跟着父亲高舍鸡在安西都护府,也就是西域长大的,有些人的成功似乎就是天注定的。
高仙芝在20岁的时候就被授予将军,和父亲在官职上已经是平起平坐了,可谓是少年功成名就呀!他的老领导先后有田仁琬、盖嘉运,但是这两人似乎不会识人,高仙芝一直没有得到重用,心里也是挺郁闷的,可能是老父亲开导他说:“知足吧,小子,你现在官都跟我一样大了,你看你才多大呀!以后机会多的是。”
知道后来安西四镇节度使换成了夫蒙灵察,高仙芝的才干才被发现,到后来一直做到了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已经是在西域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一个将领的成功不仅仅是自己的官阶有多高、功绩有多大,而是自己独有的人格魅力。
也是因为高仙芝的优秀才干和独特魅力,他的身边才汇集了一些人才。其中就有大唐另一位名叫跛脚的封常青,还有以后的陌刀将李嗣业。
若论功绩,高仙芝为大唐也算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是在西域的时候战功卓著,远征小勃律、威震西域,虽然之后与大食帝国的怛罗斯之战算是他的一次滑铁卢,但是这个战争并不影响东西方的政治歌格局,再说在纳闷艰苦的环境之下,长途奔袭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再加上盟友的无耻背叛,能够活着回来算是福大命大了。
后来是安史之乱,高仙芝回到内地带兵勤王,可就是这么一位英雄却抵挡不住小人的谗言和君王的猜忌,最后死在了两军阵前的自己人手下,可谓是悲哉叹哉。
要说高仙芝最令人称道的地方还是他的长途奔袭、分进合击、山地行军、夺取战略要地等方面的军事才能和思想。尤其是他的山地行军艺术可以媲美西方的名将汉尼拔、拿破仑、苏沃洛夫等,但纵观中外名将,能够在帕米尔高原那种极为恶劣的环境下,统率大军两次完美地完成行军任务的,只有高仙芝一人。
最后,这位大唐名将的陨落,真的让人痛心,要不是他就那样死去,可能都没有郭子仪发挥的机会。将才的死,是军中的悲哀,是百姓的悲哀,是朝代的悲哀。很明显,唐玄宗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唐朝名将高仙芝,是个怎样的人?
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认为高仙芝的功绩“可与欧洲史上翻越阿尔卑斯山之著名军事将领相提并论”,当时以“中国山岭之主”(Sahib jibal al-sin)闻名。至于怛逻斯之役的失败主要是因为长途行军,人困马乏,加之兵力本来就处于劣势的缘故。
他知人善任,天宝七年出征小勃律时任用了李嗣业与田珍为左右陌刀将。面对难以攻破的婆勒城,高仙芝命李嗣业“不午时须破此贼”,而李则率领步军从一绝险处登上山顶,向吐蕃军抛石,从而击溃了对方。封常青也是远征小勃律时由高仙芝提拔为节度判官的。
高仙芝亦有贪利之举,由此引发昭武九姓不满,是唐军败于大食的原因之一。《旧唐书》评价他即“仙芝性贪”。
唐朝名将高仙芝,是个怎样的人?
高仙芝,本是高丽人。其父叫高舍鸡,起初是河西军的将军,后来当了安西四军的将军。高仙芝年少时便跟随父亲来到安西都护府,二十多岁时便当了将军,效力于节度使田仁琬、盖嘉运麾下。
怛罗斯之战,高仙芝的西域精锐虽败,但也让阿拉伯帝国领教了大唐帝国的厉害。其后,阿拉伯伊斯兰势力也终止了继续往东发展的势头。所以,如今伊斯兰教势力范围,也仅仅局限于中亚以及新疆地区。
安史之乱爆发后,高仙芝一开场就被冤杀。。过早的退出了历史舞台。。对大唐来说,是又一大昏招、败笔!有他在,绝对能更快更好的止住血,平定叛乱,稳定住局势。大唐的伤,也不会越来越重……
也许冥冥之中自有天定吧~注定了大唐有此“安史之乱”大劫。。
假如没有与阿拉伯帝国的怛罗斯之战,高仙芝大唐西域精锐就不会损失。即便是安禄山史思明控制了大唐最精锐的东北边防军,那“安史之乱”也会演变成大唐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势均力敌的较量!高仙芝军如再加上大唐朔方军、安西军以及回纥雇佣军,就绝不会因为实力不够而放弃大片土地退守潼关,进而被宦官谗言非议。
高仙芝作为名将,深知凭自己目前的实力,并不足以与安禄山精锐对抗,采用封常清提议,避其锋芒退守潼关保京城长安,实乃上策!至于沿途将各府库钱财分于诸将士,并烧光仓库。这也很好理解,不留给叛军啊~但这一切在唐玄宗眼中确实太可疑[允悲]我送你出征平叛送了半天,结果你一路抢烧府库就算了,一仗没打你居然还把军队带回来并放在长安城外!你到底想干嘛?![怒]我如果是皇帝,估计也会杀掉高仙芝。毕竟安禄山这个胡人刚反了,高仙芝又是高丽人(东胡)。
但从高仙芝被宦官一百刀斧手轻易解决掉来看,可以从侧面说明他确实心里没有鬼,一路抢烧是因为他的军队在西域都是这种风格的[偷笑]我相信他是忠于大唐的!退守潼关实乃军事策略。要不然他作为名将,不会这么没有防备。。
唐朝名将高仙芝,是个怎样的人?
故意灭亡石国,恶意利用职权伤害大唐的国威,如果不是太监及时杀他造反都有可能,继任者不给力和太监无关,越南和日本恶意盗用美国日本职务便利杀伤平民,伤害宗主国威信为自己牟利
唐朝名将高仙芝,是个怎样的人?
唐朝是一个很开放的朝代,所以有很多外国人来到唐朝,朝堂上也出现了一些高丽等小国家的官员。我们今天要说的高仙芝就是一个高丽人,他的父亲是个将军,所以他也算是将门之后。他在唐朝立了不少功劳,尤其是在维护唐朝西部的安定上,做出了巨大贡献。安史之乱发生后,他成为了副元帅,并根据战况做出了正确部署,可他所有的努力都没敌过宦官的谗言。
将门之后
高仙芝的父亲叫高舍鸡,他在安西从了军,然后从普通军卒做起,最后成了将军。高仙芝是和父亲一起投军到安西的,因为父亲的缘故,他也被授予了将军一职,那时候的他才二十多岁。虽然他的官职得来和父亲有关,但他本人也是有真本事的。后来节度使夫蒙灵察很欣赏他,并多次给他升职,到了开元末年的时候,高仙芝已经成为了安西副都护。
他第一个比较大的战功是攻伐小勃律,这个小勃律是唐朝在西域的一个属国,它的国王投入了吐蕃的阵营,经常阻挡驿路。在夫蒙灵察等人征讨失败后,唐玄宗让高仙芝带兵征讨。高仙芝先是带兵攻下了驻有吐蕃精兵的连云堡,缴获了不少东西,然后又跋涉冰川巨谷,直接攻打了小勃律都城。高仙芝来的太突然了,然后那里的国王等人都成了俘虏。
善于治军的高仙芝
高仙芝为了让皇帝早点得到捷报,就马上派人把这个消息传递了出去。但当他见到夫蒙灵察时,却被斥责为不念恩情,原因是他没能从这场胜利中分一杯羹。好在当时大太监边令诚也在现场,因为他一直受高仙芝照顾,所以就把实情夸大了一下,秘密报给了皇帝。唐玄宗看过之后非常生气,随即就把夫蒙灵察调回了京城,让高仙芝代他成为了新四镇节度使。
这位原节度使很怕高仙芝报复他,但高仙芝并不是那种心胸狭小之人。在夫蒙灵察走后,其他将领也担心起来,因为他们以前没少针对高仙芝,不过高仙芝并没有找他们麻烦,而是和他们把所有事情都说开了。他的这种做法既稳定了军心,又显示了他的大度,还让他树立了新节度使的威仪。高仙芝后来又征讨了石国并大获全胜,使得唐朝和高仙芝本人的威望大增。
枉死屠刀下
安禄山叛乱开始后,高仙芝也被皇帝派上了战场,他是在长安出发的,唐玄宗为了提升士气,还亲自去为他和其他将领送行。在高仙芝之前去的是封常清,他原本很有信心,但因为中原已经很久没有战事了,所以唐军节节败退。在遇到高仙芝之后,封常清建议退守到潼关,高仙芝同意了他的建议。等到退守之后,高仙芝立刻整顿队伍,士气因此慢慢高涨起来。
其实高仙芝的这个决定是正确的,叛军对此也很无奈,但唐军的内部却出现了问题。这次的监军宦官边令诚和高仙芝早就相识,他在打仗之余向高仙芝要了几次钱财,其实就是明目张胆的索贿,但高仙芝没答应,然后边令诚就起了坏心。他向唐玄宗奏报时,夸大了高仙芝等人的战败责任,还说高仙芝盗减军士粮赐。唐玄宗没经调查,直接就判了高仙芝和封常清死罪。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让人气愤又无力,一个一心为大唐的将领,就这样死在了宦官的手上。从军事角度来讲,退守潼关是当时最好的决定,但那些宦官却只想到自己,而皇帝又是个极其信任宦官的。不过他们也没落得什么好,这个错误决定使得大唐少了两位名将,也动摇了当地的军心,使得形式更加不利于大唐。最后唐玄宗失了长安,也失了皇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