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被称为“蠢猪”式的仁义,却为何能位列春秋五霸呢?

春秋五霸,除了齐桓公、晋文公和楚庄王外,其他两位是谁,说法不一,一般是指郑庄公、秦穆公、楚成王和宋襄公中两位。按照称霸的标准,要会盟诸侯,并在诸侯们的推举下成为霸主,并且能领导诸侯“尊天子以令不臣”,才标志着霸主地位的形成。也就是说,既需要会盟诸侯的形式,还需要尊王攘夷的号召力。按照这个标准,我们来对照一下宋襄公。

宋襄公霸主地位受到质疑的原因
  • 1.会盟诸侯的形式

宋襄公第一次会盟诸侯,是在帮助齐孝公即位后,参加会盟的国家只有卫、邾、曹、滑这几个小国。大概觉得与会国过于寒酸,周襄王十三年,宋襄公在鹿地再次会合诸侯,这次齐、楚两个大国与会了。

盟会由宋襄公发起,他也就不谦虚地以盟主自居,举行了相关礼仪,会盟结束,他还宣布秋季举行再次会盟。

也就是这次会盟,宋襄公遭遇了耻辱性的结局。会前,宋襄公不顾公子目夷的告诫,对楚成王过于信任,不带军队出席会盟,结果被狡诈的楚成王带兵俘虏,楚成王不但抢了盟主位置,还直接把宋襄公抓到楚国。后来在鲁国的调停下,才被释放回国。

从表现形式上看,宋襄公的盟主有点勉强,第一次连自己都不好意思说,第二次虽然有齐和楚两个大国,但数量不够。第三次数量和质量都不错,但为别人做了嫁衣,自己被弄成个笑话。

  • 2.“国际行动”的号召力

这方面宋襄公更苍白,第一次会盟,他令邾国国君把鄫国国君当祭品,扔进睢水,谈不上“国际行动”。唯一一次能体现他价值的“国际援助行动”,是他应齐桓公生前之托,率领卫、曹、邾及本国人马,平定了齐国内乱,协助齐孝公登基。

不过,这次行动是在他图霸之前。

如此看来,宋襄公称霸,有打了折扣的仪式,无霸主的实际作用。从形式上勉强算霸主,从实质上根本算不上霸主。这就是长期以来,宋襄公春秋五霸地位受到质疑的原因。

宋襄公的“仁义”表现

对宋襄公的“仁义”,历史上争议颇多,我们先来看看宋襄公的“仁义”,体现在什么地方:

  • 1.推让继承权

宋襄公是宋桓公的嫡子,但不是长子,长子是目夷。但目夷是庶子,按照古代嫡长子继承制,宋襄公是理所当然的继承人。

但宋襄公对父亲说,请立哥哥目夷为太子,因为目夷比我更“仁”。目夷说,要说仁,哪有让君位的弟弟“仁”呐。于是目夷干脆逃到国外,坚持不受。

在这种情况下,宋襄公才继位为君,而后他立刻召回哥哥目夷,委以国政。

  • 2.忠于所托

在葵丘会盟上,宋襄公见到了当时的天下霸主齐桓公。齐桓公非常赏识宋襄公,大有相见恨晚的意思,临分别,齐桓公竟然嘱托宋襄公一件事:帮他照看齐太子昭。这件事背后的含义很深,齐桓公等于把齐国的未来,托付给了宋襄公,可见,齐桓公对宋襄公的信任度有多深!

宋襄公真没辜负齐桓公的托付,齐桓公去世后,齐国内乱,太子昭逃往。宋襄公向各诸侯国发出救齐扶立太子昭的号召,除了卫、曹、邾三个小国,竟没有一个大国响应。就是这种情况下,宋襄公依然决定率兵入齐,对抗强大的齐国新君无亏。

在齐国人的帮助下,宋襄公完成了使命,助太子昭顺利即位。

  • 3.会盟如约

就是那次使他被俘的盟会,他不顾目夷的劝阻,坚决不带兵,理由是:这是会盟的条件之一,不能背信弃义!结果人家楚成王不管这一套!

  • 4.正义之师

宋楚“泓水之战”,楚国人半渡之际,宋襄公认为这是不仁义的行为,拒绝。楚军全部渡过河,没来得及集结编队时,目夷再次建议趁乱发动攻击,宋襄公坚持等对方布好阵型再战,否则“不义”。

结果,本来兵力就不如人家,等对方修补完所有弱项,宋国大败,宋襄公中箭负伤,第二年箭伤发作薨世。

如何看待宋襄公的“仁”

说宋襄公是“蠢猪式的”仁义,这是毛主席的评语。不过,毛主席这句话是在特定的语境所言,是有所特指,不能简单理解为就是毛主席对宋襄公的全面评价。

  • 1.以现代战争的观点,宋襄公很愚蠢

战争历来讲究诡诈,无所不用其极,宋襄公将仁义用在最不讲仁义的场所,不合时宜,说他愚蠢一点不为过。事实上,当时公子目夷就对他表示出了质疑,但宋襄公坚持己见。

有意思的是,宋襄公即使战败后,还固执地说:不打受伤的人,不打老人,这是仁德的君子该保守操守;即使宋国灭了,我也不会趁人家没布好阵就攻击人家!

是宋襄公愚昧透顶,无药可救了?其实,还真冤枉了他。

  • 2.宋襄公代表的是春秋“贵族精神”

春秋跟战国截然不同,跟现在更是没有可比性。春秋时期的战争,很讲究风度,双方很有剑客的“侠气”,绝对不会干出乘人之危的事。打之前客客气气,甚至双方还得互相致敬。打完了,胜利的一方也不会穷追猛打。甚至在晋楚战争中,还出现过战败方车子陷在泥里,胜利一方不但不追杀,还帮对方把车子拉出来。

这就是春秋的贵族气质,就是“仁义”的表现,所以,不能以此讥笑宋襄公,后人讥笑宋襄公,是因为春秋的贵族精神消失了,这不是宋襄公的错!

那么,宋襄公就没错吗?也不是!

宋襄公的错

宋襄公最大的错是,忘了自己的实力,做不切实际的事,以为耗子腰里有杆枪就成了老虎。这杆枪是谁给的呢?正是前任霸主齐桓公。齐桓公的信任,及宋襄公的大义,竟然是他做成了扶立太子昭的义举,从而是他名气大振,就像耗子得了杆枪,从此胆肥了!

目夷曾警告他,小国争霸,早晚是祸,宋襄公已经沉迷于霸主的梦幻,不可自拔。这才是宋襄公迷失的根!

春秋末期,贵族精神已经不合时宜,他还不能适应诡诈的时局。就相当于一个体弱多病的人,本来底子差,还非往污浊的环境里钻,那不就是找死吗?

所以,宋襄公的春秋霸主就是个不自量力的笑话。他的愚蠢不在固守“贵族精神”,而是无视自身实力,妄自尊大,自寻死路!

宋襄公被称为“蠢猪”式的仁义,却为何能位列春秋五霸呢?

所谓春秋五霸,应分析史实看其是否处于令诸侯称霸中原的盟主地位。

通过有关史实分析,“春秋五霸”应以春秋时代的战国人的说法为准,即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墨子说:“今天下好战之国,齐、晋、楚、越”《墨子•非攻篇》。范文澜《中国通史》:“可见东周末年越仍是强国”。“…吞并小国最多的晋、楚、齐、秦以及后起的吴越是一等国。”从以上范老先生的观点也未将宋襄公作为春秋五霸之一。

赵文博《中国通史》:"楚争霸的强大对手是晋国,而宋、郑诸国夹在中间,是晋楚争霸的焦点。"赵文博先生在宋襄公是否五霸之一,也是同样观点。

而八十年代中学课本上的“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

以下我们从春秋时期宋襄公如何争霸的种种愚蠢无能的表现,就回答了宋襄公根本不可能名列春秋五霸!

一、生平简介

宋襄公即子兹甫。(?~前637年)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前650年~前637年在位。曾追随齐桓公,参与葵丘(今河南兰考东)之盟。齐桓公死,齐国内乱。他出兵干涉,企图代齐国称霸,在会盟中为楚成王所执。释放回国后,又举兵伐郑国。前638年,楚国伐宋国救郑国,兵临泓水(今河南柘城东北)。他临阵指挥不利 ,扬言先礼后兵,屡失战机,在溃败中受重伤,困辱而死。

二、荣辱一生

(1)、宋国是个小国 ,领土不广,国力不强,军事也不占优势。由于历史上原因,宋国十分尊崇礼法,常以仁义自诩。宋襄公却是一个胸怀大志之人。他把他的庶兄、素有贤名公子目夷封为司马(相国)。二人兄弟同心,励精图治,推行了不少利国利民,富国强兵的举措,史称“东宫图治”。

(2)、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齐桓公死后,齐国内为争君位,发生内乱而自顾不暇,无力维持霸主地位。此时宋襄公认为宋国实力显著增强,在各国之间很有影响力。认为自己是继承齐桓公霸主地位的不二人选。正好齐国公子昭逃到宋国寻求庇护。宋襄公认为这是个绝好机会,如果能够抚助公子昭回国即位 ,自然能够控制住齐国,进而利用齐国曾经的霸主威望,宋国自然可以名正言顺的当上霸主。

于是宋襄公决定护送公子昭回国即位,同时像齐桓公那样也向各诸侯国发出命令,要各国派出军队一起护送公子昭回国。可叹的是各国无动于衷,只有曹、卫、邾三个小国带兵前来。

本来齐国多年南征北战,兵强马壮,宋国等根本不是对手,但是因内乱不断,另外公子昭是齐桓公指定的继承人。所以齐国的大臣们不愿意出战,由于齐军无心恋战,很快战败。宋襄公乘胜将公子昭送回齐国,继位为君,史称齐孝公。

宋国联军竟然打败了强大的齐国,而且齐孝公也不得不依靠宋国。这让宋襄公野心极度膨胀起来,认为宋国称霸中原的时机已经到来了。于是在鲁僖公十九年(前641年)在曹国南部举行会盟,大发淫威,竟因为鄫国国君迟到,杀死其祭神。参会的曹共公见宋襄公还未当上霸主,就如此歹毒霸道 ,一怒之下便拂袖而去。

公子目夷劝宋襄公先反省自己的德行,而后再谈称霸。但是宋襄公已经被称霸的野心冲昏了头脑,不顾自己国小力微,这成为他日后惨败的基础。

(3)、齐国的霸业终结之后,之前与齐国分庭抗礼的楚国隐隐有取而代之之意。楚庄王即位后,申张王权,改革内政 ,加强战备,要扫除争霸的一切障碍。

宋襄公不能知己知彼,反之请求齐、楚支持自己称霸。出人意料的是楚国答应了宋国的请求。公子目夷看出了其中的危机,喟叹道:“宋国是小国却要争夺盟主之位,这是惹祸的端苗,宋国要亡国啊!”

到了会盟的时间 ,宋襄公不带军队,毫无防备,满怀欣喜的赶到孟地时,除了齐孝公未到,楚、郑、陈、蔡、曹、许等诸侯国国君都已经到了。宋襄公还想像齐桓公当年那样以霸主的姿态号令诸侯,谁知楚成王一声令下,楚国的武士们就一拥而上,将宋襄公抓了起来,与虎谋皮的宋襄公当了俘虏。

不久楚国挟持宋襄公前来攻打宋国。这时宋国已经推举公子目夷为国君,楚国人威胁宋国,你们不投降就杀死你们的国君!宋国人毫不客气地说,我们已有了新君,绝不会投降的!楚国人见宋国守卫森严,宋襄公已经毫无用处,于是便放了宋襄公,撤军回去了。

(4)宋襄公志欲求伯,被楚人捉弄一场,反受大辱,怨恨之情,痛入骨髓。此时的宋襄公并没有深刻反思 接受教训。公子目夷将宋襄公迎回来让他继续做国君。深恨楚国的宋襄公,想方设法报仇雪恨。但又没有足够的军事实力讨伐楚国。恰逢郑国君去朝见楚王,宋襄公闻之大怒,遂起倾国之兵,同时召集了卫、许、滕国的军队共同讨伐郑国,以此向楚国示威。楚国接到郑国的求援信息后,便派出大军直接开到宋国发动攻击。宋襄公已经引火烧身了 ,他不顾大臣们的进谏,孤注一掷的要与楚国决战。

鲁僖公二十二年(前638年)十一月,宋国军队与楚国军队在泓水展开决战(史称泓水之战)。宋军在泓水岸边摆开阵势,楚军则渡过泓水向对岸的宋军展开攻击。楚军正在渡河时,大司马公孙固说:“敌众我寡难以取胜,如今楚军正在渡河,请趁机发动攻击。”宋襄公说:“不可趁人之危”,不肯进攻。楚军很快渡过了泓水,在岸边开始排列阵势,公孙固说:“楚军还没布好阵势,我军抓住这个机会,赶快发起冲锋,还可以取胜” ,宋襄公还是不肯。

楚军排好阵势,主动发起了进攻,宋军哪能够抵挡强悍的楚军呢,很快就溃败了,宋襄公被楚军团团围住,大腿中了一箭,身上受了好几处伤。幸亏宋国几员大将奋力冲杀,才把他救出来。此时,宋国的兵车已经损失了十之八九,兵器、粮草也全部丢光,将士死伤无数,溃不成军。回到城中,所有人都指责他,宋襄公却仍不知悔改,辩解道:君子有仁德之心,古代的行军法则就是不攻击已经受伤的敌人,不俘虏头发花白的老兵,不凭借关隘险阻取胜。

让你说就这样愚蠢至极的统帅还能打胜仗吗?他还跟谁称霸呀!

宋国经此次惨败,元气大伤,称霸的最后一点资本也没了。第二年,齐国也来个落井下石,以宋国没有参与齐国的盟会为由,大举进攻宋国,围困了宋国的缗邑。不久宋襄公腿伤复发,医治无效,在内忧外患中死掉了。宋国的狂妄野心和虚幻繁华都随着这位以仁义自诩的宋襄公去世而消逝无痕!

结束语:宋襄公泓水之败是历史的必然 ,其在血腥杀戮的战争中却愚蠢至极的讲仁义而贻误战机 ,遭至惨败,而备受争议。孙子曰: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看来宋襄公对于战争的理解,对争霸的渴望,差距太大矣!

宋襄公被称为“蠢猪”式的仁义,却为何能位列春秋五霸呢?

宋襄公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相信你能从本文找到答案。

一,宋襄公版本的宫斗。

宋襄公的名字叫做兹甫。父亲是宋桓公,母亲是国后,所以兹甫是宋桓公的嫡子。兹甫有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叫目夷。因为目夷的母亲是侧妃,故而目夷只能是庶子。

兹甫从小渴望成为齐桓公那时的霸主,称霸诸侯。榜样的力量是很大的,兹甫处处向齐桓公学习。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维护诸侯的秩序,站在道德的至高点,为天下人所敬仰。兹甫也对自己的道德休养要求很高,尽力向齐桓公看齐。

同时兹甫也明白宋国没有齐国的雄厚实力,不能象齐国那样用实力争霸。既然如此,兹甫决定干脆把自己的争霸重点放在仁义上,以仁义争霸天下。

公元前652年宋桓公病重垂危,按礼法要正式立嫡子兹甫为太子。兹甫却坚决的推辞掉太子的封号,恳求桓公道:我的兄长目夷公子,比我年长。长幼有序,理应让目夷做太子才对。

宋桓公无奈,只好私下约见目夷:“你的弟弟兹甫要你做太子,你怎么看此事的?”

目夷当时有些懵:兹甫怎么把太子的封号让给我呢?目夷当时没有表明态度,回家后仔细想想就明白了:这个太子自己不能做。兹甫身为嫡子还礼让自己,这绝对是“仁义之举”。并且兹甫的“仁义”之名是已经传出去了。如果自己真犯傻答应做太子,怕是满天下的人都会让自己死无葬身之地的。

于是目夷“有感于弟弟的仁义”,为了让仁义的弟弟名正言顺的做太子,就主动流亡他国。兹甫再无推辞的理由,只好做了太子。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651年,宋桓公去世。兹甫继位,是为宋襄公。宋襄公继位后立即接兄长目夷回国,让他做了国相。

经过推辞“太子”封号,然后封目夷做国相的事,宋襄公的“仁义”之名传遍了天下。

二,宋襄公为齐桓公料理后事。

宋襄公继位后,迫不及待的派使者向偶像齐桓公示好。不久在齐桓公主持的一次诸侯会议上,宋襄公见到了齐桓公。两个人甚为投机,成了忘年之交,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齐桓公和管仲对宋襄公仁义之名气早有耳闻,对他很有兴趣。言谈之中齐桓公见宋襄公对自己的主张推崇有加,心里很高兴:有个年轻一代的国君赞成自己的主张,难得啊。宋襄公见到齐桓公这个传说中的天下霸主对自己青睐,心里也激动不已。

据史载,在这此会面中齐桓公托付宋襄公,要他将来照顾自己的太子。这为以后的事情,埋下了伏笔。8年后,也就是公元前643年,齐国内乱。

齐桓公晚年英明不在,重用易牙等小人,使得朝政混乱。齐桓公大病期间,五个儿子爆发夺权的内乱。

内乱中,齐桓公被囚禁起来。被囚禁起来的齐桓公没人照顾,活活的饿死也没人知道。齐桓公死后近两个月之后才被人发现,并草草埋葬了事。

齐国内乱中,公子无亏(齐桓公给儿子起的名字真好,无亏,哈哈。)做了国君,坏蛋易牙也如愿做了大官。

太子昭逃往宋国寻求帮助,宋襄公接纳了他,并答应出兵帮他夺回继承权。

宋国是小国,想要武装干预强大的齐国的内政是不可想象的。然而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宋襄公毅然决然的要出兵。宋襄公发帖子,要会盟诸侯共同出兵。结果只有邾国、曹国、卫国派了一些兵前来宋国会盟。

宋国朝堂上,目夷等人力主放弃对齐国的讨伐。因为宋国和其它三国的兵力实在是不够给齐国塞牙缝的,打不赢。宋襄公力排众议,决定带着这只数量不多的军队征讨齐国。

宋襄公兵临齐国时,齐国朝堂惊呆了。齐国已经知道宋、曹、卫、邾盟军数量太少,觉得他们是不敢伐齐的。现在见联军突然来到,还以为宋襄公又找到了新的援军,有了足够的兵力才来伐齐的。

无亏公子、易牙等人害怕不已。齐国贵族一方面不想打仗,另一方面也反对无亏公子和易牙的胡作非为。于是齐国贵族与宋襄公讲和,杀掉公子无亏、赶走易牙,迎回太子昭继位。新继位的太子昭,被称为齐孝公。

三,宋襄公失败的称霸。

宋襄公在齐孝公继位后,仁义之名更盛。内心也开始膨胀,连天下最强大的齐国都被自己搞定,还有谁有力量敢和自己为敌呢?

齐桓公死后,霸主之位便成了诸侯觊觎的对象。宋襄公觉得自己仁义之名远播,又扶持齐孝公继位而有了齐国支持,就决定争夺霸主之位。

宋襄公在朝堂上说了争霸的主张,目夷为首的大臣立即反对:争霸凭的是实力,齐、楚这样的大国才行,宋国这样的小国没有这个实力啊。可是,已经感到“霸主之位”在向自己招手的宋襄公哪里听得进去。

公元前641年,借口东夷的事情,宋襄公拿比宋国更小的国家开刀。先是扣压腾国国君,与曹、邾两国会盟。会盟结束后,因为曹国不服,出兵迫使曹国屈服。

齐楚等国见宋襄公折腾不止,心生厌烦,就以齐国为首另组联盟,把宋襄公排除在外。

然而宋襄公仍然不愿放弃争霸的理想,公元前639年,宋襄公与诸侯会盟。

此时,齐国和楚国最强。其中齐国经过齐桓公之后的内乱,已经无心争霸。

楚国此时已经领土辽阔,兵源充足,粮食产量也够用。并且据有了湖北随县一带的铜矿,兵甲精良、铜钱这种硬通货也不缺。有钱、有粮、有兵,好战的楚国就打算称霸中原,体验一下做霸主的感觉。

在会议上,楚国的楚成王依靠雄厚的实力,极力争夺霸主之位。宋襄公却指出楚国的文化、道德礼仪落后于中原,尚属野蛮之邦,楚王因此不能做霸主。

楚王大怒,发兵扣押了宋襄公。宋襄公无力反抗,只好就范。(因为中原诸候会盟时,按规矩不能带兵,所以宋襄公没有军队的护卫。楚王却不守规矩,提前埋伏了军队。)

后来鲁国出面调解,楚国觉得扣押放宋襄公没有什么作用,还让人觉得有失厚道,就放宋襄公回国。

四,宋襄公在泓水之战的遗憾。

回国后,宋襄公继续在争霸的道路上前进。

公元前638年,因为郑国支持楚王称霸,宋襄公大怒而出兵攻打郑国。郑国打不过宋国,向楚国求救。楚王派楚军前来救郑,力量占据优势的楚军,懒得跑到郑国去作战,直接奔宋国袭来。(这应该是最早的围魏救赵了吧。)

宋襄公得知楚军要攻打本土,只好回师。与楚军在泓水遭遇,并打了一仗。

宋军当时已经排兵布阵完毕,严阵以待。楚人居住在南方边境地区,常年与南越作战,勇敢指数高于宋军,并且楚军兵力远超宋军。很明显,常规的作战方式宋军是打不过楚军的。

所以楚军渡河刚渡过一半时,目夷请求宋襄公下令攻击:“我们比楚军少,不如趁楚军半渡时进攻吧!”宋襄公说:“我们是仁义之师,就应该在道德上严格要求自己。如果半渡而击,那我们还是仁义之师吗?”

目夷等人只好闭上了嘴。楚军全部渡河完毕,正在结阵时目夷又说:“我们如果等楚军结阵完毕,获胜的可能性就太小了。不如趁楚军未结阵完成之时,主动出击吧!”结果,宋襄公又以仁义为理由拒绝了。

楚军结阵完毕,仗着人多势众直接冲杀过来。人数处于劣势的宋军大败,宋襄公本人也受了严重的箭伤。

五,宋襄公结交公子重耳。

宋襄公兵败,在养伤期间,晋国的公子重耳流浪到了宋国。宋襄公此时仍然不忘争霸大业,但他已经意识到宋楚两国的实力差距。要对抗楚国,只有借助外力才行。

重耳的来到,让宋襄公看到了借助晋国对抗楚国的希望。宋襄公隆重的接待了重耳,又送给重耳很多盘缠。最后又送50匹好马给重耳,这在那个时代算得上一份重礼了。

公元前637年,宋襄公带着没有实现的霸主梦离开了人世。值得欣慰的是,宋襄公投资的重耳回国后成功继位,这就是晋文公。晋文公在位期间,出兵打败了楚国,迫使楚国停止在中原的称霸战争。

结语:宋襄公做为小国的国君,居然以“仁义”为武器,差一点就成为继齐桓公之后的第二个霸主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奇迹。(本文原创。图片源于网络。)

宋襄公被称为“蠢猪”式的仁义,却为何能位列春秋五霸呢?

本名

宋兹甫

别称

宋襄公

所处时代

春秋(宋国)

民族族群

华夏族

出生地

宋国商丘(今河南商丘)

去世时间

前637年

主要成就

春秋五霸之一

春秋时期,周王室势力衰微,各诸侯国相互征伐,上演了无数你上场把我登场的好戏。而当时实力强大的诸侯,有个统一的称呼:春秋五霸。对于春秋五霸,目前流传最广的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齐、晋、秦、楚都是当时名副其实的大国,但是这个宋襄公,貌似不怎么够格!那么他又是如何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呢?

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时的齐、晋、秦、楚是东、北、西、南方向的大国,而宋国,则在中部众多小国的包围环绕之中,难道是为了凑够五个之数,才矬子里面挑将军选中了宋?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宋襄公是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渊源

宋国是殷商时期帝辛的哥哥微子开的后裔,武王灭商之后封于宋。宋襄公是宋桓公的嫡子,他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名叫目夷。桓公病重,襄公作为太子,表示愿意让位给自己的哥哥。于是桓公将此话告诉了目夷,目夷听后也不肯接受,并逃到卫国,以躲避弟弟的让位。后来桓公死后,襄公即位,襄公就把目夷封为宋的相国,辅佐自己处理政事。

平定齐国之乱

当时齐桓公约各国诸侯会盟,于是宋襄公也前去相会。会盟时宋襄公接受了齐桓公委托他照顾齐国太子昭(后齐孝公)的嘱托,答应将来对太子昭予以照应。

齐桓公死后,诸子争位,齐国太子昭争位不成,逃到宋国来求宋襄公帮助。宋襄公也遵从当初的约定,尽力去帮助太子昭即位。于是宋襄公知会各路诸侯,要求护送太子昭回齐国即位。但宋国在当时只是一个效果,并没有什么号召力,结果只有只有卫国、曹国、邾国三小国派了少量人马来相助。襄公带领四国兵马前往齐国,说来也巧,当时齐国国内动乱刚刚平息,实力遭到削弱,同时国内公卿对于太子昭也有同情之心,就这样让襄公把事情做成了,太子昭正式即为,为齐孝公。宋襄公也为自己争得了名气。

图谋霸业

助齐孝公即位之后,齐孝公感念襄公恩德,襄公就想像齐桓公一样,号召诸侯会盟。当时目夷劝谏他说,宋国只是个小国,要以宋国之力汇合诸侯,一定会给宋国招致大祸。但上了头的襄公并不听自己哥哥的话。

于是襄公就在鹿地首次会合诸侯,襄公以盟主自居。后来又在盂地会盟,要求各国都不能带军队,结果襄公这次被楚国耍了,楚成王不满意襄公做霸主,就埋伏军队把襄公给捉回楚国囚禁起来,并想要攻打宋国。之后后来在鲁公调停下,襄公才被释放回国。

泓水之败

宋襄公回国后,并没有吸取教训。听说郑国要支持楚成王做霸主,就去攻打郑国。郑国无奈向楚国求助,楚国派兵攻打宋国来救郑国。于是两国军队在泓水相遇。

楚军要打宋军,就需要渡过泓水。当楚军正在渡河的时候,目夷建议襄公趁楚军渡河之机消灭他们。结果宋襄公说自己是仁义之师,不能趁楚军渡河时候攻打楚军。楚军过了河,开始在岸边布阵,目夷又劝襄公趁机攻打楚军,宋襄公又说:“我要等他们列好阵再打”。等楚军布好军阵,楚强宋弱,结果可想而知。宋军大败,宋襄公也被射伤了大腿。

助力晋文

泓水兵败后,襄公终于想明白自己终究没有王霸之才,宋国也并没有实力去争霸,于是想要得到晋国的援助。当时晋国公子重耳(后来的晋文公)路过宋国,宋襄公就隆重接待了重耳,并赠送给他八十匹马。这一举动也为后来晋国相助宋国奠定了基础。

一年之后,襄公因为腿伤去世。

五霸还是笑话?

纵观宋襄公的一生,他的最大成就应该就是助力齐孝公归国即位。至于后来的泓水之战,则使他直到今天仍然贻笑大方。这样的成就真的能称得上五霸之一吗?相对来说,更像是一个凑数的。毕竟想要称霸,首先要有对应的实力。宋国在春秋时期并不是什么强国,只能算是一个中小国,并没有如齐、晋、秦、楚那样的实力,仅凭仁义道德,又如何能够在诸侯相征伐兼并的春秋时期服众?最终只能落得个自取其辱的结果。这样的教训,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借鉴。你觉得宋襄公称得上五霸吗?

宋襄公被称为“蠢猪”式的仁义,却为何能位列春秋五霸呢?

你说宋襄公蠢猪一样的仁义,是指半渡而击的事情吧,但我个人理解不能这么片面。

也许此次战役宋襄公确实比较死板,但遵循了那个时代的道德准则,尔虞我诈并不是春秋时代的道德准则。

你也许觉得遵守道德准则是蠢猪,但你没有看到破坏这种道德准则带来的恶果,那就是群起灭之。

这种事情在历史上很多,例如日本对珍珠港的突袭、德国进攻苏联,都是单方面撕毁条约,引起盟国群起攻之。

例如日本军人对美军医护人员开枪,假投降等,往往遭来报复性杀戮。

规则还是要遵守的,因为破坏规则后果很严重,所以宋襄公不是蠢猪式的仁义,而是遵守了那个时代赋予的规则。

宋襄公被称为“蠢猪”式的仁义,却为何能位列春秋五霸呢?


宋襄公是穷讲究仁义的人物,被历史钉死在耻笑柱人才。他是有雄心勃勃图霸,却不是干真事,爱搞花架子的蠢才。

在齐桓公死后,齐国内发生动乱,宋襄公率领卫曹邾四国人马帮助齐国平定内乱,拥立齐孝公让人赞扬后。就以为自己了不起想学齐桓公,但不研究自己的实力和条件。一味地将究仁义道德。和强大楚国大军叫真硬拚。还是用仁义那一套,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败。一个蠢猪式仁义道德假典故人物,是司马迂最错误的结论之一,给封得春秋五霸之一是假的。被历史定为最愚蠢君主是真的。

同代楚国军帅成得臣道,宋君好名无实,轻信篡谋。

苏轼论他,宋襄公疑于仁者也,襄公不修德。而疲弊其民求诸候,比其心岂汤武之心也哉?独至于战,则曰不禽二毛,不鼓不成列,。非有仁者之素,而欲一旦穷取其名以欺后世,苟《春秋》不为正之,则世之为仁者,相辛而为伪也。

苏辙也说至宋襄公,国小德薄,而求诸侯,凌虐邾鄫之君,争郑以怒楚,兵败身之不暇。虽窃伯者之名,而实非也。

是实为古人中最为让人可笑可耻君主人物。并非真有霸业的假仁义的蠢驴。齐桓公死了,宋襄公势力很薄弱,只有卫邾许叫他指挥,却与要想和楚齐鲁郑陈蔡邗狄诸联合抗衡争霸。明显不自量,无思想。仍梦怀妄想,想当齐桓公留下盟主空缺之位自己去座。

人家都假意允许结盟,在盂开会结盟。他还以为心想事成,不带兵赴会。楚国乘机把他抓获起兵伐宋。鲁僖公,代宋国向楚国讨饶。楚国在薄地方在楚国的主导下结盟,才把他释放回国。宋公被玩弄以后,因郑伯到楚国朝贡,又要汇聚小兄弟卫许滕小国声称伐郑想灭郑国。

楚王哪里由他胡想,起兵伐宋救郑与宋开战。大臣劝道老天爷丟弃商国已很久了,你硬要重兴祖业恐怕是不容易的事情吧“。宋公不听,起兵在泓水迎战楚国。宋兵少,楚兵多,敌不过。乘半渡击之还有胜利机会。宋公仍是不作。结果大败。

他股上受了重伤,战士死得很多。国人都抱怨他,他却叫道,君子不杀己经受伤的人年老的人,乘机压迫敌人是不合古人行军之道的。我国虽是亡国之余,也决不肯攻击尚未列阵的军队。宋襄公就是这样一个愚蠢的仁义的人物。为愚蠢笨蛋干古耻笑人物。不是真有霸业的英雄人物。假的霸主。

宋国是商王朝的的后裔建立诸侯国。都城在商丘。国姓子宋氏,共传三十四君享国八百二十九年。有河南东部,江苏西北部,和山东西南部之间十万平方干米的沃土地。

是周公平叛商纣王儿武庚后,又把纣侄儿微子启继承于商的国家祀续香火,宋国得以续商朝宗祀,扬周公之道,”兴灭国,继绝世“的仁义。

微子启以后宋园在经济发达,善于经商,继承发展殷商文化,功不可没,文化繁荣昌盛。城市发展更成规模有商丘,陶丘,彭城在春秋时代繁华大城市。宋国更是中华文明传统文化的发源地,礼仪之邦,名家辈出,墨子,庄子,惠子。孔子的祖宗也在在宋国。

齐桓公曾将公子昭质在宋国,齐桓公死后宋襄公把齐子昭有意扶持为齐国国君。和小兄弟国大家发兵,一起送公子昭回国接替王位。还真办成了。昭成齐孝公。齐孝公父亲齐桓公是霸主。宋襄公帮昭登上齐国君位。宋公就漂了起来,也想当继承齐桓公霸主之位。自已没有实力,就决定拉拢大国,借大国的声威去压服小国服从。首先想把南方楚国弄来,和大臣一说,他兄弟目夷首先反对说宋国国力微弱,无力承受霸主的地位。弄不好招灾惹祸。他不听劝。

公元前639年向楚成王,齐孝公和其它小国发出邀请在宋国的盂(雎县)召开诸侯大会,讨论订立盟约的事情。宋襄公很是高兴办成了开会事情。兄弟目夷让带够军队以防万一。“大王要多带些兵马,以防楚王不怀好意”。宋公说那哪行,我们开会是为免除打仗带那么多兵马干什么“。会是开起来了。宋国势力小公然和楚成王争当盟主。双方争执不休,楚国强大,附和众多诸侯。

结果楚成王怒火冲天。用带来将兵抓捕宋襄公并威胁进攻宋国。带诸候到另地后,人家当上盟主。经鲁国与齐国对楚讨绕,才放解放得放宋襄公回国。

憋气回来宋襄公,恨楚成五生生抢去盟主地位。更恨邻居郑国不帮助自己,还同楚国和同气又跑去向人家进贡。决定讨伐攻打郑国,次年攻打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援,楚成五带兵直攻宋国。两国在隔泓水对峙。楚军在北,宋国在南。楚军强行渡河,目夷对宋襄公说,楚军渡河过半,趁楚军还未全过河。现在我们冲杀过一定能胜利。可愚蠢宋公说不行,我们仁义的国家,敌人渡河还没结束来我们就杀过去,还算得上是仁义国家吗。过一时,楚军上全部上岸,乱作一团正准备摆阵。目夷又说,趁现在楚军立足未稳,我们杀过去不然我们就很危险了。宋公却骂道,你太不仁义了,人家的队伍还没排好,怎么可进攻呢。话还没有说完。楚军大量震天冲杀过来,宋军那是人家对手,纷纷溃逃跑散。宋襄公大腿也被射中了一箭,在目夷等大臣保护下才得性命。

宋国大败消息传遍全国,人们议论纷纷,埋怨宋公不该和郑国作战,引来楚国。更不该那样打仗。宋公听到后说,打仗也要仁义一见到头发花白的就不要抓他作俘虏,大家和宋大臣都气愤说,打仗就要消灭敌人,如果怕伤害敌人,你何必打仗。如果头发花白的不抓,干脆你去让他把抓走。

宋襄公过了一年,就死了。根夲没有机会当霸主。宋国却在楚晋中间地带,人家长期打争霸战争,使宋国成作战场战祸连年不断 。

一百多后,宋国大夫向成因为和晋楚两国令尹有私交,又正当两国打得疲惫之时,由宋国权臣,大夫有历事昭,文,共,平公四尹的四朝元老。掌握国政,集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刺客,人质,战将,古琴”绕梁“之音不绝于耳的琴师于一身的华元。在强敌如林,诸侯纷乱的时,为宋国独撑大厦的绝对高才。在公元前546年发起了和平大会,倡议”弭兵大会“最终受到各国响应。在宋国召开了晋,楚,宋,鲁,卫陈,郑,曹,许,蔡等十四国的有势力大夫参加了大会,参加公议,约定各国间停止战争,奉晋,楚两国为霸主。平分分霸权,除齐,秦外,各国都向晋楚同样纳贡,谁破坏协议,各国共讨之,使宋国有十多年和平时间。弭兵会盟是春秋战国诸侯之战争,从原先已征服以进贡为主。到以后诸侯之战争却以兼并为主,各国社会正酝酿改革,而宋国无所作为。

公元前286年,宋国发生内乱,齐国趁机朕合楚,魏攻打宋国。宋国百姓四处远逃,使城池没人去守。齐军抓获并杀死宋康王。灭亡宋国,三国共同瓜分宋国土地。使号称“五干乘之劲宋“在早从历史上消失。而宋襄公却成了历史上最为愚蠢的君主,却永远可耻留传下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