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的宋徽宗是怎样一步步登上皇位的?

历史上非嫡非长即位的皇帝多了去了,宋徽宗只是其一。不过,跟一般皇子争储的刀光剑影不一样,宋徽宗赵佶的即位有点运气成分,除了运气还跟宰相章敦“帮忙”有关。

一、赵佶的好运气

宋徽宗赵佶是宋神宗的第十一子,宋哲宗的弟弟。他母亲仅是个不起眼的普通嫔妃,生了赵佶后才被升为美人,如果不是赵佶后来当了皇帝,没人会记得起还有这么个人的存在。所以,赵佶地位很尴尬,他在宋神宗十四个儿子排名靠后,母亲又不受宠,皇位与他十万八千里。

但北宋的皇家就像被诅咒了一样,子嗣总是出问题,不是精神病患者,就是绝嗣,后人经常以赵光义谋兄夺嫡遭报应,来解释赵老二子孙不幸的问题。

宋神宗驾崩后,他的儿子宋哲宗赵煦即位,时年8岁,十五年后,本该是年富力强的时候,赵煦驾崩了,而且竟然无子绝嗣。

其实,宋哲宗即位就有“天助”的成分,他是宋神宗的第六子,母亲朱氏地位要比赵佶的母亲好一些,因为生了两个儿子被封为德妃。也就是说宋哲宗赵煦,其实跟宋徽宗赵佶一样,都是非嫡非长。那么赵煦为什么能当上皇帝的呢?

宋神宗一共十四个儿子,很不幸,前五个都早夭了,包括向皇后的嫡子。这样一来,宋神宗的儿子们都成了庶子,赵煦由老六“荣升”为老大,继承皇位。

现在老六驾崩了,大臣们决定从宋哲宗的弟弟们中间选择嗣君。在宋哲宗驾崩前,老七、老八和老十也早夭了,也就是说,宋神宗十四个儿子,到宋哲宗赵煦驾崩后,仅剩下老九、老十一、老十二、老十三、老十四,兄弟五人。

兄弟十四人,八个早夭,一个驾崩,老赵家真悲催,但客观上却是赵佶的幸运,他的好运来了。

二、章敦“帮忙”

等到议立新皇的时候,由太后向氏主持会议,从兄弟五人中选择。其实,古代皇位继承制度是有严格限制的,按照礼法议定,基本上候选人是唯一,也不需要什么讨论。像这种情况,按宗法制,宋神宗的第九子申王赵佖,以长子身份登基,几乎是毫无疑义的事。但就是这个看起来必然的结果,却出了岔头。

宰相章敦第一个发言,他说,按照礼法,哲宗的同母弟弟,老十三简王赵似当立。章敦的意思很明确,论血缘关系,赵似与哲宗的关系最亲近,两人一个妈。他这话戳了向太后的心窝子,为啥呢?向太后虽然身为嫡母,但她却没有嫡子,你章敦以赵似跟哲宗一个妈,哥俩先后做皇帝,他们的母亲朱氏显赫了,把我这个嫡母皇太后搁哪里?

因而,向太后不高兴地说了句:“先帝的这几个儿子都是我的儿子,没什么区别!”从礼法上讲,向太后说得合理合法,掷地有声,章敦确实牵强附会,宗法制从来不以母亲的血缘关系,来界定兄弟的亲疏,所以他所谓哥俩一个妈的说法,在宗法制那里根本站不住脚!

章敦一看第一方案被否决了,立刻抛出第二方案:申王赵佖是长子,当立!他的这个建议可是宗法制原版,是绝对站得住脚的!但估计他说出赵佖的名字后,满朝大臣都憋不住想乐,原来赵佖有残疾,瞎了一只眼。一国之君,不能不考虑形象问题,赵佖很不幸,因为生理缺陷,早已经被大家直接剔除了。

一眨眼,兄弟五个,被向太后否定了两个。这时,向太后也不愿多费口舌了,直接抛出了她理想中的接班人——老十一端王赵佶。章敦一听“端王”,立刻急了,脱口而出:(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

向太后根本没心情搭理章敦,她以神宗对赵佶的评价:“先帝尝言:端王有福寿,且仁孝,当立。”并在其他大臣的支持下,直接明确了赵佶即位的决定。

有人说,向太后意属赵佶,是因为赵佶比较听话,很会拍马屁。我不知道哪来的证据,个人认为,跟听不听无关,老九因残疾被剔除后,赵佶就是最年长者,如果没有其他意外,按宗法制就该赵佶即位。章敦非弄出个“同母”恶心向太后,更加坚定了她倾向于赵佶。章敦本来是坚决反对赵佶的,却因策略不当,反而帮了赵佶一个忙!

三、误国之选

事实证明,向太后的这次选择,直接把大宋王朝推向了毁灭。赵佶登基后,忙于艺术创作和个人享乐,把祖宗留下的大好河山,败坏得支离破碎,最终被金国人灭了国,他本人成了俘虏,大宋人民饱受金人铁蹄的蹂躏。

回头一看,章敦那句“端王轻佻不可君天下”的论断是多么准确!那次议立新君的会议,众大臣及向太后是多么的不严谨呐!

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的宋徽宗是怎样一步步登上皇位的?

宋徽宗登上皇位是很偶然的,最重要的是他哥哥宋哲宗因为肺结核英年早逝没有留下儿子,然后是向太后因为妒忌朱太妃而力挺端王宋徽宗。

宰相章惇准备立宋哲宗的同母弟简王赵似,被向太后驳回。

1,宋哲宗因为肺结核英年早逝

宋哲宗9岁当皇帝,17岁亲政,24岁崩。这是按虚岁计算的,按周岁计算:8岁当皇帝,16岁亲政,23岁崩。宋哲宗患了肺结核,导致早亡。

宋哲宗的父亲宋神宗也是因为肺结核而死。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

蔡惇直笔:哲宗少年,染疾咯血,而极讳病。二三年间,咯唾不能进唾壶,只使左右内侍以帕子承唾。唾皆有血,内侍随唾入袖,不容人知,无敢泄其病证。国医诊视,不许言气虚弱,养成瘵疾,终不可治。至元符三年正月十三日暴崩。(按哲宗死於元符三年正月己卯,是月戊辰朔,己卯乃十二日,疑作“十三日”非是。)

蔡惇所说的宋哲宗感染瘵疾,是指感染痨病、肺痨、肺结核。

宋哲宗有一子四女。唯一的儿子赵茂,刘皇后所生,但三个月就夭折了,对宋哲宗打击很大。

2,向太后与朱太妃争权

向太后是宋神宗的皇后。

在向太后心目中,一生中最大的敌人就是朱太妃,原先是情敌,现在逐渐变成了政敌。

朱太妃性格温顺,原来很受宋神宗宠幸。

最关键的是,朱太妃先后为宋神宗生下二子一女,宋哲宗赵煦,简王赵似,徐国公主。

朱太妃出身卑微,亲生父亲崔杰是一个为平民。朱太妃没有随父亲的姓,因为在她小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朱太妃的母亲李氏改嫁朱士安,所以她随后父的姓。后来,她的母亲李氏为了防备后父不能对子女一视同仁,又把朱太妃托付给一位姓任的亲戚作为养父。因此朱太妃有三位父亲。

朱太妃在当婕妤时,生下了宋哲宗。在宋神宗生前,朱太妃最高封号是德妃。高滔滔垂帘听政后,朱太妃才被正式封为皇太妃。

向太后不愿自己最大的敌人朱太妃的第二个儿子接着当皇帝。她又否定了最年长的九哥申王,申王有眼疾,先天性的高度近视,看不清别人的脸,看书要贴在书上才能看清字。最关键的是申王的生母武婕妤还活着!

端王赵佶的生母是陈美人,地位最低。陈美人在宋神宗去世的那年,就因为悲伤过度而去世了。所以也不存在端王的亲生母亲与向太后争权的问题。

所以,向太后就下定决心选端王赵佶当皇帝。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本文为原创,如果觉得有点意思,敬请点一下关注并点赞。

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的宋徽宗是怎样一步步登上皇位的?

宋徽宗,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非嫡非长非贤,他能上位,得益于嫡母神宗向皇后的力挺,和其他几个兄弟的不争气。

徽宗之前北宋帝系传承,自从太宗烛影斧声上位之后,就面临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就是皇帝生育困难,子嗣艰难。仁宗无后,英宗早死,到徽宗的老哥哲宗,又是早亡。因此,在哲宗无后的情况下,作为他兄弟的徽宗自然有了继承权。

当时,有继承权的哲宗几兄弟依次是申王赵佖、端王赵佶、莘王赵俣、简王赵似、睦王赵偲,看起来人多,但拥有决定权的向太后早就对赵佶青眼有加,为什么,因为他乖巧,只有他在平时日日请安问候,一看就是听话的乖孩子,当了皇帝,能继续保持向太后的尊崇地位。

向太后投资的回报是很丰厚的,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正月,向太后去世,享年五十六岁。宋徽宗乃数次加封向太后的兄弟向宗良、向宗回,皆位开府仪同三司,封郡王。而自向太后祖父向敏中以上三世,亦追列王爵,这是非常之殊荣。

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的宋徽宗是怎样一步步登上皇位的?

宋徽宗的前任是他的异母兄宋哲宗,哲宗死时只有二十五岁,没有子嗣。当时向太后召集大臣商议应该由谁即位,当时担任宰相职务的章惇首先开口,建议立简王赵似,理由是简王是哲宗的亲弟弟。向太后坚决反对,因为向太后没有儿子,而哲宗和简王都是朱太妃的儿子,如果简王也为帝,向太后的地位将受到很大威胁,所以反对,说,所有的皇子都是我的孩子,并不仅仅有简王一个。于是章惇提出第二个人选,申王,向太后以申王有目疾为由再次否决。向太后对端王赵佶素有好感,最后提出立端王赵佶,章惇知道端王爱书画而无规矩,于是说,端王轻佻,不可以君临天下。当时枢密使曾布觊觎宰相职位,厉声对章惇说,章惇,听皇太后安排!向太后说,神宗在时,说端王有福寿,且仁孝,不同于诸王。于是章惇不再做声,其他大臣都附和向太后的建议,于是端王被召进宫,即皇帝位,就是宋徽宗。

宋徽宗即位后,找个借口把章惇贬到外地,最后章惇在流离中死去。但是宋徽宗也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他在位时朝政混乱,北宋可是说是葬送在他的手中,当时向太后等人确实是选错了人。

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的宋徽宗是怎样一步步登上皇位的?

最简单的原因就是宋徽宗被向太后喜欢。

宋神宗没有嫡子,所以传位长子宋哲宗。

宋哲宗死后,无子。皇位当然就应该在兄弟们中选拔。

当时,宋神宗的儿子们还有9子,11子,13子等人。但13子赵似与宋哲宗一样,都出于朱太妃,因此宋哲宗和新党大臣们都认为13子继位理所当然,所以没有提前册储君。

结果一直安居后宫的向太后杀出来,主持继承人选拔。宰相章淳当然说13王优先。

向太后立即放声大哭,说哀家无子,神宗儿子都是我的儿子。

这其实是在耍赖。要是给宋神宗选择继承人当然是有道理的,可是现在是在给宋哲宗选继承人,肯定是关系最近的13才符合礼法。

但是新党诸位大臣都在沉默。章淳只能后退一步说,以长当立9王。

然而老9高度近视,当皇帝确实有障碍。所以下面就是宋徽宗。

章淳发出神仙预言,端王轻佻,不可为君。

被噎回去的向太后再次哭泣。企图上位的枢密使曾布上前呵斥,章淳,听太后处分。

章淳没有得到同党支援,黯然退下。

向太后再说,端王仁孝云云。宋徽宗得立。

此后章淳被踢做山陵使,其他新党大臣均被向太后清理,付出了墙头草的应付代价,也包括首鼠两端的曾布。

事实上,元代编纂宋史时官员曾经叹息,若当时听从章淳建议,北宋也不会被折腾亡国。

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的宋徽宗是怎样一步步登上皇位的?

北宋自公元960年宋太祖建立,历经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传到宋徽宗时已经过了一百四十年。此时的北宋王朝,已经在严重的党争与财政危机拖累下,变得垂垂老矣。虽然社会经济高度发达,却难掩政府之积弱。赵佶接手的,就是这样一个烂摊子。

赵佶生于元丰五年(1082年),是北宋第六代皇帝神宗的第十一子。按照正常的皇位继承顺序,他是没有资格坐上皇帝宝座的。元丰八年(1085年),老爹神宗驾崩后,接替皇位的是赵佶的六哥,也就是后来的宋哲宗。

宋哲宗九岁冲龄即位,比康熙也就早一年。长大亲政没几年,到二十四岁时就驾崩了。由于六哥无后,皇位继承一时出现了危机。当时最有希望逆袭的有两个人选,一个是哲宗的同母弟,老十三简王,还有一个是神宗仍在世儿子里最大的老九申王。可惜申王眼睛有疾,无形之中落了下乘;简王又不是向太后的亲生子,不为其所喜,所以这个狗屎运一下就落到了“招人疼”的老十一赵佶头上了。

赵佶这个人说白了,性格有些不踏实。他从小养尊处优,笔墨丹青,骑马射箭,无一不精,还有一项体育爱好,那就是蹴鞠。所以这赵佶从小就养成了飞扬跳脱的轻佻性子,再加上艺术气息太浓厚,自然不为朝臣所喜,那些大臣对他的做派那向来也是很了解的。所以让端王继位的建议提出后,正经受了好多人的反对。当时的宰相章惇当场就炸了:“端王赵佶轻佻不可以君天下啊!”无奈势单力薄,螳臂不能当车,赵佶还是当时了皇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