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皇帝驾崩,兄终弟及为何不是年长的恭亲王之子即位?

恭亲王长子载澄,比同治帝大两岁,如果载澄即位,不是“兄终弟及”,而是“弟终兄及”。不过这不是载澄不能即位的原因,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光绪帝载湉年幼,且是慈禧太后的亲外甥;二是载澄劣迹斑斑;三是清王朝已经抛弃了“嫡长子继承制”。

一、从“立嫡立长”到“立嗣以贤”

在满清以前,中国皇位继承,一直恪守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制”。这个流传了几千年的制度最大的好处,就是严格限定了继承人,让皇族其它宗室子弟各安其份,免除了因皇位争夺而导致的骨肉相残,乃至江山破碎。

“嫡长子继承制”最大的弊端在于,它的规定太死,如果嫡长子德行能力低下,也不得不拥立他,这显然不利于国家治理。

汉人深受礼教束缚,观念难以突破,但满清是少数民族,受汉民族文化影响不深。有清一朝,只有康熙试图执行过“嫡长子继承制”,结果失败了。此后,雍正帝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即由皇帝指定接班人,不公开,将传位诏书藏于“正大光明”匾后,皇帝驾崩后,再当众宣读圣旨。

“秘密立储制”其实就是“立嗣以贤”,完全抛弃了“立嫡立长”。所以,载澄的年长优势,一点作用都没有,哪怕他是嫡长子。

二、载澄为什么落选

载澄的年龄优势虽然不被认可,但他还是可以作为候选之一吧?事实上,史书记载,载澄天资聪慧,从小好读书,诗词写得非常好,被誉为“过目成诵,叉手成诗”,比曹植还牛!这么优秀的年轻人为何最终落选呢?

作为恭亲王的长子,载澄不但没能继承帝位,连他父亲的恭亲王位都没到手,到死仅混了个贝勒。甚至在他病重期间,他父亲反而很高兴,就盼着他早点死,连医药都不及时给予。到了临终前,还是在别人劝说下,恭亲王奕欣才勉强走到儿子床前看了一眼,还撂了一句:“穿得一身匪衣,早该死了!”

这哪是父子!载澄究竟做了什么,导致父亲对他深恶痛绝?原来载澄就坏在一个“色”字上,史书说他“淫恶不法”。像这种皇族子弟,好色不算什么新闻,关起门来没人管。但载澄玩得太出格,一是从小就好淫,基因里自带的;二是为淫不法,嫖妓、诱抢族姑,怎么刺激怎么来。

除此而外,载澄还做了一件让奕䜣心惊肉跳,还不敢声张的事:他经常勾引小皇帝同治,一起混迹于烟花柳巷!本来同治帝长在深宫,哪知道还有这种地方,全赖载澄把好孩子,愣带成了“花柳病患者”。

为此奕䜣对这个儿子痛恨不已,将他圈禁以来,如果将载澄作为嗣君,恐怕连他爹都要以头撞墙抗议!

三、光绪帝为啥成为嗣君

光绪之所以能够承继帝位,就是出于慈禧太后个人的意愿。当然他也有说的出口的理由,嗣君以咸丰帝嗣子身份即位,也就是说,新皇帝要被过继给咸丰帝和慈禧为子,那么血缘关系越近越好。载湉(即光绪帝)的母亲跟慈禧太后是亲姐妹,同治与光绪既是堂兄弟又是表兄弟,有优势。

第二个原因就是光绪即位时年幼,便于慈禧垂帘听政。光绪帝即位时才4岁,朝政大权肯定落入慈溪之手,而且至少在未来十年内,光绪都不可能亲政,这也是慈禧看重的原因。

同治皇帝驾崩,兄终弟及为何不是年长的恭亲王之子即位?

皇位继承一般包括两种方式一是兄终弟及另外一个是父死子继。

兄终弟及主要是少数民族政权常用的方式,比如匈奴人、蒙古等经常有这样的方式,而父死子继则是华夏族的帝王传承方式,而父死子继的的重要方式就是嫡长子继承制,但是满清王朝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而且也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早期并没有采取兄终弟及制度,也没有采取嫡长制的父子相继制度,而是自康熙以后采取金匮石室的秘密立储的制度,但是接班人都是从帝王的儿子中选择,直到第十位皇帝同治暴毙之后,同治皇帝没有儿子,只有考虑兄弟,于是慈禧太后从同治皇帝的叔伯兄弟中选择了醇亲王奕譞的次子载湉,这也是清朝历史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出现兄终弟及的情况。

从1861年到1908年,慈禧秉持晚清朝政大权47年

为何选择的是醇亲王奕譞的儿子载湉而不是恭亲王奕訢的儿子呢,其实如果按照血缘关系恭亲王的儿子和醇亲王的儿子与同治皇帝的血缘距离是是一样的,他们都是道光皇帝的亲孙子,咸丰皇帝的亲侄子。但是慈禧太后选择载湉是有道理的。

首先恭亲王奕訢既是慈禧的政治盟友也是政治对手

咸丰皇帝奕詝和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都是道光皇帝的亲儿子,分别是老四、老六和老七。其中奕訢最为聪明,而奕詝是嫡子,两人曾经皇位主要的竞争对手。最终道光皇帝将皇位传给奕詝,而奕訢成为恭亲王,此后奕詝一直对奕訢存有戒心,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咸丰皇帝奕詝自己跑路到承德,而奕訢则在北京留守与英法交涉,身陷险地。英法联军撤出北京后,咸丰皇帝死在了承德,为他唯一的儿子同治皇帝载淳留下了顾命八大臣,却没有留守在北京的劳苦功高的奕訢。于是慈禧和奕訢联合起来,发动辛酉政变,干掉八位大臣。慈禧垂帘听政,奕訢进入军机处,并担任首任总理事务衙门大臣,两人成为政治盟友。

人称鬼子六的奕訢,慈禧太后对其很不放心

此后奕訢作为重要的满人洋务派,支持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剿杀太平天国、捻军的军事行动以及开展建立官办工厂的洋务运动,大权在握。并渐渐的与垂帘听政权力欲极强的慈禧的出现矛盾,并逐渐成为政治对手。后来在1884年慈禧甚至借口奕訢处置中法战争等问题不利,一举拿掉奕訢的军机处职务,让奕訢彻底退出政坛。

其次奕譞与慈禧有姻亲关系,且没有政治野心

奕譞作为道光皇帝的第七子,在辛酉政变中与慈禧、奕訢紧紧的站在同一战壕里。后来被封世袭罔替的醇亲王。慈禧太后除了是醇亲王奕譞的亲嫂子之外,她还是醇亲王奕訢的大姨子。慈禧太后和奕譞的嫡福晋叶赫那拉·婉贞的亲姐姐,也就是光绪皇帝载湉是咸丰皇帝的亲侄子也是咸丰皇帝老婆的慈禧太后的亲外甥,这样的亲上加亲,“是亲三分向”的关系,让同治皇帝载淳死后,载湉成为接班人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奕譞没有政治野心还是慈禧的亲妹夫

奕譞也是没有什么政治野心的人。他对于自己的儿子载湉成为皇帝没有感到的高兴,反而是为了自己的儿子前途感到担忧。儿子载淳成为皇帝之后他做的不是在朝廷上帮助儿子争权夺利,而是更加小心翼翼的侍奉慈禧太后,唯其马首是瞻。1884年他和慈禧太后一起清初六哥奕訢的政治势力,此后为了取悦慈禧他挪用筹建海军的军费为慈禧修建颐和园。精心侍候慈禧。这也是慈禧非常信任奕譞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履薄冰的奕譞仅活了51岁就死了,生前还留下对联:

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子孙祸也大,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 财也小,产也小,后来子孙祸也小,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少胆也小,此微产业知自保,俭使俭用也过了。

可见其小心翼翼的心态,可是这位醇亲王没有想到的是他死后,他的儿子载淳被慈禧幽禁最后抑郁而死,后来他的亲孙子溥仪又推向皇位宝座,最后成为了清代末帝。

载湉的年龄优势,让她受到慈禧青睐成为清朝的第十一位皇帝

同治皇帝暴毙于1875年,而此时的慈禧太后仅仅40岁。这位在26岁经历了丧夫之痛的女人,又在40岁的时候迎来了丧子之痛,此时任何人对于慈禧而言,都有绝对的权力有保障和安全。而辅佐幼帝登基,自己继续垂帘听政则是最好掌握最高权力的方式,于是载湉就成为了最好的人选。

与慈禧亲上加亲的载湉最终成为慈禧心中的完美皇帝人选

此时的载淳仅仅4岁,完全符合慈禧的要求。

载湉是咸丰帝的亲侄子,血缘没有问题;是慈禧的亲外甥,亲戚关系没有问题;老爹醇亲王奕譞没有野心且忠心耿耿,于是忠诚和安全都没有问题,于是载淳就成为了最好的人选。

1875年,载湉被慈禧推举为新皇帝,改年号为光绪,是为光绪皇帝。

同治皇帝驾崩,兄终弟及为何不是年长的恭亲王之子即位?

清代宗室有近支宗室和远支宗室之别,近支宗室的范围是不断变动的,如最初以康熙直系子孙为近支宗室,后来又以乾隆直系子孙为近支宗室。同治时期,又以道光皇帝的直系子孙为近支宗室,所以在同治无子驾崩以后,虽然皇位的选择出现变数,但是两宫太后与诸位大臣意见一致的是,皇位一定要在道光皇帝的直系后裔中选择,这是根本。

道光皇帝九子,皇次子、皇三子幼殇,除皇四子咸丰皇帝为,尚有六子:皇长子奕纬、皇五子奕誴、皇六子奕訢、皇七子奕譞、皇八子奕詥、皇九子奕譓。

皇四子咸丰有两子,长子即同治皇帝,次子幼殇,所以咸丰事实上只有一子。同治驾崩之后,因其无子,所以皇位就出现“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两种可能,当然,无论哪种可能,都需要过继。在当时父死子继这一条路行不通(没有合适的入继人),那么就只能选择兄终弟及了。

按照兄终弟及来选择,只有从五叔惇亲王奕誴、六叔恭亲王奕訢、七叔醇亲王奕譞、八叔钟郡王奕詥、九叔孚郡王奕譓的子嗣中选择,其中,八叔、九叔无子,五叔出继,所以可以选择的只有六叔恭亲王奕訢、七叔醇亲王奕譞的子嗣。符合条件的只有恭亲王奕訢第一子载澄、第二子载滢;醇亲王奕譞第二子载湉。

最终选择醇亲王之子载湉,有以下三个原因:

其一,其时恭亲王奕訢权势很盛,同治初年即以“议政王”的身份总领朝政,同治十三年仍然以“领班军机大臣”的身份参与朝政,选择其子继位,势必加重其权势,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其二,选择恭亲王子嗣,会带来一系列出继、归宗等麻烦问题。恭亲王两子,长子载澄出生于咸丰八年,时年十七岁,次子载滢,出生于咸丰十一年,时年十四岁。但在同治七年,其老八钟郡王奕詥去世,无子,遂将载滢出继钟郡王为嗣。而此时,恭亲王已经四十三岁,在当时已经不算年轻了,且自同治三年生下第三子载濬(早夭)之后,十年间未育之女。那么,在当时看来,如果载澄承继皇位,那么恭亲王支系就面临无子的情况,就要重新考虑将载滢归宗、重新为钟郡王择立嗣子等一系列问题。

相反,醇亲王支系就简单很多,醇亲王时年三十五岁,比恭亲王小八岁,且当时还有一子即将诞生。

其三,就是载澄个人问题,在诸多野史中,都记载载澄好色、不务正业,尽管不一定为实,但也可见其不为时人所喜。

同治皇帝驾崩,兄终弟及为何不是年长的恭亲王之子即位?

同治皇帝病危,御医开了最后一付十全大补的药方子,交到两宫皇太后那里,东太后愁眉不展,泪流满面,西太后难得的镇定,西后说,姐姐,这是咱姐妹操心拿主意的时候了,东太后哪里还说出话来里呀。

报!皇帝驾崩了,王公大臣跪地大哭,恭王,醇王胆颤心惊。只等太后懿旨,只听西后说,溥字辈无当立者,只有立醇亲王的儿子载湉了。这醇王闻言,连惊带吓当场晕过去了,同治皇后也只哭的死去活来,看来大清立谁当皇上,还是西太后说了算,祖宗家法,也需灵活运用呢。

同治皇帝驾崩,兄终弟及为何不是年长的恭亲王之子即位?

找个傀儡还去找个年长的?那不是找死?要是被翻盘了怎么办?想想宇文护的下场,

找傀儡就得找个年幼的、懦弱的、没有后台的,这样好控制点,慈禧才能永远掌权啊,

你真以为慈禧能立个成年的皇帝?如果那样,她的亲儿子同治帝就不会死了,

历史上那些被拥立的小皇帝,大多都是如此,比如,汉前后废帝、刘贺、刘盆子、刘玄、曹髦、曹奂、顺治、光绪、溥 仪这些人,还有东汉、魏晋南北朝那些小皇帝和被废的皇帝,

同治皇帝驾崩,兄终弟及为何不是年长的恭亲王之子即位?

因为光绪帝的生母和慈禧是亲姐妹。

醇亲王性格不像恭亲王那么难以驾驭。就是将来皇帝亲政慈禧感觉醇亲王不可能抢夺她的大权而当摄政王。恭亲王就不好说了,毕竟恭亲王的才智都在那里摆着,叔嫂政见本来不同,这是主要的。所以慈禧不选恭亲王的儿子做皇帝,

光绪死了慈禧选的继承人溥仪就是新醇亲王载沣的儿子,也是光绪的亲侄子。慈禧和醇亲王一家是有感情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