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没有功高盖主,为何却还是被杀了?
刘伯温被朱元璋誉为“吾之子房”,但说实话,论计谋,刘伯温不在张良之下,要论生存智慧,刘伯温跟张良没法比,差得太远。刘伯温被杀的根源,在于他介入朝争过深,他所领导的浙东集团与李善长、胡惟庸领导的淮西集团水火不容,朱元璋正好利用两派的互殴,借力打力,把两派的头头们全部杀光,达到他废除丞相制的目的。
一、刘伯温的价值过期了刘伯温在军事、政治领域都对朱元璋有过巨大贡献,但最突出的还是在军事层面,要论治理国家,李善长则更胜一筹。大明王朝建立后,天下大势已经很明了,军事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任务,因此,刘伯温的军事才华,对朱元璋来说就是过期产品。
随着刘伯温价值的缩水,他还有一个比较致命的地方,但凡以计谋服务于主人的臣子,不可避免让主人留下一个“阴险狡诈”的负面印象。比如,如何对付小明王,计谋就很阴毒,虽然对朱元璋有利,但久了,难免让朱元璋看到刘伯温,就有一种芒刺在背的感觉。这一点,陈平就很直率地承认,自己恐怕子孙不得好报,张良干脆告别红尘,远离政治的漩涡求自保。朱元璋称刘伯温是“吾之子房”,实际上刘伯温没有张良的智慧,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价值缩水,以及面临的尴尬局面。
二、两大集团的鹤蚌相争随着大明帝国的建立,利益诉求导致派系的形成。淮西集团的老大是的李善长,以及后起之秀胡惟庸,浙东集团的老大其实就是刘伯温,以及他一手扶植的杨宪。
两派的各种明争暗斗,朱元璋都看在眼里。自古帝王最头疼的就是党争,这种派系斗争就是党争的苗子,朱元璋不可能不警惕。就在这两派相互攻伐的过程中,他们都忽略了一件事,他们的权力争夺其实早已经动了朱元璋的奶酪,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朱元璋是个绝对霸道的皇帝,否则他也不可能从一介平民,登上大宝。在他心目中,相权对皇权的威胁,早晚会危及江山的安危,所以废除丞相制,早已在他的计划中,只是他需要一个机会。
两派的斗争,其实就是在为朱元璋实施自己的计划铺路。当刘伯温受到胡惟庸打击,并在生命受到威胁的状态下,朱元璋不是施以援手,而是推波助澜,他要用刘伯温的血,增加胡惟庸一党的债!这就是朱元璋的计划。
三、刘伯温的结局关于刘伯温的死,一直存在争论。有人说刘伯温就是正常死亡,有人说刘伯温是被胡惟庸下毒害死的,还有人说害死刘伯温的是朱元璋。当然,跟民间所谓风水宝地无关。
我个人认为,即便是胡惟庸下的毒手,也肯定是朱元璋的默许。原因绝对不是所谓的“功高盖主”,一位谋士,功劳再大也盖不了主。实际上,朱元璋在他的棋盘上,已经布好了一盘围剿淮西集团“大龙”的局,为了让胡惟庸等入局,刘伯温成了他诱敌的弃子!
刘伯温弃子的角色,早就随着他价值的缩水就已经决定,浙东集团领袖的身份,更使他逃无可逃!
所以,从这角度说,刘伯温其实就是被朱元璋杀害的,出于政治需要而已。
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没有功高盖主,为何却还是被杀了?
洪武八年的正月,刘基刘伯温病重,丞相胡惟庸带着御医前来探望,刘基吃下他送的两服药之后,病情反而加重。朱元璋写了一道手谕,派人把刘基送回浙江的青田老家。四月十六日,六十五岁的刘基死在家中。
一般的观点认为,刘基之死是遭了胡惟庸的黑手,而胡惟庸敢于这么做,是得到了朱元璋的授意。那么,不管这件事是谁在主使,刘基为何被害,他惹了谁?
在明朝的开国功臣当中,刘基算是死得比较早的,这时候朱元璋对大臣们相对是比较宽容的,也还没有诛杀功臣的做法,所以刘基的死,原因在其它方面。
第一就是刘基的出身和个性,决定了他和朱元璋集团的成员不是一路人。
刘基是浙江人,考中了元朝的进士,做过官。而朱元璋和他的亲信都是来自社会最底层的贫贱者,李善长虽然有文化,也是落魄文人,都无法和刘基相比。
刘基精通星象之学,性格刚正严明,自视甚高,这些都让别人不太舒服。而且他是外省人,很难融入朱元璋的核心圈子。
第二,刘基得罪了李善长、胡惟庸等人。
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任命刘基为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不久又让他兼任御史中丞,负责整顿官纪,这个职务让他得罪了很多人。
洪武元年,刘基处罚中书省一个名叫李彬的人,丞相李善长出面求情,但刘基坚持处死李彬,让李善长大恨,在朱元璋面前批评刘基太专横。刘基对杨宪、胡惟庸等人的评价也很低,而且毫不掩饰他的鄙视,让他树敌很多,在朝廷中没有什么朋友。
第三,最关键的一点,刘基让朱元璋感觉到了疑惑,这一点才是最致命的。
刘基是朱元璋的重要谋士,做出过很多有益的建议,朱元璋登基之后大封功臣,只给了三位文臣爵位,刘基就是其中之一,得到一个诚意伯,也证明朱元璋对他的肯定。
但朱元璋对刘基并不是言听计从,比如当初营救韩林儿,后来建造中都等大事,朱元璋都没有听从刘基的建议。
洪武元年大旱,身为太史令的刘基趁机反对朱元璋的一些做法,比如让阵亡军人的妻子集中居住在寡妇营,大量征调工匠导致许多人惨死,把张士诚的许多部下充军等。朱元璋采纳了刘基的建议,但仍然没有下雨,气得朱元璋打发刘基回家为民。
那以后,刘基建议设立谈洋巡检司,管理浙江和福建之间的大片区域,防止违法的贸易活动。当地有军人反叛,刘基让儿子刘琏赶到南京,绕开中书省,直接向朱元璋奏报。丞相胡惟庸非常不满,新账旧账一起算,指责刘基设立谈洋巡检司是为了赶走当地的居民,把自己的墓地建在那里,因为那里有王气。
这种指责最能打动朱元璋,他下令夺去刘基的食禄。刘基赶快赶到南京去,向朱元璋引咎自责,那以后他就留在南京,不敢回老家,防止对手再对自己下黑手,方便随时向朱元璋辩白。
《明史》记载,刘基临死前终于明白自己为什么让朱元璋不放心了,他拿出一本《天文书》交给儿子刘琏,告诉他赶快把这本书呈献给朱元璋,而且千万不要让后代子孙研究这本书。
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没有功高盖主,为何却还是被杀了?
刘伯温虽然名气非常大,朱元璋对他也非常信任,在朱元璋大封功臣的时候,刘基仅封为诚意伯,岁禄只有240石。但没有打过一仗的李善长则功封韩国公,岁禄4000石。从这里可以看出,朱元璋对刘伯温根本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重视。
既然朱元璋对刘伯温没有那么重视,自然也不会闲的无聊到去杀刘伯温的地步。那么刘伯温是怎么死的呢,我们还是看看官方给出的信息。据《明史》的记载:
“洪武三年授弘文馆学士。十一月大封功臣,授为资善大夫、上护军,封为诚意伯。明年赐归老于乡。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性刚嫉恶。至是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八年,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
根据《明史》的介绍我们知道,刘伯温是公元1370年被封为诚意伯。仅仅在朝中一年,就被朱元璋送回家养老了。刘伯温因为帮助朱元璋打天下,料事如神,立了不少功劳。回家后隐居山林,从不说自己的功劳。在1375年生病去世。死的时候六十五岁。
因此,刘伯温是病死的。否则以朱元璋的杀功臣如麻的性格。反正已经杀了那么多功臣,如果他真的杀了刘伯温,根本不会掩藏杀刘伯温他杀刘伯温的事实。所以说,朱元璋没有杀刘伯温。
但刘伯温在民间的名声那么响,和诸葛亮相提并论,怎么会只封一个区区的诚意伯!还有也是最重要的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认为刘伯温是朱元璋杀的呢,这中间会不会有什么隐情,今天我们就借助于史料,来分析一下。
1)盖世奇才刘伯温!刘伯温于1311年出生于浙江青田(今浙江文成)。据说刘伯温天资聪颖,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妥妥的一个超级学霸。刘伯温阅读速度极快,据说可以七行一起读,记忆力超群。因此像刘伯温这样的神童,肯定一早就名声在外。刘伯温十二岁那年就中了秀才。
这样的刘伯温肯定在读书的路上势不可挡。据说非常难的经书,刘伯温只读两遍就会背诵。所以当刘伯温十七岁的时候,就已经读书破万卷了。对经史子集无一不通。并且已经跟随好几个大师学习过。对儒家经典的解释已经超越了很多大师。
公元1333年,二十三岁的刘伯温长途跋涉,在兵荒马乱的时候到元大都去考试,一举高中进士。不过在当时黑暗的现实中,刘伯温考中了也不怎么想做官。所以刘伯温就在家里呆了三年,边读书边思考,自己在这样一个乱世,该做什么样的事情,过什么样人生。
直到公元1336年,在家读书思考三年的刘基才出来做官。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发现刘伯温已经思考清楚了。在贪官成群,恶霸横行的元朝末年,刘伯温竟然做出了绝不随波逐流的决定。他在江西高安做县丞(正八品),的日子里,他不畏权贵,秉公执法。
他发现当地的一些豪绅地主勾结贪官污吏,无法无天,骗人钱财,夺人妻女,杀人害命无恶不作。刘伯温非常气愤,他明察暗访,掌握真实证据后,对这些恶霸给予严惩。很快刘伯温因为刚正不阿,收到当地百姓的爱戴。但豪绅对刘伯温恨之入骨,想法陷害刘伯温。最后,刘伯温无奈的辞官回乡。
此后的日子里,刘伯温就一直都是这样的节奏。被元朝任命一个官职,刘伯温去做一段时间,得罪了一大票豪绅权贵,然后就回家了。过一段时间,又被起用,又得罪一批权贵,又回家了。刘伯温就这样循环,但始终不改自己的志向。
刘伯温虽然在每一个地方任职时间很短,但他能很快抓住症结,快速的解决问题,赢得老百姓的爱戴。以因此刘伯温虽然经常被辞退,或者自己辞官。但官职还是越做越高。名声还是越来越响。
公元1359年,朱元璋手下的人陆续攻占了浙江的一些地方。朱元璋也听到了刘伯温的大名,因此在1360年,朱元璋把刘伯温请到南京,虚心请教天下大事。
刘伯温看朱元璋是一个明主,就给朱元璋分析天下大事。刘伯温就当前朱元璋遇到的问题,给出朱元璋两条建议:
第一,先灭陈友谅,再打张士诚!
刘伯温让朱元璋不要两线作战。要集中目标打击一个敌人。根据张士诚和陈友谅的特点,做出了先打陈友谅的建议。
第二,脱离当时朱元璋名义的领导“小明王”韩林儿,开始大张旗鼓的自立势力,并且以“大明”为国号来招揽天下义师的民心。
刘伯温的这两条建议,让朱元璋非常高兴。从战略上指明了未来的方向。因此朱元璋发现刘伯温不同于一般的儒生,刘伯温是一个天下奇才。
2)刘伯温的神机妙算!朱元璋比刘伯温小十七岁。朱元璋出生于公元1328年。在刘伯温和朱元璋见面的时候,刘伯温已经49岁了,而朱元璋才32岁,恰好是一个开拓进取的年纪。所以朱元璋和刘伯温的组合恰好能互相弥补缺陷。
朱元璋和刘伯温是制定了先陈友谅,后张士诚的策略。但当陈友谅来的时候,朱元璋的手下还是都被吓到了。公元1360年,当朱元璋和刘伯温君臣风云际会之时,陈友谅诱杀他的顶头上司徐寿辉,开始称帝。
称完帝后,陈友谅立刻起兵60万攻打朱元璋。朱元璋这时候能聚集的兵力根本不到20万,因此朱元璋的部下都有点胆怯。陈友谅为什么这时候要大举进攻朱元璋呢?说白了就是转移注意力。作为部下杀了自己的上司,取而代之。会有什么后果?
也就是说,陈友谅的部下也盯着陈友谅,说不定在后面磨刀霍霍。这时候没有谋士的陈友谅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军功,告诉他的手下,他是天才的军事家,谁打他的注意就是自取灭亡。
博览群书的刘伯温看的非常清楚。因为当年的李密就是这样干的。隋朝末年,瓦岗寨的李密杀了大头领翟让,急于树立权威的李密强攻洛阳的王世充。可惜的是,没有攻下来。然后瓦岗寨分崩离析,李密投降了李渊,后被杀死。
当陈友谅的大军气势汹汹的来的时候,朱元璋的部下劝朱元璋投降。只有刘伯温不吭声。朱元璋知道刘伯温肯定有主意。只是这么多人主张投降,他一个新人不敢说。
于是,朱元璋把刘伯温叫到内室,就问刘伯温有什么意见。刘伯温说了三点:
第一点,陈友谅杀了徐寿辉,肯定部下里面已经军心不齐了,这样的部队肯定没有战斗力。虽然有六十万人,不足为虑。
第二点,陈友谅要想维持住他的大军,只有用倾国的兵力打一个胜仗。所以陈友谅只能胜,不能败。所以陈友谅必然会想尽办法打胜仗。只要败了,陈友谅就完了。
第三点,既然陈友谅那么想赢,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个特点。我们可以利用陈友谅的降将康茂才写信引诱他,让他赶到江东桥。我们只要在这里设伏,陈友谅必然大败。只要他一败,就会马上土崩瓦解。
朱元璋还有点疑惑:“陈友谅多疑,如果他不来怎么办?”
刘伯温微笑:“如果是真的,陈友谅不就很容易拿下南京了。这样的好事他肯定要赌。最重要的是,他太想赢了!”
果然,陈友谅禁不起不劳而获的诱惑,还是带兵来到江东桥,结果被朱元璋杀的大败。而陈友谅的后来也如刘伯温预料一样,大败而后军心涣散,于1363年被射死在鄱阳湖。
消灭了陈友谅,朱元璋的腰杆一下子硬了起来。有了刘伯温,朱元璋的好处绝不只这些,刘伯温带来全新的管理。
3)刘伯温,一流的管理大师!不管是朱元璋的部队,还是陈友谅的部队,或者是张士诚的部队。这些草莽英雄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对部队的约束不严。而刘伯温博览群书,对历史了如指掌,对创业的团队管理非常精通。
朱元璋非常有才华,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一流。但朱元璋为人比较残忍,动不动就杀人。我们从后期他杀功臣毫不手软,甚至很多案子牵连都几万人可以看出,朱元璋的心是铁的,杀人对他来说,根本不算什么。但对老百姓来说,杀人会让人心离散。
因此刘伯温第一个要纠正的就是,朱元璋的杀人问题。朱元璋生性多疑,如果刘伯温明着劝阻,不但不会起到效果,说不定刘伯温自己还会有性命之忧。
所以对百姓怜惜的刘伯温就想了一个办法,就是用天意来解决。朱元璋虽然狂妄自大,但他也是敬畏老天的。
公元1367年,荧惑星出现在心宿的位置,按迷信的说法就是会有兵灾祸乱,这时候刘基就请朱元璋下诏罪己。而后天气大旱,刘基顺势请求处理久积冤案,对老天非常敬畏的朱元璋,立刻命令刘基去重新审理冤案,果然没有多久,大雨也就从天而降。
这时候刘基趁机请求建立法制,防止滥杀现象。而朱元璋这时侯偏巧正要处决囚犯,就不同意刘基的建议。刘基便问是什么原因,朱元璋就将他昨天晚上做梦告诉刘基。
而刘基听后高兴的说:“这是获得疆土和百姓的吉象,所以应当停刑等待。”果然三天之后,海宁投降了朱元璋。朱元璋很高兴,就将囚犯全部交给刘基释放了。
我们可以看出,刘伯温是用这些所谓的天象来劝说朱元璋不要滥杀无辜。也就是说,刘伯温精通天文。但这些不靠谱,因为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天象也未必百分之百准确。
一方面想法设法让朱元璋少杀,另一方面就是刘基严肃法纪。因为只有法律完善了,才能避免滥杀无辜。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但在推行法治的过程中,刘伯温不可避免的要得罪人。他的前半生的政治生涯就是这样,所以从这一点来看,刘伯温真是有点“撞了南墙也不回头”!
在制定和执行法律的过程中,中书省都事李彬因为贪赃枉法,纵容下属而被治罪,李善长和李彬关系极好,因此请求刘伯温从宽发落。
刘伯温一辈子就是牛脾气,肯定不会给李善长面子,他派人骑马速报太祖,得到批准,刘基便在祈雨时,将李彬斩首。这一次就彻底的得罪了李善长。这对刘伯温来说,非常不利,因为李善长不是一个人,而是代表这淮西集团。
淮西集团最大的老板本来是朱元璋。但朱元璋已经是皇帝了,就由李善长代管。而胡惟庸就是淮西集团的铁杆之一。
李善长觉得刘伯温驳了他的面子,因此就参奏刘伯温坛土遗下杀人,而朝中对刘伯温不满的人蜂拥而上,一起参奏刘基。
而恰好当时天下大旱,朱元璋就让大臣发表意见。这时候刘伯温还是靠天象说话。本来以为是万无一失。因此他说:
“死亡的将士,将他们的妻子全部迁往他营居住,共有数万人,致使阴气郁结。工匠死后,腐尸骨骸暴露在外,将投降的吴军将吏都编入军户,便足以协调阴阳之气!”
但可惜的是,这次没灵。一滴雨也没有下了。朱元璋大发雷霆。但非常奇怪的是刘伯温的妻子去世了,刘伯温也趁势向朱元璋告假,回家了。
4)刘伯温才是导致朱元璋废相的人!对于象刘伯温这样的人,只有有用的时候才会被朱元璋想起。不久,徐达领导的定西之战失利,朱元璋这才请刘伯温回来商讨对策。对刘伯温的父亲开始封爵。而李善长也倒霉回家了。
这时候可以看出刘伯温的气度。刘伯温替李善长说话。朱元璋非常惊奇,对刘伯温这时候维护李善长有点不理解。刘伯温这时对朱元璋解释:“李善长虽然有过失,但他功劳大,有威望,能把终将捏合到一起,对我们目前的局势很重要!”
朱元璋这时候感叹的说:“他几次三番的加害于你,你还能设身处地的为他着想,我想用你替代他!”
刘伯温马上扣头说:“不行,更换丞相如同更换梁柱,必须用粗壮结实的大木,如用细木,房屋就会立即倒坍。!”
从刘伯温这就话来看,丞相就像一个房间的大梁,如果大梁不够结实粗大,就撑不起大房子。
而后来刘伯温又对自己不能做丞相更进一步做了解释,就是刘伯温做事太认真,眼睛里揉不得沙子。因此不适合做宰相。
我们看刘伯温的一生就是这样,当不到一年官就回家了,再出去又没干几天又回去了。就因为刘伯温做事不徇私枉法。为了执法对任何人都不留情。特别是最后得罪李善长,更是让整个淮西集团对他不满。
很多人都以为刘伯温非常聪明,这样聪明的人应该在官场混的如鱼得水,左右逢源。但恰好相反,聪明的刘伯温偏偏要秉公执法,这一点跟诸葛亮非常像。因为他们才真正明白,法律才是让一个王朝长治久安的基础。可惜他们的苦心没人能懂。而在皇权时代,特权无处不在。
但他们仍然有自己的坚持,这就非常珍贵。如同孔子一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因此,刘伯温并没有因为自己聪明,而耍小聪明,而坚持大道理。
别的人可能看不出来,朱元璋一定看的懂。因此朱元璋不可能杀刘伯温,因为他们是一路人。
刘伯温下面对杨宪,汪广洋,胡惟庸等人的议论,就是谁可以做宰相。朱元璋仅有的几个人选都被刘伯温否定了。刘伯温原本可以不说,他说了,因为他想让朱元璋找到更好的人。
但朱元璋的确找不到更好的人。所以他只有还是任用他们三个,结果果然如刘伯温预料的一样。因此,朱元璋对丞相这个职位有了深深的忌惮。
很多人都认为朱元璋是不想让宰相分权。我倒认为朱元璋翻遍历史,结果没有找到几个好宰相。而朱元璋本人雄才大略,所以他以为他的子孙都是雄才大略。不要宰相,是不想养完全无用的权臣。
可惜的是,朱元璋取消了宰相,权臣照样有。而刘伯温就因为这些议论,而被心胸狭隘的胡惟庸惦记上了。
公元1375年,刘伯温生病,胡惟庸带着御医去给刘伯温看病,结果刘伯温一个月后去世。后世猜测,是不是胡惟庸怀恨在心,指挥御医给刘伯温开假药。故意弄死刘伯温。主要时间太巧了!
综上所述:刘伯温确实是一个顶级的战略家,并且深通人性。但刘伯温的伟大之处在于,虽然他聪明绝顶,但他从来没有用他的聪明来为自己的官位谋利益,相反他坚持法治,坚持原则,为官清正廉明。这对刘伯温来说,非常不容易。直到他遇到了一代明主朱元璋。帮助朱元璋制定战略,成功的摧毁了看似强大的陈友谅,帮助朱元璋一统了南方。而在随后的统一天下的部署中,刘伯温也是功不可没。但由于刘伯温坚守原则,不肯徇私枉法,因为杀了第一功臣刘善长的门下,遭到李善长的诬陷和报复。其实,还是李善长不够聪明,如果他能看出来刘伯温其实在帮他,也就没有灭门之祸了。刘伯温拼劲全力想建成一个崭新的大明,可惜很多他的同事并没有象他那么想,反而把他当成敌人。因此胡惟庸带御医给刘伯温看病就成了最大的疑案。不知道刘伯温是不是死于胡惟庸之手。但刘伯温的伟大品质和坚持本心的一腔热血,还是非常令人敬仰!
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没有功高盖主,为何却还是被杀了?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可见刘伯温是一个十分自信的人,关于刘伯温之死也是众说纷纭,快赶上一个千古谜团了。但是也无外乎是三种,一是病死,二是被胡惟庸害死,三是被朱元璋受命杀死,而我认为是病死的。
崭露头角刘伯温,进士出身,在元朝做过官,后因官场腐败,辞官回乡,后投奔朱元璋。一开始朱元璋虽然很重视他,但是并没有重用他,而刘伯温也是在朝廷上一言不发。在朱元璋刚打下南京城不久,左有陈友谅,右有张士诚,北边还有元庭,可以说处于三面包围之中,稍有不慎便会粉身碎骨,十分危险。
朱元璋很犯愁,见刘伯温从来都是一言不发,起了兴趣,便问他当前形势。刘伯温说“张士诚享受安定,不会主动攻打自己。元庭大势已去,空有其表,只有陈友谅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主,只要先打败他,便可图谋天下”。朱元璋听后对他大加赞赏,从这时刘伯温方走向了历史的舞台。
淮西勋贵朱元璋是史无前例的从南向北打天下的,而起初的核心力量就是淮西勋贵们,淮西勋贵政治集团为朱元璋出谋划策,浴血拼杀,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朱元璋建国称帝之后,淮西勋贵又是朱元璋最头疼的问题,骄兵悍将难以束缚,正所谓立功有多大,祸害就有多大。
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勋贵们结党营私,拉帮结伙,收刮钱财,祸乱朝纲,逐渐走到朱元璋所不能容的地步,朱元璋欲要收回其手中的免死铁券,也不能让其收敛。所以这时朱元璋极其需要培养一股能够与之抗衡的力量,朱元璋就选中了朱元璋,杨宪,但是杨宪是酷吏,欺君聪明反被聪明误,只剩下刘伯温。
力争结仇于是刘伯温和整个淮西勋贵们的争斗便开始了,刘伯温有朱元璋的信任,淮西勋贵们在胆大包天也不敢直接的对付他,刘伯温也给他们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所以淮西勋贵们对刘伯温恨之入骨,蓝玉出征之时更是直接请命,欲让朱元璋杀死奸臣刘伯温。
刘伯温之死一、病死
刘伯温晚年常常卧病不起,除了自己称病之外。身子骨确实不好。再加上抄心过度,心力交瘁,本身年龄也大了,一病不起很正常。对待一个即将病死之人,再冒大风险除之,有点不太值得,所以我认为刘伯温是病死的。
二、胡惟庸毒死
朱元璋后期认为宰相制不是很好,欲废除宰相制,所以故意放权给当时宰相胡惟庸,让其在京中管理政务,自己则是去度假了,也就是先让胡惟庸自己折腾,之后在给你立下一个罪名,以服众口。
据说,刘伯温最后一次重病卧床不起,胡惟庸前去看望过,并给了其一壶药,刘伯温喝完之后病情加重,不久就离世了,所以有人说是胡惟庸毒死了刘伯温,但是我认为胡惟庸去看望刘伯温是有一些看其笑话的意思,自己大权在握,而你却即将病死,有一些小人得志的意思。而没有必要对一个将死之人下毒手,落人口舌,所以我认为胡惟庸毒死刘伯温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三、朱元璋受命杀死
我认为这个更不太可能,这种说法无外乎是说刘伯温功高震主,朱元璋忌惮他,于是派人杀害了他。我认为刘伯温虽然功劳很高,但是却并没有震主,刘伯温的地位都是朱元璋亲手给了,一句话就可以收回,想到刘伯温还得仰仗着自己,所以我认为朱元璋没有必要杀害刘伯温。
刘伯温是一个传奇的人物,“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可见其是多么的自信。刘伯温是一个我十分喜欢的人物,其博览古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不争权夺势,做人有底线,为人有方法,才华与勇气并存,以一己之力抗衡整个淮西勋贵,很值得敬仰。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没有功高盖主,为何却还是被杀了?
刘伯温是大明王朝的开国功臣,可以说,朱元璋能够开创大明,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刘伯温的神机妙算。但是,在刘伯温功成名就之后,他深知朱元璋的为人,于是几番上奏请求告老还乡。按理来说,朱元璋既然怀疑刘伯温,让其归乡养老是一件双赢的抉择。
可是,朱元璋的心思和大多数不一样,随着事业的发展壮大,他逐渐的养成了刚愎自用的毛病,认为只有皇帝不要臣工的道理,臣工主动请辞在他看来就是大逆不道的。当然,这也是有所区别的,对于刘伯温,朱元璋是有另外的心思的。一方面,朱元璋非常反感刘伯温那种自命清高的傲骨风尚,另一方面他又想要继续用刘伯温,好像不把他榨干就不罢休一样。
另外,刘伯温并没有功高盖主,相反,在那个时代的人都死死的被朱元璋给压着,没有一个人敢去触犯朱元璋的龙颜,而且刘伯温只是一个文臣,并不会对朱元璋的统治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所以朱元璋也丝毫不担心刘伯温会对自己产生威胁。
刘伯温为朱元璋鞠躬尽瘁,最后终于死在了任上。一般来说,刘伯温的死都是归结于胡惟庸送的汤药,胡惟庸当时受到朱元璋的信任(表面上是这样)权倾朝野,而刘伯温掌管着御史监察职责,并且长久以来淮西勋贵对刘伯温恨之入骨,而胡惟庸也正是淮西勋贵的一员,所以胡惟庸害死刘伯温的可能性非常大。
那么,胡惟庸害死刘伯温有没有朱元璋的授意呢?我个人认为可能性是很小的,因为当时胡惟庸为虎作伥已经让朱元璋很不满了,所以朱元璋秉承着欲使敌人死亡,必先使其疯狂的道理,尽力的收集胡惟庸违法乱纪的证据,其中就包括害死刘伯温,最后胡惟庸也被朱元璋处理了。
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没有功高盖主,为何却还是被杀了?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刘伯温是元末明初的传奇人物,是大明朝得以建立的功臣,虽然神机妙算,但终究难逃兔死狗烹的悲惨结局。
一、刘伯温神机妙算,本领太大元朝的时候,刘伯温只是一个不得意的小官。由于性格耿直,得罪了不少人,所以在官场多是充当配角,很少担任一把手,最后一怒之下辞官回乡,此时的刘伯温已经47岁,人到中年了。
不过,刘伯温确实有本事,记忆力超群,看书过目不忘。有一次,刘伯温去书肆看书,店主看刘伯温气质非凡,谈吐文雅,于是想把书免费送给刘伯温,刘伯温称谢后,说自己已经背下书中内容,说完便背诵给店主听,店主惊叹刘伯温为天人。
刘伯温从小的志向便是当"帝王师",虽然在元朝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却有幸遇到了朱元璋。两人见面的时候,刘伯温已经49岁了,而朱元璋那个时候也才是韩林儿手下的一个小小的指挥官,但是刘伯温认定朱元璋可成大事,十分尊重朱元璋,并提出"时务十八策"。
朱元璋要饭的出身,对于卜卦之类的事情深信不疑,而刘伯温恰恰又擅长这个,而且还说朱元璋有真命天子之相。辅佐朱元璋的时候,几乎百战百胜。
比如,在与陈友谅的鄱阳湖大战时,刘伯温一直与朱元璋同坐一船,战斗中,刘伯温忽然拉着朱元璋跳到了另一条战船上,脚步还未站稳,刚才朱元璋所乘坐的船便被陈友谅的炮火击中。
再比如,朱元璋曾经撤销李善长的宰相,想提拔杨宪、汪广洋和胡惟庸当宰相,都被刘伯温一一否决,并提出理由。朱元璋不听,后来证明这三个人确实不适合当宰相,朱元璋认为自己看人的眼光不如刘伯温,因此更加猜忌他。
二、朱元璋起身草莽,性格多疑纵观历史,出身贵族的皇帝,一般心胸较为宽广,君臣之间关系相对和睦,但是起身草莽的皇帝,一般不够自信,性格多疑猜忌,比如李世民出身贵族,自信大气,君臣和睦,而刘邦和朱元璋则大杀功臣。
刘伯温如此有本事,自然引起朱元璋的恐惧。刘伯温料事如神,看人准确,如果再手握实权,一旦对朱元璋不满,那结果将是灾难性的。
所以,刘伯温虽然功劳很大,但是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只是让刘伯温担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只给了刘伯温议政的权力,而不是执政的权力,反而让各方面都不如刘伯温的李善长担任宰相。
朱元璋选相咨询刘伯温意见这件事,更是让朱元璋感觉到刘伯温的恐怖,刘伯温看事情太透彻和深刻了,这对于猜疑成性的朱元璋来说不是件好事,对于性格耿直的刘伯温来说也是个灾难。
三、胡惟庸小人之心,构陷刘伯温刘伯温自然深知朱元璋的性格,于是早在1371年便辞职回乡,耕种读书,饮酒下棋,日子倒也过得快活。然而,朱元璋不放心,被刘伯温说过不能当宰相的胡惟庸也不放心,必要置刘伯温于死地。
这一年,胡惟庸造谣,说是刘伯温在住所附近的淡洋一带发现有"王气",想在此地修建墓地,以便将来后代能当上皇帝。这是朱元璋的痛点,传说当年朱元璋曾经"斩断"了所有地区的龙脉,防止有人篡夺朱家江山,却独独漏掉了长白山,所以才有了后来清兵入关。
朱元璋一怒之下,革去刘伯温的俸禄,惶恐不安的刘伯温来到南京谢罪,但是朱元璋一直拖了三年不见刘伯温。刘伯温已是风烛残年,面对猜疑他的皇帝朱元璋和一心想害死他的宰相胡惟庸,刘伯温非常无奈。
1375年,刘伯温感觉大限将至,再次上书朱元璋请求返回家乡,朱元璋批准。回家不久,刘伯温便去世。回乡之前,胡惟庸曾经派御医查看刘伯温病情,并安排汤药,这其中到底是汤药还是毒药,引起后人无限猜测。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