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何管地方官叫父母官?
人们习惯称呼镇守一方的地方官员为"父母官",意为像父母一样关爱自己属下的人民。"父母官"实际上并不是官方称谓,它完全是由老百姓自发流传开的,它始于汉朝南阳郡的老百姓对两位太守的褒奖,一位是西汉时期的召信臣,另一位是东汉时期的杜诗。
召信臣做官只有一个目标:富民!为此,他把他的办公室搬到了田间地头,常年住在乡野亭舍,很少回家,这劲头恐怕只有大禹可以跟他相比。召信臣不但有崇高的思想境界,有身体力行的奉献精神,他还有出色的办事能力。农耕社会,粮食为本,水利是解决人民生活水平的关卡。
召信臣走遍了南阳郡大大小小的湖泊河塘,做出了详细的水源规划。这太不容易了,一个地方官员还要兼任水利工程师,我们看一下召信臣的水利工程,就不由感佩万千。在规划基础上,他组织修建了十几处水闸堤坝,其中最著名的工程是"六门堰"和"钳卢陂"。
六门堰实际上是个巨大的水库,它的蓄水既减缓了汉水二级支流的湍急,同时经水门分水,沿途形成29个陂塘,形成"长藤结瓜"式灌溉系统。这个水利工程惠及3县5000多顷农田。"钳卢陂"工程更牛,它可以灌溉万顷良田。你无法想象的是,这两个工程造福人类近1700年,直到明末清初才完全废置!
召信臣在南阳郡的水利工程,共计灌溉农田3万顷!如此具有历史价值的工程,竟然由地方官员完成,它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跨越了朝代时空,中国如果都是这样的官员,那该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啊。
南阳郡拥有如此好的水利工程,丰收是必然的,因此老百姓家家富足,户户有存粮。人民生活有保障了,召信臣还大抓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他提倡节俭的作风,即便是婚丧大事,明令禁止铺张。对于游手好闲的子弟,严加管束。所以,南阳郡人口迅速增加,而且犯罪率大幅下降。
召信臣的为官得到了南阳郡百姓的爱戴,老百姓此后给了他一个尊称:召父!您就是我们老百姓的父亲!
杜诗是东汉光武帝时期的官员,他曾经作为侍御史,先斩后奏直接把危害百姓的将军萧广砍了头。后来又奉旨,以计谋烧毁准备背叛的降将杨异的船只,并乘乱率突骑斩杀杨异。有勇有谋,杀伐果断,勇于任事,且刚劲正直。
本来以杜诗的才能和功绩,他可以稳稳当当地在光武帝身边一步步高升,但杜诗却做出了一个让人非常费解的举动:他上疏皇帝,要求降职到地方工作,说自己没有功劳,不配安居京师。光武帝爱惜他的才能,几次驳回他的请求,但最终在杜诗再三要求下,将杜诗"发配"至南阳任太守。
当南阳太守期间,杜诗首先清廉自守,同时提倡简朴的民风,同时对豪强恶霸严厉打击。最重要的一点是,杜诗怜惜民力,想方设法减轻徭役。为此,他跟召信臣一样,挽袖子当"工程师",他做了两项发明创造:一是水利鼓风机,二是水排,水利鼓风机大大推进了冶铁业的工作效率,水排则为水利灌溉插上了翅膀。
冶铁过程需要高温炉火,给炉火鼓风,以前一直靠人力或畜力,效率很低。杜诗的水利鼓风机技术含量很高,他设计了一个叫"鞲鞴(gōu bèi)"的机构,实际上就是今天的活塞,通过水利带动活塞往复运动,推动风囊,工作效率提高了三倍。
水排是一种将低位水输送到高位的机械结构,器型高大,制作复杂,但它的工作效率却无与伦比,一直到解放后的七十年代,它还活跃于中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将近两千年的生命力!杜诗"修治陂池,广拓土田",因为水利工程做得好,人民富足,家家殷实。在农耕社会,能做到这种程度,说是神话一点都不为过。
南阳的老百姓因前有"召父",因而就把杜诗尊称为"杜母"。召信臣像父亲一样带领我们勤劳致富,杜诗则像母亲一样怜惜我们,想尽办法减轻人民的辛劳!你们是我们南阳人民的"父母官"!
曾经有一个小品,主角有一句台词是这么说的:金杯银杯,都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召信臣和杜诗虽相隔百年,但同样都因为一颗爱民如子的心,并毕生践行,你视百姓如子,百姓就敬你如父如母。"父母官"不是哪一个皇帝钦赐,实际上皇帝钦赐,红不过几代,唯有老百姓的"口碑",几千年不衰,年代越久远越金光闪闪,乃至逐渐进化成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今天的某些"父母官"们,来好好对照一下,你与召杜二人有多大差距?
古人为何管地方官叫父母官?
古人称地方官为“父母官“是对清官的尊敬和褒奖,并不是官方所规定的称谓,这种称呼由来以久,已有两千年历史。
因为有的官员对待地方人民就象对自己的儿女一样,关怀备至,尽可能的为他们造福利,这样的官员在人们的心目中也就象父母亲一样受到尊敬。所以,就有了父母官、父母大人这样的称呼。当然,那些不与民作主,不为人民谋一点福利,甚至以官压人,鱼肉人民,作威作福的官员是不会受到这样的待遇的,他们也没有资格!
但是,过去称地方官为“父母大人“也有不当之处,如果这个地方官很年青,只有二三十岁,让那些七八十岁的老人叫他父母大人合适吗?所以这种称呼己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基本不存在了,但也不是绝对的,有部分地方基屋领导还大言不惭的称自己为“父母官“,本人就亲自见过几个村干部是这样自称的,不知他们的父母以及其他长辈们有何感想,难道不算本末倒置!
古人为何管地方官叫父母官?
在一个家庭中,父母与儿子之间的辈分关系是清楚明了的,不能乱了长幼次序。按照历史的唯物主义观点,世界和世界上的一切财富都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称劳动人民为衣食父母,这是无可厚非的事情,这是人们的共识。在国际社会中,没有出现过父母官这一说,只有在中国社会中有官员被称作父母官,也有官员自称为父母官,到底是怎么有这样的称谓呢?父母官这个称谓是出自两汉时期南阳郡的两位太守, 一个叫召信臣, 一个叫杜诗。据《汉书》中记载,召信臣为人处世之道有方略, 亲自务农,视察郡中的水泉, 开通和疏通渠道数十处, 引流溉灌, 田地年年都有增加, 后来田地多至三万顷,郡中渐渐都以耕田为身, 百姓都回到郡中, 郡中人口日益增加, 偷盗等刑事案件都减少了,百姓安居乐业,百姓们都爱戴信臣, 就称呼他为召父。据《后汉书》中记载,杜诗出任南阳郡太守时,为民亲和友善,节俭廉政,治理强暴,善于使用计谋,制造农耕器具,节省人资物力,百姓们都丰衣足食,前有召父,杜诗就被尊称为杜母。
这两位太守的共同特点就是清廉节俭,为民着想,南阳百姓为了纪念他们,为他们修建了“父母祠”,这对组合就为父母官,这也就是父母官的由来。
由此可见,“ 父母官”本身包含了深厚的官爱民, 民拥官的丰富内容,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能够服务于人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能够为人民着想,造福于人民,使人民安居乐业,这样的官人民尊称为父母官也无可厚非。
可是,还是有另外一部分官员,他们以父母官自称,只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官威,使老百姓惧怕他,老百姓都有自己的父母孝敬,干嘛还要找个“父母官” 来孝敬呢?大概是这些“父母官” 们依仗权势, 动不动就对老百姓们颐指气使, 认为老百姓是逃不过如来手掌心的孙猴子,总是逃不出自己的掌控,老百姓也就只好退而求其次, 希望各位大人能真的像父母一样对自己可怜与疼爱吧,这其实就是一种威逼的称呼。
总而言之,父母官这种称呼不能由官员们自居,只有服务于人民,得到人民的爱戴,是被人民尊称为父母官的,其实,做人民的儿子,正是以人为本,服务于人民,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写照。我是松头土豆,为你解读历史事件。这些只是个人的一些愚见,若有正解,请关注留言,谢谢!古人为何管地方官叫父母官?
父母官,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由来己久。上古时代,就认为君子是民之父母。《诗经.小雅》讲"乐只君子,民之父母",《尚书,洪范》"天子作民之父母,以为天下王"。后来这一称呼发生了专称地方官的演变。
一演变为州县官专称
《汉书》和《后汉书》记载了西汉南阳太守召信臣视民如子,被称召父,东汉南阳太守杜诗爱民如子,被称杜母,"召父杜母",父母官就成为地方官的称呼。宋明后则称州、县官为父母官。清对知县称老父台,对知府以上称老公祖。因为清代人循辈分上推,知府应为祖父母,再往上就不好推了,所以统称"老公祖"。
称父母官,旧社会父母是子女的主宰,父母应最疼爱儿女,所以即是领导,又应爱护子民,当老百姓的权利受到伤害时,应该为民做主。
但是父母官中还有一层隐含的意思应当注意,既然老百姓都是子民,作为儿女是应该奉养父母的。清人包世臣就公开说:无野人莫养君子,劳心者食于人。今中(等)县率五、六万户,以父母自居,则五、六万户子孙,而不能养一父母者。也就是大家拿钱养父母官是应该应分的。
所以"父母官"这个词汇,是封建社会家国一体的产物,是应该被时代淘汰的。
二、其它官员对家乡所在地的地方官员的称呼,
古人为避嫌,一般异地作官,还有些京官也称自己老家的官为父母官,表示自谦。但注意,说话人的职务一定高于州、县官。
三、少数民族对中央王朝派来官员的称呼。
古人为何管地方官叫父母官?
汉朝大儒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他用这样的儒家理论为指导,将封建社会的社会等级秩序加以确立。这就是我国官本位思维深入人心,在现代社会仍然牢不可破的根源所在。所谓纲,可以理解为做主。君可以为臣做主。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为子做主,子不可违反。推而广之,一个地方官员,就该为民做主。就该成为万民之父母。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把治下的草民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从老百姓角度来看,他们在封建体制下,只有对上服从的权利,没有选择统治者的权利。在几千年儒家思想的教育中,他们选择了默默忍受。如果遇到自我约束的比较好的统治者,给他们带来了某些益处,他们会自降身份,用”父母”一词来形容歌颂为官者。另一方面,有在异地为官者,会以“父母官”称呼老家官员,以示自谦。这类似于有些人随着孩子称呼某些长辈一样。这个称呼,是一种做奴才太久后,习惯性谄媚之词!
古人为何管地方官叫父母官?
作者:金满楼
在以前,可不是所有的官员都叫父母官。
所谓“父母官”,是特指最下层级的州县官,也就是州牧与县令。
为什么如此呢?因为古代政令不下县(州),州县官是最下面的一个层级,州县官也就是所谓的亲民官。
至于州县以上,如知府、道台、督抚之类,都不直接和老百姓打交道,而是“管官之官”,但凡官司打到这个级别,都必须经过州县一级,才可以递送上来的。
所以,州县官在传统社会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了吧。
在清朝时,州县官不到两千人(其中97%为汉人,旗人只占3%),但可别小看了这批人,这批基层官员对整个国家的治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道理很简单啊,老百姓纳税纳粮,州县官负责收取;地方上出现盗贼了,州县官负责捉拿,老百姓有冤屈要打官司,外面的登鸣鼓一敲,州县官是必须出来接状子的。
还有,地方的教育、水利、赈济等等事务,都是由州县亲理的,你说,这不是亲民官是什么?
古代老百姓,是可以随时见到州县官的,州县官也必须随时与老百姓打交道。
再往上,别说督抚这种大人物,就是知府、道台,你上去递状子,他也不会接,接了也不会处理,最后还是转到州县官那里去。
所以,作为“亲民官”的州县官被称作“父母官”,没毛病吧?
当然,“父母官”这个说法,还是有来源的。以下就掉掉书袋。
最早提及“父母官”说法的,其来源是《礼记·大学》,其中提到:“《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孟子·梁惠王上》中也说:“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之父母也?”
此外,据《汉书·循史传》中说:西汉元帝时,南阳郡太守召信臣“治视民如子”,其劝民农桑,去末归本,为政勤勉有计谋,“好为民兴利”。
因此,“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尊其为“召父”。
此外,《后汉书》称南洋太守杜诗深受百姓爱戴,百姓将之与前代召信臣相比,于是有“前有召父,后有杜母”之说,也有人说,“父母官”就是从这里来的(这个说法却牵强)。
最终定型的是,是宋初王禹偁在《谪居感事》诗中:“万家呼父母。”其中,诗人自注曰:“民间呼令为父母官”,这大概是将地方官比作父母官的最早出处。
当然,话是如此,真正能做到“爱民如子”、“为民做主”的真正意义上的“父母官”,其实还是很少的。
不管什么时代,真遇上这样的好官,那只能说老百姓的运气实在太好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