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多义士,说说你心目中的春秋战国四大义士?

说说我心目中的四义士:介子推、豫让、程婴、荆轲!

义,在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仁和义是儒家思想的最核心组成部分。“义”和“利”是一对对立统一体,从狭义的角度看,要成就“义”,往往就要牺牲“利”,牺牲自我,成就他人,这就是“义”的本质,因而“义士”历来受人敬仰。

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义士辈出的历史时期,其中尤以下面这四位的义举最为感人。

一、介子推

介子推是随同晋文公重耳出逃时的五位贤士之一。重耳逃离晋国之时,一路凶险,先是父亲晋献公的追杀,后是弟弟晋惠公夷吾的迫害。死亡和饥饿的威胁时时刻刻伴随着他们,整整十九年,他们一直飘零在各诸侯国之间。

有一年,一个叫头须的随从,偷走了他们仅剩的一点粮食。荒山野岭,君臣几人饥肠辘辘,几天不得进食,重耳饿昏过去了。当重耳被随从叫醒时,他闻到一阵肉香。难道是幻觉?介子推平静地告诉重耳,这是我讨来的。重耳满心欢喜地就着野菜吃下了这顿鲜美的肉羹,这时他才缓过味来:这荒山野岭的,人迹罕至,哪来的人家给你提供食物?

随从们这才告诉重耳:“主公您吃的是介子推的肉,他为了让你活下来,生生地用刀割下了自己大腿上的肉!”重耳大为感动,谁能做到为了别人割自己的肉?想想都胆颤。感动之余,重耳表示,日后一旦能做君主,一定好好报答介子推。

这样的生活过了整整十九年,重耳苦尽甘来,年逾六十的他终于登上晋国国君宝座。他没有忘记一同受苦受难的兄弟们,加官增银,赏地赐宅,可偏偏忘记了介子推。这时候重耳身边人满为患,有当年“一起下乡的”,有半路插队的,甚至还有八竿子打不着的,都一起涌过来,编织各种说辞讨赏。

对此,介子推深以为耻,他不屑于跟这帮丑陋的灵魂为伍,于是他悄悄带着老母,走进绵山,过起了隐居生活。这就是介子推的“义”,当初割肉救人,完全处于本性,跟“利”毫无关系。

介子推有个邻居不干了,他为这样的义士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而愤愤不平。他写了一封信,挂在城门上。信很快到了重耳手上,他看后,后悔得直跺脚,怎么把救命恩人都忘了呢?你们这些人都忙着为自己争利,怎么没一个人想起来介子推呢!

重耳想召回介子推,根本找不到人,于是派了众多人马进山搜寻,仍没结果。他脑子一糊涂,听了别人的馊主意,决定放火烧山,把介子推逼出来。这把大火要了介子推的命,山烧没了,也没见介子推踪影,最后搜寻的人在一个山头,找到了介子推母子的尸体。

晋文公重耳悲痛万分,为了表达自己的追思,他下令,介子推死亡的这一天,全国一律不许生火,只能吃冷食,此后这一天就成了“寒食节”,即后来的“清明节”。

二、豫让

豫让是晋国正卿智伯的家臣,很受智伯重用,不但如此,智伯对豫让还礼敬有加,这让豫让心存感激。其实豫让最早是在范氏和中行氏家服务,但都得不到重用。如果没接下来的事,也许豫让可以平平静静地安度一生。

不久,智伯被赵魏韩三家联合打败,智伯身死家灭,他的头颅甚至被赵襄子做成酒器。此时的豫让逃到了山里,不是想就此隐居度生,而是准备着如何替主人报仇,杀掉赵襄子。他更名换姓,并把自己弄得伤痕累累,变身一个受过刑的罪犯,然后去赵襄子家做厕所维修工。某天,赵襄子去上厕所,眼看就要进入攻击范围,突然赵襄子觉得“心悸”。他下令搜查厕所,抓住了怀揣利刃的豫让,赵襄子弄清楚了豫让的身份,感佩他的忠义,放了他。

这并没有阻止豫让的复仇之心,为了伪装,这一次他做得更彻底:他用油漆涂身,使全身皮肤溃烂,又剃掉胡须和眉毛,吞吃木炭,使嗓子完全变哑!豫让对自己下手的勇气比介子推还要狠!

伪装后的豫让,躲在一座桥下,静等赵襄子路过。这一天,赵襄子来了,跟上次一样,老天帮忙,这次赵襄子的马嘶叫不前。于是让人下桥搜查,果真找到了豫让。赵襄子很生气,他责问豫让:“你以前是范氏、中行氏的家臣,智伯杀了他俩,你为什么不替他俩报仇,一味跟我过不去?”

豫让说:“范氏和中行氏把我当一般人对待,我也就只能用一般人的待遇回报他们,智伯不一样,他待我以国士之礼,那我就得像国士一样回报他。士为知己者死!”面对赵襄子的好言相劝,豫让拒绝了投靠,他跟赵襄子要了一件他本人的衣服,以剑刺衣,表示替智伯杀了赵襄子,然后大叫:“吾可以下报智伯矣。”挥剑自杀!

对豫让的这个举动,很多人表示不以为然,但是,这个行为从另一个侧面反应了豫让的“义”。作为主人的智伯,豫让为他尽“义”复仇,可是赵襄子对他的宽容不也是一种恩义吗?作为义士的豫让,按理来说你也是需要回报的。但这两个“义”却互不相容,接受一个“义”必然伤害另一个“义”。于是豫让只能以刺衣回报智伯,以自杀回报赵襄子!

三、程婴

晋景公三年,一场巨大的灾难降临在晋国最大的豪门赵氏一族头上。司寇屠岸贾假借晋景公命令,追究赵盾弑君之罪,以灭族处置。刹那间,赵氏一族几百号人,全都成了刀下之鬼,除了一位即将出生的婴儿赵武,此时他的母亲(晋国公主)正在王宫。屠岸贾盯住了还未降生的婴儿,对凶狠的政客来说,斩草除根是必须的。

一天,赵盾的朋友程婴家里来了一位客人,公孙杵臼,他也是赵盾的朋友。公孙杵臼责问程婴:“赵氏蒙难,你为何不去殉难?”程婴正色道:“赵家还有一个遗腹子,假如是个男婴,我一定要想办法使他活下来,假如是个女婴,我再去死也不迟。”公孙杵臼对着程婴深鞠一躬,两人立刻心心相印。

没几天,赵武出生了,各方开始行动。公孙杵臼想出了一个残忍但很有效的办法,他们先通过医生用药箱带出了婴儿,而后由公孙杵臼带着程婴刚出生的儿子,假冒赵武,躲进深山,再由程婴出首告密公孙杵臼的行踪。就这样,公孙杵臼和假赵武(程婴的儿子)被屠岸贾杀害,赵武以程婴的儿子名义偷偷保全下来。此后十几年,程婴一直顶着卖主求荣的恶名屈辱地生活着,直到赵武长大成人,并在晋悼公时恢复家族荣誉。

诛杀屠岸贾以后,程婴如释负重,他决定自杀,去寻找他的知心老友公孙杵臼。程婴死了,他以屈辱的活和悲壮的死,为“义”做了最令人敬仰的注解。

四、荆轲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家喻户晓,无需多说。后世之人常说,荆轲刺秦实乃螳螂挡车,自取灭亡,实在谈不上高明。是的,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来说,确实如此,但这并不能埋没荆轲的高义节操。

其实,荆轲完全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卷入这场刺秦阴谋的,我们无法得知荆轲本人对这场行动的态度,其实,即使荆轲当时即便反对,我相信他也会义无反顾地执行这次行动。为何?因为处于对朋友田光的“义”。

尤其是当田光告知荆轲任务后,为了表示对太子丹的“义”,以自杀的方式帮太子丹守住秘密!这种极端的“义”的表达方式,在现代人来看,近乎脑残。作为田光的朋友,荆轲也是同类人,田光所托的事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田光所托。

介子推之义最本真,无关利益,于君王他讲“义”,于平民黔首他也一样会讲究“义”。豫让之义最感人,点水之恩涌泉相报,士为知己者死,他诠释了“义”高于生命的价值。程婴之义最高尚,为袒护忠良之后,为国家大义,生命和名节都不重要,充满凛然正气。荆轲之义最率性,只要是朋友所托,必竭尽全力,即便是生命付出,体现的是江湖豪杰的侠义。

这几种“义”,您更喜欢哪一种呢?

春秋多义士,说说你心目中的春秋战国四大义士?

春秋战国时期,多有“义士”文化。“结草衔环”成语,出于春秋时,晋国名将魏颗,“从智命,不从乱命”没有让父亲的宠妾祖姬殉葬,放其生路,

在晋、秦之战时,祖姬之父“结草衔环”帮助魏颗捉住秦国猛将杜回,也就是我们口头常说的“结草衔环,以报君恩”。

“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慷慨赴死。

清明节,又叫“寒食节”为纪念介子推。在晋公子重耳,流亡其间忍饥挨饿,随从介子推在自身割下一片肉,为重耳充饥。晋文公即位后,寻找介子推报恩,介子推不愿做官,躲入森林,晋文公放火迫使介子推出来,可介子推宁愿烧死也不出来,最终被烧死。为纪念介子推死难,这一天禁烟火,因此叫“寒食节”。

瑞午节,纪念楚国人屈原,投汨罗江而死。

春秋多义士,说说你心目中的春秋战国四大义士?

介之推,豫让,程婴,樊於期

1·介之推,割股奉君

晋国发生“骊姬之乱”,重耳出逃,惶惶如丧家之犬。卫国不肯收留,他又转投齐国,途中,无食物果腹,饥饿难忍。介之推偷偷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汤给重耳吃,假推是麻雀肉。

后来重耳发现介之推走路一瘸一拐,追问之后得知真相,感动不已,发誓若能回国继承国君职位,必定重赏介之推。

所谓贵人多忘事,后来重耳平定内乱,当上国君,是为晋文公。他封上了很多大臣,却把介之推给忘了。介之推本人也不是为贪图荣华富贵才帮助晋文公。他带着老母亲隐居到了深山。

介之推的朋友对此事愤愤不平,写诗讽刺晋文公。晋文公恍然大悟,愧疚不已,率领众人来迎,介之推只是不允。大臣们出谋划策,说介之推是孝子,陛下可以放火烧山,介之推必定携母下山。

晋文公信以为真,结果大火烧了七天七夜,也没人下来,晋文公上山寻找,发现介之推和母亲抱着一颗大树,烧成了焦炭。

晋文公悔恨不已,遂将介之推的忌日定位寒食节,当天任何人不准生活做饭。

2.豫让,士为知己者死

智伯联合韩,魏两家,意图灭掉赵家,不料被赵襄子釜底抽薪,策反了韩,魏两家,偷鸡不成蚀把米,自己被赵襄子所杀,头都做成了酒器。

豫让感念智伯知遇之恩,想尽办法刺杀赵襄子。

起初,豫让装扮成服刑的人,混到赵襄子家打扫厕所。一日,赵襄子如厕,心惊肉跳,便命人抓住豫让。赵襄子佩服豫让,放了他。

后来豫让漆身吞炭,摸清了找赵襄子日常出行路线。一日他事先埋伏在桥下,赵襄子刚到此处,他的马受惊嘶鸣,赵襄子怀疑是豫让,让人搜查,果然抓到豫让。赵襄子这次不打算手软了,他知道豫让非要报仇的原因,大为感动,满足了豫让临死前的要求,以剑击自己的衣裳,以表尽忠。

豫让为了报恩,忍辱负重,不惜自残身体,其忠义精神流传千古,发人深思。

程婴,用自己孩子的命换赵氏孤儿

屠岸贾嫉妒赵家势大。他挑唆晋景公追究“赵盾弑君”之罪。赵家几乎被灭族。赵家的媳妇是晋国公主。屠岸贾深知斩草除根的道理,他盯上了这个未出生的婴儿。

后来婴儿出生。公孙杵臼和程婴想出一个办法,利用医生药箱带出婴儿。公孙杵臼带走程婴的儿子,躲到深山。程婴故意带屠岸贾找到公孙杵臼,屠岸贾杀了公孙杵臼和程婴的儿子。而赵家的血脉得以保存。

程婴亲眼看着骨肉惨死,那种痛必定是撕心裂肺的,然而他为了保护主人的孩子,义无反顾。

樊於期

樊於期原是秦国将领,领兵攻打赵国失败,逃亡燕国,被太子丹收留。秦王嬴政大怒,将其父母亲人杀害。

荆轲刺秦前夕,为了能取得嬴政信任,欲借樊於期人头一用。樊於期对嬴政恨之入骨,只是苦于没办法报仇。又感念太子丹收留他的大恩,无以为报。便挥剑自杀。

荆轲刺秦虽然失败,但樊於期为报恩宁愿一死,至今为后人敬仰。

春秋战国时期多慷慨悲歌之士,现在能做到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人已经不多了,我们做不到重义轻生,但可以保持善心,不去害人,这样也足够了。

春秋多义士,说说你心目中的春秋战国四大义士?

所谓乱世出英杰,春秋战国涌现了众多义士,这些人或舍命酬知己,或以肉身许国殇,许多人在中华历史上留下千秋赞名,那我就来说一下我比较喜欢的四个人吧。

一.介子推

当初晋文公重耳由于国家内乱,避祸出逃,在外颠沛流离十九年,这其间不免有艰危困顿之时,有一次重耳和随行者在大漠中迷路,重耳实在饿得不行了,让手下人寻找食物。介子推走到没人的地方,悄悄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熟给重耳吃,这才渡过难关。后来重耳回国当了国君,赏赐当初流亡时追随他的人,却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的邻居让他去找重耳要赏赐,介子推一笑了之。后来重耳想起来这件事,派人去寻介子推,介子推带着母亲逃到山中,重耳下令放火吧介子推逼出来,介子推母子二人靠树被烧死,重耳感念他的恩德,下令全国人这一天不得生火,也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二.荆轲

荆轲大家就熟悉多了。燕太子丹在秦国时受秦王屈辱待遇,且秦国大军一天天逼近燕国,太子丹为了个人私怨,也为国家安危,礼遇荆轲,请他刺杀秦王。荆轲平日为人慷慨仗义,且受礼遇,明知此去将不返,仍慷慨上路。满座衣冠似雪,悲歌未彻,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三.灵辄。

春秋时晋国大夫赵盾平素待人谦和,有一次出使他国时遇到了桑树下饥饿万分,身无分文的灵辄,经询问得知他外出游历但不幸未有所成,想回家又无颜见老母。赵盾听了之后,给了他一些食物和钱财,让他回家孝敬老母亲。后来赵盾遭遇国君猜忌,加上奸臣屠岸贾的妒忌,被追杀,危难间灵辄赶来保护赵盾,与赵盾家将会合,使赵盾幸免于难。这也是“桑下饿人”的故事。

四.豫让

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赵氏首领赵襄子杀死了晋国的大族首领智伯,智伯的门客豫让感念与智伯的知遇之恩,想为主人报仇,伺机刺杀赵襄子。为获成功,豫让漆身吞炭,忍辱负重,朋友力劝仍不改本念。最终两次刺杀没有成功,但赵襄子深为感动,解下袍子让豫让砍杀,豫让大砍三剑后自刎而死,赵襄子感念与其忠义之心,下令厚葬了他。

大家认为还有哪些意见,欢迎补充。

春秋多义士,说说你心目中的春秋战国四大义士?

荆轲,介子推,豫让,程嘤

春秋多义士,说说你心目中的春秋战国四大义士?

春秋多义士,这些义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是中国仁义精神的代表人物,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中国价值观的传承中发挥着重要那作用。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讲仁义的国度,这些舍身成仁,杀身求义的人士是很受人们所敬仰的。春秋时期的义士有很多,要离,荆轲等人让人心生敬畏。

1、要离,春秋时期吴国人,生活在吴王阖闾时期。要离的职业是屠夫,他的父亲是一个职业的杀手,受到伍子胥的推荐,受吴王所托去杀同是吴国公子而逃亡国外的庆忌。庆忌多疑,为了取得庆忌的信任,先是与吴王比剑而假装失败而自断了一条胳膊,而后逃走,又让吴王杀了他的妻子,以此取信于庆忌。而庆忌经过考察后也信任了他,让他训练军队,以备其用。

在成功取得庆忌的信任后,在庆忌乘船伐吴时,将其刺杀,更为动容的是庆忌在临死之时下令手下不要杀死要离,真有一种英雄相惜的情景。

2、豫让,春秋时期晋国人,是晋国正卿智伯瑶的家臣。晋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赵、韩、魏联手在晋阳之战中攻打智氏,智伯瑶兵败身亡。为了给主公智伯瑶报仇,豫让用漆涂身,吞炭使哑,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未遂,后为赵襄子所捕。临死时,求得赵襄子衣服,拔剑击斩其衣,以示为主复仇,然后伏剑自杀,留下了"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历史典故。

3、程婴 ,春秋时晋国义士,为晋卿赵盾及其子赵朔的友人。晋景公三年大夫屠岸贾杀赵,灭其族,朔客公孙杵臼与之谋,婴抱赵氏真孤匿养山中,而故意告发令诸将杀死杵臼及冒充孩儿,后景公听韩厥言,立赵氏后,诛屠岸贾,婴则自杀以报杵臼。程婴留下了著名的赵氏孤儿的故事。

4、介子推,春秋时期晋国人,在跟随重耳流亡期间,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死后葬于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由此产生了(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

春秋时期的义士都有一不重钱位,舍身成仁的特点,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