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帝刘秀,为什么认比他大69岁的汉元帝为父?
刘秀认一辈子没有见过面的汉元帝为父,目的就是为了说明他皇位的合法性问题。其实,当汉元帝高高在上的时候,刘秀只是田野乡间的农夫,汉元帝根本也不知道,他还有这么个宗室子弟的存在。不过,要解释清楚刘秀认父的事,必须从刘秀和王莽的故事说起,他们之间发生了一起“隔空之战”。
王莽是西汉外戚,新朝的皇帝,他的姑母王政君是汉元帝的皇后,汉成帝的母亲。刘秀是东汉开国皇帝,汉景帝的六世孙。王莽出生于公元前45年,刘秀出生于公元前5年,两人相差整整四十岁。
根据史书记载,王莽与刘秀根本就没有见过面,也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似乎八竿子打不着,哪来的表兄弟关系,又怎么能掐上架了呢?
这事跟刘秀登基建国后的一件事有关。
古代新的王朝建立及新皇帝登基,都要先论证其合法性,否则就有违“天命”。王朝或皇位的合法性受到挑战,就得不到上天的护佑,就可能引发政治危机。所以刘秀也必须要论证新王朝及个人皇位的合法性。说实话,论证王朝的合法性难度比较大,尤其是汉朝,儒学刚刚兴起,关于天命理论还不够系统,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比如西汉王朝建立后,众多学者参与了“以汉代秦”合法性的讨论,什么“汤武革命的合法性讨论”、“阴阳五行更天命”、“更化改制”、“改正朔易服饰”等等,一直延续到汉武帝时期。
刘秀不想这么麻烦,他想出了一个妙招:直接将国号定为“汉”!这太妙了,等于在对世人说,我刘秀不是建立新的王朝,我是延续了大汉基业。所以我根本不需要论证王朝的合法性,汉王朝的合法性早就论证过了!
刘秀有这个便利条件,他本就是西汉皇室后裔。他的这个办法被后人大量使用,出现了众多唐、梁、周、晋等政权,光以“汉”做国号的政权就有:后汉、北汉、南汉、蜀汉。不是那些政权的的建立者懒得起名字,而是借用祖先的光环,验证自己的合法性而已。
王朝的合法性顺利通过了,刘秀个人皇位合不合法呢?对不起,不合法!
古代皇位的传承是有规矩的,即使你拳头再硬,你也要合法,否则天不佑,古人最怕这个!那么皇位的传承规矩是啥?宗法制!
宗法制规定:皇位只能由大宗继承!“大宗”简而言之就是嫡长子一系。具体来说就是,嫡长子是大宗,可以继承皇位,其它兄弟是小宗,只能降格做诸侯王。诸侯王的嫡长子是他们这一支的大宗,他可以继承王位,他的其他兄弟们是小宗,只能降格做一个“侯”,以此类推。
刘秀很不幸,他是“小宗的小宗的小宗......”,到他这里早就降格成平民了,根本没有继承权。不要讥笑古人的迂腐,以为刀枪可以决定一切,宗法制不但是封建王朝的“宪法”,还是古人的精神信仰,不可违逆!
不过宗法制还有个后门:如果大宗绝嗣,可以从小宗挑选子孙继承大宗的香火,就是民间常说的“过继”。刘秀走了这个后门,他一排族谱,发现自己跟汉成帝一辈,于是他把自己过继给了汉元帝为子,以王政君为嫡母,硬生生把自己的身份,从小宗变成了大宗。
如此,刘秀终于可以扬眉吐气地说:俺爹是刘奭(汉元帝),俺的皇位就是君权神授!
刘秀的两个“巧妙运作”,既让王朝合法,也使自己的皇位合法了。但同时带过来一个“副产品”——王莽成了他表哥。
等不到王莽在地下纳闷:怎么就凭空飞来一个表弟?“表弟”刘秀就要对他动手了,因为刘秀还有一个漏洞需要补,需要用“表哥”的“政治生命”来补。
这个漏洞就是,两汉并不连续,中间还夹着一个“新朝”,也就是说,中国的历史是:西汉—新朝—东汉。这个顺序说明,刘秀的政权承接的是新朝,而不是西汉。如果是这样的话,刘秀就必须要论证他的王朝代替新朝的合法性,而不能直接跳过新朝!
兜了一圈又转回来了,刘秀直挠头!
可是刘秀知道,他的“表哥”王莽是个大有为之君,他德行高尚,饱读诗书,为人谦恭俭朴,又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政治家,是时代楷模。正因为王莽的出色,所以他才能创造了多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记录,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真正通过禅让上位的皇帝。虽然他的新朝覆灭了,但不能否认他的光辉。
但为了自己的合法性,只有向“表哥”开刀这一条路可以走了,只要把“新朝”从历史中抹掉,两汉就可以无缝对接,他的王朝就完全合法了。
于是刘秀政权抛出:王莽是篡国者,不能被承认,新朝也不合法,必须从历史中抹掉!两汉原本一体,只是被王莽玩弄了一下。
忠于本朝的儒生们哪敢违逆皇帝,既然承认自己是汉臣,那么王莽就必须是“篡国大盗”。于是班固“郑重其事”地蒙上自己的双眼,完全不顾事实,把加工后的王莽及新朝写进了《汉书》。
从此,世人都信了,后人也都信了,王莽从西汉末年的“神”,一下子堕落为后世的“鬼”,他被刘秀的这一刀整整伤了两千多年,至今不得翻身!不知道刘秀在地下见了王莽,会不会真心地说声“对不起”!
光武帝刘秀,为什么认比他大69岁的汉元帝为父?
东汉光武帝刘秀追认西汉元帝为父,看起来匪夷所思,其实不难理解。我谨从三方面谈我的理解。
一、历史背景看。王莽新朝末年大乱,人们开始思念汉朝的统治(强大稳定繁荣)。当时有恢复汉朝的呼声。汉室皇族中不少人乘势而起,刘玄、刘演、刘秀却属于这种情况,连假冒汉成帝儿子的王郎都曾强极一时。最终的胜利者是刘秀,他必须继承汉朝的旗帜,否则会失去正统性。
二、刘秀与西汉皇室的关系比较疏远了。刘秀是西汉景帝的六世孙,而西汉以武帝宣帝元帝为大宗,刘秀与大宗相距较远,要将彼此联系起来,必须进行变通。
三、受到礼制及宗庙昭穆之序的影响。东汉建立后,必须建立宗庙,作为西汉继承者,刘秀建宗庙,必须以西汉皇帝为基础,与刘秀一系又产生难以自圆其说的地方。怎么办?刘秀听取建议,追认汉元帝为父亲,这样西汉与东汉在祭祀方面结合的很好。不足之处是刘秀在礼制上对自己从长沙定王刘发开始的祖先有亏待。
光武帝刘秀,为什么认比他大69岁的汉元帝为父?
依当时而论,刘秀打着中兴汉室的旗号,讲究所谓正统,又如柴世宗之与柴守礼。二人所为,实在见笑于大明朝嘉靖皇帝了。
光武帝刘秀,为什么认比他大69岁的汉元帝为父?
谢谢邀请。《左传》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传统社会尊孔崇儒,儒家崇尚以礼制治天下,上至帝王,下至平民概不能外。建武二年刘秀称帝后于洛阳郊外建立宗庙,供奉西汉诸帝。建武三年,刘秀又在洛阳建立亲庙供奉父亲“南顿君以上至舂陵节侯。”但刘秀此举不符合儒学的礼制,遭到了群臣的非议。
建武十九年天下定鼎宗庙问题也提上了议事日程。五官中郎将张纯、太仆朱浮上《奏除亲庙》疏。他们认为光武实同创革,而名为中兴,宜奉先帝,恭承祭祀者也。舂陵四世君臣并列,以卑厕尊,不合礼制,建议刘秀撤去亲庙。
文刘秀乃景帝之子长沙王刘发之后裔,自武帝推恩令后到刘秀之父刘钦时已无爵位,仅是一县令耳,虽是皇室宗亲,但已同平民无二。
刘秀做了皇帝,又标版自已是继承西汉之正统,号光武中兴。于是乎,在尊奉先主的事上就犯了难。刘秀想在宗庙里供奉自己的直系祖先,但毕竟他们没做过皇帝,此种行为不符合礼制,所以张纯、朱浮才要求刘秀撤去家庙。
刘秀虽贵为天子在亲情与道统之间却也无可奈何!
为此,刘秀下诏廷议,最终大司徒戴涉、大司空窦融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宜以宣、元、成、哀、平五帝四世代今亲庙,宣、元皇帝尊为祖、父,可亲奉祀,成帝以下有司行事。”也就是说宗庙内供宣、元等五位皇帝,刘秀认宣宗为祖父,元帝刘奭为父亲要亲奉祀。
南顿君(刘钦)立皇考庙,其祭上至舂陵节侯,由群臣来祭拜。最终刘秀同意了此方案,毕竟能保住自己父亲的祠庙。
世人皆言皇帝势大,无所不能,岂不知在体制面前皇帝有时也很无奈。
光武帝刘秀,为什么认比他大69岁的汉元帝为父?
其实,我们现在所区分的西汉、东汉、蜀汉,是后世史学家为了区分三者而加上的前缀,在当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国号,那就是“汉”。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一系列倒行逆施的做法引起了全国人民的不满,绿林赤眉相继起义,而汉朝的宗室也在此时蠢蠢欲动,起兵匡扶汉室。
而南阳的刘秀就在此时打出汉室宗亲的旗号,率兵起义。最终刘秀凭借着过人的天赋和才能,昆阳之战大破莽军,单骑闯河北,剿灭王郎,后来与更始政权决裂,建号称帝,消灭赤眉军和隗嚣,得陇望蜀,剿灭公孙述,最终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延续了大汉王朝。
天下稳定后,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刘秀开始召集群臣商讨自己应该奉谁的宗庙,来提高自己的合法性。
刘秀乃是汉景帝子长沙定王刘发的后代,加上自己这一只又是庶出,到了他父亲刘钦的时候,仅仅做了南顿的县令,可以说泯然众人矣。为了证明自己就是汉室后裔,汉元帝是自己的叔伯辈,刘秀不得已认汉元帝为父来正名,然后把西汉的皇帝都供奉在宗庙中,为了安慰父亲,他设置了亲庙,由大臣代自己祭祀。
毕竟刘秀不是开创一个王朝,他始终是打着复兴王朝的旗号,因此不能追认自己的先祖为皇帝。既然是承继大统,那自然要奉西汉的宗庙,这样才能名正言顺。
可见,贵为皇帝的刘秀也有他无奈的一面,自己的父亲都不能追认,而是要认别人为父亲,也不得不说是他一生的悲剧。
我是亮仔,欢迎大家讨论留言,关注亮仔学史,共同探讨历史的那些事儿!光武帝刘秀,为什么认比他大69岁的汉元帝为父?
这是封建时代皇权传承是否符合天理与正宗所致。刘秀号称属于皇族后裔,但因为祖辈属于庶出,门第并不显赫。传到刘秀时,已经早就变成了庶民。他为了让自己打下的天下,和西汉衔接,将自己登基坐殿变得符合皇权神授,并且具有延续性,折中认与自己父亲平辈的汉元帝为父,相当于把自己过继给汉元帝。汉元帝在西汉皇帝中还属于有所作为的皇帝。刘秀将自己的亲生父亲及祖辈,另建宗庙祭祀。他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