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辛弃疾是不是文武双全的人?
辛弃疾出生在金占领区的山东,他一生致力于抵抗金国,收复国土。早年他曾经有过一段短暂的戎马生涯,展现了他出众的胆识。然而,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总是那么大,南宋的投降政策,让辛弃疾终生壮志未酬,他再也没有得到过跃马提枪,杀敌报国的机会。他只能将一腔愁怨,化作动容的诗篇,最后悲愤离世。
辛弃疾出生时,靖康之变已过去十四年,他的家乡已经成了金国国土,连他的祖父都做金国人的官。所以,也有人说,辛弃疾是金国人。但是金人还是宋人,不能以出生地划分,辛弃疾祖孙俩虽然“洋装穿在身”,但“心依旧是中国心”,他们一直等着恢复国土的机会,并不断暗中努力。
金国人虽然战力一流,但在治国上,还未得汉人的真传,水平实在一般。北宋灭亡后,自知难以统治汉人的金国,曾经在中原立过两个汉人伪政权:张邦昌的伪楚和刘豫的伪齐,企图实现“以汉制汉”的目的,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大概觉得汉人都不可靠,金人从此再也没有走“以汉制汉”的老路,而是直接治理占领区。不过,治理得实在不咋地,他们对宋朝遗民不是安抚,而是不断压榨和杀戮。这就造成金占区,农民起义不断。
我们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抗金作战的武装力量中,来自民间的武装数量,要远远大于南宋政府的数量。包括岳飞在内,当初都加入过张所的诏讨所,名将宗泽手下,一度拥有超过一百万之巨的被收编队伍!
绍兴三十一年,21岁的辛弃疾乘机组织了2000多人的队伍,开始了他对金人的武装作战。不久,当地又出现了一支非常强大的抗金力量,这支起义军的首领叫耿京。短短几个月,耿京的武装力量雪球般猛增到十余万人,其中就包括假如他的辛弃疾武装。
第二年,为了联合打击金人,辛弃疾建议耿京,赶紧联络朝廷,夹击南下的金军。赵构当然很高兴,迅速册封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统领河北各路义军。
然而耿京辛弃疾等还没来得及为国出力,就碰上个叛徒张安国。他被金人收买,杀害了耿京!从临安赶回的辛弃疾没有退缩,他当机立断,带领五十位勇士,突袭张安国的大帐,一举活捉张安国,并将他解押到健康问斩!
回到祖国怀抱的辛弃疾时年22岁,包括宋高宗赵构在内,大家对这个有勇有谋的年轻人大加赞赏。似乎,辛弃疾的满腔报国热情,将得以舒展了。
但,众所周知,宋高宗制定的对金国策是媾和,只要你不打我,咱们就划江而治,俯首称臣都无所谓。在这种历史环境下,辛弃疾想一展抱负,那是痴心妄想。
好容易回到“主流社会”,原想借着国家力量收复国土,但不幸碰上个“投降皇帝”。辛弃疾很悲催,不得不过起了文人生活。此后他辗转各地,成了治理一方的地方官员。
从此,辛弃疾把他的理想付诸笔端,将他的一腔热血化作“文气”,点点泣血于纸墨。一个本可跃马疆场的国之栋梁陨落了,一个不朽的大词人诞生了!当我们徜徉于文人优美动人的辞章之时,我们可曾想到,我看到的是文字,背后竟是他的人生凄苦!
大概是志向不合,亦或是辛弃疾并不适合做文官,他的仕途并不顺畅,一生起起伏伏,唯有辞章成了唯一的伴侣。
直到嘉泰三年,主战派韩侂胄掌权,63岁的辛弃疾才再次得到启用。虽然岁月蹉跎,但辛弃疾还是很振奋,他觉得追求了一生的理想,终于有施展的空间了。可惜得很,不久韩侂胄竟然在政治斗争中失败了,他的人头被南宋政府,当做献媚的礼物,呈送给了金国人!
几年后,抗金一事再次重提,辛弃疾被任命为兵部侍郎,但这一年他已经67岁,体弱多病,已经是有心报国身不行了,他只得请辞重任。
一年后,他在病榻上再次请辞枢密都承旨的任命,不久撒手人寰,时年68岁!
就这样,辛弃疾结束了他郁郁不得志的一生。他有心疆场,却栽花花不开,无意辞章,却插柳柳成荫!
历史上的辛弃疾是不是文武双全的人?
是
历史上的辛弃疾是不是文武双全的人?
当然,辛稼轩文可安邦、武能定国,只是未能遇到真正有志于收复故土的皇帝,怀才不遇,不能尽展才能而已。我们从他的更名就可以看出他的抱负,弃疾之名实为效仿汉霍去病,希望能像霍去病痛击匈奴一样收复北方、封狼居胥。
辛弃疾出生在金国统治区,但二十一岁的他就聚集两千人,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后来听说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后,他率领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如此乱军中擒取叛徒的孤胆英雄,可以说是有胆量、有能力、善决断。
归入南宋朝廷后,他仍致力于抗金和收复北方,《美芹十论》《九议》都对抗金守战全面论述,但未被当政的主和派所包容,终被弹劾退隐。
辛弃疾词作与苏轼并名“苏辛”,他现存六百多首词作,范围比苏词广泛得多。既有豪迈激昂,又有委婉曲折,也有朴素清丽、生机盎然。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八百时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读来酣畅淋漓,雄壮无比。《清平乐》:”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又极富生活情趣。但他的词作主线仍然是北上抗金、收复故土,即使退隐期间,仍是心系此事,但更多的是对不能实现理想的悲愤,如“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句,他素有报国之心、救国之才却又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让读者对他的感慨落寞富于认同感。朝廷对他的使用都是利用他的名气,并不是真正想要恢复北方,最终辛弃疾抱憾而终。
历史上的辛弃疾是不是文武双全的人?
当然是!
辛弃疾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词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与著名诗人苏轼齐名,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相信很多人在上学的时候都学习过辛弃疾的诗词。所以,辛弃疾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就不需要我多说了吧,来说说辛弃疾的在军事方面的成就——
辛弃疾年少参军,当时的南宋受到了金国的压制,目睹了汉人在金国人统治下的屈辱。辛弃疾早已立下了报国雪耻的志向。
他在21岁的时候,组织了两千多人的义军,参加耿京领导的义军。然而,耿京不久后就被叛徒杀害,愤怒的辛弃疾率领50多人冲进数万敌军的阵营,硬生生把叛徒抓了回来,并交给朝廷处决。由此可见,辛弃疾的勇猛善战。
可惜的是,辛弃疾空有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所以以词明志。他先后担任江西,湖南,湖北等地的安抚使,转运使,并没有什么实权,而他给朝廷上书抗金北伐的建议,朝廷也没有理睬。
直到晚年,辛弃疾才开始受到朝廷的重视,只不过为时晚矣,68岁的辛弃疾怀着忧愤的心情离开了人世,据说临终前还大呼“杀贼!杀贼!”。
历史上的辛弃疾是不是文武双全的人?
历史上的辛弃疾,小时候金国占领北宋北方大片领土,但他从小就胸怀光复国土之志!二十岁左右,趁金国皇室内乱之时,率领一千多人参加了北方汉民族起义,并多次荣立战功!到达南宋后受到皇帝赵构赏识,孝宗时期,收到保守派打压,再加上孝宗空有恢复山河之志,却无出兵实战之胆,辛弃疾多次上书请缨出战但终究石沉大海,甚至被贬!郁郁不得志,因而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可以这么说一代将军被压迫成了文人,文武全才当之无愧!
历史上的辛弃疾是不是文武双全的人?
文有安邦、武有定国之才。可惜怀才不遇其人,负志不遇其时,唯铁马金戈入梦、醉里挑灯看剑,郁忧而终!一代帅才沦为文人,可悲可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