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两位被处以酷刑的名将李存孝和蓝玉相比,谁战功更多?
不知道题干为什么将这两人放在一起,大概提问者对着两人有所偏爱。其实李存孝和蓝玉除了结局相似,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个人的功绩表现形式,以及对历史的影响,都不具有可比性。即便如此,基于这两位战神对当世的影响力,说说他俩也还是有意义的。
一、论个人武功李存孝是沙陀人,早年被李克用俘虏,投靠李克用,并成了仅比他大两岁的李克用的干儿子,名列十三太保第十三位。
《五代史演义》把李存孝塑造成了一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晚唐第一猛将,神似李元霸。还有人拿他跟项羽比较,说“将不过李、王不过项”,说当时的第二好汉王彦章,在李存孝面前只有招架之力。
如此天赋异禀,到了战场上,不亲手临阵杀敌就可惜了。所以,李存孝从来都是身先士卒,以砍敌人的头颅,当做锻炼胳臂肌肉的体育项目。一句话,李存孝就是个杀神,面对面厮杀,无人能敌!
相对于李存孝的勇猛,蓝玉就逊色多了。没有记载表明蓝玉也喜欢砍人,他的身份才是标准的将军,谋划指挥是第一要务。
所以,要论个人武功,李克用是大学生,蓝玉是小学没毕业,一个是帅,一个是将。
二、论战功的影响力李存孝一生的战功主要体现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平定黄巢起义,第二阶段是随李克用力战朱温。
在黄巢被打出长安的战役中,最耀眼的明星是李克用,他既是统帅,又是将军,李存孝次之。这段故事,以父子二人为首,被后人神化成“十八骑闹长安”。彻底剿灭黄巢,则是李存孝独占鳌头,他转战陈、许,把黄巢彻底打残。李存孝的神话,也就是在那个时期建立起来的。
这期间,他还干了一件大事——救了李克用的命。原来朱温被黄巢打得命悬一线之际,李克用出兵相助,救了朱温一命。事后两人把酒言欢,不料喜事变灾祸。席间李克用猫尿灌多了,对朱温极尽讽刺,恼羞成怒的朱温来了个夜半关门打狗,企图一举干掉救命恩人。关键时候,李存孝冒着生命危险,背着烂醉如泥的李克用逃出陷阱。
第二阶段与其说是军事战争,还不如说政治斗争,主旋律是李克用、朱温及李唐王朝,三方势力的博弈,当然少不了要秀秀肌肉。
这个阶段,李存孝表现得也是相当勇猛,只要他出手,基本朱温阵营就要付出代价。他的主要战绩是帮李克用抢回昭义三镇、攻克潞州。
因为攻克潞州后,李存孝没有得到李克用的公正待遇,“父子俩”从此走向陌路,李存孝开始摇摆于李克用和朱温之间,直到刀兵相向。
蓝玉一生经历的战斗无论从规模,还是重要性上都远远大于李存孝。前期,蓝玉大多以副将身份随军,洪武十二年的平西藩,他因功封侯,洪武十四年南征昆明,洪武二十年北征纳哈,都立下大功。
自洪武二十年起,蓝玉成为总管军事的大将军,洪武二十一年,他率军十五万,深入草原,打败北元,俘虏77000人,敌方仅元主和太子等十几人逃脱。洪武二十三年、二十四年又连续出战,每次都能大胜回朝。
应该说,蓝玉此时已经成了大明第一名将。他经历的战役,对大明王朝统一天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所以,要论战功的影响力,蓝玉要甩李存孝几条街!
三、论历史环境不过,以上的对比有点不伦不类。两人的历史环境差异太大了,个人的能力体现的价值,并不能通过战功而论。
李存孝处于混战年代,他所效力的李克用,时而以李唐忠臣身份出现,时而又背唐而去。朱温也一样,高兴了给皇帝上一份归顺表,不高兴了就对皇帝动刀动枪。所以,可怜的李存孝,恐怕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为谁而战,为什么而战。通过战场砍敌人的脑袋,才是显示自己存在的唯一方法。你说在这种环境下,如何论定他的功绩?
即便他跟李克用的关系,也是一件很难界定的事,就像荀彧之与曹操,他究竟是为曹操服务呢?还是为汉献帝服务?李存孝也一样,所以,后期他背叛李克用也不足为奇,跟道德无关。
这一点,蓝玉则幸运得多,他只有一个主人,名正言顺的主人——朱元璋。所以,他的功过是非,一眼可见,非常明了。
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李存孝不走运,生不逢时,很难以正面形象世人,留给后人的永远只能是侧影,军阀的打手而已。
四、论个人品性修养就个人品性修养而言,李存孝憨直,典型的武人形象,没有心机,直来直去。这个性格导致他不能正确处理他与李克用,及同僚之间的关系。他的死也因为他的这个性格,不会沟通转圜,也不会处理同僚关系,与兄弟李存信的死磕,成了他悲剧的开始。最后,李克用假意杀他,竟然没有一个人替他求情,结果弄假成真,太可悲了!
蓝玉要比李存孝好很多,但骨子里的傲气,比李存孝要严重得多。由此他由傲气,慢慢演变成盛气凌人的霸气,即使朱元璋多次警告他,也不能使他醒悟,太缺乏必要的生存智慧!
五、结论历史就像个大转盘,上天不停地向这个大转盘里放下不同的人物,它时缓时急,时稳时颠。谁能这其中崭露头角,谁被甩出盘子被历史抛弃,影响的因素很多,既离不开个人的能力,同时也脱离不了所处的环境与机遇。
人们喜欢用“假如”,那么假如把帅才蓝玉放到唐末,而把勇冠三军的李存孝,放到朱元璋的身边,又将是一番什么景象呢?
历史上两位被处以酷刑的名将李存孝和蓝玉相比,谁战功更多?
李存孝和蓝玉二人功高盖世,各为其主,存孝的名气在于威武雄壮天下无对手,是个似项羽般的缺少心眼悍将,而蓝玉其人文武双全,也武艺高强,更多善于谋划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但其人缺德少仁,无品奋世,不干居与人下,多犯上作乱不忌会君臣有别,忘了伴君似伴虎的千古大忌,在北败残元势力后,俘获蒙古王妃多人,仅在回归途中春心荡漾,睡了其中多名妃子,后被众妃告与洪武大帝,蓝玉与朱标较友好,可能中了燕王一石二鸟🐤之计,在众多大罪面前百口莫辩,被惨杀者连累了数万人,大多数明初干将被一一斩于菜市口。
历史上两位被处以酷刑的名将李存孝和蓝玉相比,谁战功更多?
拿李存孝和蓝玉比战功,就好比关公战秦琼一样,没有可比性。二人不是一个朝代的。李存孝是唐末晋王李克用手下名将,有名的“十三太保”,所谓的“将不过李、王不过项”,这个李就是指的李存孝。李存孝并不是汉人,而是少陀族人,匈奴的一个分支。李存孝的武功,是后唐五代十国时期最厉害的,他跟随李存用南征北战,但却最终背叛了晋王李克用。虽然这有其他人的离间,但他的背叛也成为事实。李存孝虽勇,但在李克用面前也是小字辈一个,最后被李克用车裂而死,落得个五马分尸的下场。
蓝玉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麾下名将,大将常玉春的小舅子。蓝玉的战功,是一流的,不管是北征北元,还是南征云南,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最后官拜大将军、凉国公。但蓝玉也有他的短处,就是恃功自傲,最终被朱元璋所忌,以谋反罪被剥皮实草,并且牵连人数达到一万五千人,史称“蓝玉案”。
李存孝和蓝玉的战功虽然因不是一个朝代不能绝对比较,但总体来说,若说战功,还是蓝玉更胜一筹。因为蓝玉是明朝的开国元勋,朱元璋的得力干将之一。而李存孝只是晋王李克用手下最得力大将,而晋王并没有开创一个国家,黄巢起义的失败,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李克用的功劳。如果论武功,李存孝在历史上的名声更大,他是五代第一名将。相当于秦汉时的项羽,三国时的吕布,唐朝的李元霸。而蓝玉的武功成就没有那么大,同时代的武功高人常玉春比他更牛。
历史上两位被处以酷刑的名将李存孝和蓝玉相比,谁战功更多?
比较之前,先对二人功业、生平简述如下:
李存孝。五代名将,原为安姓,沙陀人,晋王李克用义子。传说十岁时曾拳毙猛虎,由此受知于晋王。史言存孝,骁勇,常为先锋骑将,随晋王讨黄巢、抗朱温,所战多捷。其特以勇力闻,有“将不过李,王不过项”之比。后存孝反晋王,遭车裂之刑。
蓝玉,明开国大将,封凉国公,开平王常遇春之妻弟,常从遇春征战,多有功绩。胆气谋略,皆为上选。其最著之功勋为,将兵十五万,击蒙古,深入漠北至捕鱼儿海(今贝尔湖一代),攻其不备大破元军,获元帝次子,及公主、嫔妃若干,俘获人马数万。后居功而骄,以谋反之名被诛,牵连甚广,计杀万余人,为洪武朝三巨案之一。一说为蓝玉提醒太子朱标,燕王朱棣有不臣之意,后被燕王谗诛,似不确。
由上文观,李存孝为猛降,而蓝玉可称帅才,此蓝玉功业所强者一。李存孝之功在斩将,蓝玉之功在擒王,此蓝玉功业所强者二。李存孝所参与之战,主为藩镇内战;蓝玉所参与之战,为驱逐胡虏,复我中华之战,此蓝玉功业所强者三。
以上拙见,望方家斧正。
历史上两位被处以酷刑的名将李存孝和蓝玉相比,谁战功更多?
李存孝武功一流,沙场搏杀无敌手,蓝玉智勇兼备,远征漠北,但武功逊于李,相比而言,蓝玉对王朝贡献大。
历史上两位被处以酷刑的名将李存孝和蓝玉相比,谁战功更多?
李存孝更勇猛,蓝玉战功更多功也更大,可惜两将都是惨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