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四位贤后:卫子夫、长孙皇后、马皇后以及徐皇后,依名望贤德该如何排名?
如果单纯以“贤德”衡量,四人确实难较高下,只能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细加比较。
一、四后生平及评价1.卫子夫
卫子夫是汉武帝的第二任皇后,她出身低微,以歌女受到汉武帝宠幸,并为汉武帝生下皇长子刘据。征和二年,太子刘据被卷入“巫蛊之祸”,卫子夫以皇后印玺,打开武库,调动长乐宫士卒,协助太子除掉江充。但由于汉武帝确信太子造反,结果导致太子被镇压,卫子夫的皇后玺印被收缴。自知难辨清白的卫子夫,悲愤之下自杀身亡。
卫子夫出身贫寒,虽无学识,但她为人善良宽厚。在卫子夫担任皇后的三十八年里,她把充满阴险的宫闱,治理成和谐的“家”,竟然没有发生过一件妇人争宠恶斗事件。由此,卫子夫深得汉武帝信任,即便后来她年老宠衰,但汉武帝对他的信任从未打折扣。
司马迁对卫子夫的评价也相当高,西汉开国的后妃中,卫子夫是唯一受到司马迁赞誉的人。
卫子夫以贫贱之身,守在汉武帝这个薄情寡义的大老虎身边,虽然没有佐君的才能体现(有汉武帝在,也没哪个皇后敢“佐”他),却有“内助之贤”。
2.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出身名门,13岁嫁于李世民。她与李世民一辈子伉俪情深,互敬互助,成为皇家难得的模范夫妻。李世民爱屋及乌,对长孙皇后的子女及娘家人一直有所偏爱。
贞观十年,年仅36岁的长孙皇后病逝,李世民按长孙氏遗愿,依山为陵,入葬昭陵,此后李世民不再立后。
长孙皇后和李世民的婚姻,属于系出名门的门当户对。长孙氏的贤德体现在以下几个方能:
一是辅佐丈夫建立功业:包括帮助李世民登上帝位,及劝谏李世民、保护大臣等。
如果不是因为长孙皇后,竭力周旋在李渊、后宫妃嫔、太子兄弟之间,以李世民当时的处境,说不定早早地被父兄废掉了,更不会有玄武门之变的机会。长孙氏对魏征、房玄龄等大臣的保护,也成为后世流传的佳话。可以说,李世民明君的获得,长孙皇后功不可没。
二是自我严苛的自律:她主动阻止李世民,对自己及娘家人的偏爱;时刻保持节俭的风格。
三是对子女及后宫的严格管教:长孙皇后曾经作《女则》,以此训导后宫女子。
3.马皇后
马皇后跟朱元璋,也是一对伉俪情深的皇家夫妻,他们也是门当户对,都是出身平民之家。
跟长孙皇后一样,既有佐君之功,又有贤德之名。从才学上相比,马皇后虽远不及长孙氏,但她佐君之功,却在长孙氏之上。
朱元璋的性格不像李世民那样宽和,猜忌并杀伐过度,在这样一位皇帝身边,要想改变他的想法难度很大。如果不是马皇后多次劝谏,包括李文忠、宋濂、刘伯温在内的很多大臣都会死于朱元璋之手。
马皇后去世后,朱元璋也没有再立皇后。
4.徐皇后
徐皇后是徐达的长女。从才学上看,她是四人中才华最出众的一位,被世人誉为“女诸生”。
同样,徐皇后也是一位既有佐君之功,又有贤德之名的女子。靖难之役,为了保护京城,徐皇后带领城中女子,亲临前线,为京城保卫战的胜利,立下大功。
朱棣登基后,一方面她劝朱棣注重与民休息,另一方面竭力平衡朱高炽、朱高煦兄弟的太子之争。
二、四人排位四人中,若单纯以贤德排名有一定难度,综合来说,卫子夫略逊一筹,她排第四。
史书上关于徐皇后的贤德描写,事件相对于其他三位要少很多,个人认为,她排在长孙氏和马氏之后比较合适,所以,徐皇后排第三。
剩下两位伯仲相当,经历也比较相似,但如果比较一下她们的丈夫,就会发现,马皇后的这个贤德格外不容易。毕竟李世民是很宽和的一位君主,接受劝谏的难度较小,而朱元璋的冷酷,使马皇后的劝谏不但有难度,甚至有一定的危险。所以,四人排名我认为:
No.1.马皇后
No.2.长孙皇后
No.3.徐皇后
No.4.卫子夫
历史上的四位贤后:卫子夫、长孙皇后、马皇后以及徐皇后,依名望贤德该如何排名?
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要给卫子夫、长孙皇后、马皇后以及徐皇后依据名声威望和德行品质排名,或许各有各的说法。
总体说来,这四位还真是历史上名气很盛的皇后,是历代皇帝后宫中的楷模。
汉武帝刘彻的卫子夫低微而恭谨,安分又守道,是一个一心一意当好皇后的人。
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是一个优雅大度、自信智慧的人。
明太祖朱元璋的马皇后是一个率先垂范、体恤百姓、教化嫔妃的后宫好总管。
明成祖朱棣的徐皇后是一个知书达理、一心侍君、心系苍生的好皇后。
如果非要给她们排个高下,我觉得要从为后、为母、为媳、为助、为人等方面来考量。如果综合看待,长孙皇后排第一位,马皇后排第二位,徐皇后排第三位,卫子夫排在第四位。
长孙皇后是李世民事业上的好帮手和生活上的贤内助。无论身为秦王妃还是皇后,长孙氏都能一心一意辅佐李世民的事业。在当皇后期间,常常劝谏李世民,纾解君臣关系,反对亲属参政,以母仪后宫而赢得了广泛尊重。
马皇后和朱元璋夫唱妇随,她往往会主动矫正丈夫的过失,很是体恤下属,严格要求自己的子女。她能够亲自打理朱元璋的生活,节俭温良,对待宫女仁义大度,爱民如子。用后人的话说,她“母仪天下,慈德昭彰。”
徐皇后深得婆婆马皇后的好评,她把丈夫明成祖朱棣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让人们称道的是,在建文帝朱允炆发动的“靖难之役”中,徐皇后由亲自登城督战,上演了一场巾帼不让须眉的京都保卫战。在朱棣当皇帝这件事情多少有些不光彩,徐皇后用实际行动为丈夫赢得好名声。她编写《内训》《劝善书》等推行女性教育,倡导修德劝善,为朱棣争取民心。
卫子夫入宫49年,皇后当了38年。她默默无闻地消弭后宫争斗,虽然皇后生涯出现过波澜,但还是得到了汉武帝的恩宠和信任。“深潭照影,平静无波”是她一生的真实写照。
我们常常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往往会有一个伟大的女性。无论卫子夫、长孙皇后、马皇后还是徐皇后,她们都是德范天下的好女人。
女人难,好女人更难。排名先后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们的德行在那里摆着呢。
历史上的四位贤后:卫子夫、长孙皇后、马皇后以及徐皇后,依名望贤德该如何排名?
大唐贞观时期的确是一段辉煌灿烂的历史,它属于男人们的艰苦创造,对于隐于身后的女人们来说,同样的劳苦功高,如唐太宗的皇后长孙氏。这位连名字都未留下的女人,却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照顾、影响、规劝、帮助着自己的丈夫治理庞大的帝国。
男人创业的最大动力来源于女人的不离不弃和温言鼓励。
(长孙皇后剧照)
卫子夫为汉武帝封为夫人(仅次于皇后)她的弟弟卫青和外侄儿霍去病都是㡳层家奴出身,由于卫子夫成为武帝夫人而随侍皇帝。
汉朝的外患就是匈奴,战争与和平从未停息。以前一直用和亲的方式求得和平。
自马邑事件后,汉武帝决定派三十万大军由卫青,李广等四人出征,只有卫青胜利。
后起之秀霍去病与卫青是表叔侄,卫子夫是他的姨母。
"匈奴未灭、何以为家",年仅十八岁的霍去病于公元前123年随卫青、李广、苏建六将军出定襄、越长城,远征匈奴。
(卫子夫剧照)
率五万人出征的军队在二千里外纵横驰骋,与匈奴左贤王激战,霍去病凭着卓越的军事能力和勇敢进取精神取得了大胜。
两次大战共杀了匈奴十八万人,霍去病占了一大半。
二十四岁的霍去病早逝,而汉朝的匈奴之患基本消除。
(霍去病陵前的雕塑"马踏匈奴")
为马皇后送别一一天降大雨洪武十五年(1382)九月的南京,天降大雨,这一天,明太祖朱元璋的结发妻子,孝慈皇后出葬。
南京百姓跺脚恸哭!
马皇后知道自己的病情恶化,拒绝医治,因为她明白,一旦医生治不好病,肯定全部杀头。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坚持善良理念。
(朱元璋和马皇后剧照)
假如说大权在握的朱元璋杀伐太多,那么,马皇后绝不火上加油,反而火上淋水。
马皇后用"宅心仁厚"形容,恰如其份。因为两人是患难夫妻。
朱元璋在郭子兴手下当小兵被惩罚时,马皇后偷揣热餅传送,以至胸部烧烂。
巜明史》评价:"从太祖备极艰难,赞成大业,母仪天下,慈德昭彰"。
马皇后与朱元璋的感情是建立在深厚的基础上的,他们共同渡过生命的黑暗时期,在迎来光辉岁月的时期,从不恃宠欺人,外戚不干政,从不利用权势残害忠良和百姓。
朱元璋和朱棣,马皇后和徐皇后,两爷子、两婆媳的经历都相差不大。
徐皇后是徐达之女,朱徐两家为儿女亲家。
(徐皇后剧照)
朱棣同样是一个有魄力有担当的皇帝,几次远征蒙古几乎耗尽毕生精力。
徐皇后在后宫的主持中,从来不加害嫔妃,对于朱棣四面楚歌时,总是默默地关注丈夫,无言的支持。
如果残酷的朱棣再加上一个一哭二闹三上吊的皇后,朱明王朝不可能出现一个较为安静的"永乐"年间。
最后排位:1.长孙皇后。2.卫子夫。3.马皇后。4.徐皇后。历史上的四位贤后:卫子夫、长孙皇后、马皇后以及徐皇后,依名望贤德该如何排名?
长孙笫一,其余各有优劣,难分
历史上的四位贤后:卫子夫、长孙皇后、马皇后以及徐皇后,依名望贤德该如何排名?
首先,这四位贤后不是同一时代的人,面临的情况都不相同。
其次,名望贤德这一评价本身主观性就很强,属于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最后,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式是把历史人物放到他所处的时代中去客观评价。
综上,这道题无解。
历史上的四位贤后:卫子夫、长孙皇后、马皇后以及徐皇后,依名望贤德该如何排名?
这卫子夫的贤后是誰评价的?
简单说巫蛊案过程。
江充扩大巫蛊,终于挖掘到戾太子宫中,戾太子听从老师石德意见,假皇命杀江充,御史章赣逃出报告汉武帝。
在这里,不去纠缠江充是否在戾太子宫殿内栽赃诬陷,只说卫子夫的表现。
戾太子向母亲紧急告变,卫子夫立即发出皇后令,调用中厩车架、取武库兵器、调集长乐宫卫队,以奸臣造反名义征集长安百姓入伍,正式帮助儿子发动武装叛乱。戾太子逃亡后,汉武帝命令收回卫子夫玺绥,无法解释自己行为的卫子夫只能自杀。
这样野心勃勃而且看不明白局势的皇后,还能够被称呼为贤?
后面,汉宣帝刘询給自己的太祖母卫子夫追谥为思皇后。这是一个没有依附汉武帝宗庙的独立谥号。
谥法曰:
道德纯一,曰思。
大省兆民,曰思。
外内思宗,曰思。
追悔前过,曰思。
诸位以为,思皇后的思,是啥意思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