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明令禁止太监干政,为何大明朝还是毁在了太监手里?

说大明朝毁在太监手里,有点夸大其词。明朝确实出现了几位祸国殃民的大太监,但明王朝的灭亡这口大锅,他们还不够背的资格。

一、明朝著名的几个大太监

1.郑和

郑和是我国著名的航海家,明成祖朱棣时期的大太监。郑和七下西洋,历经千幸万苦,打通亚非航线,将中华文明远播世界各地。

2.王振

王振最大的罪过是,促成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结果土木堡一战,让朱祁镇成了瓦剌人的俘虏,若不是于谦力挽狂澜,差点导致北京失守,大明亡国。

3.汪植

汪植是成化年间黑笔政治的代表,是臭名昭著的西厂提督。这段时期,是明朝特务政治的顶峰时期,西厂简直就是阎罗殿,可以随意捕杀大臣,就连东厂也不得不跪倒在汪植面前!

4.刘瑾

刘瑾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心腹,这家伙擅长弄权,勾结臣僚,把持朝政,两面三刀的功夫相当了得。

好在那时候大明出了个大“圣人”王阳明,王阳明“以毒攻毒”,设计给刘瑾扣了顶“阴谋弑君篡位”的大帽子,被朱厚照赐死。

5.魏忠贤

“九千岁”魏忠贤的光辉事迹人人皆知,无需多说,最后被崇祯帝发配南京,他于路途中自尽身亡。

二、为什么会出现太监干政

虽然朱元璋有太监不得干政的遗训,但皇帝们自幼生活在太监圈,这些大太监无一不是皇帝自幼的大伴。跟皇帝的关系虽是主仆,但往往感情深厚,他们获得的信任不是一般人能够相比的。

皇帝们还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太监们无家无后,孝忠皇帝几乎是他们的唯一选择。

自明成祖朱棣起,他不但解禁了太监不能读书,而且设立司礼监,让太监名正言顺地涉及政务。

可以说,只要有太监与皇帝的依附关系存在,太监们走向前台,也是必然的结果。

三、明朝灭亡,太监们负多大责任

明朝的太监除了王振、汪植、刘瑾、魏忠贤而在,还有几个留下好名声的太监,如郑和、冯保、王承恩等。即便臭名远扬的四人,对大明的影响,也远没有承担主要责任的地步。

王振弄权时间不长,土木堡事件后,他就死于战场。虽然他对此事,负有不可开脱的责任,但显然把主要责任挂到他头上,有失公允。

汪植是明宪宗朱见深特务政治的产物,他就是朱见深的一把刀,看着威风,其实刀把子就在皇帝手里。

刘瑾确实弄权乱政,但被扣上“奸臣”的帽子,确实委屈他了。

魏忠贤的弄权,其实是他跟东林党人的政见之争,有血腥,但也不能完成说成黑白两派。

朱元璋明令禁止太监干政,为何大明朝还是毁在了太监手里?

其实宦官干政也并不是在明朝才有,这个和皇帝自身素质有一定关系,一个主事者没有清醒的头脑,这样的事情就很难避免。如果把这个问题延伸一下,我感觉可以延伸到"身边人"现象。

比如领导的秘书,这样的人天天跟在领导的身边,甚至领导的吃喝拉撒睡都由此类人服侍,不管是领导还是皇帝都是人,时间长了都会产生一种依赖心理,当然这种依赖也就包括了绝对的信任,最后这样的人也就变成了无冕之王。这也是有很多人抱怨,我卖死卖活的干,还不如一个拎包的原因所在。

明朝的灭亡也并不能全部归咎于魏忠贤等个别太监身上,虽然他们没有起到好的作用。也有人说明朝的灭亡主要是因为东林党,后期没有了魏忠贤牵制东林党,才加快了明朝的灭亡。我感觉这个东西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每个人对历史的看法不一样,也就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但我感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崇祯时期的明朝天灾人祸、内忧外患、朝堂混乱腐败、各种矛盾等集中爆发,才是压垮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个人的一点看法,说的不好还请包涵!手机打字不易,更多精彩点击关注吧!

朱元璋明令禁止太监干政,为何大明朝还是毁在了太监手里?

诚谢邀请:

太监于明朝有泛滥成灾之势,但说明朝是“太监的天下”有点夸张;如王振、刘瑾、魏忠贤等尽管权倾一时,但绝没到唐朝的太监丧心病狂、犯上作乱、甚至明目张胆地废立皇帝的这种恶劣的地步。

明朝始终如一地权利牢牢地掌握在皇帝手中,太监兴风作浪的程度不高。朱元璋创立明朝后,就严禁太监干政,他自己身体力行。

只时后来的朱氏继君在精力与能力上无法与朱元珠媲美;衍生了司礼监,即挑选有文化水平的太监帮助皇帝执笔批红,开了太监专权的先河,尽管如此,依然是是皇帝的附庸。如红极一时的冯保、魏忠贤等,皇帝一句话都给解决了。

所以,明朝之太监哄骗皇帝、狐假虎威是真,但只能辩风识向、察言观色,事事执行颐指气使的皇帝意诣,为朝庭当鹰犬;万一对皇帝失去了忠诚,如刘瑾等轻而易举地被剥夺了权利,以凌迟之刑处死,很容易招至万劫不复、身败名裂的下场。

也就是说,在明朝,所有太监,一旦失去了皇帝的支持,什么权力都没有,成为众矢之的,受千夫所指,万人唾骂。

朱元璋明令禁止太监干政,为何大明朝还是毁在了太监手里?

明朝到底毁在谁的手里?是魏忠贤吗?

↑魏忠贤大字不识,不学无术,怎么可能挽救大明↑

并非如此,魏忠贤还没这个能耐,虽然他不是什么好人,更谈不上治国能臣,很多网友民间科学家都抬高了魏忠贤的历史作用,甚至认为:魏忠贤不死,明朝不亡。

不客气的说,在考虑魏忠贤对明朝历史起到的作用时,不应该忘记魏忠贤这个人的出身。

魏忠贤家境贫困,年轻时不求上进,不好读书,还不识字,每天醒来就是混迹街头,喜欢赌博,热爱饮酒,痴迷嫖娼,唯一的优点恐怕就是身强力壮,精通射箭,也会骑马,人们根据他的秉性,称呼他“傻子”。

后来这个“傻子”被赌债所逼,抛弃妻子,卖掉女儿,只因偶然间看到混迹娱乐场所的太监们出手大方,决心入宫谋个财路。

进宫后,依靠天大的运气,得以陪侍在皇太孙朱由校身边,他在江湖中学到的溜须拍马的习气,此时发挥了重大作用,引诱皇太孙耽于享乐,这个差事是他的强项。

谁不喜欢玩乐?朱由校因此对魏忠贤十分倚重信任。

↑魏忠贤亡不了大明,从他很容易就被崇祯收拾即可看出↑

看魏忠贤斗倒王安,并和东林党人激烈党争的历史,完全看得出魏忠贤此人心狠手辣,他对朱由校是忠诚的,因为他所有权势财富都依赖皇权,但他同时又利用了朱由校,敛财,培养嫡系集团,所犯罪恶,罄竹难书。

可是,单凭魏忠贤这个大太监,就能把明朝弄垮吗?

绝非如此。实际上,明朝灭亡最应该负责任的人,不是别人,而是朱元璋。

上个世纪著名管理大师戴明曾说过这样一句深刻的警句:“一开始就要做对”。从这个角度来说,朱元璋一开始就做错了。

朱元璋犯下了什么样的错误,导致明朝最终灭亡了呢,简言之:明朝宗室问题。

朱元璋称帝后,安徽凤阳朱氏家族一跃成为天下第一等贵族,贵不可言,朱元璋农民出身,他内心深处就是小农思想。

↑朱元璋厚待宗室,为明朝灭亡埋下伏笔↑

一方面,他很自卑,所以他千方百计抬高自己的身价,甚至曾经打算认南宋大儒朱熹当祖宗,后被人劝阻,理由是:皇帝您比朱熹光彩得多了,何必自降身价。

另一方面,朱元璋把整个国家都当成了自己的家业,他虽然高高在上,但他不过是全国最大的一个农民罢了,他不想让自己的子孙后代挨饿,而是永葆他们富贵。

也就是说,从朱元璋立朝起,他把整个国家当成了他们朱氏家族的肥田。你看他对官僚集团百般苛刻,对农民也是有闹腾者必杀之,可他对自己家族的人好得不得了,经济上给予无尽的满足。

明王朝设有宗人府,专门为皇族本家打理事宜。纵观整个明朝,皇族宗室体现出了一个特点:特别能生!因为不缺钱啊,因为有地位啊,因为是天下第一姓,可以横着走,姬妾随便娶,娃随便生,而且他们老朱家的基因不错,夭折率比较低,多数都活到了成年。

朱元璋有二十六个儿子,其中二十四个人有后,身体并不很好的明仁宗朱高炽有十个儿子,明英宗朱祁镇有九个儿子(这家伙一生坎坷,竟然还这么能生),明宪宗朱见深有十四个儿子,明世宗,明神宗各有八个儿子。

↑朱济炫曾经从征北元,荣封汾州,创纪录的生下了一百个儿子↑

但他们都不算什么,创纪录的是晋王府的庆成王朱济炫,他有一百个儿子,且均长大成人,据说这些兄弟们之间彼此都不太认识。

那么,如此爆炸的皇族宗室人口增长,怎么办?养着呗!!

朱元璋为什么没意识到宗室膨胀问题,因为整个洪武年间,皇族宗室才有58人(载入玉牒为证),恐怕朱元璋还嫌少嘞。

到了明朝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明朝走过了一百六十多年了,玉牒上面所载的宗室人数达到了8203人!四十年后,明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宗室人口达到18492人。

到了明朝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玉牒上面的人数达到了157000余人!到了明朝末期,宗室人口突破了二十万人。

那么,这些大大小小的王爷们,待遇如何呢?

亲王禄米10000石,郡王2000石,镇国将军1000石,辅国将军600石,镇国中尉400石,辅国中尉300石,奉国中尉200石。公主及驸马2000石,郡主以下逐级递减。

这种待遇乘以宗室人口数,意味着什么?巨大的财政负担!!

↑嘉靖年间的石碑,当时宗室负担重如山↑

明朝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全国税粮总收入是2285万石,而各个王府的岁禄开支达到了853万石,占全国总税粮收入的37%!

而且这些开支是无法消除的!是祖制!是法!是天!当然,也是索命的绳索。

明朝宗室造成了三个非常严重的后果:

1、给明朝造成愈积愈烈的财政危机,越到后期越是如此。

2、长年的养尊处优,导致宗室基本都是些游手好闲的废物。

嘉靖期间,仅河南地区便有亲王5人,郡王80人,将军、中尉、郡主、县主、县君等共1890人,为天下之最。试问,这些亲王郡王能干什么?什么也干不了,就是肥肥胖胖的蛀虫。

明亡之际,福王朱常洵体重高达三百斤,拥地两万顷,死到临头了还不救济灾民,挽救民心,堪称又无能又无耻。

3、最终导致了明朝宗室和官僚集团,和民众的脱离。

朱元璋时期,58人的宗室说不定会让全天下老百姓镇服不已,可是到了十多万之众的宗室,老百姓早就恨透了这些吸血虫。

文官集团也是这样的态度,国家并非这些文官的国,而是朱家的。朱家的天下,朱家来守吧,到了明朝灭亡时期,其实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人心涣散,许多官僚士绅唯一抵抗农民军的理由就是担心被清算株连,而不是为了朱家。

↑朱元璋没有设置逐代降爵制度,导致宗室尾大不掉↑

试问,一个魏忠贤,或者几个魏忠贤,能够吃掉明朝财政的37%吗?魏忠贤能倒,福王倒得了吗?

所以说,明朝之灭亡,不怪太监,原因在于尾大不掉,同时又毫无能力的宗室。

回到最初,朱元璋与其禁止太监干政,不如学学遗传生育尝试,制定逐代降爵的制度,或许明朝还能多撑一百年。

朱元璋明令禁止太监干政,为何大明朝还是毁在了太监手里?

感谢邀请。首先我先表明下观点,明朝虽然有名的太监较多,但还不至于称为“太监的天下”,明朝的太监还没有疯狂到汉唐的地步,唐朝的太监动辄废立天子,而明朝自始至终权利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太监很难兴风作浪。

明太祖朱元璋创立明朝后,为了防止太监弄权,曾严禁太监干政。可老朱是出了名的劳模,皇帝宰相一个人干,精力充沛。可后继之君不管是体力上还是精力上都无法和老朱相媲美。于是设立了司礼监,挑选识字认字的太监帮助皇帝批红,这也就是人们所认为太监专权的雏形。

可明代的太监不管掌握多么大的势力,都无法与皇权抗争,他们只是皇权的附属品。

像历史上有名的太监诸如刘瑾、冯保、魏忠贤等人都被皇帝一句话给解决了。

刘瑾是明武宗时期的权阉,从小伴随明武宗长大,深得皇帝宠信,后来被人揭发有谋反事实,明武宗一句话就把刘瑾给凌迟处死了。

冯保作为万历皇帝的“大伴”,在万历皇帝还是孩童的时候,与张居正和李太后联合辅政,为张居正的改革做出了一定贡献。后来万历皇帝亲政清算张居正,冯保受到牵连,被一纸诏书发配到了南京去守皇陵。

“九千岁”魏忠贤,这个应该更出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欺压忠良,打击异己。但在崇祯皇帝登基后被革职流放,后来被逼迫自尽。

综上所述,终明一朝,都没有出现太监的天下,他们只是站在皇帝的身后狐假虎威,失去了皇帝的支持,他们就会一无所有,成为众矢之的。

我是亮仔,欢迎大家讨论留言,如果认为我说得还有些道理,烦请动动小手,点波关注不迷路。

朱元璋明令禁止太监干政,为何大明朝还是毁在了太监手里?

明朝灭亡在儒家文人手里,因为史笔掌握在儒家文人手里,把责任推给太监和皇帝罢了。朱元璋大肆屠戮勋臣,导致洪武朝后期文官势力就失去了制衡,虽然朱元璋用对付勋臣的办法,制造大案杀了一批文官,但科举制度造成文官集团可以得到快速补充,军事集团和平时期很难能够凭军功获得晋升,使得勋臣集团无法得到补充。

朱元璋想用同姓藩王取代军功勋臣,但他死后文官集团马上挑拨年轻的建文帝,打算接削番从藩王手中夺取兵权。建文帝上了文官集团的当,直接导致了朱棣起兵靖难夺取了皇权。

朱棣登基后为了平衡已经失控的文官势力,纠正了朱元璋屠戮军功勋臣的做法,大肆封赏跟随自己靖难的功臣,勉强使得文武两大集团重新平衡。朱棣的得力措施下,明朝前期国力得到极大提高,内外都没有出较大问题。

土木堡之变是转折点,战役失利不但导致军功集团损失巨大,留守京城的文官集团趁机从皇帝手中夺取兵权,从此以后明朝的兵权就落入文官之手,明武宗几次试图夺回兵权,最后莫名其妙的死了,从此明朝的军政大权就完全由文官集团把持。

明朝皇帝为了平衡文官集团,不得不重用太监,目的是为了抗衡文官集团,明朝太监从来没有获得过军政大权,因此根本谈不上导致明朝灭亡。责任与权利是对等的,谁的权利大谁就应该负责任,明朝太监如果真的像文官说的那,可以权倾天下,又怎么会被刚上台的崇祯,消灭的干干净净?

明朝的灭亡就亡在文官手中,儒家文人到了宋明时期,已经发展成了老鼠会,利用话语权贪功委过,基本就是他们常态。宦官势力被消灭后,明朝有太多机会可以扭转局面,但文官集团的自私自利和愚昧无知,导致局势在魏忠贤死后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急剧恶化,崇祯被文官集团架空,最后亡国在即,崇祯发出了:朕非亡国之君,汝皆亡国之臣!的哀叹。

清朝编写明史,儒家文人为了继续在清朝捞好处,又用了老办法,歪曲历史真相,把明朝灭亡的责任推给宦官与崇祯。满清深知明朝灭亡原因,至始至终没有重用过儒家文人,只是用他们做招牌,所以清朝如果不是遇到了世界巨变,很可能会延续很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