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背叛汉武帝,为什么没人骂他反而骂汉武帝?
中国人讲求气节,但凡被贴上“汉奸”标签的,基本身败名裂,遗臭万年。但李陵除外,他战败后投降了敌国,致使全家被灭族。奇怪的是一千多年来,中国人选择了宽容他,仍然视之为英雄,即便在当时,绝大多数人都待之以同情,甚至一度连皇帝都想办法招他归国。
李陵,飞将军李广的嫡孙。 李陵降敌发生在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那年汉武帝令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兵三万,攻击活动在天山附近的匈奴右贤王,同时命令李陵为李广利做粮草押运。
李陵不愿意,他对汉武帝说:我所统领的部下是荆楚豪杰,个个身怀绝技,希望可以独当一面,别让我们扮演保姆角色。汉武帝说,你想当先锋也行,不过丑话说前面,我可没有马匹给你,军士也只能你自己的5000人。
李陵拍拍胸脯,我愿意以少胜多! 李陵 于是,李陵由后勤部队变成了侧翼部队,任务从粮草保障变成了牵制敌方增援。这个部署存在太大漏洞,看起来作为侧翼部队的李陵有5000人,数量不算寒碜(当年冠军后霍去病只带了800人,就深入匈奴腹地,把匈奴老巢都端了),但问题是他这5000人是步兵,千里草原作战,实在不知道汉武帝和李陵哪来的信心。
大概是因为跟匈奴人的作战,捉迷藏的成分很大,那么大的疆域,能碰上都不容易,很多时候大军出动跟旅游差不多,两军连个面都照不上,所以按照这个大概率设计的战局。
这太儿戏了。开头跟他们设想的一样,根本没碰到一个匈奴兵,于是大军回撤。要说侥幸害死人呢,就在回军途中,李陵与匈奴单于的大军撞了个满怀。 5000步兵对30000骑兵!似乎李陵死定了。
两军开战,详情不细述,结果很意外,匈奴大单于的30000人被打得狼狈不堪,死伤数千,居然顶不住了。这要是传出去,大单于的脸还往哪儿搁?增兵!不管多大代价也要吃掉李陵!很快左右贤王的增兵到了,这时匈奴兵马人数达到了80000!想想看,这仗不用打,光马腿的数量足以压死李陵这5000号人了。
李陵五千敌八万 可是战争不是这么算的,战神级的李陵率着5000步兵,用了9天的时间,使匈奴人损失了15000人!大单于崩溃了,这仗实在没法打,他打算撤军。汉军离边境越来越近,再打下去,很容易被援军包了饺子。
悲哀的是,改变这场战争的一个小人物出现了,李陵手下的一名叫管敢的校尉做了汉奸,他向匈奴人出卖了李陵的军事机密:汉军箭矢用光了,刀枪也折损殆尽,现在只剩李陵和韩延年各有800人还有点战力,只要集中箭簇猛射黄白二旗(李陵和韩延年所率之军),汉军必败!
匈奴人大喜过望,依计行事。李陵激战9天,损失了2000人,要命的是粮草武器全没了,只能拿着车轮和短刀(尺刀)作战,援军迟迟不来。
这种情形下,结局已定。李陵命令士兵们各自突围,他在突围无望的情况下,说了句:我没脸见陛下了。下马投降。
李陵投降后,汉武帝震怒,差点杀了为李陵说情的司马迁(改宫刑)。
一年多后,谣传李陵帮匈奴人训练士兵(实际是一位叫李绪的汉奸),汉武帝一怒之下灭了李陵全族。此后,汉庭多次派人联络李陵,希望他能归国,李陵以不能再二次受辱为由拒绝回归,直到老死异国他乡。
司马迁 一千多年来,关于李陵的争议不断,但绝大多数人认为,虽然李陵投降匈奴,但他已经尽了力,责任不全在他,情有可原。尤其在民间,李陵降匈奴的事,相对于他的美誉度,连萤虫之光都算不上。
为什么视气节为生命的中国人,会如此大度地原谅这么一个投敌卖国的汉奸?
首先,司马迁的立场对后世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因素。司马迁和李陵是好朋友,因为替李陵辩解受了宫刑,足见两人关系不一般。
司马迁一直认为李陵“有国士之风”,投降的事很可能是李陵的权宜之计,一有机会他一定会归汉。可惜汉武帝听信谗言,误杀了李陵全族,堵死了李陵回归之路。
在司马迁眼中,李陵投降迫不得已,是汉武帝处置不当,才导致李陵有家不能归,有心无处效的结果,这个“汉奸”是被逼出来的,李陵身上穿的是“汉奸服”,可心一直是“大汉心”。
他的这个观点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尽管有司马公个人的感情色彩,事实还是比较客观的。
其次,李陵祖孙三代的功业和不公正的待遇为他赢得了同情分。李氏家族,自李广开始,就一直笼罩在“数奇”(汉武帝评李广语,意为“命不好”)的阴影中。李广本人一生经历文景武三朝,战功无数,但最终一生不得封侯。李广的二儿子李敢被霍去病报私仇杀死,汉武帝却说他是被鹿角顶死的。轮到李陵,自幼备受器重,本是一战成名的好机会,却落得如此下场,让人同情。
第三,导致战争失败的原因不在李陵,他在战争中的表现值得尊敬。有人说,战争失败归咎于李陵不听指挥,立功心切,非要改变汉武帝的部署去打前锋。这分明是睁眼说瞎话,李陵想立功是事实,也无可厚非,行动计划的改变是汉武帝许可的,行动路线也是汉武帝制定的,为什么要把责任归于李陵?反倒是汉武帝为什么不及时派人接应?后来汉武帝后悔过,说路博德没听他的话去接应李陵,责任一眼分明。
我个人觉得,其实汉武帝从一开始就是想让李陵打前锋,之所以先说让他押运粮草,无非是激将法而已,所以李陵的话一出口,汉武帝立刻就答应了他。
这场兵力悬殊的战争,不应该被认为是一场失败。倘若不是作为主战场的李广利的失败,谁会认为作为牵制力量的李陵是失败的,况且他歼灭了三倍于己的敌军。战略目标失利了,战术胜利是没有意义的,这就是李陵的命。
相反,如果战争胜利的话,李陵可能就是第二个霍去病。
第四,全族被冤杀,让人扼腕。汉武帝是一个冷酷无情的帝王,一生中他杀人无数,不管你有多大功劳,一朝翻脸,身死家灭!李陵投降权宜之计说,得到了史学家的一致认可,当时汉匈交战,武将反复投降的事屡见不鲜,从某种程度上说,用这种不惜沾上污点的方式力图再次报国,比单纯的死社稷还要艰难,更值得赞许,当然以此为借口的真正的汉奸不算。
汉武帝因为错误的情报,冤杀李陵一家,不但让人叹息那些无辜的生命,更主要的是,从此,李陵归汉的路被堵死了,他洗刷身上的耻辱的机会没了,他从此真的成了汉奸!难道汉武帝不该承担责任吗?
第五,投降后,李陵没有做实质性的伤害汉朝的事。这点争议较大,有人以李陵受封匈奴右校王,做了驸马,曾经出兵拦截过李广利,劝降苏武等一些列事,说明李陵已经成了真正的汉奸。是的,这些是事实,但作为一个已经心死之人,这点举动不足为怪,没有带着“皇军”去清乡就不错了,况且他的这些举动并没有给汉朝带来实质危害。相反,他还杀了真汉奸李绪,为此他差点被阏氏杀了。
第六,一句“陵归易耳,然老公不能再辱!”,凌然气节感动国人。汉昭帝时期,霍光和上官桀辅政,派人劝李陵归汉,使者带来了朝廷的各种许诺,也体谅了他的不得已,甚至暗示当初责任在皇帝。
多好的机会,终于可以昭雪了,可以洗掉身上的污点了,但想不到李陵却拒绝了。
很少有人能读懂李陵拒绝归汉背后的含义。大多数人认为,以李陵的经历,即使回到汉朝,也不会有好结果,以汉朝复杂的政治,他迟早会被清算。留在匈奴安享汉奸的幸福生活,是他最好的出路。
错矣!其实在李陵的心里,他的投降是忍辱偷生,为了平生的抱负,他不得不承担这个侮辱,然而汉武帝的举动,却真真正正地把他钉在耻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他被迫接受了第二次侮辱!这么多年过去了,难道让他再次选择背叛匈奴,这个他被迫接受的异国?让他再次揭开自己刚刚愈结的伤疤?让自己一而再再而三地受辱? 那我李陵还是人吗?连汉奸都不如了,连人的资格都没了!所以“老公不能再辱”,让我守着这最后的一点,作为人的气节吧!
“老公不能再辱”,多么凄仓悲凉的内心啊!如果再给李陵一次选择的机会,我相信李陵绝对不会选择投降,那是一条不归路,即使你是忍辱负重,可历史往往不再给你洗刷耻辱的机会了,你只能茹苦独行,形同鬼魅!
60岁的李陵病死于塞外草原,他湮没于历史长河。国人没有忘记他,更没有粗暴地将他打入耻辱的汉奸名册,他得到了后人的尊重与谅解,他的气节已经荡清了他的污浊。
安息吧,李陵!
李陵背叛汉武帝,为什么没人骂他反而骂汉武帝?
李陵并非背叛汉朝,反而是汉武帝冷酷无情,不分清红皂白,迫使李陵有国不能报,有家不能回,最终客死他乡!前119年漠北之战,匈奴“远遁漠北,漠南无王庭”,匈奴逃到天山脚下,训兵备马,休养生息,将西域各小国强纳入藩,征收贡赋,实力日长,汉匈之间大规模军事冲突随时可能爆发。公元前101年,且鞮候单于继位,双方关系缓和,互放所扣使节,并派使节互访,不料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被牵连到一场谋杀案遭扣,双方剑拔弩张。
公元前99年,汉武帝令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兵三万,攻击活动在天山附近的匈奴右贤王。
李广利是武帝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治军糟糕,不恤士卒,第二次远征大宛,“非乏食,战死不甚多,而将吏贪,不爱卒,侵牟之,以此物故者众”。
与匈奴交战,败多胜少,第二次远征大宛, “贰师将军李广利,捐五万之师,靡亿万之费,经四年之劳,而仅获骏马三十匹,虽斩宛王母寡之首,犹不足以复费,其私罪恶甚多;孝武以为万里征伐,不录其过,遂封拜两侯、三卿、二千石百有馀人。”
但并未妨碍屡得重用,人比人就是一个死。汉武帝在未央宫武台殿亲自召见正在泉郡、张掖郡教习射箭之术,以防备匈奴的李陵。
汉武帝道:“今匈奴悖逆绝伦,扣我汉使,朕欲遣军讨之,使汝为贰师将辎重,如何?”
祖父李广一生战功卓著,不但未能如愿封候,最后竟悲愤自刎,叔父李敢屈死在霍去病箭下,光大门楣重任在肩,他急需一场胜利来证明自己。李陵叩头自请道:“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至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不使专与贰师对敌。”
武帝当然清楚让李陵押运粮草是将竹排当牙签,李陵分兵减轻李广利压力确是技高一筹,但领导的权威岂然挑战,总争先锋,这也是兔子没尾巴,随根吗?武帝道:“汝恶属贰师邪!吾发军多,无骑予汝。”
想
鸡蛋去碰石头吗!匈奴之所以百僵不死,屡屡南犯,不就是全凭战马吗?若大的帝国,竟没有五千匹马,这谎撒的太没水平。李陵回道:“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
按说此时李陵已经30多了,不再是放荡不羁的愤青了,是光宗耀祖心切,还是从心底就瞧不起吃软饭的李广利呢?李陵或为一已私,可以理解,这么汉武帝这个决定就太不可思议了,或许他认为茫茫大漠,与匈奴作战,如同大海掏针,很多时候大军出动如同旅游。
实在不知道汉武帝和李陵哪来的信心,这个世界太疯狂了。武帝命强弩都尉路博德在李陵撤回时接应,路博德曾跟随霍去病北伐匈奴,因功封侯,让他给李陵打下手,心中十分不爽,上奏推辞,在武帝强令下,拧着鼻子领兵出征,此时君臣不睦,将佐不和,这场战争的结局已经注定。
李陵按时出发,命人将沿途山川地形绘制成图,派人送回长安,一月之后抵达浚稽山,这次汉武帝失算了。
两军开战,详情不述, 李陵5000步兵对阵匈奴110000骑兵,辗转千里,对战8日,斩杀15000多人,战果亘古未有!
最后矢尽粮绝,刀卷剑断,又遭叛徒告密,李陵被迫投降。当时汉匈交战,武将反复投降的事屡见不鲜,赵破奴曾经投降匈奴,后来逃回汉庭又被重新起用,到李陵这儿,情况全变了!一、大战首日,武帝得知战况,竟未派一兵一卒给予驰援!
二、西河郡至遮虏障,两地相距两千余里,汉武帝让路博德接应,是不是在玩人!
三、汉武帝接到消息第一反应竟是:“上欲陵死战,后闻陵降,上怒甚。”他为什么想让李陵去死?他的一切安排都是为了这个目的吗?
汉武帝将实话实说的司马迁施以宫刑,一年后,仅凭万里之外一个“李陵”为匈奴练兵的消息,竟将李陵一家灭族,包括他80多岁的老母。
干活不由东,累死也无功。单于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李陵为妻,封其为右校王,位居贵族之列,当代作家张承志为李陵说话:“当他无家可归,祖国执行不义的时候,叛变也许是悲壮的正道。”
李陵真的投降匈奴了吗?!公元前90年,李陵作为汉朝的降将,第一次参加了汉匈之间的大战,地点竟是在导致他身败名裂、家破人亡的浚稽山,这是否是暝暝之中的一种安排?
《汉书卷九十四上·匈奴传》:“单于既立六年……於是汉遣贰师将军七万人出五原,御史大夫商丘成将叁万馀人出西河……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叁万馀骑追汉军,至浚稽山合,转战九日,汉兵陷陈却敌,杀伤虏甚众。至蒲奴水,虏不利,还去”。
从中可以看出:李陵乃一代名将,曾将浚稽山一带地形绘图报朝廷,无疑十分熟悉地形要略。反观商丘成本是御史大夫,自然与李陵无法相提并论,汉军是被匈奴骑兵穷追而至到的浚稽山,慌乱之中断难熟悉地形。
一个御史大夫带一帮疲兵穷卒,最终却能与一代名将率领骁勇善战、以逸待劳的精锐骑兵“转战九日,汉兵陷陈却敌,杀伤虏甚众。至蒲奴水,虏不利,还去。”
此时多说一字皆属浪费。汉昭帝继位后,派人劝李陵归汉,“陵归易耳,然老公不能再辱”,哀莫大于心死!
“走过万里行程啊穿过了沙漠,为君王带兵啊奋战匈奴。归路断绝啊刀箭毁坏,兵士们全部死亡啊我的名声已败坏。老母已死,虽想报恩何处归!”
凄仓悲凉之声千古回荡!李陵背叛汉武帝,为什么没人骂他反而骂汉武帝?
"时运"一说,有时还真的存在。汉初著名将领李广、李陵爷孙俩就是例证。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飞将军李广的威名令匈奴人丧胆。奈何时运不济,终生未能封侯。汉朝是以军功:打了什么胜仗,斩杀多少敌人的首级来论功行赏。而李广几次率军与匈奴人作战,一次以少敌多,险些做了俘虏,最有可能建功立业的一次,又在大漠中迷了路。为免羞辱,以自杀了断。才有后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典故。
他的孙子李陵比他时运更差,与匈奴人一交手,就做了俘虏。他本意是诈降,一有机会就逃脱返回故土。
未料朝中正因为他进行一场争论,多数以为他降了匈奴人,仅少数人如太史令司马迁为他说情。竟引起武帝大怒,杀了李陵全家。把司马迁下狱受了腐刑。
李陵闻言后,悲痛欲绝,有国不能回,断了后路。在无奈下才投降了匈奴。但心中思国不能的心情在与困在匈奴的汉使苏武的几次交谈中得到充分的表露。
出狱后的司马迁把这一细节写进了《史记》,所以后人才得知真相,平添了几份对李陵的同情,以及对汉武帝未弄清真相就痛下杀手绝人后路的残暴而不平。
不过,可怜的李陵终不得再回故土,而客死他乡。
至北宋,杨业兵败,选择撞死李陵碑前,就是以死明志,保持气节!不能象李陵那样,终身落个不明不白的污名。
李陵背叛汉武帝,为什么没人骂他反而骂汉武帝?
真相恰恰相反,都是骂李陵的,反而没有人骂汉武帝,也不敢骂汉武帝。
公元前99年,贰师将军李广利统领三万骑兵,准备攻击在天山一带活动的匈奴右贤王,想让李陵率军运送粮草。
李陵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孑,听说此事后,李陵向汉武帝请求自率五千步兵直捣单于王庭,而不要做运输队,汉武帝同意了,并诏令强弩都尉路博德迎侯李陵。
于是李陵率五千步兵出征,在浚稽山遭遇单于主力近8万骑兵的围攻,浴血奋战十几天,武器全部用完,又无支援,而且还有叛徒出卖,李陵力竭而投降了匈奴。
汉武帝知道此事后,交由朝臣议论,文武百官都在骂李陵,汉武帝就问一旁的太史公司马迁怎么看,司马迁抱着安慰汉武帝的心理说:李陵孝顺讲信义,常奋不顾身应对国家危难,是国士之风,朝臣就攻击李陵投降而不计较其他事,这次战败,李陵兵不满五千,深入匈奴腹地,击杀数倍敌军,以死效命,古代的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现在虽投降而没战死,可能是想立功赎罪来报效朝廷。
汉武帝听后大怒,认为司马迁是诋毁贰师将军李广利而为李陵说情,就将司马迁下狱并施行宫刑。
过了一段时间,汉武帝后悔此事,在一年后派公孙敖带兵去匈奴境内接李陵,公孙敖无功而返,并谎称李陵在为匈奴单于练兵而对付汉军,所以接不到,汉武帝听说后,勃然不怒,杀李陵三族。不仅朝中的文武百官大骂李陵,而且李陵家乡的人也以此事为耻辱,毕竟投降是丢人的事。
李陵背叛汉武帝,为什么没人骂他反而骂汉武帝?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五月,汉武帝遣贰师将军李广利以三万骑出酒泉至天山(此天山为祁连山,非新疆之天山),进击匈奴右贤王部。自此,熄灭了十余年的汉匈战火已然燎原,河西边塞,吹角连营,李陵那渐渐黯淡了的双眼之中,亦轰然爆开了熊熊的功名烈焰。
果然,李广利大军正要出发,汉武帝就让李陵从张掖回长安述职,并在未央宫武台殿亲自召见了他。
汉武帝道:“今匈奴悖逆绝伦,扣我汉使,朕欲遣军讨之,使汝为贰师将辎重,如何?”
李陵闻言,失望透顶。
上次是接应李广利入塞,这次是给李广利运辎重,每次都是当配角跑龙套,李陵发现自己再不能忍了
——哦,我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然后送你李广利去打妖精,哪有这等不公平之事!就算是让妖精吃了,我也想跟我祖父李广一样,体会一下英雄般的夸张悲壮啊,陛下怎么就不懂我的心呢?
很多书上说李陵当时不过二十来岁,其实据我推算,李陵与苏武为好友,又为李氏长孙,此时当已四十出头,虽不及李广年老,但也的确蛰伏了太长时间,他急需一场胜利来证明自己。
于是李陵向武帝叩头自请道:“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至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不使专与贰师对敌。”
武帝当然明白李陵军队的战斗力,也明白用李陵来分散匈奴兵力而减轻李广利压力是个不错的主意,但李陵不愿受贰师将军的节制,无视权威,急于争功,这完全打乱了他原本的战略计划与封赏计划,这让刘彻很恼火,他仿佛在李陵身上又看到了当年那个数请为前锋的死心眼老家伙李广。他就不明白了,这老李家三代人怎么都要跟他的舅哥过不去呢?
自李广利勉强被封为侯后,武帝最怕的就是他难孚众望,但没想到事情最后还是发生了,而且还是发生在自己同样抱有很大期望的李陵身上,这让他很纠结,也很痛苦,但他明白自己必须从中做出选择。
武帝低头沉思了一会儿,最终还是决定选择李广利。
于是他对李陵说道:“汝恶属贰师邪!吾发军多,无骑予汝。”
这么大一个帝国,武帝却说战马都给了李广利他们,现在没马了,谁信哪!十一年前汉朝不还是拉了十八万骑兵在汉匈边境耀武扬威了一番吗?这谎撒的太没水平,刘彻这明显是要李陵知难而退,别太狂妄,也别跟李广利争功,否则你会死的很难看。
因为出塞作战,是一定要有骑兵部队的,否则一旦被匈奴优势兵力包围,那想逃都逃不掉,匈奴的战马多快啊,围追堵截一帮两条腿的步兵,那还不跟猫抓耗子一样,想怎么玩怎么玩?
就算韩白重生,卫霍在世,恐怕都不敢轻易步兵出塞,最多使其行诱敌之计。
但是李陵偏偏不信邪,他大夸海口道:“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
汉武帝完全被李陵的狂傲给惊着了。什么?步兵五千人就敢涉单于庭?你以为你是朕的霍大少啊,人家霍大少都还要骑兵呢,你连骑兵都不要?你个疯子!你爷爷李广够疯了,你居然拿比他还疯!
李陵确实疯了,他李家三代英烈,从来只能给外戚提鞋,这还不让人发疯吗?只要能当上时代的主角,当个疯子又如何?何况苏武乃是他的至交好友,苏武被困,他岂能坐视?难道要期待李广利超水平发挥,攻破单于庭,把苏武营救回来?
所以,李陵一定要自己出马,于公于私,为国为家,都要如此,不成功,便成仁!
如果说李陵前面一句“分单于兵”尚属不错之建议,那后面这一句“涉单于庭”就完全是不顾后果的意气之语了。正如北宋军事家何去非所言:“善将将者,不以其将予敌;善为将者,不以其身予敌。”武帝与李陵都不像正统的军事决策者,他们像正统的赌徒、好大喜功的战争疯子。
然而,汉武帝最终答应了李陵,还大大嘉勉了他一番。李陵开开心心的告谢出去了。
武帝静静的看着李陵离去的背影,就像在看一个死人。
好,你想当烈士,那朕就成全你!
李陵背叛汉武帝,为什么没人骂他反而骂汉武帝?
李陵作为飞将军李广的孙子,不但武艺出众,也有乃祖之风,于是武帝让他对抗外敌匈奴,可惜在浚稽山之战中,被来想以内应灭匈奴的李陵,却事情败露,内应被杀,计策失败,李陵率军突围,却因为没能得到同时率军攻匈奴的李广利的救援,不得已被匈奴俘虏。
接下来,司马迁为李陵求情,说李陵孤军奋战,已经十分勇猛,虽然被俘,但是也是因为李广利的不及时救援所致。
武帝听了非常恼火,认为司马迁为李陵求情,还诋毁将军李广利,司马迁被宫刑就在此时。
一年以后,汉武帝感念李陵的功劳,就派公孙敖去匈奴境内接李陵回来,但是没能找到,但是这个公孙敖很可恶,回来居然伪造了一个消息:有个姓李的将军在替匈奴练兵。
没有确认是不是李陵,以及这个消息是不是真的情况下,汉武帝灭了李陵的三族。
李陵在匈奴本来没有真的归降,但得知汉武帝将其三族都灭了,也就只好留在匈奴,从此在匈奴终老一生。
李陵一生,未带兵攻打过匈奴,所以谈不上与祖国为敌,反观汉武帝,不分青红皂白就灭了他的三族,所以,现如今与司马迁观点一致的人还是占多数。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