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清朝皇帝学北魏孝文皇帝汉化改革,喜欢清朝的人会不会暴增?对此你怎么看?

改革,用通俗一点话来说,就是牺牲局部利益,满足整体利益。改革的过程势必充满斗争,乃至流血牺牲。孝文帝的改革采取的是极端的全盘汉化,满清改革实行的是渐进式的局部吸纳。如果满清学北魏孝文帝,必将激化矛盾,动摇统治基础。

一、孝文帝全盘汉化改革的利弊

孝文帝以强硬的手段,迁都洛阳,并进行了官制改革、土地改革、法律制度改革、生活习俗改革,改革涉及面和力度之大,用革命一词形容更确切。

孝文帝改革确实给国家经济带来巨大促进,也有效缓和了民族矛盾。但孝文帝全盘汉化的最大弊端是,对汉文化不加扬弃的全盘接受,导致汉文化中很多腐朽的东西,侵蚀了新兴政权。

比如以豪门世族,作为掌控国家命脉的统治阶层。这一做法是对东汉末年的一次回潮,是导致国家没落的一个很重要的根源,孝文帝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相反,北魏文化中原有的积极成分被摒弃,如尚武精神。

魏晋南北朝,本来就是武力为大的时期,抛弃本民族的尚武精神,等于自断其臂。所以孝文帝的改革只维持了几十年就宣告终结了!

二、满清改革

汉民族的强大体现在文化层面。如果想长久统治汉民族,不接受汉文化,乃至对抗汉文化,此路不通,元朝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如果全盘汉化也不行,孝文帝改革这证明了这个结论。汉文化像外来基因,对少数民族的文化有天然的“排异反应”,接受和不接受都是难题。

满清显然接受了历史教训,他们没有像蒙元那样抵触汉文化,自寻死路。也没有像孝文帝那样全盘汉化,自找死路,而是采用了循序渐进,部分吸纳,两种文化并行。

比如,允许满汉通婚、不强行汉人学满语,但满人必须学满语,又比如在满人占据官场主流地位的同时,积极吸纳汉人杰出人才。

特别是满人适应汉人农耕文化的过程,满清一方面积极适应汉人,另一方面对本民族采取照顾旧习俗,缓慢改革的措施。既保留了满清的尚武精神,又吸取了汉民族的先进传统。

总之,如果满清学习北魏孝文帝,不是增加“粉丝”的事,而是会不会出现“排异反应”,短期内消化不良,政权不稳的问题!

如果清朝皇帝学北魏孝文皇帝汉化改革,喜欢清朝的人会不会暴增?对此你怎么看?

看到这个问题我想起了一句话“胡无百年运”。

意思就是少数民族统治汉族要想长久就得改革学习先进的汉文化,这样过了几代人这个民族就被汉化了,自然和汉族融合了。如果不改革不学习先进的汉文化,仅凭借快马弯刀的武力统治,这个政权也不会长久,到头来就是那来的回哪去。

看看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他们慢慢忘记了自己语言、文字,和汉族通婚民族特性也没了。和汉族没啥两样。

而满清在入主中原前肯定也想到了这个问题,面对比自己多的汉人,接替明朝的统治有难度。要是完全学习汉文化,那满清被汉化,这个毋庸置疑。要是完全不学习汉文化,也不行,就像蒙元一样,迟早要被赶回草原。

所以满清选择了“去汉化”,剃发易服,一系列屠杀,文字狱消磨汉人的反抗意识,随时防着汉人,并且满人有特权。

想想清末,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满清还是没有完全学习。一面进行洋务,一面又得防着汉族大臣一家独大。这份卑微的民族自卑感,让中国受了多大的委屈?这就是大部分人对满清讨厌的地方。

如果清朝皇帝学北魏孝文皇帝汉化改革,喜欢清朝的人会不会暴增?对此你怎么看?

首先,你所说的汉化改革是指哪一个方面,满清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来统治,纵观中国古代历史上北方的少数民族统治一方在和汉耕民族的打交道过程中都会学习和模仿中原民族的优越礼仪,文化甚至是制度,主要原因是为了自身的发展,毕竟任何先进的终会取代一切落后的,尽管意识层面和政治形态存在差异。同理,清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也做过很大的汉化改革,习汉字,沿用很多前朝汉人创立的体制,任用汉人推广儒家思想等等很多措施,这不仅是清朝统治者实实在在实行过的,而且也是必须的。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你忽略了北魏和清朝一个最大的区别,严格而言,北魏是鲜卑人建立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其统治的范围其实是有限的,而清朝是统治全国的,包括大片汉人居住区,所以清朝不仅对其先前的满族习俗体制的方面进行过大举的汉化改革,而且也是必须的!

关于喜不喜欢清朝这个问题是很带有主观问题的,我想清朝如果一直像康乾盛世那样在当时世界当中都算上一个帝国的状态的话,一定会引来很多的粉丝的。不过,当然了,像清朝后期那样的丧权辱国,割地赔款,对外屈膝对内镇压,令中国人在世界面前饱受欺凌,即使满清完全被汉文化同化了,你自己会喜欢这样的清朝吗?

如果清朝皇帝学北魏孝文皇帝汉化改革,喜欢清朝的人会不会暴增?对此你怎么看?

坦率的讲,这个提问看似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两个相隔太远的朝代做类比,其实没有多少可比性,因为,包括时代背景,当时国内情况,以为周围环境等等,都没有可比性。一,北魏总共延续一百多年,先后经历了从部落奴隶主到封建地主阶级的转变,迁都平城后,实际上的汉化已经潜移默化,但是,出于统治阶级安全的考虑,并没有大规模的开展汉化,尤其是统治阶级,这样,一定程度的保证了其内部的平稳。因为毕竟身处乱世,周围强敌林立,经常发生战争,所以,必须得保证统治阶级集团内部的团结一致!而迁都洛阳后,孝文帝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尤其是很多涉及统治阶级的贵族集团,强行的推广改革汉化,加速了鲜卑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进程,却也是客观上加速了北魏的分裂和灭亡!

二,满族入住中原后,实际上也是进行了汉化改革,包括延续科举制度,纳汉族官员进入官聊体系,以及文化上尊孔孟重视儒家思想等等,都是其汉化的表现。但是,可能是鉴于历史经验以及现实需要,对于针对统治阶级例如满族的八旗贵族制服并没有进行多大的改革,总之,清朝实际也做了很多汉化的努力,包括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等也都很尊崇汉族文化,但是,其改革主要是针对有利于统治的改革,例如,推崇儒家思想。而对于影响统治阶级的民族特权部分,并没有做大的改革。这样,很长时间内,保证了其民族的纯洁性以及巩固了统治地位,但是,时间太久了,也造成统治阶级的惰性,到了近代,清廷曾经也尝试改革,但是,其落后性也已经定型,最终被时代淘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