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赵长平之战如果秦国战败结局会如何?秦昭襄王会如何应对?

关于长平之战的历史真相,其实一直存在争议,时间、双方伤亡人数,都说不大清楚,我们只能按传统观点谈论这件事。如果从客观条件看,秦国没有赢的可能,但结果恰恰是秦国赢了,这说明,秦国有立于不败之地的本钱,所以秦国即使失败了,也不是世界末日,昭襄王需要的无非就是一段时间的疗伤而已。

一、赵国为什么会败

其实,按逻辑推理,赵国没有失败的理由,兵强马壮、以逸待劳、名将领衔、堡垒坚固。就这几条优势,愁,就能把秦国人愁死!那么赵国人到底为何失败呢?原因无非如下几点:

  • 1.最直接的原因是军事指挥失误,被纸上谈兵的赵括误了国

这个理由不详述。

  • 2.隐藏的原因是赵国政治环境的恶劣

一个让秦国人愁得想撞墙的廉颇,为什么就得不到信任。其背后反应的是,赵国上层政治环境的腐败与堕落,不光是赵孝成王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朝政环境的问题。战争是政治的外在表现,腐朽的政治,怎么可能保证战争的胜利?

有人说,假如换上的是李牧会怎样?结果也是一个样,秦国人能拿下廉颇,就没办法对付李牧?

  • 3.根子上是赵国对天下形势的错误判断

长平之战本来就是引火烧身的事,赵国不能正确认识形势,贪图眼前小利,想不劳而获,获得上党郡,结果惹祸上身。

不是说赵国应该面对韩国的被动挨打,作壁上观。赵国可以援助,可以连横抗秦,而不是因为贪图别人的土地卷入战争,这种行为连可能的韩国这个盟友都会失掉。所以,当自己被动挨打时,别人观望也只能自认倒霉。

如果当初秦国攻韩,赵国能拿出领袖的气派,主动连横抗秦救韩,至少能获得其他五国的“点赞”吧,说不定就能抵御住强秦,即使抵抗不住,最坏的结果也不会比长平之战差吧?

二、秦国立于不败之地的资本

秦国能统一六国,就是因为他们有一个立于不败之地的资本——国家体制,即商鞅变法留下宝贵遗产。

秦国的强大,自秦孝公的商鞅变法开始,他们由此建立了一个先进的国家体制。这个体制经历秦孝公、惠文王,到昭襄王,已经发挥出其巨大推动作用,六国之败亡就是亡于体制的落后。

从这个角度说,一场战争的失败,对秦国来说只是“表”,它经得起,它的体制保证了它有足够的修复能力。但对赵国来说则不然,那将是致命的打击!

回到题干,假如秦国真的失败了,秦国也不会是灭顶之灾,无非是损失了十万左右的军队,秦国可以扛得起。我觉得接下来秦昭襄王只需做两件事就可以了:

一是从政治上安抚六国,不让连横策略对秦国起到实质性伤害。我觉得以当时的形势,他不难做到。

二是修养身息,让自身的造血功能尽快修复战争的创伤,等时机,再次放狗咬人!

秦赵长平之战如果秦国战败结局会如何?秦昭襄王会如何应对?

既然说到假设,那我姑且假设长平之战,秦国战败赵国打胜了,结果会怎么样?

可能会出现几种情况:

第一赵军大获全胜,赵括带领赵军痛打落水狗,拼命追杀秦军,会重新收复上党郡。接着赵国重新组织六国大军伐秦,各国失地都会相继收复,直打到函谷关不能再前进一步。因为当时秦国国内仍有二十三万精锐的秦军,六国又回归战国中期面貌。

第二种赵军大获全胜,赵括带领部队追杀秦军,重新收复上党郡,与秦军重新处于对恃状态。因为当时赵军粮草缺乏,兵困民乏,无力再进行大战。

秦赵长平之战如果秦国战败结局会如何?秦昭襄王会如何应对?

长平之战可以说是决定六国命运的大战,秦赵两国都动用全国的兵力,两者可谓势均力敌,赵国自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军事实力大增,灭中山,破林胡、楼烦。强盛一时,而秦国从商鞅变法开始,历孝公、惠文王、武王扩展了大片疆土,基本上把六国打了个遍,以至于除赵国外没有一国能单独与秦国分庭抗礼,而赵国败于长平,自此以后更是没有一国有实力能单独对抗秦国。

而假如长平之战秦国战败(这种机率我认为很小),会出现什么情况呢?首先我认为赵国即使赢了战争,也会陷入国疲民乏的状态,两国都动用了大量士兵,赵国至少45万,秦国差不多有五六十万,这么多的人,粮食都是大问题,而赵孝成王最初任用廉颇为将,廉颇采用防守的策略,与秦军对峙,而这很考验两国的国力,赵国在对峙的几个月里便出现缺粮状况,而秦国虽战线过长但人家国土面积大,国力强,耗得起,而赵国耗不起(其他国家基本上都是看热闹),这也是赵国失败的主要原因,赵王觉得粮食消耗太大根本耗不起,因此不赞成廉颇的守势,采用赵括的进攻策略,想尽快结束战争,而长平之战秦国也是惨胜,赵国死了四十五万人,而秦国也伤亡过半(大约三十万人),而根据真实的历史,长平之战后秦王虽想扩大战果,发动了一系列战争,但不如人意,此后秦国确实减少了对六国的进攻(休养生息,聚集实力),主要还是长平之战中秦国国力损耗也相当严重,因此赵国即便获胜,其国力损耗只能比秦国更大,此后不经过几年恢复很难发动大的战争。

而假如秦国战败,我觉得六国将会出现一段平衡期,秦国不经几年恢复很难有大的动作,而赵国会获得六国的领主权,但赵国此时也是空有架子了,六国可能会重新联合攻秦,而秦王也会派人离间或威胁,总之秦国会采用守势(可能会退守函谷关),蓄势待发,但也不排除秦昭襄王重新发动军队与赵国一较高下,因为秦国的实力毕竟很强(从商鞅变法到长平之战时近百年),而六国的联合攻秦也会不了了之,总之,六国会陷入一种平衡。

历史不容假设,赵国其实很难取胜,看似赵国胡服骑射,国力变强,但与秦国的商鞅变法比,还差很多,首先胡服骑射比商鞅变法晚了将近半个世纪,且商鞅变法涉及面广且改革很深,而胡服骑射只是单纯增强军事实力。此外国力方面,赵国更是没法与秦国比,秦国的国土面积与制度优于赵国,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就是奖励耕种,奖励战功,而对于很多秦国人来说(大部分是平民),想要获得土地、爵位只能靠军功,把秦国打造成一个战争机器。除此之外,两国的国君才智也相差很大,长平之战时正是秦昭襄王在位时期,其雄才大略,其在位期间极大地削弱了六国实力,奠定了秦国统一六国的重要基础。而赵孝成王连一个廉颇也不信任,怎能取胜。

秦赵长平之战如果秦国战败结局会如何?秦昭襄王会如何应对?

假如长平之战赵国赢了,秦国做为攻击方,秦昭王必定下令秦军败退回关中,一则休养生息,以图再战;二则可避免其他国家趁火打劫。应该不会再出现五国伐秦的局面,因为当时环境韩、楚、魏皆惧秦,齐不求上进,自娱自乐,燕与秦交好,所以各国不具备联合对秦下手的条件。这样的结局,综合两国国力来看,秦国动了筋骨,需要时间恢复兵力,抚平创伤;而赵国虽然得了上党郡,但伤了元气,不出意外会出现粮荒、兵荒,这样无非只会延缓秦统一天下的步伐,不会对历史结局带来大的颠覆。个人意见。

秦赵长平之战如果秦国战败结局会如何?秦昭襄王会如何应对?

历史没有假设!大秦也不允许失败!历史背景摆在那里,秦国采纳了“远交近攻”,韩魏已被打的没脾气了,赵国是赳赳老秦人一统天下必须逾越的鸿沟。赵国自恃武灵王的革新,国力增长,接受上党的投诚,得罪大秦,欠揍!

历史的车轮也站在了大秦这边,秦人的粮道通畅,更适应持久战,赵人有些慌,先议和又换掉持重的廉颇,相反大秦却换成了谋略与战力并强的白起,一战活埋赵奢等几十万将卒,从此秦人西出一片坦途!

如果不换廉颇,又合五国,说不定会有秦人退回之可能,但不至于大败,会对统一的大秦帝国时代的到来拖延一二,不过也仅仅是拖延几年罢了!冷兵器时代的秦人军力,我推崇!

秦赵长平之战如果秦国战败结局会如何?秦昭襄王会如何应对?

长平之战过了大约3年的时间,秦军惨败于邯郸之战,30万秦军被打的大崩溃,不提伤亡损失惨重,居然还有万余秦军投降!这是自“商鞅变法”后从来没有的事儿!秦军被迫向西退缩回函谷关据险而守,包括长平在内的上党地区再次易手,被赵国收回去了。邯郸之战是载入史册的事实,如果秦军败于长平之战,结果也不过是向西退缩到函谷关,赵军的实力此时也是强弩之末奈何不了函谷关天险。秦军至少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恢复元气,赵国也是一样,无力再战需要修养生息,天下相对会太平几年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