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发动的三藩之乱为何最后没能恢复汉人天下?
本质上说,吴三桂是个拥兵自重的投机派,利用新旧朝廷更替的有利条件,做成了一笔大买卖。这笔买卖让他个人赚得钵满盆溢,但也让他落下了“汉奸”的头衔。吴三桂想恢复汉人天下,一则他没那本事,二则没那个号召力,三则也没那个环境。
一、吴三桂降清的得与失吴三桂开门揖盗,并充当满清的急先锋,用汉人的鲜血铺平了他个人的仕途。清朝问鼎天下,吴三桂也得到了有清一朝最大的利益,爵位平西亲王,镇守云南,成为事实上的土皇帝。
应当说吴三桂很聪明,他明白自己对满清的价值,知道怎样让自己卖个好价钱。所以,他该卖力的地方卖足了力气,该得好处的地方也赚足了腰包。名义上是大清的臣,实际上关起门来当土皇帝。
他以为,只要手上有兵权,他的土皇帝生涯就会永续,甚至不排除划地分治的可能。但殊不知,他的行动给了满清最需要的东西——时间。清廷借吴三桂的手轻松实现入主中原,接下来他们需要时间消化革命成果,这个时间就是吴三桂帮着争取的,也成了他的一剂慢性毒药。
只要足够的时间,等清廷坐稳江山,云南一隅还是问题吗?吴三桂早晚会成为交易中的弃子。所以,一个平西亲王的爵位,一个镇守云南的现状,恰恰成了吴三桂的慢性毒药。
二、吴三桂失败的原因首先,三藩之乱并非吴三桂的战略之举,而是被动的应战,这表明他本身不具备政治家的高度。
大概对自己的实力过于自信,吴三桂既不想办法取得满清彻底信任,也不想办法夯实三藩联盟,一心过起土皇帝的惬意生活。等康熙的削藩开始后,才仓促应战。这些都表明,吴三桂充其量就是个军阀的水平,离政治家的水准差得太远。
靠投机起家的人,能力太LOW,承担不起恢复汉家天下的重任。
其次,吴三桂没有这个号召力
前面讲过,吴三桂的顶子是用汉人的血染红的,对于汉人来说,他就是十恶不赦的“汉奸”,尽管当时满清已经统一天下。
在他自己需要保命的情况下,突然打出个“恢复汉家天下”,谁信呢?即使恢复汉家天下,坐天下的还不是你吴三桂,你凭什么让汉人信你,为你流血?
要怪只能怪吴三桂这个汉奸当得太铁,杀人太多,连南明的皇帝跑到外国都不放过,浑身黑得跟乌鸦似的,怎么描得白!
最后,吴三桂也没有那个环境
三藩之乱爆发时,满清入关已经整整三十年,康熙皇帝也登基十几年了。如果说,满清入关时,汉人尚有心把满清当做外辱,有抵御外敌的康概之情,但三十年后,大势已定,老百姓体会到的是新朝的稳定,给大家带来的安定祥和,以及实实在在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不光百姓,即便上流社会、知识分子也都认可了满汉一体的说法。可以说整个社会都没了抗清的群众基础和政治条件,别说吴三桂,即便朱元璋再世,又能奈何?!
总之,由吴三桂提出“恢复汉家天下”,实在是个很搞笑的事,要是我能在他身边,会毫不客气地啐他一脸!
吴三桂发动的三藩之乱为何最后没能恢复汉人天下?
吴三桂,明末清初最具争议的历史人物。有人说他是清军入关的罪魁祸首,也有人说他是镇守山海关的定海神针,但在绝多大数人看来,吴三桂无论是出于何种缘由,其投靠多尔衮、洞开山海关大门引满清入关,最后心甘情愿沦落为满清鹰犬充当起了平南的先锋,绞死南明永历帝,吴三桂的劣迹斑斑伴随着历史的尘埃落定早有定论。
然而,就是这么样的一个民族败类,为了荣华富贵以满身带血的屠刀踩着汉族同胞的累累白骨,最后居然还打起了“兴明讨虏”的大旗,寡廉鲜耻地发起了反清之役,最终却又因擅自称帝,落得了个满门诛杀的悲惨结局。以儒家教义宣扬的“仁义礼智信”的观点来看,吴三桂的毕生真可谓诠释了什么叫“人不要脸天诛地灭”和“多行不义必自毙”的道理。
客观的来讲,作为清军入关的头号功臣,清廷给予吴三桂的待遇还是很不错的。清定都北京后,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此后吴三桂趁热打铁一路率关宁铁骑南下剿灭各种反清势力,并迫使缅甸交出南明永历帝朱由榔,亲手勒死了大明最后的希望。
满清朝廷也没有亏待吴三桂,在其充当马前卒荡平大半个南中国后,清廷下诏吴三桂镇守云南,委其开藩设府,统辖云南军政大权,后因吴三桂擒杀南明桂王,朝廷又任其兼辖贵州,晋爵亲王,并加封太子太保,此时的吴三桂权势熏天,宛如割据西南的土皇帝。
可以说彼时的吴三桂面对清廷的优渥已经达到了人生的巅峰,那么他为何要选择造反呢?
其实,清廷自入关伊始对汉人还是心存忌惮的,毕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特别是对于拥兵自重的汉人武装,满清朝廷更不可能毫无防备之心。
清廷表面虽然上对吴三桂封官加爵,但当军力日益雄厚的吴三桂剿灭李自成部后不久,吴三桂被擢令“出镇锦州”,吴三桂在剿灭李自成部期间也与南明残余势力暗通款曲,对于这一切双方可以说心知肚明,吴三桂也自然明白朝廷的用意,不再高喊“复君父之仇”,而是见风转舵“矢忠新朝”,并大肆血腥镇压抗清义士和南明余孽。
只不过满清入关不久人心未定、天下未安,清廷还需依仗吴三桂这条“地头蛇”继续为其效力,而吴三桂也得倚靠军功换取清廷的优渥,因此,从满清入关到康熙前的这段岁月里,两者表面相安无事,背地实则暗流涌动。
康熙皇帝执掌大清江山后,面对三藩尾大不掉日益耗费国家钱粮的情况下,犹豫不决的康熙皇帝组织召开了多次御前会议,听取了皇室各大重臣的关于撤藩的意见,经过多次朝会清廷内部仍旧未能达成一致意见。
其实对于康熙来说,对于撤藩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关乎大清国运的重大决策,就连康熙本人都没有思虑成熟,否则他就不会频繁密集的召开撤藩会议,而越是高度机密的决策政令,参与的人自然越少越好,否则,国家危矣!然而由于康熙大张旗鼓的举动,撤藩的音讯早已传入吴三桂的耳中。吴三桂被逼反清已经成为板上钉钉的事实。
1673年11月21日,吴三桂高举“兴明讨虏”的旗帜兵分三路挥师北上,关宁铁骑一路势如破竹直捣长江以南,各地汉人闻风而动纷纷响应,云南、贵州、湖南、四川四省相继在不到三个月内落入平西王之手。
此时风头正盛的吴三桂部已攻取长江南岸的松滋,对面的贯通“七省通衢”的荆州重镇更是指日可下,而长江以北的清军此时尚未完成集结,康熙皇帝也被吴三桂突如其来声势浩大的造反形势打的措手不及。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吴三桂驻兵松滋三个月内,却迟迟未见饮马黄河、直捣黄龙的举动,手下谋臣纷纷建议吴三桂应一鼓作气渡过长江剑指黄河,但吴三桂却依然不为所动。
这就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了,在封建社会谋逆造反是凌迟诛九族的大罪,对于多年纵横疆场的老狐狸,吴三桂不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箭在弦上既已发出,岂有收回的道理,缘何吴三桂未能把握时机突破长江天险直捣帝京呢?
我认为吴三桂没有抓住有力战力乘势渡江北上,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吴三桂“欲出完全”。出兵跨过长江挥师北上就意味着吴三桂要集结现有占领区内的所有兵力方能逐鹿中原,而仅以临时驻扎在松滋的兵力显然无法与长江以北、乃至黄河以北的清廷军力相抗衡,倘若安稳驻扎于江南之地,即便北伐不成,亦可据江而收,甚至划江而治。
其次,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尚在北京留作人质,冒然出兵北京必定祸及爱子。根据史料记载,吴三桂驻军松滋期间曾以书信往来于康熙,并暗中冀希望西藏喇嘛出面调停释放吴应熊。以现在的眼光看来吴三桂或许是一个合格的统帅,但绝对是政治上的低能儿,康熙是何等人物?焉能容忍“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最后,吴三桂年事已高,无雄心壮志。三藩之乱爆发后,吴三桂已年届六旬,作为起事的领头羊,要想一鼓作气拿下帝京推翻满清的统治,显然完成这个沉重的任务并非朝夕的事情,而这就需要统帅必须具备百折不挠的坚定信念,譬如靖难之役朱棣九战九败最后一举突破南京城,成功问鼎帝位,倘若朱棣不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也许历史上就少了一位永乐大帝,而多了一位谋逆失败凌迟处死的藩王,显然就当时吴军势如破竹和长江以北闻风逃匿的清军来看,吴三桂倘若一鼓作气杀奔江北,天下易主或未可知也,但从吴三桂久驻松滋的情况来看,此时的他早已丧失了当年策马扬鞭挥刀沙场的锐意进取精神。
因此,纵观彼时格局,倘若吴三桂以迅雷之势挥戈北上,至少饮马黄河必成定局,毕竟此时距离满清入关还不足二十余年,民族问题极为尖锐,加之吴三桂听从谋臣良策问鼎帝京驱逐鞑虏大功可成也,可惜,迟暮之年的吴三桂早已丧失了当年引贼入关、荡平江南的勇气,否则,明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鹿死谁手尚未可知矣!
吴三桂发动的三藩之乱为何最后没能恢复汉人天下?
谢谢悟空邀请! 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即所谓三藩之乱中的三藩,他们都是满清王朝问鼎中原、进而统一天下的功臣,在多尔衮摄政和顺治帝亲政时期,均多获荣宠,因而拥有巨大的军事实力。康熙帝在一班朝臣的怂恿下,一味削藩,却没有真正做好相应的军事准备,因而在三藩之乱突然爆发后,清廷显然陷入了被动,不但云南、广东和福建三省起兵,四川、贵州、广西、浙江、湖南等也相继因各种原因而失陷,(例如广西就因已故定南王孔有德的女婿孙延龄和辽东故将祖泽清的叛乱,而被叛军轻易得手;贵州则因掌握兵权的李本深原是吴三桂的部将而附逆等等)。再加上台湾明郑集团的趁机活动,陕西提督王辅臣的首鼠两端,准噶尔人和察哈尔部在漠北的蠢蠢欲动。。。。康熙帝的清廷确实曾一度陷入危局。但正如题目所说,三藩在曾拥有巨大优势的局面,却最终惨遭朝廷镇压,我以为原因主要有三,分析如下:
一,三藩政治策略的拙劣
清朝初期完全是依靠武力征服而得天下,广大汉人在剃发易服的问题上,曾屡次起义而又被血腥镇压。因此,社会上“反清复明”的运动一直方兴未艾,以吴三桂为首的三汉人藩王的起兵,最大的政治资本就是拥立明帝后裔、以“反清复明”号召天下志士以驱逐满清,但可惜的是,吴三桂因出身明朝叛将、又曾俘杀过南明永历帝,因而与明朝遗老遗少们水火不容,因此,他始终拒绝尊奉明帝后裔为皇;而尚之信、耿精忠、孙延龄等,都是贪图利益、毫无远略之辈,满足于与清廷的割据之态,甚至摇摆不定,故而对政治上的影响视而不见。等到吴三桂利令智昏,自己悍然称帝后,就基本确立了败亡的趋势。
二,三藩军事计划的混乱
在吴三桂起兵之初,其谋士曾贡献三策供其选择:其一是伪装撤藩,将全部军队按朝廷要求撤往辽东途中,于京畿附近突然起事,攻入北京、一举颠覆朝廷。其二,是集中主力攻取四川、湖南后,直取南京,与清廷划江而治。其三,是固守云贵,实行割据。吴三桂权衡再三,最后取了中策,但是当取得初步战果、顺利夺取湖南后,三藩却开始各自为战,没有集中力量突击湖北、河南,或东下南京,给了清廷以重新调整、纠集军队的机会和时间,当清廷稳定住战线,凭借巨大的后方资源,不断以蒙古、东北及绿营兵补充前线,战局遂逐渐被扭转。
三,三藩集团内部勾心斗角、相互掣肘、全无配合
三藩之乱起兵后,一直缺乏明确的整体政治诉求,吴三桂要当皇帝,而尚之信、耿精忠、孙延龄等,只是想确保自己的地方割据地位。因此,他们之间并无大规模联合作战的行动,都是各自与当前的清军作战,整个战局成了几个互不联系的战场,甚至在后期,耿精忠、尚之信还先后背着吴三桂与清廷秘密议和。台湾郑经的明郑集团,以反清为己任,本来可以与福建的耿精忠部合作进取江浙,结果,素有积怨的两者,居然能在福建沿海地区内讧起来。。。。相反,各路清军却在康熙帝的统一调遣下,相互策应、援救,故而在战争后期连连得手,最终各个击破,平定了这场曾一度气焰熏天的军事叛乱。
吴三桂发动的三藩之乱为何最后没能恢复汉人天下?
没有共同的理想,只有共同的欲望,必败!
吴三桂发动的三藩之乱为何最后没能恢复汉人天下?
清朝初年,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震惊天下,占据优势的吴三桂为何最后会落得个失败的结局呢?背后真实原因令人震撼。
吴三桂最开始是崇祯皇帝的猛将,镇守最重要的军事要地山海关。当李自成的义军攻破北京之后,他最开始是决定投降李自成的。但结果却“冲冠一怒为红颜”,于是调转马头投靠了清军。
之后清军在吴三桂的帮助下,成功打败了李自成的义军。
清朝成功入关以后,第一大功臣的吴三桂被封为亲王,拥有世代镇守边疆的权力,可以说吴三桂的付出换来了丰厚的回报。
到了康熙年期,眼看吴三桂等藩王的势力越来越大,有自立为王的势头,康熙决定削藩。
这下吴三桂不干了,他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进行了反叛。
当然,吴三桂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联系了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之信等藩王一起反叛。与此同时,吴三桂在各地的党羽纷纷响应,比如四川之郑蛟麟、谭弘、吴之茂,广西之罗森、孙延龄,陕西之王辅臣,河北之蔡禄等也先后公然打出反清旗号,甚至连在台湾的郑经也主动站出来呼应吴三桂。
所以,吴三桂很快便占据了半壁江山。然而,吴三桂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这又是为何呢?
首先,吴三桂的反叛是被动的。
他是在康熙削藩,在利益受损,害怕坐以待毙才起兵的。而这时已错失了反叛的最佳时间,因为这时的清军已经入关近三十年了,中原汉人虽然一直对清朝有抵触情绪,但绝大多数人都有“顺从”心里了,都有了安逸思想。即便有些民众响应,但也多半是口头响应而已,停留在观望的阶段。
同时,吴三桂早就寒了天下人的心。原来,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后,为了帮助清朝尽快一统中原,竟然把成为阶下囚的南明永历帝给屠杀了,这个举动引得明朝的“忠粉”对他痛恨不已。因此,吴三桂起兵反抗清廷时,尽管喊出“反清复明”的口号,但很多人嘴里高喊支持,实际上却还是冷眼旁观。
也正是因为吴三桂的反叛并没有赢得很好的民心,注定其失败结局。
其次,吴三桂的部队是杂牌的。
吴三桂虽然号称拥有三十万精锐,但是只是“面上”的,这些军队当中是由“三大块”组成的,大部分是藩王军队,另一部分是临时兵,剩下的小部分才是吴三桂自己的关宁军,据不完全统计,吴三桂的关宁军也就5万左右,这才是真正为他效忠的部队。
再次,吴三桂缺乏高远的战略眼光。
吴三桂起义后,虽然声势浩大,很快占据了半壁江山,但是吴三桂缺乏战略眼光,和超级胆实,他只想和清朝划江而治,并没有完全吞并清朝的野心,结果错失了进军的大好时机。
其实,如果吴三桂趁着开局的大好时机,集中主力部队越过长江,直捣清朝的黄龙,虽然前途依然困难重重,但是胜机至少在6成以上。毕竟当时的清军分散在全国各地,还没有很好的集结起来。
结果因为吴三桂的延误,而给了康熙喘息的机会,于是清军先先集中力量消灭吴三桂党羽和盟友,再对吴三桂亮剑。
尽管如此,作为老将,吴三桂的作战经验是丰富的,他尽管因为上述种种原因而延误了战机,但是在和清朝大军的攻防战中,他并没明显的败绩,可见其雄才大略。
后来,当吴三桂意识到了不能这样坐以待毙,决定发兵渡江北上时,清廷早已及时抽调了大批绿营兵进行了据守。
看着江西一带枕戈待旦的八旗军,吴三桂投鼠忌器,不敢再向北冒进。
到了康熙十七年八月,急火攻心的吴三桂突然得了“中风噎嗝”,随后又“下痢”,医治也不见好转,病危时,吴三桂派心腹大臣迎接皇孙吴世璠来衡州继位。不久,67岁的吴三桂病逝,而这离他当皇帝只有5个多月时间。
吴三桂病逝后,其部下的人心也开始散了,这给了清军机会,三年后,也就是康熙二十年(1681年)冬,清军攻入云贵省城昆明,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自杀,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告一段落。
吴三桂发动的三藩之乱为何最后没能恢复汉人天下?
谢邀!
康熙十二年十二月初一,吴三桂写好檄文,言说自己委曲求全三十年是处心积虑为替明朝报仇,全然不提当初缢死永历帝的目的何在。檄文写的文采飞扬,气势宏大,随后发派全国,誓师起兵。
起兵之时,这种大军所执战旗皆为白色,步骑兵头上所戴的帽盔也都是白毡包裹,意即为南明永历帝挂孝。于是,这支白色大军,气势汹汹,满怀悲壮,直向清朝统治区域杀去........
吴三桂起兵,清廷上下对此一无所知。
根据《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本来差往贵州为吴三桂搬迁备办所需夫役粮草的兵部郎中党务礼和户都员外萨穆哈二人,万分紧急地疾驰到北京兵部衙门。由于日夜兼程,二人下马差点摔死,一时气厥,皆口不能言。
吴三桂起兵后,近乎兵不血刃,就把云南相邻的贵州拿下。康熙十三年(1674年)元旦,吴三桂正是称“周王”,改元“利用”,同时宣布废除康熙制钱,自铸货币,名为“利用通宝”。
云贵两省唾手而得,吴三桂顿时间膨胀了,毫不迟疑自率主力北上,他派出马宝、吴国柱等人又贵州进逼湖南;派王屏藩进川,再逼近陕西。
马宝所部吴军势如破竹,大军经镇远进入湖南境内,三个月时间内,接连攻陷沅州、常德、辰州、长沙、岳州、衡州等战略重镇,清军处处无备,望风而逃,以至于吴三桂大军“五千里无只骑拦截”。 吴军所经之地,清朝的诸府州县将吏,非逃即降。特别是湖南绿旗官兵,踊跃投降。
吴军在湖南大胜的消息传开后,引起一连串连锁反应,民间对清朝统治压抑了许久的仇恨,逐渐开始爆发。
四川提督蛟麟与川北总兵官谭弘已经合谋向吴三桂投降,四川降吴军以后,清朝局势岌岌可危起来,不仅西南几省烽烟四起,连清廷政治中心北京,也不断有密谋暴力事件发生,使得清朝统治险象环生。
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靖南王耿精忠联合福建巡抚刘秉政一起宣布倒向吴三桂,福建总督范承谟被幽禁。
其后,吴军打到肇庆,广东广西两省投降吴三桂将领日多,已经逼临广州。吴三桂
千方百计诱使这位失爵的尚可喜长子投降,答应封尚之信为王,世守广东。
尚之信毫无意外地投降了吴三桂,把他忠于清廷的老爹尚可喜给气死了。
其后,正当清廷在南方忙的焦头烂额之际,驻守平凉的王辅臣因吴三桂之前广发的檄文,使得与掌握兵权的张勇生出嫌隙,虽然王辅臣上书朝廷表忠心,但康熙还是派了刑部尚书莫洛经略西北,骑虎难下的王辅臣就这样反了。
形式到了这里,吴三桂占尽了先机,王辅臣投降后,山西、甘肃、宁夏等地将领纷纷投附吴三桂。
可为什么在这么好的情况下,吴三桂还是败了呢?
主要原因还是首鼠两端的王辅臣,王辅臣占据平凉之后,康熙任命图海为抚远大将军,率兵急赴陕西。图海大军包围平凉,在城内粮草断绝后,王辅臣投降了! 这个人的投降次数比吴三桂多出了一次,也是厉害了。
虽然王辅臣被任命为平凉提督,加太子太保头衔,可这个家伙还是有自知之明的,没过多久,就畏罪自杀了。
王辅臣的败降,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东南战场上的耿精忠和联合的台湾郑经闹翻,清军入闽后势如破竹,在耿精忠最倒霉的时候,郑经还乘机偷袭耿精忠......没过多久耿精忠也投降了。
耿精忠投降后,尚之信也很快表示要投降,尚之信投降后,广西很快也被清军反攻,由此只短短一年之间,清军从战略上实现了对吴三桂的大包围。
至此,吴三桂的灭亡,其实已经是早晚之事。
细看吴三桂反清,声势浩大,但实力不足,西北,东南,王辅臣,耿精忠,尚之信之流与吴三桂根本不是一条心,首鼠两端,战况失利,就立马投降,吴三桂独木难支,仅凭西南一隅,已经无法对抗清廷。
自古从南攻北,本来在地理上就毫无优势,如果西北没有倒的那么快,迅速推进北京,站住江北的阵脚,那么东南自然能保,可问题王辅臣败得太快了,吴三桂根本来不及做出反应。同时各军之间互不统属,很难协同作战,无法形成战略优势,所以败亡之局,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以上个人浅见、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也是极好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