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兴高采烈,为什么被杜太后一番话吓出了一身冷汗?
赵匡胤说:这段话吓我一身冷汗!所谓金匮之盟,就是一段伪历史!是赵普用以投靠赵光义的投名状,是赵光义用来证明皇位合法性的无耻编造!
一、金匮之盟的内容按史书说法,杜太后问赵匡胤,你这皇位是怎么来的?赵匡胤说了句套话,什么全赖祖上福德之类。杜太后说,屁话!要我说只有一个原因——你就是乘人家子幼母弱,夺来的!
接着杜太后语重心长地说:国赖长君,咱老赵家不能重蹈覆辙,你的儿子太小,你要立你弟弟为储君!
赵匡胤觉得母亲说的有理,于是,娘俩定下一个盟约,立赵光义为储君。并由赵普写成文字,藏于金匮,这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
史学家早已分析断定,金匮之盟是伪造的,不存在。
二、金匮之盟是伪历史的理由- 1.原文何在?
一直说金匮之盟,但从来没见到过盟约原稿,也就是说,从头到尾都是赵普一个人的说辞,没有任何证据!
- 2.年龄问题
按赵普说法,金匮之盟订立于961年,那一年赵匡胤46岁,赵徳昭13岁。赵徳昭年龄确实不大,但少年天子历史上有的是,只要赵匡胤不马上死,十年八年后就是二十多岁,还小吗。
关键是,这时候赵匡胤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当妈妈的说出这样的话,分明是诅咒儿子呐!这句话很不合逻辑,如果赵匡胤身体不好,或者岁数太大,也许可以理解,但事实并非如此。
- 3.出现的时间节点有问题
金匮之盟是赵光义登基的最重要证据。他登基没有遗诏,也不是皇子,不合法,金匮之盟是他唯一的证据。但吊诡的是,这个证据并没有在赵光义登基的第一时间抛出来,而是几年后才流传出来。
分明是失宠的赵普,为了获得赵光义的信任,编造出来谎言!赵光义对这么大的礼物当然是欣喜若狂!此后赵普果真再度显贵!
关于金匮之盟,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我个人认为,赵光义是谋位,金匮之盟就是他和赵普编造的谎言!
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兴高采烈,为什么被杜太后一番话吓出了一身冷汗?
959年一代英主周世宗柴荣去世了,年仅7岁的柴宗训即位。同年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做了皇帝。这也应了后周开国皇帝郭威时期的谶语,“点检做皇帝”。
赵匡胤做了大宋的皇帝,自然是高兴了,而赵匡胤的母亲也被尊为皇太后,大臣参拜,杜太后却没有喜色,这是为什么呢?(杜太后像)
杜太后其人。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在后唐李存勖时期掌管禁军,后汉、后周时期也统领禁军和军队,他娶了杜氏为妻。杜氏对自己的孩子么管教非常严。
当有人报告赵匡胤做了皇帝后,坦然自若:
及太祖自陈桥还京师,人走报太后曰:“点检已作天子。”太后曰:“吾儿素有大志,今果然。”
杜氏看惯了朝代的潮起潮落,自己的儿子做了皇帝那是应该的。
杜太后的忧虑。当群臣参拜杜太后时,杜太后却闷闷不乐。大臣们说道,你的儿子做了皇帝,为什么不高兴呐。
杜太后说了三个字:“为君难”,皇帝作为万民之主,做得好皇位就保持的久,如果驾驭不了臣子,恐怕想做一个普通的老百姓都不行啊。赵匡胤表明要听从母亲的教导。(赵匡胤剧照)
从这件事情来看,杜太后直接推动了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
“金匮之盟”和“杯酒释兵权”。961年六月,杜太后病重,杜太后找来了自己的儿子,说道,你知道自己如何获得天下的吗?赵匡胤说是自己祖上积德才有了天下,他母亲说,你之所以的天下是因为周世宗让小孩主宰天下的缘故,才有了你今天的帝位。她希望在赵匡胤死后能立年长的君主,就是传位给弟弟,保障大宋天下,并命令赵普记载下来,放到金匣子里面保存起来。(
金匮之盟图)
赵匡胤也明白五代轮替较快,主要是藩镇割据的缘故。961年七月初九,赵匡胤请大宋主要带兵的将领吃饭,说出了自己的忧虑,大臣们也担忧自己的身家性命,赵匡胤为他们指出了出路。
第二天,石守信等大将纷纷辞去军职,赵匡胤同时也把自己守寡的妹妹嫁给高怀德,女儿嫁给石守信和王审琦的儿子,把张令铎的女儿嫁给太祖三弟赵光美。这下大家相安无事,国泰民安,军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宋王朝也得以久远。
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兴高采烈,为什么被杜太后一番话吓出了一身冷汗?
其实杜太后把赵匡胤说的一身冷汗,用了三个字:为君难。
杜太后不是别人,正是赵匡胤的母亲,这位母亲,也因为赵匡胤的黄袍加身,成了太后。
其实赵匡胤做出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事情,还未等赵匡胤回朝,杜太后第一时间就知道了,但她却并不吃惊,反而淡定的说了一句:吾儿素有大志,今果然!
赵匡胤正式登基坐殿,按照规矩,健在的杜太后,也应该接受百官的叩拜,但杜太后在见百官是却闷闷不乐,赵匡胤在一旁十分不解,明明是件喜事,您为何不乐呢?大臣们也看出了杜太后的焦虑,趁机拍马屁道:太后若有什么烦恼,臣下会替其分忧。
太后摇摇头,说了三个字:为君难。
赵匡胤和大臣们若有所思,杜太后则慢慢解释道:
做天子,在万民之上,若天下治理的好,则皇位源远流长;如果哪天做的连自己的臣子都驾驭不了,那恐怕连个普通百姓都做不得了。
赵匡胤和群臣纷纷跪倒在地,不仅仅是赵匡胤一身冷汗,群臣更是,尤其是那些参与陈桥兵变的大臣们。
他们听出来,太后除了告诫皇帝,要勤于政事,治理好天下,更要警惕有臣子也学着你的样子给自己黄袍加身。
赵匡胤深刻听取了母亲的告诫,所以才有了接下来的“杯酒释兵权”。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兴高采烈,为什么被杜太后一番话吓出了一身冷汗?
令赵匡胤胆战心惊的不是杜太后的一番话,而是这番话的背后含义让赵匡胤不得不思考,有史记载杜太后与赵匡胤有过两次重要谈话,一次是在赵匡胤刚登基之时,一次是在杜太后临终之时。
赵匡胤刚登基之时,杜太后告诉他为君难,做明君更难,赵匡胤听完以后,说了一句:谨受教。
之后带着杜太后的期许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宋朝在赵匡胤的治理下开始走向兴盛。
第二次谈话,杜太后以周朝国君弱小被取代作为前车之鉴,告诉赵匡胤为了国家考虑要兄终弟及,这一次赵匡胤悲痛的说了一句:敢不如教。
史书用词比较考究说是太祖顿首泣,也就是说赵匡胤是叩头悲痛的哭泣,结合上下文他悲痛在两点,一是自己的母亲即将去世,二就是传位给自己的弟弟,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到头来却要传位给自己的弟弟,此时赵匡胤悲痛的心境可想而知。
孝道在历朝历代都被无限推崇,宋朝也不例外,君王更是要为万民做表率,出于这点考虑,赵匡胤心有不甘的接受了母亲的提议,不过赵匡胤并没有立马公布出去,他心里还抱有幻想,希望自己的儿子可以继位,这一点在赵匡胤崩逝之时,宋皇后紧急召赵德芳入宫可见一斑。
可惜的是结局并不完美,传召的太监直接出宫告诉了赵光义,兄终弟及成为现实。
有人质疑金匮之盟的真假,其实在我看来并不重要,事情已经发生,质疑又没有史证,只是凭空推测而已,并且赵光义治国也算得上是一位明君,于国有利就好。
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兴高采烈,为什么被杜太后一番话吓出了一身冷汗?
谢邀,我来回答▽后周天下白送给太祖,太祖又送太宗,后来徽宗赵佶又白送给金,故名朝代为“送”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看昭宪太后说的是哪番话了。
第一番话:“为君难…”宋朝昭宪太后,杜氏,太祖赵匡胤和太宗赵光义之母,史载其治家严毅,颇通礼法。公元960年(即后周显德七年、北宋建隆元年)后周的殿前都点检赵匡胤,趁周世宗柴荣新逝、主少国疑之际发动陈桥兵变,轻取后周天下,始建“北宋”,是为宋太祖。杜太后知道儿子登基为帝消息后说:“吾儿素有大志,今果然。”(我儿子一向胸怀大志,今天果然如此。)▽昭宪太后,姓杜、名撰,全称杜撰老太太
二月初五,赵匡胤尊母为皇太后,跪见杜太后于朝堂之上,左右皆向杜太后恭贺,杜太后却满脸闷闷不乐的样子(太祖拜太后于堂上,众皆贺,太后愀然不乐),旁人问:“臣听说母以子贵,今天太后之子已为天子,太后还有什么不高兴的呢?”
杜太后说出了自己内心的顾虑——那就是”为君难“。
老太太随即给出了解释——天子置身于万民之上,若天下治理得好,那皇位还能够长远;倘若驾驭不了自己的臣下,恐怕到最后连个普通老百姓也很难做成。(天子置身兆庶之上,若治得其道,则此位可尊;苟或失驭,求为匹夫不可得)。▽一等人忠臣孝子(忠臣、跪在后面的那群,孝子么,立在前面的那个)
身为母亲,杜太后很自然的为儿子多考虑了一些问题。
杜太后此话,有两层涵义:“一,告诫赵匡胤要治理好天下,驾驭臣属,以防大臣中再出现”黄袍加身“的现象;二,警告军功或军权的臣下,不要仰仗着军功和军权作威作福,任何时候皇帝都是君主。”
这段话在身处五代十国军头林立,武夫当道,皇帝轮流做的乱世来说,应该还是颇有见识和意义的。在如此庄重的时刻,杜太后有此一举,对赵匡胤的警示,也可谓深刻。史载,太祖听了后跪着恭敬的说:“谨受教。”(恭谨的接受教诲。)
如果是这番话,吓出一番冷汗,也情有可原,此后,赵匡胤做出”杯酒释兵权“的举动,和杜太后的这次警示,或有密切关联。
第二番话:“金匮之盟…”第二年(即公元961年,北宋建隆二年),老太太就患病了,宋太祖亲自服侍太后用药进食不离她的左右。(建隆二年,太后不豫,太祖侍乐饵不离左右。因为不忠,所以要格外的尽孝。)▽在徽宗朝画师王希孟《千里江山图》背景衬托下的宋太祖显得是那么的惬意…
据《宋史.后妃列传卷一上》记载:“疾亟,召赵普入受遗命。太后因问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呜噎不能对。太后固问之,太祖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积庆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顿首泣曰:"敢不如教。"太后顾谓赵普曰:"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普于纸尾书"臣普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
这段话什么意思?杜太后病情加重时,召宰相赵普前来听取遗命。老太太强撑病体问赵匡胤说:“你知道得到天下的原因吗?”太祖哭到不能回答。太后又再次问他,赵匡胤说:“所以能得天下,完全是父母积德的原因!”杜氏说:“不对,是由于后周世宗柴荣让小孩子主宰天下的原因!如果周氏有年长德高的皇帝,天下难道还会是你的吗?所以你去世后应该把皇位传给你的弟弟。天下太大,头绪太多。如能立长者为君,真是国家的福气!”赵匡胤叩头哭着说:"不敢不听从你的教导。”太后又对宰相赵普说:“你也一起记住我的话,不可违背。”命赵普在床榻前写下誓书,赵普在纸尾写上"臣普书"。把它藏在金匣里,命令宫人谨慎小心掌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悬案“金匮之盟”了。如果为真,赵匡胤怕就不是只出一身冷汗这么简单了。▽挑灯夜读,刻苦研习治国方略的赵光义
金匮之盟与陈桥兵变、烛影斧声并称宋初三大疑案,历代对此争议很多,众说纷纭。明朝刑部侍郎何乔新曾说:“昭宪太后顾命誓书,其有无不可知也。”清人恽敬认为,此盟约乃虚饰之说。近代许多学者也都认为“金匮之盟”可能有诈,是编造历史的结果。 1941年,历史学家张荫麟撰文《宋太宗继统考实》,在文中对《宋史》中的“金匮之盟”一节提出质疑。后来,宋史研究学者邓广铭和吴天择也各自撰文表示,“金匮之盟”是伪造的。因誓约原文未见诸史记录,而转述的记载却颇有出入。大体上分为“独传约”和“三传约”的区别。独传约:即太祖传位给太宗。三传约:太祖传给太宗,再由太宗传给廷美,廷美再传太祖儿子德昭。
其作为历史之谜主要症结有三点:一、到底有没有这回事?
二、为什么在这时候说?
三、誓约内容是啥样的?
先看一,到底有没有这回事。金匮之盟立足点是立长。认为这是伪造的理由是:“杜太后死时,赵匡胤35岁,长子德昭11岁,她怎么能预料太祖死时,德昭还是个幼主呢?如果经过赵光义、赵廷美三传至德昭,一般要30~40年左右,那个时候德昭已经50多岁了,是生是死都不知道,长君又从何谈起呢?关于这点有学者从五代诸帝在位时间最长不过10年,平均在位不到4年,认为杜太后有此担心不无道理,太后临死要求立长君的遗言,完全可能发生。但就算是这样,也未必会写成誓约。让我们从两个方面去验证。▽半部论语治天下忠心梗梗的大能耐人赵普
一,赵匡胤的作为。因为只是口头遗言,不是书面誓约,太祖始终没有确定储君之位。但在杜太后去世后的一个月,赵光义就以泰宁将军节度使、大内都部署的身份被任命为开封尹、同平章事。对赵光义的这个任命看似平常的加官进爵,但其中隐藏着玄机。在五代时期,凡是皇位继承人都要照例被封为开封尹,所以,赵光义此番受封,无形中透露出赵匡胤欲传位于他的信息。另外到了开宝六年,德昭已二十三岁,到了完全可以继位的年龄,秉承母意的赵匡胤却拒绝了赵普的建议,按前朝惯例将光义晋封为晋王,确定了其作为准皇储的地位。由于不是正式立储,皇位传承仍旧可能会有变数。赵匡胤的举动说明他在皇位继承上是受到某种约束的,但又不像是在履行书面誓约那样正式规矩。评心而论赵匡胤也不想立赵光义,只是迫于形式,一是杜太后遗言,再就是赵光义已尾大不掉。 在赵德昭二十六岁时的开宝九年,赵匡胤曾做过两件事,一、是要迁都洛阳,结果群臣反对,晋王赵光义更加反对,倘若迁都洛阳,代表前面赵光义的苦心经营将化为泡影。第二就是培养自己的儿子赵德昭,开宝六年,在策封晋王的同时,德昭封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开宝九年,接待吴越国使臣的事情也交给了赵德昭,很多人觉得没什么,要知道在这之前接待吴越使臣这类事都是该赵光义做的。 不过所有的一切都在开宝九年戛然而止,就在开宝九年的冬天,赵匡胤驾崩。赵光义即位,在开宝九年还有九天的时候改元太平兴国元年。
二,从赵普的行为。赵普作为誓约的监督署名者,如果说太祖时期不敢泄漏机密,还可以理解,那么于太宗即位六年后赵普早已失势,为什么不上书直言邀宠自固呢?这反映在当时并未有成文的誓约。
再看二,为什么在这时候说。“金匮之盟”的说法是太平兴国六年才出现的,誓约最早见诸史载是公元999年神宗咸平二年重修《太祖实录》(新录)时。新录中还说在盟誓时赵光义也在,真是连谎都扯不圆。如果真是这样,那太宗对赵普的忌恨和致歉又何从谈起?如果赵光义当时在场,那么于自己即位之初为什么不昭告天下公之于众?太平兴国五年九月修成的《太祖实录》(旧录)未载此事,表明(新录)中关于赵光义在场一说根本就是在睁眼说瞎话,另外一方面也证明了“金匮之盟”说法出现的时间在公元980年太平兴国五年《太祖实录》(旧录)修成之后。▽为传位头疼不已,最终用斧头敲破了自己核桃的赵匡胤。终于找到解决办法了,舒坦
金匮之盟作为密约,藏在深宫,无人知晓,所谓的三个当事人中就剩下赵普还活着,是他把这事密奏给赵光义的。因此,也可以说,就赵普与太宗二人知晓这事,他们断然咬住此事,一个是当朝皇帝另一个位居台辅,都掌握着话语权,外人很难加以否证。对太宗来说,迫害赵廷美,传位给自己的儿子,需要赵普这样的重臣给予支持与策划;对赵普的来说,这是改变“日夕忧不测”处境的大好时机。于是,伪造金匮之盟,为赵光义反常继位找到合法依据,借此东山再起。怎么算都是笔合适的事,值得孤注一掷。
最后来看三,誓约内容是啥样的。如果太后真有口头遗嘱,那么只可能是“三传约”。太平兴国六年,金匮之盟经赵光义、赵普篡改公布时,就不可能是“三传约”,只能是“独传约”了。因为如果是“三传约”,那么廷美就应当是皇位继承人,依太宗的秉性为人断无可能会如此大方或愚蠢。“独传约”就不一样了,既突出赵光义自身,为夺位、逼弟、害侄儿的太宗确立了合法的地位;又照顾到赵普作为“顾命大臣”的伟岸身形。舍此更作何求呢?▽时刻准备着,被黄V评为完全有可能接叔父班的德昭
事实上,当赵普以杜太后“金匮之盟”再次登上相位的第二天,赵廷美就感受到压力,要求列班于赵普之下。第二年三月,即遭人告发于水心殿落成时准备作乱,被调到洛阳任西京留守。与秦王交往的一帮官员皆以“交通秦王”被贬官流放。其后不久,又以卢多逊与秦王廷美勾结事。罢卢多逊相下狱,流贬海南崖州,相关涉案人等斩首。秦王被勒令归私第,其朝中势力彻底铲除。 五月,又遭继任开封府尹李符揣摩上意,奏称:“廷美衔恨怨望,乞徙远郡,以防他变”。廷美旋降涪陵县公,房州安置。与后周退位小皇帝作伴去了。两年后38岁的赵廷美死于当地。
可见,哪怕是兄弟父子,为得到皇位这样至尊无上的权力位置,就算是泯灭掉人性,在当事人看来也是稀松平常的。码字不易,看完觉得有道理,随手点赞是美德,也欢迎讨论。
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兴高采烈,为什么被杜太后一番话吓出了一身冷汗?
这个问题比较宽泛,杜太后的哪番话?所以只能一一分析,来看看杜太后都说过哪些话吓出赵匡胤一身冷汗。我觉得都是围绕“金匮之盟”而产生的。
我们先看看围绕“金匮之盟”的几个人:
一、主角:杜太后
杜太后是个贤妻良母,同时也是个出色的政治家。生了两个皇帝,也培养了两个皇帝,这个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少见的。她是“金匮之盟的”主角。
二、助手:赵普
赵普是大宋开国功臣,北宋第一能相。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出自于他。此人在北宋三上三下,赵匡胤兄弟二人对他是又爱又恨,又敬又畏。他是“金匮之盟”的见证人。
三、受害人:赵匡胤
赵匡胤是大宋的第一任皇帝,他原是北周的周世宗手下的都检点,由于坊间传闻“点检作天子”而使迷信的周世宗失策,致使周世宗死后政权被赵匡胤“陈桥兵变”而黄袍加身。做了皇帝之后的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而达到了巩固政权的目的,却不料一场“斧声烛影”断送了他的性命,江山最后也被自己母亲通过“金匮之盟”而“兄终弟及”。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个“受害者”。
四、受益者:赵光义
赵光义,原名赵匡义,为了避讳,改为赵光义。这个名字是他哥哥赐的。赵光义一生都在极力“去赵匡胤化”,想摆脱他哥哥的光环,甚至想超越他哥哥,连他哥哥赐的名字最后也自己改了,改作“赵炅”。包括后来的几次北伐。但直到死,也没有超越他哥哥。此人“弑兄”以得帝位,又通过“杀弟”稳固帝位。最终使得帝位传承于自己的这一脉。所以说,他是“受益者”。
那我们现在再来看杜太后都说过哪些话吓出赵匡胤一身冷汗。
首先,杜太后以赵匡胤的子嗣年龄尚小(其实不小,赵德昭二十多,赵德芳快二十了),不适合当皇帝为由,劝其传位于赵光义。又举例周世宗之所以丢失政权,就是因为继承者年幼的缘故,否则你赵匡胤何德何能做这个皇帝!这是第一惊!惊的是他的母亲竟然这样“想”!
其次,杜太后为了让赵光义有继承皇位的理由,制造了所有皇帝都会有的一个噱头(只是噱头各不相同):称赵光义降生时“赤光上腾如火,街巷闻有异香”。这是第二惊!惊的是他的母亲竟然这样“说”!
最后,在赵普的见证下杜太后做出临终前最荒唐的事情,竟然以白纸黑字以盟约的形式定下“金匮之盟”(指杜太后病重,赵匡胤侍疾于旁,临终召赵普进宫记录遗言,交代未来的皇位继承事宜,让赵匡胤死后传位于其弟赵光义。此遗书藏于金匮之中,故此名为“金匮之盟”),明目张胆地要求赵匡胤按自己的意愿传位于赵光义!这是第三惊!惊的是他的母亲竟然这样“做”!
所以,基于这三惊,赵匡胤被杜太后一番话吓出了一身冷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