郅支单于是匈奴人,为什么起了一个汉族姓氏“郅”?有哪些原因?
我不记得史书有郅支单于改姓的记载,是不是出自哪部电视剧?如果有,那就是郅支单于为了和呼韩邪单于争着向汉元帝献媚。不过匈奴历史上倒有单于改汉名的事,我们分别说说郅支单于和那个改汉名的单于。
一、分裂匈奴,被陈汤实施“斩首行动”的郅支单于郅支单于是呼韩邪单于(王昭君的老公)的哥哥,公元前60年,随着虚闾权渠单于的死,匈奴出现惨烈的权利争斗,草原上一下子出现了五位单于。经过多年的厮杀,郅支单于和呼韩邪单于,成了拳击台上展开终极PK的两位。
呼韩邪单于深知不是郅支单于的对手,他韬光养晦,决定投靠强大的汉廷,走汉匈和平之路。此后呼韩邪单于多次亲入长安,拜见汉皇,表达臣服之心,还顺便娶走了大美女王昭君。
郅支单于也不甘示弱,他也对大汉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为表诚意,他把自己的儿子送到汉廷做人质。如果郅支单于改姓,情节安排应该就设计在这个地方。
但郅支单于犯了一个错误,他对大汉与呼韩邪单于眉来眼去很吃醋,醋意大发之下,他做了一件蠢事:折辱大汉使臣。在这种失衡心态下,郅支单于与大汉越走越远,终于他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过:他杀害了汉使谷吉!
自知难逃汉廷惩罚的他,干脆逃往西域,那里有个人对他发出了深情召唤:康居王。康居王一直妄图征服西域,自感实力不够,就想抱郅支单于的粗腿。
被郅支单于和康居王蹂躏不堪的西域各国向大汉求援,这时一个让中国人民提气几千年的伟大人物挺身而出:陈汤。陈汤其实只是个校尉,顶头上司是西域都护甘延寿。有一天陈汤乘甘延寿生病,假冒圣旨,征发屯田士兵,并命令西域各国调集兵马,随他发兵征讨康居国。
陈汤的这次军事行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不但矫诏行动,而且没有动用国家一位正规军,没有靡费国家一粒粮食,行程数千里,以疾风暴雨般的速度,完成了对郅支单于的“斩首行动”!
这次军事行动过后,他在给朝廷的谢罪疏中写下了一句,让所有中国人热血沸腾的话:
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郅支单于就这样,为他的傲慢付出了血的代价,从此匈奴再次统一在呼韩邪单于的麾下。
二、改汉名的囊知牙斯单于囊知牙斯单于生活在西汉末年,那个时候,匈奴已经完全臣服于西汉,汉匈关系处于蜜月期。
囊知牙斯为什么要改名?这跟西汉末年的一个习俗有关。以前,中国人取名字没有什么特定要求,单子名,两字名为主,个别还有三字名的,但后来单子名越来越流行。到后来,不知道是哪位学者的观点,认为古代先贤圣哲都是单字名,如孔丘、姬旦、孟轲、李耳、商鞅、韩非等等,所以单字名才是“正经人”。到了王莽秉政时期,他干脆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国民一律起单字名。这个习俗一直流传到魏晋南北朝,你看三国人物哪有两字名的?
囊知牙斯为了拍王莽的马屁,立刻上疏,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单字“智”。
不知道题干是弄混了,把囊知牙斯单于的事记成郅支单于,还是在哪部小说或者电视剧里看到的改编情节。也或许哪部史书真的有这个记录,我是没看到,请各位赐教!
郅支单于是匈奴人,为什么起了一个汉族姓氏“郅”?有哪些原因?
我觉得这个问题,就像问“为什么马克思一个犹太人姓马”、“为什么牛顿一个英国人姓牛”是同样的道理。
郅支单于确实是匈奴人,他身上也确实有可能有汉人的血统(我没那个兴趣去考证),但是,这并不等于,郅支这两个字,就是他的名字啊!
首先,郅支单于的大名不叫这个,他的大名叫呼屠乌斯。这个名字我觉得应该没几个人觉得他是汉名,当然你要是觉得“呼”这个姓氏汉姓我也没辙。
还有,“郅支”是他的封号,性质大约就和汉地的年号、庙号差不多。比如他的祖宗冒顿单于,你能说人家姓冒吗?又比如他的弟弟呼韩邪单于,你能说人家姓呼吗?(又绕回来了)
实际上,除了中原汉人以外,对自己的姓氏看重的民族少之又少。不要说是那些胡人,就连后来自视把中华文化学得很到家的日本人,姓氏都经常变。比如丰臣秀吉,原来就叫木下藤吉郎,后来叫木下秀吉,又改名叫羽柴秀吉,最后才姓的丰臣秀吉;又比如他的一生之敌德川家康,一开始也不叫这个,叫松平元康。
因此,郅支单于既没有姓郅,他也没那个兴趣取什么汉姓。无论是郅支,还是冒顿,都是汉人给他们的音译而已,性质就和马克思和牛顿差不多,仅此而已。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郅支单于是匈奴人,为什么起了一个汉族姓氏“郅”?有哪些原因?
为了融入汉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